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下《古诗三首》说课稿
2020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优质说课稿

2020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风民俗”,有《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三篇精读课文和《藏戏》一篇略读课文教学。
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同时,本单元学生要接触的语文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在感受主题和掌握要素的帮助下来实现学生的表达能力: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承载着实现上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
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古人过中秋节的习俗,引发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目的1.会写“栖、鸦”等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体会诗人委婉的表达方法。
3.感受诗中写到的传统习俗,能搜集有关传统习俗的古诗。
4.理解诗人表达的游子的思亲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背诵课文,感受诗中写到的传统习俗,理解诗人表达的游子的思亲之情。
2.难点:体会诗人委婉的表达方法。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但本文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
要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并引领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中秋节的内涵代表的思亲之情,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三首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诗歌题材、诗歌结构、诗句阐释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和理解。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自主感悟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敬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古诗《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会古典文化的内涵,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教学内容•《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三首古诗2.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向学生介绍古诗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古诗在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介绍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学习《静夜思》•阅读《静夜思》,解释诗句,并让学生反复朗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步:学习《登鹳雀楼》•听读《登鹳雀楼》并解释诗句,让学生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学习古诗的韵律、语调、语义和情感表达。
第四步:学习《春晓》•听读《春晓》,理解其中所描述的春天景象,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领会古诗中“春眠不觉晓”的含义和蕴义。
第五步:课堂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和体会。
第六步:作文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等古诗,写一篇心得体会或自选一个主题,仿写相关古诗。
第七步: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进行总结,梳理学习思路,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阅读课法•指导性讨论法•典型案例教学法•组合教学法五、教学评估1.形成性评价•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作业评定2.总结性评价•考试评估或小测评估•反思性评价六、教学资源1.教学用具•教学PPT•古诗文本2.教学资料•《古诗三首》教材•《唐诗三百首》等古诗选七、教学反思本课程的设计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 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课件)

《寒食》描写了暮春时节京都长安 城寒食节的景象和节日习俗。诗人以汉 喻唐,勾勒出一幅美妙的节日画卷。
迢迢牵牛星
遥远。
牛郎星。
注:这首诗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 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 诗作多抒发对命运、人生的悲哀 之情,语言含蓄动人,朴素凝练。 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 之冠冕”。
《十五夜望月》 情景交融 望月怀远,别离思聚
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处
_c_h_ù_( 到处 ) _c_h_ǔ_( 相处 )
传
_c_h_u_á_n_( 传递 ) _z_h_u_à_n_( 传记 )
脉
_m_ò__(含情脉脉) _m_à_i_( 脉络 )
二、比一比,再组词。 宫( 宫殿 ) 官( 官员 )
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唐]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清明节扫墓踏青)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1.课外搜集与我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背诵 积累。
2.将《十五夜望月》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与同学交流评价。
3.结合本课的学习体验,体会我国传统文化之 博大精深,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父母听。
目的:借忙碌的劳动掩饰、排遣愁思。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织女的内心 织女的情态
不成章(思) 相思 零如雨(悲) 之苦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不可逾越)
强烈的相思
内心的凄苦
人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讨论:这首诗中有六句用了叠词开头,这
新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优质说课稿

新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
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革命理想”,有《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三篇精读课文和《金色的鱼钩》一篇略读课文教学。
通过教学让学生受到革命理想教育;同时,本单元学生要接触的语文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感受主题和掌握要素的帮助下来实现学生的表达能力: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承载着实现上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
前两句写了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出了竹子的品格。
首句开头一个“咬”字把竹子拟人化,一个“定”字写出竹子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竹子意志之坚定,挺立青山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在人面前。
第一句写了竹子的全貌,第二句则是对竹子根部的特写一扎根在岩石的裂缝之中,与第一句中的“咬定青山”相呼应,一个是整体,一个是局部,展现了画之“形”。
后两句是无法用画笔描绘出来的,却是诗人作画、作诗要表达的“神”,在诗人笔下,“磨"“击”写出加害者手段之残忍,“千”和“万”突出加害者用心之险恶,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
但在“千磨万击”之下“还坚劲”。
一个“还”字,赞美之情顿出。
“东西南北风”写的不仅是风向的不同,还有季节的变换。
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无论季节怎样变换,竹子都做然挺立,坚韧刚劲。
“任”写出了竹姿态之豪迈,“尔”字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本诗托物言志。
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做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二、说教学目标。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11课《古诗三首》名师教案

