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半索动物
《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动物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生物技术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64 学时 4 学分(全学年)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动物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科目之一,是动物系列科学的基础主干课。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动物有机体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其目的是阐明动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利于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着重加强对动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系统地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以动物适应机制为中心,系统发育为主线及动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态与机能的统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动物学原理的理解,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及开展自然科学教育技能。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学好动物学,必须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动物世界和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学会用动物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今后开展动物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1. 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2. 牢固掌握动物各门及主要纲的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的适应;动物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主要门类的演化关系;动物地理分布的基本知识和了解动物学科的发展前沿;3. 了解华北地区的动物种类及分布,生物多样性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从而加强动物资源的保护意识;4. 以生物多样性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为线索,介绍动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今后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通过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多方面接触自然、联系实际,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描述、比较和实验等常用的研究手段,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作出科学的解释,从而揭示动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系统发育等。
普通动物学思考题(无脊椎部分)

思考题:第1章绪论1、生物的分界的根据是什么,如何理解生物分界的意义?为什么五界系统被广泛采用?2、什么是动物学,如何理解它是一门内容十分广博的基础学科?有哪些主要分支学科?学习研究动物学有何意义?3、生产实践和社会变革对动物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和作用?4、动物分类是以什么为依据的,为什么说它基本上反映动物界的自然亲缘关系?5、何谓物种,为什么说它是客观性的?6、你如何理解恩格斯说的“没有物种概念,整个科学便都没有了”?7、“双名法”命名有什么好处,它是怎样给物种命名的?第2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1、细胞的共同特征是什么?2、组成细胞的重要化学成分有哪些,各有何重要作用?从蛋白质、核酸的基本结构特点,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化的原因。
3、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及其最基本的机能是什么?4、细胞质各重要成分(如内质网、高尔基器、线粒体、溶酶体和中心粒等)的结构特点及其主要机能是什么?5、细胞核包括哪些部分,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其主要机能是什么?6、什么是细胞周期,它包括哪些内容?初步了解研究细胞周期的实践意义。
7、有丝分裂一般分为几个时期,各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8、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有何区别?9、4类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及其最主要的机能是什么?10掌握器官、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3章原生动物门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理解并掌握原生动物如何完成运动、营养、呼吸、排泄和生殖等各种生活机能。
2、如何理解原生动物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原生动物群体与多细胞动物有何不同?3、原生动物门有哪几个重要纲,划分的主要根据是什么?4、掌握眼虫、变形虫和草履虫的主要形态结构和机能特点,并通过它们理解和掌握鞭毛纲、肉足纲和纤毛纲的主要特征,初步了解这些动物在科学或实践上的价值。
5、掌握疟原虫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及其生活史、危害和防治原则,初步了解我国在抗疟方面的主要成就。
通过疟原虫掌握孢子纲的主要特征。
6、掌握各亚纲的简要特点,并通过各纲和亚纲中的一些重要种类初步了解各类群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动物学下复习思考题与参考答案

