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自动保存的]
06稳态——水盐调节_05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稳态——水盐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重吸收和分泌示意图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是指小管液中的成分被上皮细胞转运返回血液的过程。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是指上皮细胞将一些物质经顶端膜分泌到小管液的过程。
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产物、进入机体的异物以及过剩的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
H+的分泌H+的分泌与HCO3-的重吸收耦联在一起。
H+分泌机制是主动分泌过程①H+-Na+交换②H+泵H+分泌特点:①泌H+与重吸收HCO3-、Na+呈正相关。
②泌H+与泌K+呈负相关。
α-酮戊二酸又可生成2分子HCO3-;NH4+通过上皮细胞顶端膜Na+-H+交换体进入小管液(由NH4+代替H+);HCO3-与Na+则一同跨基底侧膜进入组织间液;1分子谷氨酰胺代谢时可生成2个NH4+进入小管液,同时回收2个HCO3-。
NH3分泌的特点:①泌NH3与泌H+呈正相关,泌NH3促进H+ -Na+交换,促进排酸保碱,调节机体酸碱平衡。
②NH3扩散的量决定于管腔液与管周液的pH值,管腔液pH值较低时,NH3较易扩散。
③正常时NH3只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酸中毒时,近曲小管也分泌。
K+的分泌尿K+来自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K+的分泌是一种被动分泌过程,与Na+-K+交换有关,受醛固酮调节。
上皮细胞中的K+通过集合管上皮细胞顶端膜肾脏钾通道(ROMK)进入小管液;集合管重吸收Na+,造成小管液呈负电位,也为K+向小管液中扩散提供电位梯度;阿米洛利抑制上皮钠离子通道ENaC,减少Na+的重吸收,减少K+的分泌,故称为保钾利尿剂。
Na+-H+交换与Na+-K+交换相互抑制:酸中毒时H+↑,Na+-H+交换加强,Na+-K+ 交换↓,血K+↑ 乙酰唑胺抑制碳酸酐酶,纠正酸中毒,小管泌H+↓,Na+-H+交换↓,Na+-K+交换↑,血K+↓(纠酸补钾——纠正酸中毒时需注意补钾)Thanks!。
生理学·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生理学·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由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各段的结构和功能(各种转运体的分布)不同,小管液的成分也不同,肾小管各段的物质转运方式、转运量和转运机制亦不相同。
以下讨论几种重要物质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
(一)Na+、Cl+和水的重吸收哺乳动物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率不同,其机制也不一样。
肾小球每天滤过的Na+约有500g,而每天从尿中排出的Na+仅3~5g,表明滤过的Na+中约99%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小管液中约65%~70%的Na+、Cl-和水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约20%的NaCl和约15%的水在髓袢被重吸收,约12%的Na+和Cl-和不等量的水则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被重吸收。
1、近端小管:近端小管是Na+、Cl-和水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其中约2/3经跨细胞途径被重吸收,主要发生在近端小管的前半段(图8-8);约1/3经细胞旁途径被重吸收,主要发生在近端小管的后半段。
在近端小管的前半段,Na+进入上皮细胞的过程与H+的分泌以及与葡萄糖、氨基酸的转运相耦联。
由于上皮细胞基底侧膜中钠泵的作用,造成细胞内低Na+,小管液中的Na+和细胞内的H+由顶端膜的Na+-H+交换体进行逆向转运,H+被分泌到小管液中,而小管液中的Na+则顺浓度梯度进入上皮细胞内。
小管液中的Na+还可由顶端膜中的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和Na+-氨基酸同向转运体与葡萄糖、氨基酸共同转运,在Na+顺电-化学梯度通过顶端膜进入细胞的同时,也将葡萄糖和氨基酸转运入细胞内。
进入细胞内的Na+,再经基底侧膜中的钠泵被泵出细胞,进入组织间液。
进入细胞内的葡萄糖和氨基酸则以经载体易化扩散的方式通过基底侧膜离开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
