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保护历史

合集下载

西安城墙简介介绍

西安城墙简介介绍

旅游设施
在城墙周边建设了多个旅 游设施,如游客中心、停 车场等,为游客提供便利 。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 西安城墙的未来发展将更加注重 文化传承和旅游体验。
挑战
在保护和利用城墙的过程中,需 要平衡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 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度商业化导 致文化遗产的破坏。
02
城墙结构与布局
城墙结构组成
01
墙体结构
西安城墙采用夯土墙和砖墙混合的结构,其中夯土墙为主体,砖墙为辅
助。这种结构既保证了城墙的稳定性,又增加了其防御能力。
02 03
墙体材料
夯土墙主要使用黄土和石灰等材料,经过夯实而成。砖墙则使用青砖和 灰砖等材料,烧制而成。这些材料的选择和加工工艺都体现了古代劳动 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城墙特点与价值
城墙特点
西安城墙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城墙高厚均约为 12米,全长13.75公里,呈封闭式矩形,城门多达18座。城 墙上的敌楼、箭楼、正楼等建筑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历史 和文化价值。
价值
西安城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 、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它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技 术和文化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也是世界著名的古城墙之一 。
西安城墙简介介绍
汇报人: 2023-12-15
目录
• 西安城墙概述 • 城墙结构与布局 • 城墙历史文化内涵 • 城墙保护与利用现状 • 参观游览建议与注意事项
01
西安城墙概述
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地理位置
西安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 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关中 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水,是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历史文化:西安城墙的建设与保护》

《历史文化:西安城墙的建设与保护》

历史文化:西安城墙的建设与保护1. 西安城墙的历史背景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首都。

西安城墙作为其重要的防御工事,见证了中国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和文化。

自公元14年开始修建,经过几次修缮和扩建,在现代仍然保存完整。

2. 西安城墙的主要特点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城垣之一。

其总长度约13.7公里,由东、南、西、北四座门楼连接起来。

城墙高12米左右,顶宽平均15-18米。

同时,在城墙上还有98座护城河、142座壁门等防御设施。

3. 西安城墙的建设过程在明朝时期(公元14世纪),当时的长安市内流传着“筑土驱寇”之说,国家便决定兴建一道坚固如铁壁般的城垣来保卫国家。

修建过程中使用了大量夯土和黄泥,并利用着木梯等简易工具进行施工。

经过多年的修建,城墙最终在公元1720年完工。

4. 西安城墙的保护与维修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西安城墙曾多次遭受破坏和损毁。

特别是在20世纪初的军阀混战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墙几乎面临消亡的危险。

然而,在当地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西安城墙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修复。

为了确保西安城墙的完整性和原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它。

首先,加强对游客入口处及周边环境卫生整治;其次,设置监控系统和防火设备,以防止意外事故;此外还制定了详细方案对城墙进行周期性检测、清洗、修缮等。

5. 西安城墙的旅游价值与推广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及文化遗产之一,西安城墙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与学习。

登上城墙顶部能够俯瞰整个古长安市区,并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氛围。

此外,西安城墙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壁画展览等,进一步增加了其旅游价值和影响力。

对于推广西安城墙的文化价值和保护意义,当地政府多次举办相关研讨会和展览,通过各类媒体宣传推介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其历史、现状及保护措施。

此外,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投资与经营创新,也为西安城墙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6. 结语西安城墙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它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程,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西安城墙的历史沿革及变迁

西安城墙的历史沿革及变迁

城墙的历史沿革及变迁城墙-历史背景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传统防御设施。

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外部落的袭击。

如果把半坡村落视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也就是当时相当于城墙的设施。

待到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了。

据史册记载;“鲸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

”这大约是在距今约45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

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

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

但我们看到的这座城墙仍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的隋代。

城墙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筑起来的,由于唐朝末年战乱频繁,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唐末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驻防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建,因原来城大不易防守,于是对长安城进行了一次改筑。

改筑时放弃了长安的外郭城和宫城,只把皇城加以改修,封闭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门,北开玄武门,以便防守,但对城垣并未扩大或改修。

以后历经五代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到宋、元两代,城的名称和建制虽屡有变换,但城垣规模却无改变。

