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马克思的恋爱观

马克思的恋爱观马克思的恋爱观,就像是一颗闪耀着智慧和人性光辉的星星,在爱情的天空中为我们指引方向。
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那可是相当传奇。
马克思他不是那种只看重表面的人,他的恋爱观里,精神的契合就像两个齿轮严丝合缝地咬合一样重要。
在爱情里,他觉得两个人要是能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那可就像两只朝着同一个方向飞翔的鸟儿,能一起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比如说,马克思致力于为无产阶级奋斗,燕妮也是理解并支持他的伟大事业的。
这种理解和支持可不是简单的嘴上说说,就像是当你想要去爬一座高山,你的爱人不仅不拖你后腿,还陪着你一起找登山的路,给你递水递干粮,这才是真正的同路人。
在马克思的恋爱观里,尊重是爱情的基石。
你想想看,要是两个人在一起,一个人总是对另一个人指手画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对方身上,这像什么?就像把一只自由的风筝硬拉到自己想要的方向,那风筝还能飞得自在吗?肯定不能。
真正的爱情里,要尊重对方的想法、爱好,哪怕有些爱好你可能不太理解。
比如说你的爱人喜欢收集一些奇奇怪怪的石头,你可能觉得那些石头没什么特别的,但是你得尊重他的这个爱好,就像尊重他这个人一样。
马克思也注重爱情中的平等。
不是说一方要高高在上,另一方要低三下四。
这就好比两个人一起划船,如果一个人总是坐在船头啥也不干,还指挥着在船尾拼命划船的人,这船能划得稳吗?肯定不行。
在爱情的小船上,两个人都得拿起桨,一起用力,这样才能在爱情的河流里平稳前行。
无论是谁挣钱多,谁挣钱少,或者是谁做家务多,谁做家务少,这些都不是衡量地位高低的标准。
两个人是平等的个体,有着平等的权利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且马克思的恋爱观里,爱情还是要有责任的。
就像盖房子,你不能只把框架搭起来就不管了,还得一块砖一块砖地砌好,最后还得装修,让房子变成一个温馨的家。
爱情也是这样,不能只是一时的激情,激情就像那房子刚搭起来的框架,看着好看,但经不住风雨。
你得用心去经营,当对方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得像个坚强的后盾一样站在他身后。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名人论爱情之——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偶像采取含蓄、谦恭乃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亲昵。
——马克思我的亲爱的:我又给你写信了,因为我孤独,因为我感到难过,我经常在心里和你交谈,但你根本不知道,既听不到也不能回答我。
你的照片纵然照得不高明,但对我却极有用,现在我才懂得,为什么“阴郁的圣母”,最丑陋的圣母像,能有狂热的崇拜者,甚至比一些优美的像有更多的崇拜者。
无论如何,这些阴郁的圣母像中没有一张像你这张照片那样被吻过这么多次,被这样深情地看过并受到这样的崇拜;你这张照片即使不是阴郁的,至少也是郁闷的,它决不能反映你那可爱的、迷人的、“甜蜜的”,好像专供亲吻的面庞……你好像真的在我的面前,我衷心珍爱你,自顶至踵地吻你,跪倒在你的眼前,暂时的别离是有益的,因为经常的接触会显得单调,从而使事物间的差别消失。
深挚的热情由于它的对象的亲近会表现为日常的习惯,而在别离的魔术般的影响下会壮大起来并重新具有它固有的力量。
我的爱情就是如此。
只要我们一为空间所分隔,我就立即明白,时间之于我的爱情正如阳光雨露之于植物———使其滋长。
在这爱情上集中了我的所有精力和全部感情。
我又一次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因为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热情。
你会微笑,我的亲爱的,你会问,为什么我突然这样滔滔不绝?不过,我如能把你那温柔而纯洁的心紧贴在自己的心上,我就会默默无言,不作一声。
我不能以唇吻你,只得求助于文字,以文字来传达亲吻……诚然,世间有许多女人,而且有些非常美丽。
但是哪里还能找到一副容颜,它的每一个线条,甚至每一处皱纹,能引起我的生命中的最强烈而美好的回忆?甚至我的无限的悲痛,我的无可挽回的损失,我都能从你的可爱的容颜中看出,而当我遍吻你那亲爱的面庞的时候,我也能克制这种悲痛。
“在她的拥抱中埋葬,因她的亲吻而复活。
”这正是你的拥抱和亲吻。
再见,我的亲爱的,千万次地吻你和孩子们。
你的卡尔1856年6月21日于曼彻斯特。
马克思的爱情观

爱情是指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倾心爱慕,并且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感情。
这里有几个要点重点强调一下。
??客观物质基础:我们说,爱情不能完全以急功近利的标准地来做物质上的要求,但也不能完全不考虑一定的物质基础,过着精神的乌托邦生活。
认为只要有了感情就可以解决一切,恋爱过了一定时期,更多的是实际的物质生活上的问题。
??共同的生活理想与最真挚的倾心爱慕,这一点很重要,双方一定要有共同的生活理想,说白点就是有共同语言,比方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因而呢,恋爱的对象就基本上不可能是没有上过学或者上学很少的人,这里我说的是大致的情况。
一方面我们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这类人,再者就是因为如果双方没有共同预言的话很难持久得沟通下去。
另外就是双方的感情要真挚,没有感情支撑的爱情不会是长久的爱情,这点道理大家应该都懂。
??第三点,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很显然,爱情和婚姻按照是联为一体的。
单纯为了爱而爱,而不要婚姻这个结果的爱情对自己和他人都是不负责任的态度,是不道德的。
??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这是爱情的特点。
