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苏东坡与海南沉香的故事
卧看萦帘一炷香,苏轼与香有关的日子

卧看萦帘一炷香,苏轼与香有关的日子宋代文人雅好熏香,当时文人创作香方、调配合香之风气盛行。
宋代文人翘楚苏轼,对用香之事也颇有造诣,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很多苏轼与香的逸事。
宋代著名的梅花香“韩魏公浓梅香”之所以流传,就与苏轼有关。
此香调和之法由韩魏公传于苏轼,再由苏轼传给诗僧惠洪。
黄庭坚被贬广西宜州,途径长沙于惠洪那闻的此香,还吐槽苏轼有好香居然不告诉自己,黄庭坚“韩魏公浓梅香”香跋云:东坡得于韩忠献家,知子有香癖而不相授,岂小鞭其后之意乎。
韩魏公浓梅香,因与苏轼、黄庭坚等名士有关而声名大噪,成为宋代文人阶层流行的香方。
苏轼的杂文《香说》中,还曾点评过温成皇后制作的“阁中香”:温成皇后阁中香,用松子膜、荔枝皮、苦练(楝)花之类;沉、檀、龙、麝皆不用。
或以此香遗余,虽诚有思致,然终不如婴香之酷烈。
贵人口厌刍豢,则嗜笋蔽;鼻厌龙麝,故奇此香,皆非其正。
温成皇后的阁中香,没有使用名贵香料“沉檀龙麝”,而是以松子膜、荔枝皮、苦楝花等自然朴素的材料制香。
苏轼对“温成皇后阁中香”的评价很有意思,他虽然认为此香很有意趣,但觉得这是富贵之人熏多了名贵香料,产生嗅觉“审美疲劳”,出于好奇才制作了此类熏香。
苏轼并不是对“廉价”香材有偏见,他自己也经常熏焚“廉价”的柏子香,苏轼《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诗曰: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
一杯赏月露,万象纷醻酢。
苏轼病中所焚的柏子香,以侧柏的果实制作,柏实虽然不起眼,但很受古人赏识,《名花谱》:“拾柏子合百和香,烧之,逈非人境。
”柏实的芳香气体主要成分为菘萜、柠檬萜,具有松弛精神、稳定情绪的作用,非常适合病中、清修时焚烧。
古籍中记载柏子香有两种,一是《香乘》中以整颗柏实制作,适合隔火煎香之法焚爇;二是《陈氏香谱》中将柏实切成碎末“以沸汤焯过,细切,以酒浸宻封”,制作成末香,适合埋炭散烧之法。
文人基于个人对气味的偏好,常亲自己调配合香,苏轼就有自拟的香方——苏内翰贫衙香:白檀香四两(砍作薄片,以蜜拌之,净器内炒如乾,旋入蜜,不住手搅,以黒褐色止,勿令焦。
海南样本:苏东坡的生活小史2771字

海南样本:苏东坡的生活小史安频01朝中的奸臣将苏东坡赶到儋州,目的就是让他在那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死去。
《儋州志》云:“盖地极炎热,而海风甚寒,山中多雨多雾,林木荫翳,燥湿之气郁不能达,蒸而为云,停而在水,莫不有毒”,“风之寒者,侵入肌窍;气之浊者,吸入口鼻;水之毒者,灌于胸腹肺腑,其不死者几稀矣。
”那时苏东坡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了,在这样的地方生活,恐怕情况堪忧。
苏东坡刚来时,写信给友人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
惟有一幸,无甚瘴也。
”可见情况很糟糕,与软禁没有什么区别。
苏东坡的官职为“琼州别驾”,然而来自官府的应发薪水,直到他离开海南,都没有收到过一文钱。
儋州的当地官员有一个叫张中的人,早就知晓苏东坡的名声,知道他来到了本地,便热情招待、密切来往,但消息不胫而走,最后张中被免官。
这就是整人者的卑鄙伎俩。
02海南当地有许多耕田,但当地人懒惰,不愿意开荒耕种。
没有粮食怎么生活呢?当地人等广东商船来,拿出椰子、咸鱼、沉香木与米商进行交换。
苏东坡父子靠着带来的一点积蓄,买一点米吃。
有时候,风浪太大或者遇上了其它情况,商船不到,就没有米吃,只能挖芋头吃。
苏东坡曾写诗感叹:“北船不到米如珠”。
但这也仅仅是感叹而已。
他有饱腹之策:“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初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蛤蟆缘习俗。
”从诗中可知,他可能吃过癞蛤蟆、烧蝙蝠和蜜唧。
