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和文献标识码和UDC号查询

中图分类号和文献标识码和UDC号查询1.中图分类号这是在投向中国国内杂志时经常要用到的一个号码,编辑一般要你自己提供。
目前国内大部分图书馆均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作为馆藏分类体系,因此上你所在的图书馆问管理人员借来这本书查一下就可以了。
另外在网上也可以查到中图分类号,如从以下网页可以查到详细的中图分类号. cn/chinese/virtual_reference_desk/ztfjj.htm2.文献标识码在向期刊投稿时,有些编辑还会让你自己填写文献标识码,这个标识码是什么东西呢?文献标识码(WM)(1)为便于文献的统计和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每一篇文章或资料应标识一个文献标识码。
本规范共设置以下5种: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不属于上述各类的文章以及文摘、零讯、补白、广告、启事等不加文献标识码。
(2)中文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以“文献标识码:”或“[文献标识码]”作为标识,如:文献标识码: A 英文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以“Document code:”作为标识。
3.文章编号: 这个是期刊收稿后由杂志社给出,作者不用管。
4. UDC号及其他:有些国内期刊及很多国外期刊还会要求给出UDC号,UDC《国际十进分类法》(Universal Decimal Clas sification)最初发表于1905年,一直由国际文献联合会负责修订,其重点放在科学与技术各类,有目的地按类扩充细目,独立分编成册,以供专门图书馆和科技情报部门使用。
用户可以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查找相应的UDC类号。
此外国外很多大型期刊有自己专门的一套分类号码,如前面提到的物理学科方面就有PACS、PACC等类号,这样的情况一般是大型的专业协会学会或者大型检索工具长期以来使用的一套自定的规范。
中图分类号怎么填

中图分类号怎么填
中图分类号是图书分类的一种,它通过对书籍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归纳、分类、编码,从而达到对图书的组织、检索、管理等目的。
在填写图书馆藏书目时,中图分类号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信息,下面介绍中图分类号的填写方法:
1.认真阅读图书的前言、序言、目录等内容,确定该书所属的学科类别。
2.查询《中图法》或《中图分类表》中该学科类别的编码号,该编码号即为该书的中图分类号。
3.填写中图分类号时,按照以下规则进行填写:
(1)中图分类号一般由4-6个数字组成,前面数字表示大类,后面数字表示小类。
(2)不足4位时,应在前面补0;超过6位时,只填写前6位。
(3)中间不加空格或其他符号,直接将数字填写在相应位置上即可。
(4)同一大类的书籍,中图分类号的前面数字应该相同。
4.填写好中图分类号后,应该将其填写在书目的相应位置上,方便读者查找、借阅该书。
总之,填写中图分类号是图书馆藏书目的重要环节,也是图书分类管理的基础。
只有认真研究、理解、掌握中图分类法,才能准确、规范地填写中图分类号,从而提高图书分门别类、管理和利用的效率。
- 1 -。
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1. 概述中图分类号(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简称CLC)是指中国图书馆学会编制的反映中文图书种类、内容和学科范围的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是中国国内图书馆普遍采用的分类体系,用于图书馆图书的分类、索引和馆藏管理,具有统一和规范标识图书的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的编制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原则,采用一套完整的编码体系,为图书馆分类工作提供了标准和便捷性。
它由主分类号和附加分类号两部分组成,主分类号标识了图书所属的主要学科门类类别,附加分类号则表示了图书所属的具体学科。
中图分类号的编制按照主题划分的原则,逐级细化,方便读者根据主题进行检索和查询。
