低温生物学课程综述

合集下载

TCB7-1+低温生物学技术

TCB7-1+低温生物学技术

低温生物学技术Cryopreservation TechniquesThe healthy baby boy, from 21-year-old sperm, is thought to be the world’s first instance of long-term freezing ending in a live birth.Dr. Elizabeth Pease, a consultant in reproductive medicine at the Manchester hospital, said the development is "important because we believe this is the longest period of sperm cryopreservation resulting in a live birth so far reported in thescientific literature".Stem cell cryopreservation第一节低温生物学⏹低温生物学(Cryobiology)是探索在低温条件下生命现象特征、规律以及生物体保存的一门科学,是随着生物学、物理学和工程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其间的相互渗透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目前,这门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生命的低温保存与延续。

⏹低温指的是冰点以下,低温生命冻存是指在-80 ºC (干冰温度)~-196 ºC(液氮温度)下保存生命的结构。

⏹低温生物学的发展,大约可追溯到1949年Polge成功地用低温保存了精子。

⏹六十年代初Mazar建立了低温生物研究模型和低温生物学会。

⏹七十年代以来物理学和工程专业人员开始进入低温生物学领域,大大加速了这门学科的发展。

⏹低温生物学在医学、生物学、优生学、农林牧渔业、商业、国防、空间利用、极地开发、高山考察以及稀有动物、植物良种的保存和繁衍等领域中,均有重要而广泛的意义。

低温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化学中的新创新和新应用

低温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化学中的新创新和新应用

低温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化学中的新创新和新应用生命是一种奇妙而神秘的存在,而深入探究生命的本质成为了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

低温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化学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该领域中的新创新和新应用。

一、低温生物学低温生物学是研究在极端低温的环境下生存的生物体及其代谢、适应和进化机制的学科。

极端低温的定义是指低于0℃到-20℃,或者更低。

低温生物学的研究是对极端环境中生命物质特性、天然活性物质的较长保存期、色素、生长酵母及草地细菌等微生物及其制品开发等方向的综合研究。

低温生物学的研究已经涵盖了多个学科,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环境科学和工程等。

生命活动的大多数过程需要一定的温度,而低温环境下的生物体能够生存而不受损害,这对于人们的生命科学和生物制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最常见的冷冻组织研究与保存领域,低温生物学和技术应用早已成为基础,也在细胞冻存、专业性冷冻制品等领域应用广泛。

而在低温生物学中的新创新,就是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探索寒冷地区动植物的多样性及其生物学特征,发现了一些新的物种和种间关系,对理解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物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分子结构、生物反应动力学和能量传递等问题的学科。

其研究的对象是细胞结构、生物膜、单元体、蛋白质、核酸等一系列与细胞活动和分子生物学相关的生物大分子。

而生物物理化学的研究也已经深度涉及疾病治疗、生物信息学及新药研发等领域。

在生物物理化学的新创新中,新生命物质的理论研究和仿生学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近年来,研究人员们在微生物区分和鉴定等方面的研究中也有重大突破。

通过对微生物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微观结构的各种分析和表征,并结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手段,实现了对微生物世界的再探寻。

三、新应用低温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化学的研究成果,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应用价值。

其中最显著的应用包括农业生产、医学领域、食品、新型材料、环境保护、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低温生物学的进展及其应用

低温生物学的进展及其应用

低温生物学的进展及其应用低温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寒冷环境下生物体生存和适应的学科。

在自然界中,有一些生物体可以生存在极端低温的环境中,如北极海洋中的海星、南极的藻类等。

这些生物体在低温条件下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因而成为低温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过去几十年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低温生物学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应用。

一、低温生物技术的发展低温生物技术是低温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用于保存和利用低温环境下生物体的生物特性和活性物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冷冻、冷藏、超低温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低温保存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现在,低温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农业、畜牧等领域。

