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总复习——通假字
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28、曲终收拨当心画(同“划”,用拨子)拨 29、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同“花”,花朵 )
30、扁鹊望桓候而还走(同“旋”,掉转 ) 31、秦王还柱而走(同“绕”,环绕 )
32、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
10、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同“才”刚刚 )
11、仓鹰击于殿上(同“苍”青色 )
12、齐与楚从亲( 同“纵”合纵 ) 13、既陈而后击之(同“阵”布阵 ) 14、屈平既绌( 同“黜”罢免) 15、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同“德”感恩,感谢恩惠 ) 16、一夜飞度镜湖月( 同“渡”,渡过 ) 17、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同“尔”,你的)
)
82、张良出,要项伯(同“邀”邀请 )
83、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同“晻”暗沉沉 )
84、顷之,烟炎张天(同“焰”火焰 )
85、日以尽矣(同“已”已经 )
86、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同“犹”像 ) 87、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 同“矣”啊 )
88、皆阳应曰( 同“佯”假装)
89、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 )
通假字
1. 召有司( 官员 )案图(同“按”,察看 ) 2. 愿伯具(详细地)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背叛 ) 3、设九宾于廷(同“傧”,迎宾的人)
4、汉军罢,弗能追(同“疲”,疲乏 ) 5、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同“披”,散开 )
6、不复一一自辨(同“辨”,辨别 ) 7、焉用亡郑以陪邻( 同“倍”,增加 ) 8、不( 同“否” )者,若属(你们这些人)皆且( 将要 )为所( 被 )虏 9、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同“曝”晒 )
98、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同“猝”突然,仓促) 99、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同“债”债务 )
高考高频通假字汇总-高考古诗文阅读精讲课件(新高考专用)

• 17. 质:通“贽”,见面礼。名词。“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 18. 而:通“尔””,你的。代词。“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 19. 盖:通“盍”,何不;为什么。疑问代词。“技盖至此乎?” • 20. 指:同“旨”,旨趣。名词。“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21. 驩:同“欢”,欢聚。动词。“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 • 22. 还:同“环”,环绕。动词。“秦王还柱而走。” • 23. 还:同“旋”,回转、掉转。动词“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24. 离:通“罹”,遭受。“进不入以离尤兮。”
• 9. 卒:通“猝”,仓猝。形容词。“五万兵难卒合。” • 10.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
宪法。” • 11. 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12. 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13. 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 14. 道:同“导’,引导。动词。“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 15. 得:通“德”,恩惠;感激。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16. 属:同“嘱”,嘱托、托付。动词。“属予作文以记之。”
高考高频通假字汇总
• 1.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 2.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3.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4.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 5. 被:通“披”,穿戴。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 6.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 7. 敝:通“弊”,弱点。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 8. 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高三总复习——通假字

1、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畔主背亲B.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C.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去D.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答案:C解析:(“畔”通“叛”,“衿”通“襟”、“亡”通“无”。
)2、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B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这矣。
C 其真无马邪、其直不知马也。
D 又问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答案:D解析:(发闾左适戍渔阳“适”通“谪”;“以”通“已”;“邪”通“耶”;有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3、找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秦有余力而制其弊B.赢粮而景从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D.百有余年矣答案:C解析:(“弊”通“敝”,困顿不堪;“景”通“影”;“有”通“又”)4、指出有通假字的一组( )A.秦有余力而制其弊B.倔起阡陌之中C.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D.约从离衡答案:D解析:(“从”通“纵”,“衡”通“横”)5、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金就砺则利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D.君子生非异也答案:A(解析:“知”通“智”,“说”通“悦”,“生”通“性”)6、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度长絜大B.虽有槁暴C.无失其时D.约从离衡答案:A解析:(“有”通“又”;“无”通“毋”;“从”通“纵”。
)7、找出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①而后乃今培风②小知不及大知③覆杯水于坳堂之上④此小大之辩也⑤而征一国者⑥而御六气之辩A.①②④⑥B.①③⑤⑥C.②④⑤D.②④⑤⑥答案:B解析:(①“培”通“凭”;②“知”通“智”;④“辩”通“辨”;⑤“而”通“耐”;⑥“辩”通“变”)8、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才美不外见B.食之不能尽其材C.其真无马邪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答案:D解析:(“见”通“现”;“食”通“饲”;“邪”通“耶”;)9、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A.诎右臂支船B.长约八分有奇C.左手倚一衡木D.舟尾横卧一楫答案:D解析:(“诎”通“曲”;“有”通“又”;“衡”通“横”。
通假字 高三语文

