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3.介绍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4.讲解无菌操作技术,指导学生如何制作细菌和真菌的临时装片,并进行观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如细菌在氮循环中的作用、真菌在分解有机物中的作用等。
3.每个小组分享讨论容包括细菌和真菌的形态、分布、作用等知识点。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普遍对微生物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对细菌和真菌的认识局限于其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客观看待微生物,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培养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及其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无菌操作技术及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微生物的兴趣,激发探究微生物世界的热情;
2.认识到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素养。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分布、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生物教案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为例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掌握调查和分析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微生物世界的兴趣,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调查和分析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方法。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细菌和真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知识。
(2)提问:“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是否存在细菌和真菌?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引发学生思考。
2.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实验一:采集不同环境下的样品,如土壤、水、空气等,观察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
(2)实验二:制作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基,观察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情况。
3.调查与分析(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环境进行调查,如学校、家庭、公园等。
(2)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
4.课堂小结(2)强调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3)提醒学生保护环境,关注微生物世界。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所学,绘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图。
五、教学反思1.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安全。
2.调查问卷设计要合理,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3.课堂小结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4.作业布置要适量,既要巩固课堂所学,又要避免学生负担过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
2.学生能够设计调查问卷,有效调查和分析环境中的微生物分布。
教学难点:1.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观察的细致性。
2.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数据分析。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充满了什么样的生命吗?其实,有很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小生物,比如细菌和真菌。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完整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北京市十一学校邢凤玉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
2.知道培养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过程。
3.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互相交流经验,学会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点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的不同。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教学难点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四、教学准备教师:培养菌落实物、培养基(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并高温灭菌)、发霉的橘子、牛肉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实物、无菌棉签,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之前的对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
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在整个生物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生活中哪些环境中的细菌、真菌比较多哪些环境中比较少哪些环境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同学们会认为,脏的地方(比如厕所)、温暖潮湿的地方、抹布等细菌和真菌比较多。
太空中、干燥的地方、消毒水里细菌和真菌比较少,而实际上这种认识不是完全正确的。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马桶与手机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同学们可能都认为当然是马桶微生物数量多。
教师展示马桶与手机相比的数据。
1.由英国《which》杂志开展的研究共抽样检测了30个手机。
调查表明:现在英国人使用的6300万支手机中有1470万支手机存在健康隐患。
2.一支普通手机上所携带的有害细菌量是男厕所一个冲厕手柄所携带细菌量的18倍,手机成为更大的卫生隐患。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如何分布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微小生物。
细菌真菌的分布教案

细菌真菌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认识它们的特点和分类。
2. 让学生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细菌的细胞结构、真菌的细胞结构、细菌和真菌的分类。
2.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影响分布的因素。
3.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分解作用、共生作用、寄生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难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策略。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分布规律及其作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细菌和真菌。
2. 讲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细胞结构、分类。
3. 讲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分析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影响分布的因素。
4. 讲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介绍分解作用、共生作用、寄生作用。
5.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
6.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7.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认识。
8.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环境,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细菌和真菌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细菌和真菌分布规律及其作用的理解。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观察周围环境中细菌和真菌分布的能力。
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在观察微生物时,可能对显微镜的操作不够熟练,影响观察效果。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显微镜操作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3.学生在分析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时,可能对生态系统的概念和运作原理理解不够深入。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生态系统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
2.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结合实例,阐述细菌和真菌在分解有机物、循环营养元素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介绍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如土壤、水体、空气等,帮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回顾:
1.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形态、结构和繁殖特点。
2.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它们分布的因素。
教师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和研究微生物相关的课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一)导入新课
在新课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吃完水果后要洗手?水果上的脏东西究竟是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细菌真菌的分布教案

细菌真菌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认识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 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
2.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三、教学难点:1.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 实验材料:放大镜、显微镜、培养皿、细菌和真菌样本等。
3. 教学场地:实验室、教室。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细菌和真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和真菌的特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讲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介绍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
3. 讲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介绍细菌和真菌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以及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 实验观察: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细菌和真菌样本,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细菌和真菌的特点,讨论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反馈。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寻找细菌和真菌的存在,如食物的腐败、植物的生长等,并记录下来。
2.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有关细菌和真菌的书籍,增加对细菌和真菌的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在生活中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能力。
八、教学建议:1. 在课堂上尽量使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实物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3.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九、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讲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和分布范围?2. 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中,是否掌握了正确的观察和记录方法?3. 是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十、课后跟进:1. 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人教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本节课侧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将学生按照基础不同进行分层:A类学生为基础最好的学生,B类学生为基础中等的学生,C类学生为基础薄弱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表达与展示,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知道细菌和真菌培养的步骤。
2、能力目标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区别,菌落的定义。
2、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
四、教学难点
探究活动的组织教学,细菌和真菌的区别,菌落的定义;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
五、教学方法
教法:逐一提问,引导法。
学法:观察法、讨论交流法、探究法。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菌落
一个(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2.细菌和真菌菌落的比较
3.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恒温培养→观察菌落(群体)4.细菌和真菌生存的基本条件
九、作业设计
完成导学案小结展示;P55第6题。
细菌真菌的分布教案

