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问题: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比较凶险的疾病,起病非常的快,会造成患者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并且这种疾病在出血的概率非常的大,有可能造制一些脑血管的痉挛。
从而导致继发性的血栓形成,除了要尽快的治疗、找病因,夹闭动脉瘤以外,护理措施也是非常的重要的。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措施:
1.在发病早期要绝对卧床休息,不能活动,否则容易增加出血的量。
2.要监测生命体征,比如监测和控制血压,防止血压突然升高,否则有可能会导致再次出血。
3.在昏迷或者卧床期间要注意护理,预防并发症,比如要定时翻身拍背,注意肢体位置的正确摆放,适当的被动活动四肢关节。
4.随着后期病情的恢复,要注意饮食方面吃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平时不能用力大便或者情绪过于激动,否则有可能会导致病情复发。
— 1 —。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观察要点】1、观察头痛有无加重或减轻,有无呕吐。
2、观察神志、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
3、观察患者情绪是否稳定,家人是否配合。
4、观察特殊用药反应,如尼莫通使用时应注意观察血压,防止血压下降。
5、观察大便是否通畅。
【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变化,倾听患者主诉。
2、绝对卧床休息4—6周,头部抬高30度左右。
3、谢绝探视(2—3周内),保持环境安静,不可与患者过多交谈,保持情绪稳定。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此病的严重性,以取得配合。
4、对症处理:如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可给予镇静剂、脱水剂、止痛药物等。
5、保持大便通畅,告知便秘危害性,多饮水,适当活动四肢,进食新鲜蔬菜、水果,必要时药物通便。
6、保持情绪稳定,消除一切引起脑压升高的因素,防止再出血。
7、护理患者时应动作轻柔,尽量少搬动患者。
8、持续静脉泵入尼莫通时应严密观察血压,防止血压过低。
【健康教育】1、患者常因剧烈头痛而焦躁不安,应鼓励患者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创造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避免强光、噪声等不良刺激及一切干扰。
2、为明确诊断需行腰穿和脑血管造影检查时,患者常因惧怕而失眠,担心操作是否顺利、出现副作用、检查结果等,应向患者耐心解释,使之放下包袱,配合检查。
3、合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于营养的饮食为宜,多食蔬菜、水果。
避免辛辣食物,戒烟酒。
4、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5、保持乐观情绪,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重体力劳动,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充足睡眠。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与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是最常见的急性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以突然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为最常见,患者发病急,病情危重,短时间内可发生急剧变化,因此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现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情观察与护理总结如下。
1病情观察1.1意识的观察严密观察意识的变化,正确识别意识障碍的程度。
昏迷快而深者应考虑内侧型出血,脑干出血或大量出血,昏迷浅者见于脑叶出血,如果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应考虑脑内继续出血脑疝形成。
若出现躁动不安应查找原因,躁动有时是病情恶化的前提,也可能是病情好转的先兆,应仔细观察加以辩别。
1.2瞳孔的观察注意观察瞳孔的大小、形态、光反射等。
如果瞳孔早期缩小、或忽大忽小,则提示脑疝的前兆逐渐消失,若逐渐增大并超过6mm,边缘不整,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则是小脑幕切迹疝的形成,如果双侧瞳孔散大直径在6mm以上,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则是脑干损伤或小脑扁桃体疝形成,若双侧瞳孔缩小固定,形状规则,对光反射消失,则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桥出血所致。
1.3生命体征的观察颅内压增高的早期呼吸、脉搏加深、加快、血压则上升,若呼吸中枢受到损害则出现呼吸急促,潮式呼吸,叹息样呼吸或颅内压继续升高,脑血循环障碍,组织缺氧,二氧化碳蓄积,刺激呼吸中枢致深而出现鼾声,应立即报告医师,进行紧急处理。
1.4 对颅内压增高及脑疝先兆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常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颅内压增高严重时,随时会发生脑疝,如不及时发现,短时间内会导致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故在护理中要重点观察。
1.5 出血的观察和预防患者的意识障碍多在出血的数分钟或1小时出现。
如出现进行性的意识障碍加深,或昏迷-清醒-再昏迷应考虑蛛网膜下腔有继续出血的可能或脑血管痉挛,护理中一旦发现,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给予处理。
首次蛛网膜出血的患者2周内为再次出血的好发期,血液吸收期中患者头痛明显,部分可出现精神症状,为防止脑出血痉挛和再出血,可采用多次腰椎穿刺,每次放出少量血性脑脊液(量约5ml送检,观察出血的动态变化),也可以静脉或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K、钙离子拮抗剂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常规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常规1、定义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和椎管内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隙的统称。
