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保护条例(2017修正)
西安城墙简介介绍

旅游设施
在城墙周边建设了多个旅 游设施,如游客中心、停 车场等,为游客提供便利 。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 西安城墙的未来发展将更加注重 文化传承和旅游体验。
挑战
在保护和利用城墙的过程中,需 要平衡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 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度商业化导 致文化遗产的破坏。
02
城墙结构与布局
城墙结构组成
01
墙体结构
西安城墙采用夯土墙和砖墙混合的结构,其中夯土墙为主体,砖墙为辅
助。这种结构既保证了城墙的稳定性,又增加了其防御能力。
02 03
墙体材料
夯土墙主要使用黄土和石灰等材料,经过夯实而成。砖墙则使用青砖和 灰砖等材料,烧制而成。这些材料的选择和加工工艺都体现了古代劳动 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城墙特点与价值
城墙特点
西安城墙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城墙高厚均约为 12米,全长13.75公里,呈封闭式矩形,城门多达18座。城 墙上的敌楼、箭楼、正楼等建筑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历史 和文化价值。
价值
西安城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 、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它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技 术和文化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也是世界著名的古城墙之一 。
西安城墙简介介绍
汇报人: 2023-12-15
目录
• 西安城墙概述 • 城墙结构与布局 • 城墙历史文化内涵 • 城墙保护与利用现状 • 参观游览建议与注意事项
01
西安城墙概述
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地理位置
西安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 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关中 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水,是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陕西境内长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陕西境内长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04.18•【字号】陕政发〔2017〕16号•【施行日期】2017.04.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陕西境内长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陕政发〔2017〕16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省文物局会同有关市、县、区确定的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42处长城保护名单(新公布40处,扩展项目2处)及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已经省政府2017年第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公布。
各有关市、县、区政府要对依法划定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
在保护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进行工程建设。
因特殊情况需要在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的,必须依法严格履行报批程序。
对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已有的有碍文物保护的建筑和设施,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予以拆除或迁移。
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根据划定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保护责任主体,落实保护措施,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做好我省境内长城保护工作。
要妥善处理长城保护与生态建设、旅游发展和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促进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附件: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长城保护名单及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陕西省人民政府2017年4月18日附件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长城保护名单及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共42处,新公布40处,扩展项目2处)1.名称:明长城遗址——府谷段时代:明分布:府谷县黄甫镇、清水镇、木瓜镇、庙沟门镇、三道沟镇、新民镇、哈镇、孤山镇、府谷镇、田家寨镇A区:长城墙体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2.名称:明长城——黄甫川堡遗址时代:明分布:府谷县黄甫镇黄甫村A区:长城城址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3.名称:明长城——清水营堡遗址时代:明分布:府谷县清水镇清水村A区:长城城址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4.名称:明长城——木瓜园堡遗址时代:明分布:府谷县木瓜镇木瓜村A区:长城城址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5.名称:明长城——孤山堡遗址时代:明分布:府谷县孤山镇南关村A区:长城城址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6.