一方面,低温技术可以用于保存种子、细胞、组织和器官等生物体样本,以便后续的再现、研究和应用。

比如,在指纹识别和案件侦查中,警方会对嫌疑人的指纹、DNA等物质进行保存和分析,以便后续的验证和研究。

另一方面,低温技术也可以应用于生物制品的生产和保鲜。

比如,在医学领域中,一些药物、疫苗以及组织和器官等生物制品需要进行低温保存,以保持其生物活性和有效期。

此外,在农业和畜牧等领域中,低温保存技术也有广泛的应用,比如种子保护、冷藏、超低温冷冻等。

二、低温生物体的适应性研究低温生物体在寒冷环境下可以生存和繁殖,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在低温生物学的研究中,科学家们也对这些生物体的适应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深入了解和利用这些生物体的生物学特性和代谢方式。

一方面,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低温生物体和温带生物体在代谢方式、真皮结构、黏液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不同之处。

例如,北极海洋中的海星具有超强的抗寒性,而南极的藻类则通过不同的适应方式适应于低温环境。

这些研究既可以为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方法,还可以为低温生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另一方面,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研究中,低温生物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北极和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低温技术的总结报告范文(3篇)

低温技术的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低温技术是指利用低温环境对物质进行加工、储存和研究的科学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低温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食品、医药、化工、能源等。

本报告将对低温技术的研究现状、应用领域、发展趋势进行总结。

二、低温技术研究现状1. 低温制冷技术目前,低温制冷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蒸汽压缩式、吸收式、热泵式、气体膨胀式等。

其中,蒸汽压缩式制冷技术在我国应用最为广泛,其制冷温度范围在-20℃至-60℃之间。

2. 低温储存技术低温储存技术主要包括超低温储存、低温冷藏和冷冻储存。

超低温储存主要用于生物样本、药物等高价值物质的储存,其温度范围在-80℃以下;低温冷藏主要用于食品、饮料等商品的储存,其温度范围在0℃至-20℃之间;冷冻储存主要用于肉类、水产品等易腐食品的储存,其温度范围在-20℃以下。

3. 低温加工技术低温加工技术主要包括低温冷却、低温处理、低温合成等。

低温冷却技术可以降低材料的加工温度,提高加工精度和产品质量;低温处理技术可以提高材料的机械性能、耐腐蚀性能等;低温合成技术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温度,提高合成产物的纯度和质量。

三、低温技术应用领域1. 食品工业低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食品的保鲜、冷冻、加工等。

低温技术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提高食品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2. 医药行业低温技术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药品的储存、研发、生产等。

低温储存可以保证药品的稳定性,提高药品的质量。

3. 能源领域低温技术在能源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天然气液化、油品储存等。

低温技术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损耗。

4. 材料科学低温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材料的制备、改性、性能研究等。

低温技术可以优化材料的微观结构,提高材料的性能。

四、低温技术发展趋势1. 低温制冷技术向高效、节能、环保方向发展。

2. 低温储存技术向超低温、智能化方向发展。

3. 低温加工技术向高精度、高效率、多功能方向发展。

低温生物学

低温生物学

低温生物学1 介绍低温生物学低温生物学,又称为冷生物学,是一门以研究低温生物体及其环境、探索其调节环境冷驱动等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生物学分类学科。

研究对象主要是指生物体在低温条件下的研究,即在温度低于正常生长状况下的低温调控。

2 低温利用技术发展尽管低温生物学的研究技术还处于萌芽阶段,但它体现了现代自然科学和环境学的重要步骤,并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已经开发出的低温利用技术应用于节能、环境保护及其它方面,诸多技术都取得了很大成功,但这种技术大多属于工业技术,而且是以机械性能为导向的。

3 低温生物学效应及调控低温生物学研究可以更好地说明低温生物体在低温环境适应上的复杂机理。

例如,传统的低温技术只能解决机械装置冷却的问题,而不能解决生物体在低温环境中调控的复杂性、生自身环境适应机制以及它们如何低能耗运行的问题。

低温生物学还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情况,如表观遗传学、基因表达、宁夏低温生物体适应机制等。

