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自动保存的]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功能

肾小管还能通过分泌作用,将代谢废物和多余的物质从血液中
排出到尿液中。
调节酸碱平衡
03
肾小管通过重吸收和分泌作用,调节尿液的酸碱平衡,以维持
体内酸碱平衡。
集合管的生理变化
调节尿量
集合管是调节尿量的关键部位,通过调节水通道蛋白 的合成和释放,控制尿液的量和排尿频率。
维持电解质平衡
集合管通过调节电解质的重吸收和分泌,维持体内电 解质平衡,如钠、钾、钙等。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 功能
contents
目录
• 肾小管的功能 • 集合管的功能 •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关系 •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疾病 •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生理变化
01
CATALOGUE
肾小管的功能
肾小管的吸收功能
吸收水、钠、钾、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
肾小管通过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方式,吸收水、钠、钾、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
参与血压调节
集合管通过调节水分的重吸收和分泌,参与血压的调 节,维持体内血压稳定。
肾小管与集合管在生理变化中的相互作用
协同调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在生理变化中相互协调 ,共同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的稳定。
V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信息传递
肾小管和集合管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相互作 用,可以调节肾脏的功能,维持体内环境 的稳定。
肾小管上皮细胞含有多种氨基酸 转运体,能够将氨基酸逆浓度梯 度转运到血液循环中。
02
CATALOGUE
集合管的功能
集合管的调节功能
浓缩与稀释
集合管能够通过改变自身管腔容积对尿液进 行浓缩和稀释,以适应机体对水分和电解质 的需要。
维持酸碱平衡
生理学: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逆向交换体
降支细段 否
是
小管液渗透 渗透重吸收
压逐渐升高
髓袢
升支细段 是
否
渗透压逐渐 被动
降低
升支粗段 是
否
渗透压逐渐 主动:Na-
降低
K-Cl同向转
运体
始段
远端小管和
集合管
后段
是(可被调节: 可被调节 渗透压逐渐 主动:Na-
醛固酮)
(升压素) 降低
Cl转运体
是(可被调节: 可被调节 渗透压逐渐 主细胞:
初始段
后段
特点
1、初始段——Na+-Cl-同向转运体 2、后段主细胞——Na+/K+交换体 3、后段闰细胞——与H+分泌有关 4、存在水孔蛋白(水通道) 5、重吸收可被调节,醛固酮调节Na+,
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调节水
NaCl
通透性
H2O
特点
转运体
始段
是
近端小管 后段
是
是
等渗
同向转运,主要在近端小 管(前半段) 被动重吸收 具有阈值,最大转运率
肾糖阈: 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160-180mg/100ml 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到极限,尿 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葡萄糖的最大转运率:当血糖浓度升高至300mg/100ml 时,全部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均已达到或超过近球 小管重吸收的极限。 男性为375mg/min,女性为300mg/min。
2、髓袢:机制与近端小管相同 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H+分泌
(三)NH3 、NH4+的分泌与 H+ 、HCO3-的转运
近端小管
小结:
近端小管:1分子谷氨酰胺代谢,可生成2个 NH4+进入小管液,同时回收2个HCO3-
动物生理学复习题(全套含答案

动物生理学复习题一、单选题1、人工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浸泡溶液中的K+浓度,静息电位绝对值将(C)。
A.不变B.增大C.减小D.先增大后减小E.先减小后增大2、就绝对值而言,静息电位的实测值与K+平衡电位的理论值相比(C)。
A.前者约大10%B.前者大C.前者小D.两者相等E.以上都不对3、神经细胞兴奋后的兴奋性变化中,下列哪期膜电位处于正后电位过程(D)。
A.绝对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D.低常期E.以上都是4、交感缩血管纤维释放的递质是(B)。
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D.5-羟色胺E.组织胺5、交感舒血管纤维释放的递质是(C)。
