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新剑桥学派、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金融学说异同点

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的动机与构成:交易动机、投机动机。
新剑桥派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仅这三种动机不恩能说明全部现实状况,于是提出了货币需求的七动机说:产出流量动机、货币—工资动机、金融流量动机、预防和投机动机、还款和资本融资动机、弥补通货膨胀损失的动机、政府需求扩张动机。
新古典综合派提出的鲍莫尔模型、惠伦模型和托宾模型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鲍莫尔模型、惠伦模型分别修正了凯恩斯关于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而与利率无关的观点,模型论证了两种利率变化通过影响持币成本作用于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并分别求证了两种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托宾模型发展了凯恩斯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认为在对未来预计补确定存在的情况下,人们为了达到总效用最大化,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自己的资产组合行为,从而导致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变动,所以利率和未来的不确定对于投机性货币需求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是以不完全竞争、部完善市场、不对称信息和相对价格的粘性为基本理论,坚持“非市场出清”这个重要的假设,认为在货币非中性的情况下,政府的经济政策能够影响就业和产量,市场的失效需要政府干预来发挥积极作用。
货币供给理论:外生货币论: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影响经济运行,却不受经济运行的影响。
因为金币的生产无利可得,纸币不能为私人生产。
新剑桥学派不完全赞成凯斯恩的外生货币供给理论,他们认为中央银行在经济周期的不同时期,往往只能被动地适应公众的货币需求难以自主地决定货币供给量。
在货币供给的控制上,他们认为中央银行能够控制货币供给量,但是,其效果却没有凯恩斯所说的那样好。
因为银行体系会规避中央银行的控制,中央银行的控制存在着漏洞,还有它增加货币供给的能力比减少货币供给强。
新古典综合派在复杂乘数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于凯恩斯外生货币供应论的内生货币供应论,他们认为货币供应量是由经济体系内诸多变量决定并影响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货币供应的多少是由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和公众的行为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对货币的控制是相对的。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分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流派。
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1)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被连续出清。
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做为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
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
(2)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看来,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中所生产的实际收人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
换句话说,这时总量生产函数取决于表示技术状况的变量z和资本存量k,即y=zf(k)。
如果假定资本折旧率为,则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即总资源函数为:。
假定总资源只有两个用途:消费和积累,如果由于技术进步,使z值增加,则生产函数和总资源函数向上移动,则原有的资本存量、产量和总资源都会相应地增加,从而使下期的消费和资本积累也相应地增加。
如果经济社会选择新的资本存量,则资本存量的增加又会使实际收入进一步增加。
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变化,则经济随着总资源的增加,会扩张直到达到新的状态上。
这便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较为复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分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流派。
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1)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被连续出清。
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做为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
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
(2)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看来,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中所生产的实际收人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
换句话说,这时总量生产函数取决于表示技术状况的变量z和资本存量k,即y=zf(k)。
如果假定资本折旧率为,则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即总资源函数为:。
假定总资源只有两个用途:消费和积累,如果由于技术进步,使z值增加,则生产函数和总资源函数向上移动,则原有的资本存量、产量和总资源都会相应地增加,从而使下期的消费和资本积累也相应地增加。
如果经济社会选择新的资本存量,则资本存量的增加又会使实际收入进一步增加。
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变化,则经济随着总资源的增加,会扩张直到达到新的状态上。
这便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较为复杂。
比较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实用知识

的态度问人,奢侈是人类的天敌”为西方主流经 主张,节俭是失业的原因,
题上 济学定下了基调。
尽情消费是爱国之举。
10
第三节 两个学派的基本异同
1.两学派的具体异同
新古典
凯恩斯(新)
相同点 1、他们都认为应该从微观的角度来探讨失业问题和是否需要政府干
预;
2、在微观基础的建设上他们的理论都涉及到个人理性行为和价格调
业发生,经济下滑后,也没有必要采取
行动,因为个人也认识到了
13
第三节 两个学派的基本异同
1.两学派的具体异同
新古典
凯恩斯(新)
政策分歧
3.应该采取什么 稳定性政策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行
虽然个人是理性的,但
样的政策
的,还是无效的。以稳定经济为目的 私人经济仍然具有内在的
2.斯密之后,“理性经济”人思想进一步发展, 如西尼尔把“经济人”自利动机概括为财富最大 化,“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牺牲取得更多 的财富”。
2
第一节 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概述
3.边际学派是理性逻辑演绎法的重要推动者。 因为有了边际概念的引入,经济人的理性性质就 有了量的表示,即个人追求财富最大化就可以直 观地表示为对经济变量求极值。
需求不足原理”。这一范式调整显然有别于马歇尔等新古典学派
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操作范式,表现出了不同的分析方向
。
17
主要参考文献:
• 1、黄树人:《当前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特征:新古典主义与新凯恩 斯主义比较的启示》,载《经济评论》2002年第6期;
• 2、马 涛:《凯恩斯革命与主流经济学的关系》,载《南都学坛》 2013年第6期;
人的信息的完整性。均衡概念进入经济 言,是把问题自觉化和明确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对比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对比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和生产运行的科学,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制定有效的政策,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各种经济理论和模型。
在经济理论中,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两个颇具代表性的学派,它们对经济增长和政府干预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论框架。
新古典增长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经济增长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
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核心是生产函数的分析,即将产出与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相联系,通过提高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这种理论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有效性和自由竞争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减少政府干预和限制,使市场自由发挥作用。
然而,新古典增长理论忽略了一些现实因素,特别是在经济衰退和失业时期,这种理论的解释力有限。
随着197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冲击,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逐渐兴起。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对凯恩斯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其核心思想是政府在经济运行中扮演积极角色的重要性。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强调需求决定供给,并认为经济运行中存在市场无效和不完全竞争等问题。
根据这种理论,政府应该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以实现高就业和经济稳定。
与新古典增长理论不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政府干预可以通过稳定经济周期来提高经济效率和福利水平。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强调对经济衰退和失业的关注,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建议,如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等。
这些政策被认为可以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与此相对应的是新古典增长理论强调供给侧改革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虽然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政策建议和观点上存在差异,但两种理论在分析经济增长的手段和方法上有相似之处。
两个学派都使用数学模型和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来解释经济增长和政策效果。
尽管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有各自的局限性,但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经济思路和研究角度。
在实际经济政策的制定中,理解和运用这些经济学理论将对我们制定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政策有着重要的启示。
西方经济学发展史

西方经济学发展史资产阶级经济学从它的产生一直到现在,共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后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新剑桥学派)五个阶段。
一.重商主义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也称作“商业本位”,16至18世纪)。
重商主义是十八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政治经济体制。
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重商主义又分为早期的重商主义和晚期的重商主义两种。
思想:该理论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重商主义者认为,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重商主义抛弃了西欧封建社会经院哲学的教义和伦理规范,开始用世俗的眼光,依据商业资本家的经验去观察和说明社会经济现象。
它以商业资本的运动作为考察对象,从流通领域研究了货币——商品——货币的运动(资本产生的过程)。
局限性:1、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2、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3、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
二.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学家把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直至19世纪中叶的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以及这个时期内的其他经济学,统称为古典经济学在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是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的。
主要追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认识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认识一、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政府干预的认识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New Keynesian economics)相对应的概念自然是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首先提出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这个概念,指的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并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联系的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
按照马克思的规定,古典经济学家指的是配第、斯密、李嘉图等人,庸俗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萨伊、穆勒等并不被包括在内。
凯恩斯使用了古典经济学家这一术语,但是他抹杀了古典经济学与庸俗经济学的界限,又将马克思所说的古典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混同一谈。
新古典经济学指的就是边际主义经济学,代表人物有: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帕累托、克拉克、费雪、马歇尔、庇古等。
而我们现在所谓的古典宏观经济学指的就是经过系统化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