元代时称为奉元城,是西北的一个重镇。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率军从渡河入陕,元守将遁逃,徐达占领奉元城。

不久,明朝廷改奉元路为府,这就是得名的开始。

城墙-城墙修建明代城垣曾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军事防御体系,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

古城堡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为我们研究明代的历史、军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1961年城墙被列入国家重建文物保护单位后,迎来了重整旗鼓的东风。

1983年,市政府结合市政建设整体规划,投资1000万元,开始营建环城公园。

如今,城墙上的排水系统得以完善,敌台和垛口逐步恢复。

水经曲江池和兴东湖,引入护城河,像一条银链围绕着城墙。

护城河两岸植树后形成环城林带。

花坛、草坪遍布城墙之下。

从西门到东门,先后建成松园、牡丹园、石榴园、樱花园、吉备真园、含光阁、迷宫、元梯、吊桥、南门月城等游览点。

西安城墙的历史知识点

西安城墙的历史知识点

西安城墙的历史知识点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城墙之一。

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市中心,是一座修建于明代的古城墙。

西安城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西安城墙最初建于明朝,当时的西安是明朝的都城,城墙的建造是为了保护城市免受外敌的侵袭。

城墙的修建工程历时多年才完成,采用了最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工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西安城墙的总长约为14公里,墙体高度约为12米,顶部平坦宽敞,可以供人行走和观光。

城墙由四座城门和四座角楼组成,城门分别是南门、北门、东门和西门,角楼则分别位于城墙的四个角落。

城墙上还设有数十个箭楼和瞭望台,用于巡视和防御。

西安城墙的建造是经过精心计划和设计的,它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是一座独特的观光景点。

城墙上建有多个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西安市区的美景。

尤其是在夜晚,城墙上的灯光璀璨,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除了观光之外,西安城墙还是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

城墙上修建有道路和自行车道,游客可以骑自行车或者步行在城墙上游览。

这种独特的交通方式成为了西安城墙的一大特色,也给游客带来了很多乐趣。

西安城墙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不容忽视。

它见证了西安这座古城的兴衰和变迁,也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敬意。

在城墙上可以看到许多历史文物和标志性建筑,如钟楼、鼓楼等,它们都是西安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西安城墙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古城墙,它不仅是西安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典范。

无论是从历史、文化还是观光的角度来看,西安城墙都是值得一游的景点。

无论是游客还是当地居民,都可以在城墙上感受到古代城市的繁华和历史的厚重。

西安城墙的历史典故

西安城墙的历史典故

西安城墙的历史典故西安城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城墙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年的西汉时期。

西安城墙作为古代城市防御工事的典范,有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反映了中国古代城防建筑的精华。

西安城墙最早的典故可以追溯到盛唐时期。

大唐帝国的隆盛时期,大规模的修筑城墙工程开始展开。

当时,市民的生活富裕,许多富商、官僚都倾尽家财来买开城门的官职。

这种现象被称为“门下财”,成了一个城防典故。

西安城墙的门楼上,可以看到一个封存的宝库,成为了城墙上的一道风景。

另一个典故是与西安城墙上的箭楼有关。

箭楼位于城墙上的一些塔楼,是城防军队放箭射击的据点。

据传,唐朝时期,两个年轻的武士因为争夺同一个女子而起争执,最后决定通过比拼射箭的能力来决定胜负。

他们在箭楼上射箭,惊人的技艺和高超的箭法使得箭楼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地标。

因此,箭楼被赋予了多情的典故,象征着竞争和爱情。

此外,西安城墙上有一个叫做“太监墓”的地方,钟楼下有一个叫做“天宫”的地方,这两个地方都有着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典故。

太监墓是西安城墙上一个形状酷似太监袍子的石凳,相传是因为唐朝时期的太监在此休息时,正好被外界的光线照映在墙上,形成了这个形状独特的石凳。

而天宫是西安城墙上的一个立交桥,因其造型宛如天宫,所以得名。

这两个地方都成为了西安城墙的特色景点,也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典故了解城墙的历史文化。