由于Na+、葡萄糖和氨基酸等进入细胞间液,使细胞间液的渗透压升高,水便在渗透压的作用下进入细胞间液。
由于上皮细胞间存在紧密连接,故细胞间液的静水压升高,可促使Na+和水进入毛细血管而被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刺激K+分泌因素:①细胞外液K+升高;
②醛固酮分泌增加;
③小管液流量增加。
细胞外液K+升高,可: ①刺激Na+泵,加速K+通过基侧膜 进入细胞的过程,有利于K+从管 腔膜分泌入小管液; ②提高管腔膜对K+的通透性,有利 于K+的分泌; ③刺激醛固酮分泌,促进K+的分泌
部位: ①近端小管:分泌80%的H+,H+-Na+逆向交换 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H+泵泌H+ 入小管液, H+与HPO4 2-和NH3 结合排出 ; 胞内HCO3-与Na+一起入血。
(二)NH3的分泌 部位:近端小管、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
管和集合管 近端小管:谷氨酰胺 脱氨与H+结合形成的
NH4+通过Na+-H+交换体逆向转运入 小管液;NH3单纯扩散到小管液或细胞间液;
二、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重吸收:物质从肾小管液(原尿)中转运至 血液中的过程。
重吸收的质和量上, 近端小管居首位。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机能
(一)重吸收方式 1. 被动重吸收(渗透、扩散) 2. 主动重吸收(离子泵、吞饮
(二)重吸收的部位 主要在近端小管
(三)几种物质的重吸收 1、Na+、Cl- 和水的重吸收
如果H+分泌受抑制, NH4+的排出也少。 慢性酸中毒时,刺激肾小管谷氨酰胺代谢, 增加NH4+、NH3排泄和HCO3- 生成。 排酸保碱
(三) K+的分泌
部位:远曲小管、集合管的主细胞。
摄多排多,摄少排少,不摄也排。 动力:
生理学: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逆向交换体
降支细段 否
是
小管液渗透 渗透重吸收
压逐渐升高
髓袢
升支细段 是
否
渗透压逐渐 被动
降低
升支粗段 是
否
渗透压逐渐 主动:Na-
降低
K-Cl同向转
运体
始段
远端小管和
集合管
后段
是(可被调节: 可被调节 渗透压逐渐 主动:Na-
醛固酮)
(升压素) 降低
Cl转运体
是(可被调节: 可被调节 渗透压逐渐 主细胞:
初始段
后段
特点
1、初始段——Na+-Cl-同向转运体 2、后段主细胞——Na+/K+交换体 3、后段闰细胞——与H+分泌有关 4、存在水孔蛋白(水通道) 5、重吸收可被调节,醛固酮调节Na+,
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调节水
NaCl
通透性
H2O
特点
转运体
始段
是
近端小管 后段
是
是
等渗
同向转运,主要在近端小 管(前半段) 被动重吸收 具有阈值,最大转运率
肾糖阈: 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160-180mg/100ml 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到极限,尿 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葡萄糖的最大转运率:当血糖浓度升高至300mg/100ml 时,全部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均已达到或超过近球 小管重吸收的极限。 男性为375mg/min,女性为300mg/min。
2、髓袢:机制与近端小管相同 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H+分泌
(三)NH3 、NH4+的分泌与 H+ 、HCO3-的转运
近端小管
小结:
近端小管:1分子谷氨酰胺代谢,可生成2个 NH4+进入小管液,同时回收2个HCO3-
动物生理学复习题(全套含答案

动物生理学复习题一、单选题1、人工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浸泡溶液中的K+浓度,静息电位绝对值将(C)。
A.不变B.增大C.减小D.先增大后减小E.先减小后增大2、就绝对值而言,静息电位的实测值与K+平衡电位的理论值相比(C)。
A.前者约大10%B.前者大C.前者小D.两者相等E.以上都不对3、神经细胞兴奋后的兴奋性变化中,下列哪期膜电位处于正后电位过程(D)。
A.绝对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D.低常期E.以上都是4、交感缩血管纤维释放的递质是(B)。
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D.5-羟色胺E.组织胺5、交感舒血管纤维释放的递质是(C)。
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D.5-羟色胺E.组织胺6、副交感舒血管纤维释放的递质是(C)。
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D.5-羟色胺E.组织胺7、在正常情况下,下列哪项不是参与心血管活动调节的体液因素(E)。
