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西安明城墙保存至今的原因

合集下载

浅析古城墙保护

浅析古城墙保护

浅析城市历史遗产古城墙的保护【摘要】:我国古城墙修筑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数量众多。

但是于诸多原因,我国古城墙曾经遭受过前所未有的破坏,甚至被大规模拆除。

在当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历史保护意识的增强,城市中的古城墙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具体的保护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在文章中我首先对中国古城墙的现状进行了说明,针对现今城墙遗存的保护开发情况,以西安与大同为例,对古城墙的保护、其开发及其价值进行研究,说明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再从社会、历史、经济等多角度对城墙保护进行了研究,并试着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保护实施对策。

【关键词】:古城墙破坏保护开发历史质疑传承【Abstract】:The Chinese ancient city wall construc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lso the quantity of the wall is numerous. For various reasons, our country ancient city wall had suffered unprecedented destruction. Nowadays, along with the urbanized advancement's aggravating and the historic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s enhancement, the urban ancient city wall is being valued by the majority, but there still had many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the protection. This paper firstly mention the Chinese ancient city wall's orig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carried on has combed, in reviewed our country ancient city wall protection course in the foundation, remains the situation in view of the nowadays city wall, to between the Chinese ancient city wall's contrastive analysis, to the ancient city wall's protection and the value conducted the research, asked the question which in the protection existed,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so on society, history, has conducted the research again to the selected topic,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implementation countermeasure.【Key words】:Ancient city wall; Destruction; Protection; History; Critical1 我国古城墙的现状中国古城墙,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浅论西安明城墙保存至今的原因

浅论西安明城墙保存至今的原因

浅论西安明城墙保存至今的原因李琰摘要:关键字:西安城墙;近代“破坏城墙高潮”;古建筑保护;文化遗产一、西安城墙的兴建沿革二、西安明代城墙的修建与功用三、近代“破坏城墙高潮”兴起及原因四、西安明城墙未被彻底毁坏的原因分析五、经济发展与城墙保护之间的矛盾六、从城墙保护看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城墙是中国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冷兵器时代城墙作为军事防御工具,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城市政治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大多城市都有修筑城墙的历史,城墙也都在其城市发展中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但是,近现代以来,几乎所有城市都拆除了城墙,只有极少数城市还保存有城墙,如西安、洛阳等,而西安明代城墙又是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

本文试图对西安明代城墙保存下来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城市发展与古代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西安城墙的历史沿革及明城墙的修建西安古称长安,是我国十三个王朝的首都,从汉代就有修筑城墙的历史。

汉高祖听从谋士张良的建议,在公元202年,定都长安,西安城墙为明代建筑,原是一座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始建于公元582年,为隋、唐皇城遗址。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较有作为的专制君主,他在明建国前十年就采纳了安徽学者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建议。

建国后,朱元璋更认为“非深沟高垒,内储外备,不能为安”。

因此,全国各地筑城之风大盛。

西安以其险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理所当然地受到朱元璋的重视。

朱元璋把地位仅次于皇太子的次子朱樉“首封于秦”,号“秦王”,建王府于西安,期以“永绥禄位,以藩屏帝室”。

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公元1370年——1378年)由陕西都督仆英和长兴侯耿炳文在隋唐皇城遗址上建造西安城。

由于朱元璋的特殊重视,使西安的城市建设在唐亡四百多年后进入了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并使西安城墙成为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仅次于明代两京(南京、北京)的最伟大、最优秀的城垣建筑。

二、西安明城墙的功用1.军事防御作用西安城墙整个建筑高大宏伟,气势磅礴,是研究古代建筑工程和建筑艺术的重要依据。

为什么明城墙成为西安的标志性建筑

为什么明城墙成为西安的标志性建筑

为什么明城墙成为西安的标志性建筑西安,这座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城市,承载着三千多年的历史。

在众多的历史遗迹中,明城墙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它宛如一位沉默的巨人,静静地守护着这座城市,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那么,为什么明城墙能够成为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呢?首先,明城墙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

它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最终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规模。

这座城墙见证了西安在明朝时期的繁荣与昌盛,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战争。

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走在城墙上,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士兵的守卫、百姓的生活以及城市的喧嚣。

