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求职心理分析

当代大学生求职心理分析
当代大学生求职心理分析

当代大学生求职心理分析

时逢春季,又是应届毕业生落实工作单位的关键时期,可大学生的种种求职心理和用人单位设定的诸多门槛,使大学生的求职之路徒增几多艰辛。大学生求职就业难难在何处,某些外部条件欠完善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也应该看到,大学生就业难,最大的难点还在于大学生自身。

通过春季的几场人才招聘会和相关的资料,笔者发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如下的几种心理,阻断了与诸多工作结缘的路径。比如:

(一)功利心理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大学生个性意识的增强,也是大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日趋严重,使大学生较多地考虑目前的,现实的利益,过分的注重职业经济效益。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和其他知识分子,他们的它们的求职或择业的动机即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愿望,也有获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望。许多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涌向沿海的经济特区,涌向外资企业,或是开创民办的科、工、贸一体的公司,往往就是出于这种心理。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功利心理,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清贫社会潮流的影响以及校园经商的启示,诱发了求职大学生追求高经济收入的求富心理。

(二)攀比心理

在热热闹闹、熙熙攘攘的各种招聘会现场,你会看到大学生在寻找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会拿自己身边已找到就业单位的同学的就业

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就业择业的标准,觉得在校期间,我学生成绩比你好,获得的荣誉比你多,“官职”比你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该比你好,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大量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非常适合求职者的自己发展的单位,也会因某个方面比自己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存在些许差异而放弃,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里体会孤独与冷清。

(三)盲目求高心理

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只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从工资福利待遇到住房到地理位置到工作发展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却忽略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接纳自身。这种不掂量自己的才学,不给自己合理的定位而产生过高期望的盲目求高心理,使不少大学生择业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诱因,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求职者不了解职业的内在要求或不知道能否胜任某项工作,单纯追求“名望高,荣誉好”的单位,而与许多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四)求稳心理

所谓求稳心理就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会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那些全民所有制的单位(国有、国营企业),这种心理在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大学生身上会常常遇到。由于求稳定,大学毕业生在应聘时不仅应聘倾向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大企业,就是具体的工作岗位也较多的关注技术,研发类等比较稳定的岗位;诸如销售这种压力大,稳定性不高的岗位,选择的就较少。稳定的工作相

对来讲压力较小,心理负担轻,与之相适应的是个人发展,也可能相对稳定,而那些不稳定的工作,则要求求职者具备挑战压力的能力与信心,在不稳定中找到快速发展的机遇,这对个人的发展可能更为有利。

(五)乡土心理

据有关的调查统计显示,大学生在选择工作趋向时,首选的是学校所在地或自己的家乡,选择去其它大城市的居中,而选择去边远山区的只占少数。此种心理的大学生主要是为了离家近或追求生活上的某些便利。家在本地的大学生一般都有住房,到外地就业难免会增加住宿交通等方面的成本,这样就造就了大部分学生不愿出远门,只愿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就业。还有些大学生则是因为早早登上爱情方舟,毕业后为与另一半留守同一战壕而死守一方,草草地与用人单位签订工作协议。这样虽然避免了事业与家庭,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种种矛盾,却造成了人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六)求闲心理

大学生在求职时或多或少追求那些舒适的、清闲的工作。在有些大城市中,常会遇见这样一种怪现象,即有些工作无人愿意干,而有些工作无人干。在许多招聘会现场,常常可以看到许多大学生持求职简历在“挑肥拣瘦”地寻找职业,他们宁可待业,也不愿到一些学历要求不高,技术含量一般,也不需要太多经验要求的服务型岗位上去,就是一些技术性的岗位,一旦加上“倒班”之类的要求,就足以让许多大学生掉头而去。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常常会寻找热门的职业,报考的人数越多,他们对职业的渴求越大。于是在求职时,纷纷拥挤在“三资”企业,大饭店及外贸部门等狭窄的小路上,甚至有些大学生为此“献身”或受骗。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就业指导人员要告诫大学生,求职择业是一项非常严肃郑重的大事,一定要认真考虑,谨慎从事,决不能“跟着感觉走”,盲目的从众。先就业后择业也会给求知大学生日后的职业生涯埋下隐患,一定要慎重考虑。

(八)依赖心理

很多大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就是由家长和老师做的主,临近毕业时,这些人又把就业希望寄托在老师、学校和家长身上,他们一方面希望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自己到处奔波,于是对职业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更有一部分学生想通过攀哪个亲戚的关系,拿点钱,送点礼来得到某个职位,恐怕也难做长久。

(九)仕途心理

“学而优则仕”,这是近几年来部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注重政治取向,希望到政府部门工作。国家公务员权力大,收入稳,地位高。若没有被政府机关直接录用,也想方设法通过公务员考试。当然,大学生从事政府机关工作是当前人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充实政府机关实力是提倡的单政府机关的机构编制与干部职位都严格的限制,如盲目地,不顾一切的追求政府机关工作,结果大多数是坠下马来,铩羽而归。

大学毕业,有些大学生获得了足够多的荣誉,而有些只有得到一本毕业证书。在这种情况下,造假便成了这部分大学生自认的敲开大门的救命稻草,假证书,假荣誉等等的诸多东西都弄来放到自己的简历中,想借这些找一份好工作。但假的总归是假的,长不了,大学生反而误了自己的名声,毁了自己的前途。

目前,国家各级部门都十分关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舆论,政策,措施等各方面为大学生创造就业条件,以便大学生能尽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面对外部条件的支持,大学生应认识改变自身影响就业的不利条件,合理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尽早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大学生求职心理研究

