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现状及对策分析

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现状及对策分析

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近年来,国土综合整治的进程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落实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促进国土空间优化的重要抓手,国土综合整治面临着内涵不清、实践总结不足等问题。

基于此,阐述了新时期背景下国土综合整治的内涵,分析总结了我国国土综合整治推进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形成长效机制、开展国土资源基础调查评价、加强科技创新等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现状;对策分析引言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是空间规划体系中的核心规划,加强战略性工作是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编制的必要手段。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空间规划战略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国外空间规划不同层级之间的战略关系,探讨空间规划与战略的原则性关系,进而对我国现行主要空间规划中的战略内容和实施方式进行梳理,为建构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战略提供基础。

最后提出我国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各专项规划战略的关系,以及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的战略内容和实施手段。

1新时期我国国土综合整治面临的问题 1.1国土综合整治机制不健全国土综合整治是对所有国土空间中各类自然要素的系统修复治理,涉及多方面、多层次,需要统筹安排和实施。

从整治内容上看,国土综合整治涵盖了自然资源重组、生态环境治理、海岸带与海岛利用保护和城乡挂钩精准扶贫四大类。

从整治方式上看,国土综合整治存在农业开发、矿产资源集中开发、林业草原保护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土地整治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形式。

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涉及自然资源、财政、林业、农业、环保、水利、交通、住建等多个行政部门。

当前,这些部门各自拥有并遵循各自的规划体系,各部门之间缺少有机的衔接,没有形成统一的综合机制。

如在同一项目区,存在部分项目由不同部门审批重复立项的问题,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的全面推进。

在新时期,应充分整合自然资源、环保、住建、规划等相关政策,明确各部门职责,完善自然资源的组织机制、资金保障机制、监管机制等,从空间开发利用、资源产权保护、环境治理、市场机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多个方面全面助力形成完善的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体系,推进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全面快速发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大局。

海南文昌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海南文昌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目录摘要及关键词................................................................ 引言 (1)1 文昌市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 (1)1.1 旅游经济成为文昌经济的亮点 (1)1.2 三次产业产值不断增加 (2)1.3 财政预算愈来愈高 (2)1.4 龙楼镇经济水平较高,锦山、会文镇紧接其后 (3)2 文昌市城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4)2.1 经济快速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业 (4)2.2 城镇居民收入过低 (4)2.3 城市规划建设前瞻性不足 (4)2.4 政府融资平台潜在风险较大 (5)2.5 财政收入结构不够均衡,税收收入来源单一 (5)3 对文昌城市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5)3.1 应重视实体经济,推进房地产业制度改革 (5)3.2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增强城镇居民消费信心 (6)3.3 加强城市基础建设,增强规划的前瞻性 (6)3.4 地方政府应该规范融资平台,建立约束机制 (6)3.5 政府应协调各产业的税收收入比例,增加税收增长的新源泉 (7)参考文献 (7)致谢 (8)海南文昌市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城市经济依赖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二、三产业的变化与城市经济紧密相关。

城市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经过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商品相互交换的成果,城市经济使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分离。

社会生产力和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能够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另外总是在变化的城市和农村地区也能够影响城市经济发展。

本文分析的海南省文昌市城市经济发展,通过对文昌市经济结构的演变研究、文昌市产业发展研究、文昌城市经济的要素研究来分析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经济;现状;产业;文昌市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Wenchang City of HainanProvinceAbstract: City economy is in the city for carrier and developing space, secondary indust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prosperity, economic structure constantly optimization, capital, technology, labor, information and other factors of production height aggregation, scale, gathered effect and diffusion effect very prominent region economy. City economy is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o a certain stage of the product is with the second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 the agriculture and crafts separation and commodity Exchang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ced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olation and produce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is not only affected by the whole social productivity level and the nature of production relations, but also alway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Keywords: urban economic; current situation; estate;wenchang引言城市经济包括了社会、政治、文化等要素,其能够反映出城市功能和职能。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海南省城镇开发边界管控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海南省城镇开发边界管控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海南省城镇开发边界管控研究摘要:随着城镇的快速发展,城镇与城镇之间的时空耦合关系被破坏,城镇规模的扩张造成了城镇的自然生态本底迅速恶化,人地关系日益紧张,亟待从生态文明视角探讨城镇发展的可持续。

