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有关溶解度曲线的解题思路
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图中的点、线、面

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图中的点、线、⾯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图中的点、线、⾯王敏溶解度曲线是《溶液》⼀章的重要知识点,溶解度曲线试题也是中考中常见的题型,更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易出错的题型。
现以2006年各地市的中考试题为例,将易错解的溶解度曲线试题作以下归类解析。
⼀. 理解溶解度曲线图中点的含义例1. 下图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回答:曲线上Q点表⽰_____________。
解析:溶解度曲线图中不同位置的点代表的意义各不相同。
曲线下⽅的任意⼀点对应的溶液是⼀定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的任意点对应的溶液是⼀定温度下的该溶质的饱和溶液;曲线上⽅的任意⼀点代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和未溶晶体(溶质)的共存。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则表⽰在该温度下,这两种溶质的溶解度相同。
答案:20℃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掌握结晶⽅法的使⽤范围例2. 下图是甲、⼄两种物质在⽔中的溶解度曲线。
(1)在_____________,可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的甲、⼄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2)我国西北部有许多盐碱湖,湖⽔中有⼤量的NaCl、,那⾥的⼈们冬天捞碱,夏天晒盐。
据此,你认为图中(填“甲”或“⼄”)_____________的溶解度曲线与纯碱的溶解度曲线相似,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
解析:对于第(2)问,⾸先要考虑的是温度对物质的溶解度影响的⼤⼩。
蒸发溶剂是从溶液中得到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的物质,冷却热饱和溶液是从溶液中得到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的物质。
由题意可知,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所以可通过蒸发溶剂(夏天晒盐)使其结晶,⽽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所以可通过降温(冬天捞碱)使其结晶。
因⽽图中甲的溶解度曲线与纯碱的溶解度曲线相似。
答案:(1)(2)甲纯碱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三. 认清溶液的状态例3. 下图是M、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在t2℃时,往盛有100g⽔的烧杯中先后加⼊agM和agN(两种物质溶解时互不影响,且溶质仍是M、N),充分搅拌。
(完整版)溶解度曲线解题方法归纳

巧用溶解度曲线在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 2 课题中溶解度曲线是反应溶解度与温度数学表示法,是溶解度曲线概念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技巧一:溶解度曲线是一条饱和线。
通过点与曲线的位置关系,判断溶液的的状态。
1、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固体存在。
2、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线上的点表示该游弋上该溶液恰好为饱和溶液。
技巧二:将溶液升温或降温,可在图上将点平移。
通过点与线的位置判断溶液的状态变化,质量分数的变化以及是否有晶体析出。
(归纳为5个字,就低不就高)1、某温度下将溶升温。
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右平移。
2、某温度下将溶降温。
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左平移。
技巧三:通过曲线趋势,选择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措施(特别是升温或降温),以及混合物分离的方法(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技巧四:通过点的位置(高低),比较不同温度,不同状态下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1、同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比其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要大。
(同温下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最大)。
×100%,溶解度S越大质量分数越大。
(质量分数最大的2、某温度下某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S100g+S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特殊点的处理方法:溶解度曲线是一笨拙饱和线,线上方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与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等效法)×100%3、线上的点及线下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S纵S纵+100g技巧引入:例:已知: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其含义为。
(1)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20gKCl,搅拌至完全溶解,形成溶液A,此时,溶液A中KCl的质量分数为,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
(2)在40℃时氯化钾的饱和溶液B的质量分数为。
(3)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50g氯化钾,充分搅拌形成溶液C。
此时溶液C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
浅谈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备考解题策略

浅谈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备考解题策略[摘要]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是初中学业水平的必考题,无论是考点还是题型都已比较稳定、完善。
但涉及知识面广、灵活多变、综合性强,从基本概念到基本理论、物质提纯、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等基础知识。
在备考中,考生往往由于知识掌握不牢固,对有关概念理解不透彻,考虑问题不全面等因素总是出现各种错误。
为此,本文拟结合近五年的真题提炼知识点,对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相关知识的考查,总结出五大高频考点,并对相关解题策略作了简单的阐析。
[关键词]初中化学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教学策略溶解度是中学阶段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必考点之一[1],热点是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其题型主要设置在选择题,一般以坐标图像形式呈现。
往往涉及到溶解度大小的判断和比较,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判断及提纯方法,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转化,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温度改变时溶液中各种量的变化情况[2]等知识,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简单计算和综合应用能力,知识面广、思维容量大[3]。
解此类题目的总原则是:坚持一个基本概念(溶解度)和四个要素(条件、标准、溶液状态、单位),再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文根据近年初中学业水平命题对此知识点的要求,旨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攻克重难专题。
