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遗传育种中心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遗传育种中心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引智基地申报材料一、基地介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遗传育种中心位于青岛市即墨市鳌山卫镇海滨区。
地处黄海之滨的鳌山湾湾畔,位于青岛市东北43公里,即墨市东部20公里处。
鳌山湾西起鳌山卫镇,东至田横镇、田横岛旅游度假区,开口于女岛及鳌山头之间,宽11公里,湾口初水深10米,海岸线长达183公里,水源充足,污染源少,拥有理想的亲虾培育、育苗、养成等天然条件,适宜对虾养殖的水面1300公顷,海滩面积约8333公顷,24处岛屿、17处礁岩均适宜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的生长。
“中心”的筹建始于2002年,200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中心”占地50亩,另有实验水面50亩,主要设施包括:品种选育室、苗种扩繁室、家系保种平台、性状测试池、饵料室、锅炉房、变配电室、泵房、高位水池、沙滤池、传达室等,建有配套的水、电、气、保障系统、生物标记、选育种研究等专业实验室。
“中心”的建设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青岛市人民政府无偿划拨了建设用地并提供了前期建设费用,农业部批准建设了“海水养殖遗传育种中心”项目。
近几年来,“中心”在水产生物遗传育种研究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已经培育中国对虾“黄海1号”和“黄海2号”新品种并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在沿海地区的示范推广养殖,得到了主管部门和养殖企业的高度认同。
经过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体系,并推广到海、淡水多个养殖品种的育种研究中。
作为我国第一个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水产遗传育种中心,“中心”已接待了多批省、部领导以及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挪威、马来西亚、韩国、新西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国内许多大学和研究院所的专家来中心进行学术交流。
二、基地承担课题情况基地建成以来,承担了国家“863”项目“中国对虾的遗传改良技术”(项目编号:2003AA603021),为保持和加强中国对虾优良性状,建立并完善80个以上家系或个体的分子标志技术等研究内容,在育种技术方面,除采用了群体选育技术外,开始规模化培育家系,开展家系内和家系间的顺序选育。
斑点叉尾鮰“江丰1号”

般采用孵化槽。孵化槽长2m~5m,深 35cm~45cm,宽60cm~100cm,控制水 位35cm;采用水车式搅水器,转速28转 /分钟~30转/分钟,使槽内水体波动。 孵化时,将卵块置于12目铝丝网布孵化 篓或塑料孵化篓中,悬挂于孵化槽水 中,篓口高出水面4cm~5cm,每只篓 容纳l 5009左右的卵块。卵块超过5009 时,应分开卵块,以免中间的卵缺氧窒 息死亡。死卵、未受精卵及时剔除,防 止水霉病发生。 孵化水温为22℃~32℃,最适水温 为25℃~30℃,溶解氧6mg/L以上,pH 值为6.5~8.0;采用流水孵化,控制孵 化槽水流量为10L/分钟~15L/分钟,水 泥池为20 L/分钟~25L/分钟。在眼点出 现之前,每天上午要进行消毒一次。将 盛有卵块的孵化篓放入3mg/L高锰酸钾 溶液中浸洗4分钟~5分钟,再用新鲜水 浸洗一下放回孵化槽中继续孵化。 刚孵化出膜的幼苗,在水体的底部 聚集成团,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体质 弱嫩,卵黄较大,不能自由游泳,只能 借助水体的流动而上下翻动,约2天~3 天后幼苗快吸收完自身的卵黄后,开始 有一定游动能力,且能够开口,将鱼苗 计数后移至暂养池。 (三)苗种培育
一,人工繁殖技术
(一)亲本选择与培育 亲鱼来自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国 家级斑点又尾鲴遗传育种中心,适用繁 殖的亲鱼体长50cm以上,体重2.0kg以 上。亲鱼培育池面积以3亩~6亩,水深 1.5m~1.8m。亲鱼培育一般平均每亩放 养密度为100尾~130尾(250k~300kg 左右),雌雄比例为1:l。经常注水, 保持水质清新。投喂配合饲料等富含蛋 白质的饵料,在亲鱼产卵前2个月,开
(4)日常管理每隔7天~10天洗 刷一次,以防细菌寄生,造成鱼体感 染。另外及时捞出网箱内的病鱼、死鱼 和网箱周围的污物,防止网目堵塞影响 水体交换。经常检查箱体破损情况,每 天都要认真观察、检查网衣有否破损、 滑节,如有损坏应及时修补。坚持日常 巡查制度,清除箱内外杂物,发现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24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242号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5.03.30•【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242号•【施行日期】2015.03.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渔业资源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242号第五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了翘嘴鳜“华康1号”等25个水产新品种,现予公告。