蜜唧是什么呢?据说是以蜜饲的初生鼠,当地人以为佳肴,用筷子夹着塞进嘴里,在牙齿间咀嚼会发出“唧”的一声,故名。
我品味出了这诗里苦中作乐的辛酸与无奈。
有时候,连这些野物都弄不到的时候,苏东坡就采取食阳光止饿的办法。
却不知能否抹去肚中的饥饿感。
03《论语》上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意思是说,君子可以安于困厄,小人遭受困厄就会胡作非为。
要了解一个人的人格是高尚还是卑鄙,看看他在困顿中的言行就知道了。
苏东坡自有他独特的视角,会在平淡的生活里咂摸出滋味来。
苏东坡在海南故事四则

苏东坡在海南故事四则苏东坡,一名知名的宋朝文人,曾有一段短暂但却重要的海南之旅,留下了不少令人回味的故事。
其中有四则故事,深入人心,值得海南人民至今仍铭记。
第一则故事是苏东坡最初抵达海南时所发生的。
当时他下船后,来到一处偏僻的海滩,民众有一种神圣的存在感,看苏东坡时,众人纷纷下跪,恭敬礼赞。
苏东坡十分感动,他领着大家朝神圣的声音出发,结果却发现没有人,只有在海滩上大喊“破帆远归,洋波蔚蓝”的渔夫。
苏东坡被渔夫的勇气深深打动,心甘情愿地归荣海滩,并为渔夫夸奖了他的勇武。
第二则是苏东坡见识海南的历史。
当苏东坡抵达海南时,他看到一切都是新鲜的,他游览了海南纳西部落,打听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很快他就发现,原来这片土地曾经有过一个庞大的汉藩王朝,它传承着土著族群的文化,建立了它自己的贸易、文化和军事模式,但也因为最终无法克服中央政权而消失,留下令人感动的传奇。
第三则故事是苏东坡在海南投入农业的传奇故事。
苏东坡在海南投入农业,种植各种珍贵的农作物,使得海南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大有进展。
他建立了许多农田,举办了多次农村改革,当地民众受益匪浅,不仅收获了肥沃的农作物,也收获了苏东坡本人的智慧。
最后一则故事是关于苏东坡留下的“苏东坡石”的。
当苏东坡离开海南之后,他留下了一块被渔夫们称之为“苏东坡石”的礼物,以表达对当地人民的爱。
这块石头上有特别的文字:“从海南出航,回家心聚首”,虽然苏东坡已经离开,但他的思念却一直存在当地人心中。
这就是苏东坡在海南的四则故事,他旅行的足迹在海南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想起他,海南人民怎能不流下激动的眼泪呢?虽然他生前曾提过“出江湖去,竟无一回”,但是他的精神和思想却在海南以及其他的地方,一直被传颂,就像他的那一句名言:“抛诸江湖,立身求法”,永远不会退休。
宋代海南沉香故事

刘洵所载产于“广管罗州”(治今广东廉江市河唇镇)的香树,按宋代辨识,其质量比海南差很远。
然而,刘洵就是不提海南香。
当中南半岛不属“交趾”之时,也有沉香贸易通中国,如唐代《通典》所载林邑国(今越南民主共和国中部)的沉香就是。
有例外吗?似乎有。
例如,南朝梁·任昉(460-508年)所撰《述异记》卷下载:“香洲在朱崖郡,洲中出诸异香,往往不知名焉。
千年松,香闻於十里,亦谓之十里香。
”明·周嘉胄《香乘》载:“晋武时,外国亦贡异香,迨(隋)炀帝除夜火山烧沉香、甲煎不计数,海南诸香毕至矣”。
这么说来,岂不是南朝、隋代就有海南香了吗?然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明指《述异记》为伪书:“至于现行之《述异记》二卷,称梁任昉撰者,则唐宋间人伪作,而袭祖冲之之书名者也,故唐人书中皆未尝引。
”这是确论。
至于明人《香乘》,属于后世撮抄想象,没有更早史料依据均可不论。
举几件史实,证明宋初之前海南沉香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
第一,唐代佛教盛行,香料是礼佛重器,“进香”就是礼佛的代名词。
鉴真东渡前,在扬州采购了“麝香、沉香、甲香、甘松香、龙脑香、胆唐香、安息香、栈香……”等近千斤香料,在万州,“大首领”冯若芳也从波斯舶上掠取大量香材或香料,遂成豪富,鉴真一行最后在广州见到婆罗门、昆仑等地来的海舶,装满了香药珍宝,积载如山。
日本真人元开《唐大和尚东征记》所载鉴真整个行程,多处提及香料,而且在海南活动一年多,却未见海南沉香的片言只字。