细菌真菌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特征和区别。
2. 探究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
2. 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
三、教学难点:1. 细菌和真菌在极端环境中的生存策略。
2.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微生物样本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细菌和真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微生物。
2. 讲解:介绍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讲解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3. 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
4. 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策略。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细菌真菌的分布1. 基本概念细菌:单细胞生物,无核,繁殖快。
真菌:多细胞生物,有核,繁殖慢。
2. 分布情况土壤:细菌和真菌广泛分布于土壤中,参与分解有机物。
水体:细菌在水中繁殖,真菌在水面形成菌膜。
动植物体:细菌和真菌寄生或共生于动植物体内。
极端环境:细菌和真菌在极端环境中具有特殊的生存策略。
8. 课后作业:2. 描述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
3. 谈谈你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的看法。
4. 搜集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5. 观察身边的微生物,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发酵、药物研发等。
2. 探讨细菌和真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生物降解、水质净化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北京市十一学校邢凤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
1.知道培养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过程。
2
牛肉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实物、无菌棉签,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对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
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在整个生物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生活中哪些环境中的细菌、真菌比较多?哪些环境中比较少?哪些环境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同学们会认为,脏的地方(比如厕所)、温暖潮湿的地方、抹布等细菌和真菌比较多。
太空中、干燥的地方、消毒水里细菌和真菌比较少,而实际上这种认识不是完全正确的。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马桶与手机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同学们可能都认为当然是马桶微生物数量多。
.
教师展示马桶与手机相比的数据。
1.由英国《which?》杂志开展的研究共抽样检测了30个手机。
调查表明:现在英国人万支手机存在健康隐患。
1470使用的6300万支手机中有2.一支
普通手机上所携带的有害细菌量是男厕所一个冲厕手柄所携带细菌量的18倍,手机成为更大
的卫生隐患。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如何分布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微小生物。
2.判断提供的实物中哪些是细菌菌落?哪些是真菌菌落?
通过教材的阅读和真实菌落的比较,同学们基本上能够区分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明确可以通过菌落大小、表面形态、颜色等综合分析菌落的类型。
明确菌落是由单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形成的集合体。
.
【设计意图】以探究验证手机上的细菌是否要比马桶上的多为切入点,让同学们认识到要想了解细菌和真菌,首先要了解如何观察它们。
再通过教材中文字资料和实际菌落的比较,让同学对于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一个直观准确的认识。
(三)细菌和真菌的培养一般方法
细菌和真菌通过不断的生长和繁殖,从单个细菌或真菌长成菌落。
教师展示发霉的桔子实物,而霉菌能够生长,就是因为橘子为其生长提供了所需的条件。
而在实验室中,则用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基为其生活提供营养物质。
教师介绍培养基的配制原料,即牛肉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等,这种培养基为微生物的生活提供营养物质,并且琼脂是一种极不易被
给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选择的环境要有代表性,设置对照,并且每个培养基接种暴露的时间要一致,尽量避免其他环境微生物的污染。
为学生提供灭菌的培养基,学生课下进行接种后统一放到实验室培养箱中或实验室进行培养,随时来观察,并根据培养结果,分析所探究环境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培养后的菌落可以为观察细菌和真菌提供观察材料)。
【设计意图】学生们学习了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后,请同学们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环境探究周围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
分布。
当接种后,学生会观察到菌落生长的过程,也会直观地认识到细菌和真菌是广泛分布在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的。
六、板书设计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一节.
1.细菌和真菌菌落的比较
大小形态颜色
光滑黏稠或粗糙一般为白色小细菌
干燥菌落
红、褐、绿、黑、黄等常呈绒毛状、絮大真菌
状或蜘蛛网状菌落
2.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恒温培养→观察菌落(群体)→接种高温灭菌配制培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