名称:明长城——东村堡遗址时代:明分布:府谷县新民镇新城川村A区:长城城址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7.名称:战国秦长城遗址——神木段时代:战国—秦分布:神木县大柳塔镇、孙家岔镇、店塔镇、神木镇、高家堡镇A区:长城墙体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8.名称:隋长城遗址——神木段时代:隋分布:神木县神木镇A区:长城墙体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9.名称:明长城遗址——神木段时代:明分布:神木县店塔镇、神木镇、高家堡镇、贺家川镇A区:长城墙体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10.名称:明长城——水头沟烽火台遗址时代:明分布:神木县店塔镇水头沟村花墩山A区:长城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11.名称:明长城——永兴堡遗址时代:明分布:神木县神木镇堡子村A区:长城城址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12.名称:明长城——东山旧城遗址时代:明分布:神木县城东山A区:长城城址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13.名称:明长城——神木营遗址时代:明分布:神木县城A区:长城城址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14.名称:明长城——大柏油堡遗址时代:明分布:神木县神木镇大柏堡村A区:长城城址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15.名称:明长城——柏林堡遗址时代:明分布:神木县神木镇柏林村A区:长城城址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16.名称:战国秦长城遗址——榆阳段时代:战国—秦分布:榆阳区大河塔镇、麻黄梁镇、长城路街道办事处、芹河镇、巴拉素镇、红石桥乡A区:长城墙体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17.名称:明长城遗址——榆阳段时代:明分布:榆阳区大河塔镇、麻黄梁镇、牛家梁镇、长城路街道办事处、芹河镇、红石桥乡、古塔镇、鱼河镇A区:长城墙体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18.名称:明长城——双山堡遗址时代:明分布:榆阳区麻黄梁镇双山堡村A区:长城城址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19.名称:明长城——常乐旧堡遗址时代:明分布:榆阳区麻黄梁镇乔界村旧堡自然村A区:长城城址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20.名称:明长城——归德堡遗址时代:明分布:榆阳区长城路街道办事处归德堡村A区:长城城址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21.名称:明长城——鱼河堡遗址时代:明分布:榆阳区鱼河镇鱼河村A区:长城城址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以内22.名称:战国秦长城遗址——横山段时代:战国—秦分布:横山区波罗镇、横山街道办事处、赵石畔镇、塔湾镇A区:长城墙体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23.名称:明长城遗址——横山段时代:明分布:横山区波罗镇、横山街道办事处、雷龙湾镇、赵石畔镇、塔湾镇、白界镇、党岔镇、响水镇A区:长城墙体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24.名称:明长城——平邑堡遗址时代:明分布:横山区白界镇平邑堡村A区:长城城址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25.名称:战国秦长城遗址——靖边段时代:战国—秦分布:靖边县周河镇、王渠则镇、杨米涧镇、镇靖镇、杨桥畔镇、龙洲镇、小河镇、天赐湾镇、中山涧镇A区:长城墙体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26.名称:隋长城遗址——靖边段时代:隋分布:靖边县天赐湾镇A区:长城墙体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27.名称:明长城遗址——靖边段时代:明分布:靖边县黄蒿界镇、海则滩镇、杨桥畔镇、龙洲镇、镇靖镇、杨米涧镇、王渠则镇、中山涧镇、天赐湾镇A区:长城墙体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28.名称:明长城——龙洲堡遗址时代:明分布:靖边县龙洲镇龙洲一村A区:长城城址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29.名称:隋长城遗址——定边段时代:隋分布:定边县盐场堡镇北畔村A区:长城墙体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30.名称:明长城遗址——定边段时代:明分布:定边县盐场堡镇、定边街道办事处、贺圈镇、砖井镇、安边镇、学庄乡、郝滩镇、红柳沟镇、冯地坑乡、姬塬镇、白湾子镇、樊学镇、油房庄乡、新安边镇、杨井镇A区:长城墙体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31.名称:明长城——安边堡遗址时代:明分布:定边县安边镇A区:长城城址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32.名称:明长城——新安边堡遗址时代:明分布:定边县新安边镇新安边村A区:长城城址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33.名称:明长城——盐场堡遗址时代:明分布:定边县盐场堡镇A区:长城城址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34.名称:明长城——定边营遗址时代:明分布:定边县城A区:长城城址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35.名称:明长城——石涝池堡遗址时代:明分布:定边县樊学镇石涝沟川A区:长城城址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36.名称:明长城——饶阳水堡遗址时代:明分布:定边县姬塬镇饶阳村A区:长城城址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37.名称:战国魏长城遗址——黄龙段时代:战国—魏分布:黄龙县界头庙镇范家卓子社区A区:长城墙体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外延100米38.名称:战国秦长城遗址——志丹段时代:战国—秦分布:志丹县顺宁镇、金鼎镇A区:长城墙体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39.名称:战国秦长城遗址——吴起段时代:战国—秦分布:吴起县长官庙镇、吴起镇、五谷城镇、庙沟镇A区:长城墙体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40.名称:明长城遗址——吴起段时代:明分布:吴起县周湾镇、长城镇A区:长城墙体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扩展项目1.名称:战国魏长城遗址——合阳段时代:战国—魏分布:渭南市合阳县杨家庄镇、甘井镇、皇甫庄镇、和家庄镇、新池镇A区:长城墙体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与第三批省保单位合阳战国魏长城合并。
