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育目的(考研333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逻辑框架图)
教育综合333重点知识梳理

教育综合333重点知识梳理教育学综合333一共由四本书组成。
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以及教育学原理。
其中考察分数分布依次为:30分、30分、30分、60分。
根据分数分布可推出每本书中重点的多寡,可知教育学原理重点是最多得,另外三本书重点势均力敌。
那么从整体上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呢?一条线【时间线索(适用中外教史的学习)、逻辑线索(适合于所有科目的学习。
宏观与微观、顺承关系。
适合于所有科目;如教学流程:教育总目的----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兼顾教学环境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课堂在线检测学习效果,及时进行评价-------充分运用课后学习资源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一、两个统一【中外教史从时间上看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统一;有些内容同样具有一定程度的统一(中国古代官学与私学的统一;课程改革中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统一)】二、三个角度【适用于:中外教史。
教育家的思想史、国家教育制度史、教育实践史。
】三、四个哲学思维【适用于所有科目,但更适用于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原理。
1.内外部(主客观)思维;2.宏伟与微观思维;3.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思维;4关系思维:相互独立,缺一不可。
相互联系,不容分割。
相互促进,交互发展。
相互制约,协同进步。
】我们先从整体上来看教育学综合333整体框架。
一、中教史(一条线时间线索;两个统一;三个角度;四个哲学思维)第一章:西周官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时间线索:西周官学制度:公元前900多年)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逝世于公元前479年)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模式的形成(汉代)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宋明)第六章:早期启蒙教育思想(明末清初)第七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主要为清末洋务运动)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主要为清末维新运动与清末教育改革)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民国初年)第十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国民党统治下的教育)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我党领导的教育)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探索(主要是贯穿民国时期教育)二、外教史(将与中教史结合理解)第一章:古希腊的教育(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出生。
(整理)《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其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的理论建设⑴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⑵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⑶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构建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⑷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教育学的实践运用⑴教育学要为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提供一些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方法;⑵教育学必须为当代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⑶教育学必须研究如何使教育理论迅速而有效的转化为实践运用的问题。
(四)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西方⑴“教育学”在英语、法语国家被称为“pedagogy”,在德语国家被称为“padagogik”,它们均源于希腊语的“pedagogue”(教仆),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⑵到了19世纪,在英语国家人们先后用“education”,和“educology”取代了“pedagogy”。
我国⑴“教育学”一词是源自日本的译名:1901年,王国维先生译日本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并在《教育世界》上发表,至此,中国始有“教育学”;⑵早期,中国主要是向日本学习,20世纪20年代后又转向美国,但与此同时,国人学者也在努力建构自己的教育学。
2.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阶段标志性著作或成果历史条件与特点教育学的萌芽《学记》乐正克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教育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教育的概念 思维导图

成 要
教 育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关系的总和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素
的
教育者再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 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含义
含 义
个体发展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
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 教 育 的
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 功 能
预期
显性功能 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
中 国 封
1时期:汉代(官学、私学);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最高学府为太学);特点:察举制、征辟制
建
2时期: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社 会
汉 3时期:宋朝(书院)程朱理学成国学;内容:四书(《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形
孔子《论语》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
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教育的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学与学生的关系:教学相长
启发诱导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原则:时教必有正业,
教
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
学
原
长善救失原则: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失者也 则
循序渐进原则原则:学不躁、不陵节而施
育 学
实验教育学: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
的
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
科 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学》)、马卡连 柯(《论共产主义》平行教育)、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化 教育学流派 阶
段
批判教育学,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布尔迪厄
文化教育学:德国教育家狄尔泰、特普朗格、利特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教育目的 思维导图

艺术美
美育
动力作用
我国蔡元培
现实美
劳动技术教育
综合德智体美的作用
自然美 社会美 教育美
创造美是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
教育目的 教育目标
一个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河中人的总体要求,全国各级各 类学校都共同拥有一个教育目的
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教育目的指定的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各级 各类学校都拥有不同的培养目标
个别与整体 普遍与特殊
意义 功能
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根本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 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客观依据
根本依据
人们的教育思想
主观依据
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社会分工
个人全面发展实现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德育
思想基础,灵魂统帅,方向保证
智育
前提支持,知识和能力基础
体育
健康基础,物质保证
全面发展教育
德国席勒首次提出
抽象与具体
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 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
核心
教育性质和方向
教育目的(核心、出发点、归宿、灵魂,贯穿全过程)
整体与部分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我国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化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 、美、劳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
概 念 及 作 用
理想的
层 次 结 构
内 容 结 构
教 育 方 针
教 育 目 标
教 育 目 的 功 能
教 育 目 的 理 论
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考研笔记