农业部2015年3月30日附件第五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品种简介一、品种登记说明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品种登记号说明如下:(一)“G”为“国”的第一个拼音字母,“S”为“审”的第一个拼音字母,以示国家审定通过的品种。
(二)“01”“02”“03”“04”分别表示选育、杂交、引进和其他类品种。
(三)“001”“002”、……为品种顺序号。
(四)“2014”为审定通过的年份。
如:“GS-01-001-2014”为翘嘴鳜“华康1号”的品种登记号,表示2014年国家审定通过的排序1号的选育品种。
二、品种简介(一)品种名称:翘嘴鳜“华康1号”品种登记号:GS-01-001-2014亲本来源:野生翘嘴鳜育种单位:华中农业大学、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清远宇顺农牧渔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品种简介:该品种是以2005年从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和长江湖北段采捕挑选的1800尾野生翘嘴鳜为基础群体,以生长速度为选育指标,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
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翘嘴鳜相比,1龄鱼平均体重提高18.5%。
适宜在我国各地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二)品种名称:易捕鲤品种登记号:GS-01-002-2014亲本来源:大头鲤、黑龙江鲤和散鳞镜鲤育种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品种简介:该品种是以从云南省晋宁水库采捕的大头鲤、嫩江中下游采捕的黑龙江鲤和前苏联引进的散鳞镜鲤复合杂交[(大头鲤♀×散鳞镜鲤♂)♀×(黑龙江鲤♀×散鳞镜鲤♂)♂]后代♀与大头鲤♂回交获得的子一代群体为基础群体,以起捕率为主要选育指标,经连续3代群体选育后,又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经3代选育而成。
“鲆优2号”牙鲆新品种在辽宁东港推广养殖通过现场验收

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完成㊂资源库项目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㊁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唐启升最早提出,项目从概念形成到落成竣工历时20余年㊂项目建设以收集保存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我国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为主线,以海洋渔业经济生物种类㊁珍稀与濒危物种以及重要海洋微生物资源保藏为目标,针对我国不同海域的区域特点以及海洋渔业生物资源保护现状,构建基因㊁细胞㊁组织㊁活体㊁群体等保存库体系,创建起海洋渔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国家级技术研发平台㊂据 资源库项目 工程经理祝令民介绍,项目自2018年开工建设到2020年完成收尾,共历时30个月㊂项目占地面积10亩(15亩=1hm2,下同),总建筑面积20647.84m2,地下2层㊁地上5层,购置各类科研设备46台(套),总投资1.62亿元,主要建设有海洋渔业生物基因资源库㊁细胞资源库㊁微生物资源库㊁活体资源库㊁群体资源库以及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处理中心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心,即 五库二中心 ㊂据黄海水产研究所资源库研发中心主任㊁研究员王俊介绍,基因资源库主要建立海洋渔业生物DNA㊁RNA的分离㊁纯化㊁鉴定以及保存技术体系,收集和保存基因资源;细胞资源库建立渔业动物细胞系㊁胚胎干细胞系培养以及移植㊁克隆技术,藻类种质分离㊁纯化㊁鉴定以及保存技术,收集和保藏细胞资源;微生物资源库将收集㊁鉴定和保藏我国沿海经济生物相关的有益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和环境微生物,以及菌种鉴定㊁保藏技术研发与应用;活体资源库主要为重要渔业生物原良种核心群的活体备份以及为渔业生物优良性状的解析和育种提供活体材料;群体资源库将收集和保藏捕捞㊁养殖的珍稀濒危生物以及鱼卵㊁仔稚鱼㊁经济藻类等资源,并开展长期保藏技术研发㊂目前已有部分藻类种质资源及种质保存设备入库㊂据王俊介绍,资源库项目 各类仪器㊁设备的安装调试正在进行中,计划于年底前完成㊂根据条件的逐步完善,其他种质资源也会陆续实施入库工作㊂资源库承担着 国家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项目 和农业农村部财政专项 海洋渔业生物资源收集与保藏项目 ,目前已经开始了黄㊁渤海区域的水产种质资源和渔业生物资源的收集和保藏工作㊂下一步,将继续收集㊁鉴定和保藏海洋渔业生物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海洋渔业生物资源长期保藏技术以及开发㊁利用等工作㊂(来源:青岛日报社,作者:李勋祥)水产养殖废水快速降解研究取得新进展水产养殖中过量的杀菌剂和抗生素等危害物长期积累会对环境㊁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的风险㊂由于传统的处理方法(如过滤法㊁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处理时间长(60min以上)㊁效果差(效率在50%以下),因此,开发新的高效降解方法意义重大㊂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团队在Chemosphe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目为 Rapid Degradation of Refrac-tory Organic Pollutants by ContinuousOzonation in a Micro-packed BedReactor 的研究论文㊂为突破传统方法降解效率低㊁耗时长的技术瓶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化工系张吉松副教授合作,开发了1种微填充床反应器和臭氧氧化相结合的连续处理系统,能对水产养殖废水中的孔雀石绿及沙星类抗生素等有机危害物进行快速㊁连续㊁高效的降解㊂由于微填充床反应器可以提高气液传质速率,增加臭氧在液相中的溶解度,因此可以显著提高水产养殖废水的降解效率㊂在连续反应71s后,孔雀石绿和沙星类抗生素的去除率可达95%~100%,COD去除率达80%~85%㊂此外,本系统中未反应完的臭氧可99.9%转化为氧气,这不仅消除了臭氧对水生生物的危害,而且增加了水中的溶解氧,保障了渔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㊂这是1套国际上首次提出基于微填充床反应器降解废水的处理技术,也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自主知识产权研发仪器的核心技术㊂该处理系统成本约5万元,污染物去除率约为99.9%,COD去除率约为80%,对高浓度和低浓度的水产养殖废水都能进行有效的降解㊂(来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推荐:徐承旭)鲆优2号 牙鲆新品种在辽宁东港推广养殖通过现场验收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陈松林研究员主持的海水鱼类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技术 创新团队项目中的牙鲆 鲆优2号 新品种在东北的示范推广试验在辽宁省东港市通过了专家现场验收㊂验收组由大连海洋大学㊁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㊁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和辽宁省渔港与水产种苗中心等单位专家组成㊂专家组听取了课题组成员的汇报,经查看生产㊁销售记录,现场核查㊁取样测量和质询讨论,一致同意通过验收㊂3月22日,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从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鲆鲽鱼类遗传育种中心(海阳基地)为东港市黄土坎农场引进1.1kg牙鲆 鲆优2号 受精卵,共培育出 鲆优2号 鱼苗40万尾,于6月5日放入海水池塘进行成鱼养殖㊂10月24日,专家组随机测量了30尾牙鲆 鲆优2号 ,平均体质量为306.8g,平均体长为26.1cm,养殖成活率为68%㊂同时,随机测量相邻池塘养殖的对照组普通牙鲆30尾,平均体质量为251.8g,平均体长为24.4cm,牙鲆对照组的养殖成活率为49%㊂由此可见, 鲆优2号 牙鲆平均体质量比对照组牙鲆大21.8%,养殖成活率比对照组高19%㊂此外,5月23日,东港市景仕水产有限公司从日照市海洋水产资源有限公司引进 鲆优2号 鱼苗30万尾,放入海水池塘进行养殖,其生长和养殖成活率优势同样明显㊂ 鲆优2号 牙鲆新品种是黄海水产研究所联合海阳市黄海水产有限公司历经10余年培育出的抗病高产新品种,也是我国采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结合家系选育技术培育出的鱼类高产抗病新品种㊂该新品种具有生长快㊁养殖成活率高等优点㊂此次验收结果表明, 鲆优2号 牙鲆新品种在辽宁省丹东东港进行池塘养殖,其生长和养殖成活率优势明显,非常适合在丹东市进行大规模推广养殖,具有很大的养殖潜力和广阔的推广前景㊂(来源:黄海水产研究所)野生黄鳍金枪鱼幼鱼驯养研究取得新进展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远海养殖技术与品种开发创新团队在陵水试验基地开展的野生黄鳍金枪鱼幼鱼采捕㊁运输㊁室内循环水驯化养殖试验研究取得新进展,初步构建了野生黄鳍金枪鱼幼鱼外海采捕㊁海上运输㊁海-陆转运和室内循环水驯化养殖技术体系及配套工艺,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件㊁实用新型专利2件,软件著作权2件㊂南海所创新研究团队在室内驯养过程中开展了黄鳍金枪鱼幼鱼养殖生物学研究,研究内容涵盖生长特征㊁摄食行为㊁饵料选择㊁运动特征㊁消化生理㊁骨骼系统结构㊁鱼体机械损伤恢复等方面㊂截至目前,野生黄鳍金枪鱼幼鱼海上运输成活率达到95%,海-陆转运成活率达到100%,室内循环水驯养成活率为74.1%,初步构建了黄鳍金枪鱼幼鱼生长曲线,体质量(W)与全长(L)的关系方程为W=0.0094L2.551,R2=0.9314,相关数据正在持续收集中㊂黄鳍金枪鱼(拉丁名:Thunnusalbacares,英文名:yellowfin