必修上下册中的通假字必修上册1.輮以为轮:2.虽有槁暴: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或师焉,或不焉: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8.山川相缪:9.须臾成五采:10.多平方,少圜:必修下册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无以也:2.鼓瑟希,铿尔:3.莫春者,春服既成:4.王说:5.为长者折枝:6.刑于寡妻,至于兄弟:7.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8.盖亦反其本矣?9.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10.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2.砉然向然:13.技盖至此乎?14.批大郤导大窾:15.共其乏困:16.失其所与,不知:17.距关,毋内诸侯:18.张良出,要项伯:19.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2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21.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22.令将军与臣有郤:23.举所佩玉玦以示之三:24.遂散六国之从:25.河海不择细流:26.藉寇兵而赍盗粮:27.称心快意,几家能彀?28.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29.手裁举,则又超乎而跃30.翼日进宰:31.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32.不复一一自辨:33.暴霜露,斩荆棘:选修教材中的通假字1.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3.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4.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5.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6.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7.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8.客得之,以说吴王9.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10.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11. “离骚”者,犹离忧也。
12.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13.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14. 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15.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16. 凿地为坎,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课件】高三总复习--通假字ppt

文言文--通假字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在每组上方的括号内指明通假规律。
C.【 同(近)音字相代替 】
借字 本字 字义
(1)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关 贯 套上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 背 背弃
(3)渔父见而问之曰
父 甫 对老年男子尊称
(4)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辨 变 变化
(5)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文言文--通假字
当堂巩固
6. 上贤而释之(指代汲黯)。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
守。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
大治。
(11江西卷《汲黯》)
题目: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C.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 【 】
归纳:(4)取消偏旁,推断本字。
文言文--通假字
当堂巩固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 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 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 ,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 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
(09江苏卷《书沈通明事》)
题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属其家通明
属:托付 【 】
文言文--通假字
当堂巩固
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
金公声知事急,逐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
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通假字汇总(表格版)(按字母顺序编排)

(《齐桓晋文之事》)
仓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仓,同“苍”。
(《唐雎不辱使命》)
藏
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藏,同“脏”,脏腑。
(《孔雀东南飞》)
曾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同“层”。
(《望岳》)
曾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唱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泥,同“涅”,染黑。
(《屈原列传》)
纽
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
(《三顾茅庐》)
E
尔
无他,但手熟尔。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卖油翁》)
F
反
盖亦反其本矣?
反,同“反”,返回。
(《齐桓晋文之事》)
反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同“返”,返回。
(《与朱元思书》)
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愚公移山》)
反
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
反,同“返”。
(《离骚》)
错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同“措”。
(《唐雎不辱使命》)
D
当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当,同“尝”,尝试。
(《兼爱》)
蹈
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蹈,同“搯”,叩击,拍打。
(《苏武传》)
道
来吾道夫先路!
道,同“导”,引导。
(《离骚》)
丁宁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丁宁,同“叮咛”,再三嘱咐。
高考文言文通假字汇总及练习

高考文言文通假字汇总及练习1、木直中绳,糅以为轮。
(糅:同“煤”,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s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
)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13、暴秦之欲无厌。
(同“餍”,满足)14、当与秦相较。
(同“倘”,如果)15、万几宸翰之宝。
(同“机”)16、肇锡余以嘉名(同“赐”)17、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18、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措”,插。
)19、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20、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2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22、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23、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24、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25、共其乏困(同“供”,供给)26、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27、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28、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29、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30、可予不(同“否”)31、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32、召有司案图(同“按”)33、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34、设九宾于廷(同“傧”)3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3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37、请奏盆缶瓦秦王(同“缶”)38、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39、要项伯(同“邀”,邀请)40、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4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42、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43、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44、拔剑切而唱之(同"啖”,吃)45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46、泾流之大(同“径”,直)47、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48、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49、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通“记”,记述)50、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通“倡”,倡导)5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52、俨骖跳于上路(“俨”通“严”,整治,有此一说)53、云销雨霁(“销”通“消”,消散)54、青雀黄龙之轴(“轴”通“舳”,船)55、忽奔腾而砰湃(“砰湃”通“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56、夙遭闵凶(通“悯”,怜悯)57、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58、常在床蓐(通“褥”,草席)59、四十有四(通“又”)60、五尺之僮(通“童”,童仆)指出通假字并解释1、木直中绳,糅以为轮。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60例通假字

