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安徽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为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保护农田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分析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农药、化肥过度使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不当等问题导致农田土壤、水质和大气受到污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整治目标1.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确保土壤、水质和大气环境良好;2.提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3.推动农产品质量提升,保护人民健康。
三、整治措施1.加强农业生产管理(1)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使用量,提高使用效率;(2)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技术,减少污染排放;(3)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生态化、循环化发展。
2.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1)建立农田环境监测网格,定期监测土壤、水质和大气污染情况;(2)开展环境评估,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污染。
3.推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1)修建农田防渗排水系统,减少农业废弃物渗漏;(2)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田用水量。
4.加强畜禽养殖管理(1)推广清洁养殖技术,改善畜禽养殖环境;(2)建立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制度,鼓励开发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5.加强法律监管和政策支持(1)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和处罚措施;(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农民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和设施。
四、实施保障1.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专项资金,支持整治工作的开展;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3.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确保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4.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合力,推动整治工作的落地。
五、预期效果经过全面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田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农民生产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人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六、总结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是保护农田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加强管理、监测和评估,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畜禽养殖管理,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农业部农业面源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农业部农业面源污染及其防治措施一、农业面源污染的概念和现状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农业活动引起的,从广义上包括农田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面源污染两个方面。
农业活动中产生的农业废弃物和农用化学品残留物,通过农田径流、地下水脉冲作用、农田土壤侵蚀、农田水体蓄滞引起的农业废弃物和农用化学品残留物扩散到周围环境,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等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问题有:1.土壤污染:常见的农业面源污染有农药残留、化肥过量施用、土壤侵蚀等。
这些污染物通过土壤侵蚀、径流和渗漏进入地下水,对土壤质量和植物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2.水体污染:农业废水和化肥流失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农业废水富含农药残留、农作物残渣和养殖废弃物等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经过河流和湖泊等水体的入侵,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华和藻类大量繁殖等问题。
3.大气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也会对大气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农业活动中常常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些化学品挥发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增加,对空气质量造成污染。
二、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和阻止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部制定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1.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提倡无农药、无化肥、有机浇注等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同时增加有机肥的使用,提高土壤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2.加强农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加强农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包括建设梯田、依靠旱作耕种、增加森林植被覆盖等,减少土壤侵蚀和农田径流,防止农田面源污染。
3.加强农田环境管理:加强农田废弃物和农药残留物的处理和管理,通过农田废弃物回收利用、环境友好型农药的使用、定期监测等措施,减少农田面源污染。
4.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系统: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系统,对农田土壤、农作物、农业废水等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问题,推动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工作。
5.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鼓励农民采取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一、背景与目标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应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农田、水体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有效应对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制定并实施综合整治方案势在必行。
本次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目标旨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农田和水体环境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二、整治内容1. 增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意识通过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组织培训农业从业人员,普及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降低污染物排放和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2. 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微量元素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项目开展。
广泛宣传推广农业面源污染减排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提高农田管理水平。
3. 加强农田和水体污染防治建立农田和水体监测网络,实时了解农田和水体质量状况,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遏制污染扩散。
制定农田和水体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排污许可制度,明确农田和水体污染的阈值和标准,加强对农田和水体污染源头的监管和治理。
4.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和监测检测力度,落实农药和兽药残留的检测、溯源和追责制度。
加强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管,杜绝低价劣质农产品上市销售。
5. 开展农业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加大对重点农业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力度,推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增强土壤保育和水资源管理的能力。
鼓励农田集约化利用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实行生态补偿政策,鼓励农民参与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
三、实施保障1. 加大投入力度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工作的顺利实施。
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中来,增加项目的经费保障。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一、引言农业面源污染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土地和大气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制定和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二、整治目标本方案旨在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管理和治理,实现以下目标:1. 综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水体、土地和大气环境;2. 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优化农业生态环境;3. 完善监测和评估体系,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的动态监控和精准治理;4. 加强政策法规制定,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
三、整治措施1. 推进农业生态化发展(1)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优化灌溉方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排放;(2)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3)推进畜禽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减少饲料浪费和粪污排放;(4)鼓励农业循环经济,有效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