大学生求职心理研究 【摘要】众所周知,社会的竞争乃是人才的竞争。在当今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社会大环境下,一些大学生,特别是距离“人才”标准有所欠缺的毕业生而言,求职择业心理难免会偏离轨道,甚至处于迷茫状态。因此,及时发现和纠正这些心理误区,并进行有效的引导,才能成功应对就业挑战,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求职;心理误区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很多毕业生在传统择业观的影响下无所适从,产生了许多求职过程中的心理误区和情绪,也出现了自卑、茫然、无助感、倦怠、感觉不公平、羡慕他人等复杂的心理形态,大学生就业心理越来越矛盾化。 一、大学生求职心理误区分析 (一)大学生职业角色意识淡薄 所谓职业角色意识,就是个体把自己未来发展的具体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寄托在具体的职业角色上,并把职业的规范与要求作为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大学与社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大环境,从学生到一个职业者的转变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对未来自己的职业角色

认知模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心理定位普遍比较模糊。很多学生不了解自己想要从事何种职业,不清楚哪种行业哪种岗位更适合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空白。职业心理定位的模糊最终导致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盲目性。 2.缺乏系统的职业意识。大学生对于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性格等方面因素尚未做一个全面的考量,也没有系统的考虑自己如何尽快转换观念,更新角色,以适应新的环境。职业角色意识的不健全,使得他们对职业的选择没有针对性,错失了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 (二)毕业生在就业基本心理素质方面存在误区 当今大学生往往更看重竞争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就业信心等方面的内容,而对于广大的用人单位来说,他们则更看重一个人的团结协作精神、敬业精神、诚信意识以及责任心等方面的内容。这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迫切需要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经常表现出的心理形态 (一)自卑心理 一些大学生过低地评价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种自卑的心理导致他们缺乏竞争勇气和自信。由于不自信,他们表现出了消极和恐慌,在面试时畏畏缩缩,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得不到完整体现,最终求职失败。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

?第一章概论 ?第二章临床心理评估与心理测验 ?第三章应激与应激障碍?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第五章智力障碍 ?第六章人格障碍 ?第七章神经症、癔症、抑 郁症 ?第八章行为障碍 ?第九章心身疾病 ?第十章临床常见的病人 心理问题 ?第十一章心理咨询 ?第十二章临床心理咨询 ?第十三章危机干预第一章概论 临床心理学的定义、性质及研究目的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临床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一、临床心理学的定义 ?1935年,美国心理学协会(APA)临床心理学分会给临床心理学下了一个定义: 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通过心理测评、分析、观察等方法,对个体的能力和行为特征进行理解,并通过对个体的身心诊断、生活史了解以及对个体生活状况的观察、分析,以对个体的心理适应问题进行咨询和治疗。?1991年,美国心理学协会又提出一个新的定义:临床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程序来了解、预测和缓解智力、情绪、生理、心理、社会和行为上的障碍、适应不良等,以及从事相关的研究、教学和心理服务。 ?20世纪60年代,日本心理学会(JPA)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家下的定义: ?临床心理学是综合心理学和其他各种学科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对特殊的个体(心理不适应的人或心理障碍患者)在生活中遇到的障碍、苦恼的本质的理解,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解决的一门学问。 ?因此,他们把临床心理学的实践活动称为“心理学的临床应用”。 ?1988年,日本学者田中富士夫下的定义: ?临床心理学概括地说是对心理不健康或有行为问题的来访者进行心理援助,将他们的精神和人格向健康方向引导,这种引导需要运用心理学和各种相关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综上所述,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它整合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心理适应为中心,并以心理援助为特征;通过缓解适应不良,提高能力水平和缓解情绪不安,以促进人类的社会适应、心理调节和个体发展。 ?①临床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②以心理测评和诊断、心理咨询和治疗为中心③以心理适应不良或心理障碍的援助为目标,以达到帮助适应困难的个体调整心态,矫正不良行为,提高个体生活满意度。 ?二、临床心理学的性质:发展性教育性社会性 ?发展性——始终强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以往:注重心理诊疗,服务对象主要是心理异常者,此种心理治疗具有浓厚的精神医学色彩。 ?后来;心理援助(assistance),危机介入(intervention),引导(guide)或促进(improvement)等概念引入,反映临床心理学的发展特点。 ?20世纪40年代前的临床心理学主要以心理测评活动为主,是对个人的适应问题进行指导(direction)、助言(suggesstion)、和劝告(recommendation)式的咨询。 ?现代的临床心理学能够为人们的精神健康和身心发展起到建设性的教育、援助作用。 ?教育性——社会性—— ?临床(clinical)起源于希腊语klinikos,“医生在患者的病床边进行医学的照料”。 ?今天,“临床”不仅仅是“床边医学诊疗”的概念了。不仅限于医疗临床了。 ?“家庭心理临床”“教育临床”“地域临床” ?三、临床心理学的目的:运用心理学的技术、知识、成果,以及与心理学相关的科学理论对有心理适应问题的人进行

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状况分析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校园稳定。接连发生的________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供大家参考选择。 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近几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校园稳定。接连发生的大学生*事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大学生的心里健康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种现象已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注。 我们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话题为主题,利用网络、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我们身边的同学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面对着崭新的生活,无论是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情感上,很多人都曾有过一段迷茫的时期。而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报道也日益增多,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对同龄人的调查,总结出大家目前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提出宝贵的意见,向身边的同学宣传关注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帮助身边的同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健康快乐地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涯,并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步入大学校园,所有一切都是新的,学习任务、人际交往及竞争压力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大学生独立地面对和处理,因此也必然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心理上、思想上的困惑,如紧张,焦虑,恐惧,孤独,抑郁等,严重的不适应会造成心理障碍。这些心理现象的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具体的压力有哪些呢经济学系实践部对我系06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并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对部分同学进行了调查问卷,并对其中发现的问题,加以思考和研究。 二调查方法或工具主要是问卷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方面进行实施。 心理健康调查问卷问题分析1您认为您目前所在的大学与高中的整体氛围相差很大吗A.特别大B.很大C.差不多D.无差别分析12的同学认为相差的氛围特别大,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 48的同学认为相差很大,主要实在学习氛围和生活习惯上,大学的学习相对轻松而且老师也不会总是督促学习,大学都是住宿生活而很多人都是到了大学才离开家开始住在学校,这一方面很多人表示一开始真的很不习惯。 40的同学认为差不多,虽然大学与高中相比是一个崭新的环境,但他们表示自己很快就适应了这样的生活。 0的同学认为无差别。

