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助力“人造太阳”早日发光》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山东青岛202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答案

山东青岛202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答案

山东青岛202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分)【材料一】2009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开始海试的时候,杨申申还是一名正在熟悉深海装备的年轻人。

到2017年“深海勇士”号投用时,他已先后攻克了深海锂电池技术、液压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难关,助力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和关键设备的自主可控。

2020年,“奋斗者”号前往试验海区的航行途中,杨申申带领团队解决了遇到的困难,为其下潜顺利开展做出了贡献。

如今已成为我国载人潜水器机电一体化领域学科带头人的杨申申,正在与团队成员研制“全通透载人潜水器”,预计今年年底前就会制造出模拟球,2025年投入使用。

杨申申说,自己的梦想在深海,科研方向能够跟国之重器连接在一起,感到非常幸运,自己也将为之奋斗一生。

从载人潜水器实现零的突破的“蛟龙”号,到由集成创新迈向自主创新的“深海勇士”号,再到关键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6.5%的“奋斗者”号,以及应用场景更为广阔的下一代“全通透载人潜水器”,我国一代代的载人潜水器经历了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过程,也见证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断成长。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2日)【材料二】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号科考船完成西太平洋科考任务返回青岛母港。

本航次是第13个“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航次。

在系列航次支撑下,我国科研人员在西太平洋画出了五条“观测线”,为开展西太平洋科学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从科考地图上来看,这五条“观测线”长短不一。

科研人员介绍,这五条“观测线”并不是一次画出来的。

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共享航次计划“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航次正式实施。

最开始,主要使用“科学一号”考察船,对一条线开展观测。

2012年,“科学”号在青岛正式交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运行管理,我国海洋科考真正具备了走向深海大洋的能力。

2015年以来,“科学”号代替“科学一号”开展系列航次科考,“观测线”逐渐增加到五条。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练专题12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选用、变换句式(含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练专题12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选用、变换句式(含解析)

专题12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选用、变换句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②航天事业首当其冲,“嫦娥”揽月、“神舟”飞天、“北斗”耀苍穹,都彰显出我国航天科技的突飞猛进。

③随着航天科技成果的涌现,相关的科普活动也在迅速开展。

④在秉承尊重科学的原则下,更加关注受众群体的特点,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让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接地气”。

⑤图文并茂的专业术语讲解、业内专家讲述幕后故事、以及太空现场实验课等形式都深受青少年的喜爱。

⑥这些科普活动在形式上推陈出新,在内容上注重对知识输出与思维锻炼的统筹。

⑦这些优质的科普活动提升了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激发了青少年对航天科技的兴趣,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培养了更多后备人才。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句和第⑥句的加点词语均使用正确。

B.第③句和第④句中的画线处均存在语病。

C.应去掉第⑤中“以及”一词前面的顿号。

D.第⑦句中两处画线文字的表述顺序正确。

2.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请对第⑥句进行改写,使其内部的逻辑关系更加紧密。

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1.C2.科普活动不仅在形式上推陈出新,还在内容上注重对知识输出与思维锻炼的统筹。

(或:这些科普活动,在形式上推陈出新的同时,还在内容上注重对知识输出与思维锻炼的统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辨析并修改病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A.第二句的“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蒙受灾难,此处指航天事业最先取得成就,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

B.第三句没有语病;第四句句式杂糅,“在秉承尊重科学的原则下”应改成“在尊重科学的原则下”或“秉承尊重科学的原则”;成分残缺,没有主语,在“在秉承”前加上主语——科普活动。

D.第七句逻辑顺序有误,应该先激发了兴趣,再提升素养,划线处应该为“激发了青少年对航天科技的兴趣,提升了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2024年中考语文好题多练——句子排序

2024年中考语文好题多练——句子排序

2024年中考语文好题多练——句子排序一.试题(共25小题)1.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目光如星如月,如夜行的火把,而且异常质朴和厚实。

②这奇崛诡异的眼球生长神话,仿佛带给人几分温暖的灼痛感。

③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的那对眼球肯定是最特异的,保准会让你过目不忘。

④只觉得它蕴涵着人类童年的艰辛和希望,让人惊讶赞叹不已!⑤因为那对眼球呈柱状从眼眶中伸出来,像操纵柄一样可以用手握住,而中部还有一道箍,似带了个镯子。

A.③⑤①②④B.③⑤②①④C.⑤③②①④D.⑤③①②④2.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一个人说话的能力怎样训练?②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口若悬河、即兴演讲的人,喜欢那些文采飞扬、出口成章的人。

