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词语的中英文翻译及文化比较

合集下载

英汉文化差异和翻译

英汉文化差异和翻译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

本文围绕英汉文化差异在各自语言中的体现, 来说明文化差异、背景知识对翻译的影响。

由此说明文化差异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容低估。

本文对中英的文化、社会风俗与礼仪差异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在翻译中弥补这一差异的例子,以及在翻译英语里面的习惯词汇时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字] 文化差异一般风俗翻译、影响文化是一种上层建筑.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而且与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 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语境因素。

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

因此, 在交流中, 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 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

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对我们平时能更好的使用英语有很大的帮助。

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相关专业知识会有助于翻译的准确性,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加强训练,才能在翻译中做到游刃有余。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

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

“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

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英汉两个民族在观察与思维上是存在着差异的: 面对同一物体, 用以概括的概念也有出入, 因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

如对颜色的观察和使用,就有不同的概念。

英语“black tea”在汉语中不叫“黑茶”, 而叫“红茶”;“brownbread”是“黑面包”, 而不是“棕色面包”。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

1、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因此,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文化语义对比对于理解中西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文化语义定义、研究现状、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文化语义是指词语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和内涵,这种含义往往与字面意义不同。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文化语义具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受到历史、地域、宗教、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和文化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语义差异的成因、表现形式及翻译策略等方面。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差异的产生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历史背景:英汉两种语言的历史背景截然不同,这种历史沉淀导致了许多词汇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文化传统:中西方文化传统差异巨大,这种传统影响了人们对于某些词汇的理解和认知。

宗教信仰:不同的宗教信仰对词汇的文化语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如英语中的“God”和汉语中的“佛”、“道”等。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差异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以下是几种主要形式:形象意义不同:某些词汇在两种语言中的形象意义存在明显差异,例如“龙”在英语中往往被翻译成“dragon”,而在汉语中则是吉祥、高贵的象征。

情感色彩不同:在两种语言中,某些词汇的情感色彩可能存在差异,例如“dog”在英语中往往被视为忠诚和勇敢的象征,而在汉语中则往往带有贬义。

比喻意义不同:在两种语言中,某些词汇的比喻意义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例如“风”在英语中往往被用来比喻爱情和自由,而在汉语中则更多地被用来比喻灾难和困境。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系统性研究:系统地梳理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语义差异,从历史、文化、宗教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比较。

跨学科研究: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认知科学、社会学等,对英汉词语文化语义进行多维度研究。

中国墓葬文化【英语】

中国墓葬文化【英语】

A. The Grave-robbery is a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since ancient times.
(盗墓,是渊源古远的社会文化现象。可以说,自从有了墓葬文化, 就有了盗墓行业的存在。)
B. Species: The official or
folk
竖穴墓:一般为长方形或方形土穴作墓,商朝时出现亚字
型与中字型竖穴墓(天子之制),还有形制低于“亚”,“中” 的甲字型墓,凸字型墓等。 横穴墓(砖室墓)
方形竖穴墓
•亚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巨大的方形或亚字形的竖穴式土 坑,四面各有一个墓道。商王和各级贵族的墓,都用木材筑 成椁室。 • 中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大型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南北 两面各有一个墓道。(如:武官村墓葬)
– 竖穴木椁墓(黄肠题凑)
Luxury at han – 在西汉前期,黄肠题凑和玉衣、梓宫、便房、外 藏椁同为帝王规格陵墓的组成部分(天子之制), 是汉代厚葬之风的产物,在汉代以后很少使用
– 砖室墓(以横穴式的洞穴作墓圹,用砖和石料筑墓室, 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这是中国古代墓制 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
•塔葬是中国藏族的葬仪风俗之一,是藏族中最为高贵、最高待遇与最高规格的一种葬式, 其又称灵塔葬。
A. Appear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round.
(出现于春秋前后,东周以前的墓葬是没有封土的。)
B. For the Emperor.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这个土丘就叫做坟头。对于帝王,由于这个土 丘往往很大,而且很气派,为表示出帝王的身份,专称为封土。)
明器(冥器)
• 指的是专门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仿实物制作的, 不能实用。 • 一般用陶瓷木石制作,也有金属或纸制的。 • 俑(象征殉葬奴隶的模拟品)

浅析藏汉英谚语的文化比较及翻译方法

浅析藏汉英谚语的文化比较及翻译方法

浅析藏汉英谚语的文化比较及翻译方法藏汉英三类文化中的谚语是众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认识事物和研究万物发展规律的经验总结,亦是各类劳动人民总结长期的生活经验来指导后继者辨别善恶或明亮自然界的万物规律使提高对方的认知能力。