动物学下复习思考题与参考答案动物学(下)复习题参考答案第13章棘⽪动物门复习题1、试述棘⽪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答:①棘⽪动物区别于⽆脊椎动物其它类群是为后⼝动物。
②次⽣性辐射对称,⽽以五辐对称为主,幼⾍是两侧对称。
③具中胚层来源的内⾻骼,常向外突出形成棘刺,故为棘⽪动物。
④真体腔发达,具特殊的⽔管系统和围⾎系统,管⾜有运动、呼吸、排泄、捕⾷等多种功能。
2、简单⽐较游移亚门中四个纲的异同。
答:游移亚门包括四个纲:海星纲、海胆纲、蛇尾纲、海参纲。
①海星纲:体扁平,多为五辐对称,体盘和腕分界不明显,⽣活时,⼝⾯向下,反⼝⾯向上,腕腹侧具步带沟,沟内伸出管⾜。
内⾻骼的⾻板以结缔组织相连,柔韧可曲,体表具棘和叉棘。
具⽪鳃,⽔管系发达,个体发育中经⽻腕幼⾍和短腕幼⾍。
②海胆纲:体呈球形、盘形或⼼脏形,⽆腕。
内⾻骼互相愈合,形成⼀坚固的壳。
壳板由三部分组成,壳上有疣突及可动的细长棘,有的棘很粗,多数种类⼝内具结构复杂的咀嚼器,其上具齿,可咀嚼⾷物,消化器长管状,盘曲于体内,以藻类为⾷。
③蛇尾纲:体扁平、星状,体盘⼩,腕细长,⼆者分界明显。
腕内中央有⼀系列腕椎⾻,⾻间有可动关节、肌⾁发达,腕只能作⽔平屈曲运动,腕上常有明显的鳞⽚,⽆步带沟,管⾜退化,呈触⼿状,⽆运动功能。
个体发育中经蛇尾幼体,少数种类雌雄同体,胎⽣。
④海参纲:体呈长筒形,两侧对称,背腹略扁,具管⾜,背侧常有疣⾜,⽆吸盘或⾁刺,⼝位体前端,周围有触⼿,其形状与数⽬因种类不同⽽异,肛门位体末。
内⾻骼为极⼩的⾻⽚,形状规则。
消化道长管状,在体内回折,末端膨⼤成泄殖腔,具⽔肺。
筛板退化,位于体内。
3、棘⽪动物的经济价值有哪些。
答:棘⽪动物中有些种类对⼈类有益,具有⼀定的经济价值:①海参类有40种可供⾷⽤,含蛋⽩质⾼、营养丰富,是优良的滋补品。
②海参、海胆可⼊药,有益⽓补阴,⽣肌⽌⾎之功效。
③海胆的卵可⾷⽤,且为发育⽣物学的良好实验材料。
④海星及海燕等⼲制品可作肥料,并能⼊药。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一、名词解释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
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
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
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
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
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
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
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文昌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文昌鱼的光线感受器。
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内柱:海鞘、文昌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内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内柱。
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内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
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内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动物学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

三,内部结构 1 消化系统:口,咽,肠,肛门 消化系统: 内柱: 内柱: (1)分泌粘液,推送食物入肠 )分泌粘液, (2) 与脊椎动物的甲状腺同源 ) 肝盲囊: 肝盲囊:相当于脊椎动物的肝脏 2 呼吸: 呼吸: (1)咽部:鳃裂 )咽部: 水流→口 咽 鳃裂→围鳃腔 围鳃腔→腹孔 水流 口→咽→ 鳃裂 围鳃腔 腹孔 (2)身体表面 ) 3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 呼吸色素: 呼吸色素:无 闭管式循环
二,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1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与联系 脊索动物 脊索 中枢神经 鳃裂 心脏 肌蛋白 有 位于背部 有 消化道腹面 磷酸肌酸 无脊椎动物 无 身体腹面 无 消化道背面 磷酸精氨酸
2 脊索动物的起源 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有共同的祖先(原始无头类 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有共同的祖先 原始无头类) 原始无头类 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的胚胎发育 卵裂,胚孔, 的胚胎发育( (1)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的胚胎发育(卵裂,胚孔,中胚层形 成)和幼体极为相似,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的成体特点接近. 和幼体极为相似,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的成体特点接近. 的成体特点接近 肌蛋白的生化成分比较: (2)肌蛋白的生化成分比较:
内柱
围鳃腔
生殖腺
�
圆口纲 软骨鱼纲 硬骨鱼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哺乳纲
上下颌 无颌类
附肢 鱼形类
胚膜
体温
无羊膜类
变温动物
有颌类(颌口 类)
四足类
羊膜类
恒温动物
第二节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 尾索动物亚门(
生物学特征: 生物学特征: 1 海生动物,成体大多营固着生活. 海生动物,成体大多营固着生活. 2 幼体具脊索动物3大特征,但脊索仅限于尾部. 幼体具脊索动物3大特征,但脊索仅限于尾部. 3 体外包被被囊,由近似植物纤维素的被囊素构成,又称被囊动物. 体外包被被囊,由近似植物纤维素的被囊素构成,又称被囊动物. 4 有性生殖(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或出芽生殖.以芽殖法形成 有性生殖(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或出芽生殖. 群体,有世代交替现象.幼体经变态发育为成体. 群体,有世代交替现象.幼体经变态发育为成体.
