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雅俗共赏》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论雅俗共赏教案

探讨雅俗共赏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以及 如何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实现雅俗共赏。
教学方法与手段
01
02
03
04
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 雅俗共赏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 雅俗共赏的相关话题,提高学 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案例分析法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 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深入 理解雅俗共赏的内涵和特点。
感表达方式。
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既有简单易懂的歌词和 旋律,也通过不同的音乐风格和 元素展现了音乐艺术的多样性。
电影电视
影视作品既有高质量的剧本和演 员表演,也通过特效制作和故事 情节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喜
爱。
06
提高学生雅俗共赏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增强学生审美意识,培养正确审美观
开设美学课程
通过系统的美学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美的本质、形态和规律,增 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雅俗共赏现象
现代诗歌与散文中的雅俗共赏
现代诗歌和散文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往往追求语言的简练与意境的深远。如舒 婷的《致橡树》、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作品,既具有文学价值,又能引起读 者的共鸣。
小说与影视剧本中的雅俗共赏
现代小说和影视剧本在创作过程中,注重故事情节的紧凑和人物形象的鲜明。例 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电视剧《亮剑》等作品,既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水 平,又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案例一
案例二
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中 国特色的文化盛宴,既有高雅的艺术 表演,如舞蹈、戏曲等,也有通俗的 娱乐节目,如相声、小品等,实现了 雅俗共赏。
电影《霸王别姬》:该电影以京剧为 背景,通过讲述两位京剧演员之间的 爱恨情仇,展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和 人生哲理。它既吸引了京剧爱好者的 关注,也赢得了普通观众的喜爱。
语文版必修五《论雅俗共赏》教学设计

目 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课堂互动与讨论环节 • 作业布置与评价标准 • 拓展延伸与资源推荐 • 反思总结与改进方向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论雅俗共赏》简介及作者介绍
01
《论雅俗共赏》是朱自清先生的一 篇经典散文,主要探讨了雅俗文化 的差异与共融。
文学常识
归纳总结本文涉及的文 学常识,如作者信息、
文体特征等。
重点词汇
梳理文章中的重点词汇, 包括生字词、成语、短 语等,帮助学生积累语
言素材。
句式结构
分析文章中的复杂句式 结构,提高学生语言理
解和运用能力。
文化内涵
挖掘文章中的文化内涵, 如传统文化、审美观念 等,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
反馈内容
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具体的反馈意见,指出优点和 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提 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反馈形式
可以采用书面反馈、口头反馈、集体反馈等多种形式,确保反 馈及时、有效。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交流,促进共 同进步。
05
拓展延伸与资源推荐
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类似文本阅读推荐
1 2 3
《论雅俗共赏》原文及赏析 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原文,并辅以专业的赏析 文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观点。
同类题材散文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作家的同类题材散文,如梁实 秋的《雅舍小品》等,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 高阅读兴趣。
文化评论类文章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文化评论类文章,了解不同学 者对雅俗文化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 思维。
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写作背景,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论雅俗共赏-语文版第五册教案

论雅俗共赏-语文版第五册教案一、教材选用《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五册。
是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语文》的教材之一,适用于小学五年级学生。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摘录、解释词语、语句的方法;2.了解课文中的文化背景;3.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4.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5.运用所学知识来自己撰写一篇文章。
三、教学内容1. 探究文化背景课文《李清照》讲述了一个著名的女词人的人生经历和词作,这里可结合唐宋八大家、宋词的历史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发展。
2. 探究语言特点教师可让学生在文中摘抄所示的难点词语,将其解释、比较、分类,使学生掌握新词汇的方法,并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理解难句和复杂结构,加深对中文语言的认识和学习。
3. 分析情节和人物让学生分角色读故事,并通过讨论学生们描绘出人物形象及曲折发展的情节,进一步反思人性的弱点和恶习。
4. 评论李清照的词作通过鉴赏李清照的词作,分析李清照的词风及个性,瞻仰古人的文学成果,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5. 写作训练把学生分成小组,以玩赏诗词为主题,为自己的团队创作一个题为“赏词后谈”或“品诗会赏”等的文章。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法,通过讲解课文来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彼此交流,有所帮助和鼓励。
带领学生形成兴趣小组,自己撰写一篇文章,分享和讲解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仿照李清照的词写一首自己的词;2.组织班级赏词会,邀请学生们表演自己所喜欢的一首李清照的词;3.互相交换文章并给予评价六、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将教学效果的评估内容及时反馈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感受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
同时,也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让学生更加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论雅俗共赏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2篇