常见的高频考点主要是从以下五个考查角度进行考查:考查角度1:判断和比较的溶解度大小如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t2℃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
()2、A与B的溶解度关系是A>B。
()3、t1℃,A溶解度为20。
()4、t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______。
考生往往忽略了使用溶解度概念应注意的潜在条件即(四要素),要么忽略前提条件如第2小题,没有指明温度,比较溶解度是没有意义的,溶解度仅受温度影响,温度改变溶解度改变。
要么忽略了单位而造成判断错误如第3小题,溶解度的单位是g。
人教部编版初中化学中考溶解度知识及解题技巧

人教部编版初中化学中考溶解度知识及解题技巧物质的溶解度一、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根据物质在20℃时溶解度的大小不同,把物质的溶解性通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概念粗略地来描述.二、固体的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在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时,要抓住五个要点:①“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每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有一个对应的定值,但这定值是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所以给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指出在什么温度下的溶解度才有意义.②“在100g溶剂里”:溶剂质量有规定的值,统一为100g,但并不是100g溶液,在未指明溶剂时,一般是指水.③“饱和状态”:所谓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的溶解达到了最大值.④“所溶解的质量”:表明溶解度是有单位的,这个单位既不是度数(°),也不是质量分数(%),而是质量单位“g”.⑤“在这种溶剂里”:就是说必须指明在哪种溶剂里,不能泛泛地谈溶剂.因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的溶解度是不相同的.三、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②温度的高低也是影响溶解度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计算1、纯净物与含杂质物质的换算关系:含杂质物质的质量×纯物质质量分数=纯净物质的质量纯净物质的质量÷纯物质质量分数=含杂质物质的质量物质纯度= 纯净物质量/混合物质量×100% = 1—杂质的质量分数2.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1)将含杂质的物质质量换算成纯净物的质量。
初中化学有关溶解度曲线的解题思路

有关溶解度曲线的解题思路1、比较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必须在同一温度下进行2、曲线上的交点,表示在某一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M 、A 、N 三点相对于甲物质的曲线来讲,M 点表过饱和溶液,即溶液中还有未溶解的溶质;A 点表示饱和溶液;N 点表示不饱和溶液。
4、结晶方法的选择:①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从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甲)②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从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乙)③升温结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物质(从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丙)5、物质提纯方法的选择想提纯什么物质,就看该物质适用于什么结晶方法。
① 甲溶液中含有少量的乙,提纯甲物质用降温结晶的方法② 固体甲中含有少量的固体乙,提纯固体甲的方法加水溶解、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冷水)、干燥 ③ 乙溶液中含有少量的甲,提纯乙物质用蒸发结晶的方法④ 固体乙中含有少量的固体甲,提纯固体乙的方法●M ●A●N加水溶解、蒸发结晶、过滤、洗涤(热水)、干燥6、甲乙两种溶液降温不一定有晶体析出,必须是饱和溶液降温才有晶体析出。
7、要比较甲乙两种物质降温后析出晶体的多少,必须是等量的饱和溶液才能比较。
8、t3℃时,等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甲中所含水的量最少(或者说在t3℃时将等的甲乙丙三种物质配成饱和溶液,甲物质需要的水最少)因为在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最大,溶液能力最强(或者说在等量的水中甲物质溶解的最多)9、升温或降温后比较三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依据公式:S/100g+S ×100% 溶解度大的,溶质质量分数就大①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根据末温下的溶解度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发生变化,溶质的质量分数发生变化)②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根据初温下的溶解度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虽然发生变化,但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按初温下的溶解度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例:现有t1℃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分析:从t1℃升温到t3℃时,甲乙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则根据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来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从图可以看出,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所以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甲,从t1℃升温到t3℃时,丙物质的溶解度降低,还是饱和溶液,则根据t 3℃时的溶解度计算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丙物质的溶解度比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所以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10、大多数物质由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①加入溶质(温度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②蒸发溶剂(温度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③降低温度(温度变化,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11、常用计算公式:①饱和溶液中溶解度(S )= 溶剂质量溶质质量×100g(已知某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可以求出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饱和溶液中g S 100=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已知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可以判断一定量的溶质能否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③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00%(已知其中两个量,可以求第三个量)④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S g S +100×100%(已知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便可以求出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⑤ 饱和溶液中S g S +100=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已知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可以求出一定量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⑥ 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S:100g:(100g+S)。