最后,西安城墙还有一个著名的典故与文化名人有关。

明代文学家小杨宇受到西安城墙的启发,写下了著名的诗句:“不惜一万匹乌鞘钢,取尽关东胡虏长。

四邻弓弩转沙场,黄昏独越凤城堞。

”这首诗表达了小杨宇对于西安城墙的赞美和对于抵御外敌的豪情。

这个典故使得西安城墙成为了文人雅士们游览和写作的胜地。

综上所述,西安城墙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典故包括了城墙上的宝库、箭楼的竞争典故、太监墓和天宫的历史事件,以及文化名人的诗作赞美。

这些典故都为西安城墙赋予了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魅力,同时也使得西安城墙成为了旅游者和文化爱好者前往探索的重要景点。

关于西安城墙的介绍

关于西安城墙的介绍

关于西安城墙的介绍
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以下是关于西安城墙的详细介绍:
1.历史背景:西安城墙建于明朝初年,具体年份为1374年到1378年,是由明太祖朱元
璋下令修建的。

当时的主要负责修建的人物包括西安府长兴侯耿炳文等人。

2.地理位置:它位于西安市区内,围绕着老城区,与护城河、环城林带以及顺城路形成了
四位一体的环城风景区。

3.规模与面积:西安城墙的总长度为13.7公里,其包围的面积大约为11.5平方公里。


墙宽度在顶部达到12-14米,底部则达到15-18米,高度约为12米左右。

4.文物保护:由于其历史价值和建筑特色,西安城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旅游信息:作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游客可以购票登城游览,感受古城的历史氛围和
壮丽景色。

城墙上还设有多个观景台和角楼,供游客观赏周边的城市风光。

6.文化意义:西安城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西安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承载着丰富
的历史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西安城墙作为中国古代城垣的代表,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还是了解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窗口。

同时,它也是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西安城墙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

西安城墙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

西安城墙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西安城墙西安城墙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

作为中国古代城防工程的杰作,它不仅具备了实用的防御功能,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西安城墙的建造历程、结构特点以及它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讨。

一、建造历程西安城墙的建造始于明朝,至明末完成。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城墙的建造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初建时,西安城墙仅包围城市中心,后来经历了多次扩建,才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城墙全长约13.74公里,呈正方形,周围环绕着深达12米、高达10米的围墙。

墙上设有四座主城门和四座角楼,概念式地体现了军事防御的思想。

二、结构特点西安城墙的建造材料主要是砖石,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夹皮墙"的技术。

这种技术是在城墙内外各砌一道薄砖墙,然后通过土壤填充夹在中间,形成夹皮结构,增强了城墙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在城墙内外的薄砖墙上还有一条护城河,成为城墙的补充防御措施。

另外,城墙上建有角楼和城门,这些建筑既增添了城墙的美观,又为守城人提供了便利。

三、历史与文化内涵西安城墙凝聚了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智慧与精华,是中国古代城防艺术的典范。

它见证了中国数百年的历史沧桑,承载着众多历史事件的记忆。

站在城墙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智慧的结晶和古代生活的痕迹。

同时,西安城墙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城墙上,我们可以看到有关古代建筑、城防工程以及历史人物的标识和雕塑,这些都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四、当代价值西安城墙不仅仅是一处旅游景点,更是一抹文化的瑰宝。

它成为了西安市的象征,代表着这座古城的独特魅力。

每年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参观。

另外,西安城墙也是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周边有众多的居民区和商业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城市景观。

同时,城墙上还设置了自行车道,成为当地居民健身锻炼的好去处。

西安城墙的保存和利用,对于传承古代文明,保护历史遗产,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安城墙中国最完整的古城墙

西安城墙中国最完整的古城墙

西安城墙中国最完整的古城墙西安城墙,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中心,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大的古城墙,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本文将介绍西安城墙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保护与利用的现状。

一、历史背景西安城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4世纪明朝初年,当时的大明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下令修建城墙以防御外敌入侵。

西安城墙在其基础上得以修筑,并在明代、清代不断加固和完善。

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迁,西安城墙成为了中国唯一一座完整保留的古城墙。

二、建筑特点1. 规模壮观:西安城墙形状呈长方形,东西长度约为13.7公里,南北宽度约为12米左右。

城墙高度约为12米,有726个哨楼和98个围墙,构成一幅雄伟壮观的古城壁画。

2. 结构精巧:西安城墙采用了明代典型的城墙建筑风格,采用土与砖结合的结构方式,内外都有砖石墙壁,使城墙更加坚固耐用。

3. 守城设施齐备:城墙上设有敌楼、烽火台、寨门等守城设施,形成完善的城市防御体系。

城墙还保留有传统的护城河和护城门,进一步增加了城墙的防御功能。

三、保护与利用为了保护西安城墙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城墙的巡查和维护工作,确保城墙的完好无损。