其次,明城墙的建筑工艺令人赞叹。

城墙的高度、厚度以及坚固程度都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术。

其墙体采用了特制的砖石,砖石之间的勾缝严密,使得城墙坚固无比。

城墙上的城楼、箭楼、角楼等建筑,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展现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学价值。

这些建筑的设计精巧,结构合理,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

再者,明城墙对于西安城市布局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城墙作为城市的防御工事,界定了城市的范围和边界。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墙虽然不再具有防御的实际功能,但它依然是西安城市规划的重要参考。

城墙内的区域保留了许多古老的街道和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古城风貌。

而城墙外的区域则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城市新区,城墙成为了连接古今的纽带,见证了西安城市发展的脉络。

明城墙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它是中国古代城墙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城市规划、防御理念以及建筑美学的理解。

同时,城墙也成为了西安文化的重要符号,承载着西安人民的情感和记忆。

许多与城墙相关的文化活动和传统习俗在西安得以传承和发展,如城墙马拉松、新春灯会等。

此外,明城墙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西安,登上城墙,俯瞰这座城市的美景。

城墙的存在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西安的历史和文化。

西安明城墙历史文化导览

西安明城墙历史文化导览

西安明城墙历史文化导览西安明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墙中保存最完整、最具特色的一座,历史悠久,充满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将为您带来一场关于西安明城墙的历史文化导览,带您领略这座古城墙的魅力与风采。

一、西安明城墙的建造历史西安明城墙建于明朝,始建于公元1370年,共历经四代明朝皇帝的施工,至公元1548年竣工。

城墙全长约14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墙之一。

城墙采用砖石结构,坚固耐用,承受了千年风雨洗礼,宛如一道巍峨壁垒屹立于西安城中。

二、西安明城墙的历史价值1. 文化价值:西安明城墙见证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筑技术的发展,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防御体系的精髓。

其中,城墙上的箭楼、角楼、敌楼等防御工事,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文化价值。

2. 艺术价值:西安明城墙砖雕、石刻、门楼等建筑元素,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貌。

城墙上的各种雕塑和纹饰,充满艺术气息,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

3. 历史价值:西安明城墙曾作为古代皇城的防御工事,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城墙见证了明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西安明城墙的主要景点1. 华清门:西安明城墙的正门,是城墙上的一座重要门楼。

门楼是城墙防御体系中的要塞,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箭楼:箭楼是城墙上的防御工事,供士兵射箭和观察敌情使用。

箭楼建在城墙上,是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人观光的重要景点之一。

3. 角楼:角楼是城墙上的重要建筑,用于控制城墙的转角和交通要道。

角楼造型独特,常常是城墙上最高最大的建筑,也是城墙的亮点之一。

四、西安明城墙的现状与保护西安明城墙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部分城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为了保护这一重要的历史遗迹,西安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保护与修复工作,以确保城墙的原貌得以保留。

五、西安明城墙的旅游价值西安明城墙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迹之一,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的光临。

游客可以步行或骑行沿城墙欣赏附近的风景和人文景观,感受古城风情。

西安明城墙的历史与现状思考

西安明城墙的历史与现状思考

第43卷第14期• 1〇• 2 0 1 7 年5 月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 43 No. 14 May. 2017文章编号:1009-6825 (2017) 14-0010-03西安明城墙的历史与现状思考+李欢(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43 )摘要:在回顾西安明城墙历史的基础上,对其形制及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分析,并总结了西安明城墙的现状特点,提出了一些关 于保护城墙的想法和建议,为西安明城墙的保护工作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西安明城墙,演变历程,旅游开发,历史文化中图分类号:TU-87西安明城墙,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老城区外围,绕城一周,是 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明清城墙之一。

城墙始建于明洪 武四年至十一年(公元1371年至1378年),是在宋元府城(原隋唐 皇城)城墙的基础上向东、向北拓建而成。

城墙全长约13.74 km,平面呈东西长、南北短的近似矩形状,原开有四门,东曰长乐、南 曰永宁、西曰安定、北曰安远,自民国以来,因交通、战争等原因渐 开新门,时至今日形成全城十八门的格局。

