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 古代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
中国秘书史

第一章绪论秘书活动的产生是基于为管理者提供辅助活动而产生的,管理活动是秘书活动产生的前提和基础,秘书活动是为管理活动而服务的第二章原始社会末期的秘书活动一,氏族部落首领依据才,能两方面经过民主选举产生二,原始社会末期的秘书活动1,主要分为两大类:会务活动和传达活动(向上的传令,向下的信访)2,访(早)--语言,信(晚)--文字,两种方式三,原始社会末期的秘书人员(一)主要表现为三种1,管理者: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或者氏族首领作为管理者既从事管理又从事秘书职务,管理者与秘书人员是合二为一的2,经验丰富的长老:掌管火,天时,祭祀,调解纠纷,被称为“火师”,“火正”,“曦和”,“四岳”,即“四辅”3,专门承办秘书活动的人:这些人和部落首领一样是通过民主选举或禅让产生的1)由于无法让管理者承担所有活动,因此选举专职承办秘书活动的人,有时被称为“秩宗”(会务)2)舜—在位时设有“纳言”一官,为了便于出纳,上传下达,传达命令(命令)(二)原始社会秘书活动的特点1,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管理活动,有了管理者,因此有了秘书活动初期:管理活动和秘书活动合二为一,是一体的后期:两者渐渐分离,尤其以专职秘书的出现为标志2,随着生产和劳动的发展,管理活动不断加强,但秘书活动仍然较简单,没有形成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第三章奴隶制社会秘书工作的情况一,夏朝的秘书人员①“四辅臣”----前疑,后丞,左辅,右弼,由原始社会的长老发展而来作用:顾问,咨询,政策研究②进行调查,传达信访的人员—遒人,“遒人”即古代帝王派出去了解民情的使臣③史官—负责文书档案的人④家臣—从事或承担行政事务的服务人员⑤到后期信访工作又分解出从事刑法工作的官员:大理—夏朝最高司法官,负责调解纠纷,主持诉讼二,商代—较夏代,国家管理机构具有了一套较完整的内外职官体制①商朝机构:中央政务机关,军事机关,宗教事务机关,王室内廷事务机关②商朝实行“亲贵合一”的组织原则③宗教事务职官分为“巫”,“史”⏹贞人集团,又称为“外卜”,主要进行占卜活动来预测,这是“巫”向“史”的过渡阶段⏹再后来,史官逐渐细化,更加专业化,例如:收藏史(负责档案保管)④王室内廷职官a)内廷职官多为国君的亲信,近臣,产生于家臣之中b)内廷职官是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宰和小臣,其皆为国君的亲信,家臣,权力最大。
秘书工作经验融合时期——辽、金、元

置翰林学士院,负责拟制诏命,学士品级提高。
地方府、州、县各级官衙内设有判官、掌书记、主簿、孔目等秘书官职。 后为了行文方便,规定判官金的秘书工作
(一)秘书机构和人员
金代有名目众多的低级秘书人员:
职
务
职
能
知事
都元帅府、大宗正府、司农司等官署中掌付事勾稽、省署公文、总录 诸案的首领官。
管印章。
典吏,从中书省到司、县官衙内普遍设置,是地位 最低的吏员,负责公文档案的收发、启拆、保管事宜。
三、秘书吏员的来源
(二)地方官衙中秘书吏员的来源
1.元朝地方官衙中的秘书吏员主要来自见习吏员。
贴书、写发听从吏指挥,从事文书抄写、记录、起草等,逐 渐熟悉吏业和官场风俗。他们依附于吏员,和吏员结成隶属关系。 贴书、写发任满五年,没有过错,就可“转正”为县、司吏 员,任县、司吏员十年,再无过错,可再升为府、州吏员。 2.从民间直接选用。由有声望的老者和上户人家采纳众议, 推举德才兼备的“白身”(即平民)直接充任司、县司吏。
一、辽代的秘书工作
(一)秘书机构和人员
北面官中设有大林牙院,掌文翰,是皇帝的秘书机构,置有都林牙、林牙 承旨、林牙、左右林牙等官员,负责拟制、颁布诏书等事务。 令史,掌文书案牍之事。中书省所设令史由进士担任,文官及武官都有, 朝廷中枢机关的令史可参与朝廷册封等大典,地位较唐宋有所提高。 译史,州以上官府中从事笔译公文的吏员,因辽境内民族众多,公文需以
二、金的秘书工作
(一)秘书机构和人员
金代官制,初期只有女真族原有的简单称号,至熙宗时沿用辽、宋旧制。 中央设有尚书省(但不设中书、门下两省)总揽政务,长官为尚书令,下 有左、右丞相,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 金初,设有元帅府,掌管军政,后改称枢密院,除有都事主管秘书工作外, 还设有奏事官,负责承受圣旨、奏事、省院议事等,是皇帝的亲信秘书。
中国秘书史(第1-11章)

