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寒食 迢迢牵牛星》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 会写“御、侯等”9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寒食》《迢迢牵牛星》这两首古诗。
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说说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
导语:传统节日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能从中了解古代人们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
因此,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主要形式之一的古诗词中也有许多与节日习俗有关的佳作。
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元日》(教师出示诗歌《元日》及配图)就反映了元日热闹、欢乐以及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同学们的记忆中一定也有许多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吧,大家来说一说,分享给同学吧!(学生自主发言。
)2.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学习《寒食》一诗。
1.学生齐读《寒食》,教师出示资料简介寒食节。
(1)学生明确“寒食”即“寒食节”。
(2)教师简介“寒食节”。
寒食节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
寒食节一般在冬至后的第105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
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斗鸡等风俗。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2.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
他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3.初读古诗,读通诗句,明确节奏。
(1)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预设:学习这首诗需要学会“御、侯”两个生字。
“御”和“卸”、“侯”和“候”要区别开,这两组字相似度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形似字组词的方法来识记。
(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纠正读错的字音。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尝试划分节奏。
朗读示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 古诗三首 迢迢牵牛星(教案)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教案)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迢迢牵牛星》,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了解古代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迢迢牵牛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迢迢牵牛星》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牛郎织女相会的美丽传说。
2. 诗歌内容:诗中通过描绘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3. 诗歌结构:七言绝句,共四句,每句七个字。
4. 诗歌意境:通过描绘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浪漫、美好的氛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迢迢牵牛星》,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了解古代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引起学生对古诗《迢迢牵牛星》的兴趣。
2. 朗读诗歌: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节奏、停顿、韵律,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3. 理解诗意: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句,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把握诗歌的意境。
4. 背诵诗歌:学生齐读诗歌,尝试背诵,巩固记忆。
5. 鉴赏诗歌: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结构、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迢迢牵牛星》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和美好意境。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迢迢牵牛星2. 诗歌背景:唐代诗人杜牧3. 诗歌内容: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4. 诗歌结构:七言绝句5. 诗歌意境:浪漫、美好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迢迢牵牛星》。
2. 收集其他关于牛郎织女的古诗或故事,进行分享。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之《迢迢牵牛星》(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要情节。
- 掌握作品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深入剖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冒险、探索的兴趣,培养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困境中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内容1. 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笛福、18世纪英国文学、现实主义小说等。
2. 作品梗概:鲁滨逊漂流荒岛、建房定居、生活自救、遇见星期五、重返文明等。
3. 人物形象分析:鲁滨逊、星期五等。
4. 作品主题探讨:生存、勇敢、智慧、坚韧、人性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 作品主要情节及人物形象的理解。
- 鲁滨逊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的剖析。
- 作品主题的探讨。
2. 难点:- 对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与挖掘。
- 学生对作品主题的个性化解读与思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等。
2. 学具:笔记本、笔、作品原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冒险故事,激发学生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兴趣。
2. 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介绍笛福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作品打下基础。
3. 作品梗概:简要介绍作品主要情节,引导学生关注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
4. 人物形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品质。
5. 作品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作品主题,如生存、勇敢、智慧等。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某个主题或情节,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悟。