西安城墙属平陆筑 城,在我国城墙,特别是明清城墙中具有十分典型的代表意义,在 我国城墙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1西安城墙的形制演变明初修建的西安城墙为黄土夯筑而成,墙体顶部筑有较为轻 薄的女墙,城墙建成以后600余年间,屡经修葺,明清两代可考的 维修工程有25次[1],民国时虽未进行大规模城墙维修工程,但小 修小补以及新形势下的改造一直未曾停止,进人新中国后,20世 纪80年代的环城建设工程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大规模整修。

这些 构成了西安城墙形制的演变历程,共同导致了西安城墙现状的形 成。

现将其中较为重要的几次转变枚举如下:1)明隆庆二年维修工程:1567年明穆宗朱载星改元隆庆,明3交通疏解方案思考交通疏解方案与交警局、交委等行政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取 得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这是确保交通疏解工程顺利实施的 根本保证。

西安城墙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

西安城墙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

西安城墙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西安城墙西安城墙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

作为中国古代城防工程的杰作,它不仅具备了实用的防御功能,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西安城墙的建造历程、结构特点以及它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讨。

一、建造历程西安城墙的建造始于明朝,至明末完成。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城墙的建造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初建时,西安城墙仅包围城市中心,后来经历了多次扩建,才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城墙全长约13.74公里,呈正方形,周围环绕着深达12米、高达10米的围墙。

墙上设有四座主城门和四座角楼,概念式地体现了军事防御的思想。

二、结构特点西安城墙的建造材料主要是砖石,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夹皮墙"的技术。

这种技术是在城墙内外各砌一道薄砖墙,然后通过土壤填充夹在中间,形成夹皮结构,增强了城墙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在城墙内外的薄砖墙上还有一条护城河,成为城墙的补充防御措施。

另外,城墙上建有角楼和城门,这些建筑既增添了城墙的美观,又为守城人提供了便利。

三、历史与文化内涵西安城墙凝聚了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智慧与精华,是中国古代城防艺术的典范。

它见证了中国数百年的历史沧桑,承载着众多历史事件的记忆。

站在城墙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智慧的结晶和古代生活的痕迹。

同时,西安城墙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城墙上,我们可以看到有关古代建筑、城防工程以及历史人物的标识和雕塑,这些都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四、当代价值西安城墙不仅仅是一处旅游景点,更是一抹文化的瑰宝。

它成为了西安市的象征,代表着这座古城的独特魅力。

每年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参观。

另外,西安城墙也是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周边有众多的居民区和商业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城市景观。

同时,城墙上还设置了自行车道,成为当地居民健身锻炼的好去处。

西安城墙的保存和利用,对于传承古代文明,保护历史遗产,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安城墙中国最完整的古城墙

西安城墙中国最完整的古城墙

西安城墙中国最完整的古城墙西安城墙,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中心,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大的古城墙,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本文将介绍西安城墙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保护与利用的现状。

一、历史背景西安城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4世纪明朝初年,当时的大明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下令修建城墙以防御外敌入侵。

西安城墙在其基础上得以修筑,并在明代、清代不断加固和完善。

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迁,西安城墙成为了中国唯一一座完整保留的古城墙。

二、建筑特点1. 规模壮观:西安城墙形状呈长方形,东西长度约为13.7公里,南北宽度约为12米左右。

城墙高度约为12米,有726个哨楼和98个围墙,构成一幅雄伟壮观的古城壁画。

2. 结构精巧:西安城墙采用了明代典型的城墙建筑风格,采用土与砖结合的结构方式,内外都有砖石墙壁,使城墙更加坚固耐用。

3. 守城设施齐备:城墙上设有敌楼、烽火台、寨门等守城设施,形成完善的城市防御体系。

城墙还保留有传统的护城河和护城门,进一步增加了城墙的防御功能。

三、保护与利用为了保护西安城墙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城墙的巡查和维护工作,确保城墙的完好无损。

其次,设置了多个入口和出口,方便游客的进出,并且在城墙周边建设了酒店、商店等配套设施,提供便利的观光服务。

另外,还对城墙进行了照明照明工程,使其在夜晚展现出不同的魅力。

西安城墙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同时,作为西安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为西安的旅游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结语西安城墙作为中国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不仅是明清时期城市防御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通过保护与利用的努力,西安城墙得以永久保存,并成为了西安市区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宣传西安城墙,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

