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大全(完整版)

黄帝经一、四季与养生:春之温,夏之热,秋之凉,冬之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要保养阴气。
饮食五味、起居作息、精神活动等要根据四时变化,适当调节。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春三月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夏三月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秋三月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冬三月要“早卧晚起,必待,去寒就温〞。
春季肝为主脏,酸与肝相应,适当少吃酸味食物,多吃甘味食物以养胃。
夏季心为主脏,苦味与心相应,适当少吃苦味食物,多吃辛味食物以养肺。
秋季肺为主脏,辛味与肺相应,适当少吃辛味食物,多吃酸味食物以养肝。
冬季肾为主脏,咸味与肾相应,适当少吃咸味食物,多吃苦味食物。
过饥、过饱、偏食,均能伤害脏腑,影响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也有季节性。
1、春天养生:春天特别要注意防风。
踏青问柳,游山玩水,冶性情,会使气血流畅,精神旺盛。
饮食宜甘而温,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不宜多进大辛大热之品,以免助热生火。
宜多吃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特别是B族〕的食品。
如瘦肉、豆制品、蛋类、胡萝卜、菜花、大白菜、芹菜、韭菜等。
不可过早贪吃冷饮食品,以免伤胃损阳。
春季是体质投资的最优季节。
春天空气清新,有利于吐故纳新,充养脏腑。
春季锻炼,会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防春困:多吃含维生素B族的食品,吃饭不宜太饱。
春季最适于细菌生长,一定要讲卫生,勤洗晒衣被,开窗通风。
人参是补气的首选之药,能大补元气,补肺益脾,生津安神。
必须注意剂量,食用不当或食用过多,非但达不到补气的效果,反而导致闭气,出现胸闷腹胀。
2、秋天养生:把保养体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
“秋瓜坏肚〞——立秋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
夏天大量生食已使肠胃抗病能力有所下降。
秋后再大量生食,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
秋天锻炼: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不要大汗淋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即可停止,以保证阴精的敛,不使阳气外耗。
(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对血瘀病因和治法的论述

《黄帝内经》对血瘀病因和治法的论述血瘀是指中医辨证中的一种证型。
血瘀即血液运行不畅,有瘀血。
血瘀证可见于很多种疾病。
一般而论,凡离开经脉之血不能及时消散和瘀滞于某一处,或血流不畅,运行受阻,郁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都叫血瘀。
《内经》书中虽没有血瘀名词,但已出现凝血、血苑、恶血、留血等记载,《内经》所论之瘀血涵盖了多种内外因素导致的血行缓慢及血不循经两个方面,并作为致病因素而导致多种临床常见病症.在治疗上,《内经》不仅提出了治疗总则及辨证治疗原则,还提出了药物、温灸、按摩、刺络放血等多种治疗方法,为后世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则治法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现将其对瘀血的病因及治法归纳如下:病因1外感致瘀:《素问·调经论》“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
”《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说明外感寒邪,人体阳气受损。
失去温煦推动之力,血流不畅,停而为瘀,2外伤致瘀《灵枢·贼风》: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
则血气凝结。
《素问·刺腰痛》: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
3情志失调情志失调致脏腑功能、阴阳气血失于调达,导致气血逆乱、气滞血瘀,《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大怒伤肝,肝不藏血,血溢于脉外,停积不去则为瘀。
过度忧虑,则肝郁脾虚,初病在经,久病入络,肝风入络,气滞血瘀。
4出血致血瘀《灵枢·百病始生》“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素问调经论》“孙络外溢,则有留血”。
离经之血即为瘀,血既离经,已于机体无益而反有害。
后世《血证论》说:“世谓血块为瘀,清血非瘀;黑色为瘀,鲜血非瘀;此论不确。
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即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
5饮食不当致血瘀《素问生气通天论》“膏粱之变,足生大疔”,《素问五脏生成论》“是故多食咸,脉凝泣而变色”,暴饮暴食、恣食肥甘厚味,而损伤血脉,影响血行,6久病致瘀《素问痹论》”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而不通”治法:《内经》中有关瘀血治疗大法的内容概括为:①攻下逐瘀法,用于治疗瘀血邪热在内,且病情较重之证;②温经化瘀法,《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原文162篇完美排版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 (3)第一卷 (3)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3)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3)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4)第二卷 (4)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4)阴阳离合篇第六 (5)阴阳别论篇第七 (5)第三卷 (6)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6)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6)五藏生成篇第十 (7)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7)第四卷 (7)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7)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7)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8)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8)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8)第五卷 (9)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9)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9)第六卷 (10)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10)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11)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12)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12)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12)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13)第八卷 (13)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13)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13)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14)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14)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15)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15)第九卷 (15)热论篇第三十一 (15)刺热篇第三十二 (15)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16)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16)第十卷 (16)疟论篇第三十五 (16)刺疟篇第三十六 (17)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18)咳论篇第三十八 (18)第十一卷 (18)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18)腹中论篇第四十 (18)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19)第十二卷 (19)风论篇第四十二 (19)痹论篇第四十三 (20)痿论篇第四十四 (20)厥论篇第四十五 (20)第十三卷 (21)病能篇第四十六 (21)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21)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21)脉解篇第四十九 (22)第十四卷 (22)刺要论篇第五十 (22)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22)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23)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23)针解篇第五十四 (23)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24)第十五卷 (24)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24)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24)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24)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25)第十六卷 (26)骨空论篇第六十 (26)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26)第十七卷 (27)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27)第十八卷 (27)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27)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28)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29)第十九卷 (29)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29)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29)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31)第二十卷 (31)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31)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32)第二十一卷 (34)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上之上 (34)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上之下 (35)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下之上 (36)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下之下 (38)第二十二卷 (39)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39)第二十三卷 (42)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42)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42)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42)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43)第二十四卷 (43)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43)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43)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43)補遺 (44)刺法論篇第七十二 (44)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45)下卷.灵枢篇 (46)九针十二原第一 (47)本输第二 (47)小针解第三 (48)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48)根结第五 (50)寿夭刚柔第六 (50)官针第七 (51)本神第八 (51)终始第九 (51)经脉第十 (52)经别第十一 (54)经水第十二 (55)经筋第十三 (55)骨度第十四............................................. 