求职大学生心理活动分析报告

职业价值观测评 本报告为您识别并揭示了您的职业锚,并基于此为您提供了相关的职业定位与规划辅导,以下是您的一苇?职业锚测评数据分析图形: 根据上图所显示的您的测评结果,您的职业锚类型(即您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最不愿放弃的)是: 主导职业锚类型:生活型(占人群的31.06%) 辅助职业锚类型:创造/创业型(占人群的19.85%) 主导职业锚:生活型 是综合了职业与家庭关系的一种职业定位。生活型职业锚现在变得越来越普遍,因为作为家庭主要成员的两方必须同时关注两个同样重要,但是有可能就是不同的职业选择。如果您在生活型方面的得分相对最高,意味着您不会放弃任何有助于整合或平衡个人的需求,与家庭的需求,或者与您职业的需求的机会。您期望那些与生活工作重要的因素能够相互融合成一体,因此,您也愿意去发展您的职业生涯以提供足够的灵活性满足这种融合。 工作类型:您希望为生活而工作的,而不是为工作而生活,所以在工作上,您不会多做一点点份外之事。您期望您的工作内容是明确的; 薪资福利:您不追求通过加班或参与项目的方式获得额外的收入,您追求属于您的那一份明确工作任务的所得。对于您来说,这份薪酬福利已经能够使您正常快乐的生活,而额外付出的努力获得的收入反而得不偿失; 工作晋升:如果职位的晋升可能会带来对于生活家庭的负面的影响,您会毫不迟疑地拒绝;因为成功对您来说,不仅仅是在工作,而更是在生活与家庭上; 最佳认可方式:弹性的工作时间安排可能是对您最有效的奖励。您不希望承担超出最低工作要求之外的其他工作,所以您也不会期待除了薪水以外的其他奖励。在您表现出色、工作高效的时候,如果能给您一个最大化非工作时间的机会,这将是对您最大的奖励!

关于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的调查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645 关于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的调查报告完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的调查报 告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目录 一、摘要 (2) 二、调查目的 (2) 三、调查结果 (3) (一)调查对象 (3)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3) (三)调查数据分析 (3) 二、总结及建议 (7) 内容摘要:毕业大学生逐年增多,面对各种毕业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择业方向又会有怎样的变化。众所周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原有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逐渐被“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新的就业制度所取代。同时,面

临床心理学课件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概念 一、什么是临床心理学? “临床”(clinical,klinikos)的含义: 医生在患者的床边进行医学照料;神父、牧师在死者的床边进行祈祷,祝福其灵魂的安息。 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与程序,从个体水平对智力、情绪、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理解、预测、干预和研究的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属于“应用”学科 两个成分:评估与诊断 / 咨询与治疗 二、工作内容: 工作对象: 心理不健康或不适应或心理障碍者为主要对象,即有心理问题的个体。包括婴幼儿、青少年、成人和老人。 1、心理评估: 目的:心理评估包括对个体信息(行为、问题、独特的特点、能力以及智力)的信息的收集,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描述、理解。 方法:会谈、测验与观察 2、心理咨询: 个体水平:各种心理问题、心身健康、能力发展、职业选择、生涯规划 团体水平:组织机构的管理组织机能正常高效发挥等问题提供指导和建议。 3、心理治疗: 对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个体实施心理治疗的方法与技术,使其获得正常的适应性的行为,或增进适应、促进成长、完善人格。 4、研究: 探讨心理异常或问题的实质,对心理异常或问题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与规律给予解释,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估与分析等等。 5、教学 从事本科或研究生有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或课堂讲授、或小组讨论、或

