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体重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人体测量实验报告

人体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人体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人体测量工具的使用技巧。

3. 通过对人体形态尺寸的测量,了解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4. 为我国人体测量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提供依据。

二、实验内容1. 人体形态尺寸测量: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臂围、腿围等。

2. 人体生理指标测量: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

3. 人体比例分析:头身比、胸腰比、臂长比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器材:人体测量尺、体重秤、血压计、心率表等。

2. 测量方法:(1)身高测量:被测者赤脚站立,两脚跟并拢,脚尖向前,测量头顶至脚跟的距离。

(2)体重测量:被测者穿着轻便衣物,赤脚站立在体重秤上,读取数值。

(3)胸围测量:被测者站立,两臂自然下垂,测量胸部最大宽度。

(4)腰围测量:被测者站立,两臂自然下垂,测量腰部最细处的周长。

(5)臀围测量:被测者站立,两臂自然下垂,测量臀部最宽处的周长。

(6)臂围测量:被测者站立,两臂自然下垂,测量上臂最大周长。

(7)腿围测量:被测者站立,两臂自然下垂,测量大腿最大周长。

(8)血压测量:被测者安静休息5分钟后,测量右上臂血压。

(9)心率测量:被测者安静休息5分钟后,测量静息心率。

(10)呼吸频率测量:被测者安静休息5分钟后,测量静息呼吸频率。

四、实验数据本次实验共测量20人(男10人,女10人),具体数据如下:1. 身高(cm):男性平均身高172.5,女性平均身高161.0。

2. 体重(kg):男性平均体重65.2,女性平均体重54.8。

3. 胸围(cm):男性平均胸围94.0,女性平均胸围84.5。

4. 腰围(cm):男性平均腰围88.0,女性平均腰围73.0。

5. 臀围(cm):男性平均臀围94.5,女性平均臀围85.0。

6. 臂围(cm):男性平均臂围32.5,女性平均臂围29.0。

7. 腿围(cm):男性平均腿围43.0,女性平均腿围38.5。

8. 血压(mmHg):收缩压平均120.0,舒张压平均80.0。

儿童体格检查实验报告

儿童体格检查实验报告

儿童体格检查实验报告儿童体格检查实验报告引言:儿童体格检查是对儿童身体发育状况进行综合评估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儿童身高、体重、体脂肪含量等指标的测量,可以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并为其提供科学的健康指导。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一群儿童进行体格检查,探讨儿童体格发育的特点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一、实验设计与方法本实验选取了50名年龄在6至10岁之间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和家庭背景。

实验采用了标准的体格检查方法,包括身高测量、体重测量、体脂肪含量测量以及骨龄评估等。

二、结果与分析1. 身高测量通过身高测量,我们可以了解儿童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50名儿童的平均身高为130厘米,最矮的儿童身高为115厘米,最高的儿童身高为145厘米。

根据儿童身高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儿童身高呈现正态分布,大部分儿童身高集中在平均身高附近。

2. 体重测量体重是评估儿童体格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

实验结果显示,50名儿童的平均体重为30千克,最轻的儿童体重为20千克,最重的儿童体重为40千克。

与身高相似,儿童体重也呈现正态分布,大部分儿童体重集中在平均体重附近。

3. 体脂肪含量测量体脂肪含量是评估儿童肥胖程度的指标之一。

通过对儿童体脂肪含量的测量,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体型状况。

实验结果显示,50名儿童中有10名超重,其中2名儿童被诊断为肥胖。

这说明儿童肥胖问题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

4. 骨龄评估骨龄评估是通过对儿童手腕的X射线检查来确定儿童的骨骼发育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50名儿童的骨龄与实际年龄相符合,没有明显的滞后或超前。

这说明儿童的骨骼发育与其实际年龄基本一致。

三、讨论与结论通过对儿童体格检查的实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呈现正态分布,大部分儿童的身高和体重集中在平均值附近,这说明儿童的生长发育基本正常。