tuna),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㊁鲭科(Scombridae)㊁金枪鱼属(Thunnus),广泛分布于太平洋热带亚热带水域,是世界远洋渔业重要渔获品种之一㊂根据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年鉴数据,2018年黄鳍金枪鱼捕捞总产量为149.66万t,占世界金枪鱼捕捞产量的28.94%㊂黄鳍金枪鱼背部肌肉粗蛋白质含量为26.2%,脂肪含量仅0.2%,是高蛋白㊁低脂肪健康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㊂(来源:南海水产研究所)我古生物学家发现 云南暴鱼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员在云南罗平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齿鱼科鱼类,命名为 云南暴鱼 ㊂它体长34cm,是2.44亿年前(中三叠世安尼期)罗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干新鳍鱼类,在食物网中占据较高的位置㊂云南暴鱼的发现和研究更新了人们对罗平生物群的食物网结构和三叠纪生物复苏的认识㊂徐光辉介绍,经历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事件之后,三叠纪生物复苏的1个重要标志是1个成熟的食物网的建立,包括生产者㊁初级消费者㊁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大型肉食动物)㊂云南罗平保存有丰富的中三叠世鱼化石,但过去一直未发现大型肉食性基干新鳍鱼类㊂有人推测,这是因为罗平生物群的生活环境水体较浅,海洋生态系统尚未全面恢复㊂但云南暴鱼的发现改变了这一认识,结合近年来大型肉食海生爬行动物的发现,进一步表明1个成熟而复杂的食物网在中三叠世早期已经建立起来㊂通过对云南暴鱼以及其他相关鱼类的详细研究,徐光辉首次将疣齿鱼科纳入分支系统学研究中,重构了早期新鳍鱼类分支进化树㊂这一研究结果对于了解早期新鳍鱼类各主要类群系统发育关系㊁辐射演化和生态适应具有重要意义㊂(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齐芳,推荐:徐承旭)广东首次增殖放流3.5万尾优质鳗苗近日,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的2020广东省鳗鲡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在顺德大良举行,2000kg成鳗和3.5万尾鳗苗放流入德胜河㊂据悉,这是首次将鳗苗纳入了放流的范畴,以期通过放流不同生长阶段的鳗鱼来探究鳗鱼资源的养护㊂鳗鱼是国际上重要的经济渔业物种,广泛分布于东亚各国,是1种洄游性鱼类㊂我国的珠江口是其亲体降河入海㊁鳗苗溯河洄游的必经通道㊂据统计,广东是全国最大的日本鳗生产基地,鳗鱼养殖总面积约6万亩,年生产能力5万~6万t,活鳗年出口量6000~8000t,占全国的95%以上,每年创汇超2.2亿美元㊂然而,鳗鱼人工繁殖技术一直未完全攻克㊂目前,鳗鱼养殖业的种源全部来源于捕捞的野生苗种㊂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叠加影响,鳗鱼自然资源数量锐减,鳗苗捕捞量起伏不定,严重影响后续养殖㊁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㊂世界鳗业看中国,中国鳗业看广东,广东鳗鱼看顺德㊂ 顺德作为中国鳗鱼之乡 ,珠江三角洲鳗鱼养殖的发源地,经过鳗鱼从业者多年的开拓,打造了 顺德鳗鱼 金字招牌㊂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高庆营在致辞中指出,鳗鱼在广东的渔业经济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增殖养护鳗鱼等水生生物资源和经济渔业资源意义重大㊂(来源:南方农村报,作者:曾思铭,。
中科院在青岛的机构

中科院在青岛的机构
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3.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4.青岛市机械研究所
5.青岛橡胶工业研究所
6.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7.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8.青岛市能源研究所
9.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
10.青岛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
11.青岛市药物科学研究所
12.青岛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
13.青岛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
14.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药物与食品研究所青岛合成材料研究所。
中国水产种业质量提升高峰论坛在广东广州举办

