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方案 从苏州博物馆到忠王府浏览感想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大学 苏州革命博物馆观后感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大学苏州革命博物馆观后感第一篇、苏州博物馆参观感想苏州博物馆观后感大学苏州博物馆新馆参观感想粉墙黛瓦,清新雅洁,古色古香,江南情怀。
这是苏州博物馆留给我的总体印象。
作为一名建筑系的学子,贝聿铭的封山之作是一直想要去参观的。
所以这篇感想的内容也多是设计建筑方面的。
贝聿铭,是一名建筑界多产的华裔建筑师,祖辈是苏州望族,童年时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著名园林——狮子林里度过。
贝聿铭也是自己比较尊敬的建筑师之一,站在苏州博物馆中,一股浓厚的江南气味迎面而来,贝聿铭没有因为在国外生活了大半辈子而被现代主义风格所感染,反而更有一种现代与传统的融合的独特美感。
苏州博物馆新馆外观呈几何形,极具现代特征,但精妙之处在于从新馆任意空间的窗户向外看都会发现新馆的坡度与远处或更远处的苏州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几乎不差分毫。
在建筑结构方面,现代几何结构形成的坡顶隐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正方形不断地繁衍和重构,西方古希腊罗马神庙的三角体立方体的构成、哥特式夸张的三角形、立体主义极简主义艺术的冷峻理性与苏州传统建筑潜在的三角形、围墙线形的运动以及建筑的方形空间交织在一起,东西方的图形自然转换。
见解、抽象、有力度,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并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新馆整个运用轻型钢架和混凝土构筑墙体,黑白相间的中国元素颜色与现代冷峻的建筑材料再加上随处可见的晶莹剔透的玻璃天窗。
空间既有围合感,又有通透感,折射出了一些禅宗文化、道教文化的深层信息。
因为去过很多的江南园林以及江南水乡,穿梭在苏州博物馆中,虽然是极具现代感的建筑,但是仍然可以感受到在水乡漫步在青石板路上的感觉。
新馆保留了苏州温和、清淡、俊秀的黑白基调,为了与周围的古建筑的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材料尽管都是新型建筑材料,但外墙和内墙都是以纯净的白色作为主色调,仅仅在空间转折处用灰色的线条来勾勒外形,同时深灰色石材的屋面与白墙相配,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色彩肌理相融合,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
参观苏州博物馆心得体会

参观苏州博物馆心得体会
我今天参观了苏州博物馆,对于这次参观,我有许多真实的感受和体会。
首先,我对博物馆展品的丰富性感到非常震惊。
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有关苏州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物,比如各种文房四宝、精美的瓷器、绚丽多彩的刺绣、传统的园林建筑等等。
这些文物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苏州之美和苏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次,在参观过程中我不断思考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源头是怎样的?我们现在的文化,起源又是哪里的?如何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如何创新发展,这些都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
博物馆里的文物与历史背景,让我感受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
最重要的是,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不断思考博物馆的意义在哪里?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的背景及其历史背景,如何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美丽,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在推广文化教育这方面,博物馆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和活动,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历史文化,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最后,我非常感激这次参观带给我的启示和思考。
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努力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文明的幸福结合起来,为了更好地发展和进步,为了更好地传承我们的文化,我会一直努力不懈。
2024年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2024年苏州博物馆观后感,____字首先,我要感谢苏州博物馆给我提供了这次难得的参观机会。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苏州这座古城的文化底蕴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来到苏州博物馆,我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苏州的历史和文化,对我来说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荣幸。
进入苏州博物馆的大门,我就感受到了它的庄重和古朴。
大门两旁的石狮子栩栩如生,仿佛在守护着这座博物馆的文化瑰宝。
进入大厅,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巨大的明代木雕与清代瓷器陈列在大厅的中央,展示着苏州的历史和文化的厚重。