第一章、我国秘书工作的起源识记1、原始文字演进的过程1)、最早的文字产生于约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中;2)、在距今约4500-4400年的大汶口、良渚、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陶文;3)、距今4200年以前产生金文;4)、距今4000多年的登封王城岗遗址,出土陶文。
2、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有原始文字的史证1)、后汉书-祭祀志云:自五帝始有书契;2)、周礼--春官中有属臣外史,专掌保管三皇五帝之书;3)、古籍(最早)A.三坟(三皇所作):法B.五典(五帝所作):宗教C.八索:八卦,具有哲学性质。
D.九丘:九州,有关地理方面。
3、有关秘书活动的记载1)、黄帝身边设有史官;2)、进善旌、华表木、敢谏之鼓,当是我国官方信访活动的源头。
4、关于我国国家形成时间的多种说法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约4500年以前)龙山文化中晚期(约4500--4400年)龙山文化晚期尧舜时期禹时期(约4100多年前)夏朝(约4100年前)商朝(约3700年前)西周(约3000年前)5、夏朝是我国国家的起始(理由)①禹以后,出现了私有财产和阶级;②二里头文化遗址(河南,偃师市)等考古证明。
6、商朝史官的分工与名目1).名目:10多种2).分工·贞卜+祭祀(宗教官):政务,地位较高;作册+记事:事务,与现代秘书人员最为相近(1)‘贞卜’史官(高级助手)①名目:卜、多卜等②职责:占卜,解释“卜兆(神意)”,刻写卜辞。
·占卜<1>分工及方法:①巫(重鬼神,擅长歌舞、音乐、医术)→筮(蓍草):问凶吉。
②史(重人事,观测天象,熟悉旧典,长于征实)→龟甲:问天意。
(2)‘祭祀’史官:≈现代负责大会或典礼的筹备、组织、服务。
①目的:求得庇护②对象A.天神:日月、星辰、风雨B.地:山川、河海C.人鬼:祖先、圣贤、功臣D.物魅③年限:大合祭/每3年,宗庙大祭/每5年(3)‘作册’史官(职责):≈商王的贴身秘书。
秘书学_第二章_秘书工作的起源和发展

史官是最早的秘书人员。 商朝巫史不分,一身二任(祭祀、撰拟保
管文书),成为商朝最重要的秘书人员。
二、奴隶社会时期的秘书工作
2、西周和春秋战国秘书工作
( 公 元 前 11世纪-前 221年) 秦 齐 魏 楚 各
西周巫史分工,史官地位上升, 国 国 国 国 国
史官和纳言可以看做是最早的秘书官。 信访制度的开端:尧的进善旗;舜的诽谤木(华
表);后来设置敢谏之鼓;后代的击鼓鸣冤源于此。
二、奴隶社会时期的秘书工作
1、夏商奴隶制时期秘书工作的真正萌生: (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前11世 纪)
夏朝政治——第一个阶级国家,为镇压反 抗建立了军队和刑法,设置“遒人、太史 令”等官职辅助夏王管理国政事务。
监察)
东汉光武帝
(尚书台外迁)
事归台阁(尚书台,
六曹治事,后代六部
雏形),丞相府形同 虚设。
出纳帝命,为王喉舌。
曹魏 曹操秘书令、曹丕中书令、中书监——中书省取代尚书台, 出纳帝命。
晋代 设门下省,皇帝 的顾问仆从机构
北朝时,门下省最 南朝又以尚 重要,取代中书省,书省为相府 参与机要。
2、隋唐宋秘书工作(公元581年-1038年)
丞相(金印紫绶)
太尉
御史大夫(银印青绶)
(丞相府:政务,(军务) (副丞相、掌文
左右丞)
书、监史大夫(中央秘书,
(丞相府:政务,
(外朝:三公)分曹治事)
(军务) 皇帝耳目喉舌) (副丞相、掌文书、
汉武帝
尚书署成机要秘书
(重用内廷尚书)
机构,剥夺丞相权。 汉成帝设尚书台
小结——古代秘书变迁规律
纵观我国古代秘书机构的设置及职掌的发展变化,不难 看出秘书部门是国家机关的中枢机构,各朝统治者十分 重视秘书工作。尽管机构设置、官职名称频繁变动,但 中央秘书机构一直紧紧掌握在皇帝手中,成为各朝皇帝 进行统治的耳目和喉舌,参谋和助手。(重要性)
简谈中国古代的秘书体制