一对一的教学与督导、案例分析等形式,以在理论与实践中培养专业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 6、管理 从事某些机构的组织管理者。 三、工作模式 ?SCA模式: S(setting):心理咨询与治疗所必须的场所; C (client):有问题前来咨询的来访者,及工作对象; A (activity):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种种活动。 ?工作模式: 矫治模式:帮助患者减轻或消除症状,提高应对与适应能力,能自己面对和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能自强自立。 发展模式:提高心理能力,培养、发展更好的心理品质;帮助来访者减少问题的产生的潜在的可能性、预防问题的发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节临床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人格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精神病学 心理测量 临床心理学/医学心理学 二、与其他职业的关系 社会工作者 精神科护士 保健大夫 法律律师 教师 大众传媒或文学工作者 第三节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2006-09-17 05:33:30) 转载▼ 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学业,感情,就业,生活各方面的压力,使其心理状况正走向不良的方面发展,孤独、苦闷、迷茫和焦虑。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这种现象颇受家长,老师及教育各界人士所高度关注,重视,毕竟作为高层次的知识人才——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我们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全方面的调查,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使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走出心理障碍,健康成长。 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0份,回收率98%。调查显示,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隐患,形势不容乐观。 一、调查中大学生的自我评价状况 1、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对自己并不太自信。 在对大学生“你是否觉得自信”的调查中,有47%的人选择了非常自信和自信,而53%的人选择了有时不太自信,不自信甚至自卑。女生的不自信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女性的心理普遍脆弱、敏感,致使不自信的因素相对男性更多一些,若不加以疏导和防范,出现意外的几率会更高。 2、最想改变的是知识。 大学生如果能改变自己,他最想改变的是什么呢?“知识”以43.1%排在首位,“出身”、“外貌”分别以5.4%、5.2%排在最后两位。“财富”以18.9%位居第3位,也占有不小的比例,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追求的多元化。 3、大学生心态不轻松。 在“你觉得目前压力大吗”的选项中,选择“大”和“快要崩溃”的占有39.4%,同样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在“上学后遇到的最大挫折”调查中,“学习成绩不理想”和“就业竞争太激烈”选择率最高,道出了大学生不轻松的两个主要原因。 4、大学生对物质条件基本满意。 通过调查显示,女生在选择“生活费是否够用”的时候,86.7%的人选择了“基本够用”和“有剩余”,而男生的“经常负债”率也低于预期和以往,学生们在对生活费的打理上学会了控制,基本正常。学生的日常主要消费集中在饮食方面,这一选项高达51.9%;大学生拥有“新三件”手机、电脑、MP3的比率高达65.5%。 5、部分大学生情绪低落 在“你认为自己常处在哪种情绪中”的调查中,26.3%的人选择了郁闷、无聊、烦躁;而“对你的日常生活方式评价”的调查中,65.9%的人选择了很一般和枯燥。 二、大学生学习环境状况 1、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 在“学习负担是否沉重”的调查中,有超过29.4%的学生认为学习负担沉重和喘不过气来,女生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而28.2%男生选择无所谓和60分万岁。 2、大学生的业余时间多选择上网或打游戏 “你在业余时间主要做什么”的调查显示,38.3%的人选择了上网或打游戏。上网已经成为了多数学生课余生活的最爱,但过于沉迷网络、容易产生很多心理疾病。在实地调查中,大部分上网的男同学都是在打游戏,其中不乏暴力、血腥、色情的,上网聊天也是大学生发泄情绪的主要方式,正确引导学生对待网络、利用网络是学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作者:————————————————————————————————日期: 2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摘要】: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正文】: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只有正确认识了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心理,并克服不良心理,我们大学生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大学生的求职择业心理千姿百态,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功利心理和求名心理:这两种心理在大学生中尤为突出。当今有些大学生的择业动机不再是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而更多的是为了获取高收入、高地位。有些大学生并不了解某些职业的内在要求或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某些工作,单纯追求“名望高、名誉好”的单位。 二、安全心理:在选择职业时有些人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那些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单位。甚至是有些家长要求孩子不要冒什么奉献去赚大钱,有份稳定工作就可以。 三、求闲心理和求便心理:有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追求舒适、清闲的心态,有些追求离家近或生活便利。由于事业与家庭、工作与生活常常有许多矛盾,造成许多不便,从而在择业时产生了这些心理。 四、竞争心理:竞争心理与安全、求闲和求便心理形成对比。有些大学生本来已经找到了收入稳定且待遇高的工作,但是却不满足于一成不变,整天清闲无所作为,他们更愿意参与各种竞争,情愿快节奏、高效率地干,并希望工作之余能自由自在地享受。 五、从众心理:一些大学生在求职现场寻找热门职业,报考的人数越多,她们对那些职业的渴求越大。求职择业是一项严肃郑重的大事,一定要认真考虑,谨慎从事,自身实际出发,决不能“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 六、奉献心理:这是一种良好的择业心理。凡是拥有这样心理的人,大多是树立了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择业观的人。只有我们大学生这样的拥有心理,才能为社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是大学生的对就业、择业的心理。大学生在寻找工作时经常会遇到挫折,这又会使大学生产生很多心理障碍:焦虑,自卑,孤傲等,这些心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那么大学生择业的这些心理障碍是如何形成的呢?我总结如下几点: 一、大学生自身原因: 1、择业认知心理的偏差。 (1)自我估价的偏差这种偏差存在两种极端。一是自我估价过高,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盲目自信或自负。在择业中,往往认为大多数的职位都与自己的才能不匹配,结果失去大量的就业机会,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现象。二是自我估价过低,不能觉察自己的优势与长处,夸大自己的不足与缺陷,伴随着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自卑心理,不敢面对择业。 (2)对专业对口的认知偏差。相当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就业必须专业对口,才能才尽其用,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过分苛求专业对口。其实大学生应该意识到每

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

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 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当然,与一般个体心理现象一样,大学生的心理现象也可划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心理倾向性以及心理构成物等形态。这些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大学生仍然是少数,是令同龄人羡慕的对象,家庭的骄傲,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其生活环境、活动的主要目标和特点、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认识等方面的不同,在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心理发展等方面亦会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中国心理学家网] 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表现如下: 一、强烈的求知欲望 一位新生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上大学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我终于步入了这神圣的殿堂,一个多星期的所见所闻,令我感慨万千。清晨,桂花树下、林阴道上的读书声,仿佛是呼唤太阳的晨曲;广告栏上色彩鲜艳的各种学术讲座海报,莫非就是大学的神秘面纱;图书馆里络绎不绝的借书人好像在寻找最心爱的朋友;灯火通明的教室里,沙沙的翻书声衬托出夜晚的宁静……这一切太美了!我一定要珍惜这四年的学习机会,成为一个真正拥有知识财富的巨人。”这篇日记以浪漫的笔调描绘了大学校园的书香氛围,烘托出当代大学生热爱学习,置身于知识海洋的情景。这位新生坦率地表达了要努力获得知识财富的愿望和决心,这无疑代表了当代大学生的心声。 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反映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就成为一种内在需要。因为,大学生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成员,无论是追求个人未来高质量的生活,还是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理想,都需要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 二、强烈的参与意识 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二是指大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校园内的各项活动。 大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希望工程”的捐款里有他们的真挚爱心;在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的活动中有他们刚毅的面容;他们为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热情讴歌;他们为成为一名青年志愿者为社区服务感到自豪……积极的参与意识来自当代大学生日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都标志着大学生心理的社会性的发展和成熟。 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多地表现在参加校园内的各项学习、社会工作、文化体育活动中,如果说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是责任感和使命感所驱使,那么参与校园内的各项活动则多是成长动机和表现欲所驱使。绝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都希望能够担任一些社会工作或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从事一些社会工作、参加社团活动,能学到更多的专业之外的东西,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扩大知识面,使身心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同时,通过参与各项活动来表现自己的才能,获得他人的赞许,以满足个人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心理需要。 三、强烈的情感和交友需要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与社会的联系实际上是通过一系列的人际交往活动来实现的。一般人都会有和他人交往和建立某种关系的倾向。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

