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二年级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6、通过播放录音、教师范读、自主练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与练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7、通过观察图片、拓展想象、练习表达等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并背诵课文。
资源
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有关动物、树木图片的资料
4、范写“杨、壮”。
5、生自主描红、临写;作品展示,师生共评。
作业
设计
1、抄写本课的生字。
2、背诵课文。
板书
设计
2 树之歌
杨壮
5、整体回归,指导背诵。
4、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指名学生认读,指导学生观察字形,交流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汉字的。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识字:本课的生字大多与树有关。
3、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10个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10个汉字都是左右结构,其中有8个字都是木字旁,书写时注意做到左宽右窄。
2、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出示学习要求:
(1)借助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初读指导: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句话,出示词语:杨树、壮大、梧桐树、手掌,指名学生认读,并相机正音。
(2)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句话,出示词语:枫树、松柏、绿装,强调“枫、松、装”三个都是后鼻音,特别是“柏”字的读音。
4、学习第四句话。
(1)师过渡:刚才我们在树的大家庭里了解树的外形、颜色、生活习性,接下来我们还要认识几种特别珍贵的树。
(2)出示银杏、水杉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种树的外形。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7.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奉献爱心、乐于助人,培养保护弱小的意识和善良的品行。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理解和积累新词。增加语言积累。
难点:第7和第8两篇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和事理的领悟与体验。
四、课时教学设想
4.为夯实教学目标,设计以下练习
1.填空
()的杜鹃花()的身影()的镜子
()的山谷()的歌声()的果子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泉水有()、()、()、()的特点。
(2)泉水流过()、()、()、()。
3、熟读课后练习“我会读”中的小韵文,然后小组合作进行朗读表演。鼓励有兴趣的同学把它背下来或抄下来。
“冒”字,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上边的“曰”要宽,下边的“目”要窄。
5.练习
(1)用下面的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
雨()()()()又()()()()辶()()()()
钅()()()()氵()()()()日()()()()
(2)填空。
弯弯的()长长的()晶莹的()
蒙蒙的()温暖的()鲜艳的()
(3)让学生展开想象:雷锋叔叔还会出现在那里?并以此指导学生续写诗歌。
(1)“迈、迷、迹”三字都有走之,重点指导以下两个方面:(a)笔顺:先写走之内的“万、米、亦”,再写走之。(b)“走之”的左下撇捺交接处要“相连”,不是“交叉”,与“建之”不一样。
(2)“雷、需”二字的指导重点为雨字头。(a)第一笔横要短;(b)“秃宝盖”要宽,横钩不能写成“横折钩”;(c)四点分布要均匀。
想象:看到这株蔷薇花,你会怎么想?(引导他们走进教材,走近萨沙,利于学生真切体会萨沙要保护弱者的心理。)
最新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二、教学目标
1、认识43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7个生字,会写30个词语。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二年级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关爱”这个主题,编排了《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千人糕》《一匹出色的马》3篇课文。3篇课文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关爱”,“关爱”的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相信会对学生学会关爱别人起到引导作用。
“读句子,想象画面”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课文的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均对本重点提出了训练要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要求学生读句子,想画面,再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千人糕》要求学生借助插图想象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是做成的;《一匹出色的马》要求学生读句子,想画面,再把句子抄下来。语文园地二中“字词句运用”的第一题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照样子说一说,把自己喜欢的景物写下来,这是对读句子,想象画面这个教学要点的尝试运用。
难点:1、读句子,想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
2、懂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心帮助他人、珍爱劳动成果、与家人相亲相爱。
四、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抓住句子中重要词语、联系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想象画面的能力,在脑海中再现句子所描写的场景和画面,加深对句子对内容的理解。
2、读句子,想画面,让学生带来想象的画面以及想象中产生的体会读好“问答”和“对话”的句子,再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有感情的朗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学习目标】1.复习课文内容,及其生字词语。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向大家介绍一位好朋友。