A.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B.抗利尿激素C.血管紧张速ⅡD.前列腺素E.胃泌素8、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松弛的因素是(D)。
A.变态反应B.心得安C.乙酰胆碱D.异丙肾上腺素E.甲状腺激素9、消化道平滑肌的基础电节律起源于(C)。
A.环行肌层B.斜行肌层C.纵行肌层D.粘膜层E.浆膜层10、胃肠内容物通过消化道时,在下列哪一部分停留时间最长(D)。
A.胃B.空肠C.回肠D.结肠E.直肠11、胃运动的起点位于(B)。
A.胃大弯中部B.胃大弯上部C.胃底部D.胃幽门部E.胃小弯12、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的部位是(C)。
A.十二指肠B.空肠C.回肠D.结肠上端E.结肠下端13、下列有关脂肪消化和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D)。
A.胆盐能使脂肪水解B.胆汁中含有脂肪酶,因而能分解脂肪C.小肠内的脂肪小滴就是乳糜微粒D.脂肪分解产物被吸收入肠上皮细胞后,重新合成中性脂肪E.大部分胆盐在十二指肠内吸收更多兽医考试资料请访问:/html/vettest/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网交流QQ群:12874072中国执业兽医师论坛14、分泌内因子的细胞是(B)。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自动保存的]课件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自动保存的]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9618081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e7.png)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01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结构与功能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定义与位置
肾小管
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负责重 吸收和分泌物质,位于肾小囊和 肾小球之间。
集合管
是肾小管的一部分,位于肾皮质 和髓质交界处,主要负责重吸收 水分和某些电解质。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结构组成
激素调节
抗利尿激素
促进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液渗透压。
醛固酮
促进远端小管对Na⁺、Cl⁻、水的重吸收,同时促进K⁺的分泌。
自身调节
管腔内渗透压变化
渗透压感受器位于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的区域,当管腔内渗透压升高时 ,可刺激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管腔内pH值变化
当管腔内pH值降低时,可刺激集合管对H⁺、HCO₃⁻的分泌。
02
物质的重吸收过程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物质重吸收的机制
主动重吸收
需要消耗能量的重吸收过程,如Na+、K+、Ca2+等离子的 重吸收。
被动重吸收
顺浓度差进行的重吸收过程,如水、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 的重吸收。
不同物质的重吸收过程
水分和电解质的重吸收
运至管腔内。
Na+
通过上皮细胞膜上的Na+/K+交 换体将Na+顺浓度梯度转运至细 胞内,再通过囊泡将Na+转运至
管腔内。
分泌的生理意义
维持尿液的pH和渗透压
通过分泌H+和NH4+,维持尿液的酸碱平衡和渗透压稳定。
维持电解质平衡
通过分泌K+、Na+等电解质,维持血液和尿液中的电解质平衡。
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ppt课件

葡萄糖吸收极限量:约300 mg/100ml
同向运转体的结合位点达饱和时 葡萄糖吸收极限量 男性:375 mg/min 女性:300 mg/min
5.钙的重吸收
重吸收机制 近曲小管 65%-67% 溶剂拖曳(80%)以细胞旁途径:
跨细胞途径(20%) 顶膜:顺电化学梯度(浓度梯度和电梯度) 基底侧膜:钙泵和钠钙交换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转运
1. Na+、Cl–、H2O的重吸收
Na+的重吸收
近曲小管重吸收65%-67%
髓袢:20%
远曲小管、集合管:12%
(1)近曲小管前半段:
Na+的重吸收机制: Na+泵作用
Na+和葡萄糖、AA同向转运 H+ - Na+逆向交换
水被动重吸收(与体内是否缺水无关)
以跨细胞转运为主的主动重吸收
