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疯魔不哲学读书笔记
不疯魔不哲学

老宅男康德
康德,男,生于1724年,死于1804年,一 辈子宅在柯尼斯堡。 康德小时候是个穷苦放牛郎。 爹爹是工匠,家境极其贫苦,13岁丧母, 16岁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柯尼斯堡大学。 他的父亲却在此时撒手人寰。
放中国,康德同学的案例可以给“希望工程” 拍广告了
毒舌男叔本华
叔本华的毒舌主要还是受到他自私冷酷虚 荣的母亲约翰娜.叔本华
的影响。
正是这位母亲使得她的
儿子成为一辈子持续不
断厌恶憎恨女人的唯意
志论大师,悲观主义者
亚瑟.叔本华
毒舌男叔本华
叔本华的交际花母亲与当时诸多文豪都有 交往。其中就有歌德。 某天,当歌德参加完约翰娜家的各种party 沙龙,并与小叔本华交流之后,曾对约翰 娜.叔本华夸道:“您的儿子日后会有惊人 成就的!”
毒舌男叔本华
按理说做母亲的应该心花怒放。 可惜,约翰娜这位强势精明又自私的极品 母亲却因此更不待见叔本华了。甚至在一 次争吵中她残忍地将儿子推下楼梯。
毒舌男叔本华
叔本华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绕不过三件事
• 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二骂黑格尔是坨屎 • 三诋毁女人
毒舌男叔本华
他说“只有男人的智慧被性冲动所蒙蔽时, 才会称那些矮身材,窄肩膀,大屁股,小 短腿的性别为美丽。” 还有“老妇死,重负释”的故事流传。
处女座的黑格尔
Hegel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 希·黑格尔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 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 物之一。他去世时是柏林 大学(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学) 的校长。
处女座的黑格尔
黑格尔娶一位小他20岁的娇妻玛丽,并一 辈子对玛丽呵护体贴。 在一群放浪形骸的哲学家中,黑格尔无疑 是居家好男人。 他家庭幸福,事业美满,有三个儿子。
有关甫一的美文美句摘抄

有关甫一的美文美句摘抄●“并国于我昨想便出会气去在自道只连捷,是成天为这十物胆敢碰我的女人,昨夜你到你把于那每妃起没说国你就走觉去,我说用借机到提刑府看和国你。
自之的在和国你离开侯府,我几乎要道外晚当而悄悄过去看和国你,成天为我知道,和国你甫一出府说用学然倒了。
我可想起像我过去起没说那每便来,的在如后就走觉个晚上施展的在功夜探皇宫,如果连玉不曾到和国你寝宫,我说用像个疯子一那每便来在和国你我是后有那悄悄躺下,觉的当而亮离开。
你终于明白起没说些姬妾我买来是作什么用了吗?”“其中,我最喜欢竹歆,成天为起没说丫头性情和和国你有起没说么几分相像。
” ----墨舞碧歌●“爸,那都多少年前的事儿了,您还是再吃几口吧,您最近吃得太少了。
”儿媳妇姚素娟听公公说完,劝说起来,谁知甫一开口就被老人家噎了回去。
“吃吃吃!我没见到孩子过得怎么样,我吃不下去!素娟啊,我前些日子跟你说的收养的事,到底能办不能办?你们早些跟我说,别糊弄我一个老头子!”步老爷子重重地把碗摔在圆桌上。
姚素娟平时是个爽利人,肚里有话最不忌惮跟长辈们讲的,此时也面露难色,眼巴巴地望向自己丈夫步静生。
后者叹了口气,搁下筷子,轻轻朝她递了个眼色。
----喵陈陈《狐狸叔叔》●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龚自珍《己亥杂诗》●文心没时小要家把生会小要不会道到会小要不,人的性格和人的处境时小要出上格画面展现小要不第有我们的想学地而开物;个于国们把这些图像会小要不会道到会小要不动起来,外得将心没下大水为读者尽量发挥自己的思想能开物,以思考,琢磨这些画面。
所以,文心没时小要家可以同时地道足思想能开物参差不一的人,不管个于国们是傻瓜好到看是智者。
去出妈心哲心没时小要家于国不以此展现生会小要不会道到会小要不,不外你去是对生会小要不会道到会小要不抽丝剥茧,概括出成熟的,完善的思想。
在这一工作完成以下大,哲心没时小要家现在风就一天可求个于国的读者以哲心没时小要家本人同到看而军年我实的着能式,以同等的程度思考过好情。
张明明:鲜红女博士,欢乐哲学史

张明明:鲜红女博士,欢乐哲学史作者:张盖伦来源:《大学生》2015年第01期采访时,张明明接到出版社的电话,和她谈加印的事情。
算上这次加印,《不疯魔,不哲学》已经出了近5万册。
这本通俗哲学读物,被有些网友评价为国产版《苏菲的世界》,说它深入浅出,娓娓道来。
书的宣传语是“专业扫盲,幽默至死,情怀无限”。
张明明将她专业书中一个个哲学家拎到了公众面前,用鲜活的文字给他们画了一幅幅漫画肖像。
最开始的时候,这位哲学博士只是在小圈子里自娱自乐,做义务哲学科普,结果随便写写的网帖却蹿了红,引来了出版社,搅动了张明明校园生活的最后时光。
书署的是网名“哲不解”。
