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连锁遗传病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什么是X连锁遗传病

什么是X连锁遗传病

希望能让您对 X 连锁遗传病有进一步地了解。
传病” 。 X 连镇显性遗传中,女性有 2 条 X 染色体,其中任何
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呢? 以下分享关于 X 连锁遗传病的知识,
X 连锁遗传病大致可分成以下两类:X 连锁隐性遗传与
X 连锁显性遗传。
一、 连锁隐性遗传
染色体上显性政病基因所致的疾病,称其为“ X 连镇显性遗
deutan) 是色盲的两种形式,全色盲不能分辨所有的颜色,通
作者简介:
matopsis) 和 红 绿 色 盲 ( dyschromatopsia of the protan and
常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红绿色盲比较常见,其仅仅是
张翊,成都西囡妇科医院。
·173·
缺少同源节段,因此,只要 X 染色体上存在一个隐性致病基
因( X Y) ,就会发病,这样,男性细胞中只有成对的等位基因

中的一个基因,称“ 半合子( hemizygote) ” 。
其中,血友病、红绿色盲、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等是比较
性和低血钙性两种形式,其中,低血磷性抗维生素 D 佝偻病
其 也 称 家 族 性 低 磷 血 症
现于婴幼儿时期,而且存在于整个儿童时期,甚至是在青春
期仍处于进展阶段。 抗维生素 D 佝偻患者者可表现出 O 形
腿,骨发育畸形,容易出现多发性骨折,行走困难,且生长缓
慢。 女性杂合子患者的病情较轻,有时仅仅表现出血磷低,
常见的 X 连锁隐性遗传病。 就红绿色盲而言,全色盲( achro⁃
并无明显的佝偻病骨骼变化。
经验交流

什么是 X 连锁遗传病
张 翊
X 连锁遗传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 关于人的性染色
对红绿色的辨别能力下降,呈现出 X 连锁隐性遗传,致病基

2020年佩-梅病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0年佩-梅病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0年佩-梅病的研究进展(全文)佩-梅病(Pelizaeus-Merzbacher disease,PMD)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性疾病,是由于编码蛋白脂蛋白1(proteolipid protein 1,PLP1)基因突变致病。

PMD特征性病理改变为神经髓鞘不能正常形成,而非其他遗传性脑白质营养不良那样脱髓鞘改变。

早在1885年,Pelizaeus首先报道了5例男性患儿的家系,主要表现为眼球震颤、四肢麻痹、共济失调、发育迟缓等。

1910年,Merzbacher 再次对这个家系进行研究,发现本病具有X连锁隐性遗传特征,且在脑组织活检中发现白质髓鞘缺失,故将此病命名为PMD。

本病是一种严重致死、致残性神经遗传病,其发病率美国为1:200000-1:500000,德国为0.13:100000,捷克为1:90000。

我国于2006年报道此病,缺乏相关的发病率研究。

PMD的致病基因PLP1为位于Xq22.2,基因全长约17kb,含有7个外显子,编码含有276个氨基酸的PLP1蛋白和其剪切异构体DM20。

PLP1是中枢神经系统髓鞘的主要成分,约占整个髓鞘蛋白的50%。

PLP1主要在少突胶质细胞中表达,其主要功能是组成并稳定髓鞘,同时对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的发育起重要作用,其前体细胞正常发育为中枢神经系统髓鞘的完整性提供了保障。

PLP1基因缺陷可使少突胶质细胞和髓鞘功能异常,从而导致髓鞘形成异常和(或)少突胶质细胞死亡,使得广泛白质区域髓鞘缺乏或减少。

截至目前人类基因组库统计的PLP1基因突变为228种,包括重复突变、点突变与缺失突变等。

研究表明,在PLP1相关疾病谱系中基因型与表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LP1基因突变以重复突变最为常见,占50%-70%,点突变占10%-25%,而缺失突变仅占2%左右。