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三区三线”划定与控制的大环境下,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与控制,是优化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保障体系的一个关键的政策手段。

为此,对新时代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的运作机理与控制方式进行探讨,以提高城镇开发边界控制效能,是论文的着眼点。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城镇开发边界;管控体系1.城镇开发边界的内涵城镇开发边界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范围里,为适应该地区的发展需求,完善其功能,提升其空间品质而制定的硬性界线。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在对开发边界进行划定时,应该以对资源、环境的承受力评估为基础,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土地利用,从而将那些不能进行开发建设的区域作为重点。

在定界的过程中,对增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将现有的存量进行有效的利用,对结构进行优化,提升效率,提升集约化水平,对城镇的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规划,将地方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加以凸显,创造出一个高质量的居住环境,让城镇达到一个自然化的状态。

在城镇开发边界控制区外,除了重要生态功能、市政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修复工程等用地,在原则上都不允许进行城镇的发展和城镇的集中建设。

在指导开发时,要以自然景观和其他一些重要的生态因素为重点。

2.管控体系构建的目标2.1促进城镇的高效、集约与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建设需要的城镇用地为主体,从城镇建设用地、工业用地、生态保护与发展等方面,对城镇开发边界进行控制,从规划制度、管理流程等方面对海南省直机关工作链进行创新与优化,推动海南省直机关对城镇用地进行专业化、精细化管理,以缓解城镇用地与城镇发展的冲突,提高单元土地利用的效能。

2.2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为防止海南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必须考虑到海南河流和生态廊道等天然生态空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对城镇开发边界进行科学划定和严格控制。

海南区域发展空间演变和理想结构

海南区域发展空间演变和理想结构

浅谈海南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和理想结构[摘要]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也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海南的区域发展、结构规划入手,结合海南区域发展特点和空间结构,对优化海南产业结构,加快海南区域经济发展,打造新海南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字]海南;区域发展;规划;前言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构建理想结构,改善人居环境,合理布局区域基础设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海南根据区域发展特点,制定了《海南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总体规划(2010-2030)》,对包括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乡总体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特定地区规划和村庄等进行规划。

实现了对海南全省城乡空间的全覆盖,对各行业、各部门规划的全集成,成为一个统一协调全省各市县、各部门发展的综合性规划。

作为全国第一个省级城乡一体化规划,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实现产业统一规划与布局、资源统一利用、生态环境统一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该规划还提出实现海南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国家角色、产业体系、综合交通、公共服务、绿色格局、城乡体系、人才体系等方面的七大实施路径。

制定了城乡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空间发展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等规划内容,确定了体制机制创新与政策支撑要求,明确了政策及实施路径,进一步明确政策性规定,提出原则要求。

在此基础上配套完善相关具体政策措施,促进规划各项目标的落实,对推进海南城乡一体化建设乃至海南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海南省区域位置及特点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

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因此海南省特殊的交通、区位优势较为突出,也使得海南省在国家战略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海南作为一个岛屿省,人口相对较少,其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

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

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

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2009年7月24日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乡总体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特定地区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特定地区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本条例所称特定地区,是指国有农(林)场,依法确定的重点景区、沿海重点区域,经国家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旅游度假区、开发区、产业园区、成片开发区域,以及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区域。

应当编制村庄规划的区域,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

第三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突出热带海岛特色,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民族特色与传统风貌,并符合建设生态省和国际旅游岛的要求。

第四条制定和实施旅游度假区规划,应当注重资源优化利用,加强对海岸线、山体、耕地、生态公益林地、岛屿、红树林、湿地、河湖水系等自然资源和风景旅游资源的保护;坚持低容积率、低建筑密度、高绿地率的开发原则,注重建筑景观和整体风貌的塑造。

滨海用地和环境景观资源特色突出的用地应当优先用于发展旅游度假设施。

第五条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应当相互衔接协调。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七条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必要时,可以在市辖区、特定地区设立派出机构。

