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经典教案范文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我站在铁索桥上》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我站在铁索桥上》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我站在铁索桥上》语文教案【教材分析】《我站在铁索桥上》是六年级下册二单元遗迹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一首现代诗,曾被谱成曲子,填作了歌词。

这首诗追忆了工农红军抢渡大渡河的激烈战斗,歌颂了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追昔惜今,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身临铁索桥,站在铁索桥上所看到的景物,头上的云雾,脚下的白浪;第二节,追忆红军当年飞夺卢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第三节,抚看今朝,烈士们当年激战过的地方成为今天鲜花盛开的地方;第四节,反复吟咏,寓情于景,进而直抒胸臆,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学情分析】经过六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初步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清条理,写出课文的提纲,但这之中也需要老师给以适当的引导。

学生基本都能通过理解重点语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文分一个课时来授课。

教学中我采用的是以教师有指导地自读自探自悟式教学方法为主,以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为辅,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而进行的。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读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认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教学课件,查找泸定桥的资料、《我站在铁索桥上》歌曲,了解红军北上抗日的事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品读诗歌,体会情感;拓展积累,升华情感;作业布置。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播放《我站在铁索桥上》歌曲,出示图片或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1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1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站在铁索桥上》这篇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能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意义。

3.能够运用正确的语音和语调朗读表演课文。

4.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并朗读课文。

2.能够运用正确的语音和语调朗读表演课文。

三、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
1.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的复印件。

2.音频设备。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让学生回忆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即《我站在铁索桥上》的课文大意和主题,并与学生一起回想一下。

2. 学习新课文(15分钟)
•让学生跟读课文,重点注意语音语调。

•引导学生理解并朗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学生分角色小组朗读课文,模拟表演场景。

3. 练习(20分钟)
•在小组中,让学生讨论课文的意义和主题,并写下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用口语的形式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4. 总结(5分钟)
•向学生复述和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包括课文的意义和主题,以及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表演都较为积极,但在自我表达上还有一些困难。

下一节课可以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练习,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站在铁索桥上》,了解作者在铁索桥上的所见所闻,感受作者的心情变化。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景物描写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铁索桥上的心情变化。

2. 学习作者运用景物描写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心情。

2. 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2. 教学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铁索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见过的桥梁。

1.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边读边体会作者的心情。

2. 学习课文2.1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课文中描写的景物,如:江水、群山、天空、云彩等。

2.2 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来表现自己的心情的?2.3 教师总结: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了自己在铁索桥上的惊喜、自豪、激动等心情。

3. 欣赏与感悟3.1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欣赏,讨论彼此的心情变化。

3.2 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4. 拓展延伸4.1 教师出示其他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4.2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些景观的喜爱之情。

5. 小结作业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景物描写在表达情感中的作用。

5.2 学生课后写一篇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作文,运用景物描写来表现自己的心情。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观察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景物描写的能力,评估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掌握情况。

3. 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互动,评估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我站在铁索桥上》,使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了作者在铁索桥上的心情变化,以及运用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2023年我站在铁索桥上说课稿5篇

2023年我站在铁索桥上说课稿5篇

2023年我站在铁索桥上说课稿5篇我站在铁索桥上说课稿1一、说教材《我站在铁索桥上》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遗迹”这个话题,编排了了三篇体裁各异的__。

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了我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激烈战斗场面,歌颂了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追昔惜今,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全诗共四节,感情热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二、说教学目标综合学生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本单元要求,结合__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诗节。

2、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育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才能。

了解诗句,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说教法《语文课程规范》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剖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理解……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

因而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采取了“以读为本,自读自探自悟”的教学形式,将师生各种方式的读贯串于阅读教学的一直,旨在强调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如感知、探求、感悟等,都要以读为前提,也就是要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探求、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有得,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情境设置法:在本课开始,我就利用单元主题导入,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2、主问题引领法:用主问题引领的方式可以简化教学头绪,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碎问碎答,一问到底的弊端。

