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讲义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讲义 新人教版

学案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特点: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3)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1)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3)意义: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表达。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中华文化的形成: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含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意义: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2020版政治新导学江苏专用大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26课 Word版含解析

第2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展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016、2018·选择,2015·探究);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013、2015、2017·选择);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013·简析)。
[试判断]1.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分析:错误。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2.拥有3 000 多年历史的甲骨文正式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分析:错误。
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3.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分析:错误。
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4.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体现。
( )分析:错误。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体现。
5.南方人偏爱咸粽子,北方人青睐甜粽子,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
( ) 分析:错误。
南北方人端午习俗的不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特点,表明了南北地区文化的差异。
6.中华文化是中华各地域民族文化的总和。
( )分析:错误。
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
不能认为是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7.中华文化中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而日趋同一。
( )分析:错误。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汉字和史书典籍。
( )分析:错误。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9.文化的包容性是指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士人的价值追求 讲义--2022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士人的价值追求讲义–2022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1. 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哲学思想以及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易经》•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唐诗宋词元曲•中国画•京剧•书法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具有以下价值意义:1.3.1 倡导人文关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人文关怀,关注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以及道德修养,强调仁爱、忠诚、恭敬、宽容等精神,具有很强的道德规范作用,对培养人的品德有重要作用。
1.3.2 传承文明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石,更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感至关重要。
1.3.3 贯彻创新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化成就,更具有创新和开拓精神。
在当今世界,我们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创新发展和引领文化发展。
二、士人的价值追求2.1 士人的定义和作用士人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种精英群体,他们往往拥有文化、学问、道德、品德等上乘的素质,是社会中的精英力量,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 士人的价值追求2.2.1 道德和品德士人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他们主张“正己修身,安邦治国”,追求的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和品格。
2.2.2 包容和宽厚士人的另一个价值追求是包容和宽厚,他们主张相互包容并承认人间万物各类不同的存在。
2.2.3 理性和智慧士人注重理性和智慧。
他们主张一种理性的思考方式、自觉的判断方式以及智慧的谋略和思考能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士人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士人的价值观相辅相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士人的道德品德、人文关怀、智慧谋略构成了很重要的启示和帮助,也承载着士人们的价值追求和理念。
中华文明起源特点 专题讲义--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识补充】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1)多元一体的格局①新石器时代:格局初步奠定。
其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②战国时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
⑧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发展为大-统的政治格局,并进一步巩固。
(2)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超过2000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文明遗存):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文明遗存);五千年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
(3)兼容并蓄、相互交融不仅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8益深入,而且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
2.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1)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
(2)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
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3)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3、多元一体:距今5000年前在中华大地上形成源于中国本土的华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五大民族集团。
各民族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大家庭,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情感上的相互亲近的多元一体格局。
“多元” 是指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发展的历史,文化各具特点、相互区别,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为中华文化提供了多样的精神源泉。
“一体”指中华文化是在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流而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共同性和一致性。
【习题训练】(省模考二)3.《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
”《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
”这些记述体现出()A.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B.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C.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变式训练:1.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
第07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义)(原卷版)

第07课继承进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2选择题:辽宁卷 合国力的关系,考查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为背景,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优秀传统文化的制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进展。
以领导人的讲话为材料,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以中国先进人物的事迹,或引文、成语、名言警句为载体,设置体现类选择题,考查同学对中华民族精神具体内涵的推断区分。
以雷锋精神,航天精神等为情境,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及其作用。
正确生疏中华传统文化2023 选择题:全国卷、海南卷、广东卷2022 选择题:江苏卷、湖北卷、广东卷 主观题:北京卷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2024选择题:浙江卷 主观题:湖北卷 2023 选择题:浙江卷、海南卷 2022 选择题:湖南卷 复习目标:1.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2.领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制造性转化、创新性进展的重要意义3.弘扬民族精神考点一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学问点1 什么是文化(1)主体判定:文化是人的活动,纯粹动物的活动不属于文化,如蜜蜂筑巢。