(2) 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闰细胞主动分泌 H+(质子泵) 逆电化学梯度的主动转运
泌H+的理意义: 1. 排酸保碱 2. 酸化尿液 3. 促进泌NH3
2.K+的分泌
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K+的分泌与Na+的主动重吸 收有密切关系,是顺电化学梯度 的被动过程。
K+分泌特点:
① 泌K+与泌H+呈负相关。 Na+-K+交换与Na+-H+交换具有竟争抑制。 酸中毒: Na+-H+ ↑, Na+-K+↓→泌K+↓→高钾血症 高钾血症: Na+-K+ ↑, Na+-H+↓→泌H+↓→酸中毒 ②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受醛固酮调节, K+浓度和小管液流速影响。 当大量使用利尿药时 , 应注意适当补钾,以防止 低血钾症的发生。
生理学之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糖的吸收极限量。 ⑤ 肾糖阈:尿中刚刚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
HCO3-的重吸收
部位:近端小管80-90%,其余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机制: 被动重吸收 特点:⑴ 以CO2的形式重吸收;
⑵ HCO3-的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 ⑶ HCO3-的重吸收与Na+-H+逆向交换呈正相关(H+分泌↑→ 重吸收HCO3-↑)。 意义: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NaCl:主动重吸收 水:渗透性被动重吸收 K+:近端小管重吸收,远端小管分泌 葡萄糖:仅在近端小管主动重吸收 HCO3-:以CO2形式重吸收 氢离子:分泌 氨:分泌
N皮a+质重吸肾收单,位C和l-重近吸髓收肾单位
近端小管前半段:主动过程,跨细胞途径 ,
近端小管后半段:被动重吸收 细胞旁路途径,1/3;Cl- 被动重吸收(主要)
肾外髓质部高深梯度形成
原因:髓袢升支粗段钠氯钾同向转运体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造成
肾内髓质部高深梯度形成
① 尿素及其再循环 ② NaCl的扩散
肾髓质高渗梯度的维持
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① 重吸收证据 量:原尿180L/d→终尿1-2L/d 质:原尿中的葡萄糖、氨基酸浓度与血浆相同,终尿中几乎没有葡萄糖、氨基酸。
② 重吸收的特点:选择性重吸收 有用的全部、大部、部分重吸收(如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如水、Na+、Cl-) 无用或有害的则不吸收(如肌酐、氨等)。
主要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掌握: ❖ ❖ ❖ ❖
了解: ❖ 尿浓缩与尿稀释 HCO3-的重吸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CO3-和1个Na+被重吸收。 • 乙酰唑胺可抑制碳酸酐酶活性,减少Na+-H+交换,HCO3-排
出增加。 • 髓袢对HCO3-的重吸收主要发生在升支粗段,机制同近端小
管。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 机制是不同的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 机制是不同的
• 1)Na+和Cl-的重吸收:Na+和Cl-在肾小管和集合管各段都 被重吸收,但各段参与的载体和通道的种类不同
• 2)水的重吸收:水以渗透的方式被重吸收 • 3)HCO3-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以CO2的形式重吸收
HCO3-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 机制是不同的
• 2)水的重吸收: • 3.水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为可调节性重吸收,受
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AQP-2)的影响,对机体水盐平衡 起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尿量和尿渗透压。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 机制是不同的
细胞。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 机制是不同的
• 2)水的重吸收: • 65%在近端小管,20%在髓袢,14%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被
重吸收 • 动力是溶质被重吸收后形成的上皮细胞两侧的渗透压差,
受小管上皮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 机制是不同的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