2. 中图分类号的体系结构中图分类号的体系结构由主分类号和附加分类号两个部分组成,采用多级分类方式,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
2.1 主分类号主分类号由一个字母和一个数字组成,字母表示主要学科门类类别,数字表示学科的不同细分。
主分类号按照学科的范围和紧密程度进行划分,目前共有26个主分类号,分别用A-Z表示。
2.2 附加分类号附加分类号由数字和小写字母组成,用于表示图书所属的具体学科。
附加分类号的编制原则是按照从一级到三级的次序逐步细化,各级之间用小写字母分隔。
3. 中图分类号的应用中图分类号在图书馆馆藏管理和学术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应用:3.1 图书分类和索引中图分类号是图书馆对图书进行分类的基础,通过为图书标注适当的分类号,馆员可以将图书归入相应的学科类别中,并对其进行索引和归档。
这样可以提高馆藏图书的利用率,方便读者查找和借阅相关的图书。
3.2 信息检索中图分类号可以作为一种检索工具,帮助读者快速定位和检索所需的图书和资料。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所需的主题进行检索,通过查找相应的分类号,找到与自己关注的学科领域相关的图书和文献资料。
3.3 学术研究中图分类号在学术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分析和研究不同学科的分类号,了解和把握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R657.6+3脾机能亢进症的外科治疗
R657.6+4游走脾
R657.7脐
R657.7+1脐炎
R657.7+2脐尿管瘘与囊肿
R657.7+3卵黄管瘘与囊肿
R657.8腹股沟
R658四肢外科学
R658.1断肢、断指再植手术
R658.2上肢
R658.3下肢
R659其他外科学
R68骨科学(运动系疾病、矫形外科学)
R682.2麻痹性畸形及挛缩
R682.2+1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R682.2+2大脑性(痉挛性)麻痹
R682.2+3产科性麻痹(产瘫)
R682.2+4挛缩症
R682.3脊柱姿势性畸形
R682.4骨盆畸形
R682.5上肢部畸形
R682.6下肢部畸形
R683骨折、骨的损伤
R683.1胸骨、肋骨骨折
656.4+2腹膜脓肿
R656.5腹膜后间隙
R656.6胃、十二指肠
R656.6+1胃手术
R656.6+2胃、十二指肠溃疡
R656.6+3先天性幽门狭窄
R656.6+4十二指肠外科疾病
R656.7小肠
R656.8阑尾
R656.9结肠
R657.1直肠和肛门
R657.1+1先天性直肠及肛门闭锁
R681趋疾病
R681.1骨发育不良症
R681.2骨及骨膜的感染
R681.3软骨疾病
R681.4骺疾病
R681.5脊柱及背疾病
R681.5+1怪 ?
R681.5+2椎骨软骨炎
什么是中图分类号、文章编号和文献标识码

什么是中图分类号、文章编号和文献标识码中图分类号:《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规定的你的文章所在的门类、学科等信息。
需要时查看该书就知道了。
文献标识码:为便于文献的统计和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每一篇文章或资料都要求标识一个文献标识码。
有5种: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不属于上述各类的文章以及文摘、零讯、补白、广告、启事等不加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这个不用你管,是杂志社收到论文后自己编的号码。
文章编号(WH)一、为便于期刊文章的检索、查询、全文信息索取和远程传送以及著作权管理,凡具有文献标识码的文章均可标识一个数字化的文章编号;其中A、B、C三类文章必须编号。
该编号在全世界范围内是该篇文章的唯一标识。
二、文章编号由期刊的国际标准刊号、出版年、期次号及文章的篇首页码和页数等5段共20位数字组成。
其结构为 XXXX-XXXX(YYYY)NN-PPPP-CC其中:XXXX-XXXX为文章所在期刊的国际标准刊号(ISSN,参见GB 9999),YYYY 为文章所在期刊的出版年,NN为文章所在期刊的期次,PPPP 为文章首页所在期刊页码,CC为文章页数,“-”为连字符。
三、期次为两位数字论文发表找刘老师球球/微信1269292199当实际期次为一位数字时需在前面加“0”补齐,如第 1 期为“01”。
仅1期增刊用S0,多于1期用S1,S2,……。
四、文章首页所在页码为4位数字;实际页码不足 4位者应在前面补“0”,如第 139页为“0139”。
文章页数为两位数字;实际页数不足两位数者,应在前面补“0”,如9页为09。
转页不计。
什么是中图分类号?