这些古老而珍贵的文物,让我彻底地感受到了苏州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
接着,我参观了苏州博物馆的第一展区——苏州古代文化展。
在这个展区,我领略到了苏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镇的独特魅力。
展区里陈列的各种文物,如吴文化的代表性古籍、明清时期的历代进士题名碑、传世家谱等,无一不展现了苏州在文化领域的卓越贡献。
特别是对我来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苏州园林模型的展示。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布局和精致的景观,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
在苏州博物馆的展览中,我通过仿真的园林模型,深入地了解了苏州园林的独特之处,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这些苏州园林所融合的自然景观、人文建筑和诗词文化,让我对苏州的文化底蕴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苏州博物馆的第二展区,我参观了苏州近现代历史展。
这个展区让我更加直观地了解了苏州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
展区里陈列的历史文物,如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同志们的实物、改革开放初期苏州的经济成就等,让我对苏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迁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尤其是苏州近现代名人纪念馆的展示,使我对苏州这座城市的人文底蕴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这些名人们,以他们的杰出成就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为苏州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的事迹和故事,让我对苏州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除了以上两个主要的展区,苏州博物馆还有其他一些让人惊叹的展览和文物。
参观苏州博物馆后的个人感想

参观苏州博物馆后的个人感想苏州博物馆坐落在苏州古城内,依于太平天国忠王府。
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笔之作。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苏州博物馆观后感,仅供参考。
参观苏州博物馆后的个人感想篇1大年初二那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苏州博物馆游玩。
博物馆新馆的建筑颜色黑白相间,十分淡雅和清新。
它和周围的民居互相映衬,十分和谐。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于2006年10月,是苏州地方历史文化综合性博物馆。
它是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内有文物3万余件,以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和古代工艺品为主要特色。
走进苏州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人造瀑布,从瀑布上流下来的水很干净,清澈见底。
水流到池底,溅起许多小浪花。
池中有许多小金鱼,有红的,有黄的,还有两色相间的。
它们一条条色彩艳丽,十分好看。
离开人造瀑布,便到了一个“争伯春秋”展馆。
走近去,我便看到了好多的青铜器、玉器、瓷器和翡翠做的物品。
有用玉雕的玉佩、有五代秘色瓷莲花碗,有玉如意。
我印象最深的要数五代秘色瓷莲花碗了,它构思巧妙,端庄有资,好像一朵盛开的莲花。
它的碗胎呈灰白色,细腻致密,上面的颗粒均匀、纯净,十分美丽和淡雅!许多人都围在它身边细细的观赏它。
它是苏州博物馆的珍藏之一。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雕镂神功”馆。
正当我看着核桃雕的时候,爸爸急匆匆地叫我过去。
他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呢?爸爸把我带到了一个巨大的象牙雕跟前,听说这象牙雕本来是一对的,其中一只在圆明园烧毁时失踪了。
现在保留着的象牙雕弧长差不多有两米,上面雕刻着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有小孩在玩耍,有女人在织毛衣,有大人在买东西,还有老人在树下乘凉,他们都好像都活了一样,一个个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样精美绝伦的作品,要经过许几年雕刻才能完成。
苏州博物馆,你让我感受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让我看到了那么精致的展品。
你不愧是苏州的一颗璀灿的明珠!参观苏州博物馆后的个人感想篇2我的家乡——苏州。
千年古城,人杰地灵,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苏州博物馆感言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门前广场,从南到北先是小河码头,接着门前广场、主门楼广场、中央大厅主庭园假山群,最后以拙政园界墙为终点,这条空中走廊显得各部可见,且相当通透和宽畅,在馆内游览始终有一个诺大的主庭园环绕着。
苏州博物馆新馆占地面积10700 M2,建筑面积19000 M2,扣除地下建筑面积近9000M2,其容积率还是很高的,而中央大厅光线充足与均匀是很少见的,大棚处理是一种变异的新型藻井。
尤其是假山属于原创,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它打破一峯一谷一脉的局限性,远看似崇山峻岭,侧看如群马奔驰,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有片状有块状,色彩还有微差。
主庭园的布置也有新意:假山群静躺在一泓清水里,中有长长小桥,南是大片水塘,加上一只凉亭,似乎有网师园的神韵,水面用大手笔处理,从大厅外平台上看,犹如一幅有时代感的山水画卷。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布局,虽然照样有山水、小桥、凉亭、池塘,但细看就会觉得有“日本味”了。
