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用药物的特点
儿童的用药特点及安全性分析

目前 ,临床抗菌 药物 的滥 用现象 较为 突出。对非 感染疾 病 如 肠 痉挛 ,肠 易 激 ,单 纯性 腹泻 以及 一般 感 冒发 热 的 患 儿 不 究 其原 因 ,无 抗 生素 使 用指 证 ,就 先用 抗 生 素 ,有 的 甚 至用 价格 昂贵 的第 三代 、四代头 孢菌 素 。据 不完 全统 计 , 在治疗 发 热和 普通 感 冒时 ,使 用抗 生 素者 高达 99%。常 用 的青 霉 素 、氯 唑西 林 钠 、哌 拉西 林 钠 等。青 霉 素 类对 人 体 细胞 毒性 很低 ,有效 抗 菌浓度 的青 霉素 对人体 几乎 无影 响 。 临 床应 用 时青 霉 素较 多 出现过 敏 反应 ,儿童 患 者 3日内未 使用青 霉素 类药物 应首先进 行皮试 ,阳性 者禁用 【2]。头孢 菌 素类 使 用前 应作 皮 试 ,阳性 者禁 用 。头孢 曲松 偶可 致婴 幼 儿 胆结 石 ,但 停 药后 可 消 失。头 孢 菌 素与 高 效利 尿 药或 氨 基 糖 苷类 合 用 。肾损 害显 著 增 强 ,与 乙醇 (即 使很 小 量 )联 合 应用 时 ,可 引起体 内乙醛 蓄积 ,致 双硫仑样 反应 ,而 显 “醉 酒 样 ” 反 应 IS]。
198
世界最 新 医学信 息文摘 2013年第 l3卷第 17期
· 药 物研 究 ·
儿童 的用药特点及安全性分析
管 玉成
(河南焦作市 中国人 民解放军 91医院 ,河南 焦作 454000)
摘要 :目的 探 讨儿童的用药特 点及安全性 。方法 参 阅国内有 关文献 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 、综述 。结果 儿童禁 用药物应避 免应用。必须要用慎用 药物 时,应在 儿科 临床 医师指导下进行服 用,并应 密切 注意观 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治 疗 中出现的 药物反应等。结论 儿童用药的最 大特点是在连续不断的生长发 育过程 中 ,根据各 系统 器官组织的发育情况 , 酌情 用药,并应严格观 察。为 了儿童的健 康 ,在 为其选 药时,要根据 药物 的作 用特点结合患者的具体情 况,及时选用安全、 有效 、适量 、可靠的 药物。
儿科常用药物主要作用及注意事项

常用药物主要作用1、热毒宁注射液 :清热,疏风,解毒2、青霉素: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和不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3、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广谱抗菌药物4、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广谱第二代头孢菌素5、注射用头孢他啶:杀菌性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广谱的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有效6、注射用拉氧头孢钠:为新型半合成β内酰胺类的广谱抗生素7、注射用头孢曲松: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8、胞磷胆碱钠氯化钠注射液(友欣):改善大脑循环,促进大脑功能恢复和促进苏醒9、甲基强的松龙:强力抗炎作用,免疫抑制作用及抗过敏作用10、低分子肝素钙:用于血液透析时预防血凝块形成,也可用于治疗深部静脉血栓形成11、血凝酶:注射用血凝酶仅有止血功能,并不影响血液的凝血酶原数目12、磷酸肌酸钠:保护心肌;缺血状态下的心肌代谢异常13、红霉素: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水溶性的红霉素乳糖醛酸酯,对葡萄球菌属、各组链球菌和革兰阳性杆菌均具抗菌活性。
14、利巴韦林:抗病毒药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15、甘草酸二胺:用于伴有谷丙转氨酶升高的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16、酚磺乙胺:能使血管收缩,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也能增强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促进血小板释放凝血活性物质,缩短凝血时间,达到止血效果17、注射用酚妥拉明短效的非选择性α-受体激动剂,使血管扩张而即降低周围血管阻力18、米力农注射液:正性肌力作用和血管扩张作用19、地塞米松:用于过敏性与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20、多巴胺注射液:小剂量(1---5ug∕㎏∕分),使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及钠排泄量增加。
中等计量(5—10ug∕㎏∕分),对心肌有正性肌力作用。
使心排血量增加,收缩压升高,脉压可能增大,舒张压无变化或轻度升高。
大剂量(大于10ug∕㎏∕分),使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及尿量反而减少,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升高21、双岐三联活菌胶囊:直接补充人体正常生理细菌,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抑制并清除肠道中致病菌22、去乙酰毛花甙注射液:快速强心药,能加强心肌收缩,减慢心率与传导23、咪达唑仑:强镇静药24、苯巴比妥:本品为镇静催眠、抗惊厥药,是长效巴比妥类的典型代表25、丙戊酸钠:适用于全面性、部分性或其它类型癫痫。