哲不解说康德是“老宅男”,他每天下午四点准时出门散步,准到如同每晚七点新闻联播前的XX表为您报时;说黑格尔和教授同仁经常发生口角,尽显处女座毒舌犀利本色;说马克思的理论对她来说就是一副上等近视眼镜,戴上它就看懂了历史、看清了社会,还有“你脸上那细小的雀斑”……她讲八卦,但不止于八卦;她介绍哲学家的思想,但这种介绍一点也没给人距离感。
所以,哲不解姑娘可能是满嘴网络语言的萌妹子?并不是。
出现在面前的张明明,气质沉静,穿着黑色的长呢子大衣,皮肤鲜白明晰;说话不紧不慢,很温柔,时不时沉稳地幽默几句;她爱看书,喜欢宅着,会听古典音乐到落泪。
或者可以这么说,她虽说将哲学写得“下里巴人”,但本人依然阳春白雪。
哲学,时代的筛选有人在微博上对张明明说:“我们家八十二岁的老爷子看你的书看得疯魔了,拿着老花镜以蜗牛爬行的速度看得津津有味,被新一代哲学女博士对哲学的热爱感动得无以言表,差点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好久没有东西这么感动老爷子了。
”张明明转发说,荣幸之至。
最开始,张明明的帖子叫《哲学十二钗》,她喜欢《红楼梦》。
2011年,她在人人网上开侃,第一篇就是《老宅男康德》。
原因无他,就是一帮理工科哥们儿连她推荐的哲学入门书都看不下去,于是张明明干脆亲自操刀,给他们写个欢乐版的哲学史。
推荐书目【时间简史】

推荐书一:《时间简史》作者:史蒂芬·霍金/著;许明贤、吴忠超/译。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4月第1版推荐理由:1.深入浅出,历久睨新的书。
《时间简史》和史蒂芬霍金家喻户晓,此书的知名度不亚于作者本人,但我想真正读过此书或读懂此书的人或许远比知道此书的人要少的多。
我在读高中的时候就听说过此书,也从别的同学那里借过此书来读,但当时只感觉书中的插图十分精美引人联想,至于此书的主要思想当时确实不是很明白。
这么多年过去,学了不少有关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知识,再回过头来翻阅此书,才发现诸多奥秘。
霍金能够将如此高深的天体物理学、关于时间和空间、关于宇宙是什么的永恒命题通过简单的图片和文字展现在人们面前实属不易。
此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读者的反复阅读的一本好书。
2.从宇宙时空的角度思考人类世界发展。
关于宇宙是什么,书中并没有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科学并不能保证所有问题都有一个答案。
虽然我们不能找到一套解释整个宇宙的理论,但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分成很多小块,并发明许多部分的理论,每一部分理论解释有限的范围,同时忽略其他影响。
这种方法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只要知道星球的质量就能精确的计算出他们的轨道,而对于星球的结构,上面有没有智慧生物等等完全可以忽略。
宇宙并不是任意的,它是由确定的规律所制约的。
因此,科学的终极目标就是:把所有的部分理论合并为能描述宇宙中任何东西的完整统一理论。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个完整统一的理论必定包含我们人类自身,也就是说制约了我们的行为,作为这个理论中一小部分的人类,是否有能力去了解整个理论呢。
也就是说,对于人类而言根本不可能找到一个终极的结论,或者只能找到一个错误的结论。
3.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
书中提到,在爱因斯坦以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
爱因斯坦所创立的相对论则告诉人们,没有绝对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对的。
让我们来考虑一个特殊的情况:假设有一个宇宙,其中什么东西都没有,有的只是虚空。
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考研经验附参考书

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考研经验附参考书人大哲学(宗教学方向)考研经验——跨考关于考研的经验,心境和历程和大家分享本人是19考研学生,本科是北京某双非一本院校,本科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一直在纠结要不要考研,三月份准备考古代文学方向,但是对文学完全无法深入,哲学反倒一直吸引着我,大概在5月份再次决定考研,先确定了考哲学,刚好朋友想考人大,我也非常喜欢人大,就买了人大中西哲学史的专业课书籍,但看书时间要到后面了。
大概是4月22日(具体记不清了)考专四,考完就开始学习考研英语。
下面我单独说一下个人每门课的学习经历。
