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万能答题模板
语文高考答题模板各种题型

语文高考答题模板各种题型1. 阅读理解题型a. 主旨大意题:(1)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2)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模板:本文主要讲述/介绍了......,通过......来传达作者的理念/思想。
作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来引起读者对于......的关注。
可以看出,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思想是......b. 主题议论题:(1) 文章的中心议题是什么?(2) 文章围绕着什么展开讨论?模板:本文主要讨论/探讨了......这一问题。
作者通过列举了一系列的事例和证据,试图证明/反驳了该观点。
从中可以看出,文章围绕着......这一议题展开了讨论。
c. 细节理解题:(1) 文章中提到了哪些细节?(2) 文章中对于某个细节的描述是什么意思?模板:在文章中,提到了......这一细节。
通过这个细节的描述,可以得出......的结论。
作者通过这个细节想要表达的是......2. 作文题型a. 议论文题目:(1) 同意与否某种观点(2) 论述某一现象的原因和影响模板:首段:引出议题,简要交代背景信息主体段落:提出自己的观点/论点,给出理由和论据进行支持,可以适当引用名言名句、科学数据等加强论述结尾段:总结观点,可以给出建议或展望未来,给人以启示或思考b. 叙述文题目:(1) 描述一件事情的过程或经历(2) 描写一个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点模板:首段:引出叙述的对象,简要交代背景信息主体段落:详细描写事情的经过/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点,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细节描写来展现事物或人物的形象结尾段:总结全文,交代故事的结局或人物的心理变化,给人以思考或启示3. 修改、补全题型a. 修改句子:(1) 此句有哪些语病需要修改?(2) 如何修改这个句子?模板:从词汇/语法/结构等方面来看,该句存在......的问题。
为了使句子更加准确/通顺/连贯,我认为应该将......改为......b. 补全句子:(1) 根据上下文意思,该句缺少的成分是什么?(2) 如何补全该句?模板:通过分析上下文可以发现,该句缺少......的成分。
高考语文必备答题模板范文(通用5篇)

高考语文必备答题模板范文(通用5篇)高考语文必备答题模板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高考语文必备答题模板一、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高考语文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二、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高中语文高考议论文万能答题模板(共七种)

高考语文议论文万能答题模板一、论证方法作用题1、举例论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了……作为事实论据。
具体有力的论证了……的分论点,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的中心论点。
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了……作为道理论据。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分论点,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的中心论点。
使论证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3、比喻论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
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分论点,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的中心论点。
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4、对比论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
突出强调了……的分论点,从而进步论证了……的中心论点。
使其对错更加分明,正确观点易于接受。
二、文章的论证思路题1、首先,开头:①提出中心论点。
②引出论题。
2、然后…… / 接着……。
3、最后,结尾:①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②重复或强化……的论点。
③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④补充论证了……(使论证更严密)。
三、议论文开头作用题1、内容上:①提出中心论点 / 提出论题。
②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③摆出错误论点,论据,为下文批驳树立靶子。
2、结构上:①引出下文论点、中心论点。
②引出下文对……的具体论证。
3、表达效果上: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四、结尾作用题1、内容上:①深化中心,提出……的结论。
②补充论证了…… / 运用了……的方法。
③发出……的号召,希望人们……。
2、结构上: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②首尾呼应,卒章显志。
3、表达效果上:①提出问题,引人深思。
②留给读者思考空间。
五、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简明平实 / 形象生动 / 幽默风趣 / 含蓄委婉 / 富有文采…六、论据删除题1、不能。
2、内容上:该论据证明了……的观点,从(古今、中外不、同身份)角度论证,更全面,具有代表性,若删除,则无法体现论证严密性。
3、结构上:与前文 / 后文某些词句依次照应,若删除无法实现前后照应。
语文高考答题模板