3、朗读法:这是一首诗歌,应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它的韵味,让“朗读”贯穿全课,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齐读、接读、默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4、合作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说学法六年级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范例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范例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一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的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和净化。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

教学构想全诗共四小节,内容简短,不宜作详细的分析讲解,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

引导学生体会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以第二节为重点,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诗的韵味。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资料,更多的了解飞夺泸定桥的事迹。

教学时间1课时学生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

1、我们已经学过《索桥的故事》了,谁来说说你眼中的索桥有什么样的特点?2、是啊!索桥是凶险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座与我们新中国息息相关的、也是危险无比的桥。

3、介绍铁索桥有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霁虹桥与摩崖石刻是千年西南丝绸古道上不可多得的两颗璀璨的文化瑰宝,通过系统全面的考证和追述,揭示其悠久的历史面貌和浓厚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对地方历史研究还是当今文化产业打造都是有其积极和深远意义的。

据考证,该桥为云、贵、川、藏、陕5省区现存95座古铁索桥中、最完整、最古老的古桥,也是全国最宽大的3座铁索桥之一,比四川泸定桥宽一半,且早200多年;承载重量仅次于贵州的盘江桥,位居全国第二。

世界美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其主编的《中国科技史》中称为:“霁虹桥为世界现存的最古老的铁索桥。

”中国现存的古老铁索桥之一。

又称泸定桥。

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城西,跨越大渡河。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九月动工,次年四月完工。

桥净跨100米,净宽 2.8米,桥面距枯水位14.5米。

全桥共用铁索链13根,其中9根用作承重底索,上覆横纵木板作桥面,可通行人、畜;4根用作扶手,布置在桥面两侧。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站在铁索桥上》,了解作者对家乡变化的描述,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信息,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 培养学生从课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提炼出作者描述的家乡特点和变化。

4. 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表达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家乡变化的描述,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难点:能够从课文中提炼出作者描述的家乡特点和变化,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表达。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者描述的家乡特点和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教学卡片。

4. 小组讨论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铁索桥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了解作者对家乡变化的描述。

3. 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提炼出作者描述的家乡特点和变化。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填写小组讨论记录表。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写作练习。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阅读理解题,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通过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运用课文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当地的铁索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了解文章背景,理解文章内容。

(2)培养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3)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民族英雄的英勇事迹。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运用朗读、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表达、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意,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2)培养学生勇敢、坚毅、不怕困难的品质。

(3)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民族英雄的英勇事迹。

2. 学会通过朗读、讨论、问答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民族英雄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思考:为什么作者站在铁索桥上?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学习生僻词汇和句子。

3.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朗读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民族英雄的英勇事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朗读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拓展延伸(1)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6. 小结课堂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族英雄的英勇事迹和爱国情怀。

7. 布置作业(1)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中的表现以及朗读和问答环节的反应,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我站在铁索桥上》

【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我站在铁索桥上》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诗,曾被谱成曲子,填作了歌词。

全诗共四节,追昔惜今,既追忆了我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的积累战斗,歌颂了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又抚看今朝,叙述了烈士们当年激战过的地方成为今天鲜花盛开的地方,表达了对先烈缅怀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本诗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用形象说话是本课表达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本诗中的生字,理解生词的词义。

正确、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节背诵。

通过品读诗歌,引导学生体会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热爱今天幸福生活。

学习本文寓情与景,借用形象来抒发胸中之情的方法。

重点、难点:通过资料的查阅及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作者追昔惜今时对红军革命精神的歌颂及对今日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曾经在四年级学过《飞夺泸定桥》一课,对泸定桥的外形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红军浴血奋战,不畏生死地夺下泸定桥的事迹也熟悉。

但如何使学生能深刻体会到作者站在铁索桥上那时的心潮澎湃的感情思绪呢?应把握诗歌教学的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细细品味领悟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本课没有太难掌握的生字,但有易混用的字。