浅析西安城墙景区文物资源的利用

浅析西安城墙景区文物资源的利用

浅析西安城墙景区文物资源的利用高衡1(西安城墙景区管理委员会,陕西西安,710001)摘要:西安城墙有着悠久的历史,每年吸引着众多的游客,但是目前城墙景区开发资源短缺,开发深度不足,主题旅游欠缺已经大大降低了城墙的传承文明的作用。

因此,在加强对城墙景区的保护基础之上合理的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本文主要针对城墙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且在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城墙;羡余;体验式旅游西安城墙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区内。

西安城墙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皇城城墙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是中世纪后期中国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全国古城中保存较完整、规模最大的城墙。

建于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1370~1378),城墙用黄土分层夯筑。

明隆庆年间首次包砖,清乾隆年间再次包砖,并铺设海墁,将城墙外壁及顶面增砌,同时增修排水道及宇墙垛口等。

城墙平面呈长方形,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北墙长3241米,周长13.7公里。

东北两面比唐长安皇城扩展了约1/3。

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

墙顶内外沿筑女墙,墙顶以三层清砖铺设海墁,并向内侧倾斜,便于排水。

在墙外侧凸出城墙部分,称作马面或敌台,每隔120米处有一个,上筑有敌楼,全城共有98座。

四隅各筑有角楼,除西南角台保持元代建制为圆形外,其余均为方形。

城墙四面各辟一门,东曰长乐,西曰安定,南曰永宁,北曰安远。

现存东西南北四门中,共有正楼(城楼),箭楼6座。

其中安定门(西门)保存较为完整,其正楼(城楼)高32米,面阔7间,箭楼高33.4米,正面及左右两侧分别设四层和三层剪窗计66孔。

为了保存和利用西安城墙,从1982年起,西安市开始了西安环城公园的建设,对城墙进行加固补修。

复原了魁星楼、敌楼和南门闸楼,用石块镶砌河岸。

在城楼、箭楼、角楼、敌楼上开辟博物馆,增加旅游设施。

护城河与城墙绿色林带相配合,成为城市一大景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西安明城墙保存至今的原因李琰摘要:关键字:西安城墙;近代“破坏城墙高潮”;古建筑保护;文化遗产一、西安城墙的兴建沿革二、西安明代城墙的修建与功用三、近代“破坏城墙高潮”兴起及原因四、西安明城墙未被彻底毁坏的原因分析五、经济发展与城墙保护之间的矛盾六、从城墙保护看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城墙是中国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冷兵器时代城墙作为军事防御工具,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城市政治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大多城市都有修筑城墙的历史,城墙也都在其城市发展中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但是,近现代以来,几乎所有城市都拆除了城墙,只有极少数城市还保存有城墙,如西安、洛阳等,而西安明代城墙又是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

本文试图对西安明代城墙保存下来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城市发展与古代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西安城墙的历史沿革及明城墙的修建西安古称长安,是我国十三个王朝的首都,从汉代就有修筑城墙的历史。

汉高祖听从谋士张良的建议,在公元202年,定都长安,西安城墙为明代建筑,原是一座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始建于公元582年,为隋、唐皇城遗址。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较有作为的专制君主,他在明建国前十年就采纳了安徽学者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建议。

建国后,朱元璋更认为“非深沟高垒,内储外备,不能为安”。

因此,全国各地筑城之风大盛。

西安以其险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理所当然地受到朱元璋的重视。

朱元璋把地位仅次于皇太子的次子朱樉“首封于秦”,号“秦王”,建王府于西安,期以“永绥禄位,以藩屏帝室”。

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公元1370年——1378年)由陕西都督仆英和长兴侯耿炳文在隋唐皇城遗址上建造西安城。

由于朱元璋的特殊重视,使西安的城市建设在唐亡四百多年后进入了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并使西安城墙成为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仅次于明代两京(南京、北京)的最伟大、最优秀的城垣建筑。