小儿用药特点课件

在选择合适药物时,需要考虑使用费用和疗效的权衡。
3 长期安全性
儿童用药的长期安全性需要更多的长期研究和监测。
小儿用药的剂型选择
口服液
适合婴幼儿和年幼儿童,易于服 用和调整剂量。
口服片
适合年长儿童和成人,便于携带 和储存。
口服喷雾
适合无法吞咽固体药物的儿童, 便于使用。
小儿用药的剂量计算方法
维生素与矿物质
• 维生素A • 维生素C • 铁剂
小儿用药的注意事项和禁忌
药物过敏
儿童对某些药物可能有过敏反应,需避免使用 对其过敏的药物。
孕期和哺乳期
儿童用药需谨慎考虑孕期和哺乳期的安全性。
药物相互作用
儿童可能同时使用多种药物,需注意药物之间 的相互作用。
禁忌症
儿童有些疾病不适宜使用特定药物,需遵医嘱 禁忌使用。
2 心血管系统
儿童的心血管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可能 对某些药物产生特殊反应。
3 药物敏感性
儿童对药物的反应较为敏感,需要根据年龄 和体重进行剂量计算。
4 口味选择
儿童对口味敏感,药物剂型需要适应儿童口 味,如颗粒、混悬液等。
小儿用药的安全性考量
1 安全性评价
儿童用药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包括药物的毒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小儿用药特点课件
本课件介绍小儿用药的相关知识,包括背景、特点、安全性考量、剂型选择、 剂量计算方法、常用药物分类、注意事项和禁忌。
小儿用药的背景
小儿用药是研究儿科药理学的重要分支,涉及儿童各个年龄段的药物治疗。儿童与成人相比,在生理、解剖和 生化方面存在许多差异。
小儿用药的特点
1 体格特点
儿童的体格特点如体表面积大、肝脏功能不 完善等,影响药物代谢和排泄。
儿科常用药物指南

儿科常用药物指南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儿科领域的药物治疗也越来越成熟。
而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各种药物的使用和应用也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是,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和机体构成的不同,儿科药物的使用也具有相应的特殊性。
为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儿科常用药物的相关知识。
1. 发烧药发烧是儿童常见的症状之一,药物治疗是控制体温的主要手段。
常用的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和吲哚美辛。
其中,对乙酰氨基酚是最常用的药物,适用于婴幼儿和儿童。
布洛芬适用于2岁以上的儿童,但有肾损害风险。
吲哚美辛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儿童,但有引起哮喘等不良反应的风险。
2. 抗生素儿童常见的细菌感染包括扁桃体炎、中耳炎、肺炎等。
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治疗这些感染,但会对儿童的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其中,青霉素是治疗儿科感染的首选。
头孢菌素适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患儿。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适用于儿童的上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炎。
3. 呼吸道药物哮喘和支气管炎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药物治疗是控制症状的主要手段。
常用的药物包括:短效β2-受体激动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和类固醇。
其中,短效β2-受体激动剂适用于急性哮喘或支气管痉挛。
长效β2-受体激动剂适用于慢性哮喘或支气管炎。
类固醇适用于控制儿童嚼烟味。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辅助治疗的药物,比如抗组胺药和支气管扩张剂等。
4. 抗过敏药物过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儿童也不例外。
抗过敏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过敏反应。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组胺药、肾上腺素和松果体激素。
其中,抗组胺药是控制过敏反应的主要药物,适用于过敏性鼻炎和荨麻疹等疾病。
肾上腺素和松果体激素适用于严重的过敏反应或症状。
总的来说,儿科药物的使用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了解患儿的基本信息和病情,并根据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症进行选择和应用。