普通动物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学习要点:1. 各动物门的主要特征2. 各动物门主要的纲及其重要代表动物。
3. 最早出现某种器官或组织结构的动物类群。
4. 回答简答题和论述题要有必要的连接语言,使答案显得通顺流畅,前后连贯,有头有尾。
第1章绪论一、填空题1. 现在所用的动物分类系统是以动物形态或解剖的和的总和为基础,根据古生物学、比较胚胎学和比较解剖学上的多证据建立起来的,基本上能反映动物界的自然亲缘关系,称为。
2. 动物分类系统由大而小有、、、、、、等几个重要的分类阶元(分类等级, category),任一个已知的动物均可无例外地归属于这几个阶元之中。
在上述分类阶元中,只有是客观存在的,其它较高的阶元都同时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
3. 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的种群所组成,而与其它物种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的。
4.国际上目前统一采用的命名法是。
二、名词概念1. 物种;2. 双名法;第2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一、填空题1. 是生物体结构与机能的基本单位。
2. 细胞是一团,由它分化出、、和等。
3. 细胞分裂可分为、和等三种类型。
4. 细胞由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之间的期限称为,它包括和。
二、名词概念1. 组织;2. 器官;3. 系统。
第3章原生动物门一、填空题1.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身体由细胞构成,因此也称为。
2. 眼虫是原生动物门(填写纲的名称)的动物,大变形虫是(填写纲的名称)的动物,间日疟原虫属于原生动物门(填写纲的名称),草履虫属于原生动物门(填写纲的名称)。
3. 绿眼虫的运动器官是,大变形虫的运动器官是。
草履虫的运动器官是。
4. 眼虫在运动中具有趋光性,眼虫与趋光性调节有关的结构是和。
5. 眼虫在有光的条件下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这种营养式称为。
在无光的条件下,眼虫也能通过体表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有机物,这种营养式称为。
无脊椎动物总结

第十四章无脊椎动物总结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比较形态和比较解剖一、体制所谓体制就是身体的对称形式1、无对称:大多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的珊瑚虫纲、苔藓动物2、球形辐射对称身体呈圆球形,通过中心轴可分为无限或有限个相同的两半,此对称形式适应于在水中生活,上下、左右环境都一样。
如放射虫、太阳虫。
3、辐射对称通过身体和固定的轴可分为若干对称面,也适应于水中漂浮和固定生活,能分为上、下端,身体的其余部分相似。
eg:腔肠动物、原生动物中的表壳虫、钟虫、许多海绵动物。
4、两侧对称是扁形动物及以后的动物所具有,是适应于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由于两侧对称的出现,使动物的生理机能有所加强。
5、两辐对称界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之间,也可算辐射对称,是栉水母动物门所具有的。
另外:棘皮动物为五辐对称腹足类为不对称,但它的头部和足是左右对称的,它身体的一部分器官,系统退化掉。
二、胚层1、无胚层:多孔动物无胚层。
原生动物无所谓胚层的构造。
2、两胚层:腔肠动物,在形态和机能上有分化和分工。
3、三胚层:从扁形动物开始都具三胚层。
中胚层的产生在动物进化上有重要意义,也是动物由水→陆的一个重要基础。
它有端cell法——原口动物和体腔囊法——后口动物。
三、体节1. 无体节:线形动物以前的各类动物。
扁形动物的绦虫类是假分节现象,具有真体腔的动物才有分节现象,但软体动物无分节,而棘皮动物的幼体具有分节现象,它具有三个体腔囊。
所以可能是由3体节的祖先进化而来。