第二,唐后期,文宗朝(826-840年)的琼州都督山草寮里,听天由命喂野狼吧。
这一年丁谓57岁,在古代已属老人,如此重案严拘,恶劣环境,堪称历代贬官所未见,换了别人恐怕不出三五个月就忧惊而死了。
但丁谓很不寻常,有极强的抗压心理素质,走背运后言论依然精彩处处,后来他的案子“退烧”了,才被允许搬回州城。
丁谓贬崖故事是值得述说的,例如他问客人天下州郡哪个最大,客人自然回答是京师,他哈哈一笑说未必,“朝廷宰相到崖州只能做个小小的户籍警,你说这崖州该有多大?”当时丁谓是被贬为“崖州司户”的,“闻者绝倒”。
心智如香:苏东坡与香的故事

心智如香:苏东坡与香的故事
唐宋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鼎盛期,也是香道广为流传的时期。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他不光在文学绘画书法上有深厚的造诣,也是一位用香懂香制香的高手。
据传,苏东坡曾调制过“雪中春信”之香,焚香时有满室梅花绽放之清香,并制作了“小有洞天”的赏玩器具,令焚香更具美感。
在诸多香品中,苏东坡特别钟爱海南沉香,在其弟苏辙60岁生日的时候,苏东坡写下《沉香山子赋》为其祝贺,以“矧儋崖之异产,实超然而不群。
既金坚而玉润,亦鹤骨而龙筋。
惟膏液之内足,故把握而兼斤”的华丽辞藻,盛赞了海南沉香之天香气韵,让人只读文字,便心生向往,如沐醉人幽香。
苏东坡与海南沉香之缘,起源于仕途的不如意。
尽管一而再被贬谪,但苏东坡依然保持着豁达的心态,这篇《沉香山子赋》不单描写了沉香之雅,更是比喻君子的德性,借沉香表达自己的感悟,在官海沉浮之中,如何保持初心,做一位品行坚定、精神超然的君子士大夫。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缕馨香,当心智如香时,不但能以清心净身感悟到香之美,更能以香陶冶性情,以慷慨豁达之心态,沉静面对人生。
苏东坡谪海南事

苏东坡谪海南事迁琼始祖另一位就是真正来自四川眉山的苏轼之子苏过,提到苏过就不得不提到其父苏东坡。
如果没有苏东坡谪琼,也就没有后来苏过再渡琼卜居繁衍的事了。
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谪居惠州(今广东惠阳)的苏东坡诗兴大发遂写了首《纵笔》小诗:“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此诗一出,朝野振动,苏东坡的政敌宰相章知道后,认为此诗讥讽朝政,于是肝火大发说:苏子尚尔快活。
随即上奏宋哲宗,再贬儋州。
于是花甲之年苏轼被”孤悬海外“。
苏东坡于公元1097年4月19日离开惠州,起道雷州,携幼子苏过同行,于同年7月2日抵达儋州贬所(今儋州中和镇)。
扶病南迁的苏轼此时已六十有二,垂老投荒心生绝望。
他在给友人信中说:“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
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理后事矣。
今到海南,首当作墓,次当作棺,乃留手书于诸子,死则葬海外。
”在惠州登船离岸时“子孙恸哭于江边,已为死别!”朝廷无情,百姓有意。
苏轼和苏过初抵贬所,好在军使张中慕其人品学识,安排他父子俩住进官舍。
但好景不长,湖南提举董必闻知,马上一道公文渡海将苏氏父子逐出公房。
此时苏氏父子已到了山重水尽地步,苏轼在《纵笔三首》中写到:“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艰难生活。
东坡父子无房往的消息迅速传开,当地士族学子十数人亲躬泥水之役,在城南桄榔林下造屋五间,落成之日东坡先生将屋命名为“桄榔庵”,同时还写了首《桄榔庵铭》为记。
苏轼居琼三载,是他晚年最为艰难的三年,他说“我生多故,愈老愈艰”。
也就是在这三年里,他与海南乡亲结下不解这缘。
因博学多才,平易近人,苏轼受到儋州百姓真诚爱戴。
他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迎送无虚日,酒樽不曾空。
在《访黎子云》中写道:“野径行行遇小童,黎音笑语说坡翁。
东行杖策寻黎老,打狗掠鸡似病风。
”不光汉族人爱他,就连当地黎族人也喜欢于他交往。