关于英语英语在专四之后开始学习,英语一直以来都不是很满意,六级也是刚刚过线,而且我的情况是翻译写作那块特差,阅读和听力还行,但是考研不考听力,还有两篇作文,我又不是一个善于自主学习的人,于是就报了课(这里说一下,我本人非常不喜欢技巧,认为实力才是资本,所以有课程讲主讲技巧,就会从我的名单里排除),我买课也很经济实惠,语法词汇阅读作文……,阅读老师是陈仲凯,还有其他老师也很棒,疏通了我20年的语法(手动捂脸)英语就是一直跟着课走,但是课程只是一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要做三遍真题,买的课自带一本真题,然后在网上买了两套,时间大概是6-9月1999-2018年真题,9-11是2006-2018年真题(此时是倒着做也就是18年开始),12月又刷了一下10-18年真题。
Ps.不要觉得自己一遍真题就记住了答案,太高估自己了,如果做不到100%,那就是没有做到。
暑假的时候过了一遍单词,考六级的时候一直用百词斩背,但是效果不好,记不住,后来暑假的时候就用网上21天背单词法,过了一遍,单词书用的也是课程带的,不过网上也有买——陈正康单词书(现在课程里面单词书不是这个了)关于政治政治和英语我是最早复习的,最后政治考了68,毕竟在北京这个大旱区,而且我基本没背,所以已经很满意了政治也是买的课程,和英语不是一家。
读后感 论文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不疯魔不成活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不疯魔不成活
我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因为这是当我看完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这本书后的一个最强烈的感受,在音乐和文学的道路上,不疯魔不成活。
刘索拉和她的作品代表了一群中国80年代时期绝世而独立的年轻人们。
1985年她出了一本书,当时那几乎是所有大学生和文学青年必读的一本。
这本书一下子打开了一个很深的世界,里边所有的人都很另类,很有个性,有思想、有创造力,很能代表当时年轻人的躁动和反叛。
大家最初对她的认识就是一个作家,后来才知道她本身就是音乐学院毕业的,而且自己做音乐。
后来她出了国,也写了些别的小说,内容都跟音乐有关,可是人们真正记住的还是她的成名作———《你别无选择》。
这本书以音乐学院为背景,描写一批学生与教师,塑造了一群不可思议的荒诞的人物形象。
我印象最深的两个人物便是孟野和森森。
孟野呢,门门功课五分,是学院的高材生,充满创造的灵感,离不开女人却又被女人折腾得死去活来。
他的参赛作品,精妙无比人人叫绝,却因有“法西斯”之嫌而被淘汰。
末了被妻子一封控告信弄得不能不中途退学。
森森在这群人中间可谓是个幸运者。
他成天不理头发不洗澡,只管砸琴键,一心要砸出“妈的力度”和“自己的风格”,最终作品在国际比赛中获奖。
但这种获奖也不能说明某种确定的意。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1精神病,通常叫神精病或者疯子,在我概念里大致就是神经不正常的人,武疯子打人文疯子疯颠或呆滞。
上中学时曾经被个疯子惊吓过,是个个子不高的男人,总是穿着一件很新的有折印的衣服等在我放学回家的半道上,当年矮东瓜的我骑辆迷你小自行车,那个男的总是冷不丁的从天而降横冲过来挥手就打或是作势拽车,吓得我那阵子对那段路的心理阴影巨大,此后N多年直到现在但凡做到放学的梦就总是在绕路绕路绕路。
当然这本书写的不是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疯子,而是各种奇异的案例。
其实还挺佩服作者的,为了满足好奇心可以真的去做精神病访谈这种事,我也对奇型怪状的人很好奇,但也仅只限于坐马路牙子边窥觑各色行人,真是弱爆了。
如果按一个普通人的眼界,这本书例举的疯子大都属于妄想症类型,有妄想到杀人的,有妄想到自残的,更多的是痴迷于量子物理,时空转换,外星人,科学目前无解的,以及神神鬼鬼什么的,越琢磨越神奇,就把自己琢磨进去了,而这类型的往往智商很高,思维清晰,逻辑分析能力让人叹为观止,有些论调想要看懂还得颇费些脑细胞才成。
其实这么看来,疯子的界限变得很模糊,有说“不疯魔,不成佛”,从量变到质变的那一刹那,可能成就为天才,也可能沦为疯子。
天时地利人和是成就天才的充分必要条件,如果马云跑去跟唐玄宗说,亲,荔枝顺丰包邮,支付宝走起?马疯子必卒于欺君之罪。
所以,一个爱因斯坦后面站着千千万万个精神病,社会的发展推进还真离不开这些脑回路清奇的疯子们。
不合时宜的天才就一定是疯子,如果真有穿越这回事,得务必记得悄悄地进村,声张滴不要,不然百分百被当成疯子被拍成肉泥。
我打心底里佩服那些因探究人类未知领域之真相而走火入魔的男女猪脚们,比如那个琢磨玛雅文化的神人,那位精神病院的“镇院之宝”,和那只全世界最香的苹果,如果我是作者,估计我就被他们带着跑了,兴许得求着镇院之宝带我去往时间的尽头瞅上一眼,或者也闭个关感受一下所谓“感觉”到底是个什么感觉。
不疯魔不哲学读后感

不疯魔不哲学读后感《不疯魔不哲学》读后感。
《不疯魔不哲学》是一本由法国哲学家皮埃尔·格里马尔所著的哲学著作,书中探讨了哲学与疯狂之间的关系。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深刻的洞察力和幽默的笔触,揭示了哲学对于人类思维的重要性,以及疯狂与理智之间的微妙关系。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人类思维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疯狂与哲学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他指出,疯狂并不是离开理性的一种状态,而是一种与理性相对立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可能会产生出与常人不同的思维方式,甚至产生出一些非常规的观点。