论雅俗共赏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论雅俗共赏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2篇(一)参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主要观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
教学难点:1. 分析和讨论《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否符合现实情况。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可以通过简要介绍《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文学和美学问题的兴趣。
导读: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雅俗之辨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审美有什么影响?雅俗之辨存在客观标准吗?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交流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阅读:学生阅读《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
学生可以标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讨论:学生在阅读完文章后,可以展开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文章中的雅俗之辨对于现实生活有何影响?文章中的观点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符?学生认为什么样的审美标准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总结: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同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启示,如在审美问题上,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他人的审美观点,不局限于传统的观念。
拓展活动:学生可以针对《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的观点,进行写作或演讲。
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和探讨雅俗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社会中的审美问题。
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作业,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评价学生对文学和美学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参考二:教学目标:1. 了解《论雅俗共赏》的背景和作者,并分析文章主旨和主要观点。
2. 分析文章结构,了解语言运用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中考:《论雅俗共赏》教案及练习

中考《论雅俗共赏》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评价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2)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化、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对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独立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如何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深刻的思想和观点的理解。
(2)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和评价。
(3)将文章中的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提醒学生注意文章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提问学生对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理解和看法。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重要论据和例证,并进行分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让学生讨论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的理解。
2. 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文章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运用文章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
2. 分析并评价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写一篇短文,谈谈对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理解和看法。
论雅俗共赏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论雅俗共赏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是朱自清先生抗战胜利后所作部分文章的结集。
共收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除三篇外都是去年下半年作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雅俗共赏高三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论雅俗共赏》教案认知·探索课文探索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及文学研究家。
其主要著作有《背影》、《雪朝》、《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诗言志辩》、《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论雅俗共赏》是一本书的名字,也是一篇文章的名字;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编定的最后一本杂文集,内容主要涉及文学评论、诗歌创作与欣赏、人物评论三个主要方面,书中各篇论文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说话。
《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用意也在此。
各篇论文的排列按性质的异同不按写作的先后;最后的写作是《论老实话》。
朱自清先生曾说:“《鲁迅先生的杂感》一篇,是给《燕京新闻》作的鲁迅先生逝世十一周年纪念论文,太简单了,本来打算不收入本书的,一位朋友却说鲁迅先生好比大海,大海是不拒绝细流的,他劝我留着;我就敝帚自珍的留着了。
”本书是朱自清先生的重要作品之一,主要讨论了文学欣赏标准与差异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精辟令人深思的看法,对我们了解文学与人情世象、开展思考与批评、认识诸多文学现象都有帮助,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好书。
最早是由观察杂志社于1948年上半年出版的,书中共收文章十四篇分别是:序1.论雅俗共赏2.论百读不厌3.论逼真与如画4.论书生的酸气5.论朗诵诗6.美国的朗诵诗7.常识的诗8.诗与话9.歌谣里的重叠10.中国文的三种类型11.禅家的语言12.论老实话13.鲁迅先生的杂感14.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十四篇中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的。
朱自清先生早年创作新诗,晚年多写旧体诗,是宋诗一派。
但他一直关注新诗的发展前景,故晚年常写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章。
《论雅俗共赏》教案

在保持语言优美的同时,适当运用通俗易懂的词 汇和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加贴近读者。
情感传递和读者共鸣建立
情感传递
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引 发读者的共鸣。
读者共鸣建立
关注读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通过作品表达普遍的情感和价值观, 使读者产生共鸣。
情感与理性的结合
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
《论雅俗共赏》及相关文学作品选 读。
参考资料
文学史、文学评论、文化研究等方 面的学术著作和期刊文章。
雅俗共赏概念解析
雅俗共赏是指高雅文化与通俗文 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共同构 成一种具有广泛吸引力的文化现
象。
雅俗共赏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 包容性,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之一。
雅俗共赏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 还广泛涉及音乐、绘画、电影等
知识掌握情况
评估自己对雅俗共赏相关概念、 理论及历史发展的理解程度。
思考深度与广度
反思自己在课程讨论、案例分析 等环节中的思考深度和广度,是 否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
学习方法与效率
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 策略及时间安排,分析学习效果 的优劣。
后续学习计划
针对自身不足之处,制定后续学 习计划,明确提升目标和行动方
钱钟书《围城》、《人兽鬼》等,欣 赏钱钟书独特的讽刺幽默与深刻的社 会洞察。
老舍《茶馆》、《四世同堂》等,感 受老舍对北京市民生活的细腻描绘。
不同类型作品风格比较
古代诗词与现代小说的比较
01
从语言、形式、内容等方面分析古代诗词与现代小说的差异。
不同作家作品风格的比较
02
选取几位代表性作家,如李白、杜甫、苏轼、鲁迅、老舍等,
中考:《论雅俗共赏》教案及练习