/ 2021年第1期38综合信息本刊讯(李颖 报道)12月4日,中国水产种业质量提升高峰论坛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
本届论坛由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指导,由中国水产学会主办,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承办,广东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广州市南沙区农业农村局等7家单位协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刘少军,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中国水产学会副秘书长胡红浪、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高庆营等领导专家出席论坛开幕式。
论坛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陈文主持。
高庆营副厅长在致辞中指出,随着水产养殖业进一步发展,水产种业要由“大”做“强,还需要继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持续提高种质水平,更要重视新品种和新型育种手段的探中国水产种业质量提升高峰论坛在广东广州举办索,发现更多提高产量、节能环保的好方法。
今天的论坛议题正是以这些方面为关注点,定位更加精准,更加聚焦,相信将带来更多真知灼见,碰撞出更多火花,同时也希望本论坛持续开办下去,成为我国水产种业发展的舆论高地和意见领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
论坛期间,麦康森院士就《围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与高质量发展》作主旨报告。
麦康森院士表示,尽管中国拥有世界最大水产品生产能力与最大水产品消费潜力,但是中国渔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低依然是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的核心。
中国渔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当前产业发展总体宏观环境向好,但学科、行业交叉融合不足,导致整体设施、装备和技术落后,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捕捞强度仍然过大,渔业资源衰退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产业链各环节融合发展不充分,延伸不够及价值链分配不合理,渔业产业效益亟需提升等问题还是十分明显。
积极的渔业资源管理对于实现和维持生物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性,在秉承“十四五”渔业发展的总体原则下,一是应继续降低捕捞强度,促进渔业资源合理利用;二是应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三是应科学规划养殖生产空间布局,推进标准化、设施化、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健康养殖;四是应整治养殖环境突出问题,大力开展以渔净水和碳汇渔业;五是应大力发展现代水产种业,积极开展品种创新和强化种苗管理;六是应研究和实施精准饲料配方策略,提高饲料效率,强化养殖绿色生产与产品安全监管;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作主旨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作主旨报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孔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白俊杰。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方案

体重 -1.80 -0.69 1.22 1.29 0.09 1.34 0.25 -0.22 0.71 -1.38 -0.95 0.45 0.67 -0.32 0.89
抗WSSV 12.4 8.8 1.8 -3.6 1.4 -4.2 -0.6 0.5 -1.8 -0.3 -0.3 -5.1 -9.9 -8.3 -18.8
- 0.00345 0k.A02s,0ss9 - k0A.00d,4ss5
k0A.0s0s4,ss5
k0A.0d1d8,s1s
- 0.0390
0 kA s,dd kA d,dd kA ss ,dd kA dd ,dd
bˆ
uˆ s
=
uˆ d
uˆ ss
uˆ dd
X' y
10 5 4 2 +2 1 1 1 1 2 +1
+Atlantic cod, +Atlantic halibut
10个以上种类近30个育种项目
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学科发展规划
学科领域发展及现状
育种技术
水产良种
当前的育种物种 遗传育种典范
生产性能,%(与 1940年比)
鸡
300
牛
猪
200
挪威大西洋鲑 罗非鱼
W1-4 荷包鲤1 -4
Y1-4 元江鲤 1-4
F4
G1-2 雌核发育纯系
F5
F5
2系杂交和纯系自交
F6
技术路线: 家系选育、系间杂交 雌核发育、横交固定
建鲤品种
问题: 1、连续自交和杂交。 2、慢、长的过程? 3、发展的可持续性?