语文高考答题模板一、议论文。
1.开头段。
(1)提出议论题,对于某一社会现象或某一问题,就其是好是坏,应不应该采取某种态度或做法进行议论。
(2)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表示赞同或反对,或表示对两种观点的态度。
(3)提出论据,简要说明自己的理由。
2.议论文的主体段落。
(1)第一段,阐述自己的理由,或提出自己的看法。
(2)第二段,举例说明自己的理由。
(3)第三段,进一步说明自己的理由。
(4)第四段,提出对立意见,进行反驳。
(5)第五段,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
3.结尾段。
(1)重申自己的观点。
(2)指出议论的意义或作用。
二、记叙文。
1.开头段。
(1)记叙文的开头要生动,引起读者的兴趣。
(2)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2.记叙文的主体段落。
(1)第一段,交代故事的起因。
(2)第二段,交代故事的经过。
(3)第三段,交代故事的结局。
3.结尾段。
(1)总结全文,表明故事的主题。
(2)提出对故事的感想。
三、应用文。
1.信函。
(1)信函的开头要表明写信的目的。
(2)信函的主体部分要交代事件的经过。
(3)信函的结尾要提出自己的要求或建议。
2.广告。
(1)广告的开头要引起读者的兴趣。
(2)广告的主体部分要说明产品的优点。
(3)广告的结尾要提出购买的建议。
3.通知。
(1)通知的开头要表明通知的目的。
(2)通知的主体部分要交代事件的经过。
(3)通知的结尾要提出具体的要求。
四、说明文。
1.开头段。
(1)说明文的开头要交代说明的对象。
(2)说明文的开头要引起读者的兴趣。
2.说明文的主体段落。
(1)第一段,交代说明的对象。
(2)第二段,详细说明事物的性质和特点。
(3)第三段,说明事物的用途和作用。
3.结尾段。
(1)总结全文,强调事物的重要性。
(2)提出对事物的建议。
以上就是语文高考答题模板的详细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试卷完整答题模板

一、选择题部分1. 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意。
2. 根据题目要求,运用相关知识对选项进行分析。
3. 逐个排除错误选项,确定正确答案。
4. 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答题模板示例:(1)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惊愕毛骨悚然欣喜若狂B. 炽热毛骨悚然欣喜若狂C. 惊悚毛骨悚然欣喜若狂D. 惊悚毛骨悚然欣喜若狂答案:C(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我国科学家在深海探测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海洋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B.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C.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这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D. 由于天气原因,原定于今天下午的运动会推迟举行。
答案:A二、现代文阅读部分1. 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主旨。
2. 根据题目要求,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4. 针对题目,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答题模板示例: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科学家在深海探测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海洋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是我国科学家在深海探测领域的部分重要成果:1. 我国自主研发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7000米深海,实现了我国深海探测的重大突破。
2. 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深海钻探设备,实现了我国深海钻探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3. 我国科学家在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揭示了深海生物的生存状态和演化规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上述文章,回答以下问题:1. 文章主要介绍了我国科学家在哪些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 文章中提到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具有哪些特点?3. 文章对我国深海探测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何展望?答案:1. 我国科学家在深海探测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包括深海探测、深海钻探和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
语文答题模板高三(甄选5篇)

语文答题模板高三(甄选5篇)1.语文答题模板高三第1篇1、读懂诗歌(1)用关注“标题、意象、注释、情思语、即时诗人”的办法读诗歌,并快速判明诗歌类别——写景或者写物或者写人,根据相应类别诗歌的特点进行解读。
(2)关注诗歌的艺术手法(内容上的描写手法、主题上的抒情手法、语言上的修辞手法和结构上的结构手法)2、审读问题(1)勾画题干(问题要求的——概括、分析、简析、赏析,问题范围——全诗、第几联、上片等等,问题对象——情感、意境、形象、艺术手法等等),明确问题要求。
(2)根据问题要求和对象,弄清楚题型,按照题型的基本模式与步骤组织答案素材。
3、科学答题(1)按照题型与相应步骤答题。
(2)一般,题目问什么先答什么,先问什么先答什么。
(3)注意使用术语,每一点均先观点后阐释。
(4)分点作答,分条陈述。
合并相同点。
(5)语言简洁明了,不写可有可无的字词句。
特别提醒:答题中请随时保持对诗歌类别意识的重视与运用,随时关注诗歌中的即时诗人。
4、诗歌鉴赏相关知识体系。
(1)诗歌类别A、借景抒情类景即画面是主要内容,由一组意象构成画面。
抓画面的命名与特点,注重景的描写(描写的角度、顺序、描写手法【直接与间接】、修辞手法),景表现出的情感。
B、托物言志类物,一个或者诗歌中的主要的核心的意象,以象征手法来借物表达人的志趣精神等。
抓物的特点(外在与内在——内在由外在特点、环境特点共同作用产生),注重物的描写(描写的角度、描写手法——直接与间接尤其是间接、修辞手法),物象征的人的志趣精神与品质。
C、写人抒情类人,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
抓人的即时处境、即时身份地位(如主人还是客人、送别者还是离别者)和人物关系,注重对人的描写(描写的手法——直接如动作、心理、细节等等,间接如衬托等),人物的追求与情思即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2)艺术手法A描写手法(关涉内容或者诗歌的形象)分为直接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a写人:语言、动作、心理、表情、肖像、细节描写等。
高考语文试卷的答题模板