下面我们就来讲。
?? (二)爱情的特征?? 爱情具有社会性、平等性、专一性、依存性、自主性等特征,其中主要有:?? 1.平等性:爱情作为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高度统一,体现在两个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心、这是平等的关系,而不是依附的、占有的关系。
这种平等的关系表现在,男女双方可以相互追求、相互爱慕,爱情才能产生和发展。
有的同学会说我才不管你爱不爱我,反正我爱就你就行了,我追到手了,就会有爱情了。
我说这样的爱情就违背了平等的原则。
我们上面说的波波的那个例子大致就是这样的情况。
?? 此外,恩格斯说:“爱情是以所爱者的互爱【板书】为前提的”。
我们看互爱的含义:1、互爱的双方首先要尊重对方自愿选择的权利,一方强制对方或勉强凑合都不是爱情。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班级:1班姓名:郭旗学号:3146609040专业:动画摘要:君子端方温良如玉谁人解其意忧患实多不敢言去长风几万里大学生对于爱情是那样地茫然,对于爱情是那样地放纵。
本文主要试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学习体会,对马克思的爱情观进行一个阐述,让大家对爱情不仅局限于表面上的,还有更深层次的一种升华。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心得;爱情观;爱情的指导作用;社会因素;网络因素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关于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为她赋诗宋词,留下一段段华美的断章。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对爱情总是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如何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终身伴侣,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爱情咧!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爱情观,爱情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恋爱感情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一个正确的爱情观会引导人走向健康、幸福美好的生活。
校园里双双对对的情侣给了我们启发,真正合适的人生伴侣却不会轻易求得······二、马克思的爱情经历“千年情爱家”马克思,告诉我们,马克思的情感世界也是举世无双的,如果进行“千年情爱家”网上评选,也非马克思莫属。
马克思的爱情充满了诗情和浪漫。
马克思的爱人燕妮出身名门贵族,是特利尔城最漂亮的姑娘,被誉为“舞会上的皇后”,追求她的小伙子大有人在。
然而马克思的品德和才华赢得了燕妮的芳心,两人相爱了。
马克思这个爱情幸运儿在长达八年的爱恋中,用最动人的诗句向燕妮倾诉了最炽热的感情,用最丰富的想象编织了最美丽的情网。
马克思在伯林大学读书期间和燕妮身处两地,每天都给思念的燕妮写诗。
仅在1836年10—12月,3个月时间就给燕妮创作和抄写了3部诗集,《爱之书》第一部、《爱之书》第二部和《歌之书》,马克思每一天都用浪漫的诗情表达对爱情的美好追求。
马克思对燕妮的情感是炽热和永恒的,从情窦初开到人生的黄昏,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之火一燃烧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论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论马克思主义爱情观摘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用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爱情观;劳动观;矛盾;自由平等说到马克思主义,很多人一下子就想到政治经济学,因为在我们的思维里,马克思主义与政治经济早已成了定向连接。
大多数人都认为只有搞政治的人才有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直到听了杨老师的课,才明白原来不是那么回事,才明白原来马克思与我们的生活如何密切相关。
首先,爱情这个字眼在我们现在这个年龄阶段来说是很流行的,拍拖也是正常行为,可以说现在我们唯一挂心的就是学位与爱情了,而我们明显更加关注后者,关注我与某个人的爱情是否可以开花结果。
试问我们连学位都不那么关注,还能关注马克思主义文论吗?所以,马克思主义文论要进步,要贴近生活。
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论就是要帮助我们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而不单单只是服务于领导阶层,马克思固然死了,但他的思想却是活的,我们不断为他注入新鲜血液,使之能继续为我们服务。
这不仅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当代青年人的要求。
所以马克思主义爱情观应运而生,受到众多青年人的关注。
一、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爱情观相结合。
杨老师说:要从劳动、特别是异化劳动作为平台去寻求肉体和精神理解的突破。
何为“异化”?即创造的价值不同。
肉体的突破则是人从劳动过程中得到的所需要的肉体存活的必需品;精神理解的突破层面上,是人能从劳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杨老师说:“劳动创造美,人的劳动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任何美的事物必须是以人为本的。
”即劳动产生美,美必须符合人的本性。