56五十营第十五.. (56)营气第十六 (56)脉度第十七 (56)营卫生会第十八 (56)四时气第十九 (57)五邪第二十 (57)寒热病第二十一 (57)癞狂病第二十二 (58)热病第二十三 (58)厥病第二十四 (59)病本第二十五 (59)杂病第二十六 (59)周痹第二十七 (59)口问第二十八 (60)师传第二十九 (60)决气第三十 (61)肠胃第三十一 (61)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61)海论第三十三 (61)五乱第三十四 (61)胀论第三十五 (61)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62)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62)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62)血络论第三十九 (63)阴阳清浊第四十 (63)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63)病传第四十二 (63)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64)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64)外揣第四十五 (64)五变第四十六 (64)本藏第四十七 (65)禁服第四十八 (65)五色第四十九 (66)论勇第五十 (66)背腧第五十一 (67)卫气第五十二 (67)论痛第五十三 (67)天年第五十四 (67)逆顺第五十五 (67)五味第五十六 (67)水胀第五十七 (68)贼风第五十八 (68)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68)玉版第六十 (68)五禁第六十一 (69)动输第六十二 (69)五味论第六十三 (69)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69)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70)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70)行针第六十七 (71)上膈第六十八 (71)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71)寒热第七十 (71)邪客第七十一 (71)通天第七十二 (72)官能第七十三 (73)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73)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73)卫气行第七十六 (74)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75)九针论第七十八 (75)岁露论第七十九 (76)大惑论第八十 (76)痈疽第八十一 (77)上卷.素问篇第一卷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概念运气学说的中心内容.以十天干的甲己配为土运,乙庚配为金运,丙辛配为水运,丁壬配为木运,戊癸配为火运,统称五运,以十二地支的巳亥配为厥阴风木,子午配为少阴君火,寅申配为少阳相火,丑未配为太阴湿土,卯酉配为阳明燥金,辰戌配为太阳寒水,叫做六气,从年干推算五运,从年支推算六气,并从运与气之间,观察其生治与承制的关系,以判断该年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
这就是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解读运气学说的中心内容。
以十天干的甲己配为土运,乙庚配为金运,丙辛配为水运,丁壬配为木运,戊癸配为火运,统称五运。
前干属阳,后干属阴,如年干逢甲,便是阳土运年,年干逢己,便是阴土运年,阳年主太过,阴年主不及,依法推算,便知本年属某运。
以十二地支的巳亥配为厥阴风木,子午配为少阴君火,寅申配为少阳相火,丑未配为太阴湿土,卯酉配为阳明燥金,辰戌配为太阳寒水,叫做六气。
按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顺序,分主于一年的二十四节气,是谓主气。
又按风木、君火、湿土、相火、燥金、寒水的顺序,分为司天、在泉、左右四间气六步,是谓客气.主气分主一年四季,年年不变,客气则以每年的年支推算。
如年支逢辰逢戌,总为寒水司天,湿土在泉;逢卯逢酉,总为燥金司天,君火在泉。
司天管上半年,在泉管下半年,依此类推.从年干推算五运,从年支推算六气,并从运与气之间,观察其生制与承制的关系,以判断该年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
这就是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
从医和述六气到《内经》,都把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因素作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因素,称为六气。
在五运六气中,六气间阐述的是地面垂直气候的特征,以地支为符号,可按阴阳论其属性划分为三阴三阳。
如果说,五运是以时间气象因素为特征的话,六气则以空间的垂直气象为主。
但六气在不同的年代有其变化,在一年的六个节段中变化就更大,故六气重视的是客气的司天、在泉。
作为致病因素的六气,在七篇大论纳入《内经》前,己经认识到六气太过可为六淫,六气致病都可引起发热,以六气杂至相合来解释痹证、诸风、泻泄、水肿、疼痛等,而在五运六气中的六气为病,则更具有深刻性、丰富性与系统性。
(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背诵条文

《黄帝内经》第一单元宝命全形1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2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4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黄帝内经(原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包含81篇。
以下是《素问》的完整版:1. 调经论2. 睡眠论3. 右胜论4. 阴阳病机论5. 下经论6. 阴阳离合论7. 穴位论8. 扁鹊解厥论9. 秦问论10. 属要论11. 六气别论12. 阴阳应象大论13. 鳖甲论14. 本神论15. 四时五脏病传论16. 四气调神大论17. 五常政大论18. 八正神明论19. 阴阳阳明阴阳名论20. 脏气法时论21. 逆顺肥瘦论22. 平人气象论23. 瘦人气象论24. 肥人气象论25. 季气无偏论26. 阳明病传论27. 神志藏精论28. 顺气通天论29. 发梦理论述30. 天年论31. 天年三气应象论32. 寿度伤治论33. 真藏病论34. 气交变大论35. 淫邪发正论36. 温病淫邪著形论37. 病能论38. 疵论39. 太阳病文论40. 阴阳应决论41. 小腹阴阳病脉证并治42. 金精论43. 平人法象论44. 诊病法方论45. 风论46. 阴阳相表里论47. 问肢体痛泻48. 疮疡论49. 哀病死生急救论50. 顺气调神论以下是《灵枢》的完整版:1. 本篇2. 寿命大论3. 经脉原远并至分别论4. 五藏使节原形论5. 所行论6. 平人百病解7. 邪气脏腑脉动象论8. 最邪生会论9. 终始论10. 五十营令精微论11. 九针论12. 血痹论13. 四时刺逆论14. 经络论15.分度论16.五十营别论17.汤液醪醴论18.河滑论19.卫气安营论20.内外论21.水穀不食论22.真邪论23.百病生处论24.疾病形气审五年论25.邪气病位论26.邪气病脏论27.脏腑不能形脓论28.呼吸法式论29.奇病论30.问诊篇这是黄帝内经的完整版本,其中《素问》和《灵枢》涵盖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1藏象理论中,把()称为中之官,主管决断。
1.0 分A、心B、肺C、肝D、胆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2“病,疾加也”是()对“病”的解释。
1.0 分A、《黄帝内经》B、《说文解字》C、《周易》D、《医林》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3拿五脏和五行象类比,()象木。