海南省水资源、能源发展现状情况

海南省水资源、能源发展现状情况

海南省⽔资源、能源发展现状情况第⼆章资源状况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资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资源概况海南省多年平均⽔资源总量为307.3亿⽴⽅⽶(据海南省⽔务局编制的《海南省⽔功能区划》的资料),其中地下⽔与地表⽔不重复量为3.54亿m3,⼈均占有量约3900⽴⽅⽶,是全国平均值的1.75倍,为全国⽔资源丰富的省份之⼀。

(1)地表⽔⼤⽓降⽔:海南省⼤部分地区降⾬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量为1785毫⽶。

以热带⽓旋降⾬为主,其次是热雷⾬、地形⾬和锋⾯⾬。

降⾬量年际差别较⼤,平均相对变率为16%~18%,丰⽔年与枯⽔年降⽔⽐值为3-6倍。

虽然海南省是我国及世界同⼀纬度带降⾬量最多的地区之⼀,但蒸发量也⾮常⼤,即使⾬季也有⽉蒸发量⼤于⽉降⾬量的时候,加之地形陡峻和河流短⼩,使⼤部分降⾬变成洪⽔⼊海,造成⽔分失调、⽔热失调,在旱季以西部与西北部尤为突出。

河流:海南省⾃成⽔系独流⼊海的河流有154条,其中流域⾯积100km2以上的河流109条,各级⼲⽀流95条。

较长的河流都发源于中部⼭区,较⼩的河流多发源于⼭前丘陵或台地上,都顺着中⾼周低的地势,奔流出海,构成放射状的海岛⽔系。

河流普遍具有短、弯、窄、陡的特性,落差⼤,⽔利开发条件优越。

主要河流有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三⼤河各有⼲、⽀流23条、18条和16条,集⽔⾯积分别为7176km2、5170km2、3683km2,流域⾯积合计占全岛⾯积的47%。

集⽔⾯积在500 km2以上的还有陵⽔河、珠碧江、宁远河、望楼河、⽂澜河、藤桥河、北门江、太阳河、春江、⽂教河等10条河流。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吴坤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小城镇作为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构筑起生产要素流到的通道,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契合点,它既是广大农村通往城市的桥头堡,也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大厦”基石。

小城镇不但是支撑大中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所在,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意义重大,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本文为今后的城镇规划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城镇化;现状;特点1.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60年来,小城镇发展既有波折更有辉煌。

小城镇发展正在进入持续飞跃发展的新时期。

但是,应该看到,小城镇发展绝非完美无缺,它还存在着城镇生产要素聚集效率低、人口吸纳能力弱、投资发展环境竞争力不强、政策不配套,以及本身规模小、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很值得认真分析研究。

2.什么叫城镇化所谓小城镇是,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研和生活服务中心。

3为什么要发展城镇化3.1城镇化是城镇建设和管理的龙头。

3.2城镇划是国家对其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3.3城镇化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3.4城镇划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加强规划的整体调控。

3.5城镇化是政府部门管理的法例性文件4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有了小城镇的萌芽,到了奴隶社会小城镇随之出现并兴起。

尽管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到了近代小城镇仍然基本上还是依附着农业,是一种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形态模式,绝大多数没有现代工业,手工业和商业也不发达。

20世纪中叶,由于受战争等的影响,许多小城镇经济萎靡、发展停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小城镇获得了新的生机,按其历程可分为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4.1、恢复调整时期(1949-1961)这一时期,我国小城镇得到了初步发展。

海南省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DOC)

海南省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DOC)

海南省总体规划纲要(2015-2030)一、目标愿景战略目标:将生态与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属点”,突出海南“生态、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把握“一带一路、消费时代、创新发展”三大机遇,确定战略总目标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

2030年,国际旅游岛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范例。

战略定位:本次规划战略定位可概括为:“一点、两区、三地”。

“一点”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两区”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改革创新试验区;“三地”即世界一流的海岛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热带特色产业基地、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及海上救援基地。

二、总体布局根据全省“一点两区三地”的战略定位,结合海南岛屿省特征、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现状发展基础,按照“严守生态底线、优化经济布局、促进陆海统筹”的空间发展思路,统一筹划海南本岛和南海海域两大系统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设施保障、功能布局、经济发展,在构建全省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好海南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全省开发建设空间,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海南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030年,海南岛陆域空间中,一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1535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33.6%;二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5984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46.4%;开发功能区面积3699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10.8%。