至少在某个年代中内容俱较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形式上词少意广的一种艺术性文化,故就成了各类民族的语言核心,其有词组少含义大、逻辑强、比喻恰当、利耳易懂等特长。

本文通过对民间口语、文化典籍查阅和分析来探讨藏、汉、英三种语言中谚语对于揭示三种谚语所反应的各自的生产、生活历程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

标签:谚语文化翻译研究一、在民间已惯化类的谚语。

在此章中经比较三类不同文化的谚语来寻找在三个民族的意识中所形成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共同点和差异。

以各民族谚语的为例来讲,藏语谚语中的“??????????????????????????”在汉语谚语中可翻译成“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在英语谚语中也可翻译成“East or West,home is best”. 在这三个谚语中暗示无论你行至何处,条件多么富有,都比不上自己的家乡,三种谚语都运用自己本民族的表述方式表达了游子在外,思念家乡山水及人情的情怀。

纵横分析下我们能看出不同民族的共同特性,这便是此文力寻的文化比较的方向。

另在藏语谚语中的“??????????????????????? ????????????????????????????”,或格萨尔传中的“??????????????????????? ?????????????????????????????”在英文化中也有完全类似的谚语“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在汉文化中有“到什么山,唱什么山歌”这三个谚语中教导我们行至何处,都要尊重本地的其俗和文化,其中还暗含“強龙压不过地头蛇”的道理,教导人学会入乡随俗。