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学科发展规划
高级育种技术---理论系统
青岛科研院所名录

铁道部四方车辆研究所
铁道部
18
中国石化集团安全工程研究院
中国石化集团
19
青岛海洋腐蚀研究所
中国钢铁研究总院
三、驻青岛省级科研院所(6)
序号
名称
隶属关系
1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山东省科学院
2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省医科院
3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山东省农科院
4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山东省海洋与水产厅
5
中船重工725所
国防科工委
五、驻青岛省级重点实验室(43)
序号
名称
依托单位
批准部门
1
山东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省教育厅
2
山东省海洋物理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省教育厅
3
山东省光学光电子重点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省教育厅
4
山东省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省教育厅
5
山东省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4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
5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6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
7
农业部动物检疫所
农业部
8
中国农科院烟草研究所
中国农科院
9
海洋化工研究院
中国昊华化工集团公司
10
中电集团第41研究所青岛分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11
中电集团第22研究所青岛分所
国家海洋局一所
国家海洋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引智基地申报材料一、基地介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遗传育种中心位于青岛市即墨市鳌山卫镇海滨区。
地处黄海之滨的鳌山湾湾畔,位于青岛市东北43公里,即墨市东部20公里处。
鳌山湾西起鳌山卫镇,东至田横镇、田横岛旅游度假区,开口于女岛及鳌山头之间,宽11公里,湾口初水深10米,海岸线长达183公里,水源充足,污染源少,拥有理想的亲虾培育、育苗、养成等天然条件,适宜对虾养殖的水面1300公顷,海滩面积约8333公顷,24处岛屿、17处礁岩均适宜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的生长。
“中心”的筹建始于2002年,200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中心”占地50亩,另有实验水面50亩,主要设施包括:品种选育室、苗种扩繁室、家系保种平台、性状测试池、饵料室、锅炉房、变配电室、泵房、高位水池、沙滤池、传达室等,建有配套的水、电、气、保障系统、生物标记、选育种研究等专业实验室。
“中心”的建设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青岛市人民政府无偿划拨了建设用地并提供了前期建设费用,农业部批准建设了“海水养殖遗传育种中心”项目。
近几年来,“中心”在水产生物遗传育种研究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已经培育中国对虾“黄海1号”和“黄海2号”新品种并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在沿海地区的示范推广养殖,得到了主管部门和养殖企业的高度认同。
经过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体系,并推广到海、淡水多个养殖品种的育种研究中。
作为我国第一个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水产遗传育种中心,“中心”已接待了多批省、部领导以及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挪威、马来西亚、韩国、新西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国内许多大学和研究院所的专家来中心进行学术交流。
二、基地承担课题情况基地建成以来,承担了国家“863”项目“中国对虾的遗传改良技术”(项目编号:2003AA603021),为保持和加强中国对虾优良性状,建立并完善80个以上家系或个体的分子标志技术等研究内容,在育种技术方面,除采用了群体选育技术外,开始规模化培育家系,开展家系内和家系间的顺序选育。
随着中国对虾育种工作的深入,更精细、科学的育种技术研究被提到议事日程。