1.0 分A、心B、肝C、肺D、脾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4只有保持阳气的稳定,才能有()。
1.0 分A、闭九窍B、外壅肌肉C、卫气解散D、平和安定的心态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5经常吃饱,容易出现肠澼和()疾病。
1.0 分A、肠炎胃缺血C、胃溃疡D、痔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6()里所讲的煎厥就是后文所讲的薄厥。
1.0 分A、《脉解篇》B、《类经图翼》C、《伤寒杂病论》D、《温病》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7拿五脏和五行象类比,()象土。
1.0 分A、心B、肝C、肾D、脾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8()写的《中国医学思想风土·黄帝内经》。
1.0 分A、夏目漱石B、村上春树C、山田庆儿D、渡边淳一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9六十甲子表,以甲子年开始,以()年结束。
1.0 分A、庚申B、癸亥C、辛酉壬戌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10“气伤痛”的临床表现为()。
1.0 分A、气的拥滞B、气的逆行C、气的混乱D、A、B两项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11下列选项中,是明代大医家张景岳所写的书籍的是()。
1.0 分A、《医林》B、《脉经》C、《类经图翼》D、《针灸甲乙经》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12比较贴和实际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除《神农本草经》、《八十一难经》、《黄帝内经》以外,还有那本经典著作()。
1.0 分A、《伤寒杂病论》B、《金匮要略》C、《温病》D、《脉经》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的是()。
1.0 分A、相生B、相乘C、相侮D、相融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14中医学上把三焦的一整套功能称之为()。
1.0 分A、气化B、腐熟C、发散D、排泄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15藏(脏)的功能是()。
1.0 分A、储藏精气B、传化饮食物C、制造经血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16“六淫”中的“淫”意为()。
1.0 分A、荒淫B、太过C、淫乱D、淫邪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17阳气代表()。
1.0 分A、人体的功能、热量B、身体强壮C、呼吸之气D、美丽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18刘向编撰的《七略》中,医学书籍除《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还有()。
1.0 分A、《旁篇》《神农本草经》C、《温病》D、《伤寒杂病论》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19下列选项中,可以反映肝的气血盛衰的是()。
1.0 分A、指甲B、手臂C、眉毛D、双脚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20阳气在()是最盛的时候。
1.0 分A、早晨B、中午C、傍晚D、深夜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21()药物用多了会伤阴经,导致发热等症。
1.0 分A、辛甘味B、酸苦味C、咸味D、A、B两项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22“气之本魄之处”说的是()。
1.0 分A、心B、肺C、脾胃肾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23中医学中,将“为象思维”的思维方式称之为()。
1.0 分A、取类比象B、适当联想C、见物成象D、由表象及里象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24五脏的基本功能是()。
1.0 分A、藏精气B、藏食物C、藏虚气D、藏阴阳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25在强调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的前提下,()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0 分A、经脉B、阴气C、阳气D、意念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26()被任命整理《黄帝内经》等书籍。
1.0 分A、刘向B、班固C、司马迁D、班超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27“疟”多发生于()。
1.0 分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28在阴阳的天地之象中,属阳的是()。
1.0 分A、地B、女C、左D、水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29胆“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脏皆取乎于此也”体现的是()对胆的认识。
1.0 分A、张景岳B、张仲景C、王兵D、黄帝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30现在最流行的诊法是()。
1.0 分A、十二经脉遍诊法B、独取寸口法C、人迎、气口诊法D、三部九候诊脉法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31肾开窍于(),其是肾病理现象的外在表现之一。
1.0 分A、耳B、口眼D、鼻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32“六经辨证”的方法是由()提出的。
1.0 分A、黄帝B、张景岳C、张仲景D、王兵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33“凡阴阳只要,阳密乃固”,其中“密”的意思不应理解为()。
1.0 分A、固密B、凝聚C、静谧D、宁静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34()主肌肉,人肌肉是否丰满与其有直接关系。
1.0 分A、心B、肝C、脾D、肾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35下列选项中属于由“悲”引起的气机的紊乱的是()。
1.0 分A、“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B、“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C、“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D、“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36五行中()在中央。
1.0 分A、金B、木C、土D、火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37()在研究《周易》时提出八卦里的阴阳符号是古代对男女生殖器官的一个效仿。