2、同律分节:环节动物同律分节是指组成躯体的体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大致相同,且内部器官按体节排列,同律分节较原始,但它起源于中胚层,它为高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动物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3、异律分节:环节动物的一部分及节肢动物所具有是指组成躯体的各体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均有不同,在分节中的体节出现愈合现象,在愈合中出现了体节群现象,异律分节对身体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体节群具有不同的功能。
象节肢动物不仅身体分节,而且附肢也出现分节现象,且附肢与身体之间通过关节相连结。
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练习-

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练习-第十三章半索动物门一、选择(C)1、柱头虫是属于:A、环节动物B、棘皮动物C、半索动物D、脊索动物(C)2、逆行变态发生在下列哪一种动物:A、柱头虫B、头索动物C、尾索动物D、两栖类()(B)3、柱头虫特有的器官是:A、鳃裂B、口索C、刺细胞D、骨针(D)4、哪一种动物属于半索动物:A、海胆B、海豆芽C、医蛭D、柱头虫(A)5、背神经索是哪类动物特有:A、半索动物B、海绵动物C、腔肠动物D、棘皮动物二、填空:1、柱头虫身体可以分为吻、领和躯干3部分。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一、选择(D)1、背神经管见于:A、柱头动物B、棘皮动物C、环节动物D、脊索动物(C)2、被囊素见于下列那种动物:A、眼虫B、河蚌C、海鞘D、扬子鳄(D)3、肛后尾见于:A、节肢动物B、柱头动物C、头足动物D、脊索动物(A)4、属于无颔类的特征是:A、无成对附肢B、无明显头部C、三个半规管D、脊椎代替脊索(B)5、下列那一条特征是脊索动物特有:A、闭管式循环B、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C、背神经索D、分层法形成原肠胚(A)6、下列那一条特征是脊索动物特有:A、脊索、咽鳃裂、背神经管B、脊索、咽鳃裂、背神经索C、脊索、咽鳃裂、腹神经索D、咽鳃裂、背神经管、闭管式循环(A)7、背神经索是哪类动物特有:A、半索动物B、海绵动物C、腔肠动物D、棘皮动物(B)8、下列那一条特征是脊索动物特有:A、闭管式循环B、肛后尾C、背神经索D、分层法形成原肠胚(C)9、海鞘属于:A、头索动物B、半索动物C、尾索动物D、无脊椎毒物(C)10、海鞘的结构-内柱的主要作用是:A、支持B、呼吸C、帮助取食D、排泄(D)11、下列哪些特征既见于脊椎动物,又见于无脊椎动物:A、脊索、两侧对称B、口索、闭管式循环C、开管式循环、背神经管D、真体腔、两侧对称(D)12、不属于有颔类的动物有A、林蛙B、鳕鱼C、游蛇D、七鳃鳗(A)13、属于柄海鞘结构的是:A、外套膜B、脊髓C、脊柱D、脑(C)14、区别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三个主要特征是:A、脊索、咽鳃裂、肛后尾B、脊索、咽鳃裂、心脏位于腹面C、脊索、咽鳃裂、背神经管D、脊索、真体腔、背神经管二、填空:1、无羊膜类包括圆口纲、鱼纲、两栖纲3纲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口动物
半索动物门
又称隐索动物
无真正的脊索
介于非脊索和脊索之间的过渡类型
一、概 述
1、半索动物又称隐索动物,是非脊索 动物与脊索动物之间过渡类型。因
1
3
具有腹神经索,故单独立一门。
2、具有原始的背神经索,是背神经管 的雏形,并具有鳃裂。 3、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的盲索, 称口索,它可能是脊索的前身。
4、以底栖生活为主,有固着、爬行、
潜穴等, 也有漂浮的类型。
2
2
口索
由内胚层演变而来,与脊索相像,
并始自口腔直至吻腔基部的一条短盲 管故称做口索。因其较脊索短小,所
以将具有口索的动物称为半索动物。
功能不明!很可能是一种内分泌器官。
门的主要特征
1. 2. 3.
有咽鳃裂 具有雏形的背神经管(中空的神经管) 具有口索(不是脊索!)
白发魔石-头盘虫
这就是“魔石”上的一头“白发
适应辐射
分类相近的动物,由于适应不同的 生态环境,经过长期演变在形态结构上 发生显著变异,这种现象称之适应辐射。
思考什么?
何谓口索、半索动物、适应辐射? 半索动物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是什么?