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D.5-羟色胺E.组织胺6、副交感舒血管纤维释放的递质是(C)。
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D.5-羟色胺E.组织胺7、在正常情况下,下列哪项不是参与心血管活动调节的体液因素(E)。
A.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B.抗利尿激素C.血管紧张速ⅡD.前列腺素E.胃泌素8、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松弛的因素是(D)。
A.变态反应B.心得安C.乙酰胆碱D.异丙肾上腺素E.甲状腺激素9、消化道平滑肌的基础电节律起源于(C)。
A.环行肌层B.斜行肌层C.纵行肌层D.粘膜层E.浆膜层10、胃肠内容物通过消化道时,在下列哪一部分停留时间最长(D)。
A.胃B.空肠C.回肠D.结肠E.直肠11、胃运动的起点位于(B)。
A.胃大弯中部B.胃大弯上部C.胃底部D.胃幽门部E.胃小弯12、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的部位是(C)。
A.十二指肠B.空肠C.回肠D.结肠上端E.结肠下端13、下列有关脂肪消化和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D)。
A.胆盐能使脂肪水解B.胆汁中含有脂肪酶,因而能分解脂肪C.小肠内的脂肪小滴就是乳糜微粒D.脂肪分解产物被吸收入肠上皮细胞后,重新合成中性脂肪E.大部分胆盐在十二指肠内吸收更多兽医考试资料请访问:/html/vettest/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网交流QQ群:12874072中国执业兽医师论坛14、分泌内因子的细胞是(B)。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自动保存的]课件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自动保存的]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9618081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e7.png)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01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结构与功能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定义与位置
肾小管
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负责重 吸收和分泌物质,位于肾小囊和 肾小球之间。
集合管
是肾小管的一部分,位于肾皮质 和髓质交界处,主要负责重吸收 水分和某些电解质。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结构组成
激素调节
抗利尿激素
促进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液渗透压。
醛固酮
促进远端小管对Na⁺、Cl⁻、水的重吸收,同时促进K⁺的分泌。
自身调节
管腔内渗透压变化
渗透压感受器位于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的区域,当管腔内渗透压升高时 ,可刺激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管腔内pH值变化
当管腔内pH值降低时,可刺激集合管对H⁺、HCO₃⁻的分泌。
02
物质的重吸收过程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物质重吸收的机制
主动重吸收
需要消耗能量的重吸收过程,如Na+、K+、Ca2+等离子的 重吸收。
被动重吸收
顺浓度差进行的重吸收过程,如水、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 的重吸收。
不同物质的重吸收过程
水分和电解质的重吸收
运至管腔内。
Na+
通过上皮细胞膜上的Na+/K+交 换体将Na+顺浓度梯度转运至细 胞内,再通过囊泡将Na+转运至
管腔内。
分泌的生理意义
维持尿液的pH和渗透压
通过分泌H+和NH4+,维持尿液的酸碱平衡和渗透压稳定。
维持电解质平衡
通过分泌K+、Na+等电解质,维持血液和尿液中的电解质平衡。
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

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
比较一下正常血浆成分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肾小球的滤过量和在尿中的排泄量,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肾小管有两个重要功能:
①将肾小管内的溶质和水向其周围组织间液-血液中转运,称重吸收。
②从肾小管周围的血液-组织间液向肾小管内转运溶质和水,称分泌。
两者方向相反,但机制相似。
通过肾小管转运物质的方式,有顺浓度差和电位差的被动转运及逆浓度差和电位差的主动转运两种。
前者不需要代谢供能,如尿素、水、HCO3-等的重吸收和NH3的分泌;后者需要代谢供能,如葡萄糖、氨基酸、Na+等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