在主入口后广场仅栽树两棵,其余是划分四块的砂利;主庭园凉亭东西门处有类似苏州的涩浪,但由于较光滑对接或甚至可以移动,就象日本沓脱石了;两个竹径通入凉亭的路是花岗石质的日式飞石,墨戏草堂庭园前后尽是砂利、飞石及石灯笼。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假山在日式和苏式之间,选择了向日式倾斜。
日本庭园不提假山叫石组,有之尊石、须弥山石、鹤龟石;七五三石、五行石、役石等石组也就是说石与石之间是断开的。
主入口门楼钢架的钢管伸出来,似乎表明它是一根椽子,在每一根椽头上有直径约10公分、内外凹凸的金属圈,下面加一个象易拉罐的板头,暗喻滴水。
民国以后民居外墙多在窗上做文章,也许这个方形几何体比观音兜更夸张,虽不过是菱形窗早在北京香山饭店四季厅就有,其天棚也是钢架与主入口门楼差不多却更像一个魔方,更属于贝派风格的建筑。
2007年5月,笔者偕同某校建筑学专业一行数人同来苏州欢聚。
在参观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过程中,同行们都显得有些冷漠和茫然,竟然没有一个对新馆鼓掌和捧场的。
苏州博物馆参观感悟

苏州博物馆参观感悟
嘿,朋友们!我刚从苏州博物馆回来,那可真是一次超棒的体验,我可得跟你们好好唠唠。
一进博物馆的大门,我就被那独特的建筑风格给吸引住啦。
白墙灰瓦,线条简洁又流畅,就像一幅优美的水墨画。
而且哦,那里面的光线设计简直绝了,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展品上,感觉那些宝贝都在闪闪发光。
我在里面逛的时候,看到了好多精美的文物。
有小巧玲珑的瓷器,那上面的花纹细腻得让人惊叹;还有古老的书画,虽然我不太懂书法绘画,但就是能感觉到那种艺术的魅力,仿佛能看到古人创作时的认真模样。
还有啊,博物馆里的布置也特别贴心。
每个展区都有详细的介绍,让我这个历史小白也能轻松看懂。
我就在想,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得多用心,才能把这些东西整理得这么好,让咱们能这么舒服地了解历史和文化。
对啦,我在参观的时候还碰到了一群小朋友,他们跟着老师,眼睛瞪得大大的,听得可认真了。
看到他们,我就觉得咱们的文化传承有希望啦,说不定未来的艺术家、历史学家就在他们中间呢。
在苏州博物馆的这一趟,让我觉得自己好像穿越了时空,和过去的人们来了一场对话。
出来的时候,我心里满满的,都是对咱们老祖宗智慧的敬佩。
朋友们,要是你们有机会,一定也要去苏州博物馆看看,相信你们也会跟我一样,被深深打动的!。
参观苏州博物馆心得体会

参观苏州博物馆心得体会篇一:苏州博物馆观后感传统艺术的魅力——苏州博物馆观后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去了解苏州博物馆是在大一专业课做苏博测绘的时候,当时搜集了很多关于苏博的资料,但由于刚接触这门专业所以各方面体会都还不是很深刻。
这次重游苏博,带着两年多来积累的专业素养,我又有了新的感知,充分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
为了尊重古城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的建筑采用地面一层,地下一层的格式,高度未超过周边的古建筑。
新馆分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及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东侧的博物馆旧馆忠王府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新馆占地不大,约10700平方米,但整体布局及空间处理却独具匠心,由传统园林的精髓中提炼出饶有新意的造景设计,有池塘、小桥、亭台、假山、竹林等,空间处理使新馆倍觉自然、深远、空灵,也让人感觉景致多变,观之不尽,光景常新。
几何结构、硬朗而明快的线条,玻璃、钢铁、水泥、木头等多种质料混搭,黑、白、褐三色的主体色调,营造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韵味。
进到博物馆内部的地下一层与地上一层的楼梯间设计了一个宏大的水幕墙。
水流沿石墙面翻卷出条条白色水花,跃入下面的池水中,池中游鱼可数,登楼踏阶,清心赏目。
博物馆的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顶和墙面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在建筑构造上,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大片天光。
博物馆的造景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由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组成的写意画面体现着园艺的创新。
西墙下的这处片石假山象是中国山水画里面连绵起伏的远山。
博物馆的设计借鉴了江南园林的立窗借景,窗外的“美”在不露声色的刻意中展现。
此外,凡有供人休憩之处,都是大块的落地玻璃窗,窗外翠竹成荫、老树虬枝、池鱼游弋、片石苍远,可谓几步一窗,一窗一景,移步换景。
苏州博物馆一日游作文

苏州博物馆一日游作文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苏州博物馆、忠王府、贝聿铭。
乍看之下,这三个词语根本毫无关联,可是我们苏州的新博物馆恰是世界级建筑大师贝聿铭所设计。
新馆也包括修葺一新的忠王府。
带着对苏州博物馆的好奇,我们与今年3月来到了新馆。
刚走到西北街段,就望见远处有一粉墙黛瓦,古色古香,却又不失现代气息的几何形建筑——苏州博物馆!这就是贝聿铭老先生所钟爱的“小女儿”吗?我们加快了步伐,想要一探究竟。
到了!到了!新馆与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名胜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长廊。
新馆正门口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杨柳依依,桃花灿灿。
广场两侧修复了古色古香的沿街古建筑,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公众配套服务于一体,为前来旅游的中外游客提供了便利。
刚进大门,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园林式花园,池塘、小桥、假山、亭台交相辉映,恰到好处的组合在一起,让人不得不佩服贝聿铭老先生的鬼斧神工。
