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_28

第17课《科技成就(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四三一”教学模式主要内容四自——主要是针对学生层面:自己预习自行交流自主探究自我评价三辅——主要指教师层面:辅导辅助辅佐一条线——主要指以导学卷为一条线索组织学生,组织课堂。
“四三一”课堂学习过程预习过程四环节:1.预览 2.获取 3.笔录 4.对研课堂探究三环节:群研盘点测评拓展延伸环节:一节课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设计的指导思想:1、采用“四三一”教学模式,包括情景创设、问题设置、自主或协作学习与讨论、交流与归纳,在学生交流中评估效果,在师生共同归纳中解决问题,提升主题。
2、根据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采用设置情景和问题,层层推进,突出教学主题的教学策略设计。
本课以“新中国科技成就”作为线索,选定相应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影片剪辑为“情景素材”,在学生或师生间的交流讨论中,完成对“新中国科技成就”主题的认识。
3、采用以上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设计,其指导思想主要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注重自主学习、实践体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这种学习方法的改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学习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采用此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设计的指导思想就是为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创设有效的平台。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本课主要讲述了建国以来我国取得的科学技术的成就。
从单纯的知识角度看并不困难,但比较枯燥。
本课蕴涵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能培养起学生对新中国成就的自豪感,并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也能够学习科学家们的精神,成为对自己的一种鼓励;同时还可以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
这对于学生可以一生受用。
学情分析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新中国历程,对于理解新中国取得科技成就的背景会有所帮助,对于了解成就的具体内容也没有问题,但对于理解成就的意义等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初中生毕竟还是侧重于感性认识为主,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强。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7《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目标确定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三维目标:【掌握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通过对建国以来科技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通过学习几位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此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查找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邓小平关于科技发展的讲话资料,培养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技成就的讲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对科学家事迹的介绍,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
难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2.教材分析《科学技术的成就(一)》共分2个板块,主要讲的是:“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等2个方面的内容,这几个历史事件相互联系,层层递进。
其中的知识点在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中常有体现,因此本课是中国现代史的重点课之一。
3.学情分析初二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已初步了解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分析历史事件。
学习目标1.掌握我国“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时间和历史意义。
2.掌握中国第一艘无人飞船和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时间。
3.掌握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时间及推广的意义。
4.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培养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
评价任务任务1:完成导学案基础梳理,自主预习掌握我国“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时间和历史意义,中国第一艘无人飞船和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时间。
(检测学习目标1、2、3、4)任务2:在分析探究的基础上认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航天事业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袁隆平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有什么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_6

一定程度的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我校本学期举办的“历史上的今天
——课前三分钟演讲”系列活动让他们的自主查阅、探究历史知识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都
有了较好的锻炼,为他们在本课中搜集资料、小组展示等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因为时代相隔较远,他们对“两弹一星” 、‘神州’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 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的认识,也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够
通过学生自主 阅读,提高其自 主学习能力学 会分析材料, 利 用材料进行思 考。
结合材料分析思考袁 隆平的贡献和杂交水 稻的作用,通过视频 学习袁隆平的精神, 与同学分享感悟。
学生通过学习 交流杰出科学 家的突出事迹, 老一辈科学家 为振兴中华刻 苦钻研、 奋发图 强精神。
搜集资料的小组上台
过渡:在前辈的基础上,我们今天的科技在继 续向前发展。
八下 第 17 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 一) 教学设计
课题 课时 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 重难点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策略
第 17 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 一 ) 授 课 人
,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通过一站到底的方式,了解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说出两弹一星的含义,
环节
学 学 (六
动)
理理
念念
教学设 计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以 学 定 教
生 态 文 化 教 育
润 泽 点 化
一、 导入
展示科幻大片 《地心引力》 视频让学生观看, 介绍其中出现的中国元素。
提问:电影《地心引力》里出现了哪个国家 的技术?为什么好莱坞大片要用到中国的高科 技?