【核心素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1.复习课文内容,及其生字词语。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掌握本单元生字词语。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学生浏览一下问题,回顾单元重点内容:(1)《雷锋叔叔,你在哪里》A. 会认曾蒙泞顺迈踏荆棘瓣莹觅需献易错音:曾 (céng)经泥泞(nìng)荆(jīng)棘(jí) 花瓣(bàn)B.会写锋昨冒留弯背洒温暖C. 多音字①“曾”(zēng)姓曾曾孙——(céng)曾经未曾②“背”(bēi)背包背着——(bèi)背后背影③“蒙”(méng)启蒙蒙难——(mēng)发蒙蒙对——(měng)蒙古族C.理解课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表现。
(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2)《千人糕》A.会认糕特嘛买粉糖蔗汁菜熬算销劳的确应易错音:的(dí)确应(yīng)该甘蔗(zhè)2.会写B.会写字(9个)能桌味买具甘甜菜劳C. 课文理解: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米糕是由大米磨成粉再加入糖制成的。
大米是用农民的稻子加工出来的,农民种稻子需要种子、农具、肥料、水等。
糖是用农民种出来的甘蔗、甜菜榨汁,再用火熬成的。
米糕制作完成后,还需要包装、送货、销售等过程。
)(3)《一匹出色的马》A. 易错音郊(jiāo)外泛舟(fàn)葱(cōng)绿奇异(yì)B. 多音字舍(shě)舍弃恋恋不舍(shè) 宿舍校舍散(sàn)散心散步(sǎn)散文散漫C. 《一匹出色的马》, 以春天的郊外为背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讲述了一家四口郊游,返回时“妹妹”求父母抱却得到“一匹出色的马”,快乐回家的故事。
二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篇

二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篇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造平安校园,生活在平安的蓝天下。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笔者特地准备了二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二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产生热爱春天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4.背诵课文中写得优美的句子。
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搜集关于春天的图片、歌曲,也可以自己拍摄一些关于春天的照片。
(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有关春天的优美诗句和描写春天的诗,谁来汇报给大家听一听?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跟春天相关的资料,大家想了解一下吗?(教师朗读与春天相关的诗句和小散文例: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板书课题:《春风带我去散步》,学习“带”字,解释“带”的由来,会意由来,并让学生举例组词说明“带”的字意:书包带、鞋带、腰带、彩带、绿化带……区别“袋”与“戴”。
学习步,注意步的写法下半部分少一点。
二新授讲读课文、随文识字1、教师范读课文,不认识、易读错的字随手注音,听清长句子的停顿。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圈画出来的生字的读音,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或书后的认字表认读几遍。
3、是谁带我去观赏春天的美景的?指名读课文的第一、二、三自然段。
指导朗读,尤其是要读好感叹句。
“春天来了!”要读出欣喜之情。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欣喜,是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冬天之后而产生的由衷的喜悦,初读时就应该将这种喜悦结合自身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学习学习风铃的铃,强调铃的最后一笔是点。
“格外”一词,格外是什么意思?“格外”还可以换成哪个词语?(特别)并识记“格”字。
区分唤和换。
4对,是温暖的春风,经过了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小朋友们终于盼到春天了,终于可以到大自然里去尽情地玩耍了。
接受到这样的邀请,“我”高兴吗?“我”是怎样做的?(指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识记“脱、厚、套”。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反思)

5.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目标]1.会认“曾、蒙”等13个生字,会写“锋、昨”等9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能读出问答的语气。
用多种方法猜测“泥泞、年迈”等词语的意思,能说出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3.读句子,想象画面,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锋的事迹。
[教学重难点]1.自主识字,能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并说出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2.朗读课文,能读出问答的语气。
读句子,想象画面,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锋的事迹。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教师简介雷锋事迹,导入新课。
2.教师板书“雷锋叔叔”,指导书写“锋”字。
(1)强调“锋”左窄右宽,提醒右下部分“丰”的三横不要写错。
(2)联系形近字“蜂、峰”,区别偏旁,比较识记。
(3)学生用“锋”说词语,如“先锋、刀锋”。
(4)指名说:我们刚刚运用了哪些方法识字?3.学生交流雷锋的相关故事。
4.小结:这么受人尊敬的雷锋叔叔在哪里呢?(补充课题板书“,你在哪里”)我们一起去寻找一下吧!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思考:读完诗歌,你知道了什么?2.边读边标注小节号,圈画课后生字。
3.出示生字卡片。
(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4.重点强调:“锋、曾、蒙、泞、荆、莹”是后鼻音;“曾”是平舌音,课文中读“céng”;“棘”读二声;“泞”读四声。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范读,思考:雷锋叔叔到底在哪里?把相关语句画出来。
出示: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重点指导:第2个“你在哪里”语气加重,读出寻找、呼唤的语气;男女生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师读问句,生回答在小溪上、小路上)2.你们找到雷锋叔叔了吗?(小溪、小路)小结:大家可真厉害,下节课我们继续看看雷锋叔叔在小溪上、小路上都做了什么。
四、指导写字,书写美观1.“冒”上宽下窄,“”最后一笔两边不封口。