此处运用的地名“???????”和罗马来比喻词意,这两个地方皆是藏族和西方民族的首都,至少在历史个别时期为昌盛都市,都是以地方霸权掌政,故不得由外人随意撒泼取闹,从而以历史经验为根据编造了此类谚语,以来告诫外邦客随主便的道理,此中充分体现了祖先的智慧和使用谚语的过人之处。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分类对比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分类对比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2 种族沟通的桥梁——对《宠儿》中两个丹芙的人物分析3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4 从《老人与海》中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5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6 论D.H.劳伦斯诗歌中的救赎意识7 论环境和社会制度对人的行为和品格的影响——以《雾都孤儿》中南希的形象分析为例8 从模因论视角看年度流行语“给力”(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9 英语中法语借词刍议10 浅析小学汉英双语教学11 电影《木兰》中的动物形象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12 从《胎记》看霍桑对科学的态度13 中学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途径探索14 作者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表现的双重人格15 中美礼貌语中的“面子文化”16 应对写作逻辑乱象的对策17 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的写作艺术18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19 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20 战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21 从文化差异比较研究中美家庭教育22 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23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24 从功能翻译论的角度探讨品牌名称的翻译25 用批评性语言分析中美主要矛盾26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27 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28 《高级英语》中某些修辞手法赏析29 中英习语文化异同及其翻译30 《麦田守望者》成长主题解析31 试析美国社会的道德恐慌——从麦田守望者的主人公看美国社会病态32 超越和世俗——对《月亮和六便士》中Strickland和Stroeve的对比分析33 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34 论《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哥特式写作风格35 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36 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观37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38 《浮生六记》英译本文化词翻译策略探析(开题报告+论文)39 论模糊语言在广告英语中的功能与运用40 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41 “雨中的猫”与“一个小时的故事”中女性意识觉醒的比较研究42 论《白鲸》主角的悲剧实质43 The Painful Growth of Scarlett O’Hara in Her Three Marriages44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45 语言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46 比较中西方礼仪差别47 中医术语翻译方法研究48 CET-和IELTS阅读培训课对比研究49 翻译的对等性研究及其应用50 中西面子观的比较研究51 《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的性格对其一生的影响及其对当代中国青年的现实意义52 商务英语的词汇特征及翻译策略53 On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Seen from the Translation ofE.B.White’s Charlotte’s Web54 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55 罗伯特•弗罗斯特与陶渊明田园诗歌对比研究56 从奈达翻译理论初探英汉新闻导语翻译策略57 An Analysis of Jude’s Pursuit of Love in Jude the Obscure58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59 论密西西比河对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影响60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61 Cultural Mediation in Interpreting—An Obser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62 肯克西《飞越疯人院》的女性主义批评63 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64 The Emerging Tendency of Marketing—Network Marketing65 对狄金森诗歌中四个主题的分析66 会话含义的语用初探67 我之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下的艾德娜之死68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论李白诗歌的翻译69 论莱辛作品《又来了,爱情》中妇女失爱的原因70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71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习俗72 中美两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比较73 孤独的神秘与永恒的自由追求——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74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之比较75 On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from Skopos Theory Perspective76 广告对中国百姓生活的影响77 分析嘉丽妹妹性格变化的原因78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79 英汉新闻标题中缩略词对比研究80 The Use of Symbols in A Farewell to Arms81 On the Female Influences on Pip’s Character in Great Expect ations82 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83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84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安娜的政治困惑分析85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美式幽默风格的翻译86 《隐形人》中格里芬的心理剖析87 A Study of Children Images in Huck Finn and Tom Sawyer88 浅论英文原声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89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90 玩偶之家中娜拉的性格悲剧所反映的世纪社会问题91 The Influence of Bob Dylan and His Works o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92 分析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93 哈利波特的情感分析94 论《霍华德庄园》中的象征主义95 从就餐细节看中美儿童个性能力的差异96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APPLE and OPPO97 基于微博(推特)文化的新型营销模式98 心灵探索之旅——析《瓦尔登湖》的主题99 浅论康拉德《黑暗之心》中的女性形象100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101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102 《雾都孤儿》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103 中美婚姻时间选择的对比研究104 论《野性的呼唤》的多重主题105 浅析哈利波特中的女巫形象106 英语词汇的记忆方法107 论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108 论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创作风格109 从《嘉莉妹妹》看本性与理性的斗争110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111 浅析奥利奥品牌在国际营销中的跨文化策略112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看哈姆莱特的性格变化113 英语商业广告以及公益广告的语言特点比较114 浅析《睡谷传奇》中的浪漫主义115 荒岛主义在《蝇王》中的映射116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117 英语广告的批评性话语分析118 Biblical Ideas on Women and Sex119 环保宣传语翻译中的文化介入120 从《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的写作手法121 英语词汇的语境意义分析122 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面具123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反叛精神124 《紫色》所体现的“黑人性”125 A Tentative Approach To Contemporary American Romance Movies126 语言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27 全身反应教学法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28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人物原型分析129 A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130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Thorn Birds131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132 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133 On the Importance of China English as an English Variant134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135 《最蓝的眼睛》的叙述声音和视角136 浅析《白牙》中爱的力量137 通过语境与潜台词解析情景喜剧的幽默——以《老友记》为例138 《瓦尔登湖》中梭罗的生态思想139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40 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文体分析141 成都旅游定位和发展对策142 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143 《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144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145 从中美文化差异看中国人创新能力的缺失与培养146 试论盖茨比对其梦想生活的追求147 An Analysis of Youth Subculture through the Movie--Trainspotting148 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149 从中英文动物词汇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50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151 中小学辅导机构英语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与小班课堂教学教案的比较分析152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153 “三美论”观照下的《再别康桥》英译本比较研究154 从最佳关联原则看口译中的“归化”和“异化”155 xx大学影视英语教学调查156 商务英语中的委婉表达及其翻译157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158 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159 《先知》中倒装句文体功能的研究160 中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的纠错策略161 Negative Transfer and the Errors Committed by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162 A Study of Cultural Influence upon Internet Language163 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164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165 试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166 从女性视角看文化冲突—基于亨利•詹姆斯的两部小说167 黑人社区的替罪羊--论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168 试分析《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模式169 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的悲剧英雄形象170 从跨文化交际层面谈口译译者能力的提高171 Eco-Critical Reading of The Call of the Wild172 《请买票》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73 从归化异化的角度看《围城》中隐喻及其翻译研究174 The Influences of RMB Appreciation on China’s Foreign Trade175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176 A Contrastive Study on Meanings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77 从《没有国家的人》看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对人性的呼唤178 从《生活大爆炸》看美剧字幕翻译的文化转向179 《德伯家的苔丝》环境细节描写的作用180 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奥巴马推定总统候选人演讲181 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高校网页的汉译英182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分析183 浅议英语诗歌中的书写变异184 中国和英国传统婚俗差异研究185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翻译186 从莎翁作品透视伊丽莎白时期女性社会地位187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188 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189 论纳撒尼尔霍桑《牧师的黑面纱》中的象征190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191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East and West192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193 论《红字》中海丝特的女性身份重构194 学生不同个性对英语学习的影响195 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196 从语言角度分析《功夫熊猫》中中西文化的交融197 论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战略198 从《红楼梦》两个译本比较谈习语翻译的文化处理199 委婉语与合作原则的关系200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分类对比。