一、现代文阅读【解答步骤】1. 粗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2. 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
3. 逐题解答,注意关键词和关键句。
4. 回读原文,检查答案的准确性。
【答题模板】1. 题目要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答案要点如下: - 文章主要讲述了……- 作者通过……- 文章旨在表达……2. 题目要求分析文章结构,答案要点如下:- 文章分为……部分,分别是……- 每部分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3. 题目要求分析文章手法,答案要点如下:- 文章运用了……手法,如……- 这种手法的作用是……4. 题目要求分析文章观点,答案要点如下:-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观点,如……- 这种观点的依据是……- 作者的观点具有……意义。
二、古诗文阅读【解答步骤】1. 粗读诗文,了解诗文大意,把握诗文结构。
2. 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
3. 逐题解答,注意关键词和关键句。
4. 回读诗文,检查答案的准确性。
【答题模板】1. 题目要求翻译诗文,答案要点如下:- 翻译为现代汉语:……2. 题目要求分析诗文内容,答案要点如下: - 诗文主要描写了……- 诗文中运用了……手法,如……- 这种手法的作用是……3. 题目要求赏析诗文意境,答案要点如下: - 诗文意境优美,如……- 诗文的意境具有……特点。
4. 题目要求分析作者情感,答案要点如下: - 作者在诗文中表达了……情感,如…… - 这种情感的产生原因是……- 作者的情感具有……意义。
三、作文【解答步骤】1. 仔细审题,明确作文要求。
2. 确定立意,围绕中心展开论述。
3. 构思文章结构,注意段落划分。
4. 撰写文章,注意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答题模板】1. 立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立意:- 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时代主题。
- 结合自身经历,抒发真情实感。
- 借鉴经典名句,传承文化底蕴。
2. 结构:一般分为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
高考语文答题万能模板