2004年5月至2006年12月,育种技术研究得到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推广项目(课题编号:0301007,0401007)的资助。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黄海水产研究所和挪威AKVAFORSK研究所,在黄海水产研究所遗传育种中心建立试验、示范点,通过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养殖业特色的水产遗传育种核心技术体系。
经过2004年的精心准备,2005年大规模的家系培育和选育工作正式开始。
2006年,得到了国家“863”项目“中国对虾高产、抗病品种的培育”(项目编号:2006 AA10A406)的资助。
除国家下达的研究课题资助外,“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的研究成为企业的自选课题。
山东省海阳市黄海水产有限公司、浙江南太湖淡水水产种业有限公司等于2005年分别筹资建立了大菱鲆和罗氏沼虾的育种设施和育种项目。
企业的协作,进一步加速了技术的转化和推广。
三、引进国外智力在项目中的作用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家系选择的育种技术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形成多种技术路线。
国内的研究主要限于陆地动物,如家禽和畜牧业;国外也只开展了少数水产动物种类的育种研究,如挪威的大西洋鲑、美国的南美白对虾和“吉福”罗非鱼。
与陆地动物相比,水产动物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繁殖性能高,每个亲体生产的后代数目达到万级、十万级甚至百万级水平。
众多的后代数量,一方面可提高选种效率,但另一方面也很容易造成选留种的亲缘关系近,良种的近交系数高,导致选种的近亲交配现象。
针对我国水产动物育种技术落后的实际情况,2003年7月,我们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张勤教授来所讲学并合作开展了水产动物遗传育种技术的研究。
在张勤教授的指导下,先后解决了理论技术的问题,如,性状的加权、综合指数的计算和留种个体的配种策略等关键技术理论。
2004年6月,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领导和支持下,黄海水产研究所与挪威AKV AFORSK遗传研究所签定了2年的合作协议,共同开展中国对虾育种研究。
在中挪合作研究中,主要解决了中国对虾幼虾和种虾标记、性状对比测试方法、选种策略等关键生产技术问题。
在国内外专家的帮助下,课题组结合水产动物育种的生产实际,通过对多种育种技术的比较,认为近亲交配控制是水产动物育种的关键问题。
据此,我们将主要的技术方案定位在“连续杂交育种系统”的研究。
主要采取的措施将每代入选个体的系谱关系建立档案,拟交配个体间的亲缘关系是决定可否配种的的主要入选条件,从根本上有效地控制育种群体的近交衰退问题;依据群体遗传学原理,设置家系、群组为基本育种单位,综合利用同胞、亲代和子代等多种来源的多种信息,研究制定了科学、全面的综合选育指数计算方法,实现了多性状的选种育种。
2007年,该技术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水产动物育种分析和管理软件”取得了国家著作权,形成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符合我国养殖业发展特点的先进育种技术。
通过引进国外智力,在吸收及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对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基本解决了育种技术的选种和配种问题,搭建了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的基本框架。
为了提高育种项目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针对BLUP育种技术体系进行了剖析,与南京丰顿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了“AQUABREEDINGS 水产动物育种分析与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的实现育种项目管理的系统化以及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工作。
通过对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养殖业特色的水产遗传育种核心技术体系。
目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已培育出中国对虾“黄海1号”和“黄海2号”新品种并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在我国沿海地区进行示范推广养殖,得到主管部门和养殖企业的高度认同,同时通过对新技术的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以BLUP育种为核心的“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体系,并推广到海、淡水多个养殖品种的研究中。