此外,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入胞作用,将滤液中的蛋白质重吸收,或将血液中异物排出到肾小管内,也是一种主动转运。
人肾24小时内的滤过量、重吸收量和排泄量
肾小管各段的转运能力是不同的。
在任何情况下,近曲小管都是等渗性重吸收,吸收量大(占滤液的60~70%),重要的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抗坏血酸等)在这里全部被重吸收,无机离子也主要在此被重吸收。
髓襻细段的转运能力小,主要是被动转运,但其升支粗段的细胞结构与近曲小管相似,富有线粒体,有旺盛的主动转运。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在某些激素作用下,通过对水和Na+的重吸收,以及K+、H+和NH3的分泌,最后决定了尿的量和成分。
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ppt课件

葡萄糖吸收极限量:约300 mg/100ml
同向运转体的结合位点达饱和时 葡萄糖吸收极限量 男性:375 mg/min 女性:300 mg/min
5.钙的重吸收
重吸收机制 近曲小管 65%-67% 溶剂拖曳(80%)以细胞旁途径:
跨细胞途径(20%) 顶膜:顺电化学梯度(浓度梯度和电梯度) 基底侧膜:钙泵和钠钙交换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转运
1. Na+、Cl–、H2O的重吸收
Na+的重吸收
近曲小管重吸收65%-67%
髓袢:20%
远曲小管、集合管:12%
(1)近曲小管前半段:
Na+的重吸收机制: Na+泵作用
Na+和葡萄糖、AA同向转运 H+ - Na+逆向交换
水被动重吸收(与体内是否缺水无关)
以跨细胞转运为主的主动重吸收
(2) 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闰细胞主动分泌 H+(质子泵) 逆电化学梯度的主动转运
泌H+的理意义: 1. 排酸保碱 2. 酸化尿液 3. 促进泌NH3
2.K+的分泌
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K+的分泌与Na+的主动重吸 收有密切关系,是顺电化学梯度 的被动过程。
K+分泌特点:
① 泌K+与泌H+呈负相关。 Na+-K+交换与Na+-H+交换具有竟争抑制。 酸中毒: Na+-H+ ↑, Na+-K+↓→泌K+↓→高钾血症 高钾血症: Na+-K+ ↑, Na+-H+↓→泌H+↓→酸中毒 ②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受醛固酮调节, K+浓度和小管液流速影响。 当大量使用利尿药时 , 应注意适当补钾,以防止 低血钾症的发生。
生理学之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糖的吸收极限量。 ⑤ 肾糖阈:尿中刚刚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
HCO3-的重吸收
部位:近端小管80-90%,其余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机制: 被动重吸收 特点:⑴ 以CO2的形式重吸收;
⑵ HCO3-的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 ⑶ HCO3-的重吸收与Na+-H+逆向交换呈正相关(H+分泌↑→ 重吸收HCO3-↑)。 意义: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NaCl:主动重吸收 水:渗透性被动重吸收 K+:近端小管重吸收,远端小管分泌 葡萄糖:仅在近端小管主动重吸收 HCO3-:以CO2形式重吸收 氢离子:分泌 氨:分泌
N皮a+质重吸肾收单,位C和l-重近吸髓收肾单位
近端小管前半段:主动过程,跨细胞途径 ,
近端小管后半段:被动重吸收 细胞旁路途径,1/3;Cl- 被动重吸收(主要)
肾外髓质部高深梯度形成
原因:髓袢升支粗段钠氯钾同向转运体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造成
肾内髓质部高深梯度形成
① 尿素及其再循环 ② NaCl的扩散
肾髓质高渗梯度的维持
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① 重吸收证据 量:原尿180L/d→终尿1-2L/d 质:原尿中的葡萄糖、氨基酸浓度与血浆相同,终尿中几乎没有葡萄糖、氨基酸。
② 重吸收的特点:选择性重吸收 有用的全部、大部、部分重吸收(如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如水、Na+、Cl-) 无用或有害的则不吸收(如肌酐、氨等)。
主要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掌握: ❖ ❖ ❖ ❖
了解: ❖ 尿浓缩与尿稀释 HCO3-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重吸收与排泄人两肾每天生成的肾小球滤过液达180L,而终尿仅为1.5L。
这表明滤过液中约99%的水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只有约1%被排出体外。
不仅如此,滤过液中的葡萄糖已全部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钠、尿素告示不同程度地重吸收;肌酐、尿酸和K+等还被肾小管分泌入管腔中。