2. 儿童肥胖问题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需要引起家长和学校的重视。

幼儿观察发展实验报告

幼儿观察发展实验报告

幼儿观察发展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和分析幼儿的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结果了解幼儿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6个月至3岁的幼儿,总共选择了10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

实验方法1. 对幼儿的身高、体重、语言表达能力、动作发育等进行观察。

2. 使用录像设备进行记录,以便后续的观察和分析。

3. 与幼儿互动并观察他们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和反应。

观察结果1. 幼儿身高、体重发展情况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发现幼儿在出生后迅速增长,一岁时身高通常为出生时的2倍,体重也增加了3倍左右。

2岁时,幼儿身高增长到出生时的2.5倍,体重也达到了出生时的4倍左右。

3岁时,幼儿身高继续增长,体重也在逐渐增加,但增速相较于前两年有所放缓。

2.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6个月时,大多数幼儿开始发出单一的声音,如哭泣和咿咿呀呀的声音。

1岁后,幼儿开始能够发出简单的词汇,并能根据环境和需求表达自己的意思。

2岁时,幼儿的语言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可以用简单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3岁时,幼儿的语言能力进一步提高,开始能够使用复杂的语句,并能理解和运用一定的谚语和成语。

3. 幼儿动作发育的观察6个月时,大多数幼儿能够翻身,坐起并抓住周围物体。

1岁后,幼儿开始学会站立和行走,并能够用手指点物体。

2岁时,幼儿的动作发育迅速,能够进行复杂的动作,如跑步、跳跃和爬梯子等。

3岁时,幼儿动作发育已逐渐接近成人的水平,能够进行更加复杂的动作,如踢球、跳绳等。

结论通过对幼儿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幼儿在出生后快速增长,身高和体重呈现明显的增长曲线。

2.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从简单的声音到能够使用简单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再到能够使用复杂的语句和运用一定的谚语和成语。

3. 幼儿的动作发育经历了从翻身、坐起到行走、跑步等多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并逐渐接近成人的动作水平。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同幼儿之间的发展速度会有所差异。

体格评定实验报告

体格评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体格评定方法,对参与实验的个体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评估其身体形态、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为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和健康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对象与方法1. 实验对象本次实验对象为30名年龄在18-35岁之间的健康成年人,男女各半。

2. 实验方法(1)身高和体重测量:使用身高体重计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

(2)胸围和腰围测量:使用软尺测量胸围和腰围,计算腰臀比。

(3)肌肉力量测试:采用卧推、深蹲和引体向上测试肌肉力量。

(4)柔韧性测试:采用坐位体前屈测试下肢柔韧性。

(5)有氧耐力测试:采用台阶试验测试有氧耐力。

(6)平衡能力测试:采用单腿站立测试平衡能力。

(7)运动协调性测试:采用多级跳测试运动协调性。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身高和体重测量结果实验结果显示,30名参与者的平均身高为1.75米,平均体重为70公斤,平均BMI 为22.6。