引用作用引用身份地位不同但对。
熟悉的人的说法,全面真实反映。
(成就、现状),体现真实性。
列数据作用客观真实、科学准确反映。
,使。
更具有说服力(,准确论证主旨。
)评析人物形象先总后分,总括人物形象,再分别结合文章。
概括主旨通过。
(事件),塑造了。
(人物形象),表达。
(主旨)以生活实例开头吸引读者兴趣,反映。
(现实);引出下文(;体现实效性)分析词语含义该词本意是。
,语境义。
,形象生动/准确体现。
第X人称叙事(结合文本分析)1)第一人称:真实感,引发读者共鸣,便于心理描写、抒情(,有助于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2)第二人称:亲切感,引发读者共鸣,便于抒情、拉近与读者距离(新闻也有助传播)3)第三人称:自由表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增强客观性、真实性伏笔作用1)使文章结构曲折多变2)故事情节展开更为合理3)引起读者思考回味,留下深刻印象环境描写作用1)环境:交代环境背景;渲染氛围2)情节:推动情节发展3)人物:烘托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心情4)主题:点明/暗示主题如位于开头则再联系开头作用(引出下文等)新闻社会价值1)体现客观真实性2)反映。
现状3)对人性的体现4)对现实的警示,呼吁新闻背景作用1)丰富报道内容2)突出人物形象3)拉开时空,增强文章表达效果标题作用1)内容:昭示文章内容,作者思路/线索 2)主旨:点明文章主旨3)修辞:具有象征意义 4)文学色彩:表现全文意境5)悬念:吸引阅读兴趣最后一段为何不应删1)丰满人物形象2)突出文章主旨3)使结构更加严谨新闻导语作用1)概括新闻主要内容2)为新闻奠定感情基调3)吸引读者阅读兴趣4)结构上引出新闻要点第一段作用1)点题,总领全文2)引出下文。
/为下**铺垫3)奠定文章感情基调4)引起读者兴趣(体现时效性)为何谈说明对象缺点1)内容:使文章更加全面2)结构:详述优点,略谈缺点,对比更加鲜明,使详略得当,重点突出3)读者角度:增强可信度,真实性细节描写1)刻画人物性格特点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突出文章中心各种叙述顺序1)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2)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充实丰满2. 短句――简洁明快,表意灵活,节奏感强长句——内容丰富,表意精确,细致严密采访者提出某句话的用意1)呼应采访对象,对其观点表示理解接受(照应上文话题)2) 帮助受访对象调整思路,把关注点从次生话题引回主要话题采用歌词、诗句结尾1)表达某种感情2)概括事件,映衬人物精神3)增强文学性,提升艺术价值想突出B,却写A以a来与b做对比,通过人们更熟悉的a来表现b,突出b的特点,表现作者对b的感情,丰满形象突出主题访谈成功原因1)现实性强,集中围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三、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的作用: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七、人物描写的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二)典型题实战兵法词曲小知识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补算子。
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1、用第一人称;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提炼中心、主题: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主要有两种题型:A、“××”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2、一般是往前找;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三)语文应试答题方法、技巧知识积累与运用一、书写题:1、认真规范书写;2、不出现错别字;3、不乱画涂改,在草稿纸写好后再誊写。
4、学会审题。
二、选择题:1、直选法2、排除法三、修改病句的原则:能改一处不改两处。
1、删减2、添加3、替换4、换位5、重组四、名著阅读:《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1、人物:姓名、绰号、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主要事迹2、故事情节:人物事例3、教育意义五、语言运用:1、语境表达: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
还要适应语言环境,注意场合、注意说话对象、注意文明礼貌。
格式: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2仿写:与例句的结构、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保持一致;内容保持一致,语意连贯,话题统一。
3、缩句: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
4 句式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三者间的转换;直接叙述变转述。
阅读题技巧(一)、记叙文阅读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二、文章概括: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 (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 __ 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三: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排比: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 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五、记叙顺序及作用?(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 (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七、评价感悟类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
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
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九、记叙文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十、人称作用: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六、材料作文应对策略一、材料作文相关知识1、材料作文的特点:(1)读写结合,考生要通过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之后,才能完成写作任务;(2)自拟题目、不限文体,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写出个性与创意来。
2、材料作文的形式:(1)文字材料,构思作文。
(2)漫画材料,看图写文。
(3)读后感等。
二、材料作文应对策略:1、读懂材料;2、明确要求。
(一)、给文字材料作文1、结构:材料+要求(必须与材料有关。
看懂材料,确定主旨)。
2、审题和领悟:看清要求(拟题、文体、文字、内容等),确定立意、结构。
3、具体建议:合理使用材料,不避开材料,另起炉灶。
记叙文:分析材料内容,联系相关的人或事。
开头:“读了以上材料,我想起了……”或“在我的生活阅历中,也有这样一个人”。
结尾再用恰当的议论将所叙的人或事与材料中的人或事相比较,画龙点睛即可。
写读后感,要读懂材料并准确提炼论点。
围绕一个观点写感受,从“引_议_联_结”四个方面进行写作.读是基础,感是重点!!三、避免作文无谓(不是作文能力差等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1、保持整洁的文面;不龙飞凤舞、东涂西抹、箭头乱飞、写不下去大笔一圈“不要”。
2、规矩写题。
不忘拟题;写在第一行的正中央;不把话题当标题。
3、拒绝三段式。
5-8段为宜,段与段详略分明、长短兼顾。
4、规范使用标点。
标点符号要占格;不一逗到底;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要占两格,其它标点均占一格。
还要注意:顿、逗、分、冒、句、问、叹等标点符号不在一行之首;书名号、引号前半边不在一行之尾。
如遇特殊情况,让此标点“委屈”留在行未或移到下行。
5、注意保密。
不透露真实姓名、地名、校名,要遵守考场规则和考场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