大学生求职心理论文

大学生求职心理论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大学生求职心理论文》的内容,具体内容:我国每年毕业人数急剧增加,从而导致了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严峻局面,以致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面对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求职心理也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 我国每年毕业人数急剧增加,从而导致了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严峻局面,以致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面对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求职心理也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浅析大学生求职心理》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升高,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就业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本论文主要对大学生求职心理进行分析,客观地分析了大学生的求职心理,并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问题的对策,帮助大学生正视求职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问题,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 就业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必修课,也是他们人生中的最重要的选择之一。由于1998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原因,我国每年毕业人数急剧增加,从而导致了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严峻局面,以致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

题日益突出,面对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求职心理也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所以,如何帮助大学生调整好就业心态、做好求职前的准备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1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现状分析 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八个城市中对2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自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目标,充满信心。2011年2月22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巡视员尹建提出:高校毕业生大部分可在离校后半年至一年内实现就业,但就业质量还有待提高。大学生就业观念趋于理性,但与现实仍有一定差距。 这一切表明,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日益增加,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导致当代大学生出现抑郁、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就业心理压力对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尽快着手研究和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2 影响学生就业的心理因素 2.1从众心理普遍存在 调查表明,当今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总是很难做出理性的选择,容易产生从众的心理和行为。如今,在毕业生就业日益趋于市场化的今天,许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社会缺乏理性认识,容易受到家庭、社会、同学的影响,缺乏个人主见,随波逐流,从众心理较为严重。他们在求职

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案例一: 前不久,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2006级临床专业的学生李某,在其学校附近与男友发生争执并提出分手,遭男友割断喉管后死亡。据目击者称,事发时,杨某拿着一把十余厘米的刀追死者,并朝其喉咙处割去,杀死女友后,杨某抱着死者久久不肯离去,直到110民警来到现场,将其带走。 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近几年来,大学生打架斗殴、杀人伤害、强奸之类的人身伤害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是仅次于大学生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和警惕。心病终需心药医,心理专家呼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要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方面,更多地给予大学生一些心理关照和疏导,才能减缓和化解大学生的心理。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 案例二: 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项,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大学三年级,小A 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小A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小B,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 对待?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精选.)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 当代大学生存在对大学环境不适应、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自我定位出现迷惑等问题,为此,可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他们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树立乐观向上的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增强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如何促使大学生心理日益成熟,使其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青年中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此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职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进人大学后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随着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也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再加上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进入大学后,发现成绩优异的同学有很多,他们在高中时代作为佼佼者的优越感消失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在思想上,大学生往往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识不清。学生在考大学前往往被灌输了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一生无忧等片面的观念。但进入大学后,他们感到学习考试的压力还是那么大,竞争更加激烈,还要面对就业的压力。这种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差距,使很多大学生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而在生活上,大学生要自己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如何与同学室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摆在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学习上,学习方法的改变同样困扰着一部分大学生,他们习惯了以往中学里老师手把手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老师的教育方式很不习惯,以致课业落后,自尊心受到打击,出现焦虑、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 2.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 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显著,许多大学生在大四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也就随之凸现出来。但相对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等影响对能否就业就更为敏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比城镇学生相对更多一些。 3.恋爱与性心理发生问题 这也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后的报复心理等。随着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对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生理发育、两性关系、恋爱等方面也经常出现心理困惑和障碍。一些大学生因一时冲动,或早婚早恋而荒废学业,或未婚先孕而痛苦不堪,或触犯刑法,走上犯罪的道路而留下终生遗憾。 4.自我定位出现迷惑大学生心理渐趋成熟,开始积极地思考人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对于学习为了什么,将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生等问题的思索使大学生心理起伏很大,如果没有适时的引导,很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的关系

当代大学生求知心理分析

当代大学生求知心理分析 时逢春季,又是应届毕业生落实工作单位的关键时期,可大学生的种种求职心理和用人单位设定的诸多门槛,使大学生的求职之路徒增几多艰辛。大学生求职就业难难在何处,某些外部条件欠完善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也应该看到,大学生就业难,最大的难点还在于大学生自身。 通过春季的几场人才招聘会和相关的资料,笔者发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如下的几种心理,阻断了与诸多工作结缘的路径。比如: (一)功利心理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大学生个性意识的增强,也是大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日趋严重,使大学生较多地考虑目前的,现实的利益,过分的注重职业经济效益。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和其他知识分子,他们的它们的求职或择业的动机即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愿望,也有获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望。许多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涌向沿海的经济特区,涌向外资企业,或是开创民办的科、工、贸一体的公司,往往就是出于这种心理。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功利心理,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清贫社会潮流的影响以及校园经商的启示,诱发了求职大学生追求高经济收入的求富心理。 (二)攀比心理 在热热闹闹、熙熙攘攘的各种招聘会现场,你会看到大学生在寻