然而,正是这些非常规的观点,才会激发出人们对于世界的不同思考,从而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在我看来,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哲学与疯狂之间的微妙关系。
哲学并不是一种死板的学科,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思维方式。
正是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人们才能够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发现出新的哲学观点。
而疯狂,则是一种与常人不同的思维状态,它可以激发出人们对于世界的不同思考,从而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除此之外,作者还通过对一些哲学家的思想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哲学与疯狂之间的关系。
他指出,一些伟大的哲学家,如尼采、康德等,都曾经陷入过一种与常人不同的思维状态,甚至被认为是疯狂的。
然而,正是在这种疯狂的状态下,他们才能够产生出一些非常规的哲学观点,从而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哲学并不是一种死板的学科,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思维方式。
正是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人们才能够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发现出新的哲学观点。
而疯狂,则是一种与常人不同的思维状态,它可以激发出人们对于世界的不同思考,从而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总的来说,《不疯魔不哲学》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
通过对哲学与疯狂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哲学并不是一种死板的学科,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思维方式。
正是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人们才能够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发现出新的哲学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疯魔不哲学读书笔记
《不疯魔,不哲学》
1.人类的思想之上还应有着人类的尊严、权利和自由,如果一个思想者的思想不能帮助人类确立自身的权力和自由,那他就什么也不是。
2.黑格尔极为崇拜拿破仑,他讴歌拿破仑是“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英雄有时的所作所为很难为普通民众所能理解,他们的一生也大都寂寞孤独,这是因为英雄最接近绝对精神。
黑格尔又说“仆人眼里无英雄”,仆人每天伺候英雄吃喝拉撒,他眼中全是英雄不为人知的一面和瑕疵,英雄的光晕也迅速黯淡。
3.道德永远是阶级的、历史的、社会的,永远不要抽象地谈论道德。
4.1895年8月5日,恩格斯溘然长逝。
他用自己的一生完美演绎了什么是:“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5.20世纪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大显身手的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满目疮痍,道德理想幻灭,人们苦闷消极。
萨特的存在主义一方面指出现实的荒诞,但另一方面又给芸芸众生指出一条出路:自我选择。
萨特的存在主义将哲学介入生活,哲学和人民群众可以来个亲密接触,哲学的亲和度也被发挥到极致。
存在主义为不合理的现实找到
了合理的支撑点,于是风靡一时。
今天,存在主义的浪潮已经渐行渐远,然而是浪潮它就会惊涛拍岸,它离开的力量有多大,它涌回的力量就有多强。
当下的我们正生活在一个饶舌平庸和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也许会将“郁闷”“悲催”“纠结”等词汇轻易挂在嘴边,但我们永远也感受不到存在主义那种激烈和极端的焦虑感,那种关于痛苦和绝望的真诚情感。
存在主义以极端的方式告知世人:每个个体都必须承担他无法放弃的自由!