3
一、 研究对象与任务 1、研究对象(名词解释):①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
从而去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学科。②教育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教育实践 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 现象只有被人们关注、讨论、评说,被看做是“教育问题”时,才构成教 育学的研究对象。③教育问题具有生成性、社会性、价值性,其不等于教 育事实和教育现象,但教育问题必定以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为基础。④教 育规律就是教育内各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 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研究任务(简答):①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 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 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②由于我们对规律的掌握要经历 认识规律、揭示规律、运用规律三个阶段,所以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及其价 值就体现为超越日常的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和实 践这三个方面。 3、教育学定义(名词解释):①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 究,从而去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学科。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 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 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产生与发展阶段(看书了解即可,不用背) 三、几种教育学(第 1、3 要重点背,2、4、5 简单背) 1、实验教育学(名词解释):①实验教育学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欧美一些 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②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依曼和拉伊。③代表著作有梅依曼的《实 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④基本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 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 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 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 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⑤基本评价:第一,提倡定 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二,但忽视人的社会性,提倡 的实验科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文化教育学(名词解释):①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 19 世纪 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②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③文化教育学主张: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 历史;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是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 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 要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培养完整的人格。培 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④评价:文化教育学在教 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师生关系等方面给人以很大启发。但不足之处在 于,思辨气息很浓,对很多问题的论述带有很强的哲学色彩,过分夸大社 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了教育中客观规律的存在。 3、实用主义教育学(名词解释):①实用主义教育学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兴 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②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③主张:第一,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

• 个人片面发展的社会根源
• 个人全面发展是现代生产的客观要求 • 资本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限制和阻碍
• 个人全面发展实现的条件
第9页,本讲稿共13页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一)新中国以前的教育目的
1. 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忠君尊孔”、具有儒 家人格特征的治术人才。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
第1页,本讲稿共13页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
广义: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结果的期待,即期待受教 育者接受教育之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发展结果,国发生怎样的积极变化。
狭义: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 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2.教育方针的结构
一是关于教育的性质和方向的规定;二是关于受教育者所要形成的身心素 质的规定;三是关于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的规定
第3页,本讲稿共13页
(四)教育目的体系
1.教育目的体系
( 教育目的是一个体系, 它与上位层次的教育方针
和下位层次的培养目标等式 自上而下的相互制约与自下 而上的逐级达成关系。)
(一)个人本位论 第一,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本性需要来决定
第二,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
第三,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社会只在于它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 价值
第四,评价教育的价值应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二)社会本位论 第一,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个人的发
再只是、智力、品德、审美、体质等方面的发展以期待受教育者形成 某种个性结构;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 指明所培养的人符合那个社会或国家的人才利益需要。
333教育综合高分笔记

333教育综合考研完整笔记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教育学的任务(名解):教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学艺术和教育价值,并指导教学实践。
第二章教育质的规定性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的纽带,是教育活动内容和方式。
3、教育概念教育广义: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无论是系统的还是零碎的,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都是教育。
它包括在家庭里、学校中和社会上所受到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教育狭义(名解):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一定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进行学习,提高思想品德,掌握知识技能,增强身体素质,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还包括半日制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
义务教育(名解):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共性事业。
学校教育(名解):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教育教学理论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向预期质量规格发展的活动。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名解):一是把它与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指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
二是把它与个体的发展联系起来,指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2、人的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一)顺序性(1)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2)如儿童心里发展,他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喜怒哀乐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
333教育学考研资料

《教育学原理》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研究对象及任务1.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可以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学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学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西方: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目的是培养“哲学王”苏格拉底:产婆术、“知识就是力量”昆良体:《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教育专著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文艺复兴后·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教育学被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特普拉:世界第一位教育学教授。
《教育学研究》——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现代第一部系统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卢梭《爱弥儿》3.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实证教育思想:斯宾塞《教育论》提出教育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实验教育学:梅伊曼首先将实验教育思想称为“实验教育学”拉伊《实验教育学》(实验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ps:杜威的教育学说提出后,西方教育学便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批判教育学: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布厄迪尔·苏联的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我国的教育学发展:王国维翻译日本《教育学》杨贤江出版《教育学大纲》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布鲁纳知识结说:《教育过程》·苏联教育思想:赞科夫《教育与发展》·我国教育思想:教育学科蓬勃发展、深入开展教育实验、学者型教师涌现、广泛开展专题研究二、教育的概念1.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