2、原因(1)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
(2)动脉硬化、血液病、动脉炎、脑炎等。
3、病理分类(1)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
(2)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
4、临床表现(1)头痛、呕吐、大汗淋漓,体温升高。
(2)病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
(3)意识障碍。
5、辅助检查(1)头部CT。
(2)头部MRI。
(3)脑血管造影。
(4)腰椎穿刺。
6、治疗(1)一般治疗:出血急性期,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可应用止血药物。
头痛者可给予止痛、镇静剂,并保持大便通畅。
伴颅内压增高时,应用甘露醇脱水。
(2)大出血者可行手术治疗。
7、护理问题(1)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意识不清有关。
(2)营养失调 与呕吐、发热有关。
(3)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 与意识和肢体功能障碍及长期卧床有关。
8、护理措施(1)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者取侧卧位,以利于口腔分泌物排出。
(2)加强营养:创伤后的应急反应可产生严重分解代谢,使血糖增高、乳酸堆积,后者可加重脑水肿。
因此,必须及时、有效补充能量、蛋白质以减轻机体损耗。
(3)脑损伤患者因意识不清或肢体功能障碍,可发生关节挛缩和肌萎缩。
应保持患者肢体功能位,防止足下垂。
每日作四肢关节被动活动及按摩。
9、健康教育(1)心理指导:对恢复过程中出现的头痛、耳鸣、记忆减退的患者给予解释,使其树立信心。
(2)康复训练:协助制定康复计划,进行废损功能训练,如语言、记忆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常规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常规
【概念】
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护理评估】
1、病人的意识状态。
2、病人头痛的程度。
3、病人対疾病的认识和心理反应。
【护理措施】
1、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遵医嘱给予止痛镇静剂。
2、保持大便通畅。
3、观察生命体征及恶心呕吐等变化,做好抢救准备。
4、如癫痫发作遵医嘱给予抗痉剂。
5、遵医嘱使用脱水药时注意观察水电解质平衡,急性期可使用大量止血剂和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等。
6、做好出院指导,如不要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女病人1-2年不要分娩等。
【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进行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多食水果蔬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2、指导患者戒烟酒,加强功能锻炼。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措施方案

树立治疗信心
向患者介绍成功案例,帮 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引导积极心态
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积极 的心态,正确面对疾病, 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定期评估心理状态
定期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情 绪,确保患者保持良好的 心理状态。
05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及家属病情状况及注意事项
高蛋白食物如鱼、瘦肉、豆类等,能够提供身体所需的氨基酸,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组织的修复。高维生素食物如新鲜蔬菜 、水果等,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促进神经系统的恢复。低脂肪食物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减少血 管堵塞的风险。易消化食物可以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避免因消化问题导致身体不适。
控制钠盐摄入量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期开窗通风, 避免交叉感染。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确保患者头部抬高 15-30度,以利于颅 内静脉回流,减轻脑 水肿。
对于呼吸困难或喉头 痉挛的患者,应及时 吸氧或准备气管插管 。
定期给患者翻身、拍 背,帮助排痰,预防 肺部感染。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以及意识状态和瞳孔变化 。
对于需要特殊保存的药物,应 确保药物保存环境符合要求, 避免药物失效。
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评估 药物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留意患者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
生并协助处理。
定期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常 规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
药物副作用。
指导患者正确用药
04
心理护理