《古诗三首》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4个汉字,掌握字形,给它们组词。
2.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三首古诗在表达上的共同点。
3.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志向。
教学重点:1.会写4个汉字,掌握字形,给它们组词。
2.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三首古诗在表达上的共同点。
教学难点: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志向。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诗海拾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首古诗了,你喜欢哪一首呢,为什么?一起来谈一谈吧!预设一:我喜欢《示儿》,因为陆游在诗里表达的爱国之情让我震撼!我来背一背吧!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预设二:我喜欢《村居》,因为高鼎在诗中写的童真童趣令我向往!我也来背一背吧!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观察55页主题页面,你观察到了什么?预设:岁寒三友——松、竹、梅。
3.诗坛撷芳:在我们的诗歌百花园中,各种各样的诗词种类真是百花齐放,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类新的古诗——咏物诗。
4.什么是咏物诗?预设:咏物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源远流长,是诗歌丰富多样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咏物诗是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
5.谈话导入:读一读这三首古诗,看看咏的是哪些“物”呢?预设:马、石灰、竹子。
6.闲话诗人:对这几位诗人你有哪些了解呢?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吧!预设:(1)李贺:唐代诗人,人称诗鬼。
(2)于谦:明代著名政治家、诗人。
(3)郑燮:郑板桥,清代扬州八怪之首。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2.自由朗读三首古诗:出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断句,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部编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3古诗三首文本分析《寒食》是一首寓意委婉的讽刺诗,诗人的笔法巧妙而含蓄。
前两句诗写寒食节长安城的景色,由全城而入宫苑,后两句诗写了寒食节里的特殊情形——宫苑里忙着传送蜡烛。
全诗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饱含着作者强烈的不满,将皇帝厚待宦官以及宦官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迢迢牵牛星》是一首五言诗。
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亲人不得团聚的悲哀。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的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相思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写中秋之夜望月怀远的七言绝句。
前两句诗写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月夜的所见所想,借助典型的景物将中秋之夜的景致生动的展现出来,意境悠远,耐人寻味。
后两句诗忽然宕开,从诗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古诗的教学注重朗读、想象和背诵,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同时可以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字词、诗句的含义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明白“诗以言情,诗以言志”,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诵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想象三首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体会借古讽今、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寒食》《迢迢牵牛星》1.会写“侯、章、泣、盈、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寒食》《迢迢牵牛星》这两首古诗。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古诗三⾸》⽤托物⾔志的表达⽅法,表达了诗⼈们的抱负和志向。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课⽂原⽂ 马诗 [唐]李贺 ⼤漠沙如雪, 燕⼭⽉似钩。
何当⾦络脑, 快⾛踏清秋。
注释 _________ ①[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②[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络脑]⽤黄⾦装饰的马笼头。
⽯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 烈⽕焚烧若等闲。
粉⾻碎⾝浑不怕, 要留清⽩在⼈间。
注释 _________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指⾼尚的节操。
⽵⽯ [清]郑燮 咬定青⼭不放松, ⽴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_________ ①[任]任凭。
②[尔]你。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知识点 马诗 注释: ⼤漠:⼴⼤的沙漠。
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何当:何时将要。
⾦络脑:即⾦络头,⽤黄⾦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 平沙万⾥,在⽉光下像铺上⼀层⽩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岭上,⼀弯明⽉当空,如弯钩⼀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络头,在秋⾼⽓爽的疆场上驰骋,建⽴功勋呢? ⽯灰吟 注释: ⽯灰吟:赞颂⽯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种名称(古代诗歌的⼀种形式)。
千锤万凿:⽆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灰⾮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指⽯灰洁⽩的本⾊,⼜⽐喻⾼尚的节操。
⼈间:⼈世间。
译⽂: ⽯灰⽯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件事。
即使粉⾝碎⾻也毫不惧怕,只要把⾼尚⽓节留在⼈世间。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马诗》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知识点汇总