4 低温应用低温生物学在军事、工业和农业等方面有重要应用。

在军事上,它可以有效应用于战场条件下的冷却需求,解决航空发动机过热和外壳问题;在工业上,它可以应用在冷冻食品的加工,以防止食品腐败;在农业上,它可以用于果蔬的冷藏,防止其发霉腐烂。

另外,低温生物学还可以应用于药物的研发和疾病的治疗,特别是肿瘤的治疗,冰冻技术在治疗癌症方面已经有一定的成效,有空间可以探索其低温处理对肿瘤细胞效应的机制以及深化研究其它疾病的治疗价值。

5 结论因此,低温生物学在天然界中具有重要地位,并不断丰富着人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

未来,低温生物学将在军事、工业、农业、医药、环境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谓新兴的重要学科。

低温生物医学 2015 ver2

低温生物医学 2015 ver2

纯水的冻结特性
• 相的概念:性质结构完全均一的部分 • 注意:相 不等于 态 - 同一种态可以有多个相 - 实例: 石墨(在高压高温下)转变为金刚石 • 描述物质在不同温度、压力下的状态(相)的图称为相 图(phase diagram) • 水的冻结是一种相变过程,可以利用相图来研究
纯水的相图
• 三个区域:液体水、气体水 (水蒸汽)、和固体水(冰) • 三条实线将三个区域分开 • 每一条实线称为平衡线(回 忆化学平衡的概念) • OA是液体水和气体水(水和 水蒸汽)的平衡线 - 表示在某个温度下,和 液体水平衡的气体水的压力 应该是多少(饱和蒸汽压) - 也就是:温度和蒸气压 之间的关系
• 鼠胚胎的冻结过程
蛙红细胞 冰晶
冰晶长大
细胞缩小
残余液相区
细胞在冻结过程(结冰)中发生的损伤
• 细胞在低温保存中会由于多种因素而受到损伤;例如: • 冰结晶对细胞膜的机械破坏作用 - 冰的密度小于水,结冰过程中水会膨胀,非水组份(细 胞膜,细胞器)所占的体积部分则会被机械排挤 - 低温造成细胞膜失去柔韧性,在机械排挤下易破裂 - 解冻的冻肉和新鲜肉的口感为什么有区别? • 冷冻过程中胞内电解质浓度增加,造成蛋白质、细胞器变 性/变质,失去生理功能 - 不同生物体/细胞对高电解质浓度的耐受能力差异很大 - 推论:不同生物细胞的冻结能力差异很大 • 细胞外液结冰造成细胞体积皱缩(前页),最终造成细胞 膜损伤、破裂
低温生物医学的产生
• 很久以来,人们就有将生物体在低温下长期保存 的想法 • 科幻小说描绘了将人体在低温下长期保存的故事 (见下页) • 1949年,两位英国科学家(Polge 和 Smith)真 正在科学上开始实现低温生命保存; - 他们发现添加在40%甘油中冻存(-79 C下) 的禽类精子可复苏并保持活力 • 低温保存生命变成了现实,成为一个严肃的科学 学科

基于低温生物学的生物保护技术研究

基于低温生物学的生物保护技术研究

基于低温生物学的生物保护技术研究随着人们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关注不断加深,保护生物资源已经成为一项全球性的挑战。

低温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生物学分支,其保护生物资源的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基于低温生物学的生物保护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前景。

低温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在低温环境下生存和适应的学科。

低温条件对于普通的生物来说往往是一种极端环境,能够引起种种生物学反应和适应机制。

在低温条件下,许多生物会产生生理和代谢变化,以保证其在寒冷环境下的生存。

低温生物学所研究的生物物种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等,研究的范围包括产生抗冻、耐寒、抗干、抗辐射、耐缺氧等多种应对能力。