(完整)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课堂实录.doc

《寒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 1 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 ( 今属河南 ) 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 , 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首寒食》,理解诗意,感受诗中的形象,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学会鉴赏古诗,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古诗的韵味,体会诗人的情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诗的背景:介绍《寒食》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寒食节的习俗。
2. 诗意理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对仗等艺术特点。
4. 文化拓展:探讨古代诗歌中的寒食节描写及其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意,背诵全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难点:诗歌中意象的解读,诗人心境的把握。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寒食节的图片和习俗,引起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寒食》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朗读全诗。
3. 诗意解析: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意的理解。
4.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韵律、对仗等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5. 文化拓展:介绍寒食节在古代诗歌中的表现,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学习的意义。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寒食》- 作者:介子推- 背景:寒食节- 诗意:描述寒食节的景象和情感- 艺术特点:韵律、对仗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寒食》,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意。
2. 选做题:查找一首描写寒食节的古诗,与《寒食》进行比较。
课后反思1. 教学方法:考虑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3. 文化传承:思考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严谨的教学结构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寒食》这首古诗,同时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迢迢牵牛星》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迢迢牵牛星》借助“牛郎与织女”这个美丽凄婉的爱情神话传说写离别有什么好处?生1:使主题更深刻,立意更深远。
生2:有一点浪漫和神秘。
师:很有感受力。
生:更经典。
师:很漂亮的词。
(追问)你还知道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哪些经典故事?生:梁祝化蝶,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干将莫邪……师:神话是一个民族童年的梦想,是这个民族文学艺术的土壤。
你还知道哪些文学作品,借助了这些色彩斑斓的神话传说?生:《聊斋志异》、《西游记》,还有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
师:看来比比皆是,你的知识面很广,这些神话传说与天不老,与地同春,具有无穷的魅力。
《迢迢牵牛星》引用神话传说,还有其他的作用吗?生:更有天上人间的感觉。
师:好!怎么样理解“天上人间”?生:既是指天上的“牛郎织女”,又写人间的“怨妇思夫”。
师:你真的很棒!在你的启发下我甚至明白了《红楼梦》借助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木石前盟,写出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爱情前世今生的感觉。
看来,为了增添表现力,我们也可以在作文中涉及一些经典的神话传说。
师:下面我们来进一步阅读和感受这首诗。
(生全体读。
)师:可以分四组讨论:体会六组叠字的作用。
体会河汉女形象。
和秦观的《鹊桥仙》比较,体会“牛郎织女”的形象。
仿句练习。
(学生讨论。
)师:第一组的同学对这首诗的叠字有什么样的认识?生1:读起来有一种音韵美,非常深情。
“迢迢牵牛星”的“迢迢”,“皎皎河汉女”的“皎皎”悠长美丽,有了光年,有了岁月,有了永恒,甚至有了光亮和色彩。
生2:叠字可以加深程度,使得文章情深意长意境开阔。
生3:纵观这六组叠字,有写距离的如“迢迢”,有写光彩的如“皎皎”,有写外貌的如“纤纤”,有写感情的如“盈盈”和“脉脉”。
师:虽然这种分类不十分科学,但却是一种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解读。
很不错,请继续补充。
生:我看了课下注释,这是一首汉代的诗歌。
老师讲过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运用叠字的艺术手法,这里是不是对《诗经》的一种传承?师:说得好!文化具有传承性,如果说《诗经》是叠字的滥觞的话,那么《迢迢牵牛星》就是一种很好的继承和光大。
(完整word版)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寒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课堂教学实录

《寒食》课堂教学实录师:孩子们!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俗,说说看你们所了解的节日各有哪些民俗?(生答,师随评)师:有一个节日——寒食节,不知道你们了解过没?(生答,师随评)师:是的!它的由来和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有莫大关联,节日期间,不能生活做饭。
一起来了解下。
(课件出示)P寒食节和介子推的资料师:寒食节禁火,这几乎成为人们的共识,可是,同样是寒食节……(课件出示)(齐读)P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师:读完后,有什么疑问?(寒食节,为何汉宫中有烛火?)师:我相信你的疑问也是大家的疑问。
为什么明令禁火的寒食节却出现烛火?(生沉默)不着急回答,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今天这首诗,老师相信,学完后,疑问不解自开。
(P课件出示课题)(B板书课题)师:学古诗,首先得把生字关过来,才能把诗读顺。
(课件出示)P生字、生词、多音字师:生字关过了,那谁来先读一读,让老师看看你的预习成果(课件出示)(生读)P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师:读得很流利。
这首反映寒食节民俗的诗出字唐朝诗人韩翃(课件出示)P韩翃资料师:现在请你们回到诗中,好好读一读,并借助课前搜集的资料以及诗文中的注释,试着说说看这首诗讲了什么?(生默读,自主探究,师巡视)师:谁来试试?(生答,师引导利用理解诗句的方法来理解诗句)(课件出示)P春天,长安城里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预御园柳枝吹斜。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的新封的王侯之家。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生自读,资助探究,师巡视)师:谁先来分享?(生答)(课件出示)P春天,长安城里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吹斜。
黄昏时,宫中传来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师: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很明显,前后两句所写内容有什么却别?(前两句写白天景致,后两句写晚上景象)(B板书:白天风光晚上景象)师:让我们先走进前两句欣赏诗人严重的春城之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
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