六、说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2】
一()当先 ()到成功 老()识途
千军万() 万()奔腾 快()加鞭
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 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 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人 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 了马怎样的形象。【出示课件3-5】(板书:马诗)
(六)、总结方法,深华主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古诗,具有什么特点?(托物言志) 在学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
时代背景来看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2.背诵这三首古诗。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六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023-2024年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古诗三首《马诗》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
一、作者介绍: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 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鬼”之称。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 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主要作品:《马诗二十三首》《梦天》《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著有《昌谷集》。
(3)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大漠”“燕山”等地方,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也是战马奔驰 之地。
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 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板书: 环境 沙如雪 月似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灰吟
一、说教材
《石灰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的一首托物言志诗,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生平的写照。
古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句子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本节课的教
学重难点在于理解古诗大意以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情感教育。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和情感与态度,价值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1 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掌握生字“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 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交流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
1 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2 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程序
古诗,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因此,这节课我注
重学生的朗读。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只有多朗读诗歌,才能
更好掌握古诗。
基于朗读,我设计了引用古诗导入——初读古诗
——再读古诗——三读古诗——四读古诗这样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根据《石灰吟》的诗歌体裁我引用同体裁的《游子吟》,《暮江吟》导入新课,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古诗的情境。
在准确而有
节奏地朗读两首古诗之后,点出本节课的所学古诗也是关于吟的这种
诗歌体裁,那就是《石灰吟》。
接着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于谦的生平
与写这首古诗的背景。
第二环节初读古诗,整体感悟古诗。
首先,和学生一起交流学习
古诗的方法,抓住多朗读学习古诗方法提出朗读古诗要注意读准字音
以及节奏,请生多读古诗。
其次,明确《石灰吟》的节奏,示范朗读
古诗,再请生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第三环节再读古诗,抓字眼,明诗意。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困难字词的意思。
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整首古诗,在相机点击重点字词意思后,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的大意。
第四环节三读古诗,结合图片,想意境,悟诗情。
1.紧扣“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三个词语,让学生理解采制石灰的过程,使学生自然对石灰有深入的认识。
2.抓住“千锤万凿,烈火焚烧”,请生展开想象开采石灰的情景,告我焚烧石灰的情景,引导学生体会石灰不怕磨难,不畏艰险的品质。
3.抓住“粉骨碎身”请生展开想象石灰受的磨难,引导学生体会石灰的勇于献身清白留世的品质。
4.小结石灰的品质,指导学生读全诗
第五环节四读古诗,融情感。
首先指出这首古诗是托物言志诗,列举于谦的相关事迹,让学生对于谦的有深入了解。
其次,请生交流对于谦的认识,在相互交流中,升华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再用饱满的情感读古诗。
三、说板书设计
体现石灰的品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古诗内容和表达的思想。
竹石
一、教材分析
《竹石》这首诗是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中的一首古诗,它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二、教学目标
第三学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体会是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所以本节课我定的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三、说教法和学法
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古诗的方法,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学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表面上理解诗意,但要从作者的内心世界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是一个难点。
要解决这个难点,需要从作者的资料、时代背景入手,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蕴涵,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1.教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我通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等方法,让学生走进古诗,感悟作品的内在蕴涵,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2.学法。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反复吟诵,来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结合作者的生平,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从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让学生背诵《石灰吟》,再交流学古诗的方法。
(二)学生根据方法自学古诗。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
书上仅有两个注释,就是任:任凭,尔:你的意思,原以为学生都知道,没有做过多的强调,结果在测评时,有两个学生不会做。
然后让学生抓住一个“咬”字: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理解竹子的刚毅性格。
任:任凭。
让学生练习说话,体会任凭这个词语。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诵读古诗,体验情感。
这首诗通过竹子的品格来写人,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想象竹子生长的环境,总结竹子的品格,再由竹子到人,结合作者的生平资料,知道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和熏陶。
(四)巩固练习。
背诵、默写《竹石》。
(五)课外拓展,欣赏郑板桥的作品,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诗词、书画艺术的热爱。
课后反思: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交给了学生方法后,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课堂教学没放开。
在理解古诗意思时,学生
说出答题意思即可,在总结竹子的品格和诗人的品格时,哪些词语应让学生自己多总结。
如:坚贞不屈、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不怕打击、坚定自己的信念、一身正气、顽强的意志等。
有很多时候我都在为学生总结。
学生上课很紧张,不能大胆举手发言,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很多地方要改进,请各位老师多提意见,指出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才能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