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时作业
二轮复习:专题(二) 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名师制作优质课件(77张)

2.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结束
(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
业资本的转化。“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
萌芽的成长,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
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业化。
(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
易 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 今
对人口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分布 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对人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 教育 的发展
对生态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 环境 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主干知识
专题线索
史界新论
专题过关高分练
专题(二) 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 点
[深化历史理解]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结束
(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 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由于牛耕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具、 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点
[主旨解读]
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
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
行整理。 线索一: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
变。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
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
场的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
(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精品课件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二 “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

微点1
微点2
微点3
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 ▶易错点1 自给自足不等同于与市场没有联系 5.(2022江西九校联考)《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指出,从井田制开始,就是 以小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这种“五口之家”的农户先天就不可能自给自足, 势必依靠商品交换,向其他的生产者取得必需之产品。作者认为( ) A.先秦时期就已具备自由经济的特征 B.小农户作为自然经济的基础 C.个体农户较早就开始进行商品贸易 D.商品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微点1
微点2
微点3
答案 D 解析 材料档案涉及地租性质中实物地租占70.7%,货币地租只占29.3%,但 货币地租档案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而在货币地租条件下,农民可以自行安排 自己的生产,削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故选D项;康熙到嘉庆一个半世 纪间有502件地租刑科题本档案,不能得出“清朝刑事案件发生频率较高” 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数据不涉及地主对佃农剥削问题,排除B项;材料不涉 及农业中面向市场的雇佣关系,货币地租的发展可以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无法直接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 易错点拨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 主向以土地依附为主过渡,获得了更多的经营自由。
(2)过程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剧烈
微点1
微点2
微点3
(3)特征
①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
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
②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
高。魏晋至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
67 462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 092
2017高考历史复习考点: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经济属于典型的农耕经济。
辽阔的平原、肥沃的⼟地、适宜的⽓候、纵横的河流,为农业⽣产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56年),随着铁器、⽜耕的使⽤,⼩农经济形成,以家庭为⽣产、⽣活单位,“男耕⼥织”,农业与家庭⼿⼯业相结合,这种⽣产经营模式延续于整个中国古代,直到近代才逐步解体。
与⼩农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古代⼟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地兼并伴随其整个发展过程。
我国古代⼿⼯业长期处于世界地位,特别是在⾦属冶炼、纺织、陶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营⽅式主要有家庭⼿⼯业、官营⼿⼯业和私营⼿⼯业三种形态。
商业领域,尽管统治者实⾏重农抑商政策,但由于经济规律的作⽤,我国古代商业依然得到很⼤发展。
古代⼿⼯业和商业毕竟从属于农业,其发展⽔平明显受到农业的制约,只是作为农业的补充⽽存在,⽆法独⽴发展。
明清时期,在⾃然经济的母体中开始孕育资本主义⽣产关系的萌芽,但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其发展,也阻碍了中国向近代⼯业⽂明的演进,最终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伍。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主题有两条重要线索:⼀是从古代经济的基本类型来看,农业、⼿⼯业和商业构成了中国古代最基本的三个经济部门;⼆是从经济的性质来看,原始社会、奴⾪社会、封建社会都是以⾃然经济为主导的,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产关系的萌芽。
①中国农业独⽴发展、⾃成体系。
铁犁⽜耕的出现、封建⼟地所有制的确⽴,促进了⼩农经济的形成。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产的基本模式,⽽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
②古代中国⼿⼯业脱胎于古代农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业三种形态。
中国古代⼿⼯业具有历史悠久、素称发达、技术⾼超、⼯艺精湛、质地优良和长期处于世界地位的特点。
③中国古代农业、⼿⼯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兴起和繁荣。
从春秋战国时期⼤商⼈的崛起到明清地域商⼈群体的兴起,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由官府垄断到地域范围不断发展扩⼤、城镇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和发展的特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 经济史-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后练习(一)

1.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课后练习(一)一、选择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东汉崔蹇《政论》记载某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