其次,设置了多个入口和出口,方便游客的进出,并且在城墙周边建设了酒店、商店等配套设施,提供便利的观光服务。

另外,还对城墙进行了照明照明工程,使其在夜晚展现出不同的魅力。

西安城墙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同时,作为西安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为西安的旅游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结语西安城墙作为中国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不仅是明清时期城市防御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通过保护与利用的努力,西安城墙得以永久保存,并成为了西安市区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宣传西安城墙,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墙保护
30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辉煌的历史成就了西安今天的多姿神韵。

而千百年来,深深扎根于这座城市的古城墙则比斗转星移的岁月更令人感动和感慨,也无疑成为这座帝王之都最富有象征意义的标志,保护住了包括城墙在内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也就保住了我们的根。

西安城墙是固化的历史,更是鲜活的人文,不仅仅是生活在这里的西安人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古城墙情结,中外游人来西安,大都要登临古城墙。

1300多年的王朝更替,已经将中世纪最伟大的都城湮没,但是当我们拨开覆盖在历史上的烟尘,依然清晰可见唐长安城喧嚣的轮廓。

明洪武三年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0—1378年),西安城墙在唐皇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

城墙平面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周长13.74公里,其中,南、北垣长约4.2公里,东、西垣长约2.65公里,全城面积为11.9平方公里,墙外有宽约20米,深约10米的护城河环绕。

西安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东门名曰长乐门、南门名曰永宁门、西门名曰安定门、北门名曰安远门,城门之外建有与城墙相连接的瓮城,城门和瓮城之上分别建有城楼和箭楼一座,瓮城外建有月城,月城上建有控制吊桥的闸楼,为“城三重,楼三重”的建筑格局。

民国时期,为了修建西安火车站,拆除了现在尚德门至尚俭门段的城墙。

同时,因为城市交通的需要,新劵了南城墙的勿幕门(小南门),东城墙的中山门(小东门)。

开辟了玉祥门豁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83年前,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新劵了和平门,南门两侧
门洞。

开辟了东门、西门、北门三门两侧的豁口,建国路豁口、文艺路豁口、保吉巷豁口、红光路豁口、小北门豁口、东五路豁口、尚德路豁口。

1958年6月,全国拆墙运动热火朝天。

北京在拆、南京在拆,西安市人民委员会也作出拆除城墙的决定,消息不胫而走,市民们早已开始了自发的毁城运动,城墙上的垛墙、敌台以及城四角的角台,毁于旦夕。

城墙墙体被挖断了两处,近两万平方米的外墙青砖流落民间。

1958年9月,西安市委向省委请示认为,西安城墙可以不予保留,今后总的方向是拆,只保存几个城门楼子。

10月,陕西省委复函表示“原则同意”。

1959年夏秋之交的一天夜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打电话给文化部,说北京城墙保不住了,要赶快把西安城墙保下来。

文化部连夜赶出了一份关于西安城墙的资料递到国务院。

同年9月,西安市收到了《国务院关于保护西安城墙》的通知,通知附上了文化部关于建议保护西安城墙的报告。

1961年3月4日,西安城墙终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间流转到上世纪70年代,一场“深挖洞,广积粮”的政治运动之风席卷全国,关于西安城墙的存废之争又一次被提上日程,古城墙再度告急。

时任西安市革委会基建办公室城建处处长的张景沸站了出来,他在解放之初曾参与制订了西安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将包括古城墙在内的诸多古建筑、古遗址纳入保护规划。

张景沸以此为保护城墙据理力争,与此同时,一些西安的老文物工作者们也积极奔走,为
保护城墙鼓与呼。

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第二次拆墙风波得以平息,西安城墙又一次幸免于难。

1981年,那一年的雨季特别长,暴雨不停。

遍体鳞伤的城墙喘息了很久,等待重生。

城墙再次期待200一遇的大修缮。

但浩大的工程和上亿元的资金却让维修脚步难以前行。

终于,一件导火索事件发生了。

1981年、1982年,那两年的暴雨淹了城里不少地方。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秘书长张富春,当时任西安市副市长,主管城建。