PLP1相关性疾病是一个由重到轻的连续性疾病谱,按临床表现从重到轻和起病年龄的不同分为以下6型,PMD属于PLP1相关性疾病中的一种:①先天型PMD(connatal PMD);②经典型PMD(classic PMD);③中间型PMD(a transitional form);④无PLP1综合征(PLP1 null syndrome);⑤复杂型痉挛性截瘫(complicated spastic paraplegia SPG2);⑥单纯型痉挛性截瘫(uncomplicated spastic paraplegia SPG2)。

X连锁隐性遗传病

X连锁隐性遗传病

基因治疗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复或替换缺 陷基因,目前仍处于研究和试验 阶段,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采取相应 的治疗措施,以缓解病情和提高 生活质量。
预防措施建议
1 2 3
遗传咨询
对于家族中有X连锁隐性遗传病病史的人群,应 在生育前进行遗传咨询,了解风险并采取相应措 施。
产前诊断
红绿色盲等典型案例分析
红绿色盲案例
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患者无法准确分辨红色和绿色。该病症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红绿色盲基 因引起,当两个红绿色盲基因相遇时,会导致患者出现色觉障碍。
其他案例分析
除了红绿色盲外,还有许多其他X连锁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等。这些病症的发病机制与红 绿色盲类似,均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引起。通过对这些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X连锁隐性遗 传病的发病机制和遗传特点。
政策法规对患者的影响
政策法规也直接关系到X连锁隐性遗 传病患者的权益和福利,包括医疗保 障、社会救助、教育就业等。政策的 完善和落实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THANKS
感谢观看
03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及分型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由于X连锁隐性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男性只 有一个X染色体,因此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隔代交叉遗传
由于致病基因是隐性的,通常男性患者的儿子不发病,但 女儿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她们可以将致病基因传给下 一代男性,导致隔代交叉遗传的现象。
分型多样
提供心理支持
遗传咨询可以为家庭提供心理支持,减轻对遗传病的恐惧和焦虑, 增强生育信心。
生育风险评估方法

X-连锁遗传性耳聋的研究进展

X-连锁遗传性耳聋的研究进展

X-连锁遗传性耳聋的研究进展牛志杰;冯永;梅凌云【摘要】耳聋是一种常见的公共健康问题,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损失.X染色体基因突变可引起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和非综合征型耳聋,其中非综合征型耳聋相关位点报道甚少.本文针对引起非综合征型耳聋和部分综合征型耳聋的X连锁耳聋基因与位点进行综述,并探讨X连锁耳聋家系的研究策略.%Hearing los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public-health issue that results in enormous cost to the soci-ety. Deafness genes located on the X chromosome can cause syndromic or 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 There are few re-ports about X-linked loci for 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 This article reviews X-linked genes and loci on the X-chro-mosome which lead to syndromic and especially 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期刊名称】《中华耳科学杂志》【年(卷),期】2017(015)001【总页数】7页(P110-116)【关键词】X连锁;遗传性耳聋;基因【作者】牛志杰;冯永;梅凌云【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长沙410008;耳鼻咽喉重大疾病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长沙410008;耳鼻咽喉重大疾病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08;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7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长沙410008;耳鼻咽喉重大疾病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08【正文语种】中文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e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Grant No.81470705 and 81300833),by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Grant No.2014CB541702,2014CB943003),by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in Hunan Province(Grant No.13JJ4023).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nflict of interest with regard to this publication.听力损失(Hearing loss,HL)是现代工业化国家最常见的出生缺陷和最普遍的感觉障碍性疾病,其中遗传因素导致的耳聋已超过50%[1]。

X-染色体连锁智力障碍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X-染色体连锁智力障碍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X染色体连锁智力障碍相关基因研究进展张文琴1 杨璐2 综述 马端2 审校(1.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上海 201100;2.复旦大学出生缺陷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上海 200032)【摘要】 X 染色体连锁智力障碍(XLMR)是一类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先天性智力障碍,所涉及的先天性智力障碍约占所有先天性智力障碍的25%。

迄今已发现XLMR相关基因90个,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X染色体;先天性智力障碍;基因 先天性智力障碍是由中枢神经系统(CNS)发育异常引起的复杂性疾病,患者通常在18岁以前出现智力和行为方面的明显缺陷。

