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课件:《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
婴宁剖析PPT课件

课文讲解:P162 作品分析
小说中的人物及彼此关系: 婴宁、王子服、鬼母秦氏、婴宁的狐狸精母亲、 吴生、婢女小荣。 鬼母秦氏姓吴,也是王子服母亲的姐姐,嫁给 秦姓男人,吴生称她为姑姑,婴宁为秦姓男人和狐狸精 所生。是王子服大姨家的女儿,但不是秦氏所生,只是 秦氏所养。
小说的几条线索 :
鬼母:养婴宁、教婴宁、嫁婴宁(鬼母乃小说 情 节的枢机) 王子服:遇婴宁、寻婴宁、娶婴宁 婴宁:笑容可掬——笑辄不辍——矢复不笑— — 对生零涕
学习要求
了解“婴宁”这一人物形象特征及象征含 义,
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习难点
对人物能作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独到 的 见解。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 留 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蒙古族。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出 身于半农半商家庭,后家道陷于贫困。蒲松龄自 幼聪慧,跟学识渊博的父亲读书学习。19岁时 参加县府的考试,夺得第一名,取中秀才。但是 蒲松龄追求功名前程,却没能如愿,屡次参加乡 试,均没考中。只得以做幕宾、塾师为生。,做 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师,到了71岁,才援例为贡
关于《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题材广泛,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抨击黑暗政治,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罪恶,歌颂人民 反抗 斗争的。表现了蒲松龄对黑暗势力的痛恨,也表现了他的正义感。 再一类是歌颂与封建礼教相冲突的爱情。 女 主角往往集年轻、美丽、聪明、活泼、温柔于一身,或是青春貌 美、情操高尚、才识过人的花妖、狐魅。她们扮演主动追求爱情的 角色。男主人公则往往是潦倒、不得志的中下层书生。这些作品强 调了平等自由的爱情,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理”与“礼教”。 第三类是揭露讽刺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弊端的。揭露考 场的 腐败不公,也反映了考生灵魂被扭曲的情况。 如《婴宁》等。
鲁人版语文选修第课《婴宁》ppt课件

06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关键知识点回顾总结
婴宁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对婴宁的外貌、语言、行为 等方面的描写,深入剖析其性格 特点,如天真烂漫、不拘小节、
机智过人等。
故事情节梳理
回顾《婴宁》的故事梗概,重点 分析关键情节的发展脉络和内在 逻辑,如婴宁与王子服的相遇、
相爱到最后的结局等。
文学手法鉴赏
探讨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构建 故事情节时所采用的文学手法, 如夸张、讽刺、对比等,并分析
儒家道德观念在文中体现
仁爱之心
文中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仁爱 之心,表现为对弱者的同情和 帮助,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和珍 视。
中庸之道
在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矛盾 时,文中人物遵循了儒家的中 庸之道,寻求平衡和调和,体 现了儒家的和谐思想。
礼制规范
文中对于封建礼制的描述和批 判,反映了儒家对于礼制规范 的重视和维护,同时也揭示了 礼制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方 面的作用。
创意写作: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故事
写作主题
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婴宁》故 事,可以是对原文的改编、续写
或评论等。
写作要求
学生需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发 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 具有独特观点和新颖性的作品。
作品展示与评价
学生可将自己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 展示,其他同学和老师可对其作品 进行评价和建议,鼓励其创作热情 和提高其写作水平。
明。
03
信仰缺失与道德沦丧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出现了信
仰缺失和道德沦丧的现象。与《婴宁》中坚守信仰和正义的形象相比,
现代社会需要更多的精神寄托和道德引领。
04
知识拓展与跨文化对比
相关历史文化知识补充
2024年高三语文课件《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

2024年高三语文课件《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小说欣赏》中的《聊斋志异》之《婴宁》一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婴宁》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及寓意,细读文本,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婴宁》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学会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了解《聊斋志异》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地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婴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及寓意。
重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学会文本细读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婴宁》预习笔记、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聊斋志异》的插图,引发学生对神秘故事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婴宁》,了解故事情节,感受小说氛围。
3. 细读课文:a. 分析婴宁的形象特点,讨论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b. 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如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
c. 探讨小说的寓意,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婴宁》的赏析题目,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篇《聊斋志异》中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1. 板书《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2. 内容:a. 情节结构:起、承、转、合b. 人物形象:婴宁、王子服、鬼母等c. 语言特色:描写手法、修辞手法d. 寓意:善恶有报、人性复杂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聊斋志异》中的另一篇小说,不少于800字。
2. 答案要求:结合课文所学,从情节、人物、语言、寓意等方面进行赏析。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情况,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聊斋志异》其他篇目,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提高文学素养。
高三语文课件《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