低温生物学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尤其在生物保护技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低温生物学的应用技术主要是基于低温下生物体物理和生化反应特征中的易变性,通过对低温生物中的抗逆能力进行研究,从而提高生物体的存储稳定性和保持完整性的能力,以实现保护生物资源的目的。

目前,低温生物技术在农林、畜牧、水产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在人类医学、科学研究、生命科学等领域中找到了许多应用。

基于低温生物学的生物保护技术主要包括两类:低温保藏和低温保存。

低温保藏是通过将种子、干细胞等物质放置在低温条件下,并附加适当压力来保持其完整性和存活状态的技术。

例如,在作物栽培中,采取冷冻脱水的技术,将种子放置在冷冻设备中行冷冻保存,以实现长期到性。

低温保存是指将生物体或其组织样本保存在极低的温度下,使其能够长时间不变形、不自然变质,以便于后续的研究。

在这种技术中,生物样本通常通过低温的慢速冷却以及快速冷冻技术保存。

低温生物保护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

在农林、畜牧、水产领域中,低温保存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技术,以保存和保护种子、动物和细胞等生物资源。

在人类医学方面,通过低温冷冻和干细胞技术,可以有效地保存一些重要的造血细胞、干细胞、肝脏组织等体内细胞,有效避免了因手术损伤等原因导致的人体器官失效和健康问题。

《低温生物学理论与应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

《低温生物学理论与应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

《低温生物学理论与应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摘要:针对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方针设立研究生《低温生物学理论与应用》课程。

根据课程特点,引进国际Workshop的教学形式,采用理论学习密切结合动手实践的授课方式,《低温生物学理论与应用》课程教学实践效果良好,达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形成了科研资源优势转化成教学资源优势,教学成果促进研究生科研课题开展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低温生物学;workshop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128-02一、课程的设立的背景低温生物学是近几十年随着生物学、医学和低温制冷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在自然和人工低温条件下生命体、组织、细胞不同层次的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2]。

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低温生物学在人类生命科学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的低温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也有长足的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专家们呼吁应重视年轻低温生物学工作者的培养,并为之创造良好条件[3]。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系的朱士恩教授研究团队,在哺乳动物配子与胚胎生物技术尤其是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方面开展了近二十年的相关研究。

一直以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朱士恩教授就准备开设侧重于动物胚子与胚胎冷冻保存内容的一门课程,但苦于国内外没有专门的教科书,一直没能如愿。

直至2012年,由朱士恩教授主编的《动物配子与胚胎冷冻保存原理及应用》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终于使得这门课程作为研究生选修课在2012年顺利开讲,学时数为16学时。

教学团队采用这本书为主要参考教材,结合国内外其他相关教材,例如1998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低温生物学》,200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低温生物医学工程学原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温生物学课程综述
低温生物学是研究低温(包括深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及其应用的生物学分支学科。

通常所谓低温是指0℃左右,深低温一般指-80℃以下。

总所周知,离体细胞、组织和器官在常温环境下不能长期保存,为了长期保持这些离体的生命材料的生物功能,必须采用低温保存的方式对这些材料加以处理。

低温生物学是近几十年随着生物学、医学和低温制冷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在自然和人工低温条件下生命体、组织、细胞不同层次的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

具体而言,低温医学是研究低温对人体的影响、冷冻损伤的防治以及利用低温技术实现或达到医疗目的的一门学科。

本文简要讨论细胞低温损伤机制以及低温保存的原理和应用。

1、细胞的低温保存
目前,低温保存是最常见的长期保存方法。

细胞在低温下可以长期保存的机制在于低温下细胞的新陈代谢急速减慢,保存温度越低,新陈代谢越慢,保存时间也就越长。

在低温冰箱(-80℃)中细胞可以保存半年,而在液氮(-196℃)中,细胞则可以保存更久,可以达到两到三年。

低温保存的主要优点是:便于库存大量的细胞和组织,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更长的研究时间;便于各研究单位之间实验材料的调配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在进行组织或器官移植之前,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检测和消灭其中的病菌。