一位挑柴卖的黎族青年,见苏东坡衣裳单簿,就把自己身披一块吉贝布(木棉布)赠送给他,令这位大文豪非常感动,当晚就写下了这道“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独完。
苏轼关于沉香的诗词

苏轼关于沉香的诗词(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介绍苏轼及其对沉香的喜爱二、苏轼与沉香的渊源三、苏轼关于沉香的诗词赏析四、总结:苏轼对沉香的影响和贡献正文一、引言: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在诗词方面的创作尤为突出,以其挥洒自如、明快豪放的风格著称。
在苏轼的一生中,他对沉香有着浓厚的兴趣,不仅爱香玩香,还亲自调配香方。
因此,在他的诗词作品中,沉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二、苏轼与沉香的渊源:苏轼对沉香的喜爱源自于他对香料的独特见解。
在宋代,燎沉香蔚然成风,苏轼便是其中一位深受其影响的文人。
他认为沉香具有独特的魅力,可以与其他香料相辅相成。
在苏轼的诗词中,他常用沉香作为表达情感和意境的载体,使作品更具深度和意蕴。
三、苏轼关于沉香的诗词赏析:在苏轼的诗词中,关于沉香的作品不在少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沉香山子赋》。
这篇赋文以沉香为主题,以四六骈体的形式,描绘了沉香的特性和魅力。
苏轼将沉香与金、玉、鹤、龙等形象进行比喻,赞美沉香的珍贵和独特。
此外,他还通过描述沉香的香气,表现了自己对沉香的痴迷和喜爱。
除了《沉香山子赋》,苏轼的其他诗词中也多次提及沉香,如《菩萨蛮·娟娟缺月西南落》和《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等。
在这些作品中,苏轼运用沉香作为诗歌意象,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四、总结:苏轼对沉香的热爱和欣赏,使得他在诗词中多次以沉香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沉香的文化内涵,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祁云枝《沉香》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沉香祁云枝在海南海口,一棵白木香树,用身上的伤痕,讲述了它的故事,沉香的故事,还有大诗人苏东坡的故事。
站在人的角度看,粗皮大叶的白木香树其貌不扬,树体无形,叶子、花朵和果实,无姿,亦无彩,疏松脆弱的材质,甚至难以制作家具。
白木香树掀动唰唰作响的树叶,说:树亦不可貌相。
是的,它以沉香扬名四海。
千夏年来,自本香树一真身体力行——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香。
海南是海洋性气候,像娃娃脸,说变就变。
一场风暴后,岛屿上的一些树木,像战场上受伤的士兵,缺胳膊少腿。
受伤后的白木香树,第一时间做的,是积极疗伤。
它会在伤口周围分泌出一种油脂,将创伤封闭,阻止伤口进一步恶化。
这和我们人类遭受创伤后,会在伤口附近分泌大量血小板用来止血是一样的道理。
白木香树没想到的是,此时,一种名为黄绿墨耳真菌的微生物,会趁机侵入伤口,落井下石,让伤口雪上加霜。
接下来,就是白木香树在痛苦、挣扎和反抗中,艰难而漫长的疗伤过程。
它要凝聚全部的心思和能量,去阻击伤口里黄绿墨耳真菌的左冲右突。
裸露的伤口,还要承受烈日曝晒和暴风雨的洗礼。
运气差的,旧伤未去,又添新伤。
自此,白木香树的肌体里,会上演长达终生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
树的血泪混合入侵者的遗体,连同入侵者在此生活的遗迹,一点点沉积在体内长长的导管里。
日历,就这样在大树与微生物、与坏天气的搏斗中,一页页翻过。
白木香树忍着伤痛又顽强地生存了多年,或许十年,也可能百年、千年。
大约从第十年开始,树体的创伤部位——融入油脂、黄绿墨耳真菌及其新陈代谢物的木质——渐渐趋于坚硬,团聚成密实、不规则的固态,颜色也逐渐变深。
风过时,暗香浮动。
年代越久远,树沉淀的血泪就越多,密度越大,香味亦越浓。