2019年第01期Industry strategy[行业战略)工方案措施的编制、施工预算的编制、特种设备告知、工程材料核验、工程资料的办理、现场签证的办理、工程竣工报告的办理进行检查、指导。
通过ERP质量技术资料库,公布最新的规范标准、各专业施工方案措施范文、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总结,指导项目部施工技术人员及时熟悉掌握新的规范标准,更快更好地编制施工方案,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接受其他工程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进行工程的组织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形成了专业项目部的标准化管理和模块化管理,很好地促进了项目部的管理,为创建精品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专业化施工,提高工程质量,提高企业效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坚持以企业为质量提升主体,加强质量管理,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办法,提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控制水平,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提高决策者、经营者、管理者、生产者质量意识和质量素养,打造质量标杆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推动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高。
”说明当前形势下,企业应加强质量管理、建精品工程,做标杆企业。
当前,提高供给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是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
在建筑业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企业应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创精品工程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通过几年的专业化施工,突出了公司专业领域的优势、专长,提高了工程质量,做出了一批精品工程,竣工工程验收均达到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连续多年有工程获得山东省优质安装工程奖、化学工业建设优质工程奖、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中国安装之星)等奖项。
通过几年的专业化施工,项目部在管理上更具专业化、模式化,更能体现标准化。
技术工人的操作在同类型工程中更能体现程序化、流水作业,作业水平不断提高,最大限度提高劳动效率,从而降低工程施工成本,公司的经济效益得到不断的提高。
通过专业化的施工和专业化的管理,工程越做越精,企业越做越强,公司的信誉度、知名度得到社会的认可,彰显了公司“崇尚品质、融和发展”的经营理念,为公司健康、高效、持续地向前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什么是中图分类号

什么是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简称“中图号”,是指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对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并依照文献内容的学科属性和特征,分门别类地组织文献,所获取的分类代号。
《中图法》共分5个基本部类、22个大类。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号码,用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大类,以字母顺序反映大类的次序,在字母后用数字作标记。
为适应工业技术发展及该类文献的分类,对工业技术二级类目,采用双字母。
22个大类如下: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 哲学、宗教;
C 社会科学总论;
D 政治、法律;
E 军事;
F 经济;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 语言、文字;
I 文学;
J 艺术;
K 历史、地理;N 自然科学总论;O 数理科学和化学;P 天文学、地球科学;Q 生物科学;R 医药、卫生;S 农业科学;T 工业技术(含:TB 一般工业技术;TD 矿业工程;TE 石油、天然气工业;TF 冶金工业;TG 金属学、金属工艺;TH 机械、仪表工业;TJ 武器工业;TK 动力工程;T
L 原子能技术;T
M 电工技术;T
N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技术;TQ 化学工业;TS 轻工业、手工业;TU 建筑科学;TV 水利工程);U 交通运输;V 航空、航天;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Z 综合性图书。
数学中图分类号