西安城墙保护历史

城墙保护30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辉煌的历史成就了西安今天的多姿神韵。
而千百年来,深深扎根于这座城市的古城墙则比斗转星移的岁月更令人感动和感慨,也无疑成为这座帝王之都最富有象征意义的标志,保护住了包括城墙在内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也就保住了我们的根。
西安城墙是固化的历史,更是鲜活的人文,不仅仅是生活在这里的西安人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古城墙情结,中外游人来西安,大都要登临古城墙。
1300多年的王朝更替,已经将中世纪最伟大的都城湮没,但是当我们拨开覆盖在历史上的烟尘,依然清晰可见唐长安城喧嚣的轮廓。
明洪武三年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0—1378年),西安城墙在唐皇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
城墙平面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周长13.74公里,其中,南、北垣长约4.2公里,东、西垣长约2.65公里,全城面积为11.9平方公里,墙外有宽约20米,深约10米的护城河环绕。
西安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东门名曰长乐门、南门名曰永宁门、西门名曰安定门、北门名曰安远门,城门之外建有与城墙相连接的瓮城,城门和瓮城之上分别建有城楼和箭楼一座,瓮城外建有月城,月城上建有控制吊桥的闸楼,为“城三重,楼三重”的建筑格局。
民国时期,为了修建西安火车站,拆除了现在尚德门至尚俭门段的城墙。
同时,因为城市交通的需要,新劵了南城墙的勿幕门(小南门),东城墙的中山门(小东门)。
开辟了玉祥门豁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83年前,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新劵了和平门,南门两侧门洞。
开辟了东门、西门、北门三门两侧的豁口,建国路豁口、文艺路豁口、保吉巷豁口、红光路豁口、小北门豁口、东五路豁口、尚德路豁口。
1958年6月,全国拆墙运动热火朝天。
北京在拆、南京在拆,西安市人民委员会也作出拆除城墙的决定,消息不胫而走,市民们早已开始了自发的毁城运动,城墙上的垛墙、敌台以及城四角的角台,毁于旦夕。
城墙墙体被挖断了两处,近两万平方米的外墙青砖流落民间。
1958年9月,西安市委向省委请示认为,西安城墙可以不予保留,今后总的方向是拆,只保存几个城门楼子。
南京、开封、西安三地城墙保护条例比较研究

南京、开封、西安三地城墙保护条例比较研究作者:敬梓源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19期摘要随着国家对于城墙保护和开发工作的开展,各地有关城墙保护的地方立法活动也逐渐升温,对于相关实例的比较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南京、开封和西安三大古都的城墙保护条例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能为今后的城墙以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立法提供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城墙地方性法规地方立法作者简介:敬梓源,河南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2012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7-272-02城墙是古代农耕民族为保护城市免遭外敌侵略而在城郭四周修筑的具有障碍性防御功能的军事设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
南京城墙、开封城墙和西安城墙分别是中国现存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大古代城垣建筑,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使保护城墙有据可查、有法可依,南京、开封和西安三地都制定了有关城墙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下文将对《南京城墙保护条例》(以下简称宁例)、《河南省开封城墙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汴例)和《西安城墙保护条例》(以下简称陕例)从立法机关程序、法规名称体例和主要特色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以期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城墙保护开发和地方立法水平的提高。
一、立法机关和程序的比较立法机关是指在同级国家政权机构中地位最高的,以立法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职能的,以议事形式进行立法活动的,制定、认可和变动法律的国家机关,通常指议会或权力机关、代表。
南京、开封和西安分别于2014年、2010年和2008年发布了城墙保护法规,虽均属地方性法规,但立法机关和立法程序上有所不同。
根据上述条例制定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六十三条之规定,由于开封市是地级市而并非省会城市、特区所在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等“本法所称较大的市”,所以开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并无制定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权限,于是河南省人大常委会根据开封城墙保护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代为”制定了汴例。