找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会拿自己身边已找到就业单位的同学的就业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就业择业的标准,觉得在校期间,我学生成绩比你好,获得的荣誉比你多,“官职”比你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该比你好,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大量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非常适合求职者的自己发展的单位,也会因某个方面比自己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存在些许差异而放弃,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里体会孤独与冷清。 (三)盲目求高心理 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只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从工资福利待遇到住房到地理位置到工作发展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却忽略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接纳自身。这种不掂量自己的才学,不给自己合理的定位而产生过高期望的盲目求高心理,使不少大学生择业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诱因,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求职者不了解职业的内在要求或不知道能否胜任某项工作,单纯追求“名望高,荣誉好”的单位,而与许多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四)求稳心理 所谓求稳心理就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会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那些全民所有制的单位(国有、国营企业),这种心理在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大学生身上会常常遇到。由于求稳定,大学毕业生在应聘时不仅应聘倾向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大企业,就是

当代大学生求职心理分析

当代大学生求职心理分析 时逢春季,又是应届毕业生落实工作单位的关键时期,可大学生的种种求职心理和用人单位设定的诸多门槛,使大学生的求职之路徒增几多艰辛。大学生求职就业难难在何处,某些外部条件欠完善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也应该看到,大学生就业难,最大的难点还在于大学生自身。 通过春季的几场人才招聘会和相关的资料,笔者发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如下的几种心理,阻断了与诸多工作结缘的路径。比如: (一)功利心理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大学生个性意识的增强,也是大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日趋严重,使大学生较多地考虑目前的,现实的利益,过分的注重职业经济效益。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和其他知识分子,他们的它们的求职或择业的动机即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愿望,也有获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望。许多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涌向沿海的经济特区,涌向外资企业,或是开创民办的科、工、贸一体的公司,往往就是出于这种心理。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功利心理,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清贫社会潮流的影响以及校园经商的启示,诱发了求职大学生追求高经济收入的求富心理。 (二)攀比心理 在热热闹闹、熙熙攘攘的各种招聘会现场,你会看到大学生在寻找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会拿自己身边已找到就业单位的同学的就业

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就业择业的标准,觉得在校期间,我学生成绩比你好,获得的荣誉比你多,“官职”比你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该比你好,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大量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非常适合求职者的自己发展的单位,也会因某个方面比自己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存在些许差异而放弃,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里体会孤独与冷清。 (三)盲目求高心理 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只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从工资福利待遇到住房到地理位置到工作发展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却忽略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接纳自身。这种不掂量自己的才学,不给自己合理的定位而产生过高期望的盲目求高心理,使不少大学生择业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诱因,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求职者不了解职业的内在要求或不知道能否胜任某项工作,单纯追求“名望高,荣誉好”的单位,而与许多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四)求稳心理 所谓求稳心理就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会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那些全民所有制的单位(国有、国营企业),这种心理在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大学生身上会常常遇到。由于求稳定,大学毕业生在应聘时不仅应聘倾向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大企业,就是具体的工作岗位也较多的关注技术,研发类等比较稳定的岗位;诸如销售这种压力大,稳定性不高的岗位,选择的就较少。稳定的工作相