但是在实验中发现,低温保存过程中,本身也会对细胞和组织造成损害,低温保存是有条件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上、功能上、发生上的基本单位,所以低温损伤或低温保存都是以细胞变化为基础的。

低温保存的目的是将损伤减到最小,使保存后的细胞结构、遗传性能和功能不改变。

细胞及组织的这些损伤源于上面保存过程中的一个步骤或者它们的综合作用。

低温生物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内容就是揭示与细胞及组织低温损伤相关的物理学和生物学规律,尤其是那些与细胞内外水结冰相关的损伤。

理解这些原理有助于建立生物物理-数学模型,以描述低温保存过程中细胞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从而为长期低温保存细胞和防止低温损伤研制最佳的降温程序及设备。

冷冻损伤主要发生在降温过程中冰晶形成的增长,相变时冰晶形成的影响以及解冻过程中冰晶的再行成。

观察胚胎细胞的冻存过程发现,0℃-30℃是发生冷冻损伤的关键温区,溶液自发结晶的相变
点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冻存液的相变点与降温速率有关,降温速度越快,相变开始越早。

以1℃/min降温时,胚胎细胞已经充分皱缩脱水,其损伤机制是“溶液效应”。

2、降温过程中细胞的损伤
在降温过程中,当温度降至-5℃左右时,细胞及其周围递质还未冻结,都处于过冷状态,在-5~-15℃之间,细胞外溶液开始结冰(自然结冰或人工种晶结冰),如果假定细胞膜阻止了冰晶生长进入细胞,则细胞内没有结冰,仍处于过冷状态。

此时细胞内部水的化学势增大,水开始渗出细胞,然后在细胞外结冰,随后细胞的反应则取决于降温速率。

如果冷却过快,细胞就没有充足的时间通过渗出水来维持内外溶液的渗透压平衡,使细胞内溶液过冷,最终细胞内开始结冰(简称胞内冰,IIF),而使细胞内外达到渗透压平衡。

Muldrew等提出了胞内冷冻损伤的渗透撕裂假定和模型,认为降温过程中水穿过细胞膜后引发了细胞内结冰。

Diller 等研制了新型的显微技术,用以观察降温过程中细胞行为,以及胞内结冰温度和动力过程。

低温保护剂对水的传输、成核结晶以及冰晶生长都有影响,因而降温过程中细胞的反应会因添加低温保护剂而有所变化。

如果降温速率很慢,细胞就有充分的时间脱水细胞内部溶液浓度就逐渐升高,过冷度开始消失,胞内冰就不容易产生。

然而如果降温过慢,在达到共晶温度(所有成分均结晶)之前,细胞就会因长期处在高浓度溶液(主要为电解质)环境之下过度收缩而造成细胞损伤。

Lovelock推断,溶液浓度增加及细胞脱水对细胞膜的类脂蛋白化合物有不良影响,即其功能减弱以及类脂和磷脂额流失增加,使电解质能够通过细胞膜而进入细胞,直至细胞膨胀破裂。

细胞质丢失水分会使蛋白恰好进入某一位置,使得原本因距离太远、氢键结构太牢固而不能形成的一些化学键有形成的机会。

但复温过程会破坏这些新化学键,使之开解和变性。

呈晶格排列的束缚水对于细胞完整性来讲是必不可少的,但慢速降温使束缚水在降温过程中因参与结冰而离开蛋白质,造成细胞损伤。

总的来讲,降温过快或过慢,都会对细胞造成损伤,Mazur对细胞的这一类低温算上总结出两点假定,至今仍然是低温生物学的基础:1)在降温速率较慢时,低温损伤源于“溶液效应”(即高溶液/溶质浓度下,细胞严重脱水);2)快速降温时,低温损伤源于致命的胞内冰。