2. 加强监测和评估体系建设(1)建立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农田、水体和大气的污染情况;(2)完善农业面源污染评估方法,开展区域性和综合性评估工作,为整治提供科学依据;(3)加强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流,提高整治工作的透明度和协同性。
3. 加强政策法规支持(1)制定并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和管理措施;(2)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项目的财政支持,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3)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各界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认识和参与度。
4. 建立长效机制(1)推动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加强协同,形成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的合力;(2)加强工作机构和人员培训,提高整治工作的专业化水平;(3)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长效机制,确保整治工作的持续推进和成效。
四、实施与评估1. 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明确责任部门和时间节点;2. 加强资金保障,确保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3. 每年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调整措施和改进工作方法。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有效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特制定本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一、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目标1. 提高农田水质——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利用,降低农田排放的氮、磷、农药等物质对水体的污染。
2. 优化农田土壤环境——减少农业非点源污染,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含量,改善土壤质量。
3.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广合理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作物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二、关键工作任务1.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减少对化肥、农药的需求,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风险和压力。
2. 推进精准施肥加强农田土壤养分监测和调查,为农民提供科学的施肥建议,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降低氮、磷流失的风险。
3. 推广农机装备的节能减排技术引导农民采用节能减排的农业机械装备,如低耗油、低废气排放等,减少农业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
4. 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作物的灌溉效率,减少农业灌溉引发的土壤盐渍化和水资源浪费。
5. 加强农田污染防治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加大对农田污染防治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广应用农田水质净化、土壤修复等技术,提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果。
6. 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宣传教育,培养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工作。
三、实施措施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的政策导向和保障措施,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政策保障。
2. 加强组织协调与监督管理成立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的组织协调机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3. 落实科技支撑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相关科技研究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并加强对技术应用的指导和监测。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专项整治行动方案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专项整治行动方案
一、确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3、垃圾的污染源:农业活动有残余的农药、肥料、农产品废料等,垃圾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易引起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4、污水的污染源:农业活动产生的废水、河流、农田排水等,都会带来一定的污染物,其中包括有害的有机物等,主要是有机化合物、重金属、悬浮物等。
二、综合整治措施
1、规范农业活动,加强农药、农肥的控制,建立农药、农肥的记录及监测管理体制,减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化学品,使用更多的有机肥料。
2、加强农田水体污染的控制,建立完善的农田水体污染治理监测系统,开展农田污染治理技术推广,强化水体污染排放管理,禁止投放污染源,加强河流湖泊水质的监测与管理。
3、建立有效的污水治理体系,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进行污水处理和处置,限制居民化学物品的投放,以及终止河流废水直排等活动,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清洁。
安徽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安徽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引言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氮素、磷素、农药以及其他的有机物或无机物,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环境对其形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因其具有不确定性、成分与范围复杂且时空范围广等特点,从而使其较点源污染更加难以防控。
目前,农业面源污染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并已成为水体污染重要来源之一。
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了大量的化肥、农药、农膜并且产生了大量秸秆与畜禽粪便,从而将大量营养物质(N、P)、农药、重金属等带入水体,进而造成了农田土壤的破坏、生产力下降以及农产品与水体污染等问题。
因此,科学认识并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利用农业统计数据分析安徽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探讨污染防治对策,为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安徽省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安徽省概况安徽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地理位置介于114°54′~119°37′E,29°41′ ~34°38′N。
安徽经济上属于中国中东部经济区。
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东西宽约450km,南北长约570km,土地面积13.94万km2,占全国的1.45%。
按行政辖区划分,安徽共有16个省辖市(地级市),6个县级市,55个县。
2017年末全省户籍人口数为7059.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数为2909.1万人。
安徽省在气候上属于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
在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
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
安徽又地处中纬度地带,随着季风的递转,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
安徽省年平均气温为14~17℃,1月平均气温零下1~4℃,7月平均气温28~29℃;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mm,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夏季降水丰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
浅析我国农村面源污染防控标准体系构建

学术研讨浅析我国农村面源污染防控标准体系构建■ 洪登华 王 雪 霍家佳 张士胜(安徽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摘 要:本文从标准化的视角,阐述了我国农村面源污染防控标准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农村面源污染防控标准化现状与标准化对象,阐明了农村面源污染防控标准体系构建原则与目标、标准体系结构要素等,在此基础上,分层次、分类别地构建了我国农村面源污染防控标准体系基本框架,并对标准体系的实施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农村面源污染防控,标准体系,标准化对象,体系框架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1.11.013Analysis of China’s R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Control Standards SystemHONG Deng-hua WANG Xue HUO Jia-jia ZHANG Shi-sheng(Anhui Institute of Quality and Standardization)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ndardiz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andards system in China, analyzes the work contents and objects, expounds the principles, goals, structural elements of the r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andards system, draws out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standards system in China.Keywords: r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andards system, standardization objects, system framework1 引 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80%的人口集中在农村,随着近些年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环境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农村生态破坏严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畜禽养殖地膜等污染日益加重、农村生活污染严重等问题[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安徽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部署要求,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理念,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