FUNERAL中西葬礼对比及四种丧葬方式的介绍英文

FUNERAL中西葬礼对比及四种丧葬方式的介绍英文

FUNERAL OF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The main features of Chinese funeral ritual
The main features of Western funeral ritua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funeral practices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The main features of Chinese funeral ritual
1. Public notification of death. 2. Wearing white clothing, shoes, and hoods. 3. Ritualized bathing of the corpse. 4. The transfer of food, money, and goods. 5. The preparation and installment of a soul tablet(碑) for the dead. 6. The ritualized use of money and the employment of professionals. 7. Music to accompany the corpse and settle the spirit. 8. Sealing the corpse in an airtight coffin. 9. Expulsion of the coffin from the community.
The main features of Western funeral ritual

英汉互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英汉互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英汉互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摘要]英汉语言和思维方式差异隐含着深层语言文化差异。

为了忠实原文顺应译语及读者,英汉翻译必须既要注意语言文化因素差异,又要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英汉差异;语言文化;翻译策略引言不同的民族操持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承载不同的文化。

翻译,作为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信息转换过程和交际活动,其首要任务是语言形式转换和语义的传达,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语言的转换,必然涉及到它所承载的深层文化内涵的传递和表达。

为此,翻译时,必须考虑英汉两种语言结构、思维方式和文化因素的差异。

英汉思维方式差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折射出不同的思维方式。

总体上说,东方人,尤其中国人具有较强的综合思维、具象思维和顺向思维定式,而西方人具有明显的分析思维、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定式。

著名学者Satoshi Ishii曾把英美人的思维模式比作“桥式”。

作者〔讲话人〕直接传达信息,读者〔听话人〕理解领会其意,犹如过桥一样。

相反,东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垫脚石式”。

作者〔讲话人〕采取迂回隐含的方式,如水中投石垫脚,读者〔听话人〕借助于“垫脚石”才能悟出其意。

故此,Ishii认为两种思维模式反映两种不同的文化,英美等国是“低语境”〔low context〕国家,一切都要靠用语言讲清,而中国、日本等国则是“高语境”〔high context〕国家,语境隐含语意,无需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胡文仲,1999:80-81)东方人,尤其中国人的综合思维模式源于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

中国的传统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由天、地、人构成的整体,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交织成这一整体的三种基本关系,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正如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老道学说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影响至深。

中国人已习惯于在整体中寻求天与人、阴与阳、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自行调节而到达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入土为安
中文解释:入土为安意思是土葬,人死后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安息。

英文翻译:1.Burial brings peace to the deceased.
2.Prayer brings peace to the deceased.
文化内涵:它最初的意思是,在原始社会,有族人死去,只是将遗体扔在野外,后来人们发现遗体会被野兽吃掉,后用草席包裹,然也会被野兽扒开,再后来就进入棺椁时期,将遗体放在棺材中埋在地下,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受自然环境的侵蚀。

因此死者才能得到安息。

文化差异:中国民间传统的丧葬方式是土葬,把人装入棺材,然后埋入土中。

西方丧葬礼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将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

因此虽然西方也有土葬形式,但是基督教的丧礼更多重视的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人天堂,解脱生前痛苦。

所以丧葬仪式的必要程序是先把棺材运人教堂,由一位教士念悼词并为死者祈祷。

因此我们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异化,则翻译出“祈祷”。

2.含笑九泉:
中文解释:在九泉之下满含笑容。

表示死后也感到欣慰和高兴。

九泉:地下深处,旧指人死之后埋葬的地方。

也作:“黄泉”。

英文翻译:1.to smile under the Jiuquan(Jiuquan: In China, it is a place under the earth where people are believed to go when they die)
2.to smile in the Heaven
文化内涵:它是出自清·李汝珍的《镜花缘》第三回:“我儿前去,得能替我出半臂之劳,我亦含笑九泉。

”九泉,即黄泉,古代认为天地玄黄,而泉在地下,所以称为黄泉。

在中国道家文化中是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阴曹地府。

“九”是个位数中最长的数字。

因此我国古代常用“九”表示多、大、极的意思。

“阴曹地府”在很深的地下,于是就把“九”字和“泉”字相搭配,成为“九泉”。

还有一种说法,古代犯了死罪的人,需要被砍头,而这个时候就需要刽子手来执行,刀法好的刽子手,在砍下人头后,死者的头颅会掉在地上转九圈,然后嘴角上扬带着笑容。

这就表示,死者在接受刑法时受到的痛苦最少,“含笑九圈”的说法也就成了现在的含笑九泉。

文化差异:西方的生死观和宗教有很大关系,人们认为人生来有罪,活着是赎罪,死了是进如天堂,灵魂回到上帝那里。

而我们中国人认为人死后是去到地下的阴曹地府。

所以在翻译时,如果采用异化,,则应翻译出“九泉”,如果归化,则应翻译成“天堂”。

3.披麻戴孝
中文解释:指长辈去世,子孙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表示哀悼。

英文翻译:1.be dressed in the coarse hempen cloth of mourning
2. to put on mourning apparel
文化内涵:出自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二折:“你也想着一家儿披麻带孝为何由,故来这灵堂里寻斗殴。