同时,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剂量和用药时间,以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
儿科用药特点分析

高。婴幼儿体液及细胞外液 容量 大 , 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 液
被稀释 , 血浆 中游离药物 浓度较 成人低 , 而细胞 内液浓度 较
在使 用前应 充分摇 匀 ; 服用肠溶片或控释 片时 , 不能压碎 , 否 则其疗效 降低 , 造成刺 激 , 引起恶 心 、 呕吐。 由于患儿 的体质 差异 很大 , 肥胖 型患儿越来 越多 , 此 时也要综 合考虑用 药剂 量, 联合 几种计算方法闭 。
福建省厦 门莲花 医院( 3 6 1 0 0 9 ) 潘 敏
儿童期是指 自出生后至 1 4岁的年龄阶段 , 此 阶段又分为
新生儿期 、 婴幼儿期 、 儿童期 3个不 同的生理 阶段 。儿童时期
水解 作用 、 氧化作 用和还原作用等 生化 反应均低下 。新生 儿 还原硝基 和偶 氮 的能力 以及 进行 葡萄糖醛酸 、 甘氨酸结合 反 应的能力很低 , 对依靠这些结合反应灭活的药物也特别敏感 。
3 儿科用药与特 殊病理状态
儿童对药物 的吸收 、 转运和代谢与成人有较大差 异 , 若稍
有不慎 , 极 易导致儿 童用药 出现药物过 量或药 效下 降 , 带 来
3 . 1 新生儿黄疸 : 新 生儿病理性 黄疸 时 , 血 中胆 红素急剧 升 高, 此时若有足够血清 白蛋 白能与其结合 , 可 阻止胆红素进入 脑组 织。若使用大量与胆 红素竞争与 白蛋 白结合 的药物 , 如 磺胺类药物 、 水杨 酸盐 、 苯 甲酸钠、 咖啡 因、 维生素 K 、 地西泮 、
西地 兰、 红霉素 、 卡那霉素 、 氯丙 嗪和 肾上腺素等 , 会使血清未
用药隐患『 l 】 。与其代谢 密切相关 的器官是肝和肾 , 一个是药物 代谢 , 一个是 药物排出 , 在儿 童期其功能均 未成熟 , 尤 其在新 生儿和婴幼儿更为突出。因此儿科 用药 剂量不能单纯用成人 剂量折算 , 可能会 因过 量而 引起 不必要 的毒性 反应 , 或 因剂 量不足达不到疗效 。如新 生儿应用氯霉素后 , 由于缺乏葡萄 糖醛酸转移酶结合成无 活性 的衍生物 , 造成血 中游离 的氯霉 素增多 , 造成氯霉素 中毒 , 使 新生儿皮肤呈灰 色 , 引起 灰婴综 合征 。很多药物 因新生 儿的 肾小球过滤低 而影 响排泄 , 致使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呼吸系统继续教育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呼吸系统继续教育儿科常用中成药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合理使用是指根据儿童的病情和身体特点,选择合适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儿科中成药及其合理使用方法:1. 银翘解毒颗粒:适用于风热感冒、咽喉疼痛等症状。
儿童常见的感冒症状多为风热病邪,该药可以清热解毒、解表散寒。
2. 小儿肺热咳喘颗粒:适用于小儿咳嗽、哮喘等症状。
该药具有清热解毒、平喘宣肺的作用,可用于清肺热引起的各种咳嗽、喘息症状。
3. 小儿清肺散:适用于小儿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等症状。
该药可以清热宣肺、化痰止咳,对于清肺热、化痰散结的咳嗽症状有效。
4. 六味地黄丸:适用于小儿慢性咳嗽、痰多等症状。
该药具有滋阴补肺、化痰止咳的功效,适用于阴虚肺燥、痰多等情况。
5. 清喉片:适用于小儿喉炎、声音嘶哑等症状。
该药可以清热解毒、润喉止咳,有助于缓解喉部炎症引起的不适。
在儿科中成药的使用中,应根据儿童的病情特点和药物的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的剂量和用法使用。
在使用中成药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 年龄和体重的考虑:儿童的年龄和体重是影响药物剂量的重要因素,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来确定药物的剂量。
2.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一些中成药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消化道不适等,应密切观察儿童的用药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
3. 配合其他治疗方法:中成药并不是唯一的治疗手段,对于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还应结合其他治疗措施,如抗生素、支持治疗等。
总之,儿科常用中成药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合理使用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剂量和不良反应的监测,配合其他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儿童用药特点和常用药的合理使用2020

儿童用药特点和常用药的合理使用儿童用药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需要高度重视的领域。