L案:通“按”,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罢:通“疲”,疲劳,形容词。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论积贮疏》).颁:通“斑”。
颁白,头发花白,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板:通“版”,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5•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被:①通“披”,穿着,动词。
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②通“披”,披散,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辟:通“避”,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靖之战》).弊:通“敝”,困乏,衰败,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出师表》).不:通"否"不,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1O材:通“才”,才能,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1L裁:通“才”,刚刚,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采:通“彩”,色彩,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傩:通“仇”,仇敌,仇人,名词。
及仇傩已灭,天下已定。
(《伶官传序》).细:通“黜”,罢免官职,动词。
屈平既细,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从:通“纵”,与“横”相对,名词。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当:通“挡”,遮挡,动词。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项脊轩志》)17•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而:通“尔”,你的,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反:通“返”,往返,动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触龙说赵太后》).衡:①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论积贮疏》)②通“横”,梗塞,不顺,动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畔主背亲B.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C.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去D.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答案:C解析:(“畔”通“叛”,“衿”通“襟”、“亡”通“无”。
)2、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B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这矣。
C 其真无马邪、其直不知马也。
D 又问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答案:D解析:(发闾左适戍渔阳“适”通“谪”;“以”通“已”;“邪”通“耶”;有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3、找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秦有余力而制其弊B.赢粮而景从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D.百有余年矣答案:C解析:(“弊”通“敝”,困顿不堪;“景”通“影”;“有”通“又”)4、指出有通假字的一组( )A.秦有余力而制其弊B.倔起阡陌之中C.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D.约从离衡解析:(“从”通“纵”,“衡”通“横”)5、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金就砺则利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D.君子生非异也答案:A(解析:“知”通“智”,“说”通“悦”,“生”通“性”)6、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度长絜大B.虽有槁暴C.无失其时D.约从离衡答案:A解析:(“有”通“又”;“无”通“毋”;“从”通“纵”。
)7、找出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①而后乃今培风②小知不及大知③覆杯水于坳堂之上④此小大之辩也⑤而征一国者⑥而御六气之辩A.①②④⑥B.①③⑤⑥C.②④⑤D.②④⑤⑥答案: B解析:(①“培”通“凭”;②“知”通“智”;④“辩”通“辨”;⑤“而”通“耐”;⑥“辩”8、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才美不外见B.食之不能尽其材C.其真无马邪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答案:D解析:(“见”通“现”;“食”通“饲”;“邪”通“耶”;)9、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A.诎右臂支船B.长约八分有奇C.左手倚一衡木D.舟尾横卧一楫答案:D解析:(“诎”通“曲”;“有”通“又”;“衡”通“横”。
)10、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具答之B.便要还家C.欲穷其林D.不亦说乎答案:C解析:(“要”通“邀”;“具”通“俱”;“说”通“悦”)11、下列各句含有通假字的一项为()A必细察其纹理 B项为之强 C凹者为壑 D不觉讶然一惊答案:B解析:(“强”通“僵”)1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薛谭学讴于秦青B、自谓尽之,遂辞归C、薛谭乃谢,求反D、终身不敢言归答案:C解析:(“反”通“返”)13、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屈折东流B、荡击益暴C、毕至石乃至D、有泉悬焉答案:A解析:(“屈”通“曲”)14、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 、独五人之皦皦B 、扈江离与辟芷兮C 、主辱,臣死有余僇D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答案:D解析:(曒曒(jiǎojiǎo)通“皎皎”;“辟”通“僻”;“僇”通“戮”)15、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才美不外见。
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C、其真无马邪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答案:D解析:(“见”通“现”;“唱”通“倡”;“邪”通“耶”;)16、选出有通假字的一项()A.罔薜荔兮为帷B.擗蕙櫋兮既张C.辛夷楣兮药房D.九嶷缤兮并迎答案:A解析:(“罔”通“网”)17、下列各选项中,不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诲女知之乎如日月之食焉而谁以易之B.举直错诸枉无欲速,无见小利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C.毋吾以也莫春者,春服既成君子一言以为知D.夫子矢之曰植其杖而芸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答案:A解析:(A项,“女”通“汝”,“食”通“蚀”,“而”通“尔”。
B项,“错”通“措”,“无”通“毋”,“乡”通“向”,“知”通“智”。
C项,“莫”通“暮”,“知”通“智”,“毋吾以也”中没有通假字。
D项,“矢”通“誓”,“芸”通“耘”,“而”通“尔”,“辟”通“避”。
)18、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B、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C、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D、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答案:B解析:(“邪”通“耶”;“知”通“智”;“辩”通“辨”)19、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鼓瑟希,铿尔 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C.莫春者,春服既成 D.唯求则非邦也与答案:B解析:(希—稀;莫—暮;与—欤)20、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乃瞻衡宇载欣载奔B.而御六气之辩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之二虫又何知答案:D解析(“衡”通“横”;“辩”通“辨”;“闵”通“悯”。