四、示范推广的主要内容1)良种扩繁体系的隔离防疫技术主要包括遗传育种中心、良种场和育苗场的三级隔离防疫技术措施及病原控制技术。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和管理机制,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中还研究并设置了良种的生产保障体系。
从结构上看,该体系基本包括了我国原良种体系的主要结构:遗传育种中心、良种场和苗种场,其功能分别设置为选种、配种和扩繁。
遗传育种中心的的主要功能在于利用多性状育种技术,每代筛选生产性能优良的多个家系提供良种场;良种场依据家系的血缘关系进行多系配种,对后代数量大(10万以上水平)的种类进行四系配种,对后代数量小的种类(1万尾以下)实行八系配种;良种场或苗种场利用二系配种技术进行制种,生产的苗种直接供给养殖场养殖,不再用于进一步的选种、育种。
针对以往育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现代育种保障体系突出的关键措施包括:1)更好地保护良种的知识产权:利用两(多)系配套制种原理,生产用的良种性状优良,但生产用良种不能再用于繁殖,因此保障了遗传育种中心的良种不能被复制。
2)增加生产的可控性:养殖生产可依据生产保障体系的档案记录,实施良种及食品质量的全面跟踪,也可通过控制种质有效地调控生产规模和产量。
3)缩短了良种培育与推广的时间:无论是当年性成熟的种类,还是多年性成熟的种类,从第二年起可每年提供生产最优良的种源。
2)饵料加工技术主要是替代亲虾期活体饵料的人工饵料配方及加工技术,用安全的人工配合饵料,实现亲虾的促熟、产卵。
3)父母代亲虾的规模化培育技术建立对虾良种父母代的培育系统,大规模培育良种的父母代亲虾,实现良种的产业化。
留种的全部操作在遗传育种中心完成,扩繁在扩繁场完成。
在遗传育种中心,每年对虾收获后,家系间选择。
依据家系的平均育种值高低,选留平均值以上的家系。
第二次留种是家系间选择,依据个体育种值高低,从每个家系选取2个雌性个体和1个雄性个体。
第一次留种,家系数目被减半;第二次留种的个体又可将家系数目加倍,使选择一代后的家系数目保持不变。
有时也依据每年家系的培育情况,通过调整第一次留种的家系数量,控制育种中心中的家系总数量,一般在100个左右。
目前扩繁主要靠2种输出方式进行,一种是通过输出苗种,一种是通过输出亲虾。
育种中心的苗种可以输出到扩繁中心,也可以直接输出到育苗场。
每年在设计配种时,依据育种值选择排名前6-10位家系,依据个体育种值在全部个体中的排名,从每个家系中选择前10个左右的个体,通过控制近交系数设计配种方案。
苗种输出或者是无节幼体,或者是仔虾。
养殖后的成虾用于下一代扩繁,两代内无明显的近交衰退。
育种中心每年需养殖全部的家系近5000个体,除构建下代的基础群体使用少量亲虾,其余大量的亲虾可以用于翌年的生产性苗种。
这些多余的亲虾可以直接输出到扩繁场,每代有1000尾左右,生产的苗种可直接供给市场,也可养殖后用于下一代扩繁,三代内无明显的近交衰退。
五、实施效果从2005年开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项目“中国对虾抗WSSV的筛选育种及配套生产工艺中式”和“863”课题“中国对虾遗传改良技术与示范”、十一五“863”课题“中国对虾高产、抗病品种的培育”等的支持下,我们对中国对虾新品种养殖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在项目实施示范区养殖苗种全部使用中国对虾新品种苗种,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中国对虾是我国特产,因其个大、味美而倍受市场追捧。
除中国对虾外,我国养殖对虾还有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和斑节对虾等种类。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对虾养殖产量达到100万t以上,其中80%归功于南美白对虾养殖。
从价格上比较,所有虾类中,大规格中国对虾的市场空间大,价格也最高。
一般来说,4-6头的中国对虾价格在200元/kg以上,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在不断地扩大。
从养殖区域分析,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和斑节对虾等种类适合我国南方地区养殖,虽然北方也有部分养殖,但养殖时间短,收获期短,养殖效益较低。
相对来讲,中国对虾的自然分布区在北方,因此更适合北方养殖。
因为养殖品种问题,我国北方沿海滩涂近100多万亩的对虾养殖池多数还不能进行正常的对虾养殖,相关产业也一直在滑坡。
根据目前的初步试验结果,经选育的中国对虾“黄海1号”、“黄海2号”具有明显的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等优点,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普通养殖池养殖成功率高,显示了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
该品种在我国具有十分广阔的推广价值。
1)经济效益分析我们在实施中国对虾新品种选育过程中,采取边选育边示范推广的模式,项目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