当白木香树终于老去,轰然倒在泥土的怀抱里,整个躯干开始腐朽。
神奇的是,当初的伤痕,那个令树长年累月疼痛的部位,永远都不会腐烂,更不会变质,犹如树结出了玉石。
胜玉一筹的,是它拥有奇香。
那是怎样的一种香啊!凑鼻一嗅,有田野泥土的气息、山川河流的芬芳、风雨雷电的足迹,有花香,还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千转百回,直抵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虽然出生在四川,但他与沉香却有缘,缘起于他晚年时,在被朝廷贬到惠州后,再被贬到当时被称为「南荒」的海南岛。
因此,流传着一段文化名人与沉香的文化故事。
沉香树是海南的独产,《辞海》说沉香亦称「伽南香」、「奇
南香」,是常绿乔木,叶革质,卵形,有光泽,春季开花,花白色,产于印度、泰国、越南、中国海南等地。
沉香是珍贵的香料与药材。
《琼州府志.物产》曰:「沉香似冬青树,形崇辣,坡朽烂,内心乃香」。
《虞衡志》曰:「沉水香,上品,出海南黎峒,一名土沉香……焚少许,氛翳弥室」。
沉香何时传入海南,笔者没有考证,但海南自古就产沉香。
尽
管当时「环岛皆有之」,但此物然是奇物,大受钟爱。
《舆地纪胜》卷124说:「沉香,出万安军(今万宁市),一襾之值与百金等」。
「一襾之值百金」的高昂价值,使沉香成为海南岛上的宝贝。
被贬
到海南岛的苏东坡情系沉香,他在《沉香山子子赋》中咏道:「金
坚玉润,鹤骨龙筋,膏液内足」。
海南沉香,从宋朝开始,就成为朝廷的贡品,后又成为商品。
成为商品后的海南沉香,价格越来越高,海南沉香的特产与高价,
使沉香为名所累,求者贪婪无度,在利益的驱使下,砍伐沉香渔利
者不断,有的还重金贿赂黎人为之砍伐。
眼睹沉香被「竭泽而渔」,苏东坡坐不住了,他作诗抨击乱砍沉香的行为,诗曰:「沉香作庭燎,甲煎纷相如。
岂若注微火,萦烟袅清歌。
贪人无饥饱,胡椒亦
求多。
朱刘两狂子,陨坠如风花。
本欲竭泽渔,奈此明年何?(《琼
州府志》)」苏东坡尽管是被贬流放,但他爱国愤恶的品德没有半点
动摇。
沉香,是祖国的宝贝,国内能生产的地方有限,如果不节制
的开砍,结果不可想象。
出于对沉香的关爱与重视,苏东坡才作此
诗抨击。
海南古时被称为香洲。
南朝《述异记》曰:「香洲在朱崖郡,
洲中出诸异香,往往不知其名」。
宋《香谱.香事三》曰:「香洲在
朱崖郡,洲中出诸异香。
」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后,发现海南香多,
而且不少人以香为业。
因此,他在《和劝农》诗序中曰:「海南多
荒田,俗以贸香为业」。
尽管当时沉香生产繁荣昌盛,「环岛皆有之」。
但是,沉香生产周期长,苏东坡以敏锐的目光,洞察到「贪
人无饥饱」,狂砍沉香取利,一定会造成严重后果。
海南沉香与苏东坡故事:
苏东坡尽管是被贬的流放之人,但他对海南是很钟情的。
余秋
雨在《山居笔记》的《天涯故事》中写道:「苏东坡在海南岛居留
三年后遇赦北归,归途中所吟的两句诗可作为这次经历的总结。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么说来,海南之行竟是
他一生中最奇特,也最有意思的一段遭遇了。
文化大师如此说,海
南岛也对得起中国文化史了。
」一个文化大师,在他被贬后,然然
关心着珍贵物种的生存,怎不令人感动。
历史回答了苏东坡的担心。
明清时期,海南沉香采砍更为严重,清康熙时期,崖洲知州张耀士看到沉香被砍严重,冒着被罢官的危险,大胆上书朝廷,请朝廷免去沉香贡品。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陈
铭枢在《海南岛志》中写道:「沉香中的上品,香味极佳的伽楠香(又称奇楠香),此物现出产已较稀。
」如今,海南沉香更是稀上加稀,成为名副其实的有价无货的宝贝。
在海南沉香稀缺的今天,重读苏东坡的「沉香诗」,更显得此
诗的重大意义。
我们的许多行业,都应从中得到启示,无论在什么
情况下,都不能竭泽而渔。
邱浚在《南溟奇甸赋》中,大力称赞家乡海南的物产:「而物
之生也多奇相,草经冬而不零,花非春而亦放……物产有瑰奇之状:其植物则郁乎其文采,馥乎其芬馨」,他所说的植物芬芳,指的是
沉香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