知识内化, 学以 致用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_9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90-93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建国以来我国取得的科学技术的成就。
通过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的介绍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断的正确性,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本课教学内容收录了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同时为下一课学习“8•63”计划作好了铺垫。
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努力,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
知道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才能更好理解“科教兴国”的深刻涵义。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了新中国发展的历程,这对于理解新中国取得科技成就的背景有所帮助。
学生对于成就的具体内容比较容易掌握,但对于理解成就的意义还存在于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的科学家。
通过学习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讲述法、例证法、分析法、图示法、启发法等方法,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讲解我国科技成果,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启发学生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
难点: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1、参与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地、多方面、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2、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求知,让学生体会求知的快乐。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教案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籼型杂交水稻,熟悉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通过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几位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视频和相关资料,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学生自学导弹和航天知识,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小组学习,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看书,学会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新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对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先进事迹的学习,启迪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树立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
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
教学难点:新中国科学技术取得成就的原因;渗透科技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自信、自主、自省教学模式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资料,观看视频,训练学生从资料中发现信息和分析事件的方法。
指导学生小组学习,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国家》。
师借用歌词,导入新课(正如《国家》中的歌词所言: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就是要学习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创造的一个个奇迹,学习这些奇迹产生的艰辛历程,学习科学家们为科技发展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和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二、讲授新课:(一)两弹一星首先释疑:两弹一星是什么?区别“两弹一星”与“两弹元勋”中的“两弹”。
1、原子弹放视频《广岛原子弹爆炸》。
师带领学生看视频,感受原子弹爆炸的巨大威力,并简述广岛原子弹爆炸加速了日本法西斯投降及给日本人民带来的灾难,让学生直接感知到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引起震撼,为探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系列问题做好铺垫。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_1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两弹一星”,了解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及其重大贡献;理解科学技术对新中国国防建设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利用老师提供的有关资料和问题设计,尝试自主学习以及与同学间的合作学习。
3.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所表现出来的艰苦创业、忘我牺牲的精神,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理想。
二、教学重点1.“两弹一星”和邓稼先;2.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三、教学难点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以简述中国古近代科技表现导入新课(二)学生自读课文,交流汇报新中国科技发展成就(三)两弹一星1.探讨:新中国为什么要研制原子弹?有何意义?2.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事迹、精神。
3.新中国导弹科技事业的发展。
4.卫星技术有什么作用?“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意义?5.我国火箭发射技术有何表现?(四)籼型杂交水稻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人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二是靠袁隆平。
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同学们看书,归纳袁隆平的贡献,怎样评价他?2.回答贡献,介绍人物袁隆平。
(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新中国所取得的科技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让我们振奋,它提高了我们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我们的综合国力。
通过学习本课,让我们更加坚信科教兴国的正确性。
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创新,勇于进取,为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1*cnjy*com板书: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中国梦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助力经济发展,造福百姓民生1.原子弹 1.人造地球卫星 1.籼型杂交水稻 1.三峡工程2. 氢弹 2.火箭发射3.导弹 3.神舟系列飞船国防科技航天科技生物科技水利科技为中华之崛起读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人教版历史八下《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下《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主备人:审核人:讲课人:授课时间地点:教学难点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兵力和装备都不弱于日军的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自己国家的威海卫港湾内。
但是,新建立刚到半个世纪,人民海军就能驾驶着国产的导弹驱逐舰环球访问、遨游世界各地。
大家都已经知道发生这么强烈反差的原因在于新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
那么,新科技取得长足进步的原因又有哪些呢?(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进行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两弹一星”1谁来介绍什么是“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教师讲解:“两弹一星”现在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但是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
例如,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就是因为他主持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
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来称为一弹,另一弹专指导弹。
“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
2 原子弹是怎样研制出来的?(以邓稼先为首的老一辈科学家挑选了20多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协力攀登科学高峰。
他们在缺乏资料的“真空”状态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罗布泊的戈壁沙滩上空点燃神奇之火,生成原子弹爆炸特有的“蘑菇云”。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彩色插图第3页第13幅《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图以及网站《史海荡舟》所展示的其它资料,体验科技实验成功的欢乐、自豪等情感。
3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上安宁的日子。
)·接着指导学生观看课本86、87页的导弹和卫星图片,联系第14课《钢铁长城》有关知识,加深印象,并重点补充网站《史海荡舟》登载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遨游太空》资料,其url是。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_30

他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 量和质量,不仅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益,而且惠及全世界,每年光增产的粮食就可以多养 活7000万人,这个数字相当于世界上每年出生人口的 总量。
学习目标:
1、知道建国后在军事科技、 航天科技、农业科技方面的 标志性成果。
2、感悟杰出科技工作者的 优秀品质。
任务:
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军事科技 馆、航天科技馆、农业科技馆的成 果展示与解说。
要求:
展示小组以板书等形式展示该领域 的标志性成果、重要人物及其它符合主 题的内容,要突出历史要素。
“原子弹是我们国家实力的象征, 安全的保障,我们必须要拥有核武器!”