其中,BMI在18.5-23.9范围内的个体占70%,符合健康体重标准。

2. 胸围和腰围测量结果30名参与者的平均胸围为90厘米,平均腰围为81厘米,平均腰臀比为0.93。

结果显示,大部分参与者的腰臀比在0.8-1.0之间,属于健康范围。

3. 肌肉力量测试结果卧推测试结果显示,男性参与者的平均卧推重量为70公斤,女性参与者的平均卧推重量为40公斤。

深蹲测试结果显示,男性参与者的平均深蹲重量为100公斤,女性参与者的平均深蹲重量为60公斤。

引体向上测试结果显示,男性参与者的平均次数为10次,女性参与者的平均次数为5次。

4. 柔韧性测试结果坐位体前屈测试结果显示,30名参与者的平均前屈角度为60度,说明下肢柔韧性较好。

5. 有氧耐力测试结果台阶试验测试结果显示,30名参与者的平均台阶试验成绩为4.5分钟,说明有氧耐力处于中等水平。

6. 平衡能力测试结果单腿站立测试结果显示,30名参与者的平均单腿站立时间为45秒,说明平衡能力较好。

小儿体格测量实验报告

小儿体格测量实验报告

小儿体格测量实验报告小儿体格测量实验报告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小儿体格测量作为评估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小儿体格测量的实施和分析,探讨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以及相关因素对其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小儿体格测量的实施,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并分析影响其生长发育的因素。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我们选择了50名年龄在3至6岁之间的小儿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孩25名,女孩25名。

实验对象的选择基于他们的年龄段和性别分布,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2. 实验仪器与测量项目我们使用了身高尺、体重秤、头围尺等仪器,测量了实验对象的身高、体重和头围三个项目。

3. 实验流程首先,我们让实验对象脱去鞋袜,穿着轻便衣物站立在身高尺前,记录其身高。

接着,我们请实验对象站在体重秤上,记录其体重。

最后,我们使用头围尺测量实验对象的头围。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50名小儿的身高、体重和头围的测量,我们得到了如下的实验结果:1. 身高男孩的平均身高为110.5厘米,女孩的平均身高为108.2厘米。

男孩的身高普遍高于女孩,这可能与男孩在生长发育速度上的优势有关。

2. 体重男孩的平均体重为20.3千克,女孩的平均体重为19.5千克。

男孩的体重普遍高于女孩,这可能与男孩在饮食摄入和运动量上的差异有关。

3. 头围男孩的平均头围为50.6厘米,女孩的平均头围为49.8厘米。

男孩的头围普遍大于女孩,这可能与男孩在头骨发育上的差异有关。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儿的身高、体重和头围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与遗传、营养、环境等因素有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讨其具体原因。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的小儿体格测量,我们得到了一些关于小儿生长发育的初步结论:1. 小儿的身高、体重和头围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男孩普遍高于女孩。

2. 小儿的身高、体重和头围受到遗传、营养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人体测量实验报告

人体测量实验报告

人体测量实验报告人体测量实验报告引言:人体测量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领域,通过对人体各项指标的测量,可以了解人体的生理特征、身体健康状况以及人体结构的变化趋势。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一组受试者的身高、体重、臂长、腿长等指标的测量,探究人体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对人体健康管理的意义。

实验方法:本次实验共选取了50名年龄在20至30岁之间的男女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

在实验开始前,受试者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接受一次身体健康评估,以排除患有严重疾病或身体异常的个体。

实验过程中,受试者需要站立在测量仪器旁,保持自然站姿,由实验人员进行测量。

身高测量使用直尺,体重测量使用电子称,臂长和腿长测量使用软尺。

实验结果:通过对50名受试者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身高与体重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身高较高的个体往往体重也较大。

这与常识相符,说明身高和体重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影响的。

2. 臂长与腿长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即臂长较长的个体往往腿长也较长。

这可能与个体的遗传因素有关,但具体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 受试者的身高、体重、臂长和腿长都呈现正态分布,即大部分受试者的指标值都集中在平均值附近,少数个体的指标值较为偏离平均值。

这说明人体各项指标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实验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和讨论:1. 人体的身高和体重是相互关联的,这与健康管理中的体重控制有一定的关系。

身高较高的个体可能需要更多的体重控制措施,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2. 臂长和腿长的相关性可能与个体的遗传因素有关。

这对于人体结构的研究和发育过程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意义,也可以为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线索。

3. 人体各项指标的正态分布特征表明,大部分人体指标值都集中在平均值附近,只有少数个体的指标值较为偏离。

这对于制定健康管理策略和个体化的健康干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人体测量的重要性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儿科体格测量实验报告