西安城墙

公元582年,隋文帝任命著名建筑家宇文恺为都城建设总设计师,开始修建宫城和皇城,第二年完工,继之营筑郭城。
唐王朝建立后,仍以大兴城为首都,改大兴城为长安城,彼时的唐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五凤来仪,俨然世界文明中心。
公元1370年,大明王朝在唐皇城的旧址上,开始大规模地建造秦王府和西安城墙——西安城墙出世,从此他便扎根于这座城市,稳健如同父亲坚实的臂膀,成为华夏儿女们靠不到岸时的最好依偎。
公元1983年,经历了1400多年的岁月沧桑,西安城墙迎来了一场声势浩大、全民参与的大型拯救抢修工程,西安城墙这座“千年历史回音壁”终于完整地保存下来并重放异彩,以焕然一新的姿态穿过历史的烟云向世人诉说着辉煌的过去。
公元2009年,当金秋的一缕阳光照耀城墙时,青灰色的城墙,一块块青石在阳光里闪耀着银色的光芒,荡涤在秋风之中。
城墙又一次华丽转身,5月并入曲江,6个月之后,《西安城墙保护条例》隆重颁布,又一代城墙人将继承护城人的理想,把这条根脉世世代代保护下去,让它不仅留在历史,更能迎接未来……历史吟唱古城墙的前世今生30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辉煌的历史成就了西安今天的多姿神韵。
而千百年来,深深扎根于这座城市的古城墙则比斗转星移的岁月更令人感动和感慨,也无疑成为这座帝王之都最富有象征意义的标志,保护住了包括城墙在内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也就保住了我们的根。
西安城墙是固化的历史,更是鲜活的人文,不仅仅是生活在这里的西安人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古城墙情结,中外游人来西安,大都要登临古城墙。
走在寂静的城墙上,你的思绪很容易回到千年之前,恍惚穿越时空,回到那久远的时代,在猎猎飘动的旌旗下,一群群怒目圆睁的将士,挥刀放箭抵抗外敌入侵,城廓外的护城河,四门跨河处设有吊桥,随着一声“开城门喽”的吆喝,吊桥降落,将士列队出迎,威严且肃穆……历史刹那间无可言说,惟有敬畏。
千百年只弹指间,惟有古城墙依旧,向世人诉说着自己的前世今生。
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明清两次大修葺核心提示西安城墙又称西安古城墙。
广义的西安城墙包括西安唐城墙和西安明城墙,但一般特指狭义上的西安明城墙。
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公里。
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公里,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
西安城墙历史悠久唐朝末年,朱温迫使唐昭宗迁都。
留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出于军事防守,放弃了外郭城和宫城,把长安城缩小到皇城之内,以皇城城墙作为长安城的城墙,形成了现在西安城墙的规模。
那时的西安城墙作为最基础的防御设施,城墙都用当地的黄土夯筑而成。
夯筑城墙所用的是版筑技术。
所谓版筑,就是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相夹,两板之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撑住,然后在两板之间填满泥土,捣紧后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墙。
在元朝统治时期,不仅推行拆毁城墙的政策,还颁布特别法令禁止汉人及南方地区修筑城墙。
但幸运的是西安城墙并没有被拆毁。
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建立了明朝。
为了加强西北重镇西安城的防御,朱元璋命人在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扩建西安城,从此开始了长达8年的修复。
城砖加固西安城墙张祉认为,夯土城墙虽较为坚固,但禁不住雨水的侵袭,史书中常有夯土城墙因暴雨或洪水而坍塌崩坏的记载,城墙包砖不仅可以提高城墙的防水能力,还能在作战时发挥防御作用。
而让张祉决定用城砖来加固城墙的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明代制砖业的蓬勃发展,陶砖普遍用于各种建筑。
西安城墙周长近14公里,用砖量极大。
经测量,明代城砖平均长45厘米,宽23厘米,厚10厘米,重几十斤。
明代的一块城砖,体积上接近于现代的八块红砖。
专家们根据计算得出结论,明代西安城墙,用砖总数大约在2600万块以上。
这些城砖如果一块块相连,可长达1.2万公里。
文物工作者发现,西安城墙砖块之间的结合非常紧密牢固,建筑人员想将这些灰缝层刮掉,即使使用斧凿或者刀砍都不能奏效,这种建筑材料甚至比混凝土还结实。
浅析西安城墙旅游中的文物保护问题

浅析西安城墙旅游中的文物保护问题[摘要]西安城墙旅游发展中存在着城墙文化整体性被破坏;护城河污染严重;环城风景区的文化形式繁杂;顺城巷的环境散乱无序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城墙文物采取的保护方式偏差;对已有的文化旅游模式的依赖;有关城墙保护的法律不够完善;人们对城墙的保护理念落后等方面。
可以通过宣传保护理念;创新旅游模式;完善法律制度;严格执法手段;树立责任意识等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西安;古城墙;文化旅游;旅游资源保护1引言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西安城墙景区由古城墙遗址,护城河,环城公园以及顺城巷组成,是融街、墙、园、林、河、路六位一体的新景区。
正确认识西安古城墙具有的潜在价值,能够合理地开发利用和有效地保护古城墙,将有利于带动西安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西安旅游知名度,有利于展示西安的历史与现状,更有利于继承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并向世界传播和展示。
2西安城墙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21南门广场布局破坏了城墙文化的整体性广场交通布局极不合理。
南门广场正位于西安市南城墙外,东西、南北交通要冲,过往车辆极为频繁。
车流密集势必给欲进入广场的游人带来极大的困难和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22护城河的污染严重西安护城河曾经是西安标志性建筑,是游人赏心悦目的好去处,但由于污水的排放,乱扔垃圾等的影响,护城河污染已经十分严重,严重影响了西安城市环境和环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3环城风景区的文化形式繁杂混乱环城风景区的功能区的划分没有明显的痕迹,这样给游客们带来的直接感受就是环城风景区内的文化形式繁杂且没有头绪,会造成一种混乱无章的文化感受,不能很好地吸引游客对这些艺术文化产生更大的兴趣。