中考化学溶解度计算专题

溶解度曲线一直是历年中考化学试卷中必考知识点之一,一般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将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提纯等知识点与题中所给出的溶解度曲线图相结合起来综合考察。
一、溶解度曲线定义溶解度曲线是指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
例如:图中A点表示该物质在t℃时的溶解度为80g。
二、溶解度曲线含义1、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2、曲线的走向表示某物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例如:图中溶解度曲线表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例如:A点表示t1℃时,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4、曲线上面的各点表示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未溶晶体,曲线下面的各点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例如:图中Q点表示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未溶晶体,N点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三、溶解度曲线应用1、查找某一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
例如:查找图中甲物质在t3℃时的溶解度,就是Q点对应的纵坐标,也就是说,在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80g;2、比较某一温度下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例如:比较乙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从图上可知,乙的溶解度是大于丙的;3、选择使某种物质从溶液中的结晶方法。
结晶的方法一般分为三种,分别是降温结晶、蒸发结晶和升温结晶。
降温结晶(又称冷却热饱和溶液),它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例如图甲或硝酸钾;蒸发结晶,它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图乙或氯化钠;升温结晶,它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例如图丙或熟石灰。
四、典型例题1、下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在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C.在t2℃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D.在t1℃时,100g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5g2、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浓度相同B.保持20℃,蒸发溶剂可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C.30℃时,将40g甲物质加人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80gD.10℃时,将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3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增大3、下图是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根据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要配制相同浓度的Y、Z饱和溶液,需要把温度控制在________℃.(2)t1℃时,将X、Y、Z的饱和溶液都升温到t3℃,溶液仍然饱和的是________的溶液.(3)t3℃时,将X、Y、Z的饱和溶液都降温到t1℃,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4、如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1)________℃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________乙(填“>”“<”或“=”).(3)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A.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B.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C.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D.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E.该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学到唯一的一个定律,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也是中考化学的热点内容。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解题技巧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解题技巧中学化学课程中,学习到溶解度曲线,是一种十分有用的知识。
溶解度曲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在不同温度、不同溶剂下的溶解度,从而掌握解决相关化学问题的关键方法。
本文旨在介绍溶解度曲线解题技巧给初三学生,以便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解度曲线,从而更好地解决化学问题。
溶解度曲线是一种表示溶质在温度和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溶解度关系的曲线。
溶解度曲线可以更好地反映物质的溶解度,以更好的方式描述溶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清楚地表示其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学习溶解度曲线解题技巧的步骤主要有两步:首先,要分析题目给出的温度或压力变化情况,了解溶质溶解度的变化情况。
其次,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更快更准确地解答问题。
例如,题目中给出的是温度变化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溶解度曲线图表,从而确定溶质溶解度的变化情况。
假如题目中描述的是温度从T升至T,此时,我们只需要在温度T和T的溶解度曲线图上找出对应的点,就可以获得溶解度变化的情况,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学习溶解度曲线解题技巧,还有一点需要牢记:溶解度取决于溶质的性质和溶剂的性质。
当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发生变化时,溶解度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要根据不同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画出不同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以形成科学的解题方法。
此外,每当面对溶解度曲线解题时,初三学生应该注意选择正确的曲线。
例如,使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根据温度和压力,确定溶质的溶解度是否增加或减少,从而确定化学反应是否会发生。
在温度曲线上,当温度升高时,溶质的溶解度也会升高,而利用压力曲线时,当压力升高时,溶质的溶解度会减少。
因此,选择正确的曲线也是解决溶解度曲线解题的关键环节。