表:海南岛各类功能区汇总表空间类型2020年2030年各功能区面积指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空间比例各功能区面积指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空间比例一级生态功能区1153533.6%1153533.6%二级生态功能区1598446.4%1598446.4%开发功能区357110.4%369910.8%其他用地33099.6%31819.2%陆域合计34399100.0%34399100.0%注:一级生态功能区。

即生态红线区,指严格进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刚性约束的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2年12月,琼海撤县设市;1993年3月,撤消儋 县,设立儋州市。1994年1月,琼山撤县设市;1995年11 月,文昌撤县设市;1996年8月,万宁撤县设市;1997年3 月,东方撤县设市。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1.2 城镇发展现状
1.2.1 城镇设置及分布特征 1.2.2 城镇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1.2.3 城镇经济发展与职能分工 1.2.4 小城镇建设问题 1.2.5 开发区整顿问题
到了20世纪70年代,海南工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 期。其主要体现是:兴办了一批骨干冶金企业以及大批中 小型建材企业、中小型水力发电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和化 肥生产企业。到1977年,海南工业总产值达到了8.2亿元, 比1970年翻了近一番。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城镇建设。城镇 人口从1970年的36万人发展到1980年的49万人。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2.3 社会经济发展
(1)现状基础 城镇化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海南省在“九
五”期间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表现在: ①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②特色农业和新兴工业健康成长 ③旅游业欣欣向荣 ④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⑤人民生活质量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海南建省后与建省前10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 长,第二产业比重略有增长,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但从国 内生产总值和从业人员构成综合看,目前国民经济结构中 仍以第一产业为主,近年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保持在总从 业人员的60%以上。如单从国内生产总值结构比例排序看, 是“三、一、二”。见表2-1: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2.4 面对挑战和发展机遇
(1)正视面对的严峻挑战 ①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加快, 海南省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拉大。 ②全球生产能力过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当前处于全 球性的经济危机时期,生产产品过剩,产业竞争加剧、利 润下降,企业对资本市场依赖加强。海南省由于经济起点 较低,经济规模较小,在此竞争中处于劣势,面临更严峻 的生存环境。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2)各城镇间有机联系弱
三亚、琼山(2002年并入海口市)、通什、文昌、琼 海、万宁、儋州、东方市均为小城市。由于原有工业基础 薄弱和消费市场局限性,各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均有限, 各城市间生产结构雷同多、规模效益差。小城市资金、技 术、产品和人才等还不具备向低一级城镇大规模扩散的条 件。10个县城镇的主要功能是农副产品初级加工和集市商 贸,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尚未建立。总之,全省分工协作 的城镇经济网络及产业链尚未形成(见表1-3)。
⑦小城镇的比较功能不突出,比较优势不明显,一个县域 的小城镇基本上是一个模式,缺乏区域分工效应,资源配 置效率低下。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1.2.5 开发区整顿问题
(1)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低 :开发区点多、面广、分散, 土地利用效率低按目前的经济实力或投资能力根本无法达 到原规划建设要求;(有些开发区选点不当,与周围环境 不协调。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1.2.1 城镇设置及分布特征
2002年全省8市 0县城镇、170其
它建制镇
城镇分布 沿海密、中部疏
城镇设置及 分布特征
小城镇 数量多、规模小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1.2.2 城镇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1)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省城镇总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 为40.11%
城镇经济发展 与职能分工
经济发展水平 显著不平衡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1)全省中心城市作用弱
海口市是省会城市,2000年全市总人口83.03万人 第三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2%, 但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比重过小,绝大部分企业以传 统产业为主,技术创新能力和专业化生产能力较弱,企 业的关联度不紧密,带动第一、三产业发展的能力有限, 对全省的经济辐射作用弱。
至1989年底,全省城镇人口达到了112万人。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4)20世纪90年代:农业、旅游业、工业和房地 产业发展
1992~1993年海南省掀起开发热潮,大量外地公 司、民工涌入海口、三亚等城市,城市暂住人口 急剧膨胀。在开发高潮中,海南省新设了六个县 级市和大批建制镇,“县改市”、“乡改镇”等 行政区划变动成为海南城镇化较快推进的重要方 式。九十年代中期,过度的海南房地产炒作开发 热降温,房地产开发公司和人员陆续撤离海南省, 海南省开始进入经济调整期,重点发展热带农业 和旅游业。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3)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不平衡
以海口市为中心的琼北地区5市县(海口、琼山、文 昌、澄迈、临高),GDP份额占到了全省的49%,其中海口 市占26%。经济最发达的海口市,其人均GDP是位居第二的 琼海市的2.58倍,是位居最后的定安县的8.2倍。从全省 市县看,整体经济实力较弱,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不平衡 (见表1-4)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2)缺乏政策鼓励和保障机制 主要问题: ①小城镇规模小,缺乏主导产业。对周围地区的牵引、辐 射能力弱,很难带动周边农村地区走向经济成长。 ②城镇农村化。第三产业不仅规模小,而且发育程度很 低。 ③公共基础设施重复投资。沿海各小城镇相距不远,但由 于分治,交通、电力、教育、给排水、娱乐、医疗等方面 的公共基础设施各作各的投入,结果不仅影响小城镇建设 的速度和质量,而且加大了行政管理成本,降低了效 率。
(1)位于商贸航线要道海南省与大陆仅隔琼州海峡,是大 陆走向南海的重要通道,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战略要 塞。
(2)位于亚太经济中心的中国沿海最大的经济特区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2.2 资源优势
(1)海域资源开发潜力大,是中国的“海洋大省” 海洋资源开发可分为四方面: 油气资源 渔业资源 海岸线资源。 海水和其它海产资源。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 划之发展历程与现状分