24顺城巷的环境脏乱无序顺城巷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地形地物复杂,环境差,交通落后。
原有顺城巷除西顺城巷、北顺城巷、南顺城巷少部分路段有可通行汽车的道路外,其余大部分路段不通车,只可步行。
古城墙保护措施

古城墙保护措施简介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城墙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本文将就古城墙的保护措施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古城墙的意义古城墙不仅是城市的防护工事,更是一座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它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演变和建筑技术发展,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古城墙保护的现状目前,古城墙面临着许多保护挑战。
城市化、旅游开发、环境污染等问题给古城墙的保护带来了许多困扰。
为了保护古城墙的完整性和独特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基本情况调研在制定保护措施之前,需要对古城墙进行全面的情况调研,了解其结构、材质、历史背景等信息,并通过专家的评估确定其现状和保护需求。
意识提高与公众教育保护古城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和相关组织应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古城墙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和意识,培养社会的保护意识。
古城墙保护的措施在实施古城墙保护时,应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加强管理、修复维护、环境保护等方面。
加强管理1.设立古城墙保护管理部门或机构,负责古城墙的日常管理和保护工作。
2.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于古城墙的保护力度,明确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
3.加强巡逻和监控,确保古城墙的安全和完整性。
修复维护1.针对古城墙的破损情况,制定修复计划并及时进行修复工作。
2.修复过程中要尽量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工艺,保持原有建筑的风貌和特色。
3.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修复古城墙上的损坏和老化部分。
环境保护1.加强周边环境的保护,减少对古城墙的环境污染。
2.控制周边建筑的高度和密度,避免对古城墙的遮挡和影响。
3.加强植被的保护,防止植物的生长对古城墙的破坏。
文物保护1.加强文物保护区的划定和管理,保护古城墙周边的文化遗产资源。
2.配备专业人员对文物进行定期保护和修复,确保其保存完好。
3.加强文物保护的科研和技术支持,提高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古城墙保护的意义和价值古城墙保护不仅仅是为了保存一座城市的历史遗迹,更是为了传承文化,展示历史,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城墙保护条例(2017修正)
【法规类别】文物与古迹保护
【发文字号】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16届]第6号
【批准部门】8;825;82501;
【批准日期】2017.03.30
【发布部门】西安市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17.05.09
【实施日期】2017.05.0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
西安城墙保护条例
(2009年8月28日西安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2009年9月24日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根据2016年12月22日西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2017年3月30日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批准的《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西安市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条例〉等49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修正)
第一条为了加强西安城墙的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西安城墙是指明代城墙墙体、城门、附属建筑、护城河及其遗址遗迹。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西安城墙的保护和管理活动。
第四条西安城墙管理机构负责西安城墙的保护和管理,并接受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委托,履行行政执法职责。
文物、规划、建设、市政公用、国土资源、城市管理、水务、旅游、环保、公安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西安城墙的保护工作。
第五条西安城墙保护坚持保护为主、统筹规划、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
第六条鼓励社会各界、国内外组织和个人出资设立西安城墙保护基金,用于西安城墙的保护。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西安城墙的义务,有权检举、控告、制止损毁西安城墙的行为。
对在西安城墙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人民政府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编制西安城墙保护规划,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编制西安城墙保护规划,应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组织专家论证、评审。
第九条西安城墙保护范围为城墙墙体、城门,城墙内侧20米以内,城墙外侧至护城河外沿的区域和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