(2)领域判定: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纯经济的东西不是文化,纯政治的东西不是文化。
(3)范围判定:文化包括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没有精神附着的纯粹物质的东西不属于文化,如大气、太阳。
①政治、经济打算文化。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肯定的文化由肯定的经济、政治所打算。
①文化反作用于肯定的经济、政治,赐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先进、健康的文化推动社会进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进展。
①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经济进展是文化进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进展始终与经济进展完全同步。
文化并不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1)这里的文化,指的是优秀文化和健康有益的文化。
优秀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进展的功能。
(2)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影响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展,但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影响不同,只有乐观向上的、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才能起到这些作用。
高中政治必修4 同步讲义 第三单元 第七课 课时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课时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目标 1.描述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懂得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2.结合有关实例,运用辩证思维能力深度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感悟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认同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的文化自信。
3.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积极意义,感悟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1.形成和发展(1)形成: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发展: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想一想:中华文化的伟大成果是中华民族自身努力的结果吗?提示中华文化的伟大成果,既是中华民族自身努力的结果,也是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借鉴的成果。
2.主要内容(1)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2)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3)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影响①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③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想一想: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不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提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在古代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22版:第57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世界意义(步步高)

2.春秋战国时期:面对大动荡的时代,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以 挽救社会,“ 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 3.汉朝: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 儒学 的正统地位。 4.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 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5.唐朝:传统 儒学 受到挑战,但它也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促进了 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6.宋朝: 理学 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其宣扬的封建礼 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7.明朝:中后期兴起心学 ,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
【认知升华】
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从明代至清代前期,至多可以叫做“西学东来”,因为那时西学对中 学并未构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 (2)晚清(或近代)以来,西学传入对中学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这才是真 正意义上的“西学东渐”。
六、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 (1)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在 汉字 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 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2)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 中国 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 到发展。 (3)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 唐朝 ;东亚和__东__南_亚___ 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 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10.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后, 提倡科学与民主;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 中华文化的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周公:“敬天保民”。孔子:“ 仁 ”“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 民情,反对苛政。孟子:“ 仁政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老子:提出“ 道 ”的概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认为万物由道而产生;凸显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建立人与自然和 谐发展的关系。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摒弃了天 命的绝对权威,具有朴素的唯物观。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与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含解析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集成块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基础自修快通关]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2.中华文化在近代衰微的原因[2](1)内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2)外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要求(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1]辨清:文字≠汉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注意:决定文化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和政治。
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和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是外在原因。
1.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
2017年10月30日,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的成功入选( )①提供了创新中华文化的成功案例②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③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④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选D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不是文化创新的体现,①不选;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②正确;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没有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③不选;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④正确。
2.中国古代书法不断赋予各种字体独特的审美意蕴,篆书的庄重古朴、隶书的典雅高贵、楷书的端庄秀丽、行书的洒脱随意、草书的落拓不羁,虽然只是线条的描摹,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
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人生的写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系辞下》云“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乐记》云“五色成文而不乱”。
《说文解字·文部》云“文,错画也,像交文”。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礼记·乐记》“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
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
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郑玄注“文”字曰“文犹美也,善也”。
《说文解字·匕部》“匕,变也,从到人”,段玉裁注“凡变匕当作匕,教化当作化,……今变匕字尽作化,化行而匕废矣;……能生非类曰化,生其种曰产。
……到者,今之倒字,人而倒,变匕之意也”。
《说文解字·匕部》“化,教行也,从匕人,匕亦声”,段注“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上匕之而下从匕谓之化”。