据统计,大约1%~3%的人存在智力障碍,男女比例大约为1.4~1.6:1[1]。

在所有的智力障碍患者中,大约25%~35%与遗传有关。

在中重度智力障碍者中,遗传因素约占50%。

引起先天性智力障碍的因素包括染色体非整倍体、染色体结构异常、基因组疾病和单基因疾病[2]。

X 染色体连锁智力障碍(X linkedmentalretardation,XLMR)是一类由X染色体上基因突变引起的智力障碍,目前已经发现200余种,约占所有先天性智力障碍的25%[2]。

在这些XLMR中,已确定149种为综合征型(syndromicXLMR,MRXS),66种为非综合征型(non syndromicXLMR,MRX)[3,4]。

XLMR发生率在男性约1/600~1/1000[2]。

与常染色体遗传病相比,X 连锁遗传病有3个特点:①男性X染色体上的基因为半合子,因此不论致病基因为显性或隐性,都可导致男性发病;②男性患者的X 连锁基因只能来自母亲并只能传给女儿,不存在“父 子”传递现象;③女性杂合子携带者是否有临床表现不仅取决于致病基因的表达状况,而且与X染色体是否失活有关。

即有些女性杂合子有临床表现,有些则没有。

1 犡染色体的概况2005年3月17日,《Nature》杂志刊登了英国RossMT领导的国际科学家小组对X染色体的测序结果,为X染色体的研究添加了最富有成效的内容。

XD-X连锁显性遗传

XD-X连锁显性遗传

二、特点
女性杂合子患者(X“X)与正常男性(XTY)婚配的系谱见图4-10 类似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关键在于因为交叉遗传,X 连锁 的遗传病通常看不到父到子的传递。
三、疾病举例
• 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 症状:X型腿 (或O型腿)、骨骼发育畸形 (如鸡胸) ,生长缓慢。
• 女性纯合者病情重,杂合者病情轻。
低磷酸盐血症性佝偻病又称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也称为 Albright 综合 征。女性患者多为杂合子,数目虽多于男性患者,但病情较轻,少数 只有低磷酸盐血症,没有明显的佝偻病骨骼变化(图4-8)。
X 连锁显性遗传的特征
人群中女性患者数目多于男性患者, 在罕见的 XD 遗传病中,女性患者的 数目约为男性患者的2 倍,但女性患 者病情通常较轻。
由于交叉遗传,男性患者的女儿全部 都为患者,儿子全部正常;女性杂合 子患者的子女中各有 50% 的可能性 发病。
01 02
03 04
患者双亲中一方患病;如果双亲无病, 则来源于新生突变。
系谱中常可看到连续传递现象,这点 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致。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X连锁显性遗传
目录
概念 特点
疾病举例
一、概念
X连锁显性遗传是指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 显性基因所控制的疾病或性状的遗传。
由X染色体上显性致病基因引起的疾病称 为X连锁显性遗传病。
一、概念
交叉遗传是指男性基因只能从母亲传来, 将来只能传给女儿,不可能传给儿子。
二、特点
1.致病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 2.系谱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且女患者病情较轻。 3.患者的双亲中,有一方也是该病患者。 4.男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都将患病,儿子都正常; 女性患者的后代中,子女各有1/2患病风险。 5.系谱图中可看到连续几代都有患病的显性致病基 因在 X 染色体上,只要一条X 染 色体上存在突变基因(即女性杂合 子或男性半合子)即可致病。男性 半合子患者(X“Y)与正常女性(XX) 婚配的系谱见图4-9。

X染色体失活的研究进展

X染色体失活的研究进展

X染色体失活的研究进展梁文权;赵存友【摘要】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哺乳动物雌性细胞的两条X染色体中有一条会通过X 染色体失活机制随机失活.X染色体失活中心(X chromosome inactivation center,XIC)是X染色体失活的主要调控区域,而位于XIC中Xist基因已被证明为X 染色体失活的主要调节基因.Xist与Tsix的相互调控机制已被多方研究和证实,两者共同参与了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的X染色体失活的生理过程.X染色体失活异常与许多临床疾病相关,且X染色体失活的机制作为一个良好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模型,吸引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然而现有的关于X染色体失活机制的研究多零散且片段,现本文现将近年来关于X染色体失活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妇产与遗传(电子版)》【年(卷),期】2016(006)004【总页数】4页(P8-11)【关键词】X染色体失活;早期胚胎发育;Xist基因;Tsix RNA【作者】梁文权;赵存友【作者单位】510515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南方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5.5在哺乳动物的发育过程中,性染色体决定了性别分化,雌性哺乳动物的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异常固缩而失去活性。