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他们对药物的代谢、吸收和排泄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使用药物时需要考虑到儿童的特殊情况。
本文将就儿童用药特点和常用药的合理使用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儿童用药特点1.生理特点首先要考虑的是儿童的生理特点。
由于儿童的器官和体重相对较小,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度可能会快于成人,因此需要根据芳龄、体重和肝肾功能等因素来确定用药剂量。
另外,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可能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因此需要选择适合儿童的药物。
2.药物种类需要考虑的是适合儿童使用的药物种类。
有些药物在儿童中可能会出现副作用或不良反应,因此需要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
儿童对某些药物的耐受性也可能与成人不同,因此需要谨慎选择药物种类。
3.用药适应症儿童用药的适应症也需要特别关注。
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对于一些疾病可能会出现不同于成人的症状和临床表现,因此需要根据儿童的特点来确定用药适应症。
二、常用药的合理使用1.退烧镇痛类药物在儿童退烧镇痛用药中,常用的药物包括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在使用这类药物时,要根据儿童的体重和芳龄来确定用药剂量,避免出现用药过量或不足的情况。
2.抗生素对于儿童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抗生素是常用的药物。
然而,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根据患儿的病情和病原菌的敏感性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严格控制用药时间和剂量,避免产生耐药菌株。
3.神经系统药物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常用到镇静安抚剂、抗癫痫药物等。
在使用这类药物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避免出现药物依赖或药物过量的情况。
三、总结与展望儿童用药特点和常用药的合理使用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在使用药物时,首先要充分了解儿童的生理特点,根据芳龄、体重等因素确定合理的剂量和药物种类;其次要注意选择适用于儿童的安全有效的药物,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用药;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用药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滥用的情况。
儿科常用药物

儿科常用药物一、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1.适应症:热镇痛类药,用于发热、头痛、关节痛等。
2.用法用量:口服,一次0.3~0.6g(一次l~2片),根据需要一日3~4次,一日用量不宜超过2g(7片)。
退热治疗一般不超过3天,镇痛给药不直超过10天。
儿童按体重一次10~1 5mg/kg,每4~6小时1次;12岁以下儿童每24小时不超过5次剂量,疗程不超过5天。
本品不宜长期服用。
3.不良反应:常规剂量下,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很少,偶尔可引起恶心、呕吐、出汗、腹痛、皮肤苍白等,少数病例可发生过敏性皮炎(皮疹、皮肤瘙痒等)、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贫血、肝肾功能损害等,很少引起胃肠道出血。
4.禁忌症:3岁以下儿童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5.药代动力学:其血浆半衰期为l~3小时,主要以与葡糖醛酸结合的形式从肾脏排泄。
二、吲哚美辛:1.适应症:①关节炎,可缓解疼痛和肿胀;②软组织损伤和炎症;③解热;④其他:用于治疗偏头痛、痛经、手术后痛、创伤后痛等。
2.用法用量:口服(1)成人常用量:①抗风湿,初始剂量一次25~50mg,一日2~3次,一日最大量,不应超过150mg;②镇痛,首剂一次25~50mg,继之25mg,一日3次,直到疼痛缓解,可停药;③退热,一次6.25~12.5mg,一日不超过3次。
(2)小儿常用量:一日按体重1.5~2.5mg/kg,分3~4次。
待有效后减至最低量。
3.药代动力学:T1/2平均为4.5小时,早产儿明显延长。
该品在肝脏代谢为去甲基化物和去氯苯甲酰化物,又可水解为吲哚美辛重新吸收再循环。
60%从肾脏排泄,其中10%~20%以原形排出;33%从胆汁排泄,其中1.5%为原形药;在乳汁中也有排出(每天可达0.5~2.0mg)。
4.不良反应:该品的不良反应较多。