“当时本来就经济困难,耗费大量 人力、物力、财力去研制核武器,而且 根本没派上用场,太没有必要了!”
你觉得我国的现代科技 取得巨大的成就和发展的原 因有哪些?你愿意为我国科 技的发展做出怎样的努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_30
只要地里有一颗稻子, 我就坚持下地。
实实在在播种, 欢欢喜喜收获。
科学没有国界,但 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美国国会2008年夏天发布的报告则透露,1945年 至今,全球各国大约制造了12.8万枚核弹,其中美国 有7万多枚,苏联(俄罗斯)有5.5万枚。虽然当前全 球核弹数量已削减至2.5万-3万枚,但这还相当于全 球人均头上顶了3吨多的TNT炸药,仍可把地球毁灭数 次。
作物,因此水稻的杂交一直被世界农学界认 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
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同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
讲述与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
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
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邓小平关于科技发展的讲话资料,培养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科学家们的事迹。
教学难点: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练习法、讲解法、问答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我国的科技事业和祖国的命运一样经历了不平坦的道路,
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防建设、农业生产等科学技术领域里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取得了满举世瞩目的成就,提高了国际地位,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勇攀科学高
峰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成为我们广大青少年学
习的榜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二)讲授新课:
“两弹一星”
1、播放关于中国“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的录像片,以生动的镜头、感人的故事展现了
“两弹一星”的辉煌成果。
2、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两弹一星”指什么?(1964年10月16日,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
时间:
国名时间
美国 7年零4个月
前苏联4年
英国 4年零7个月
中国 2年零8个月
通过这个资料,可以看出,研制核武器,我国科学家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其研制
速度世界第一。
从邓稼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科学家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这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3、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当年在经济困难时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研制“两弹一星”,特别是“两弹”根本没派上用场,你认为有必要吗?(学生分小组讨论,推选代
表总结发言)(明确)代表了我国当时科技达到的先进水平,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提高
了国际地位;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核武器的研制,
只是在国防科技方面取得了成功,要转化为强大的国防力量,还要空间技术的支持。
1970年“长征1号”火箭将“东方红1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
五个能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
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完
好无损。
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出舱。
2005年,“神舟六号”返回舱在内蒙古草原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平安返回。
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
名航天员成功出舱。
中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过渡:原子弹和航天技术的发展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而袁隆平使中国人不再挨饿!
籼性杂交水稻
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
的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今天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
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杂交产品,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
2004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项目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
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
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
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这个世纪饥饿问题的法宝。
国际上把杂交
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001年,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江泽民主席亲自为他颁奖。
根据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探究:从我国国防、农业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来看,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1)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中国科学院;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
的号召,制定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海外一些中国优秀科
学家的纷纷回国;(3)1978年以来,邓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
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进一步结合,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五、课堂小结
一项项科技成果无不令我们欢呼雀跃,但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应不断的创新、发展。
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我们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让我们奏响时代的最强音,感动中国、震撼世界!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预习《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七、板书设计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一、“两弹一星”
1、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66年,第一颗可用于实战的导弹试飞成功
3、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4、神州系列飞船
二、籼性杂交水稻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水稻特点:亩产量很高,被誉为“东方魔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