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是因为在劳动过程中男女这种搭配制度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同样,在劳动产生美的同时,这种美也随之升华为一种能使双方互相倾慕的美,爱情应运而生。
从劳动中酿造出来的爱情也时时刻刻在翻新。
双方随着劳动的内容不同,爱情也被注入新的内涵。
同时,劳动间接性地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爱情婚姻家庭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爱情婚姻家庭1 马克思主义的恋爱观1.1 爱情的基础是互爱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
性爱特别是在最近八百年间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和地位,竟成了这个时期中一切诗歌必须环绕着旋转的轴心了。
现存的实在的宗教只限于使国家对性爱的管理即婚姻立法高度神圣化;这种宗教也许明天就会完全消失,但是爱情和友谊的实践并不会发生丝毫变化。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26页现代的性爱,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爱,是根本不同的。
第一,它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在这方面,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在古代爱的时代,决不是一向都征求妇女同意的。
第二,性爱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结合和彼此分离,对双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仅仅为了能彼此结合,双方甘冒很大的危险,直至拿生命作孤注,而这种事情在古代充其量只是在通奸的场合才会发生。
最后,对于性交关系的评价,产生了一种新的道德标准,不仅要问:它是结婚的还是私通的,而且要问:是不是由于爱情,由于相互的爱而发生的?自然,在封建的或资产阶级的实践中,这个新的标准,并不比其他一切道德标准更受重视――对它简直就�Z之不理。
不过,对它也不见得更轻视;它和其他道德标准一样――在理论上,在纸面上,也是被承认的。
目前它也不可能有更高的要求。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3月底-5月26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90-91页在中世纪以前,是谈不到个人的性爱的。
不言而喻,体态的美丽、亲密的交往、融洽的旨趣等等,曾经引起异性间的性交的欲望,同谁发生这种最亲密的关系,无论对男子还是对女子都不是完全无关紧要的。
但是这距离现代的性爱还很远很远。
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
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
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转载)

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转载)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男女之间建立于性爱基础上的情感之所以成为爱情,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因此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不仅是自然生理需求的冲动和相互需要,更是志趣的相投和心灵的相通,而这一切,都是以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背景的,受制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等等。
因此从本质上讲,爱情是指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倾心爱慕,并且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感情。
爱情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异性间的崇高感情。
如果说,好感不同于爱情,就在于它还缺乏对爱情的社会性认识的话,那么友谊之区别于爱情,常缺乏相互间生物性方面的吸引。
志同道合能结成高尚的异性友谊。
由此说来,爱情有着丰富的内容。
她通常是由四个要素构成的:一是性欲,这是爱情的生理基础和自然前提;二是情感,这是爱情的中心环节,表现为灵与肉融为一体的强烈感情;三是理想,这是爱情的社会基础,也是爱情的理性向导;四是义务,这是爱情的社会要求,表现为自觉的道德责任感。
上述四要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否则就是残缺的或被扭曲的爱情了。
客观物质基础:我们说,爱情不能完全以急功近利的标准地来做物质上的要求,但也不能完全不考虑一定的物质基础,过着精神的乌托邦生活。
认为只要有了感情就可以解决一切,恋爱过了一定时期,更多的是实际的物质生活上的问题。
共同的生活理想与最真挚的倾心爱慕:这一点很重要,双方一定要有共同的生活理想,说白点就是有共同语言,比方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因而呢,恋爱的对象就基本上不可能是没有上过学或者上学很少的人,这里我说的是大致的情况。
一方面我们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这类人,再者就是因为如果双方没有共同预言的话很难持久得沟通下去。
另外就是双方的感情要真挚,没有感情支撑的爱情不会是长久的爱情,这点道理大家应该都懂。