1949年Barr在观察雌猫的有丝分裂间期神经细胞核中发现一条深染的小体,他把该小体命名为“Barr Body”[1],“Barr Body”后被证实为一条异常固缩无活性的X染色体。

1961年Lyon提出了假说:雌性哺乳动物 (XX)细胞中仅有一条X染色体有转录活性,另一条异常固缩的X染色体失去活性;X染色体失活发生于胚胎早期;X染色体的失活随机发生,可为父源遗传失活,亦可为母源遗传失活;失活的X染色体在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可稳定传递[2]。

近60年来研究者对X染色体的失活机制提出了许多学说,然而仍无法对该现象进行完美解释。

本文综述了近60年来关于X染色体失活的多个重要学说,希望能对X染色体的失活机制有进一步的认识。

X-连锁遗传性腓骨肌萎缩症的研究进展

X-连锁遗传性腓骨肌萎缩症的研究进展

Ro om,S egi o i lfC i ei l nv sy hnag10 0 ,C ia hnj gH s t hn M d a U irt,Seyn 10 4 hn n p ao a c ei
【 bt c】 C a o— a e To ia ( M )s op fepe le osy e nlgn hrac d — A s at r hr t M r — otd es C T 、a r r hr r u s t s g e net e i c i h s e i g u op i an v s m i e e i in s
X — ln d n rt c i ke I he ian e Cha c t— M a i — To h s a e ZHANG ro re ot Die s Nan — n an. Ⅳ Xi o 一 2. Ne r lgialEx m ia in a i u oo c a n to
白 3 ( x2 2 C 3 )基 因突变引起 的,因此诱导 C3 x2基 因正常水平的表达将有可能成为 C T M X基 因治疗的关键 。 【 关键词 】 肌疾病 ,萎缩性 ;周 围神经 系统疾病 ;基 因
【 中图分类号 】R764 【 . 文献标识码】A 【 4 文章编号 】10 — 52 (00 8 27 — 3 07 97 2 1)0 — 76 0
we k s n to y o a a ne sa d a rph ff r— e pp ro o rlmb, e pe i l ff r— e d lwe i nd u e rlwe i s c al o y a n o rl mbs, ma fsi s tp c l ” c a e— lg ni tnga y i a e rn 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连锁遗传病的研究进展甲型血友病的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f X linked geneticdiseaseResearch progress of hemophilia A专业:2012医学美容班学号:12613026指导老师:王望九学生:施磊论文完成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完成时间:2013/12/22X连锁遗传病的研究进展甲型血友病的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f X linked genetic diseaseResearch progress of hemophilia A施磊Shilei摘要:甲型血友病又称为抗血友病球蛋白缺乏症或第Ⅷ因子缺乏症,是一种由于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Ⅷ缺乏从而导致患者产生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遗传性疾病,为X连锁隐形遗传病,一般患者受到轻微外伤,便会出血不止,以关节出血最为常见,反复多次关节出血可导致患者致残,严重出血甚至可以危机生命。

本文就甲型血友病的遗传机制,疾病诊断以及疾病治疗做出了专门的阐述,对甲型血友病现有的研究进展做出了详细的介绍以及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Hemophilia A is also called antihemophilic globulin deficiency or factor VIII deficiency, is a lack of coagulation factor VIII in the plasma of patients with leading to disease hereditary bleeding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oagulopathy, X linked recessive disease, most patients suffered a slight injury, will be bleeding, with joint hemorrhage was the most common, repeated joint bleeding can lead to disability, severe bleeding can even crisis life. The genetic mechanism of hemophilia A, dise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 made specifically described, made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e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the existing Alpha hemophilia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关键词:甲型血友病;遗传机制;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研究进展。