课时安排:1-2课时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引入新课。

1.出示课题:我站在铁索桥上问:你知道铁索桥指的是哪座桥吗?出示泸定桥的图片提到泸定桥让你想起了什么?学生一定会想起《飞夺泸定桥》一课,可让他们结合资料讲一讲当时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情景。

同学们,这是一首诗歌,让我们齐读课题,思考: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

1.自读课文的同时,自学生字词,有问题提出来。

2.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学生提出自己不易掌握的生字,共同学习。

教师出示几个字词,并着重强调:冲突的冲的发音,提问学生还有哪个发音?出示几组易混淆的生字:撒()漂()洒()飘()汹涌激荡3.指名初读诗歌。

三、精读诗歌(一)出示第一小节和第四小节的前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经典教案范文《我站在铁索桥上》追忆了我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激烈战斗,歌颂了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追昔惜今,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经典教案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这就是驰名中外的泸定桥,也就是诗中写到的铁索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在泸定桥受到国民党军队的拦截,为了争取时间,他们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多年后,诗人顾工来到这里,心潮起伏,激动地写下了《我站在铁索桥上》这首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细地体味诗人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1、初读诗歌,做到正确、流利。

2、想想诗歌主要写了什么?每小节各写了什么内容?列出简单的提纲。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一)自主学习学习目标:自由读课文,思考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画出相关句子,批注自己的感受。

(二)小组交流(三)全班汇报学习第一节诗1、师: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二郎山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2、师:课件出示句子:“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滚着大渡河的白浪。

”你能从诗句体会到什么呢?(铁索桥的惊险)谁愿意读读这句话?(引导学生读出过铁索桥的惊险。

)出示资料:泸定桥横在大渡河上,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当时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3、师:齐读第一节。

(师生齐读)学习第二节诗1、师:看着二郎山的云雾和大渡河的白浪。

这时诗人想到了什么呢?(想到英雄的红军,曾在这里强渡。

)2、理解“强渡”的意思。

3、师:那红军在强渡泸定桥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再读第2小节,找到相关的语句。

(一根根铁索密密的弹雨敌人的火网 )4、师:同学们,当时大渡河是我军北上的必经之路,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我军必须强行渡过泸定桥,才能顺利北上抗日。

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强渡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当时的情形吧!出示飞夺泸定桥的图片资料及句子。

(攀着、冒着、冲破等)从这些词语当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具有英雄顽强,勇往直前的献身精神)师:面对着天险,英雄的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奋勇强渡,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节诗呢,指名读。

男女生分读,齐读第2小节。

1、师:在这次强渡中,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

这场战役真可谓是“大渡桥横铁索寒,铁索桥上显威风。

出示:飞渡大渡河萧华水湍急,山峭耸,雄关显,豺狼凶。

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

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流歼敌兵。

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

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

学习第三节诗师:勇士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当年……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轻轻地,轻轻地撒在着英雄的土地上。

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祖国也不会忘记他们。

带着敬意来读这一段。

学习第四节诗1、师:站在铁索桥上,想到红军当年英勇奋勇的战斗情景,诗人的心情怎样呢?(心潮汹涌激荡)2、你是怎样理解“汹涌激荡”3、师: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潮汹涌激荡!他情不自禁地要高声歌唱。

让我们满怀激情地和诗人一起高声歌唱吧!齐读第4节诗人歌唱的是什么?四、课堂检测1、师:在这英雄的土地上,勇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人们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怀着敬意背送自己喜欢的诗节。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先烈说些什么呢?拿起笔写下你心中的感动。

五、拓展资料:1、师:长征胜利以后,毛泽东同志写了一篇的诗词《长征》来歌颂长征中英勇奋战的勇士们,我们一起怀着对红军战士的歌颂、赞美之情齐读这首诗。

★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的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和净化。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资料,更多的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事迹。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师: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索桥的故事》,谁来说说你眼中的索桥有什么样的特点?2.是啊!索桥是凶险的,今天,我们再来参观一座与我们新中国息息相关的、也是危险无比的桥——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二、预习探究:预习提纲:1.了解泸定桥的有关资料。