1.0 分A、钱玄同B、王国维C、陈寅恪D、郭沫若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38现代解剖学中还无法对应上的器官是()。
1.0 分A、肺B、脾C、肝D、三焦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39银翘散方子中薄荷可以让病邪通过()排出。
1.0 分A、尿B、汗C、粪便D、呕吐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40下列选项中属于阳症的是()。
1.0 分A、腠理闭B、身常清C、汗出D、能夏不能冬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41()负责人体悲喜的上传下达,又被称之为心包。
1.0 分A、脾胃B、膻中C、大肠D、小肠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42藏象理论中,把()称为仓廪之官,负责人体营养的的供给。
1.0 分A、脾胃B、膻中C、大肠D、小肠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43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甚至会引起功能障碍的是()。
1.0 分A、虚肿B、浮肿C、臃肿D、漫肿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44 一般认为,()是最早的儿科医学典籍。
1.0 分A、《九卷》B、《八十一难经》C、《胎胪药录》《阴阳大论》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45下列不属于对三焦功能的比拟的是()。
1.0 分A、雾B、沤C、渎D、注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46以下可以作为否定《黄帝内经》作者是黄帝的依据,除了()。
1.0 分A、该书中的官名B、修辞用法C、书中使用的历法方式D、有真实的作者考证依据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47“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出自()。
1.0 分A、《灵枢·胀论》B、《灵枢·本神》C、《素问》D、《五脏别论》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48下列选项中,()主要讲的是运气学说。
1.0 分A、《灵兰秘典论》B、《五脏别论》C、《六节藏象论》D、《医林考错》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49“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关于阴阳概念起源的说法出自()。
1.0 分《道德经》B、《周易》C、《老子》D、《庄子》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50藏象理论所包含的几篇内容中,()把人体脏腑以社会各层官职比拟,给人体内脏封官,以此来比拟脏腑的功能特点。
1.0 分A、《灵兰秘典论》B、《五脏别论》C、《六节藏象论》D、《灵枢》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二、判断题(题数:50,共50.0 分)1五气和五味是五脏六腑包括人体生命活力的来源。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2刘向父子编著《七略》之前,没有发现《黄帝内经》的存在。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3阴阳平衡的关键在于阴气。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4半身不遂是偏瘫的俗称。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5张景岳把疾病分为三阴证和三阳症。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6中医脏腑的概念与现代解剖学中的脏器的概念是一样的。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7《七略》是由西汉时期刘向编纂整理的七大类图书的目录和提要。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8《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反映的是当时沿海地区的医学文化,其为诊脉的方法开辟先河。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9中医的藏象学说完全是在五行学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0黄芪具有凝血的作用。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1中医学中的“阴阳”之说其实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2《黄帝内经》中的“象”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指事物存在在自然界中的所有的表象,一个就是指所谓的“应象”。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3《庄子》中把气称为太极,又叫做混沌。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4只有做到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才能达到天真。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5按照中国古历法,一年总共有365天。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6《黄帝内经》是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7五行中所表现的“因势利导”思想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治疗思想,体现在中医治疗的方方面面。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8临床用药时常用气比较厚的药物来作为发汗的药物。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9天和地是混沌之气在不同的运动过程中形成的。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20在人体中,阳代表了我们的功能活动,阴代表了我们脏腑的物质基础。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21风气、湿气导致人出现一会儿冷一会儿热的症状。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22如果你起居不规律,阳气就会外浮。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23《黄帝内经》是黄帝写的。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24肝主筋,筋如果出了问题往往是肝血不足造成的。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25用五音系统来判断五脏疾病情况是很多中医著作中的内容,但现在来讲基本已经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