二、西安明城墙的功用1.军事防御作用西安城墙整个建筑高大宏伟,气势磅礴,是研究古代建筑工程和建筑艺术的重要依据。

绕城一周全长约13公里,南北垣各约4公里多,东西垣各约2公里半,墙体高12米,底厚15一18米,顶宽12一14米,外侧墙面用青砖包砌。

每隔120米有一顶面为10米×12米的突出部分称为“敌台”,全城共有98座敌台,每座敌台上建有三开间的敌楼一座,98座。

城顶四角各建角楼一座,共四座。

城墙顶面以三层青砖铺平,称为“海墁”,外侧有高1。

9的垛墙,每隔2。

36米有一凹形垛口,全城共有垛口5984个。

内侧有女儿墙,高0。

75米内侧墙面每隔40-60米有一砖砌溜水槽嵌于墙体内,以利城墙排水。

全城共有登城马道6处。

四垣各有城门一座,东曰长乐门,南曰永宁门、西曰安定门、北曰安远门。

各门墙顶均建有正楼、箭楼、闸楼(或称憔楼)三重。

正楼面阔7间,为歇山式屋顶,长约40米,宽约17米,高32米。

外观为重楼三层据,四角攒尖式,周有回廊,愉下及平座均施斗拱。

箭楼面阔11间,歇山式屋顶,长约5米,宽约15米,高30余米,四角攒尖式,面外一层檐,下分四层楼窗,每层12个,共48个;左右各三层楼窗,每层3个,共9个。

楼内面三层檐,檐下均施斗拱。

周有回廊,根据清末遗存的历史照片来看,闸楼为二层,面外共开12窗。

箭楼与正楼之间构成长方形“瓮城”以护卫城门。

绕城一周有长约14公里(中心线距)、宽14-24米的护城河,各门闸楼下设可起落的吊桥一座,共4座。

西安明城墙自从1370年建成后,用于大规模实战先后有三次:第一次,是在崇祯十六年冬十月,李自成起义军在潼关打败明将孙传庭之后,长驱直入,重兵围攻西安;第二次,是在辛亥革命时期,这次战斗主要是围绕满城进行,战斗激烈紧张;第三次就是著名的“二虎守长安”,这是一场攻守战斗激烈,充分显示城墙“深沟高垒”作用的战斗。

三、近现代的“拆墙运动”与西安明城墙的破坏与修复烟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确定了“五口通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进入中国,严重破坏了我国自给自足的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中国的城市被迫对外开放。

随着外国势力的不断入侵,《北京条约》中“十三口通商”及《马关条约》中“四口通商”,使中国被迫开放的城市不断增加,涉及沿江和边境城市,加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城市成为外国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集中地,城市的经济职能不断提高,完全性的商业城市数量大增,城市传统的军事防御功能开始下降,促成了晚清民国直到建国初期的“拆除城墙运动”。

“拆除城墙运动”主要开始在沿海城市,其次是沿江和其他被迫开放的城市中,后来不断波及到内地的大中城市。

拆除城墙有许多的原因,其中主要原因有:一、认为城墙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定时打开关闭城门的传统限制了商业贸易的进行,商人们只能白天进城交易,而晚上必须出城,而且不利于商人的产品的运输,这与晚清民国的城市商业化趋势完全相反。

二、城墙占据了过多的城市用地。

晚清民国时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之中,原有的城市面积往往不能满足与人口的居住与商业活动,纷纷扩大城市面积,而城墙却占据了大量的城市用地,既不利于城市的扩大又不利于城市的商业布局。

三、城墙的维修需要大量的经费。

防御功能下降直到消失使得城墙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而城墙的定期维修却需要大量的费用。

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政府腐朽堕落,更不愿在城墙上花费大量的财物,不但不阻止民众拆除城墙,甚至有时还有官兵拆除城墙的事件发生。

四、“大跃进”、“文革”时期对城墙的疯狂破坏。

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开始,全国掀起了拆除城墙的又一次浪潮,大多数城墙都未能幸免,大多县城城墙被完全拆除,少部分仅仅保存一部分,而大城市城墙几乎完全被拆除,中国著名古都北京的城墙甚至都未能幸免。

在近现代这一个大背景下,西安城墙也遭受了大规模的破坏,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战争破坏。

晚清民国时期,陕西是许多战争的发生地,如:关中回民起义、“二虎守长安”等,西安作为陕西的省会城市,避免不了被卷入战争之中,西安城墙的破坏也是在所难免。

第二,商业发展。

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商业发展居于西北首位,城墙的存在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西安的城墙也经历的扩建城门,拆除部分城墙的运动。