总抓手,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根本出路,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依靠,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强大动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和第三方治理,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生态补偿机制。
二、目标任务
1.总体目标:2015年底,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全省农业生态环境动态数据库基本建立,并初步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基本健全,农产品产地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
2.具体目标:农业污染物排放水平降低5%,化肥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畜牧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70%,控制水库、湖泊网箱养殖规模;巢湖、淮河等重点领域农业面源污染区域综合治理率达到15%。
三、工作重点
1.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加快推广科学施肥、安全用药、绿色防控、农田节水等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模式,实现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再生资源化。
在“菜篮子”主产县全面推行减量化生产和清洁生产技术,提高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能力。
进一步加大尾菜回收利用、畜禽清洁养殖、地膜回收利用等为载体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建设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先进适用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模式。
建立完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逐步构建农业清洁生产认证制度。
2.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和“三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品牌培育和认证步伐。
建立健全政府监测、产地企业自检、社会商检“三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产品检验检测手段,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
启动全省农产品产地环境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在农产品重点区域,组织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监测、修复等试点示范工作。
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清洁化、生产过程标准化、质量监管制度化、产品营销品牌化的机制。
3.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养殖业发展布局,引导养殖业向适度规模、相对集中方向发展,种养结合,推行标准化、清洁化、健康化生产。
依托特有的水文、气候和自然景观资源优势,大力
发展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和“农家乐”产业。
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养畜、生物转化、生物质能源、工业化利用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秸秆禁烧执法检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禁烧意识。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广应用“猪—沼—果”、“猪—沼—菜”、稻鸭共育、稻鱼(虾、蟹、鳅、鳖、龟)共生等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
实施好桐城市农业部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4.大力培育新型治理主体。
大力发展农机、植保、农技和农业信息化服务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服务性组织,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采取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加快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经营性服务组织,鼓励新型治理主体开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地膜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回收加工、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有机肥生产等服务。
探索开展政府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服务机制和PPP模式创新试点,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化养殖场等,采用绩效合同服务等方式引入第三方治理,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整体式设计、模块化建设、一体化运营。
5.大力推进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
落实好《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和《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2014-2018年)》部署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在重点流域实施一批农田氮磷拦截、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地膜回收、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和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等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工程,总结一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新技术、新模式和
新产品。
继续实施好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验区建设,加强单项治理技术的集成配套,积极探索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效机制。
6.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和管理体系。
建立农业面源污染、农产品产地环境等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动态监测,及时掌握面源污染及产地环境安全变化动态,建立动态监管机制。
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农业面源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对调查、监测数据实行实时更新、汇总和分析。
建立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加大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农资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农资企业经营行为,杜绝不合格农资流入市场。
协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督管理,严格监管影响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的各类污染源,加强农业环境污染应急管理,提升快速反应处置能力。
四、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
进一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科学咨询和综合决策机制、专家会审制、定期协商会商制、信息发布制等,促进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民主化;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问责制、行政责任追究制和行政监察制度;严格考核,定期检查和监督;加强指导和协调,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推动各项任务有效落实,逐步形成统筹协调、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防治机制。
2.加强法制建设。
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农业法》、《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投入品管理、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防治等规章和标准,依法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检查,对破坏、浪费农业资源和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配合有关部门,依法严肃查处。
建立资源补偿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政府无偿和有偿扶持相结合的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
3.增加资金投入。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构建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投入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加强项目和资金整合,在不改变用途和管理要求的前提下,集中捆绑使用,重点投入大中型沼气、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
研究制定激励政策,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引导农民群众投工投劳,自主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4.加强科技支撑。
强化农科教结合,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着力破解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亟待解决的难点、焦点和热点问题,破解制约瓶颈。
推进农林牧渔融合协调,加强一、二、三产业相互支撑,促进农耕农艺农机技术结合、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协调、良种良法良制配套。
强化技术培训,推广应用规范、成熟的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推广科学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控制和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推进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推广标准化、清洁化、健康化养殖技术,加强畜禽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
5.健全工作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县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构建设,充实人员队伍,提高装备水平,强化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6.加强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采取农民易于接受的形式,传播各种典型模式和先进经验,营造有利于农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发动群众参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重点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与技术,结合宣传卡片、村务公开栏、科技入
户等形式,对广大技术人员、农民示范户,开展培训与教育活动,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