中考《论雅俗共赏》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论雅俗共赏》中的概念和观点。
(2)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能够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中的雅俗共赏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雅俗共赏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1. 《论雅俗共赏》的主要观点和概念。
2. 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论雅俗共赏》中一些深奥的文学理论的理解。
2. 将文章中的观点应用到实际的文学鉴赏中。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论雅俗共赏》。
2. 相关文学作品实例。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论雅俗共赏》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引发对雅俗共赏的思考。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论雅俗共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讨论,分享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看法。
3. 分析与论证:(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雅俗共赏现象。
4. 文学鉴赏练习:(1)教师提供一些文学作品实例,要求学生运用《论雅俗共赏》中的观点进行分析。
(2)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进行分享。
5. 写作练习:(1)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分析一篇文学作品的雅俗共赏现象。
(2)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雅俗共赏的重要性。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其他文学作品中的雅俗共赏现象,进行对比分析。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不同作品间的异同点。
2. 文化背景:(1)教师介绍古代文人对雅俗共赏的看法。
(2)学生了解不期的文化背景对雅俗共赏的影响。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雅俗共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筛选有效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二、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
的历史发展。
三、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
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
孰雅
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
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你会割然开朗。
用他给
我们的思维钥匙,开启我们的疑难之锁,相信会有所收获。
二、作者介绍
1毖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2崩鲜ψ霾钩洹
三、整体把握课文,筛选有效信息
1闭页霰曜⑸缁岱⒄沟拇视铩
(唐以前、唐、宋、宋以后)
(“唐以前”和“宋以后”需老师点拨)
2闭页黾蚴雒扛龀代社会发展特点的句子。
(唐以前的社会发展特点指导学生由唐推出)
3闭页鑫闹谐鱿值拿扛鋈宋锛八们生活的时代的特点。
4闭页雒坎孔髌贰⒚恐治奶宄鱿值氖贝及特点头句子。
(以上思考题设计,一是为了快速有效地读课文,即长文短读;二是为了填写表格,了解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
四、研读填表
请整理你筛选出的信息,填写下表。
(在课后练习一的表中加一栏“作品、文体的特点”)
社会外因“士”、“民”等级分界严格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
点社会外因安史之乱,门第垮台,“士”“民”分化;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禅宗化俗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
点社会外因印刷术发达;道学家讲学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
点社会外因“新时代”“新文化”“欧化的新艺
术”“‘大众语’运动”“大众化”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
点五、作业
1笔於量挝模思考表格内容。
2笨纯次颐巧活中有没有雅俗之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毖潘坠采屠史发展的实质
2毖潘坠采驮诮裉煳囊辗⒄怪械囊庖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分析上节课的表
1贝由辖诳翁钚幢砀竦墓程中,你能得出那些认识?
要点参考:
(1)文学的雅俗共赏由社会和其自身两方面原因决定。