O1数学O11古典数学O112中国古典数学O113/117各国古典数学O119中国数学O12初等数学O121算术O121.1四则O121.2比例、百分法、利率O121.3开方O121.4心算法、速算法O121.5珠算、筹算O122初等代数O122.1代数式O122.2方程式O122.3不等式O122.4排列、组合、二项定理O122.5极大与极小O122.6对数、指数O122.7级数O123初等几何O123.1平面几何O123.2立体几何O123.3几何各论O123.4极大与极小O123.5轨迹与几何作图O123.6三角形与圆的几何学、近世几何学O124三角O124.1平面三角O124.2球面三角O13高等数学O14数理逻辑、数学基础O141数理逻辑(符号逻辑)O141.1命题演算、谓词演算、类演算O141.12谓词演算(命题函项演算)O141.13类演算O141.2证明论O141.3递归论(递归函数、能行性理论) O141.4模型理论O141.41非标准分析O142应用数理逻辑O143数学基础O144集合论O144.1基本概念O144.2悖论O144.3公理集合论O144.4类型论O144.5描述集合论(解析集合论)O15代数、数论、组合理论O151代数方程论、线性代数O151.1代数方程论O151.2线性代数O151.21矩阵论O151.22行列式论O151.23多线性代数O151.24向量代数、因子代数、代数不变量论O151.25线性不等式O151.26线性代数的应用O152群论O152.1有限群论O152.2交换群论(阿贝尔群论)O152.3线性群论O152.4拓扑群论O152.5李群O152.6群表示论O152.7群的推广O152.8群论的应用O153抽象代数(近世代数)O153.1偏序集合与格论O153.2布尔代数O153.3环论O153.4域论O153.5泛代数O154范畴论、同调代数O154.1范畴论O154.2同调代数O154.3代数K-理论O155微分代数、差分代数O156数论O156.1初等数论O156.2代数数论O156.2+1代数数域、域扩张O156.2+2局部数域O156.2+3分圆域O156.2+4类域论O156.3几何数论O156.4解析数论O156.5二次型(二次齐式)O156.6超越数论O156.7丢番图分析(丢番图数论) O157组合数学(组合学)O157.1组合分析O157.2组合设计O157.3组合几何O157.4编码理论(代数码理论) O157.5图论O157.6图论的应用O158离散数学O159模糊数学O17数学分析O171分析基础O172微积分O172.1微分学O172.2积分学O173无穷级数论(级数论)O173.1发散级数、可求和性、收敛因子O173.2连分式论O174函数论O174.1实分析、实变函数O174.11描述理论O174.12测度论O174.13凸函数、凸集理论O174.14多项式理论O174.2傅里叶分析(经典调和分析) O174.21正交级数(傅里叶级数)O174.22傅里叶积分(傅里叶变换)O174.23殆周期函数O174.3调和函数与位势论O174.4函数构造论O174.41逼近论O174.42插值论O174.43矩量问题O174.5复分析、复变函数O174.51单复变数函数几何理论O174.52整数函数论、亚纯函数论(半纯函数论)O174.53代数函数论O174.54椭圆函数、阿贝尔函数、自守函数O174.55拟共形映射(拟保角变换)、拟解析函数、广义解析函数O174.56多复变数函数O174.6特殊函数O174.61贝赛尔函数O174.62球面调和函数O174.63圆柱面调和函数O174.64椭圆面调和函数O174.66欧拉积分O175微分方程、积分方程O175.1常微分方程O175.11解析理论O175.12定性理论O175.13稳定性理论O175.14非线性常微分方程O175.15抽象空间常微分方程O175.2偏微分方程O175.21稳定性理论O175.22一阶偏微分方程O175.23二阶偏微分方程O175.24数理方程O175.25椭圆型方程O175.26抛物型方程O175.27双曲型方程O175.28混合型方程O175.29非线性偏微分方程O175.3微分算子理论O175.4高阶偏微分方程(组)O175.5积分方程O175.6积分微分方程O175.7差分微分方程O175.8边值问题O175.9特征值及特征值函数问题O176变分法O176.1极小曲面方程O176.2等周问题O176.3大范围变分法O177泛函分析O177.1希尔伯特空间及其线性算子理论O177.2巴拿赫空间及其线性算子理论O177.3线性空间理论(向量空间)O177.3+1拓扑线性空间O177.3+2半序线性空间O177.3+9其他线性空间O177.4广义函数论O177.5巴拿赫代数(赋范代数)、拓扑代数、抽象调和分析O177.6积分变换及算子演算O177.7谱理论O177.8积分论(基于泛函分析观点的)O177.91非线性泛函分析O177.92泛函分析的应用O177.99其他O178不等式及其他O18几何、拓扑O181几何基础(几何学原理)O182解析几何O182.1平面解析几何O182.2立体解析几何(空间解析几何) O183向量(矢量)和张量分析O183.1向量分析O183.2张量分析O184非欧几何、多维空间几何O185射影(投影)几何、画法几何O185.1射影(投影)几何O185.2画法几何O186微分几何、积分几何O186.1微分几何O186.11古典微分几何O186.12黎曼几何O186.13射影微分几何O186.14广义空间(一般空间) O186.15微分形式(外微分形式) O186.16大范围微分几何O186.17直接微分几何O186.5积分几何O187代数几何O187.1代数曲线、代数曲面O187.2簇(代数簇)O187.3域上多胞形和其他环O189拓扑(形势几何学)O189.1一般拓扑O189.11拓扑空间(空间拓扑)O189.12维论O189.13模糊拓扑学(不分明拓扑学) O189.2代数拓扑O189.21组合拓扑O189.22同调和上同调群O189.23同伦论O189.24纽结理论O189.25拓扑K-理论O189.3解析拓扑学O189.3+1流形的几何O189.3+2微分拓扑O189.3+3微分流形O189.3+4纤维丛(纤维空间)O19动力系统理论O192整体分析、流形上分析、突变理论O193微分动力系统O2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