总而言之,溶解度曲线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了溶解度曲线的解题技巧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溶解度,从而更有效地解决相关的化学问题。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选择题实例及化学元素速记法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选择题实例及化学元素速记法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近年来,以溶解度曲线为切入点的题目已成为中考、竞赛命题的一个热点。
下面,我们从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入手,对溶解度作进一步的理解。
1、点①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如:下图中a表示A物质在t1℃时溶解度为m1g。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
如:图中b表示在t1℃时,A的饱和溶液中有(m2-m1)g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如:图中C表示在t1℃时,A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1-m3)gA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如图中d表示在t2℃,A、B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4g。
2、线如图中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图中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 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
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溶解度曲线的解题思路
1、比较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必须在同一温度下进行
2、曲线上的交点,表示在某一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M 、A 、N 三点相对于甲物质的曲线来讲,M
点表过饱和溶液,即溶液中还有未溶解的溶质;
A 点表示饱和溶液;N 点表示不饱和溶液。
4、结晶方法的选择:
①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从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甲)
②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从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乙)
③升温结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物质(从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丙)
5、物质提纯方法的选择
想提纯什么物质,就看该物质适用于什么结晶方法。
① 甲溶液中含有少量的乙,提纯甲物质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② 固体甲中含有少量的固体乙,提纯固体甲的方法
加水溶解、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冷水)、干燥 ③ 乙溶液中含有少量的甲,提纯乙物质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④ 固体乙中含有少量的固体甲,提纯固体乙的方法
●M ●A
●N
加水溶解、蒸发结晶、过滤、洗涤(热水)、干燥
6、甲乙两种溶液降温不一定有晶体析出,必须是饱和溶液降温才有晶体析出。
7、要比较甲乙两种物质降温后析出晶体的多少,必须是等量的饱和溶液才能比较。
8、t3℃时,等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甲中所含水的量最少(或者说在t3℃时将等的甲乙丙三种物质配成饱和溶液,甲物质需要的水最少)因为在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最大,溶液能力最强(或者说在等量的水中甲物质溶解的最多)
9、升温或降温后比较三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
依据公式:S/100g+S ×100% 溶解度大的,溶质质量分数就大
①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根据末温下的溶解度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发生变化,溶质的质量分数发生变化)
②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根据初温下的溶解度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虽然发生变化,但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按初温下的溶解度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现有t1℃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分析:从t1℃升温到t3℃时,甲乙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则根据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来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从图可以看出,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所以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甲,从t1℃升温到t3℃时,丙物质的溶解度降低,还是饱和溶液,
则根据t 3℃时的溶解度计算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丙物质的溶解
度比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所以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
10、大多数物质由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①加入溶质(温度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②蒸发溶剂(温度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③降低温度(温度变化,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11、常用计算公式:
①饱和溶液中溶解度(S )= 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100g(已知某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可以求出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饱和溶液中g S 100=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已知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可以判断一定量的溶质能否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③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100%(已知其中两个量,可以求第三个量)
④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S g S +100×100%(已知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便可以求出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⑤ 饱和溶液中S g S +100=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已知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可以求出一定量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⑥ 饱和溶液中
溶质:溶剂:溶液=S:100g:(100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