③我觉得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朗读。

④如果我们面对一篇现成的文字尚不能大声、流利地读出来,又怎么能即兴说出流利的话呢?⑤但是人的口才不是天生的,它是练出来的。

A.②④⑤①③B.②⑤①③④C.④②⑤①③D.①③②⑤④3.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②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③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④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

⑤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A.②④⑤③①B.②⑤③④①C.④⑤③②①D.④⑤③①②4.下列语句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与舞蹈一样,画中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都充满了韵律美。

②舞蹈演员们眉眼锋利,绛唇高髻,利落甩袖,仿佛化作《千里江山图》中的山峦,舞出山水相依之感,舞出明月般存在千年的灵魂。

③正如“诗画本一律”,舞者和画者对这千里江山也必定有文化理解上的共鸣,《只此青绿》将文化传承中的“艺术通感”发挥得淋漓尽致,彰显了中国人特有的浪漫。

④春晚节目《只此青绿》是以舞蹈的形式对古代名画《千里江山图》进行了意境还原。

专题10:非连续性阅读(原卷版)-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江苏专用)

专题10:非连续性阅读(原卷版)-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江苏专用)

专题10 非连续性阅读(一)(2022·江苏镇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水画的意境(节选)李可染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幕霭等),早展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

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

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

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

四川人说:“峨嵋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

”这话是有道理的。

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乙】无言之美(节选)朱光潜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

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

《中国助力“人造太阳”早日发光》阅读练习及解析答案

《中国助力“人造太阳”早日发光》阅读练习及解析答案

中国助力“人造太阳”早日发光①通过模仿太阳的热核聚变反应,中外科学家们正在建造人类首颗“人造太阳”。

“人造太阳”计划,由欧盟、中国、美国等7大经济体联合打造,已历经30余年,预计2019年建成,2050年商用。

②上月底,中国承担生产和设计的首个超大部件——脉冲高压变电站(PPEN)首台主变压器,已运往“人造太阳”设施的建造地法国。

随着各类设施逐渐完工,人类离建成首个“人造太阳”的目标越来越近。

③为什么要制造“人造太阳”?这和人类长久以来的能源危机有关。

现代以来,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发展,人类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速度越来越快。

据测算,人类最多还能用两三百年的自然能源,即使核能也只能用数百年。

④此外,像煤、石油这些能源的燃烧还会引发温室效应、酸雨等,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核电站或核能发电厂的能量来源是核裂变(能量产生过程与核聚变相反),所需原料稀有,产生的废料也没法安全处理,还可能产生核泄漏。

⑤不光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子孙将从哪里弄这么多能源呢?科学家们带着这个惊恐的问题,把目光投向了核聚变。

天空中的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聚变体,几十亿年为人类提供了光、热。

那太阳是怎么做的呢?⑥简单来说,当两个质量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一个较重的新原子核时,大量电子和中子能够逃离原子核的束缚,带来巨大能量。

在自然界中,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聚变。

据测算,1千克氢燃料经过聚变反应所产生的能量,至少可以抵得上4千克铀燃料或1_000万千克优质煤燃料释放的能量。

⑦要提取它们,方法也十分简便,成本也很低。

我们从海水里舀一升水,其中就含有0.03克氘,它就可以产出约.300公升汽油这么大的能量。

地球上的海水能提取45万亿吨氘,它们都聚变的话,能保证人类上百亿年的能源消耗。

⑧而且核聚变非常干净,因为聚变就是把两个氢核放在一起,当温度到了上亿度以后,它们就会聚合在一起,除了产出能量,其余产出的氦是一种清洁无害的元素。

统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每一个“渺小”积成伟大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主持设计了神舟飞船总体方案等重大项目。

在中国航天日即将到来之际,《面对面》栏目记者采访了戚发轫院士。

记者: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你们当时有什么感受?戚发轫:大家都欢呼跳起来了,太高兴了。

我们那一代人完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使命,这件事情确实值得纪念,不能忘记。

记者:1969年,您被推选为业务班组长,负责卫星研发工作,当时也曾犹豫纠结过?戚发轫:是的,领导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但是我也觉得这件事情压力太大,我能干成吗?所以犹豫。

记者:是什么让您往前迈了一步,真的接下了这个事?戚发轫:国家的需要。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国家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去干什么。