认为通过工资、价格与利率自动伸缩机制可以使劳动、资本、货币与商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市场经济能够自行调节,有自动走向充分就业的趋势,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效的。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指的是凯恩斯的追随者所诠释与发展的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
这一派的经济学家最著名的有汉森、希克斯、克莱因、萨缪尔森和托宾等人。
古典宏观经济学不能解释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应运而生,要为经济危机的存在与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提供理论基础。
凯恩斯将市场失灵归咎于价格刚性,认为它使市场力量受到阻碍,只有政府实施稳定性政策来进行调节经济。
他认为有效需求决定产出,而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有效需求往往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需求,这就要求政府干预经济,刺激有效需求,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均衡。
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

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是两种经济思想流派,分别代表了市场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两种经济理论的观点。
虽然它们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在很多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下文将讨论它们各自的核心理论和立场,并简要探讨它们对于经济政策的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主导经济学的流派,强调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和个体理性行为。
其核心观点认为,市场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自由度越高,经济效率越高。
他们相信,供求关系的自动调节可以在经济中产生均衡状态,从而使资源得到最佳分配。
然而,新古典经济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忽视了市场失灵的可能性,即市场不能完全自我纠正的情况。
新古典经济学很大程度上排除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可能导致对市场冲击的无法处理,进而导致经济危机。
正是因为这些局限性,新凯恩斯主义才崛起。
新凯恩斯主义是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思想为基础的,它强调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干预。
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出现失灵时,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稳定和就业增长。
凯恩斯主义还认为,经济波动是由总需求不足引起的,因此应通过适度的政府干预来刺激需求。
新凯恩斯主义的核心理论是“有效需求”,即消费者和企业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和。
凯恩斯认为,如果有效需求不足,市场自身无法自我调节,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干预。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开支、减税或贸易保护等手段来增加有效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然而,新凯恩斯主义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批评者认为,过度的政府干预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下降。
此外,政府干预的实施和效果也往往受到政治和行政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在经济政策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政府的作用应该局限于提供公共物品和维持竞争秩序,保护产权,并提供宏观稳定的货币政策框架。
新凯恩斯主义则主张政府应该更积极地干预经济,通过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新古典主义的主要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 卢卡斯,1937年生于华盛顿的亚基马, 1975年起任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 199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主要成 果有:《预期和货币中性》《产生膨胀交 易的国际验证》。卢卡斯被公认为新古 典主义的创始人,被称为“我们时代宏 观经济学之山的主要攀登者”。 托马斯·萨金特,1968年获得哈佛大学哲 学博士学位,是卢卡斯的追随者,主要 研究在宏观经济学模型中的作用、动态 理论、时间序列分理性预期析等。 新古典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罗伯 特·巴罗、帕特里克·明福特、尼 尔·华莱士等。
经济学说史 13
第三节 新古典主义的政策含义及其影响
4.新古典主义的影响 新古典主义是在对凯恩斯主义批评的基础上 建立和流行起来的。新古典主义认为: • 首先,凯恩斯主义缺乏微观基础 • 其次,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工资或者价格 具有刚性,所以劳动市场和其他市场不能够 进行充分的自发调整,会出现长期的、严重 的市场不均衡。 • 再次,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在长期、 短期都是无效的。 • 最后,作为凯恩斯主义基础之一的菲利普斯 曲线是不能成立的。
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十二章
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
第一节 新古典主义的主要理论 第二节 新古典主义的政策含义及其影响 第三节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理论 第四节 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之间的 争论与融合
经济学说史
1
第一节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理论
1.坚持凯恩斯主义 • 第一,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一样,新凯恩斯主义也认为市 场是非出清的,劳动市场上经常存在着超额劳动供给,存 在失业。 • 第二,新凯恩斯主义同样认为,经济中存在着显著的周期 性波动,这种波动对于整个经济而言是不利的。 • 第三,新凯恩斯主义也认为经济政策在绝大多数年份是重 要的,政府的稳定性政策有用武之地。 2.“新” • 第一,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不同,新凯恩斯主义吸收了理 性预期、自然失业率等概念,并且也试图从微观的角度解 释自己的观点,例如它的工资和价格黏性理论。
经济学说史 6
第二节 新古典主义的主要理论
1.基本假设 (一)理性预期 理性预期概念最初是由经济学家约翰·穆思在1961年的一 篇文章《理性预期和价格运动理论》中提出的。 现在比较流行的关于理性预期的定义是:理性预期是基于 一切信息下关于某经济变量的条件数学期望,即:Xte =E (Xt /It-1 ),其中, Xte表示在t-1时刻关于变量Xt的 理性预期,E表示数学期望, It-1表示t-1时刻个人所拥 有的一切信息。 具体来说,理性预期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无偏性,即平均而言,预期的误差应该为零。 (2)预期的精确性在现有的信息条件下不可能再提高,人们 已经有效地利用了一切可利用的信息。 (3)预期的误差是序列不相关的。
经济学说史 2
第一节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理论