• 重吸收 • 分泌
重吸收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通过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方式进行重 吸收
• 主动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需消 耗能量的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物质转运。
• 前者涉及质子泵、钠泵、钙泵、钠钾泵等; • 后者包括Na+-葡萄糖同向转运、Na+-氨基酸同向转运、K+-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 机制是不同的
• 1)Na+和Cl-的重吸收: • 3. Na+和Cl-在远端小管(7%)和集合管(3%)的重吸收: • 远端小管起始段,Na+和Cl-经同向转运机制(氢氯噻嗪作用
点)进入细胞,细胞内的Cl-经Cl-通道扩散到细胞外 • 远端小管后段和集合管:主细胞(阿米洛林作用点)和闰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 机制是不同的
• 4)K +的重吸收:K+在近端小管和髓袢重吸收,远端小管除 重吸收外还能分泌K+
• 5)葡萄糖的重吸收:葡萄糖在近端小管顶端膜和基底侧膜 经不同的转运体被重吸收
• 6)Ca2+的重吸收:Ca2+通过不同的机制经跨细胞和细胞旁 途径重吸收
• 2)水的重吸收: • 1.水在近端小管的重吸收:近端小管上皮含有大量的水孔蛋
白-1(AQP-1),不受VP的调控,对水的通透性高。水渗 透吸收时,又可以溶剂拖曳的方式携带一些溶质(Ca2+和 K+)一起被重吸收。 • 2.水在髓袢的重吸收:髓袢降支上皮也含有AQP-1。升支对 水不通透。
重吸收
• 1)近端小管是泌H+的主要部位,以Na+-H+交换方式为主, 也有少量的H+通过质子泵分泌。
• 2)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闰细胞可通过质子泵主动泌H+。 • 3)集合管细胞存在H+-K+交换;也存在Na+-H+交换,且与
Na+-K+交换互相抑制。
分泌
• 4)K+的重吸收: • 65%-70%在近端小管重吸收(机制未完全清楚) • 25%-30%在髓袢重吸收(Na+-K+-2Cl-同向转运后,K+返回
小管液造成正电位,该电位差使得Na+、K+、Ca2+等正离子 经细胞旁途径被动重吸收)。以上两段中钾的重吸收较固 定。 •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钾(闰细胞H+-K+交换),也能分 泌钾(主细胞,见后),受多种因素调节。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 机制是不同的
• 5)葡萄糖的重吸收: • 吸收部位在近端小管前半段。 • 近端小管上皮顶端膜存在钠依赖性葡萄糖转运体(SGLT),
基底侧膜上有葡萄糖转运体2。 • 6)Ca2+的重吸收:略 • 7)肾小管还能重吸收其他物质:略
分泌
一、泌H+: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顶端膜通过Na+-H+交换、质 子泵、H+-K+交换三种方式分泌H+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 机制是不同的
• 1)Na+和Cl-的重吸收: • 2. Na+和Cl-在髓袢(20%)的重吸收: • 降支细段钠泵活性低,对Na+的通透性也低,对水通透。故
在髓质高渗的驱动下,水被重吸收,小管液内NaCl浓度越 来越高 • 升支对水不通透,升支细段对Na+通透,Na+顺浓度差向髓 质扩散;升支粗段有Na+-K+-2Cl-同向转运体(速尿的作用 位点),主动重吸收NaCl。
Na+-2Cl-同向转运以及Na+-H+和Na+-K+逆向转运,逆向转运 也称交换; • 另外还有入胞方式重吸收小分子蛋白质。
重吸收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通过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方式进行重 吸收
• 被动转运:不消耗能量的跨膜物质转运,驱动力为电化学 梯度。包括扩散、渗透、易化扩散、溶剂拖曳。
• 肾小管液中物质可通过跨细胞途径或细胞旁途径被重吸收。
• 7)肾小管还能重吸收其他物质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 机制是不同的
• 1)Na+和Cl-的重吸收: • 1. Na+和Cl-在近端小管的重吸收: • 近端小管重吸收65%的Na+和Cl-,其中2/3在近端小管前半
段经跨细胞途径(见图),1/3在近端小管后半段经细胞旁 途径被重吸收 • 近端小管后半段有Na+-H+交换和Cl--HCO3-交换。其结果是 Na+ 和 Cl- 进 入 细 胞 , H+ 和 HCO3- 进 入 小 管 液 , HCO3- 再 以 CO2的形式重回细胞内,Cl-经基底侧膜上的K+-Cl-同向转运 体运至细胞间隙,再被吸收入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