2. 俗话说:“睹物思人”,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合作交流:1.铁索桥有关的资料2.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曾以奇兵强夺泸定桥,红军遂过大渡河。

毛泽东《长征》诗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之句。

1950年以后曾多次维修,并建立陈列馆,展出大渡河铁索桥战斗史料。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板书课题,结合预习提纲,质疑解疑。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1.配乐范读全诗,整体感知。

边听边思考: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2.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

能读出体会吗?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2)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习诗歌第四节)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

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

(3)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

3.重点指导品味诗歌的2小节。

(1)思考: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第2小节。

(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

)(2)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指名说一说播放录象:“飞夺泸定桥”的场景,追忆工农红军强渡大河的激烈战斗,体验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再细细体味诗句,划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写出批注。

小组交流讨论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

“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

)4.品读第3节诗(1)自由读,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1) 指导朗读。

5.引导朗读全诗。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追昔惜今,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四、拓展延伸:课后欣赏:(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五、作业设计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搜集关于战争年代革命战争的诗歌,参加班级的诗歌朗诵会。

附板书设计我站在铁索桥上攀着冒着冲破英雄的土地! 英雄的人民!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会诗的韵味,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2.使学生感受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把遗迹的过去和今天联系起来的写法。

★教学重点: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喜欢的段落.★教学难点:使学生感受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1.播放《我站在铁索桥上》歌曲,请学生欣赏。

这首歌曲中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你听后有何感受?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顾工的《我站在铁索桥上》。

板书课题。

二、品读感悟:师: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

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

1.站在铁索桥上,作者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桥身摇晃,头上云雾,脚下白浪”体会泸定桥的艰险与美丽。

2.过渡:看到这样的景象,作者想到了什么?(1)学生读有关的诗句。

师: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提到了这次重要的战斗,其中的“大渡桥横铁索寒”就是描述了这次事关红军命运的关键战斗。

(3)作者为什么称红军战士为“英雄”?①学生可以联系自己查阅的资料中当时的危险的形势来谈。

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强渡,攀关着铁索,冒着弹雨,冲破火网”来谈。

还可以从战斗结束红军仅仅付出了三人伤亡的代价就取得了这次重要战斗胜利来谈。

(4)小结。

站在铁索桥上,作者想到了英勇的红军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5)练习有感情朗读。

过渡:今天,当年红军们战斗的地方变成了什么样子 ?让我们学习第三小节。

从哪些地方看出现在这里很美丽?(对比的写法,战斗的楼房成学习的课堂;梨花开放,鲜花撒地上)这样美好的环境,这样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革命先辈为了让我们中国人挺直腰杆,不受欺侮而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小结:想到这些,作者心潮汹涌激荡,“汹涌激荡”在这里什么意思?三、朗读背诵:1.练习有感情朗读.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看谁背得快。

四、讨论写法:1.这首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把遗迹的过去和今天联系起来。

)2.小练笔:学习了《我站在铁索桥上》和《飞渡大渡河》等,面对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对革命先烈说些什么?先在小组内相互说说,然后写在练笔本上。

五、拓展欣赏:再次播放《我站在铁索桥上》,欣赏。

六:课后作业: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教学目标: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的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和净化。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

教学构想全诗共四小节,内容简短,不宜作详细的分析讲解,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

引导学生体会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以第二节为重点,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诗的韵味。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资料,更多的了解飞夺泸定桥的事迹。

教学时间1课时学生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

1、我们已经学过《索桥的故事》了,谁来说说你眼中的索桥有什么样的特点?2、是啊!索桥是凶险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座与我们新中国息息相关的、也是危险无比的桥。

3、介绍铁索桥有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霁虹桥与摩崖石刻是千年西南丝绸古道上不可多得的两颗璀璨的文化瑰宝,通过系统全面的考证和追述,揭示其悠久的历史面貌和浓厚的文化,无论是对地方历史研究还是当今文化产业打造都是有其积极和深远意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