记者:在那个一穷二白的时代,你们的研究面临了哪些挑战?戚发轫:主要是实验条件不好。

我们没有低温试验室,就在海军的冷库里做试验。

夏天我们穿着大棉袄、塑料鞋,出来以后塑料鞋都冻裂了。

传输东方红乐曲的四根天线分别长三米,发射时天线缩到一米,上天后靠自旋把它甩出来,这可靠吗?当年没有先进的计算机模拟计算,就得靠人工试验,天线太重了,很容易伤人。

经过大量的试验,终于取得了成功。

记者: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立项,领导想请您出任中国载人飞船的总设计师,听说您再次陷入犹豫纠结之中?戚发轫:一是我当时59岁,岁数大了,二是这个任务太重。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美国和苏联都有人因此丧生。

但领导觉得姜还是老的辣,最后还是动员我干,我想了很久。

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流行一句话,叫“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说的就是科研人员收入低的现象。

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您的科研队伍受到冲击吗?戚发轫:很多年轻人走了,有错吗?没错,但我心里很痛。

当时有一部分人对航天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愿意拿不如卖茶叶蛋的待遇坚守岗位,我很佩服他们。

《人造太阳》高三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人造太阳》高三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人造太阳》高三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人造太阳》高三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特别是作为常用文体的说明文,说明文写作的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

那么问题来了,说明文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造太阳》高三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随着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能源危机和能源污染步步逼近,获取新型能源已经变得十分迫切。

虽然风能、水能、太阳能等不断地被开发利用,但很难想象,它们能够完全替代传统能源。

1939年,美国科学家证实,一个氘原子核和一个氚原子核通过碰撞结合成一个氦原子核,可以释放出一个中子和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该发现揭示了已经持续“燃烧”了50亿年的太阳的巨大能量来自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核聚变反应的奥秘。

模拟太阳,利用热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安全而又清洁的能源,成为了人类的新梦想。

面对这个梦想在理论研究和实验技术上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原本独立进行研究和实验的欧盟,也同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中国和印度6个成员合作协定了“国际热核反应实验堆计划”,合力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打造“人造太阳”。

太阳巨大的能量来自核聚变反应。

在太阳的中心,温度高达20xx 万摄氏度,气压达3000多亿个大气压,在这样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核聚变释放出大量能量。

“人造太阳”将模拟这一过程,在建成的一个巨大的核聚变反应装置的真空室内加入少量氢的同位素氘,像变压器似的使其产生等离子体,然后提高密度和温度,使其发生聚变反应,产生巨大的能量。

作为核聚变反应的必要燃料,氘在自然界中几乎“取之不尽”,它可以从空气中提取,也可以从海水中提取。

地球上仅在海水中就含有45万亿吨氘,而每1升海水中含30毫克氘,30毫克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

采集氘进行聚变反应,产生的能源足够人类使用100亿年。

但是,在地球上再现太阳的环境,以利用这种强大的能量,就意味着必须实现极高的温度,使燃料能够达到上亿度的高温,并且把处于上亿度高温下的燃料约束到一个局部的小空间当中。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专题组合(十九) 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专题组合(十九)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组合(十九)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四)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是①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他胸怀坦荡,光风霁月....众人仰慕的对象。

,不在于它的创新,而在于它代表了某个时代;当代②古建筑之所以卓尔不群....的建筑不应该照搬古代,需要有时代气息。

③我们一定要教育党员干部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只要涉及,直到群众满意为止。

到群众的事,都要无所不为....④公平和正义是治愈社会心理疾病的最佳良药:只有机会公平,才不会有那么,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多的社会底层人士自怨自艾....⑤据知情人爆料,男友是音乐人的吉克隽逸没有和《中国好声音》签约,而是。

和男友另起炉灶....的表演,⑥近年来看多了电视上、舞台上一些“腕儿”们的假唱,以及出乖露丑....我对国内某些所谓的专业团体逐渐失去了应有的信任、欣赏,直至尊重。

A.①③④B.③⑤⑥C.①⑤⑥D.②③⑥解析①光风霁月:比喻人品高洁,胸襟开阔。

②对象用错,“卓尔不群”指优秀卓越,超出常人。

用于“人”,不能用于“建筑物”。

③褒贬失当。

“无所不为”是贬义词。

④自怨自艾: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

现仅指悔恨。

本句语境感叹怀才不遇,是心怀幽怨,而不是悔恨,望文生义。

⑤另起炉灶:比喻放弃原来的,另外从头做起。

⑥出乖露丑:指在人前出丑。

答案 C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文艺创作有很多框框需要打破,这有赖于管理部门与创作者积极互动,各自承担一点相应的政策或市场风险,共同营造文艺创作的新活力。