”该工具是()2.下列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描述与下图所示相符的是()A.“植棉必凿井,一井可灌溉田四十亩”B.“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C.“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D.“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3.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B.明代小农经济的衰退C.精耕细作的日益成熟D.人口剧增与养牛成本高4.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不是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逐步被改造得比较轻便灵巧。
这说明古代农具()A.已经达到定型阶段B.逐步走向停滞落后C.适应小农经济需要D.严重制约农业发展5.清代蒲松龄在《养蚕经》中提到:“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可见家猪对提供肥料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家猪的饲养()A.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B.是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C.推动了自然经济的产生D.是农商皆本思想的体现6.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
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A.脆弱性B.封闭性C.再生性D.落后性7.战国时期,商鞍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种做法()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8.中国古代农业具有强大生命力,这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
下图所示场景最早有可能出现于()A.春秋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9.“尽地力之教”、“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讲究因地制宜C.注重精耕细作D.强调自给自足1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新素养同步人民高中历史必修二课时作业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含解析

课时作业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选择题1.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曾指出,中国农业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A.在北京人遗址中已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B.在湖南玉蟾岩遗址、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稻谷的遗存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满天星斗”。
在多处遗址中发现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说明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
答案:B2.战国至秦汉,铁农具和牛耕先后在黄河流域普及,北方旱地采用耕耙耢压锄相结合的抗旱保墒耕作技术开展农业生产。
这说明()A.铁器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B.黄河流域是中国传统农业产生的源头C.北方农业生产时常遭受旱灾的严重威胁D.工具的进步有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解析:材料中“耕耙耢压锄相结合的抗旱保墒耕作技术”体现了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而这是以“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为前提和基础的,D项正确;材料谈了铁农具在黄河流域的普及,而不是铁器的出现或使用,排除A项;根据材料不能得出黄河流域是中国传统农业产生的源头,排除B项;“北方旱地”“抗旱保墒技术”并不等于北方常遭受严重旱灾,排除C项。
答案:D3.如图为汉代画像石的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下面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
)此图反映了当时()A.铁犁牛耕的应用B.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解析:通过图片可以看出,在汉代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故A正确。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
汉代时期已经进入封建社会,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C。
犁耕的发展进入到成熟阶段是在唐朝时期,排除D。
答案:A4.山西省李峪村战国墓中出土了一具青铜牛尊,该牛尊的鼻子上穿有一鼻环。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课时作业及能力提升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
布帛,则民不困。
( A)
A.男耕女织
B.精耕细作 C.集体劳作
D.粗放经营
8.《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
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A )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5.该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
时期( A )
朝代 秦汉
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117(全国)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5.72
——
——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215(南方) 3.85
1.925 1.925
隋唐
124(北方),328(南方) 6.42
9.以诗证史,是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粤岭限南天设险 秦通舟楫凿嵯峨。”该诗句所
反映的水利工程的主要历史作用在于( D )
A.关中地区成为千里沃野 B.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C.基本解除黄河水患 D.便于秦始皇平定岭南
10.下图、2分别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铁犁资料。从铁犁使用的变化中说明了( A )
6.“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文明—农耕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1.商业发展历程
朝代 先秦时 期 秦汉 隋唐 宋元 表现 特征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春秋战国时 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私商成为社 从官府垄断到私人商业发展 会主体 “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有所发展,但总 体水平不高 商业发展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隋唐时期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农 村集市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使用 纸币“交子”;草市发展;海外贸易繁荣; 市坊界限打破,商业时间、空间不受限制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市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城镇商业繁荣,江南 出现大批专业性工商业城市;地域性的商 商业依然繁荣,出现新景象 人群体——“商帮”活跃,如徽商和晋商
①积极性: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
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 主要来源。 ②局限性: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 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目录
【深化点拨】
中国古代经济是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占
主导地位,手工业、商业处于农业的从属地位。历代王朝统 治者都不同程度地对私有土地实行管理,以稳定小农经济;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古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促使明清时
1.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