但这赞叹马上又被诧异所取代——我们走入了西部主展区,首先看到的是国宝级文物真珠舍利宝幢。
1978年,在苏州瑞光寺塔第三层天宫中发现,为北宋遗物,距今一千年左右。
真珠舍利宝幢外形精美,选材名贵,工艺精巧,是北宋人民智慧的结晶。
她静静地端坐在玻璃罩内,仿佛诉说着吴地的千年辉煌。
同样身为国宝级文物的五代秘色瓷莲花碗则给人以神秘感地多。
这种瓷莲花碗,碗为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
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重瓣莲花,如浅浮雕状突起。
它的釉色滋润内敛,捩翠融青,呈现出玉一般的温潤感。
所谓秘色,各人说法不一,有的说是青瓷统称,有的说是翡色之意……。
究竟是何意也不是你我所能讲得清楚的。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接下来的文物更是层出不穷,书斋陈设、玉器摆设、服饰……这般精美的东西,今生得以一窥,真乃人生一大幸事也!忠王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苏州博物馆到忠王府浏览感想从苏州博物馆到忠王府浏览感想团日活动有感xx年11月27日我们博学班在团支书的带领下参观了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是由享誉海内外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同样出自大师之手的还有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
其非凡的艺术性体现在其布局、其内饰、其中的每一个细节。
来到这里,可以从现在与古典美的交融中感受苏州这座古城的悠悠韵律。
所以选择此处作为团日活动的举办地,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布局,虽然在苏州博物馆新馆门前广场,从南到北先是小河码头,接着门前广场、主门楼广场、中央大厅主庭园假山群,最后以拙政园界墙为终点,这条空中走廊显得各部可见,且相当通透和宽畅,在馆内游览始终有一个诺大的主庭园环绕着尤其是这假山属于原创,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它打破一峯一谷一脉的局限性,远看似崇山峻岭,侧看如群马奔驰,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有片状有块状,色彩还有微差。
主庭园的布置也有新意:假山群静躺在一泓清水里,中有长长小桥,南是大片水塘,加上一只凉亭,似乎有网师园的神韵,水面用大手笔处理,从大厅外平台上看,犹如一幅有时代感的山水画卷。
我们置身其中,无时无刻不感受着美得熏陶。
新馆与拙政园仅一墙之隔,而忠王府其实是拙政园之一部分,是世界文化遗产。
零距离相连,自然视觉上不允许反差。
光有“不高不大不突出,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在特定环境中是远远不够的,如反差大了,自然是无法让人接受的。
然而我们走进园林之后才惊讶地发现新建筑已在环境中生根,并且与历史文化遗存相协调。
同学们欣喜地看到两组年代悬殊的建筑物,正在进行着古今对话、新旧拥抱和二元渗透,从而使两者相得益彰。
洛易斯埃迪说得好:“保存古迹非常重要,但更只要的是创造未来的古迹。
”尊重、服从、融汇于环境、甘当配角,不喧宾夺主,不顽强表现自身的个性,追求始终如一的整体环境。
而博物馆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在博物馆里走着,面前一件件艺术瑰宝展现出绚丽的华彩。
秘色瓷的古朴,远古玉的大方,青铜器的厚重都让我们心中充裕着难以言表的激动。
感谢团日活动给了我如此机会,这份与艺术的邂逅将终身难忘。
第二篇、苏州博物馆从苏州博物馆到忠王府浏览感想关于苏州博物馆的调研报告—浅谈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与不足一前言在苏州拙政园历史保护街区,我们看到了承袭了水乡古城粉墙黛瓦的基本风貌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见图1)。
眼前的新馆以“园林”为布局,建筑群在现代几何造型中颇具江南特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充满温馨清淡的苏州韵味,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添加了新的内涵。
它简洁大气、鹤立鸡群,在苏州古城显示出其独特性、惟一性,又与周边传统民居浑然一体(见图2)。
图1苏州博物馆主体建筑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是苏州市“十一五”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之一,建成于xx年10月,设计者为以擅长设计博物馆而享誉全世界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其设计理念为“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
选址位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
具体在忠王府以西,东北街以北,齐门路以东和拙政园以南地块,占地面积约10750平方米(见图3)。
建筑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
图2苏州博物馆屋顶与墙体与周围环境的搭配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是苏州市“十一五”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之一,建成于xx年10月,设计者为以擅长设计博物馆而享誉全世界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其设计理念为“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
选址位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
具体在忠王府以西,东北街以北,齐门路以东和拙政园以南地块,占地面积约10750平方米(见图3)。
建筑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