Keywords: hemophilia A;genetic mechanism;disease diagnosis;the treatment of disease;research progress.甲型血友病是最常见的遗传出血性疾病,约占先天出血性疾病的85%,它是由于人类凝血因子Ⅷ编码基因突变导致第Ⅷ凝血因子功能缺陷所致。

该疾病为伴X隐形遗传病,多由男性发病,很少见有女性患者,大约每5000个男性活婴中就有一个发病。

根据血浆中凝血因子Ⅷ的促凝活性和症状的严重程度,甲型血友病可分为三型:①重型:患者一出生便发病,有关节、肌肉频繁自发性出血的症状;②中间型:出生后一段时间才后发病,有明显出血倾向;③轻型:发病时间较晚,无自发性出血,发病较轻。

患者关节处反复出血可致残,严重者可危机生命。

目前该病尚无治愈方法,因此研究该病的遗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社会科学意义。

本文就该病的遗传机制、诊断以及治疗做出了专门的阐述,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治愈手段做了一定探讨。

1.甲型血友病的遗传机制1.1遗传规律甲行血友病是一种典型的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只要男性基因中出现致病基因,即表现发病。

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只有纯合子隐性的基因型会发病,纯合子显性和杂合子基因型均不发病。

因此该病符合X连锁隐性遗传病的一般规律,主要是女性传递,男性发病,多见隔代遗传。

1.1.1甲型血友病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结婚,其儿子100%正常,女儿100%为携带者,无甲型血友病患者出现.1.1.2正常男性与甲型血友病女性携带者结婚,其儿子50%正常,50%为患者:其女儿50%正常,50%为携带者。

1.1.3甲型血友病男性患者与甲型血友病女性携带者结婚,其儿子50%正常,50%发病;其女儿50%为携带者,50%发病.1.1.4正常男性与甲型血友病女性患者结婚,其儿子100%为患者,其女儿100%为携带者。

1.2发病机制血友病是由于人机体内缺乏正常浓度的凝血因子Ⅷ所致,现在已知凝血因子Ⅷ的促凝活性由三种成分组成:抗血友病球蛋白、Ⅷ因子相关抗原、促血小板粘附血管因子。

后两种因子由常染色体编码合成,而ⅧAHG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

甲型血友病是由缺乏ⅧAHG基因所致,该基因位于Xq28,基因跨度超过186kb,由26个外显子和25个内含子组成。

编码2351个氨基酸[1]。

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报道的该基因的突变有1900多种,包括倒位,点突变,插入和缺失,重型甲型血友病中22内含子倒位约占40%-50%[2]。

,其次为小片段缺失/插入(10.2%)和无义突变(9.3%),而大片段缺失(3%),剪接位点有关的突变(2.6%)则较少见。

FⅧ基因内含子一断裂引起的倒位,占重型甲型血友病的5%[3]。

中型和轻型血友病中,86%为错义突变,此外还有5.8%患者未找到任何突变位点[4]。

多数这些突变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极少数患者即不存在内含子1或22倒位,也没有点突变或插入和缺失,只能解释为相应基因产物活性的缺失或减少,推测此类患者病因是F8基因的不表达或表达不均衡及mRNA 的快速降解[5]。

1.2.1单个碱基替换目前已知的血友病患者中基因单个碱基被替代的有797种不同方式,其中约有131种可以导致基因转录停止,95种使翻译凝血因子Ⅷ的mRNA发生改变或者直接缺失。

1.2.2缺失缺失分为大片段缺失和小片段缺失,大片段缺失共发现10种,约占重型甲型血友病患者病因的5%,小片段缺失共发现340种,几乎全部都能导致重型血友病的发生。

1.2.3插入目前为止发现158种,小段插入80种,大段插入4种,所有插入均能引起重型甲型血友病。

1.2.4点突变已确定的点突变有797种,其中只有40种会引起错义突变,其余多引起中间型甲型血友病[6]。

2.甲型血友病的诊断2.1通过检测胎儿血液中FⅧ活性诊断2.1.1依据胎儿期肝脏已经可以合成凝血因子,妊娠19周的胎儿血中已经检测到FⅧ抗原。

据有关资料记载,研究人员对264例19-36周胎龄的脐带血进行了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妊娠中晚期正常胎儿的FⅧ活性为45%~80%[6] [7],此数据高于甲型血友病的诊断标准,提示了中晚期妊娠胎儿的脐带血FⅧ活性测定可以作为甲型血友病高危胎儿产前筛查的可行性指标。