O211概率论(几率论、或然率论) O211.1概率基础O211.2几何概率与组合概率O211.3分布理论O211.4极限理论O211.5随机变量O211.6随机过程O211.61平稳过程与二阶矩过程O211.62马尔可夫过程O211.63随机微分方程O211.64过程统计理论O211.65分支过程O211.66描述性概率O211.67期望与预测O211.9概率论的应用O212数理统计O212.1一般数理统计O212.2抽样理论、频率分布O212.3序贯分析O212.4多元分析O212.5判决函数(决策函数) O212.6试验分析与试验设计O212.7非参数统计O212.8贝叶斯统计O213应用统计数学O213.1质量控制O213.2可靠性理论O213.9其他统计调整O22运筹学O221规划论(数学规划)O221.1线性规划O221.2非线性规划O221.3动态规划O221.4整数规划O221.5随机规划O221.6多目标规划O221.7组合规划O221.8参数规划O223统筹方法O224最优化的数学理论O225对策论(博弈论)O226排队论(随机服务系统)O227库存论O228更新理论O229搜索理论O23控制论、信息论(数学理论) O231控制论(控制论的数学理论) O231.1线性控制系统O231.2非线性控制系统O231.3随机控制系统O231.4分布参数系统[O231.5]复杂系统O231.9其他O232最优控制O233逻辑网络理论O234学习机理论O235模式识别理论O236信息论(信息论的数学理论)[O236.2]编码理论(代数码理论)O24计算数学O241数值分析O241.1误差理论{O241.2}最小二乘法O241.3插值法O241.4数值积分法、数值微分法O241.5数值逼近O241.6线性代数的计算方法O241.7非线性代数方程和超越方程的数值解法O241.8微分方程、积分方程的数值解法O241.81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O241.82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O241.83积分方程的数值解法O241.84差分方程的稳定性理论O241.85共形变换(保角变换)中的计算问题O241.86实用调和分析O242数学模拟、近似计算O242.1数学模拟O242.2近似计算[O242.21]有限元法O242.22哈特里(Hartree)近似法O242.23牛顿-拉弗森(Newton-Raphson)法O242.24帕德(Pade)近似法O242.25雷利-里茨(Rayleigh-Ritz)法O242.26松弛法O242.27索末菲尔德(Sommer-feld)近似法O242.28随机近似法O242.29区间分析法O243图解数学、图算数学[O244]程序设计O245数值软件O246数值并行计算O29应用数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M 电工技术TM3 电机TM30 一般性问题TM301 电机原理TM302 电机设计、制图TM303 电机结构及部件TM304 电机材料TM305 电机制造工艺及设备TM306 电机试验、运行TM307 电机维护与检修TM31/38 各种电机TM31 发电机、大型发电机组(总论)TM311 汽轮发电机TM312 水轮发电机TM313 永磁发电机TM314 内燃发电机TM315 风力发电机TM32 电动机(总论)TM33 直流电机TM331 励磁直流电机TM332 直流测功电机TM34 交流电机TM341 同步电机TM342 同步调相机(补偿机)TM343 异步电机TM344 交流换向器电机TM345 无整流子电机TM346 感应电机TM35 特殊电机TM351 永磁电机TM352 磁阻电机TM353 深槽电机TM354 中频、高频电机TM355 高速电机TM356 低速电机TM357 防爆电机TM358 密封电机、防水电机TM36 无接点电机TM37 超导体电机TM38 微电机TM381 直流微电机TM382 交流微电机TM383 控制用微电机TM384 驱动用微电机(分马力电机)TM385 印刷电机TM386 霍尔效应电机TM387 电源用微电机TM4 变压器、变流器及电抗器TM40 一般性问题TM401 基本原理TM402 设计TM403 结构TM404 材料TM405 制造工艺、安装TM406 试验、运行TM407 维护、检修TM41 电力变压器TM411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TM412 干式电力变压器TM413 不燃性油变压器TM414 防爆变压器TM415 充气式变压器、气体绝缘变压器TM416 自冷却变压器TM417 脉冲变压器TM418 零阻抗变压器、短路阻抗选择变压器TM419 低噪音电力变压器TM42 变压器:按作用性能分TM421 配电变压器TM422 整流变压器TM423 调压器、可调变压器TM424 强电流变压器TM425 调幅变压器TM426 高阻抗变压器TM43 变压器:按频率分TM431 音频变压器、成音变压器TM432 中频变压器TM433 高频变压器TM44 稳定器TM45 互感器TM451 电压互感器TM452 电流互感器TM46 变流器TM461 整流器TM464 逆变器TM5 电器TM50 一般性问题TM501 理论M502 设计TM503 结构TM504 材料TM505 制造工艺、安装TM506 试验、运行TM507 维护、检修TM51 高压电器(总论)TM52 低压电器(总论)TM53 电容器TM531 电容器:按作用分TM532 电容器:按结构分TM533 有机介质电容器TM534 无机介质电容器TM535 电解电容器TM536 氧化膜介质电容器(无电解质电容器)TM537 气体介质电容器TM538 液体介质电容器TM54 电阻器、电位器TM541 固定电阻器TM542 非线绕电阻器TM543 实芯电阻器TM544 薄膜电阻器TM545 线绕电阻器TM546 可变电阻器TM547 电位器TM55 电感器、线圈、扼流圈TM551 