项目 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水利灌溉 土地制度
目录
【深化点拨】
铁犁牛耕技术是中国古代基本的耕作方式,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发明,可以调节
犁耕的深浅,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的精耕细作,标志着中国 传统的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
目录
2.小农经济 (1)含义:自耕农经济又称为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 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评价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2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1. 公元前548年,楚国“蒍掩书田”,即把土地分为九等,然后按土地面积、质量“量入修赋”。
这种做法()A.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 进一步强化了井田制度C. 促进了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革D. 促进了铁犁牛耕的推广解析:春秋时期,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井田制逐步崩溃。
楚国“量入修赋”,实质上就是承认了私田主人对私田的所有权。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C2. (2016福建厦门毕业班质量检查)《管子》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鍼(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小马车)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由此可知当时()A. 各行业分工比较细致B.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经成熟C. 官营冶铁业相当发达D. 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成就。
在当时各行业的生产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必要工具,主要是铁器,这说明了铁器在生产活动中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材料涉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并没有体现分工的细致,A项不符合题意;农业只是材料所涉及的行业之一,B项以偏概全,排除;题目材料中出现了“铁官”,但材料并没有实际说明铁器制造业的情况,无法得出官营冶铁业发达的结论,故C项不正确。
答案:D3. (2016湖南长沙模拟)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 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
这主要说明()A. 秦国经济较其他诸侯国先进B. 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铁器C. 秦国盛行落后的人殉制度D. 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的秦国落后于其他诸侯国,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虽涉及人殉,但秦公一号大墓的状况不能反映秦国的整体状况,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关于农业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陪葬品中有铁器,说明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出现,故选B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2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1.公元前548年,楚国“蒍掩书田”,即把土地分为九等,然后按土地面积、质量“量入修赋”。
这种做法( )A.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进一步强化了井田制度C.促进了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革D.促进了铁犁牛耕的推广解析:春秋时期,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井田制逐步崩溃。
楚国“量入修赋”,实质上就是承认了私田主人对私田的所有权。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C2.(2016福建厦门毕业班质量检查)《管子》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鍼(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小马车)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由此可知当时( ) A.各行业分工比较细致B.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经成熟C.官营冶铁业相当发达D.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成就。
在当时各行业的生产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必要工具,主要是铁器,这说明了铁器在生产活动中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材料涉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并没有体现分工的细致,A项不符合题意;农业只是材料所涉及的行业之一,B项以偏概全,排除;题目材料中出现了“铁官”,但材料并没有实际说明铁器制造业的情况,无法得出官营冶铁业发达的结论,故C项不正确。
答案:D3.(2016湖南长沙模拟)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 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
这主要说明( )A.秦国经济较其他诸侯国先进B.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铁器C.秦国盛行落后的人殉制度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的秦国落后于其他诸侯国,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虽涉及人殉,但秦公一号大墓的状况不能反映秦国的整体状况,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关于农业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陪葬品中有铁器,说明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出现,故选B项。
答案:B4.(2016山东济南检测)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更名天下田曰王田……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
”结果导致“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涕泣于市道”。
不得已“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
上述材料说明王莽( )A.改制时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国有土地B.得到了无地农民的大力支持C.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D.最终重新肯定了土地的私有权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土地制度。
解题的关键是分析材料:材料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为王莽的土地改革,后一部分为改革结果,结果为王田制事实上被废除,答题时侧重点应在后一部分。
王田制的性质是土地国有,但王莽改制时分的是“余田”,而不是政府手里掌握的国有土地,A项不符合题意;王莽的土地改革最终失败,无地农民的状况没有改变,也没有抑制兼并,故B、C两项不符合史实;王田制的失败,使土地制度仍回到之前的状态,即土地私有,故D项正确。
答案:D5.北魏文成帝兴安元年(公元452年),陕城镇将崔宽看到弘农(今河南灵宝附近)这个地方出产的漆、蜡、竹、木价钱比南朝市场上便宜好几倍,于是他利用职权走私,发了大财。
这说明当时( )A.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卓著B.官商勾结营私之风盛行C.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南方D.南北地区经济往来仍在继续解析:本题考查南北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的题眼为“走私”,即崔宽将北魏的漆、蜡等商品运到南朝出售,赚取差价,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南北方经济的往来,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北魏孝文帝改革,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仅仅涉及北魏地方镇将的走私行为,没有涉及商人,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只出现了部分商品,并不能以此说明南北方的整体经济水平,C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6.(2016四川成都诊断)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