简谈中国古代的秘书体制通常所说的秘书,是受首长主管之命而工作的,主要承管文书、翻译、抄写以及一些事务性工作的人员。
这里所讲的中国古代秘书体制,则主要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承担政治信息管理的人员、机构以及工作制度。
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是以君主为核心的王权专制,以分封贵族为主体的政治体制。
在这种政体之下,君主通过誓、诰、命、训、令等方式来行使权力,用召、使、告、呼等形式来传达君主的命令。
随着国家制度的不断完善,不同的方式逐渐用于不同的政务。
如“誓”用于军事,“诰”用于申诫,“命”用于命官任职,“训”用于指导,“令”用于日常事务,都是君主对下所采用的命令方式。
不同的命令方式,采用不同的传达贯彻方法。
例如,“召”是用于有一定地位的宗室贵族和诸侯,“呼”是用于臣下,有驱使之意,“使”是君主派出传达各种命令的人,“告”是告知,多用于祭祀和诸侯方国。
君主还有权召集诸侯在指定的地点集会,运用君主的权威来申明自己的意图,迫令和诱使诸侯按自己的意志办事。
上述行使权力方式和传达贯彻的方法,是严格按亲疏远近和尊卑等级加以区别的。
君主的政令直接出自君主,但大部分是通过臣僚辅助形成的。
直接参与并负责保管政令文书的,在商代有司理、典册、册命,辅以贞、卜、史、巫观。
甲骨金文中有“作册”和“称册”的活动记载。
从现存的数以万计的甲骨契刻来看,作册、贞人等主管书写、贞卜,又负责保管图书典籍。
王国维著《释史》说:“殷周以前,其官之尊卑虽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职事之名,多由史出,则史之位尊地要可知矣。
”由于“史”在国家政治决策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在西周出现了太史寮这样专门主管宗教祭祀及文书册命的机构,并成为君主的重要辅政部门。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体制向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转变,出现了官僚制度。
这种没有世袭、带有雇佣关系和臣仆性质的官僚制度,使君主的地位日益突出,权力扩大,形成“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掌其事”的集中权力于上,在君主制约下分权于臣下的局面。
2.1第二章 两周的秘书工作(上)解析

(2)太史寮的“五史”
☆太史 亦作大史,太史寮的长官,总管起草公文、策 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管理国家档案 典籍、天文历法和组织祭祀等。
☆小史 主要掌管邦国之志和贵族家谱。 ☆内史 亦称作册内史、作命内史、作册。内史有多人, 为首者称内史尹、或为册尹,拟制简册、宣示天子诰 命。
☆外史 掌四方之志及三皇五帝的书,四方之志 是诸侯国内部的世系家谱,是决定诸侯子孙 谁承袭侯位、谁受封何种官职的依据,相当 于人事档案。
(一)史官的特点
第一、宗教色彩由浓至淡。 第二、史官的分工、分层次由浅至深。 第三、产生了职业道德。 第四、形成了职业个性。 第五、文化素质优秀。
第一、宗教色彩由浓至淡。
科学的发展,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史官的宗 教色彩也随之由浓转淡。
夏朝,史官已表现出以文书档案工作为专职 的趋势。如太师令终古负责保管“图法”。 商朝,史官已分为神职史官和主要从事记事、 作册的人事史官两大部门。
高级秘书有权议政、辅助决策;低级秘书负责具体事务。
第三、产生了职业道德
西周秘书记录帝王言行、国家大事时有一 定的规则,即“书法”。 “书法”→“君举必书”(真实性) →“秉笔直书”(可靠性) (书法不隐) “书法”作用→记录的史实真实可靠 →对帝王言行起制约作用
第四、形成了职业个性
职业个性:刚正不阿和威武不屈 例如:“崔杼弑其君” “赵盾弑其君” 孔子称董狐为“书法不隐”的“古之良 史”。
☆内小臣 专掌王后的命令和周天子的私事、私 令,是天子、王后的私人秘书。 ☆行人 安排诸侯拜见天子事宜、了解民情以接 受天子询问。 ☆典瑞、掌节 保管天子印信的人员。西周天子 已经有了表示权力的信物,即“瑞”和 “节”。
补充:太史寮与卿事寮的区别
秘书学1-5章教案