2.“暖、昨”“洒、温”,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重点指导“暖”中“爰”不要写成“爱”)3.师范写,生书空。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统编版二下第二单元大单元整体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统编版二下第二单元大单元整体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二下第二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单元主题关爱二、单元内容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关爱”,围绕这个主题,教材编排了《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千人糕》和《一匹出色的马》三篇课文。
三篇课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关爱”。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以问答的形式带领我们寻找雷锋的足迹,感受他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精神;《千人糕》以人物的对话展开叙述,告诉我们要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一匹出色的马》表现了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
从这三篇课文我们可以看出“关爱”的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是对自我的关爱、可以是对家人至亲的关爱、可以是对好友邻居的关爱,还可以是对陌生人、社会大众的关爱。
语文园地二中还安排了一次写话,写一写自己的一个好朋友。
三、单元训练点1.读句子,想象画面。
“读句子,想象画面”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课文的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均对本重点提出了训练要求。
二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尚浅,对事物的认知存于表象,但想象力却不受现实局限。
可引导学生多朗读,读中理解,再借助图片或者视频丰富脑中画面。
具体而言,《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抓住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
《千人糕》借助文章的插图想象米糕制作过程的画面。
《一匹出色的马》读好重点词句,想象画面,体会人物情感。
教学时,要注意承接二年级上册的读古诗句想象画面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抓住句子中重要词语、联系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想象画面的能力。
2.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匹出色的马》课后练习中首次提出“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教材第一次提出这个目标,教学时,不要拔高要求。
根据三篇课文的特点,读好反复句;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借助语速的快慢、语气的轻重等读好问答和对话,尝试读出情感。
3.写话。
语文园地二“字词句运用”第一题是本单元第一个写话训练,要求仿照例句,展开想象,先说自己喜欢的景物,再写下来。
语文园地二“写话”中要求根据提示写一写自己的一个好朋友。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内容简介这是一组用爱心串起来的课文。
分别是《泉水》《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我不是最弱小的》《卡罗尔和她的小猫》。
不要说XXX叔叔那样平凡而伟大的光辉典范,就是那一路奉献甘甜和快乐的泉水,甚至用雨衣给XXX花挡雨的五岁XXX,也同样有着一颗清纯而美丽的爱心。
有爱才会甘于奉献;有爱才会乐于助人。
我们应该和学生一起去细细地品味这些充满爱的诗文,再联系实际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献出爱心,在家爱爸爸妈妈,在学校爱老师、同学,在社会上关爱别人,愿意帮助别人。
二、总体构想第一部分:教科书教学模块一:识字与写字模块二:朗读指导模块三:积累与运用第二部分:整本书阅读──《我的爸爸叫焦尼》第三部分:语文实践活动──爱的奉献第一部分:教科书教学研究目标1.会认识本单元49个字,会写33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5、6课。
3.巩固识字方法,鼓励学生按照发现的识字规律识字。
4.在阅读过程当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了解课文,感受“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精神;建立“保护强大”的认识。
5.指导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表演等方式加深了解,提升朗读水平,积累词汇。
6.在理论活动中展示自我,认识自我,加强“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信念。
模块一识字与写字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主题1.出示残疾人的图片,5·12地震中救助被困的视频。
引导说话:我观后的设法主意。
2.过渡:“只要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家园。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单元,进一步感受“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精神吧!2、感知内容,认读生字1.播放本单元朗读课件,学生边听边欣赏画面。
2.自读本单元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伴,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分组试读,互相帮助,力求把课文读正确。
4.小组汇报不能读准的生字,班内交流,查字典解决。
5.汇报朗读,相机正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刚开学不久之后学习,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因此编者安排的是春光篇,内容清新活泼,健康向上,且每篇课文都精心配了彩图,非常适合也很吸引孩子的阅读学习。
本单元包括了4篇课文和一个练习,分别是《古诗两首》、《蚕姑娘》、《月亮湾》、《快乐的节日》和《练习2》。
学习本单元内容,要充分利用文中色彩鲜艳画面形象、逼真的插图,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当中有所感悟,从中受到熏陶。
同时,还要注意识字教学应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
此外,课后的练习设计,体现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每篇课文,必须紧扣课后的练习,进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
《古诗两首》包括两首有关春天的古诗。