泵。
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基侧膜上葡萄糖、氨基酸、有机酸和CI-等物质的重吸收都与Na+同向转运(cotransport)有关。
同向转运是指两种物质与细胞膜上的同向转运体(cotransporter,symporter)特殊蛋白质结合,以相同方向通过细胞膜的转运;又如肾小管细胞分泌H+是与Na+的逆向转运相耦联。
逆向转运(antiport)是指两种物质与细胞膜上的逆向转运体(antiport)又称交换体(exchanger)结合,以相反方向通过细胞膜的转运。
可见,Na+的主动转运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转运中起着关键作用(图8-9)。
一个带正电荷和一个带负电荷的两种物质的同向转动,或电荷相同的两种物质的逆向转运都不会造成小管内外电位改变,这种转运称为电中性转动。
如果一个物质是离子,另一个是电中性物质,这种转运就会使小管内外出现电位差,称为生电性转运。
如在近球小管,Na+与葡萄糖的同向转运,因葡萄糖是电中性物质,Na+和葡萄糖被重吸收就会造成小管外带负电位。
又如在近球小管的后半段,小管液CI-浓度比管外高,CI-顺浓度差被动重吸收造成管内带正电位。
图8-9Na+转运与其他溶质转运之间的伴联关系二、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一)近端小管肾小球滤过流经近球小管后,滤过液中67%Na+、CI-、K+和水被重吸收,85%的HCO3也被重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全部被重吸收;H+则分泌到肾小管中。
近球小管重吸收的关键动力是基侧膜上的Na+泵;许多溶质,包括水的重吸收都与Na+泵的活动有关。
1 NaCI-和水的重吸收在近球小管前半段,大部分Na+与葡萄糖,氨基酸同向转运、与H+逆向转运而被主动重吸收;在近球小管前半段,由于Na+泵的作用,Na+被泵至细胞间隙,使细胞内Na+浓度低,细胞内带负电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机制是不同的 • 5)葡萄糖的重吸收: • 吸收部位在近端小管前半段。 • 近端小管上皮顶端膜存在钠依赖性葡萄糖转运体(SGLT),基底侧膜上有葡萄糖转运体2。 • 6)Ca2+的重吸收:略 • 7)肾小管还能重吸收其他物质:略
分泌
一、泌H+: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顶端膜通过Na+-H+交换、质子泵、H+-K+交换三种方式分泌H+ • 1)近端小管是泌H+的主要部位,以Na+-H+交换方式为主,也有少量的H+通过质子泵分泌。 • 2)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闰细胞可通过质子泵主动泌H+。 • 3)集合管细胞存在H+-K+交换;也存在Na+-H+交换,且与Na+-K+交换互相抑制。
,HCO3-再以CO2的形式重回细胞内,Cl-经基底侧膜上的K+-Cl-同向转运体运至细胞间隙,再被吸收入 血。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机制是不同的 • 1)Na+和Cl-的重吸收: • 2. Na+和Cl-在髓袢(20%)的重吸收: • 降支细段钠泵活性低,对Na+的通透性也低,对水通透。故在髓质高渗的驱动下,水被重吸收,小管液
到细胞外 • 远端小管后段和集合管:主细胞(阿米洛林作用点)和闰细胞。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机制是不同的 • 2)水的重吸收: • 65%在近端小管,20%在髓袢,14%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被重吸收 • 动力是溶质被重吸收后形成的上皮细胞两侧的渗透压差,受小管上皮对水的通透性和体内水盐平衡的
内NaCl浓度越来越高 • 升支对水不通透,升支细段对Na+通透,Na+顺浓度差向髓质扩散;升支粗段有Na+-K+-2Cl-同向转运体
(速尿的作用位点),主动重吸收NaCl。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机制是不同的 • 1)Na+和Cl-的重吸收: • 3. Na+和Cl-在远端小管(7%)和集合管(3%)的重吸收: • 远端小管起始段,Na+和Cl-经同向转运机制(氢氯噻嗪作用点)进入细胞,细胞内的Cl-经Cl-通道扩散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机制是不同的 • 1)Na+和Cl-的重吸收: • 1. Na+和Cl-在近端小管的重吸收: • 近端小管重吸收65%的Na+和Cl-,其中2/3在近端小管前半段经跨细胞途径(见图),1/3在近端小管后
半段经细胞旁途径被重吸收 • 近端小管后半段有Na+-H+交换和Cl--HCO3-交换。其结果是Na+和Cl-进入细胞,H+和HCO3-进入小管液
影响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机制是不同的 • 2)水的重吸收: • 1.水在近端小管的重吸收:近端小管上皮含有大量的水孔蛋白-1(AQP-1),不受VP的调控,对水的
通透性高。水渗透吸收时,又可以溶剂拖曳的方式携带一些溶质(Ca2+和K+)一起被重吸收。 • 2.水在髓袢的重吸收:髓袢降支上皮也含有AQP-1。升支对水不通透。