)2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秦伯说,与郑人盟 B.图穷而匕首见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我为鱼肉,何辞为答案:D解析:(说—悦,见—现,蚤—早。
)22、下列语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未若柳絮因风起。
B.客问元方:“尊君在不”C.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D.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答案:B解析:(“不”通“否”)23、选出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 )A.食不饱,力不足B.才美不外见C.窥谷忘反D.食之不能尽其材答案:A解析:(“见”通“现”,显露;“反”通“返”,返回;“材”通“才”,才能。
)24、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蝉则千转不穷B.才美不外见C.食之不能尽其材D.无从致书以观答案:D解析:(“转”通“啭”;“见”通“现”;“财”通“才”。
)25、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不顾恩义,畔主背亲B.空自苦亡人之地C.乃幽武置大窖中D.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答案:C26、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何以女为见B.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C.单于召会武官属。
D.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答案:C27、下列语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共工与颛项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C.孰为汝多知乎D.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答案:C28、下列语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C.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D.沛公欲王关中答案:D【解析】(“不”通“否”;“零丁”通“伶仃”;“参”通“叁”。
)29、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不亦说乎B、诲女知之乎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D30、下面句中含有通假字的是()A.千丈见底B.有时见日C.窥谷忘反D.泠泠作响答案:C3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D.既而风定天清,一切鸟有。
答案:C3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答案:A33、下列语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彼尔维何维常之华②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④尔卜尔筮,体无咎言⑤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⑦女也不爽,士贰其行⑧淇则有岸,隰则有泮A.①③⑥⑧B.②⑤⑥⑧C.①④⑤⑦D.②③④⑦答案:B34、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失其所与,不知②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③奚惆怅而独悲④或师焉,或不焉⑤乃瞻衡宇,载欣载奔⑥或命巾车,或棹孤舟⑦将军禽操,宜在今日⑧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⑨雷鼓大震,北军大坏⑩五万兵难卒合A.②③⑤⑧⑦⑩ B.②④⑤⑦⑨⑩ C.①④⑥⑦⑧⑩ D.①②④⑥⑨⑩答案:B解析:(①知,通“智”;②已,通“矣”;④不,通“否”;⑤衡,通“横”;⑦禽,通“擒”;⑨雷,通“擂”;⑩卒,通“猝”。
)35、下列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②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③网罗天下放失旧闻④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⑤则仆偿前辱之责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⑦居则忽忽若有所亡⑧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A.①②④⑧B.②④⑥⑧C.①③⑤⑦D.③④⑤⑥答案:D解析:(①“剔”通“剃”;③“失”通“佚”;④“枪”通“抢”;⑤“责”通“债”;⑥“摩”通“磨”;⑧“底”通“抵”。
)36、下列语句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①失其所与,不知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③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④进兵北略地⑤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⑥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⑦唯大王命之⑧秦王还柱而走A.①③④⑥⑧ B.①②⑤⑥⑧C.②③④⑤⑦ D.②③⑤⑥⑦答案:B解析:(①中,“知”通“智”,②中,“反”通“返”,⑤中,“卒”通“猝”,⑥中,“振”通“震”,⑧中,“还”通“旋”。
)37、下列语句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②彼且恶乎待哉③不辩牛马④而征一国者⑤泾流之大⑥强者必说于言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⑥答案:D38、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B.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C.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D.非其私昵,谁敢任之答案:D解析:(取—娶;队—坠;嗛—慊。
)39、下列各句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夫晋,何厌之有②沛公起如厕③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④距关,毋内诸侯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⑥卿能办之者诚决⑦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⑧顷之,烟炎张天⑨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⑩令将军与臣有郤A、①④⑤⑦⑨⑩B、③④⑥⑧⑨⑩C、④⑤⑥⑧⑨⑩D、①④⑦⑧⑨⑩答案:C解析:(④“距”通“拒”,“内”通“纳”;⑤“倍”通“背”;⑥“诚”通“请”;⑧炎:同焰;⑨孰,通“熟”,仔细;⑩郤,通“隙”。
)40、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自董卓已来B.欲信大义于天下C.四支僵劲不能动D.西和诸戎,南抚吴越答案:D41、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C.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D.三进及溜,而后视之答案:B42、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犹可说也 B.悟言一室之内C.足以极视听之娱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答案】C解析:(“说”通“脱”;“悟”通“晤”;“冯”通“凭”。
)43、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夫晋,何厌之有B.秦伯说,与郑人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答案】C【解析】:(“知”通“智”;“说”通“悦”,“蚤”通“早”;“反”通“返”,“倍”通“背”。
)44、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B.求人可使报秦者C.召有司案图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答案:B解析:(“不”通“否”,用在问句句尾表疑问;“案”通“按”,察看;“孰”通“熟”,仔细。
)45、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偭规矩而改错B.何方圜之能周兮C.唯昭质其犹未亏D.进不入以离尤兮答案:C4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或师焉,或不焉B.意有所极,梦亦同趣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答案:C解析:(不,通“否”;趣,通“趋”;缪,通“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