B.普通人身上涌现出的道德力量,向整个社会传递出强大的正能量,在广大群众中形成了一种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

C.三年来,地震灾区人民创造了抗震救灾史上的空前奇迹,奏响了惊天动地、气势磅礴的时代壮歌,铸就了自强拼搏、敢于胜利的历史丰碑。

D.论坛围绕“塑造区域绿色增长极”为主题,来自九大国家级新区的代表,就探索绿色发展与创新之道、未来趋势与机遇等议题展开深入对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助力“人造太阳”早日发光
①通过模仿太阳的热核聚变反应,中外科学家们正在建造人类首颗“人造太阳”。

“人造太阳”计划,由欧盟、中国、美国等7大经济体联合打造,已历经30余年,预计2019年建成,2050年商用。

②上月底,中国承担生产和设计的首个超大部件——脉冲高压变电站(PPEN)首台主变压器,已运往“人造太阳”设施的建造地法国。

随着各类设施逐渐完工,人类离建成首个“人造太阳”的目标越来越近。

③为什么要制造“人造太阳”?这和人类长久以来的能源危机有关。

现代以来,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发展,人类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速度越来越快。

据测算,人类最
多还能用两三百年的自然能源,即使核能也只能用数百年。

④此外,像煤、石油这些能源的燃烧还会引发温室效应、酸雨等,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核
电站或核能发电厂的能量来源是核裂变(能量产生过程与核聚变相反),所需原料稀有,产
生的废料也没法安全处理,还可能产生核泄漏。

⑤不光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子孙将从哪里弄这么多能源呢?科学家们带着这个惊恐的问题,
把目光投向了核聚变。

天空中的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聚变体,几十亿年为人类提供了光、热。

那太阳是怎么做的呢?
⑥简单来说,当两个质量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一个较重的新原子核时,大量电子和中子能够
逃离原子核的束缚,带来巨大能量。

在自然界中,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
氘和氚的聚变。

据测算,1千克氢燃料经过聚变反应所产生的能量,至少可以抵得上4千克铀燃料或1000万千克优质煤燃料释放的能量。

⑦要提取它们,方法也十分简便,成本也很低。

我们从海水里舀一升水,其中就含有0.03克氘,它就可以产出约300公升汽油这么大的能量。

地球上的海水能提取45万亿吨氘,它们都聚变的话,能保证人类上百亿年的能源消耗。

⑧而且核聚变非常干净,因为聚变就是把两个氢核放在一起,当温度到了上亿度以后,它们就会聚合在一起,除了产出能量,其余产出的氦是一种清洁无害的元素。

……
⑨前苏联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种名为托卡马克的环形容器。

通过让混合了氘、氚的气体悬浮在一个像面包圈一样的环中,然后不断加热,等达到了上亿摄氏度以后它就产生核聚变,并输出大部分能量。

⑩按照设计,“人造太阳”计划的反应堆设施总重量是埃菲尔铁塔的3倍,占地面积有60
个足球场加起来那么大。

这个反应堆建成后,能够把上亿摄氏度、由氘氚组成的“火球”约束在体积达837立方米的“面包圈”中,产生50万千瓦的聚变功率,持续时间达500秒。

50万千瓦热功率已经相当于一个小型热电站的水平。

?截至目前,中国科学家已经攻克了采购包任务中遇到的所有技术难关。

该计划两任总干事对中方的评价是“中国在采购包的研发、生产方面领先于各方”。

(选自2016年5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节)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通过模仿太阳的热核聚变反应,中外科学家们正在建造人类首颗“人造太阳”。

B.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发展,自然能源、核能都有用尽的时候,这是要制造“人造太阳”
的原因。

C.核电站或核能发电厂的能量来源是核裂变,所需原料稀有,产生的废料也没法安全处理,一定会产生核泄漏。

D.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聚变体,通过核聚变几十亿年为人类提供了光、热。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⑥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氢燃料经过核
聚变反应后能释放巨大的能量。

B.选文第⑩段画线句子中,“火球”和“面包圈”形象地说明“人造太阳”的结构和外形
特点,这样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读者的理解。

C.选文结尾引用“人造太阳”计划两任总干事的权威评价,回扣了文章的标题,强调了中
国在该计划中的突出贡献。

D.整篇文章按照逻辑顺序先后写了人造太阳建造的现状——人造太阳建造的原理——建造
人造太阳的原因——人造太阳的优点。

11.通读全文,概括“人造太阳”的优点。

【答案】
9. C
10. D
11.①清洁无害;②产生的能量巨大;③所使用的燃料蕴藏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