儿科体格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儿科体格测量的基本方法,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评估儿童的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为儿童健康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XX医院儿科病房四、实验对象年龄:2-6岁性别:男女各半五、实验器材体重秤、身高尺、顶臀长测量尺、坐高测量尺、头围尺、胸围尺、皮尺等。

六、实验方法1. 体重测量(1)将儿童置于体重秤上,确保体重秤平稳。

(2)记录儿童的体重,单位为千克。

2. 身高测量(1)让儿童脱去鞋子,站在身高尺上,头部垂直于地面。

(2)记录儿童的身高,单位为厘米。

3. 顶臀长测量(1)让儿童平躺在顶臀长测量尺上,确保身体伸直。

(2)测量儿童头顶至臀部的长度,单位为厘米。

4. 坐高测量(1)让儿童坐在坐高测量尺上,背部紧贴测量尺。

(2)测量儿童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高度,单位为厘米。

5. 头围测量(1)用头围尺围绕儿童头部最宽的部位,具体在耳朵和眉毛高度。

(2)记录头围尺寸,单位为厘米。

6. 胸围测量(1)让儿童站直,双臂松放身旁。

(2)在胸部最宽处用软尺测量,松紧适度。

(3)记录胸围尺寸,单位为厘米。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体重测量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本组儿童体重范围为12-20千克,平均体重为15.6千克。

2. 身高测量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本组儿童身高范围为90-120厘米,平均身高为105厘米。

3. 顶臀长测量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本组儿童顶臀长范围为45-55厘米,平均顶臀长为50厘米。

4. 坐高测量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本组儿童坐高范围为45-55厘米,平均坐高为50厘米。

5. 头围测量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本组儿童头围范围为44-54厘米,平均头围为49厘米。

6. 胸围测量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本组儿童胸围范围为48-56厘米,平均胸围为52厘米。

根据实验结果,本组儿童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良好,体重、身高、头围、胸围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八、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儿科体格测量的基本方法,了解了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为儿童健康护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小儿身高测量实验报告

小儿身高测量实验报告

小儿身高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为了分析身高与体重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相关关系,并考察性别因素对身高的影响。

本文以河南财法大学经济学院09级学生的身高体重数据为例,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其进行了回归分析,并试图找出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

二、实证分析
(一)三班数据简单回归
1、建立模型
为了分析三班同学身高和体重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如下W1 0 1H1 U其中,W1表示体重(kg),H1表示身高(cm),0、1表示未知参数,U表示随机误差项2、估计结果
通过EVIEWS5.0运行估计结果如下
3、模型检验
t检验:在运用OLS法估计函数输出结果中,H1的系数的t-Statistic为8.350708,对应的Prib.(即P值)为0.0000,在0.05的显著水平下,由于0.0000<0.05,故认为1不等于
0显著成立,即可以认为在经济三班同学中,身高对体重有着显著影响
(二)三班数据加入性别虚拟变量回归
1、加法方式引入虚拟变量(1)建立模型
为了分析三班同学身高和体重之间的关系,并考虑到性别因
素对体重的影响,建立模型如下:W10 1H1 2S1 U其中,W1表示体重(kg);H1表示身高(cm);S为表示性别的虚拟变量,当S=1时表示变量为男,S=0时表示变量为女:0、1、2表示未知参数,U表示随机误差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高体重关系实验报告姓名:李智辉班级:经济二班学号:20094120213实验报告:身高体重模型李智辉(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2班河南郑州)一、实验目的首先以09级经济二班的身高体重数据得出身高与体重的关系是不显著的,这是因为数据偏少造成的。