由于FⅧ活性随着胎龄的增长而升高,因此个别FⅧ活性低于30%的胎儿可能只是凝血因子合成器官发育不健全而已[8]。

另Panigrahi等在18~23周间应用脐带穿刺术抽取脐带血,用于血友病的产前诊断,结果表明脐带血检验结果和分娩后复查结果没有偏差[9]。

2.1.2收集脐带血方法在上世纪80年代,收集脐带血的方法主要是胎儿镜取胎儿脐血,这种方法对胎儿的损伤较大,术后一周内手术相关胎儿存在一定的流产可能性。

90年代以后,脐带穿刺由于具有快速、准确、安全等特定取代了原来的胎儿镜取样。

此术的关键是需要操作人员可以从脐带内抽取无母血或羊水污染的纯脐带血,因此对于操作人员要求很高,最好一次成功,另外羊水过多、腹壁肥胖、小孕周、脐带血管细小等为常见的脐带穿刺术失败的高危因素,将增加不能成功获得纯脐血的风险,直接影响脐血检测FⅧ活性的准确性,易导致误诊或漏诊。

2.2基因诊断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基因诊断不仅可以更准确的确定发病原因,阐明发病机制。

其另一重要用途是可以利用所了解的基因缺陷本质,对确诊为携带者的女性妊娠者进行产前诊断,避免患儿出生。

因此,这项工作对优生、优育和提高人口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基因诊断根据采用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直接基因诊断和间接基因诊断,前者主要是直接检测导致疾病的基因缺陷,后者是利用有缺陷的基因内或其旁与其紧密连锁的多态性位点为标记,进行家系的遗传连锁分析。

2.2.1直接基因诊断2.2.1.1 F8基因内含子22和内含子1倒位筛选F8基因内含子22倒位是该基因第22内含子内的Int22-1序列与基因外的2个高度同源序列(Int22h-2,Int22h-3)之一发生染色体的同源重组,导致甲型血友病。

检测方法包括Southern印迹法、长链PCR、反向PCR以及改良后的LD-PCR,LD-PCR也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F8基因内含子1倒位的检测可通过双步PCR法,分别对Int1h-1与Int1h-2片段扩增进行分析。

2.2.1.2 F8基因其他突变的直接检测F8基因除内含子22和内含子1倒位突变外,其他全部序列均可发生突变。

检测此内突变一般采用实验室采取核苷酸直接测序法确定家系中先证者F8基因的突变,然后根据突变进行家系女性成员的携带者检测及产前诊断。

虽然直接测序有很高的敏感性,但是依然可能存在某些患者的突变不再测序区域内。

2.2.1.3 F8基因拷贝数变异的检测目前已有多种检测拷贝数变异的技术方法,如实时荧光定量PCR、液相色谱多重PCR、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AccuCopy多重荧光竞争PCR法等位CNVs男性患者及女性患者的诊断提供了大大的便利[12] 13]。

2.2.1.4 F8基因剪接位点突变的检测:此类检测需对患者进行外周血F8基因mRNA异位转录水平的分析,以此来评估剪接位点突变的影响。

另外,在无法得到先证者cDNA标本时,对剪接位点突变致病机制的研究可以采用小基因体外表达的方式。

2.2.2间接基因诊断由于F8基因不仅庞大而且结构复杂,直接查找突变费时费力,故现在很多地区都采用间接基因诊断的方法进行血友病A的携带者和产前诊断其基因诊断可使用的情况包括:当某家系遗传的致病基因突变未找到,且以前做过多态性位点的连锁分析;当基因的治病突变不能确定;当家系的突变是由于基因大部分缺失导致时。

对于散发的血友病A家系,连锁分析仅能在女性成员的多态性位点不同于先证者时可以排除其为携带者的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