图3苏州市博物馆平面图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妙相辉映,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忠王府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
“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
二具体的调研分析和过程2.1调研目的通过调研实习,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基本理论的理解,认识规划工作的一般程序与方法,了解各阶段工作的具体内容及操作程序,丰富和扩大专业知识领域。
通过调研实习,参与实际工作,对规划工作的现状作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创新意识。
从苏州博物馆到忠王府浏览感想通过调研实习,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增强其社会交往及沟通能力,培养其团队意识及合作精神;通过学习现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与工人的优秀品质,提高其综合素质,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通过调研实习,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们动手能力.。
2.2调研的对象及内容2.2.1调研对象:苏州博物馆2.2.2调研内容: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及不足2.3调查方式由于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国家主要的园林景区之一,每天的人流量很多,并且规模很大,以及多种条件的限制,我们采用踩点观察,和在网上参考相关资料等,主要通过观察手写记录,拍照等方式进行研究。
2.4调查时间xx,04,06——xx,04,162.5调查结果2.5.1精妙的建筑设计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
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整体布局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河蟹。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
新馆正门对面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
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
·色调构材深灰色花岗岩色带划分、勾勒白色墙面是苏博新馆墙体的形象特征。
东方和西方艺术上的差异,前者强调对“线”的审美,后者突出对“体”的表现,无论是书法(西方没有)、绘画还是雕塑,东方艺术无不表现出这种“线”的审美特征,李泽厚先生称之为“线的艺术”。
建筑也一样,单体的檐、脊、柱、架(木屋架)和群体平面铺开的线型串联组织,均强调了“线”而不是“体”这一特征。
贝先生没受缚于传统的建筑型制,而是抓了这一艺术精神。
对墙体的如此处理,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贝先生是在做像传统绘画那样的白描和勾勒,或者干脆就是在白纸上横竖撇捺。
尽管在传统建筑中我们很难找到类似的形象,但我们对此没有陌生感。
同时这种对墙面的划分又不是随意的。
对大墙面的划分起到了减少建筑体量感的效果;墙上部的再划分完成了墙面与屋顶的过渡;对洞口的勾勒突出了洞口的画框感;而对墙转角延伸至屋顶的勾勒,则是强调了墙与顶的连续性。
虽然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
几何形体组织起来的深灰色坡顶,跨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形成了苏博新馆鲜明的个性。
屋面别出心裁地采用了在传统建筑中出现在照壁等墙面上的方砖45°拼贴的手法,这种借用改变了传统屋面的形象却又有与传统的联系,同时与苏博新馆室内的铺地形成了呼应。
苏博新馆屋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屋脊错落形成采光高窗的双坡顶,构成苏博新馆屋顶的基本形态。
通过这些屋顶形成了与古城建筑肌理尺度相协调的总基调。
二是二层高的中央大厅与“明四家”书画厅的屋顶。
与传统建筑强调整体(群体)面貌而不突出单体个性不同,贝先生在形成建筑整体面貌的同时,试图强调建筑的标志性,而屋顶形体是贝先生借助的主要手段。
从这组二层高的屋顶形体上,可以看到他几个方面的想法:一是要有一定的高度;二是体量不能太大;三是形象要有个性。
因而设计中,中央大厅与书画厅的高度一度达到15.3m和16m。
而造型上贝老先生没有沿用一层屋顶仿传统坡顶的思路,设计了几何形体切割升起的造型,从而减小体量并形成形象个性。
由于主入口不在城市道路上,贝先生显然很希望在城市道路上有一个标志性的形象。
因此,对书画厅的一对屋顶(靠近城市道路齐门路)有意识地进行了拔高强调。
当然贝先生对这组屋顶形体还有更深一层的构思,那就是把中央大厅的造型刻意地“重复”书画厅的造型,以此强调这一标志性形象。
当人们进入博物馆大门时,人们由远观而获得的苏博新馆的意象,再次获得了“确认”与“强调”。
屋顶采用加工成菱形的“中国黑”花岗石片,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变成深灰色。
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
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
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见图4)。
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第三篇、《为中国而设计之苏州博物馆》观后感从苏州博物馆到忠王府浏览感想《为中国而设计之苏州博物馆》——观后感通过看《为中国而设计之苏州博物馆》,我充分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老先生的封刀之作,其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特点,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然而表达方式却又是全新的,错落有致的新馆建筑以深灰色石材为屋面和墙体的边饰,与白墙相映,雅洁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