临床心理学知识点

1.科学家-实践者(scientist-practitioner )模式。目标:培养集研究者和高水平实践者于一身的心理学家 该模式要求临床心理学家:(1)要在大学里进行必要的训练;(2)应该先成为心理学家,其次才是职业心理学家;(3)需要经过临床实习阶段;(4)应具有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和研究的能力;(5)受训的最高学历应是哲学博士。心理学工作者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从事治疗和咨询工作。 2.“科学家—实践者”模式的主要内容科学的头脑:研究:数据收集,假设检验,变量的控制、结果的评估;学习:合理使用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临床实践知识心理干预:治疗关系建立与维持的能力、有效干预的能力;对干预过程和结果评估的能力、对危机等的干预能力心理评估:观察与分析、心理测评、综合因素考虑、预测。 3.1988年APA分裂,导致了心理协会APS成立 APS的目标:推动心理学学术的发展;保持心理学的科学根基;促进公众对心理学科学及其应用的理解;提高教育质量;鼓励心理学走向大众。 4.临床心理学家资格认定的共同点:对专业素质的高标准要求;国家制定认定标准;学历要求比较高;要有相当长时间的实践经验和认定。 5.精神障碍的分类的优缺点优点:有助于治疗者决定如何治疗;便于专业人员交流,达成共识,理论与技术推广。缺点:对疾病的认识模式化,固定化,干扰其他信息的获得,影响治疗的有效性,灵活性。 6.菲利普.皮尔内是精神病学的奠基人,临床精神医学治疗创始人。 7.罗洛·梅是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 8.1892年,美国心理学会(APA)成立。 9.动力学模型的侧重点:①推论与解释②强调“自我”作用的发挥,即理性的力量,强调智能过程③强调历史,历史与现实的关系。10.行为模式的理论前提:①假设:行为是习得②核心策略:将人们暴露在新的学习环境下,而这些情境可以修正过去适应不良的反应模式。 11.行为模型的侧重点:①关注症状本身:人的行为是可观察的过程;重点是行为过程,而不是思维和情感;把注意力集中在与历史无关的进程。 12.行为模式的贡献:①使心理咨询与治疗有了明确的目标,减少的治疗目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②拓展了心理治疗的范围③注重可观察的症状④关注个体的当下功能性状态。 13.现象学的侧重点:当事人的主观过程;当事人如何感受;强调非历史的过程,当事人的如何有效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14.现象学的贡献:注重每一个人的独特价值,注重个体内在发展与生存的内在动力①使得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中心由咨询(治疗师)转向了当事人。②使工作的重点由理论转向了技术与技巧③使心理咨询(治疗)成为一项职业化的工作 https://www.360docs.net/doc/3810448187.html,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编写原则①遵循为病人服务的原则,满足病人和社会的需要;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③继承《CCMD》以前版本的优点;④注意与国际接轨; ⑤简明,便于操作。 https://www.360docs.net/doc/3810448187.html,MD-3(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17.心理评估的含义:系统化的收集关于个人及其有关环境信息,对个体进行“生物-心理-社会”的专业性判断,以此为基础做出对个人最恰当决定的过程。目的:形成能够指导心理干预的具有时限性的结构化、概念化的专业判断。主要任务:1、懂得要获得的基本信息2、学会根据求助者的问题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如何获取3、能够加以整合,形成临床预测和假设4、根据信息和假设确定治疗计划。步骤:1.决定评估内容:评估始于问题2.确定评估目标:面临多重选择3.选择决策标准4.收集评估资料:全面收集资料5.判断与决策:诊断与干预政策6.报告与交流:梳理与反思。 18.好的评估报告包括的内容:1、案例叙述:求助者的情况、问题、假设与验证2、详细说明评估的程度与方法:使读者能够理解评估的适宜性3、结果的报告:①数据清楚、概括简洁、结论明确、讨论与解释富有逻辑性②将来继续评估的建议③干预设计。 19.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基本理念:预防重于治疗;强调力量和能力;讲究生态学观点;尊重多样性与多学科视角。 20.危机事件处理六个方针:快——及早发现,及早介入;稳——稳定情绪,真面宣传;化——坚持协调,化解矛盾;活——弄清起因,分类处理及早介入;公——秉公处理,分清是非;清——总结经验,清除隐患。 21.危机事件指的是导致个体产生中度和重度应激反应的某个事件或 一系列的事件,死亡、严重的躯体伤害、惊恐、无助感是灾难事件最 常见的特点。 22.心理危机定义:广义: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应对和解决时。狭义: 突然遭遇逆境或变故,无法解决,心理失衡。三个标准:1.经历重大 影响与突发事件;2.引起急性情绪、认知、行为、躯体改变(非精神 病性);3.用平常手段无法解决。 23.自杀的原因1、精神障碍导致自杀;2、躯体疾病导致自杀;3、非 疾病(普通)人群自杀;4、宗教信徒自杀或集体自杀。精神疾病是 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精神障碍自杀占所有自杀个案的30-40%,其中, 抑郁症自杀占全部精神障碍自杀的1/4,精神分裂症自杀占全部精神 障碍自杀的27-30%。高危因素:心情忧郁或抑郁;近期,特别是最近 两天,有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近一个月生活质量很差;长期的生活、 工作或心理压力;既往有过自杀行为;亲友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 24.抑郁症的六项评估指标:情绪极度低落,早晨最为明显;负性认 知堆积,觉得失败、愧疚、无望;行为一反常态,哭泣、易怒、退缩、 混乱;无法入睡或睡眠过多,精神不振;食欲改变,肠胃功能紊乱, 体力不支;强迫性地一再产生“死”的念头,怕自己失去自制力。 25.自杀(自杀未遂)干预的操作要点:1、敏锐的观察2、初步接触 3、直接询问 4、评估致命危险程度 5、寻求支持的资源 6、自杀危机 与入院干预。 26. 如何帮助一个有自杀征兆/自杀未遂的人:相信他说的话;当他 说要自杀时,要认真对待;如他要你对其想自杀的事情给予保密时, 不要答应;让他相信他人的帮助能缓解面临的困境,并鼓励他们寻求 帮助;说服其相关人员共同承担帮助他的责任;如果你认为他当时自 杀的危险性很高,不要让其独处,要立即陪他去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或 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对刚刚出现自杀行为(如服毒、割腕等)的人, 要立即送到最近的急诊室进行抢救。 27.对有暴力行为患者的检查治疗技巧避免给患者过度的刺激(声 响、强光)予以足够的个人空间,尽量保持开放的身体姿势,尊重、 镇静、耐心、认可患者有意义的感受;向患者表示随时随地的帮助意 愿,多作言语安抚和教育指导(症状、用药、不良反应)以减少患者 对治疗的恐惧;避免过多的目光直接接触。 1.科学家-实践者(scientist-practitioner )模式。目标:培养集 研究者和高水平实践者于一身的心理学家 该模式要求临床心理学家:(1)要在大学里进行必要的训练;(2) 应该先成为心理学家,其次才是职业心理学家;(3)需要经过临床 实习阶段;(4)应具有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和研究的能力;(5)受 训的最高学历应是哲学博士。