1982年7月,当时的省委书记马文瑞提出用义务劳动修建西安“城墙公园”的创新想法。

以“维修明城墙,整治护城河,改造环城林,打通环北路”四位一体的环城建设工程上马了。

这个巨大的工程从研究、提案、上报中央到开工,只用了9个月的时间。

1983年4月1日起,“西安环城建设工程”正式开工。

当时任碑林区副区长的史凡正率领工作人员抢修南门吊桥,因为吊桥附近太窄根本无法挖导流渠。

浩大的环城建设工程其实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攻坚战,四位一体的“维修明城墙,整治护城河,改造环城林,打通环北路”在现实中困境重重,更像是一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市里成立了环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这个全国独此一家的机构轰轰烈烈展开了工程建设。

书记市长亲自挂帅,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

城六区都相继成立建设指挥部,主要采取“包产到户”的方法,各区分片维修、分阶段维修。

各区指挥部总指挥由区长兼任;市物资局局长在指挥部任物资组组长,负责物资;自来水公司和供电局负责维修时的临时用电用水,依此类推。

任务分配到各区,各区分配到各办事处,
各办事处组织施工。

到1985年底,全市人民参加义务劳动工日累计810万个。

1983年4月1日到1985年底,两年多的环城建设工程让西安城墙及周边环境彻底变样,加固的城墙重现宏伟景象。

城墙东、南、西三面已经完全贯通。

另外还重建了部分敌楼、角楼和一座魁星楼。

环城林地里乱糟糟的10多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全部拆除掉,取而代之的是满眼的树木花草和10多处小游园。

护城河里沉淀了200年的淤泥被挖出,城河经过扩宽修整,死潭变活水。

城河的库容量也从40多万立方米恢复到100多万立方米。

西安城墙及周边环境彻底变了样。

1983年城墙的这次大规模整修,在西安市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至今,西安人仍念念不忘当时的市长张铁民。

政府和民意在保护城墙上非常统一,西安市民对城墙的感情更不言而喻。

一项社会调查显示,81%以上的西安市民认为,当城市建设与文物古迹保护发生矛盾时,应以保护为首。

1998年,清淤、疏浚河道,护城河里沉淀了数百年的淤泥被挖出,护城河经扩宽修整,死潭变活水;至1999年,西安市累计投资2亿多元启动西安环城建设工程对西安城墙进行保护维修。

全面修复了破坏的城墙墙体,疏通护城河,改造建成60.78万平方米的环城绿化带。

2001年西安城墙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

2004年底,火车站城墙段连接工程竣工,标志着断裂近一个世纪的西安城墙,创伤终于愈合,恢复了拱卫古城的神韵雄姿。

城墙周边环境也有
了巨大的改善,护城河上修建了20多座桥,环城公园建成了西安最大的绿化带,内设仿古亭廊,诗碑雕塑,古朴自然,充满人文气息。

1983年以来,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补建已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并建成环城公园,从而使这座古建筑焕发了昔日风采,成为西安的一大旅游景观。

有陈运和的诗《西安城墙》为证:“周长14公里的巨型构思如此完好现存规模最大、年代最早四城门、四角楼的修建精巧折射当时筑城技术与写诗艺术一样高超”。

公元2009年,当金秋的一缕阳光照耀城墙时,青灰色的城墙,一块块青石在阳光里闪耀着银色的光芒,荡涤在秋风之中。

城墙又一次华丽转身,5月并入曲江,6个月之后,《西安城墙保护条例》隆重颁布,又一代城墙人将继承护城人的理想,把这条根脉世世代代保护下去,让它不仅留在历史,更能迎接未来……
对于西安城墙未来的发展,西安市副市长、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段先念曾指出:“城墙景区要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要有大动作,在特色经营、文物保护利用、带动旅游发展等方面都要有大的起色。

” 曲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城墙景区管委会主任周冰也表示:“西安城墙在过去是人们的安全屏障,如今,已是人们的心灵栖息地。

要让人们走进城墙,城墙也走近人们。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