提供心理支持,缓解患者焦虑、恐惧情绪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医院神经内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

医院神经内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
一、急性期保持病室安静,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避免情绪激动,尽量减少搬动和刺激,防止发生再次出血。
躁动者应使用床栏防止坠床和跌伤,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二、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神志、瞳孔及头痛情况,注意有无脑疝先兆,如出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抢救措施。
三、头痛剧烈者应遵医嘱给予止痛剂,使用钙通道拮抗剂者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
四、保持大、小便通畅及会阴部清洁。
便秘者定时给予通便药物,避免用力排便,防止再次出血。
五、加强皮肤护理,对意识障碍者,应定时翻身,防止压疮的发生。
六、将患侧肢体置于功能位置,以防止发生关节僵直、畸形、挛缩及肌肉废用性萎缩。
七、饮食护理:给予清淡、易消化、高维生素饮食。
昏迷者给予鼻饲,鼻饲者按鼻饲常规护理,每日口腔护理1~2次。
病情好转后,嘱其自行进食。
八、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及时向病人和家属说明病情和治疗,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及需求并予以满足;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担心和不安,及时向病人说明病情、治疗和应注
意的相关事项,使病人以愉快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做好出院指导。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和护理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和护理体会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由于动脉破裂而引起的脑室系统内血液溢出至蛛网膜下腔及脑表面的一种病变。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增加,SAH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
该疾病早期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病情发展较快,且病情危重程度高,尤其是在出血后的前24小时内最为危急。
本文将针对SAH的观察和护理体会进行探讨。
观察要点•身体状况:对入院时患者的身高、体重、常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进行基础观察。
监测神经系统状态,包括意识、症状和体征变化,定期进行神经学检查。
•头部疼痛:SAH首要症状为剧烈且突发性的头痛,这种疼痛通常被描述为“像气球爆炸一样”。
患者可能会有颈部僵硬和头部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神经症状:除了头痛,患者还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视力模糊、意识混乱、精神状态改变等。
这些症状应及时观察和记录。
•气体交换: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情况,一旦发现呼吸困难或呼吸道痉挛等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护理要点•头痛缓解治疗:在患者病情危急和头痛难以忍受的情况下,应该立即给予阿片类药物和/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进行缓解治疗,同时注意药物过敏和药物副作用的监控。
•神经系统保护:监测和维护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包括注意观察神经系统明显恶化或其他异常情况,并在需要时及时调整和优化护理计划。
•营养支持:患者在病情进展后常常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和营养不良等症状,为维护患者的营养状态,应该进行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服务,包括口服、肠内或静脉输注营养支持。
•心理支持:SAH患者通常由于病情危重和不确定性等因素,会出现恐惧、沮丧、焦虑等心理状态,为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应该进行心理支持和疏导服务。
护理体会SAH病情难以预测,治疗难度大,护理工作也十分不易。
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护士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具备出色的心理素质,并且时刻保持谦虚、独立和体贴等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潜在的并发症
• 主要是预防再出血及脑疝,告诉患者再出血多发生在发病 的2~4周内,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咳嗽、打喷嚏等为诱 因,因此,绝对卧床休息4~6周,抬高床头15°~30°, 避免搬动和过早离床活动,保持环境安静,严格限制探视, 避免各种刺激。防止再出血。当突然再次出现剧烈头痛、 恶心呕吐、抽搐发作、意识障碍加重,应及时报告医生。 其次是预防肺内感染和压疮的发生,病人可以每2小时更 换一次体位,动作轻柔,注意保护头部,保持床铺干燥平 整、无渣屑,骨突出部位垫软枕并予以按摩,同时注意保 暖预防感冒。再次是预防口腔感染及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急性期不能进食的病人,每日给予2次口腔护理或含漱液 漱口,防止口腔炎的发生,尿失禁的病人,予以持续导尿, 应做好导管护理,翻身时妥善固定好尿管,引流袋不高于 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会阴处注意干燥清洁,防止泌尿 系炎症的发生。
• 手术治疗 去除病因、及时止血、预防再出血及血管痉 挛、防止复发。 在发病后24-72小时进行。
存在的护理诊断
• 意识障碍 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关