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很显然,爱情和婚姻按照是联为一体的。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爱情观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的两种爱情哪种更长久,稳定?但是无论遇到哪一种,都要坦然面对。
让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一下爱情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爱情是男女双方之间基于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的、纯真的、专一的感情。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恋爱的人必须全面分析其所处环境,将来的发展趋向,个人性格,价值取向,及他人的有关问题。
在此基础上才会有正确的爱情观,即从实际出发。
人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只有多表现本质,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爱。
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坚定地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但同时须知爱情不是永恒的。
泛意而言,人的感情最多持续到生命的结束。
具体说来:失恋是不可避免的,人需豁达办什么事都有成败,但这只是动态爱情的极小表现,变化有量变和质变之分,有前进与后退之别。
爱的内容形式及爱的程度每天都不一样。
决不可肯定见异思迁,真情是人们永恒的追求。
社会领域的规律只有在人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时才真正起作用。
了解动态爱情的意义在于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以获得和保持真情.要学会观察和把握自己、他人的变化,这样有助于爱情的科学持续发展。
人是社会性的,人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无论博爱、兼爱、大爱,都要终于自己的爱情。
这是对自己人格的肯定。
无情和多情当是辨证统一的,多情即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倾注于所爱的人,由于爱情的排他性,这对别人即表现为无情。
人的社会性在恋爱中要求,不可把自己封闭在二人小圈子里,需心中有他人、有亲友、有社会。
得了友情不能忘记亲情,有了爱情不可忘记友情。
人永远不可忘记从社会中学习和对社会的责任。
矛盾具有普遍性,当你向远处看时,脚下的小坑就不明显了。
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爱情的挫折是正常的,千万不要因任何小事而轻易否定一切。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易放眼量。
当代大学生应有遇事不惊,统筹兼顾的魄力。
恋爱就像一场马拉松,你觉得别人优秀,另外某人又看好你,而你认为优秀的人有看中他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论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摘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用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爱情观; 劳动观; 矛盾; 自由平等
说到马克思主义,很多人一下子就想到政治经济学,因为在我们的思维里,马克思主义与政治经济早已成了定向连接。
大多数人都认为只有搞政治的人才有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直到听了杨老师的课,才明白原来不是那么回事,才明白原来马克思与我们的生活如何密切相关。
首先,爱情这个字眼在我们现在这个年龄阶段来说是很流行的,拍拖也是正常行为,可以说现在我们唯一挂心的就是学位与爱情了,而我们明显更加关注后者,关注我与某个人的爱情是否可以开花结果。
试问我们连学位都不那么关注,还能关注马克思主义文论吗,
所以,马克思主义文论要进步,要贴近生活。
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论就是要帮助我们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而不单单只是服务于领导阶层,马克思固然死了,但他的思想却是活的,我们不断为他注入新鲜血液,使之能继续为我们服务。
这不仅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当代青年人的要求。
所以马克思主义爱情观应运而生,受到众多青年人的关注。
一、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爱情观相结合。
杨老师说:要从劳动、特别是异化劳动作为平台去寻求肉体和精神理解的突破。
何为“异化”,即创造的价值不同。
肉体的突破则是人从劳动过程中得到的所需要的肉体存活的必需品;精神理解的突破层面上,是人能从劳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杨老师说:“劳动创造美,人的劳动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任
何美的事物必须是以人为本的。
”即劳动产生美,美必须符合人的本性。
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是因为在劳动过程中男女这种搭配制度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同样,在劳动产生美的同时,这种美也随之升华为一种能使双方互相倾慕的美,爱情应运而生。
从劳动中酿造出来的爱情也时时刻刻在翻新。
双方随着劳动的内容不同,爱情也被注入新的内涵。
同时,劳动间接性地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