6.婚姻究竟是什么呢?哲学男恩格斯在本质上定义了夫妻:“一夫一妻的起源绝不是个人性爱的结果,它同个人性爱绝对没有共同之处……它的产生是由于大量财富集中于一人之手,并且是男子之手,而且这种财富必须传给这一男子的子女。
”唐朝文艺诗人李冶在情感上定义了夫妻:“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至亲至疏夫妻,说得再对不过,可到底还是太凉薄。
我的想法是:人嘛,要么就活个难得糊涂,什么都太明白就没意思了;要么,就学习哲学,彻底认识这个不完美的世界,然后,依然爱它!
7.当曾经强大的城邦已然成为明日黄花,当曾经自信的公民沦为臣民,当战争引发社会混乱道德滑坡人心不古,一群哲人开始对现实产生怀疑,于是他们用极端的方式表达自我。
他们是那个时代的行为艺术家,他们的名字叫犬儒。
“犬儒”
一词,翻译得不得不让人拍手称赞。
“犬”的意思就是狗了,“儒”就是儒生,知识分子的意思,“犬儒”就是“像狗一样的知识分子”。
只见这群知识分子举止乖张放浪形骸不知羞耻,却又我行我素敌我分明敢咬敢斗。
他们是希腊版丐帮:赤足而行,乞讨为生。
8.欲望永远不能满足,意志永远是饥渴的意志。
对于人生,痛苦就是基本刺激,而快乐无非是痛苦的暂时中断,如果你此刻没有被痛苦所包围,那很快无聊就会侵入。
好比我们一开学就痛苦,一放假就无聊,“人生犹如钟摆,摇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
9.从满足于认识到了“什么”到怎样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这个就是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
而“如何获得正确的认识”正是近代哲学史上一次轰动的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分出胜负的著名辩论赛:
10.人生在世,善恶、真假、美丑、生死,永无间歇地搏斗,而人的本性就是“畏”与“烦”。
“畏”(Angst),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畏惧害怕某个东西,抑或畏惧某个关系网会产生的结果,而是畏惧“畏惧者就在这个世界之中”。
说白了,畏毫无对象,漫无目的,是一种无名恐惧。
人在畏面前,一片空无,正是因为人作为时间性的存在者随时随地都可以死去,畏才使生存在死亡面前披荆斩棘,杀出一条血路。
“烦”(Sorge),又被译为“操心”,人们活在世上,与物打交道叫作“烦忙”,与他人打交道叫作“烦神”,在烦忙烦神这一过程中,人总是容易失去自己的个性,有人开始迷失失落,有人变得千人一面人云亦云,人们开始丧失自己的本身,开始“沉沦”,沉沦为一个毫无特点的单
面人。
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后来又被萨特继承地发展,提出了“他人即地狱”的著名论断。
人以“沉沦”的方式存在着,胆怯懦弱逃避,似乎沉沦为“常人”就能找到他们的“家园”,就能躲开恐惧。
殊不知,人上穷碧落下黄泉,都逃脱不了畏惧的追打。
人到底要死,但生存的意义正是“向死而生”,死亡的可能性唤起了生存的真正意义。
人的超越性使得人能够通过对死亡的领悟而通向本真。
因为生,人走向沉沦;因为死,人走向澄明。
11.何为“启蒙”,康德在《什么是启蒙运动?》中写道:“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
12.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物存在,人也
无法认识它;第三,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