心理学工作者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从 事治疗和咨询工作。 2.“科学家—实践者”模式的主要内容科学的头脑:研究:数据收集, 假设检验,变量的控制、结果的评估;学习:合理使用最新的科学研 究成果、临床实践知识心理干预:治疗关系建立与维持的能力、有效 干预的能力;对干预过程和结果评估的能力、对危机等的干预能力心 理评估:观察与分析、心理测评、综合因素考虑、预测。 3.1988年APA分裂,导致了心理协会APS成立 APS的目标:推动心理学学术的发展;保持心理学的科学根基;促进 公众对心理学科学及其应用的理解;提高教育质量;鼓励心理学走向 大众。 4.临床心理学家资格认定的共同点:对专业素质的高标准要求;国家 制定认定标准;学历要求比较高;要有相当长时间的实践经验和认定。 5.精神障碍的分类的优缺点优点:有助于治疗者决定如何治疗;便于 专业人员交流,达成共识,理论与技术推广。缺点:对疾病的认识模 式化,固定化,干扰其他信息的获得,影响治疗的有效性,灵活性。 11.菲利普.皮尔内是精神病学的奠基人,临床精神医学治疗创始人。 12.罗洛·梅是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 13.1892年,美国心理学会(APA)成立。 14.动力学模型的侧重点:①推论与解释②强调“自我”作用的发挥, 即理性的力量,强调智能过程③强调历史,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15.行为模式的理论前提:①假设:行为是习得②核心策略:将人们 暴露在新的学习环境下,而这些情境可以修正过去适应不良的反应模 式。 11.行为模型的侧重点:①关注症状本身:人的行为是可观察的过程; 重点是行为过程,而不是思维和情感;把注意力集中在与历史无关的 进程。 12.行为模式的贡献:①使心理咨询与治疗有了明确的目标,减少的 治疗目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②拓展了心理治疗的范围③注重可观 察的症状④关注个体的当下功能性状态。 13.现象学的侧重点:当事人的主观过程;当事人如何感受;强调非 历史的过程,当事人的如何有效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14.现象学的贡献:注重每一个人的独特价值,注重个体内在发展与 生存的内在动力①使得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中心由咨询(治疗师)转向 了当事人。②使工作的重点由理论转向了技术与技巧③使心理咨询 (治疗)成为一项职业化的工作 https://www.360docs.net/doc/3810448187.html,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编写原则①遵循为 病人服务的原则,满足病人和社会的需要;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 中国国情;③继承《CCMD》以前版本的优点;④注意与国际接轨; ⑤简明,便于操作。 https://www.360docs.net/doc/3810448187.html,MD-3(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 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情 感性精神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 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7)精神发育迟滞 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 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17.心理评估的含义:系统化的收集关于个人及其有关环境信息,对 个体进行“生物-心理-社会”的专业性判断,以此为基础做出对个人 最恰当决定的过程。目的:形成能够指导心理干预的具有时限性的结 构化、概念化的专业判断。主要任务:1、懂得要获得的基本信息2、 学会根据求助者的问题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如何获取3、能够加以整 合,形成临床预测和假设4、根据信息和假设确定治疗计划。步骤: 1.决定评估内容:评估始于问题 2.确定评估目标:面临多重选择 3. 选择决策标准4.收集评估资料:全面收集资料5.判断与决策:诊断 与干预政策6.报告与交流:梳理与反思。 18.好的评估报告包括的内容:1、案例叙述:求助者的情况、问题、 假设与验证2、详细说明评估的程度与方法:使读者能够理解评估的 适宜性3、结果的报告:①数据清楚、概括简洁、结论明确、讨论与 解释富有逻辑性②将来继续评估的建议③干预设计。 19.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基本理念:预防重于治疗;强调力量和能力; 讲究生态学观点;尊重多样性与多学科视角。 20.危机事件处理六个方针:快——及早发现,及早介入;稳——稳 定情绪,真面宣传;化——坚持协调,化解矛盾;活——弄清起因, 分类处理及早介入;公——秉公处理,分清是非;清——总结经验, 清除隐患。 21.危机事件指的是导致个体产生中度和重度应激反应的某个事件或 一系列的事件,死亡、严重的躯体伤害、惊恐、无助感是灾难事件最 常见的特点。 22.心理危机定义:广义: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应对和解决时。狭义: 突然遭遇逆境或变故,无法解决,心理失衡。三个标准:1.经历重大 影响与突发事件;2.引起急性情绪、认知、行为、躯体改变(非精神 病性);3.用平常手段无法解决。 23.自杀的原因1、精神障碍导致自杀;2、躯体疾病导致自杀;3、非 疾病(普通)人群自杀;4、宗教信徒自杀或集体自杀。精神疾病是 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精神障碍自杀占所有自杀个案的30-40%,其中, 抑郁症自杀占全部精神障碍自杀的1/4,精神分裂症自杀占全部精神 障碍自杀的27-30%。高危因素:心情忧郁或抑郁;近期,特别是最近 两天,有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近一个月生活质量很差;长期的生活、 工作或心理压力;既往有过自杀行为;亲友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 24.抑郁症的六项评估指标:情绪极度低落,早晨最为明显;负性认 知堆积,觉得失败、愧疚、无望;行为一反常态,哭泣、易怒、退缩、 混乱;无法入睡或睡眠过多,精神不振;食欲改变,肠胃功能紊乱, 体力不支;强迫性地一再产生“死”的念头,怕自己失去自制力。 25.自杀(自杀未遂)干预的操作要点:1、敏锐的观察2、初步接触 3、直接询问 4、评估致命危险程度 5、寻求支持的资源 6、自杀危机 与入院干预。 26. 如何帮助一个有自杀征兆/自杀未遂的人:相信他说的话;当他 说要自杀时,要认真对待;如他要你对其想自杀的事情给予保密时, 不要答应;让他相信他人的帮助能缓解面临的困境,并鼓励他们寻求 帮助;说服其相关人员共同承担帮助他的责任;如果你认为他当时自 杀的危险性很高,不要让其独处,要立即陪他去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或 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对刚刚出现自杀行为(如服毒、割腕等)的人, 要立即送到最近的急诊室进行抢救。 27.对有暴力行为患者的检查治疗技巧避免给患者过度的刺激(声 响、强光)予以足够的个人空间,尽量保持开放的身体姿势,尊重、 镇静、耐心、认可患者有意义的感受;向患者表示随时随地的帮助意 愿,多作言语安抚和教育指导(症状、用药、不良反应)以减少患者 对治疗的恐惧;避免过多的目光直接接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