对于特定细胞,必然存在一个具有最高
细胞回收率的最佳降温速率。

该降温速率慢得足以防止胞内冰,同时也快得足以使“溶液效应”最小,即细胞成活率与降温速率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

3、贮存时间和复温损伤
低温保存样品的贮存温度是-70℃或-70℃以下。

经历了零下降温过程的细胞在复温过程中同样要面临危险。

与降温过程一样,复温过程对细胞的复苏也会构成威胁,其结果取决于前面降温过程是否诱发产生了胞内冰或者细胞脱水。

如果有胞内冰产生,快速复温能防止冰晶长大(即反玻璃化),可以减少细胞损失。

即便慢速降温过程中无胞内冰形成,细胞对复温速率的影响也取决于冷冻条件和细胞类型。

4、低温保存的应用
4.1 医用生物材料的保存
医用生物材料的冻存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为临床移植提供了高质量的供体材料。

冷冻保存骨髓细胞的改进,采用小容量冻存,其有核细胞回收率、造血干细胞培养(GM - CFU - c)结果均优于大容积保存。

冷冻速率对清除T淋巴细胞人体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揭示以0.5℃ / min 的冷冻速率为佳,其对骨髓造血功能影响最小,二甲基亚砜(DMSO)对低温保存人骨髓细胞过氧化物酶(POX)、X-萘酚酯酶(ANNAE)、糖原活性的影响,揭示以5% ~ l0% DMSO 影响最小。

单抗清除瘤细胞后人骨髓的冷冻保存研究显示,瘤细胞清除率可达99.3% ~ l00%,冻存后造血细胞回收率可达60% 左右。

冻存胎肝输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与新鲜胎肝相似,效果良好。

在其他医用材料保存中,如垂体细胞、大脑细胞、肾上腺、精子、角膜、脾淋巴细胞、活性瓣膜、血管、骨骼等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大部分已用于临床。

4.2 动植物种质低温保存
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了猪精子的冷冻效果,建立了昆明小鼠卵及兔胚胎冻存技术和小鼠胚胎库。

在种质资源低温保存方面,我国建立了两座现代化的国家种质库,实行计算机管理系统,已贮存20 余万份种质资源,仅次于美国。

研究作物种质资源低温保存技术,在探索贮存种子的遗传完整性取得了重要成果,寻找出三叶草种子贮存温度,时间与发芽率间的最佳条件进行了实验,以-l8℃贮存,发芽率与贮存时间呈反比。

我国建立了植物种子花粉和营养器官、牧草花
粉粒、桃、梨等果树花粉;水稻愈伤组织等在-196℃的低温保存技术,并在实际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一些学者还进行了甘薯、马铃薯试管苗种质保存及遗传性的研究以及大葱、大白菜种子贮存效应研究。

目前,虽然与医学应用有关的低温医学取得了很大进展,仍限于细胞、组织方面,脏器保存仍未获得实质性突破,现各国争相攻关以期最终解决整个机体的保存,但有待于生物学、医学、物理化学、低温工程学等专家的合作,研究各类细胞的低温耐受性和生物材料的传热规律,以期寻找减轻细胞损伤的技术,提高低温保存效果。

参考文献
[1] Muldrew K,McGann LE. The osmotic rupture hypothesis of intracellular freezing injury[J]. Biophys,1994,66:532.
[2] Diller KR, Cravalho EG. A Cryomicroscope for the study of freezing and thawing process in biological systems[J]. Cryobiology,1970,7:191.
[3]Mazur P, Leibo SP, Chu EHY. A two-factor hypothesis of freezing injury[J].Exp Cell Res,1972,71:345.
[4]邵同先.我国低温生物学和低温医学的新进展[J].洛阳医专学报,1993,12(1):48 – 50.
[5]张中兴.冷冻损伤[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8 -36.
[6]邵同先,张苏亚. 我国低温生物学和低温医学的现状[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 16 (2).
[7] 王沛涛, 何立群. 细胞低温生物学研究进展[J].齐鲁医学杂志,2005, 2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