2020/11/25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近代海南经济是随着石碌铁矿开发、热带作物垦殖以 及织造、皮革、电力等小型工业发展起来,这对海南城市 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其中海口市原来仅是琼州府的 出海口,五口通商后逐渐繁荣起来,最后取代了琼州府的 地位,发展成为海南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亚、 八所则是作为铁矿石转运码头而兴起的城市。岛内其他城 镇受现代文明影响较小,经济发展较慢。从城镇体系的角 度来考察,各城镇间除行政上的关系外,其他诸如工贸方 面的联系极少。
(2)90年代城镇化水平年递增约0.5个百分点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1.2.3 城镇经济发展与职能分工
全省中心 城市作用弱
各城镇间 有机联系弱
近50年的发展,军垦事业不仅把海南建成了全国最大 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同时也对海南乃至全国的国民经济 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2)20世纪70年代:地方工业的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20年,海南的工业虽较解放前有很 大的发展,但与内地省份的发展相比,无论在规模和速度 上都是相对落后的。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1.2.4 小城镇建设问题
(1)小城镇建设落后、用地松散、城镇设施水平差 ① 由于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财政收入少且难以集中
使用,很难按经济合理原则建设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因 达不到设施规模经济要求,制约了发展速度,形成恶性循 环。 ② 由于小城镇的就业岗位少,人口规模小,文教、卫生 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等级也不高,对周边农民有关物质文 化需求的吸引力不大;反过来制约了小城镇的建设规模扩 张力和人口居住吸引力。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2)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产业潜力大 旅游资源开发可分为三个方面: 秀丽多姿的热带海岛自然景观 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灿烂的历史文化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3)热带农业资源得天独厚,产业化发展潜力巨大 ①海南岛是“天然大温室”,拥有中国最稀缺的热带气候 资源。 ②海南独特的光热水资源,赐予海南土地资源在质量和开 发潜力上的很大优势。
(2)开发区引进项目少,市场清淡,人气不足 (3)开发区尚待整顿管理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第2章 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 2.1 区位条件 • 2.2 资源优势 • 2.3 社会经济发展 • 2.4 面对挑战和发展机遇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2.1 区位条件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3)20世纪80年代:建省及创办全国最大的经济特 区
1988年4月13日,海南省经中央批准作为我国最年轻的 省份暨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宣告成立。
海南省经济特区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确立, 吸引了众多的境内外投资者和各种各样的人才,出现了 “十万人才过海峡”,投身海南特区建设的壮丽景观。海 南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进入了一个全面高速发展的历史 时期。建省后的前三年(1988~1990),海南累计实现固 定资产投资84.5亿元,比1950~1987年的37年的总和还多。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