高三语文课件《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聊斋志异》中的经典篇目《婴宁》。
该篇文章位于教材第四章第二节,主要讲述了书生王生与狐女婴宁的爱情故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道德教诲和人生哲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聊斋志异》的背景及作者蒲松龄的文学成就,理解《婴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掌握文章的关键词汇、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分析《婴宁》的人物性格和故事寓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的古汉语词汇、修辞手法和寓意解析。
重点:《婴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及文学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聊斋志异》原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狐仙的民间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婴宁》,了解故事梗概,标注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3.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汇、修辞手法,讲解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一道关于《婴宁》的阅读理解题目,指导学生答题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婴宁》赏析2. 主要内容:作者:蒲松龄出处:《聊斋志异》情节梗概:王生与狐女婴宁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王生、婴宁关键词汇:狐仙、爱情、道德、人生哲理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婴宁》的故事情节,谈谈你对真爱的理解。
2. 答案要求:不少于6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通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课堂互动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聊斋志异》其他篇目,了解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解析:《婴宁》的文章主题和寓意。
高三语文课件《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

高三语文课件《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小说欣赏》中《聊斋志异》的篇章《婴宁》。
详细内容包括:《婴宁》的作者背景、故事梗概、人物形象分析、艺术特色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婴宁》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特点。
2. 掌握《聊斋志异》的文学地位及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婴宁》中的人物形象,领会其艺术特色。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中深入挖掘人物性格,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民间传说,引发学生对《聊斋志异》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婴宁》的故事梗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阐述其艺术特色。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从故事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人物,并说明原因。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婴宁》人物形象分析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答类似的题目。
六、板书设计1.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2. 内容:作者:蒲松龄故事梗概:王子服与狐女婴宁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婴宁、王子服、鬼母等艺术特色:奇幻色彩、人物性格鲜明、讽刺手法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婴宁》中你最喜欢的人物,并分析其性格特点。
从艺术特色角度,谈谈《婴宁》在《聊斋志异》中的地位。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聊斋志异》其他篇章,如《画皮》、《促织》等,进一步了解蒲松龄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古典文学社团活动,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内容布局6. 作业设计的题目和答案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在讲解《婴宁》时,需重点关注故事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艺术特色的赏析。
【高中语文】婴宁ppt精品课件

二、淡化故事情节,甚至使情节停顿,以出 人物的性格特征。
Wgsh1945改编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聊斋志异《婴宁》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婴宁》原文、翻译及赏析聊斋志异《婴宁》原文王子服,莒之罗店人1。
早孤,绝慧,十四入泮2。
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
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3。
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4。
方至村外,舅家有仆来,招吴去。
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遨。
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5,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女过去数武,顾婢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6!”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7。
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
母忧之。
醮禳益剧,肌革锐减8。
医师诊视,投剂发表9,忽忽若迷。
母抚问所由,默然不答。
适吴生来,嘱密诘之。
吴至榻前,生见之泪下。
吴就榻慰解,渐致研诘10。
生具吐其实,且求谋画。
吴笑曰:“君意亦复痴,此愿有何难遂?当代访之。
徒步于野,必非世家。
如其未字,事固谐矣;不然,拚以重赂,计必允遂11。
但得痊瘳12,成事在我。
”生闻之,不觉解颐13。
吴出告母,物色女子居里。
而探访既穷,并无踪迹。
母大忧,无所为计。
然自吴去后,颜顿开,食亦略进。
数日,吴复来。
生问所谋。
吴绐之曰14:“已得之矣。
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氏女,即君姨妹行,今尚待聘。
虽内戚有婚姻之嫌15,实告之,无不谐者。
”生喜溢眉宇,问居何里。
吴诡曰16:“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
”生又付嘱再四,吴锐身自任而去17。
生由此饮食渐加,日就平复。
探视枕底,花虽枯,未便雕落。
凝思把玩,如见其人。
怪吴不至,折柬招之18。
吴支托不肯赴召19。
生恚怒20,悒悒不欢。
母虑其复病,急为议姻。
略与商榷,辄摇首不愿,惟日盼吴。
吴迄无耗21,益怨恨之。
转思三十里非遥,何必仰息他人22?怀梅袖中,负气自往23,而家人不知也。
伶仃独步24,无可问程,但望南山行去。
约三十余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25。
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
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26。
北向一家,门前皆绿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27。
蒲松龄婴宁赏析