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春雨》,这首诗赞美了春雨的善解人意、及时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的生长。
前两句赞美“好雨”下得及时,好象知道什么季节最需要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
后两句写春雨的特点:往往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拟人的手法,形象而准确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作用,抒发了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另一首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实情感。
前两句写一觉醒来,不知不觉天已亮了,听到四处鸟的婉转叫声。
后两句写想起夜
里听到阵阵风雨的声音,不知道春花又落了多少。
全诗平实自然,蕴涵深厚,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对落花的惋惜。
《蚕姑娘》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腐化出来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
课文7个自然段,按照蚕的一生作了清楚的介绍。
课文配有彩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便于指导学生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课文语言生动,段式回环往复,句末注意压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有利于朗读和背诵。
《月亮湾》是一篇描写家乡美丽景色的文章,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秀丽的田园风光图,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全文3个自然段,先总后分写了月亮湾的美丽景色。
课文的彩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第2、3自然段的内容,可供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体会月亮湾的美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兴旺发达的景象。
《快乐的节日》是一首诗歌,采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欢度节日的场面,歌唱孩子们的幸福和快乐,表达了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全诗共四小节。
第一节写孩子们像春天的花儿一样,生长在祖国的大花园里。
第二节写花儿、白杨树、小鸟向孩子祝贺,向孩子们歌唱,都说他们是祖国的希望。
第三节写孩子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和实现远大理想的美好愿望。
第四节写师生们欢度节日的热闹、欢乐场面。
重点是第二、三自然段。
课文配有彩图,学习时可根据画面去展开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这个单元四篇课文内容都比较欢快活泼,形象生动,学生比较喜欢。
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对照课后练习要求,深入浅出地与学生共同领悟其中的美,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发动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以取得更深的领悟。
后面的练习共安排了四个版块,内包括学用字词句、写好铅笔字、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讲童话故事)。
继续学习如何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其中学用字词句和口语交际是重点。
《蚕姑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学会本课字词,会仿照例句写话,能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
2. 让学生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及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里的字只识不写,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初步了解蚕的一生。
一.导入。
1.小朋友,你们见过蚕吗?有谁愿意来讲一讲你见过的蚕是什么样子的呢?
2.对!蚕,又叫蚕宝宝。
它是一种昆虫,吃桑叶长大,长大以后能吐丝结茧。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作者给蚕起了一个很美的名字:蚕姑娘。
二.自学。
1.师范读课文,课文中讲了蚕姑娘一些什么事?
2.听后交流。
3.自学要求:[圈出生字]读准字音,给课文自然段标上序号。
三.导学。
1.检查自学情况:
(1)指生认读生字词,教师相机正音。
(2)指生领读。
(3)分组读,分男女生读,齐读
(4)指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继续自读课文
要求:一边快速地读一边思考下列问题:
(1)蚕姑娘是从哪里来的?(从蚕卵里钻出来)
(2)蚕姑娘睡了几次?(四次)
(3)睡在什么地方?(蚕床上)
睡了四次的蚕姑娘做了什么事情?(脱下黑衣裳,变成黄姑娘——脱下黄衣裳,变成白姑娘——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
(4)茧子里的蚕姑娘最后变成了什么?(茧子开了窗,变成蛾姑娘)
3.理解词语:
蚕卵(luǎn):领读“蚕卵”,就是蚕蛾产的子。
蚕床:是养蚕的工具。
蚕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睡眠,因为人们把蚕生活的地方叫“蚕床”。
四.练习。
1.指导正字
出示:蚕姑娘桑旧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重点指导:“蚕”、“桑”是平舌音,“娘”是鼻音。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学生口头组词。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在田字格中描写生字。
(5)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结。
蚕姑娘到底是怎么样一点点长大变成蛾姑娘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教学反思
上《蚕姑娘》一课之前,我反复钻研教材,上网多方查找资料,浏览优秀老师的教案,但还是觉得不太容易把握。
因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科学性较强,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点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一变化过程呢?我收集了许多形象直观的图片,一开始我通过课件出示长大的“蚕”让学生观察,学生因为从来没见过,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为上好这节课打好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