①胃肠道:出现消化不良、胃痛、胃烧灼感、恶心反酸等症状,出现溃疡、胃出血及胃穿孔;②神经系统:出现头痛、头晕、焦虑及失眠等,严重者可有精神行为障碍或抽搐等;③肾:出现血尿、水肿、肾功能不全,在老年人多见;④各型皮疹,最严重的为大疱性多形红斑(Stevens-Johnson综合征),⑤造血系统受抑制而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等;⑥过敏反应,哮喘,血管性水肿及休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临床用药特点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解剖、生理和生化功能,尤其是肝、肾、神经和内分泌功能与成人差异较大。
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有其自身规律,儿童比成人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6%〜7%,新生儿高达24.7%。
因此,对其合理用药是非常重要的。
1小儿用药特点:
小儿新陈代谢旺盛,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和泄的过程快。
f体液占体重比例大,水盐转换率快,对水、电解质的调节能力差。
€小儿生长发育时期,消化、血液、肝肾功能均不完善。
f 免疫系统不完善。
f年龄不同,发育营养状况不同。
由于小儿呼吸道狭窄,炎症时黏膜充血水肿,渗出物增多,易出现呼吸道梗阻;因此,当小儿肺炎或剧烈咳嗽时,宜用祛痰止咳药,而忌用强力镇咳药,以免咳嗽中枢受到过度抑制而加重呼吸困难。
2、儿童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特点:
儿童药物吸收特点:小儿肠管相对较长,消化面积相对较大,吸收率较高,药物过量易引起毒副反应。
t小于2岁小儿胃排空慢,肠壁薄,多数药物吸收增加。
f 新生儿胃肠道及肌肉注射吸收不稳定,故采用静脉给药。
r 儿童皮肤、粘膜相对较薄(鼻腔、口腔、直肠等),吸收较成人好,比较方便。
儿童药物分布特点:
厂新生儿血脑屏障未成熟,许多药物易通过其进入。
f小儿体内水分较多,细胞外液量大。
药物均匀地分布在细胞外液中,越年幼,表观分布容积越大,药物的半衰期延长,作用延长;
t小儿的血浆蛋白浓度低,与药物亲和力低,相同血药浓度时药物游离浓度比成人高,如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苯妥英钠。
儿童药物代谢特点:
f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
小儿肝体积小,代谢解毒能力弱;小儿体内肝药酶系
统不完善,包括肝微粒体酶系和非微粒体酶系分泌不足或完全缺乏。
r新生儿因缺乏葡萄糖醛酶,应用氯霉素易中毒引起灰婴症”。
红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应用磺胺类、呋喃类药时可出现溶血现象。
儿童药物排泄特点:
F 小儿的肾功能、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与重吸收功能,均明显低于成人,新生
儿肾小管重吸收和排泄功能仅为成人一半。
F 新生儿肾小管对Na+、氨基酸、葡萄糖的重吸收较成人显著,但调节酸碱平衡能力差。
对主要由肾小球排泄的药物,如卡那霉素、地高辛等易产生积蓄中毒。
3、儿童药效学方面的特点肝药酶对药效学的影响:
肝药酶活性不足导致药物毒性增加:氯霉素易中毒引起灰婴症”。
新生儿、婴儿体内过多的胆红素依赖葡萄糖醛酸酶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排出体夕卜,维
生素K1 磺胺、吲哚美辛等与血浆蛋白置换率高,使血浆中游离胆
红素浓度急剧增加引起胆红素脑病。
神经系统对药效学的影响
t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神经调节不平衡,血脑屏障功能差。
吗啡类对新生儿、婴幼儿呼吸中枢抑制作用明显。
f氨基糖苷类使听神经受损
f大剂量青霉素当血药浓度达8〜10u/ml时,引起类似脑炎症状的高热、头痛、惊厥等,即青霉素脑病。
t喹诺酮类引起颅内压升高。
消化系统对药效学的影响
t小儿肠管相对较长,消化面积相对较大,吸收率较高,药物过量易引起毒副反应。
f皮质激素易引起肠道粘膜坏死,回肠穿孔,胃溃疡。
f水杨酸可能引起胃穿孔。
f婴幼儿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宜用饮食疗法,抗感染及体液疗法,不宜过早使用收敛剂。
泌尿系统对药效学的影响
f新生儿、婴幼儿泌尿系统不成熟,易受药物损害。
如氨基糖苷类、头孢一代、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等
r小儿肾脏对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调节功能差,对影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药物敏感。
4、小儿用药的原则
f 特殊性:考虑不同年龄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r选择性:尽量选择疗效好、副作用小的药物
f 目的性:消除病原、控制症状
产整体性:注意药物副作用、个体差异
r 计划性:不能频繁地更改药物
5、药物剂量计算
t按体重计算:按实际体重计算
r若实际体重较计算体重重,药物剂量应偏小,若实际体重轻,剂量应偏大。
杆药物应用最大量不应超过成人剂量年龄大儿童药物剂量应偏小,年龄小儿童药物剂量应偏大€2〜12岁儿童体重=实足年龄X 2 + 8
r 按体表面积计算:体表面积=体重X0.035 + 0.1
合理用药,防止发生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