第三,特殊历史背景。

解放后,在三十多年来极左路线干扰下,曾出现过大跃进年代的拆城风,文革期间的抢占风,备战时期的挖洞风等,整个城墙被毁掉1120米,约占城墙总长的十分之一。

东、南、北面城墙包砖被剥光式被剥大半的端段约一千多米,全城女儿墙、垛口、内侧护墙的城砖几乎全部被拆除,总共补拆毁的城砖约三百三十二万余块。

西安城墙在不光有多次的破坏,也曾有过多次整修。

大规模的全面整修,明清两代各进行过一次,明穆宗朱载呈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巡抚张社在原板筑土墙外侧包砖,对西安城墙进行了第一次全面维修。

清代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巡抚毕沉为防御甘肃回军起义军,对西安城墙第二次全面整修。

第三次是1983年开始的环城建设工程对西安城墙进行全面整修,这是三次整修中规模最大、速度最快、质量最好、成效卓著的一次。

至1997年底西安城端维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27亿元,全面修缮城墙,填补了大小洞穴1650个,对大片剥落的内外墙面补砌了300多万块青砖,砌砖总长13845米。

还重建了12座敌楼,2座角楼,1座魁星楼,以及南门月城、闸楼、吊桥各一处,完成了东、西、南、北四城门及玉祥门、朝阳门、尚德门、尚武门、朱雀门等处城墙豁口券洞联接。

在此之前。

还对东门、北门箭楼按明代原有形式进行了复原维修,对西门箭楼按现状进行了维修加固。

同时,还对环城河、林、路进行了全面整治。

四、西安明城墙保存至今原因分析西安城墙在近现代同样也面临了被拆除的尴尬境地,但却又没有像其他城墙那样荡然无存,甚至相反,基本完整的保存至今,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第一,从根本上讲,西安的商业化发达程度不及中东部城市,城墙遭受的破坏自然不及中东部城市那样大,虽然也不断增开城门,但始终没有被彻底拆除。

第二,西安作为西北重镇,边地外国势力在近代始终威胁着我国的安全,这一背景使得西安的军事防御作用不降反升,西安城墙自然也受到到了重视。

第三,近代以来,西安城墙经历了大小规模的各种修整,使得西安城墙并没有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改革开放后,又对其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修复,并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样子。

第四,改革开放后,西安城墙的经济、文化作用的不断凸显,同时,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也日渐成熟,使得西安城墙的历史地位不断上升。

五、西安明城墙对当今西安城市建设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贯彻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的方针,不断地发掘西安古城墙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古都举办文体活动和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一年一度的元旦越野赛,多次国际马拉松赛,以及山西、洛阳、南京等地的大型灯会和焰火晚会,加拿大民间艺术团登城赏月,美国东方财团鸡尾酒会、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管乐团演奏等都特意选在这里举行。

近年来,开发举办的仿古迎宾入城仪式、在城墒卜陈列弓弩、滚木、擂石等防卫工具,在城墙下复原吊桥、云梯等,供游人使用、参观。

这些都使西安古城墙的文物价值、文化内涵被恰到好处的发掘出来。

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如玉祥门、勿幕门(小南门)、中山门(小东门)、中正门(解放门)等都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尤其是玉祥门、勿幕门(小南门)、中山门(小东门)、中正门(解放门)等都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尤其是玉祥门、勿幕门),有待于开发。

由此可见,西安城墙已成为西安群众参与性最广、人数最多的室外文体活动场所。

据不完全统计,自1984年至1998年15年来,西安城墙共接待中外游客1200多万人,其中海外人士90多万人。

日本天皇首次访华,放着“世界第八大奇迹”秦俑坑不看却登上了西安城墙,领略古城雄姿。

对西安城墙进行大规模的维修保护这个举世瞩目的壮举受到了中外人士的热情关注和高度评价。

远在祖国边陲新疆工作的陕西籍美术工作者赵壁声和远隔重洋身居万里之外的美籍华人龙英均致函热情支持。

美国城市规划专家玛尔库说,这种给古城墙赋予新的生命力的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规划思想,颇具战略眼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来此考察后一致同意推荐把西安城墙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六、结语综上所述,对西安古城墙实行保护维修与开发利用并举的举措是完全必要的,实践证明也是切实可行的,任何偏废都是极端有害的。

只有坚持实行保护、维修与开发利用并举的举措,不断完善不断创新,西安城墙将会得到有效地保护,也将会给西安城市发展及社会进步赋予新的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