• 第二,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不同,新凯恩斯主义强调工资 和价格的黏性而非刚性,即工资和价格的变化是缓慢的, 这不仅限于工资和价格的下降,而且对于工资和价格的上 升同样适用。 3.工资黏性 (一)合同的长期性 (二)内部人—外部人模型 (三)效率工资理论 4. 价格黏性 (一)菜单成本(menu costs) (二)市场的不完全性
经济学说史 7
第二节 新古典主义的主要理论
(二)市场出清
理性预期学派假设所有市场都可以连续而迅速地出清,即 市场的需求等于供给,既不存在供不应求,也不存在供过 于求。 在市场出清的假设下,不会出现严重的和持续的失业现象。 市场出清是一种以马歇尔和庇古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的 环境,是与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概念相一致的,因而也就 完全区别于凯恩斯主义的分析前提。凯恩斯主义假定市场 价格是缓慢调整的,因而市场经常处于非出清和非均衡的 状态。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理性预期学派被冠以“古典 的”和“自由主义的”。
经济学说史 9
第二节 新古典主义的主要理论
(四)自然率假说
自然率假说是由弗里德曼于1968年和费尔普 斯于1970年分别提出的。 I. 自然率一般包括自然产出率和自然失业率。 II.自然产出率是指产出在长期中的增长率,它 取决于经济的技术进步、劳动供给的增长、 储蓄率、制度因素等等。 • 根据自然率假说,在短期内,由于人们的预 期来不及调整,政府可以以高通货膨胀为代 价来增加就业,这就是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 而在长期中,由于人们的预期进行了相应的 调整,所以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会发生移动, 经济的均衡最终会回到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经济学说史
3
第一节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理论
5.经济周期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试图说明各种黏性如何使货 币冲击产生了实际影响,改变了实际收入和产量水平。 (1)根据黏性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右 上方倾斜的,企业根据对价格水平的预期来制定自己产品 的价格以及产量。 (2)对波动的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预期发生了变化, 总供给曲线也缓慢地向右逐渐平移,在这一过程中,价格 进一步下降,而产量却在逐渐地恢复。 新凯恩斯主义的结论是:短期中,总供给曲线移动会引起 产量的波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移动完全反映在物价水 平的变化上,而根本不会引起产量的变化。
经济学说史
16
经济学说史 11
第二节 新古典主义的主要理论
(ii)放弃对有关一般价格水平的不完全信息的强调; (iii)打破了宏观经济分析中短期和长期的二分法,这是通 过整合增长理论与波动理论进行的”。 4.李嘉图等价 古典主义则认为,公债是中性的,政府举债不会增加总需 求,这样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这一观点重新肯定了李嘉 图等价,即无论政府举债还是征税,其效果是相同的。 新古典主义的推理是这样的:理性“经济人”会在现时购 买公债的同时增加储蓄,以在未来应付税收的增加。所以, 举债和征税将具有同样的效果。
经济学说史
15
第四节 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之间的争论与融合
3. 经济波动的原因是什么 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经济波动来自于名义黏性和实际黏 性。 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有了相当的共识: 1.短期内,总需求的变动影响产量。 2.中期,产量会恢复其自然率水平。 3.长期,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率决定产量水平的变化。 4.货币政策在短期影响产量,但是在中期和长期却不能。 5.财政政策具有短期、中期、长期效应。
经济学说史
4
第二节 新古典主义的主要理论
发展概述: 新古典主义,也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20世纪70 年代兴起的理性预期学派发展起来的。 50年代以来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的影响却 越来越大, 理性预期学派理论的发展表明,它是 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影响远远超过了货币主义, 被称为“理性预期革命”。 80年代以后,理性预期学派理论获得更为重要的 发展,西方学者于是称其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或者新古典主义, 其主要理论包括:基本假设、货币经济周期理论、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李嘉图等价等等。
经济学说史 14
第四节 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之间的争论与融合
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两大主要流 派,二者在许多基本问题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存在很多争 论。 1.货币中性还是非中性 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政策对于稳定 宏观经济是非常重要的。 2.市场出清还是市场非出清,自由主义还是政府干预 新古典主义采用完全竞争的均衡分析方法,主张自由主义。 新古典主义采用不完全竞争均衡的分析方法,主张政府干 预宏观经济。
经济学说史
12
第三节 新古典主义的政策含义及其影响
1.政策无效性命题 政策无效性命题最初是由萨金特和华莱士在其论文《理性 预期、最优化货币工具和最优化货币供给规则》中提出的。 这一命题认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政府的“看得见的手” 是失灵的。 2.动态不一致性或时间不一致性 如果政府不受任何约束的话,政府就会改变政策,这样就 造成了动态不一致性或时间不一致性。 3. 卢卡斯批评 卢卡斯指出,当使用由历史数据估算出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来预测政策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时,模型所显示的结果会产 生误导,因为过去数据所揭示的经济结构参数,在政策发 生变化以后,不可能不变。
经济学说史
8
第二节 新古典主义的主要理论 (三)总供给假说
根据人们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行为假 定,卢卡斯等人推导出了所谓的卢卡斯总供给函 数: yt=a(pt -pte ) 其中,yt表示实际产出的变化率, pt表示价格水平 的变化率, pte表示预期的价格水平的变化率。 ① 该函数说明,如果实际的价格水平的变化率大 于预期的价格水平变化率,那么就会引起实际 产出增加,就业增加 ② 只有当实际的价格水平的变化与人们的预期不 一致时,实际产出才会发生变化,就业才会发 生变化;如果没有“意外”,那么实际产出就不 会发生变化,就会维持在自然率水平上。
经济学说史 10
第二节 新古典主义的主要理论
2. 货币经济周期理论 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化会引起总需求的 变化,进而引起产量和就业的变化,引起经济波动。因此, 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3.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将引起经济周期的原因从货币冲击转向 了实际冲击。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不是货币供给的变化引起产量变 化,而是产量的变化引起货币供给变化。 与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相比,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主要的变 化是有关 (i)占主导地位的冲击因素,以技术冲击代替货币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