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四、板书设计: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五言诗的特点。
2.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
(重点)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难点)三、教学方法及设想以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以小练笔辅助教学效果的办法,利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具与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欣赏图片让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2.出示教学目标。
3.作品介绍,写作背景介绍。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
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
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
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古诗已形成一种特定含义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发展成为一种新诗体,后人有不少拟古作品。
4.朗读课文(点拨字词和读法)1)给三分钟时间,学生自我朗读,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初步揣摩课文的意蕴。
2)全班齐读课文,点拨字词和读法。
注意掌握五言诗的朗诵节奏。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全班读书,自学下列问题:(1)请同学们自行鉴赏诗歌、展开联想、说说你喜欢的诗句。
(词、句、艺术手法)教师进行适当点拨。
(2)分析诗中的叠字的作用。
(3)《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4)本诗的创作目的是什么?(主旨)6.学生讨论,互助答疑(8分钟)7.师生合作探究。
(1)点播:A、这首诗的意象就是一个人,她就是织女。
为什么用“河汉女”而不用“织女星”?与前面的“星”重复,又不押韵,而且河汉女还引起下文人物的活动和情态。
起笔就引导人们抬头仰看深邃广阔、星汉灿烂的夜空,让人们神思直飞向那个凄婉美丽的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B、“擢”让人如见其形,“弄”让人如闻其声。
这句既写出了织女的勤劳,又写出她试图借忙碌的劳动来掩饰排遣自己的愁思。
C、织女是天上最能织布的人,而且那么忙碌,却织不成一匹布,表明她被思念折磨得没有心思织布,织女内心强烈的悲凄之感和悲痛之情。
这句该读出怎样的语气?伤心D、银河很清很浅,应该能自由往来,那为什么两人却不能见面呢?是有人压制了她的爱情。
这句朗读时应该读出什么语气?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反问的语气,表现了怨恨、痛苦的感情。
这句不是与“迢迢”相矛盾吗?因为思念而觉得距离很远。
空间距离上理应相去不远;然而情感的相思却又因无法传递显得非常邈远,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
E、读了这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画面?一位女子泪光盈盈地站在水边,含怨带愁地望着牛郎的方向。
以女子的饱受离愁、楚楚动人、凝眸深情远视的神态结束,既给人以美感,又让人想象回味。
(2)迢迢: 写星空的距离,远皎皎: 写星的光辉,亮纤纤: 写手的形状,秀美札札: 写织机的声音,(织布繁忙)盈盈: 写水的形态,清且浅脉脉: 写人的神情,含情(3)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
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
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
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4)诗篇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
如果再进一步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
8.小结诗歌鉴赏的方法:(1)把握诗歌的特点。
(2)从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方面来理解古诗。
(3)反复诵读,品味,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4)抓住关键字词或诗句,以点代面。
9.当堂练习:(赏析《杳杳寒山道》)寒山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寒山是贞观时代的诗僧。
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盈六百首,现存三百余首。
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
诗风幽冷,别具境界。
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
首联写山水。
“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
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
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
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
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
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迭字是它的特点。
通篇句首都用迭字,是不多见的。
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迭字最难。
《卫风。
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
”他提出了用迭字的要求:复而不厌,赜而不乱。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变化。
寒山这首诗使用迭字,就很富于变化。
“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
八组迭字,各具情状。
就词性看,这些迭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
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
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
使用迭字的效果,大抵象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
寒山这首诗中的迭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连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
再如,“朝”、“岁”,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情色彩,但一经迭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心情的守一、执着,也就加强了诗意,具有感情色彩了。
这首诗还由于使用迭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
借助于音节的复沓,使人读起来感到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1)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
(2)赏析诗中叠字艺术效果。
1.“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2.叠字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中,不知时间变化,分辨不出春去秋来的感受,表达他冷漠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融为一体。
10.课后作业:(1)默写两首诗(2)熟读成诵。
《迢迢牵牛星》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迢迢牵牛星》借助“牛郎与织女”这个美丽凄婉的爱情神话传说写离别有什么好处?生1:使主题更深刻,立意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