劳动是最直观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双方又可在劳动中增强对对方的深入了解。
所以劳动与爱情是紧密结合的,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明确指导我们如何谈恋爱,但却间接性地给了我们方法论:把劳动观与爱情观紧密结合。
二、具体解决恋爱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误会。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其自身的独立性。
所经历过的事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恋爱是两个人达到某种心理上的共鸣从而互相走向双方心里进行探险的旅途。
在此过程中肯定会有些小摩擦,甚至出现难以跨越的鸿沟。
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双方的心里距离特别远,都是毫无疑问想要挽救的。
所以我们不断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取经学习。
或许你们的经历跟他们过去的某段记忆相像,所以他们就用当年的套路供你学习参考,这当然没有什么不为之。
但世上不可能找出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你们所产生的矛盾也不可能与其他人的一模一样,至少时间上还是有差距的。
而时间上的差距进一引发到空间上的差距。
这时要是生搬硬套别人的方法可能得到的效果就没那么理想了。
而且对象不同,说不定还会反感。
借鉴别人的经验可以,但总得自己整理出一套解决的实际可行的方
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给人智慧,也给人纠结。
”杨老师说,针对这一问题,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矛盾观点来分析,要抓住主要矛盾,重点击破主要矛盾。
但有时我们很难辨认清主要矛盾。
由于两个人是独立的,或许很难认清终究是谁对谁错,也或许人都有那么一点自尊,即使是自己错了,也非要对方认错才作罢。
所
以主要矛盾也是根据人的不同心里而随之发生转移的。
当你好不容易认清主要矛盾了,却发现不能按照原来的解决。
事物本身就具有它的复杂性。
而它的多面性增强了我们解决的难度,所以有时辩证法时我们不知道该如何二者取其一,所以辩证法在给人智慧的同时,也给人不可避免的纠结。
恋爱本身就比较复杂,马克思主义不是我们的出发点,它只是指导我们出发的智慧,犹如指南针~
三、恋爱过程中双方必须拥有自由平等的观念。
一个普遍不争的事实:男性对于女性的姿色要求往往摆在恋爱条件中较前的位置。
杨老师讲过:“从历史上看,姿色被使用,但主要还是被男性所使用。
姿色是人的尊严的一部分,不是谁都可以侵犯的。
”无论是《山楂树之恋》中男女主角之间多么纯洁的爱情,其中必隐含着姿色的重要性;又或许是《金瓶梅》里的女性人物形象,姿色都可达到倾国倾城之巅。
所以对于姿色姣好的女性,男性较有占有欲,而一旦占用便随之进行封杀,原因是没有安全感,害怕自己女朋友哪一天跟别的男人跑了。
这就是绝对的没有自由。
双方明显处于不平等地位,男性逐渐脱离女性,成为两个人中的统治者。
继而把自己的观念想法强加植入女性的头脑里,同时也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双方的利益。
杨老师讲过:“统治阶级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全体人民的利益~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因为它拥有支配的能力,不但调节着物质生产活动,更调配着精神生产活动。
既然统治阶级调节着物质生产活动,更调配着精神生产活动,但它在形式上必须是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
”明显地,在两个人的小王国里,强者多多少少会压抑到弱者,这也就意味着一恋爱便要失去自由,二者不可兼得。
但关键是如何从恋爱与自由中寻找一个支撑点,使之平衡,这很重要。
而当双方的价值观或信仰相同时,双方就会朝着同一方向前进。
信仰在我们心里是柔软的。
两个人能否一直走下去,关键在于双方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有没被触碰到。
犹如一颗牙齿,当你从外面敲击它时,或许觉得十分坚硬,但当你毫无意识地碰到牙根时,它就感觉不复存在,心脏也随之有种被翻过来的突兀。
这种感觉只有
蛀过牙的人才会明白。
同样,两个人的相处之道,大概也只有相处过后自己才能切身体会得到,才会明白如何寻找出自由平等的驿站。
说到这里,我们基本上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作为理论支撑进行谈恋爱。
记得第一节课杨老师就说过:辩证法是比喻模型,是一张纸理论。
因为一张纸更客观,有正反两面,它们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同时一张纸的正反两面是随意的。
一张纸的认知问题,就是丑与美、痛苦与幸福的问题。
但从历史唯物论角度看,所有的定位都是相对稳定的。
所有一切都在公认中。
需要得简单,定位就简单;需要得复杂,定位就复杂。
任何定位都只能理解为智慧和策略的问题,因此,它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动的。
对于恋爱的正反两面,把握对了,恰如其分时,就是幸福的;把握错了,力度太松或太紧了,就是痛苦的。
所以在恋爱过程中,首先双方要有共同语言,在劳动中产生共鸣,之后要学会正确处理双方矛盾,不断进行性格心灵上的磨合,再后还要给予双方适度的喘息空间、人格方面的独立与平等。
找到双方合适的定位,就像两只相互取暖的刺猬,靠得太近虽然暖,但伤及彼此;离得太远虽然不会伤及彼
此,但达不到取暖的效果。
恋爱不是谁占有谁,而是两个人的相互依存,相濡以沫。
在顺境中共同分享彼此的快乐,在逆境中共同承担彼此的痛苦。
这样的恋爱是成功的,是唯美的。
学习完马克思主义文论,应该更加懂得如何更好地去经营一份爱情,使之绽放出最美的花朵,结出人世间最清甜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