• 头痛躁动 与出血致颅内压增高有关。 。
• 体温过高 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及合并感染有关
• 潜在并发症 再出血、脑梗死、脑疝。 尿道感染
存在的护理诊断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 头颅CT(首选) 蛛网膜下腔出现高密度影像。
• 脑脊液(非首选和必检项目) CSF呈血性。
• 脑血管造影 确Leabharlann 动脉瘤和血管畸形位置。五、治疗
• 一般治疗 绝对卧床4-6W; 避免一切可致血压及颅内压增高的诱因(用 力排便、咳嗽、情绪激动等); 烦躁不安者给予镇静剂; 心电监护; 保持呼吸道通畅、降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防止褥疮等。
五、治疗
• 脱水降颅压 20%甘露醇、速尿、白蛋白等。
• 防止再出血(止血) 6-氨基乙酸(EACA)、白眉蛇血凝酶、止血敏、 止血芳酸(PAMBA)、vitK3等。
• 防治脑血管痉挛 Ca+桔抗剂:尼莫地平、尼群地平等。
五、治疗
• 其他疗法 腰穿放出脑脊液10-20ml/次,可降低颅内 压,减轻头痛。 有诱发脑疝、颅内感染、再出血的危险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概 念
珠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各种病因导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自发性破 裂,血液直接流入珠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SAH。
脑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 下腔称继发性SAH。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 病因 先天性动脉瘤(最常见)、脑血管畸形、高 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moyamoya病)、感染性脑动脉炎、颅内肿 瘤、结缔组织疾病、血液病。
• 便秘 长期卧床运动量减少,饮 食中纤维过少引起 。
• 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长期卧床 休息有关
• 有外伤的危险 • 生活自理缺陷 与需绝对卧床有关。 • 焦虑、紧张:与突然发病、缺乏自
理能力及疾病相关知识有关。 • 睡眠形态紊乱 与环境及生活规律
改变有关
意识障碍
•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最好有专人陪伴。 严密观察意识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做好 护理记录;
• 2、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各 种刺激,并酌情加床档或保护性约束。
• 3、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定时翻身、拍 背。
• 4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病人有足够入 量,密切观察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表现,准 确记录每日出入量。
头痛躁动 1、评估记录头痛的部位,性质及程度.遵医 嘱予以对症处理。 2、卧床休息4-6W,头部制动,尽量让病人 保持头高,侧卧位,避免舌根后坠阻碍通 气,及时清理口中呕吐物,以免误吸入气 道。 3、 遵医嘱使用脱水剂,以降低颅内压,从 而缓解头痛。 4、 观察病人头痛的情况及有无脑疝先兆的 症状.
体温过高 • 高热使脑组织代谢增加,脑水肿及神经细
胞损害,对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以冷敷 为主,同时加强口腔会阴护理。遵医嘱用 药。观察体温变化,评估病人高热的程度 1)体温超过39 ,采取物理降温,头置冰袋 或冰帽,室温在18~20,减少盖被。 2)多喝水2500ml/d,必要时静脉补充液体 3)出汗时及时擦干汗液,更换内衣及床单, 保持清洁干澡 4)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及降温药物,并观察 疗效。 5)严密观察体温变化,每4小时1次测量并 记录。
三、临床表现
• 并发症-再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命性并发症。 出血破裂口修复尚未完好而诱因存在; 多见于起病4W内且尤以第2W最多; 症状和体征又复出现或加重; CT和CSF检查提示新的出血。
三、临床表现
• 并发症-脑血管痉挛 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 系血凝块对血管的直接刺激。 早发性(出血后,历时数十分至数小时 ); 迟发性(出血后4-15天,可继发脑梗死); 意识障碍和局灶神经体征如偏瘫等。
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 1、使用气垫床保持床单位整洁,保持皮肤 清洁干净。
• 2、被动翻身,按摩受压部位。 • 3、勤翻身,每1~2小时协助翻身一次,避
免骶尾部持续受压。
• 有外伤的危险 加用床档,防止坠床。嘱家属禁用热水袋,防止 烫伤。
• 生活自理缺陷 (1)协助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2)协助喂食、翻身、被动活动肢体。 • 紧张焦虑 (1)向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2)多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 发病机制 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
管壁薄弱
血压骤升和饮酒
血管破裂
血液
蛛网膜下腔
三、临床表现
• 临床特点
可见于各年龄组;
多有明显诱因而无前驱症状;
颈项强直、Kernig 征、Brudzinski征
剧烈头痛及呕吐和脑膜刺激征阳性;
眼底玻璃体膜下片状出血和血性CSF;
发病后2-3天低到高热。
便秘
• 1、给予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及水果, 多食粗纤维膳食,增强肠蠕动,促进排便。
• 2、嘱患者排便时不要太用力,排便用力会 使心脏负荷加重,增加心脏的缺血缺氧。
• 3、用手在脐周顺时针按摩,每晚1~2次, 每次15~30分钟。必要时,给予软便剂或 缓泻剂,但禁止灌肠,以免颅内压增高, 诱发脑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