• 第二章 秘书人员 • 第一节 秘书的概念 • 一、研究秘书概念的意义 • (1)秘书概念属于理性认识成果。人的认 识活动: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 (2)秘书概念是秘书学的理论基石秘书是 2 秘书学的逻辑起点。 • (3)秘书概念是秘书学成熟的标志秘书概 念的日臻精确,就标志着秘书学的日益成 熟。
• 第二节 秘书的类型 • 一、按职业性质分类 • (1)公务秘书概念;特点。公务秘书占居 我国秘书队伍的主导地位。 • (2)私人秘书概念;特点。
• • • • • • • • •
二、按业务范围分类 (1)通用秘书 (2)行业秘书 三、按工作岗位分类 (1)综合秘书 (2)专项秘书 四、按辅助对象分类 (1)集体秘书 (2)个人秘书
• • • • • •
六、秘书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两者的密切关系,举例。 秘书心理学的产生。 七、秘书学与公共关系学的关系 两者有某种交叉关系。 八、秘书学与信息科学、预测科学、行为 科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关系。
• • • • • • • • •
• 第四节 秘书学的性质和研究方法 一、秘书学的学科类型 学科分类:分支学科,边缘学科,横向学科,综 合学科 秘书学是一门综合学科。(详细介绍) 二、秘书学的学科性质 秘书学是一门研究秘书活动及其规律的综合学科。 秘书学的特征: 1、知识的综合性 2、理论的应用性 3、学科的群体性
• • • • • • • • • • • •
• 第三节 一、从组织级别上区分 (1)中央秘书层 ) (2)地方秘书层 ) (3)基层秘书层 ) 二、从辅助功能上区分 (1)决策辅助层秘书 ) (2)事务处理层秘书 ) (3)技术操作层秘书 ) 三、从职位分类上区分 (1)高级公务员层秘书 ) (2)中级公务员层秘书 ) (3)初级公务员层秘书 )
第二章两周的秘书

二、信访机构诞生 信访活动的产生:部落联盟昌盛时期的进善 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就是我国最早的信 访活动的形式。 西周初年设置肺石(凡孤独无援,无力交诉 讼保证金的百姓,可以站在肺石上三日,表 示有冤屈要申诉),由士专职掌管。士是专 职的信访官员。(相当于法律援助) 西周还在朝门外悬大鼓,吏民有事,可以击 鼓,太仆主管。
第一节
秘书机构
一、周朝的秘书机构
中央政权
太史寮
卿事寮
(一)中央政府的秘书机构——太史寮 1.太史寮成形的社会背景 2.太史寮主管宗教祭祀、册命文书、记载史事、编 写史书、管理国家档案典籍、天文历法等。既是 文职官员的领袖,又是神职官员的首领,其地位 仅次于卿事寮。(太史寮辅助卿事寮) 太史寮的“五史”
《史记》与司马迁
攻读、游历、遗命、蒙辱,这种特殊的生活遭际 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马迁的史才、史德,他不再 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 世的颂赞,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 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作 者的寄托。司马迁修史过程中前后心态的巨大变 化,赋予《史记》丰富的内涵。
出现了女性的士 ——钟无盐
钟离春,又名钟无艳、钟 无盐,中国古代四大丑女 兼才女。 传为战国时齐国无盐邑之 女。貌极丑,四十岁不得 出嫁,自请见齐宣王,陈 述齐国危难四点,为宣王 采纳,立为王后。 于是拆渐台、罢女乐、退 谄谀,进直言,选兵马, 实府库,齐国大安。
《史记》的史学精神 1、实录精神。 “不虚美,不隐恶”。这成了后代一些 正直的史官秉笔直书必须遵循的原则。 他在对史料的分析、处理过程中,始终 贯穿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寄 寓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史家 必备的才、学、识、胆在司马迁身上达 到了高度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