于是,扩大数据容量,以经济学院09级四个班的身高体重数据进行模型估计,得出身高与体重的关系是显著的。

然后引入了性别虚拟变量,分别对男、女的身高体重的关系进行了估计,最后得出了“无论男女,身高与体重的关系都是显著的”的结论。

最终的实验目的是通过对身高体重模型的估计,得出身高与体重的关系是显著的。

二、数据说明通过对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四个班的学生进行实际调查统计,我们得到四个班同学的身高(cm)、体重(kg)、数据,如下列表:表1:经济二班的数据身高H体重W性别S身高H体重W性别S 18080男16147女17259男16051女17066男16045女16952女16052女16452女16054女17055男16046女16050女16257女17254女17671男16247女18770男18290男18770男16453女17256男17055男17875男17680男17560男17668男16342女16854女17861男16757女17560男16553女17575男16350女17964男16251女17695男16046女16255女16752女17575男16550女表2:经济学院四个班身高体重数据经济一班经济二班经济三班经济四班身高体重性别身高体重性别身高体重性别身高体重性别165 58 女180 80 男165 70 男160 46 女170 60 男172 59 男160 63 女165 55 女176 56 男170 66 男171 62 女165 50 女168 58 女169 52 女174 62 男161 53 女164 50 女164 52 女158 46 女168 58 女173 75 男170 55 男158 47 女166 60 女169 54 女160 50 女179 65 男177 63 男162 55 女172 54 女175 64 男159 54 女173 59 男162 47 女160 60 女161 53 女170 63 男182 90 男163 55 女157 52 女165 55 男164 53 女161 60 女165 55 男176 68 男170 55 男163 55 女159 54 女173 60 男176 80 男158 40 女162 53 女173 58 男176 68 男167 52 女160 58 女172 55 男168 54 女180 62 男160 48 女155 45 女167 57 女172 65 男163 48 女186 88 男165 53 女175 65.5 男162 47 女175 56 男163 50 女160 50 女163 55 女165 55 男162 51 女180 78 男162 47 女168 54 女160 46 女158 53 女160 51 女170 65 男167 52 女181 80 男160 57 女170 55 男165 50 女172 60 男160 44 女165 53 女161 47 女172 76 男165 51.5 女165 53 女160 51 女176 73 男162 50 女163 48 女160 45 女163 52 女170 60 男159 55 女160 52 女173 65 男175 65 男181 78 男160 54 女161 60 女170 58 男170 66 男160 46 女164 50 女171 80 男158 46 女162 57 女166 53 女166 59 男162 50 女176 71 男187 80 男167 54 女168 62 女187 70 男163 53 女167 55 女163 50 女187 70 男161 55 女170 60 男165 54 女172 56 男173 65 男172 76 男159 52 女178 75 男176 70 男170 55 男168 52 女175 60 男178 69 男176 70 男155 50 女163 42 女170 60 男169 61 男163 60 女178 61 男172 56 女169 72 男160 58 女175 60 男163 53 女170 72 男160 45 女175 75 男174 60 男172 55 男168 58 女179 64 男158 43 女178 75 男163 50 女176 95 男167 55 男175 65 男175 65 男162 55 女175 75 男三、实证分析(一)二班数据回归模型 1.建立模型 (模型一)为了估计二班学生身高对体重的影响,建立模型如下:u H W ++=10αα其中,W 表示体重,H 表示身高,1α、2α是参数估计值,u 是残差项。

2.估计结果利用Eviews5.0估计结果如下:表3:对经济二班同学身高体重回归估计结果Dependent Variable: W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3/07/09 Time: 09:10 Sample: 1 43Included observations: 43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H 1.238985 0.152011 8.150606 0.0000 C-150.488425.78017 -5.8373730.0000R-squared0.618365 Mean dependent var 59.41860 Adjusted R-squared 0.609056 S.D. dependent var 12.28284 S.E. of regression 7.679906 Akaike info criterion 6.960487 Sum squared resid 2418.219 Schwarz criterion 7.042403 Log likelihood -147.6505 F-statistic 66.43238 Durbin-Watson stat1.950340 Prob(F-statistic)0.0000003.模型检验根据表3回归结果知道,检验H 的t 统计量t —Statistic 对应列中的数值为8.150606。