《周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礼记·中庸》“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国语·晋语》“胜败若化”,韦昭注“化,言转化无常也”。
《荀子·正名篇》“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杨倞注“化者改旧形之名”。
《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易·贲·彖辞》言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王弼注“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
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
观天之文,则时变可知也;观人之文,则化成可为也”。
《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
《文选》卷十九晋束皙《补亡诗六首》之六“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李善注“辑,和也,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远也。
悠,远也”。
《孟子·万章上》曰: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孟子曰:“否,不然。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非视也。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道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墨子·贵义》: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
”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
”汤曰:“非女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
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
”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韩非子·难言》:上古有汤,至圣也。
伊尹,至智也。
夫以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楚辞·天问》:成汤东巡,有莘爰极。
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水滨之木,得彼小子。
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吕氏春秋·本味》:有侁氏女子採桑,得婴儿於空桑之中,献之其君。
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
’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
”故命之曰伊尹。
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
长而贤,汤闻伊尹,使人请之有侁氏,有侁氏不可。
伊尹亦欲归汤,汤于是请取妇为婚,有侁氏喜,以伊尹媵女。
……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至味。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教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汉伏胜《尚书大传》:散宜生、南宫适、闳夭,三子相与学讼于太公。
四子遂见西伯于羑里,献宝以免文王。
《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
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
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
”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于纣,以赎西伯。
西伯得以出,反国。
”《楚辞·离骚》:“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楚辞·天问》:“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韩非子·喻老》:“文王举太公于渭滨者,贵之也。
”《吕氏春秋》卷一四《首时》:太公望,东夷之士也。
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
《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
”《史记》卷七九《范雎传》范雎上秦昭王书云:臣闻昔者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滨耳。
《孟子·万章上》: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
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
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之位焉。
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
《史记·五帝本纪》唐张守节《正义》所引《括地志》引《竹书》: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韩非子·难三》:“夫尧之贤,六王之冠也,舜一从而咸包,而尧无天下矣。
”《孟子·万章上》: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
’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
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
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
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
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
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
’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
’”《韩非子·说疑》:“舜偪尧,禹偪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禹爱益而任天下于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故传天下于益,而势重尽在启也。
已而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而实令启自取之也。
《史记·燕召公世家》载燕国君燕哙,效尧之禅让而让国于国相子之:鹿毛寿谓燕王:“不如以国让相子之。
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
今王以国让于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
”燕王因属国于子之,子之大重。
或曰:“禹荐益,己而以启人为吏。
及老,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于益。
已而启与交党攻益,夺之。
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
今王言属国于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
”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
之子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于子之。
《晋书》卷五一《束皙传》:(汲郡人不准)得竹书数十车。
其《纪年》十三篇,记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厘王之二十年。
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皆多相应。
其中经传大异,则云…益干启位,启杀之。
《墨子·尚贤上》: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
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
《庄子·杂篇·让王》曰: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
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
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
子州支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
舜以天下让其友石户之农,石户之农曰:“捲捲乎后之为人也,葆力之士也!”以舜之德为未至也,于是夫负妻戴,携子以入于海,终身不反也。
……舜以天下让其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曰:“异哉后之为人也,居于畎亩之中而游尧之门!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
吾羞见之。
”因自投清泠之渊。
《周礼·春官·外史》言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郑玄注“楚灵王所谓《三坟》、《五典》”,孔颖达疏:“《三坟》,三皇时书”,汉孔安国《尚书序》“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
《庄子·外篇·天运》“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唐成玄英疏:“三皇者,伏羲、神农、黄帝也”。
《吕氏春秋·用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立大功名也”,汉高诱注“三皇,伏羲、神农、女娲也”。
汉班固《白虎通·号》“三皇者,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
汉班固《白虎通·号》“《礼》曰:伏羲、神农、祝融,三皇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
泰皇最贵”。
《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春秋纬》“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九州,长天下也”。
《大戴礼记·五帝德》:“孔子曰:‘五帝用记,三王用度’”,《史记·五帝本纪》唐张守节《正义》“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
谯周、应劭、宋均皆同”。
汉班固《白虎通·号》:“五帝者,何谓也?《礼》曰:‘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也’”。
汉孔安国《尚书序》:“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高阳、高辛、唐、虞为五帝”。
《史记》卷二八《封禅书》:“亳人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
《索隐》引宋均言太一“北极神之别名”,汉郑玄注《周易乾凿度》卷下曰“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
郑玄注《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句曰:五帝,苍曰灵威仰,太昊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黄曰含枢纽,黄帝食焉;白曰白招拒,少昊食焉;黑曰汁光纪(或作叶光纪),颛顼食焉。
《史记》卷一二《汉武帝本纪》:人有上书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天一、地一、泰一。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秦博士言:“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郑玄注《中候敕省图》(郑玄《诗谱序》唐孔颖达疏引)曰:德合北辰者皆称皇,感五帝座(佐)星者皆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