”披麻戴孝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丧服制度。

根据周礼的五服制度,因血缘亲疏远近的不同规定了五种不同的丧服,服制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其服丧期限的长短、丧服质地的粗细及其制作均有不同。

按规定,血缘关系越亲、服制越重;血缘关系越疏、服制越轻。

其中斩衰最上﹐用于重丧﹐取最粗的生麻布制作﹐不缉边缝﹐出殡时披在胸前﹔女子还须加用丧髻(髻系丧带)﹐俗称披麻戴孝。

文化差异: 披麻戴孝一般是指中国葬礼仪式上子孙所穿的衣服,而西方人在葬礼时,送葬人一律身着黑色或蓝色衣服,男子打黑色领带。

同时自己在胸前佩戴一朵白花,以示对死者的哀悼。

披麻戴孝是中国特有的丧服制度,因此翻译时也有两种不同翻译方式。

4.红白喜事:
中文解释:婚丧之事
英文翻译: 1.weddings or funerals
2.white or black affairs—weddings or funerals(不能用红白)
文化内涵:红白喜事,有时也说红白事,泛指婚丧。

很多人对其含义颇感疑惑:“白事是指丧葬之事,那为何又能说是喜事呢?”我国古代的天支纪年,六十年为一个轮回,一般人年过花甲,儿孙满堂,福禄俱全,一生了无遗憾.人过花甲以后死去,在古代被看做是一件功德圆满的事情. 所以说,白喜事只是指那些寿高福满的老人死去以后举办的丧事. 红喜事就是男女结婚之事。

古代中式婚礼礼服是有彩绣龙凤的大红吉服、大红盖头。

上上下下红艳艳。

文化差异:中西方在颜色文化上有很大差异。

在中国,我国汉族的传统观念是亲近红色的,“红”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喜庆,成功,吉利,忠诚和兴旺发达的象征。

因此,英雄和新娘都要“披红戴花”,新娘更需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红艳艳,连头上都要罩上“红盖头”,在传统婚礼中张贴大红喜字。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里,人们张贴红对联,刮起红灯笼,用红纸包给孩子们的“压岁钱”又称之为“红包”。

然而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则是一个贬义相当强的词,主要指鲜血颜色,西方人心目中鲜血是奔腾在人体内的生命之液,一旦流淌下来,生命之花也就凋谢,它象征着残暴流血。

在中国文化中,白色与红色相反,是一个基本禁忌词,白色饰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

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戴孝(穿白色孝服)办“白事”,要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就是还把白虎视为凶神,所以现在称带给男人厄运的女人为“白虎星”。

西方文化中白色象征意义主要着眼于其本身色彩。

圣经故事里天使总是长着一对洁白的翅膀,头顶上悬浮着银白色的光环;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所以它是西方文化的崇尚
色,它象征纯真无邪。

如世界各国儿童广泛同情和喜爱的主人公叫“白雪公主”(Snow White),她是聪明,善良,美丽的化身。

婚礼也喜欢使用白色,代表爱情的纯洁和婚姻的贞洁。

黑色也叫做“死色”是西方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体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摒弃和厌恶。

它象征死亡,凶恶和灾难。

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考虑中西方的色彩文化,可以直接意译,或者归化译法,用黑白代替红白,切不能用红白。

5. 头七
中文解释:习惯上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
英文解释:1.the seventh day after the person’s death
2. the ninth day after the person’s death
文化内涵:从死者卒日算起,丧家每隔七天就要举行一次烧纸祭奠,共有7次,俗谓“烧七”。

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习惯上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

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给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必须回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睡不著也应该要躲入被窝;如果让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一般以一、三、五等单七祭礼较隆重,亲友皆至,孝子要哭灵;二、四、六等双七,亲友不来。

孝子只烧纸、不哭灵,称为“空七”。

尤以“三七”和“末七”最重要,每逢这两个“七”日,亲友都要到坟上烧纸祭奠,孝子也要大哭一场。

文化差异:祭奠亡者不是中国人的专利。

西方人在居丧的第九天、第二十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都要举行祭亡灵仪式。

届时,亲友可单独去亡者墓前,放上一束鲜花、默默立上一会即可。

但是时间和中国不同,所以在翻译时,如果按照中国习俗,则应翻译成第七天,如果按照美国习惯,则应翻译成第九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