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回归系数进行双侧t 检验,自由度为41的t 分布临界值为1.677<8.151,所以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H ≠0显著成立,即可以认为身高对体重有显著影响。

或者用P 值检验法,由H 的P 值(=0.0000)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可知,身高对体重有显著影响。

(二)二班数据加虚拟变量回归(性别对体重的影响)1.以加法方式引入虚拟变量)0000.0(43238.66609056.0618365.00000.0 0000.0 150606.8 837373.5 )152011.0( )78017.25( 238985.1 4884.150 ˆ 22====-+-=P F R R P t H W ,,值值①建立模型 (模型二)为了考察二班同学身高体重之间的关系,并考虑性别因素的影响,按照加法方式引入虚拟变量,建立模型如下:u S H W +++=210ααα,⎩⎨⎧=女男10S 其中,W 表示体重,H 表示身高,S 表示性别,1α、2α是参数估计值, u 是残差项。

②估计结果运行Eviews3.1估计结果如下:表4:二班身高对体重回归考虑性别因素情况下的估计结果Dependent Variable: W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8/19/07 Time: 08:10 Sample: 1 43Included observations: 43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H 0.820754 0.282592 2.904375 0.0060 S -7.591082 4.365116 -1.739033 0.0897 C-75.5721249.89161-1.5147260.1377 R-squared0.645190 Mean dependent var 59.41860 Adjusted R-squared 0.627450 S.D. dependent var 12.28284 S.E. of regression 7.497065 Akaike info criterion 6.934114 Sum squared resid 2248.239 Schwarz criterion 7.056989 Log likelihood -146.0835 F-statistic 36.36825 Durbin-Watson stat2.039081 Prob(F-statistic)0.000000③模型检验根据回归结果可以知道,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H 的P 值为0.0060,S 的P 值为0.0897,所以H ≠0显著成立,可以认为身高对体重有显著的影响;S ≠0不显著,可以认为性别对体重没有显著影响。

2.乘法方式引入虚拟变量 ①建立模型 (模型三)为了考察二班同学身高体重之间的关系,并考虑性别因素的影响按照乘法方式引入虚拟变量,建立模型如下:)0000.0(36825.36627450.0645190.00.0897 0060.0 0.1377 1.739033 2.904375 514726.1 (4.365116) )282592.0( )89161.49( )591082.7 ( 0.820754 57212.75 ˆ 22====---++-=P F R R P t S H W ,,值值⎩⎨⎧===+++=女男10s 210u SH H W ααα其中,W 表示体重,H 表示身高,S 表示性别,210ααα、、是参数估计值,u 是残差项。

SH 是身高体重乘积,S 代表性别。

②估计结果根据Eviews3.1估计结果如下:表5:二班身高对体重回归考虑性别因素情况下的估计结果Dependent Variable: W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8/19/07 Time: 08:38 Sample: 1 43Included observations: 43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H 0.828742 0.274053 3.024024 0.0043 SH -0.046104 0.025911 -1.779349 0.0828 C-76.9585248.36264-1.5912810.1194 R-squared0.646356 Mean dependent var 59.41860 Adjusted R-squared 0.628674 S.D. dependent var 12.28284 S.E. of regression 7.484737 Akaike info criterion 6.930823 Sum squared resid 2240.851 Schwarz criterion 7.053697 Log likelihood -146.0127 F-statistic 36.55409 Durbin-Watson stat2.038843 Prob(F-statistic)0.000000)0000.0(55409.36628674.0646356.00.0828 0043.0 0.1194 779349.1 .0240243 591281.1 )025911.0( )274053.0( )36264.48( 0.046104)( 0.828742 95852.76 w ˆ 22====---++-=P F R R P t SH H ,,值值③模型检验根据回归结果知道,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H 的P 值为0.0043,S 的P值为0.0828,所以H ≠0显著成立,即可以认为身高对体重有显著影响,S ≠0不显著,即可以认为性别对体重无显著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