(三)结构和功能的适应 1.生物体类型 体呈蠕虫状,或固着生活,后口式发育。 半索动物曾经被分在脊索动物门中,也曾被视为无脊椎 的脊索动物称为原索动物(protochordata )。和脊索动 物相似,它有由背部上皮发生而来且中空的背神经索。 但现在认为其口索与脊索不是同源器官,因此将其从脊 索动物中分出,独立为半索动物。 2.身体结构 三胚层,两侧对称,真体腔动物。 身体不分节,只分为吻、领和躯干三个部分。 通常咽上有鳃裂。 身体分为前体、中体和后体,每部分都有分隔的体腔。 躯干部细长,前部两侧向外延伸形成翼状板,内有生殖 腺(生殖翼)。 肛门在躯干部末端。
高等动物的神经管是空的
一概述
4、有两类现生类型及一类灭绝类型: (1)肠鳃纲——呈蠕虫状 (2)羽鳃纲——呈苔藓虫状,群体生活。 (3)笔石纲——已绝灭,为单枝或多枝状群体。个体生活在胞 管中,胞管很小(<1mm),胞管连接在一起构成群体。
2014-6-27
半索动物门
5
代表动物——柱头虫
◆蠕虫状。 ◆栖息于浅海泥沙中。 ◆分为吻,领,躯干三部分 ◆吻部在充水时变得强直而 有力故名。
8.动作协调 神经系统原始而特殊(身体表皮细胞基部的一层 神经纤维网分别在背中线和腹中线加厚形成神经 索,两神经索在躯干的前端相连形成一神经环再 和位于表皮下的神经网相连)。 中背神经索在领内形成领索,领索可能是动物的 神经中枢,有巨大的神经细胞。 9.繁殖 雌雄异体,异体受精。 受精卵经过辐射卵裂,以后口式发育。 肠鳃类形成柱头幼虫,或直接形成亚成体。有时 也发生裂殖。羽鳃类行有性生殖及无性生殖。
(一)柱头虫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柱 头 虫 ( Balanoglossus ) 属 于 肠 鳃纲(Enteropneusta),体呈蠕虫 形 , 由 吻 ( proboscis ) 、 领 (collar)和躯干(trunk)三部分 组成。躯干部最长,又可分为鳃裂 区、生殖区、肝囊区和肠,末端为 肛门。虫体内的各部均有空腔,即 由体腔分化而成的吻腔、领腔和躯 干腔。 (二)主要结构特征及功能 具有背神经索,一般认为这是背神 经管的雏形; 消化管的前端有鳃裂,为呼吸器官; 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称 为“口索”,这是半索动物特有的。
3.取食 羽鳃类用触手冠样器官滤食,肠鳃类取食沉积物,通过 鳃裂排除剩余的废物。 4.运动 羽鳃类固着生活,而肠鳃类则穴居生活。 5.骨骼 羽鳃类在咽的前部盲囊腹面有一棒状物,能够变硬,过 去称为口索,曾经被认为是脊索的同源器官。 6.呼吸和循环系统 气体交换可以通过鳃裂完成(由于纤毛作用,水由口进 入咽,经咽裂、鳃囊及鳃孔流出,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气 体交换),其下有血管分布集中的区域,还可以通过体 表完成。 循环系统有可收缩的背血管和腹血管,之间以开放的血 窦相连,因此,在循环方式上属于开放式循环。前体有 可搏动的“心脏”驱动血液循环。 7.渗透压调节和排泄 含氮废物通过体表扩散排泄。
分类 羽鳃纲(Class Pterobranchiata ) 小型(小于 8mm),通常群体生活于分泌的管中,肠道为“U” 形。无鳃裂或有两对鳃裂。代表动物有杆壁虫和 头盘虫。 肠鳃纲(Class Enteropneusta ) 固着生活。有 多个鳃裂。代表动物为柱头虫。 进化地位 半索动物的胚胎发育与棘皮动物相似,鳃裂 及中空的背神经索又与脊索动物相似,说明半索 动物与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均有亲缘关系 , 是重 要的过渡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