空芯电感线圈TM552 磁芯电感线圈TM553 固定电感线圈TM554 可变电感线圈TM556 扼流圈TM56 开关电器、断路器TM561 断路器TM562 短路器TM563 熔断器、保险丝装置TM564 各种开关TM57 控制器、接触器、起动器、电磁铁TM571 控制器TM572 接触器TM573 起动器TM574 电磁铁TM58 继电器TM581 电继电器TM583 光电继电器TM584 声学继电器TM585 机械继电器、压力继电器TM586 气体继电器、瓦斯继电器TM587 控制继电器TM588 保护继电器TM59 成套电器TM591 开关柜TM592 配电屏、控制台TM593 保护屏(台)TM594 动力配电箱、照明箱TM595 全封闭组合电器TM6 发电、发电厂TM60 电能学TM61 各种发电TM611 火力发电、热力发电TM612 水力发电TM613 原子能发电TM614 风能发电TM615 太阳能发电TM616 地热发电TM617 余热发电TM619 其他能源发电TM62 发电厂TM621 火力发电厂、热电站TM622 水力发电厂、水电站TM623 核电厂(核电站)TM624 移动式发电站TM628 发电厂“三废”的处理与综合利用TM64 配电设备和电气接线TM641 控制室、配电室TM642 配电装置、配电盘TM643 开关设备TM644 互感器TM645 电气接线、电气接线系统TM7 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TM71 理论与分析TM711 网络分析、电力系统分析TM712 电力系统稳定TM713 电力系统短路TM714 负荷分析TM715 电力系统规划TM72 输配电技术TM721 输电制度TM722 远距离输电TM723 超高压输电TM724 无导线输电TM725 超导输电TM726 输配电线路TM727 电力网TM73 电力系统的调度、管理、通信TM731 经济功率分布、损失函数TM732 电力系统的运行TM733 系统的工业试验、参数的现场试验TM734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TM74 电力系统的模拟与计算TM743 模拟与仿真TM744 电力系统的计算TM76 电力系统的自动化TM761 自动调整TM762 电气设备的自动控制TM763 非电气设备的自动控制TM764 遥远测量与遥远控制TM769 电子计算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TM77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TM771 保护原理TM772 元件的保护TM773 线路保护TM774 继电保护装置TM8 高电压技术TM81 高压安全TM83 高电压试验设备及测量技术TM831 高电压试验室TM832 产生高电压的装置TM833 产生冲击大电流的装置TM834 高电压及大电流的组合同步装置TM835 高电压测量技术TM836 高电压毫微秒技术TM86 过电压及其防护TM861 流动波的理论TM862 过电压保护装置TM863 大气过电压及其防护TM864 内过电压TM865 建筑物的避雷TM866 过电压的测量及试验TM89 高电压及大电流技术的应用TM92 电气化、电能应用TM921 电力拖动(电气传动)TM922 电力牵引TM923 电气照明TM924 电热TM925 家用电器及其他电器设备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TP1 自动化基础理论TP11 自动化系统理论TP13 自动控制理论TP14 自动信息理论TP15 自动模拟理论(自动仿真理论)TP17 开关电路理论TP18 人工智能理论TP181 自动推理、机器学习TP182 专家系统、知识工程TP183 人工神经网络与计算TP2 自动化技术及设备TP20 一般性问题TP21 自动化元件、部件TP211 一般自动化元件、部件TP212 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TP213 分配器、配电器TP214 调节器、调节阀TP215 传动装置(执行机构)TP216 自动检测仪器、仪表TP217 校正元件、校正装置TP23 自动化装置与设备TP24 机器人技术TP241 机械手TP242 机器人TP249 应用TP27 自动化系统TP271 一般自动化系统TP272 自动调节、自动调节系统TP273 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系统TP274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系统TP275 自动随动、自动随动系统TP276 自动拖动、自动拖动系统TP277 监视、报警、故障诊断系统TP278 自动生产作业线TP29 自动化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是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的分类码,其作用在于对文章按其内容进行归类、以便于文献的统计、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等。
具体如下: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说明:1)不属于上述各类的文章以及文摘、零讯、补白、广告、启事等不加文献标识码。
2)中文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以"文献标识码:"或"[文献标识码]"作为标识,如:文献标识码:A 3)英文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以"Document code:"作为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