这一改革( )A.取消了政府对盐政的监管B.导致了商人任意抬高盐价C.形成了官商分利经营机制D.增加了盐政机构行政成本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和盐铁专营。
从材料看,唐代后期仍然实行盐铁专营,并非取消对盐政的专管,A项不符合题意;产盐区的食盐转卖给商人后,政府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实际上就是官商分利,所以C项正确;平盐仓的设立则说明政府并没有任由商人抬高盐价,B项不符合题意;这种做法减少了盐政行政成本,可排除D项。
答案:C7.(2016山东潍坊一模)《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
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需要大量劳力B.适时增加肥力C.提倡精耕细作D.善于积累经验解析:本题考查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表现为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改进生产工具、积累生产经验等。
材料中前两则信息是在土地上投入更多人力以增收;后一则则是积累生产经验,故本题反映的是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只说明了材料信息的一个方面。
答案:C8.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纸币都迅速贬值。
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
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C.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但到了明朝,“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由此可知材料体现了从南宋到明中叶由政府推行纸币到政府认可民间的白银流通,因此这说明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到挫折,正确答案为A项;B、D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材料说明的是货币问题,而不是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故排除C项。
答案:A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商业革命”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B.“商业革命”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C.“商业革命”没有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D.“商业革命”对中国社会未能产生任何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
由材料可知,宋代商业革命是指商业获得高度发展,但商业仍是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下的商业,并没有出现新的,即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故C项符合题意;宋代街市的出现,说明A项叙述错误;商业革命本身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故B项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不正确。
答案:C10.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盖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藉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
”这反映出当时( )A.浙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B.苏州米价低于其他地区时,又进一步扩大免税范围。
——《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明朝建立后,铸造洪武通宝钱,在应天建宝源局,各行省建宝泉局,严禁私铸。
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设宝钞提举司,并于次年重新发行钞票,“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
——《中国古代史》材料三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一岁之役,官为佥募。
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
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立法颇为简便。
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
——《明史·食货志二》(1)据材料一、二,归纳明初统治者采取的经济举措并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一条鞭法的特点。
(3)材料二中明政府明确规定“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材料三中又规定“计亩征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及其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解析: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封建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本题就以此时代特征为依托,以相关历史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对这一阶段特征的把握。
第(1)问举措结合材料逐条概括即可,影响结合明初时代特征从商品经济发展和中央集权加强两个角度思考。
第(2)问要从征税的方法、征收的标准、征收的物品等角度来思考一条鞭法的特征。
第(3)问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的因素来思考变化的原因,对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要上升到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影响的高度来思考。
答案:(1)举措:降低商税,扩大免税范围;严禁民间铸钱;发行纸币,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或物物交换。
影响:便利了商业活动的进行,刺激了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规范了金融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
(2)将各种杂税、徭役合并,税法更为简单;征收银两而不是征收实物,货币税取代实物税;以田亩的多少作为征收赋税的基本标准。
(3)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商品交易额扩大,铸币和纸币已不适应其发展的需要;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中国白银拥有量空前增多。
本质问题: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封建国家人身控制的松弛。
14.(2016江苏南通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
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政权对海外诸国的贸易呈逐渐上升趋势,“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
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商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扬、明、广、泉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
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广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设“市舶司”“市舶务”专管进出港手续,严禁走私贸易,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如北非的勿斯里。
海外贸易有效弥补了财政的不足,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试从整体史观的视角简要评价。
材料二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时,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
“朝贡”往往是强势的中央政权向周边民族和国家宣示自己的国力,带有赏赐和炫耀的意味,经济上受益与否则无关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