(2)雅俗共赏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广大的群众。
(3)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有宾主之分;“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
(4)要达到雅与俗“共赏”,贯彻“文艺是为大众”的原则,雅士需要理会迁就“俗”的趣味,而俗士也需要学习,享受,蜕变。
(5)《西厢记》和《水浒传》是雅俗共赏的典范作品。
2蹦慊褂行┦裁锤惺芎头⑾郑
(1)我们以前只知道每个朝代的文学主流,而作者却能在复杂的社会变革中,纷繁芜杂的文学形态中,找到一个窗口,认识每一种文学样式诞生的共同点:争取群众,走大众
化道路;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在共同的探求并为之努力,并一
步步地在推进。
(2)文学发展的目的是一致的,探求一条道路,让文学走一条健康发展,永保青春的道路,但提法在变:求真与化
俗--为了争取群众--获得广大的群众--做诗如说话--提倡
“大众语”运动--“通俗化”运动--大众化就是要达到没有
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应该就是鲁迅先生说的“我们的文艺是为大众的”。
(3)提起朱自清,就会想起《背影》中那父爱子、子爱父的真挚深情,还会想到《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
宁静”的郁闷和月色下荷塘静谧的美,一直就以为他是一个
抑郁气质的文人,但没想到,他还有这么冷静理性的思考和
独特的认识。
(设计本思考题一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揣摩品味并学
会理性的分析问题;二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新旧知识相连,做到融会贯通。
)
三、拓展思维
1贝涌挝闹姓页黾中论述“雅俗共赏”的段落,并谈谈
你自己的看法。
2贝酉质瞪活中找一种文化现象,谈谈你对雅俗共赏的
见解。
四、作业
读下面一段新闻采访,想想白庚胜先生的认识与朱自清
先生认识的异同。
新浪观察:关于“二人转风波”的争论,大多集中在
“雅俗”二字上,在您眼中,什么是雅,什么又是俗?雅和
俗谁说了算数?
白庚胜:关于文艺的“雅”和“俗”,我们中国一直都
存在着争论。
古代就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说,
现在又有“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之说。
所谓“阳春白雪”和“精英文化”被认为是雅的,所谓的“下里巴人”和“民间文化”被认为是比较俗的。
其实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
里面,都有优秀的和糟粕的东西。
所以一种文化的生命力,
主要由人民来选择,由生活来选择。
生活在不断的淘汰很多
不应该存在的文化,又在产生新的文化,所以新的文化和旧
的文化里,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里,都有优秀的东西,也有
不健康的东西。
所以人民选择了什么样的艺术,我们就应该
弘扬什么样的艺术。
但是人民是个很泛的概念,所以我们应
该在民间文化里去扶持具有优秀性的、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的人和团体,来对民间文艺做一些相对的导引。
一个是按文
学艺术本身的规律在走,一个是按生活的逻辑本来的选择,
还要有民间艺术的管理部门积极主动参与到民间活动当中去,对一些导向性的引导我们不能放弃。
新浪观察:您说这种引导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引导?
白庚胜:很多民间文艺进入到城市,有的没有意识形态性,只有艺术性,比如泥人、剪纸。
但是二人转有情节,有
思想内容,这样有意识形态性的作品,它跟我们主流文化是
融合的关系,还是对抗的关系,这个问题就会更突出。
我们
尽量的还是要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主,宣传健康的、
让人们高尚的、纯洁的,有力于我们道德的东西为主。
一家
三代坐在那儿看“黄色”的东西,毕竟这个“饭”还吃不下。
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讲性开放、性自由,开放得无度,自由得
无度,很多东西违反了中华民族传统。
所以民间的一些黄的、过分的东西需要引导,但不是用强制的方式。
而是我们从民
间艺术团体中选择“雅”的人、“雅”的团体、“雅”的节目,进行宣传和扶持,本身就起到了对次的、不健康的节目
的抵制作用。
并不是说我们下个文件说这个节目不能演,那
个团不行。
对文艺问题要有文艺的特殊的方法:自由的、民
主的、讨论的和引导的方式去做。
这几年,我们党的文艺政
策非常成功,不是用强迫的、行政命令的取消的方式,是在
讨论和引导当中来使我们的民间文艺和我们的主流文化越来
越紧密的联系起来。
……
新浪观察:那么大家都在讨论的民间艺术难登大雅之堂
的这个“大雅之堂”,您觉得央视的晚会称得上吗?
白庚胜:雅不到哪里去,无非是广告多,投资多,名人
多,我们民间文化势力弱,农民的东西嘛。
民间文艺不仅应该登大雅之堂,而且完全可以登大雅之堂。
京剧就是从民间的戏曲开始的,还有相声、曲艺全是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不只是二人转,二人转也不只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几个“坏”的作品。
二人转里面好的作品多得很,歌颂人民生产生活的作品很多,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尊重这些艺术家,我们用什么样的手段去规范和引导这些艺术家。
问题出在这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