作品鉴赏主题婴宁是蒲松龄着意渲染的宁馨儿。
仿佛笑神似地,以欢乐的笑对待惨淡的人世,以咤咤叱叱应付世俗的纷纭。
这不仅是对于美的颂歌,也当然地是对于“子夜荧荧”浓黑悲凉社会的否定。
婴宁一方面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一切,用笑声动摇一切;一方面出嫁于人间,依从文士,既畏狱讼之酷,又恪守男女大防的封建道德,轻施颦笑,严惩意淫。
她是无法跳出当时社会环境的,既有所突破又无法脱离的真正的美人。
她独居幽谷,披萝带荔,仍然拂不去社会中尔虞我诈的尘埃,不得不罩上“笑”的面纱,这可见社会摧残人性的力量是多么无孔不入,多么强大。
婴宁不仅是位天真可爱的少女,更是一位孝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愿的奇女子。
婴宁对丈夫的哽咽陈词实际上是哈姆雷特式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
婴宁身为狐仙之女,却生受父母的遗弃,长承山村雨露,完全是底层农民的凄苦无靠生涯。
鬼母收留,正是相濡以沫的农民同情心的表现。
正是这一点孝情,成为婴宁一切言行的指南。
应指出,婴宁生于幽谷,实是农民的儿女,她的报恩孝道不是封建士大夫所提倡的“忠孝不能两全”忠高于孝的孝道,而是农民的“养儿防老”理想的孝道。
农民身处穷僻尤其重视劳力,婴宁想以弱女代男的理想正是当时农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理想的体现,也正是对当时农村中迫于生计溺弃女婴的批判。
表层的喜剧色彩和内在的悲剧情味,使这篇短篇小说跨在了喜剧与悲剧的边缘,成为女性命运和人类困境的一个绝妙的象征。
小说写婴宁由无时不笑到“虽故逗亦不复笑”性格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作者的一种饱经世事挫磨产生的谨慎处世和超然于世俗的态度。
在作者看来,世事难测,人葆其天真,却不可以一任其天真,女性尤应如此。
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与现实可能的折衷,是他人情练达之见。
蒲氏对婴宁的笑这种赞美态度在潜意识上也许带有男子赏玩女性的嫌疑,但其根本还是对人之个性生而自由的肯定。
而世事纷扰,人生多忌多艰,女子的处境则尤为难堪,即以“笑”而言,充其量只能“有时而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1
内容概要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怏怏遂返”,初见婴宁;
第二部分从“至家”到“家人不知也”,思念婴宁;
第三部分从“伶仃独步”到“犹依稀倚门北望也”, 重见婴宁;
第四部分从“抵家”到“然竟日未尝有戚容”,婚 后婴宁;
第五部分从“一夕”到“亦大有母风云”,婴宁来 历与结局;
第六部分、“呆痴如婴儿”
初见对王生“注目不移”的反 应:“个儿郎目灼灼似贼!” 对王生出遗花示爱的反应: “园中花……斫一巨捆负送之” 对王生“夫妇之爱”的反应: “我不惯与生人睡”
a
6
作者将这三种性格特征糅合
在一起表现,有花必有笑,笑中 常带痴,塑造了一个纯真可爱的 “我婴宁”。
a
7
艺术成就
一、故事以王生与婴宁从相识到结婚为情节线索单线 发展,但层层设置悬念,直到篇末才用补叙法点明婴 宁的狐女身份,使全文笼罩着奇幻色彩。
a
2
作者是怎样塑造婴宁这一单纯 天真、美丽可爱的狐女形象的?
a
3
一、爱花成癖
婴宁出场:“拈梅花一枝”
居所:门前细柳、墙内桃杏、 门内红花夹道、满庭豆棚花 架、窗外海棠掩映、舍后花 木满园
动作:未嫁则“执杏花一朵, 俯首自簪”、已婚尚攀登花 架,摘花簪玩
a
4
二、笑口常开
初见:“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再见:“含笑拈花而入” 相见:“隐有笑声”、“嗤嗤笑不已”、“笑 不可遏”、“忍笑”、“复笑,不可仰视”、 “大笑”、“笑声始纵”、“且下且笑”、 “微笑而止” 归家:“浓笑”、“憨笑”、“笑极”
二、淡化故事情节,甚至使情节停顿,以较大幅度横 向扩展,细致刻画人物。
三、选取典型细节,如花、笑,反复渲染,以突出人 物的性格特征。
a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