不同 • 2)水的重吸收:水以渗透的方式被重吸收 • 3)HCO3-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以CO2的形式重吸收HCO3-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机制是不同的 • 4)K +的重吸收:K+在近端小管和髓袢重吸收,远端小管除重吸收外还能分泌K+ • 5)葡萄糖的重吸收:葡萄糖在近端小管顶端膜和基底侧膜经不同的转运体被重吸收 • 6)Ca2+的重吸收:Ca2+通过不同的机制经跨细胞和细胞旁途径重吸收 • 7)肾小管还能重吸收其他物质
分泌
二、泌氨: •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代谢1分子谷氨酰胺可生成2分子NH4+和2个HCO3-。 • 在近端小管上皮,NH4+可代替H+,通过顶端膜Na+-H+转运体进入小管液,同时保碱。 • 在髓袢升支粗段,NH4+可代替K+,由Na+-K+-2Cl-同向转运体重吸收。 • 集合管上皮对NH4+通透性低,但对NH3高度通透,NH3可扩散进入小管与H+结合形成NH4+后随尿排出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自动保存的]
1
2020/11/26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
• 重吸收 • 分泌
重吸收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通过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方式进行重吸收 • 主动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需消耗能量的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物质转运。 • 前者涉及质子泵、钠泵、钙泵、钠钾泵等; • 后者包括Na+-葡萄糖同向转运、Na+-氨基酸同向转运、K+-Na+-2Cl-同向转运以及Na+-H+和Na+-K+逆向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机制是不同的 • 2)水的重吸收: • 3.水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为可调节性重吸收,受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AQP-2)的影响,
对机体水盐平衡起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尿量和尿渗透压。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机制是不同的 • 3)HCO3-的重吸收: • 85%在近端小管重吸收,近端小管每分泌一个H+,可使1个HCO3-和1个Na+被重吸收。 • 乙酰唑胺可抑制碳酸酐酶活性,减少Na+-H+交换,HCO3-排出增加。 • 髓袢对HCO3-的重吸收主要发生在升支粗段,机制同近端小管。
。
分泌
三、泌K+: • 远端小管后端和集合管主细胞泌K+ : • 顶端膜的Na+通道(阿米洛林作用位点)重吸Na+收造成小管液成负电位,构成泌K+的电位梯度; • 基底侧膜上的钠钾泵提高细胞内的K+的浓度,构成泌K+的浓度梯度; • 同时主细胞顶端膜对K+有高度通透性。
分泌
三、泌K+: • 影响泌K+的因素: • 1.钾的摄入量 • 2.远端小管的流量,排钾利尿剂 • 3.小管液相对于主细胞内的负电位,阿米洛林作为保钾利尿剂 • 4.小管液内Cl-浓度:Cl-浓度降低,可能刺激主细胞顶端膜上K+-Cl-同向转运体而增加泌K+ • 5.醛固酮的作用
谢谢观赏
2020/11/26பைடு நூலகம்
21
分泌
一、泌H+: • 4)影响泌H+的因素: • 体内酸碱平衡的改变:酸中毒时碳酸酐酶和谷氨酰胺酶活性增加,加速泌H+和泌NH4+ ,同时重吸收
HCO3- 。 • 血钾浓度改变:近端小管、远端小管、集合管上皮顶端膜均存在Na+-K+交换,且与Na+-H+交换有竞争
性抑制。故酸中毒与高钾、碱中毒与低钾常互为因果。低钾性碱中毒常有反常性酸性尿;高钾性酸中 毒常有反常性碱性尿。乙酰唑胺可致低钾。 • 血容量改变:血容量减少可刺激Na+-H+交换而增加泌H+ ,机制不清。
转运,逆向转运也称交换; • 另外还有入胞方式重吸收小分子蛋白质。
重吸收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通过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方式进行重吸收 • 被动转运:不消耗能量的跨膜物质转运,驱动力为电化学梯度。包括扩散、渗透、易化扩散、溶剂拖
曳。 • 肾小管液中物质可通过跨细胞途径或细胞旁途径被重吸收。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机制是不同的 • 1)Na+和Cl-的重吸收:Na+和Cl-在肾小管和集合管各段都被重吸收,但各段参与的载体和通道的种类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机制是不同的 • 4)K+的重吸收: • 65%-70%在近端小管重吸收(机制未完全清楚) • 25%-30%在髓袢重吸收(Na+-K+-2Cl-同向转运后,K+返回小管液造成正电位,该电位差使得Na+、K+
、Ca2+等正离子经细胞旁途径被动重吸收)。以上两段中钾的重吸收较固定。 •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钾(闰细胞H+-K+交换),也能分泌钾(主细胞,见后),受多种因素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