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D培训心得体会-sc

合集下载

CFD学习总结

CFD学习总结

学习CFD差不多四年了,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我觉得很有必要停下脚步,仔细思量下一步该如何走。

总感觉CFD像是算命,CFDer就像是算命先生。

用少量的信息去推知未知信息。

不知道什么时候听到的一句关于数学用途的话,“数学的作用是预测”,当时是嗤之以鼻的,但是现在想想,还真是那么一回事儿。

我们不管是研究什么,最终的目的都是预测,以已知预测未知。

理论研究也好,试验研究也罢,都没办法跳脱这个圈子。

我们究竟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CFD?CFD在我们的科研工作中应当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CFD是将数值计算技术与流体动力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我个人认为,流体力学应当处于一个主要未知,数值计算是其辅助作用的。

换一个角度,流体力学是目的,数值计算是手段。

我们最终要解决的是关于流体力学方面的问题。

因此,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应当将流体力学当做主要的内容,各种流体现象的物理解释、数学描述都应当了然于胸,这样在计算过程中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而数值计算作为一个工具,一个解决流体力学问题的手段,更多的反应到了我们所使用的软件中。

不管是商用软件也好,自己编程实现也罢,最终目的无非是求解我们所定义的物理过程的数学方程。

现在的大部分硕士生,都处于利用软件阶段。

我碰到很多人问我到底CFD该如何学习,很多时候我都不会跟他们就这个问题进行深谈,一方面,我自己对于CFD的理解还不深,我怕误人子弟。

另一方面,其实我自己都是在走弯路,甚至现在都还在走。

由于目前的商用C FD软件通常都是英文的,对于英语基础不太好的人来讲,学好这么一款英文的软件的确是一件很费心的事情。

我学软件的方式与大多数人可能不同,我喜欢从软件帮助的tutorial开始,通过大量的例子练习达到熟悉软件的目的,在对软件熟悉了之后,再从软件帮助开始,进而学习软件的工作原理。

这种学习方式的一个最大优点在于入门快,通常一个星期就能使用软件,然而一个却存在一个极大的缺陷,基础部牢靠。

遇到问题喜欢依葫芦画瓢,却不知其所以然。

CFD学习报告

CFD学习报告

CFD学习报告一、几何建模本次CFD学习报告采用FLUENT中自带有的蒸发/冷凝模型,模拟制冷剂在热管中蒸发与冷凝过程,由于涉及两相的质量与能量转换问题,较为复杂,因此为保证能顺利模拟,不使用UDF,而使用FLUENT中提供的两相流模型,FLUENT中提供的两相流模型有:VOF模型(Volume of Fluid Mode),混合模型(Mixture Model),和欧拉模型(Eulerian Model),这里使用mixture 两相流模型进行模拟。

1、模型描述图1-1 模型简图模型几何结构较为简单,如图1-1所示。

计算域热管的高度为100mm,宽10mm,倾斜角40°,热管分为三个部分,即:加热段、冷凝段、绝热段。

顶部冷凝段边界为璧面,底部加热段边界亦为璧面。

2、模拟参数描述加热段加热温度500k,冷凝段温度300k,中间绝热的为绝热条件,与外界不换热。

热管模型工作介质为水。

热管内垂直方向的工作介质页面高度20mm.3、建模由于模型比较简单,可直接使用icem建立模型,也可使用CAD建模软件建模,本次使用inventor2017建立模型,过程不再赘述,只叙述建模过程中发现的几点问题:一是在建模过程中应当将模型建立在X-Y平面,否则不能正常划分网格。

二是应该注意模型的最左端最好置于坐标原点,以便在fluent或者icem中确定模型尺寸,方便后续操作。

三是建模完毕之后,要先在inventor2017生成面片,再导出模型。

二、网格划分1、导入模型打开iceman,导入几何模型,先对模型进行修复,去除多余的拓扑信息。

2、part划分模型只需划分三个part,加热段新建part,命名为hot-wall,冷凝段为cool-wall,绝热段为璧面边界条件wall。

3、网格划分全局网格尺寸设置为0.3,分别设置热管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节点数量为400和40。

选择surface网格,点击计算,自动划分面网格,网格如下图2-1 网格划分4、网格质量检查一般而言,网格质量大于0.3,即可满足工程计算要求,点击网格质量检查,结果如下图2-1 网格质量如图所示,网格最小质量为0.43,大于0.3,表明网格质量较好,满足计算要求。

CFD学习心得

CFD学习心得

关于网格的几个误区尽管当前出现了不少使用无网格方法的FEA及CFD代码,但是网格划分依然是大多数CAE工作者们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对于高质量网格生成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但是如何生成高质量的或更精细的网格呢?查看网格生成软件所输出的网格质量报告是最基本的方式,使用者还需要对网格是否适用于自己的物理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

不幸的是,使用者对于“好网格”存在很多的误区。

如今已经很难在工程学科中找到关于网格划分方面的课程,数值算法在大多数工程学科中成了选修课程。

因此,新生代CAE使用者对于网格在CAE系统中的工作机理方面的欠缺也不足为怪了。

这里有5个最主要的误区:误区1:好的网格必须与CAD模型吻合越来越多的CAE使用者来自于原来的设计人员,他们在CAD方面受到了良好的培训,因此他们倾向于CAE模型体现所有的几何细节特征,他们认为更多的细节意味着计算结果能够更加贴近于真实情况。

然而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好的网格是能够解决物理问题,而不是顺从CAD模型。

CAE仿真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物理量:应力、应变、位移、速度、压力等。

CAD 模型应当是从物理对象中提取的。

大量与物理问题不相干的或对于仿真模型影响较小的细节特征在建立CAD模型之前就应当进行简化。

因此,了解所仿真的系统中的物理细节是最基本的工作任务。

好的网格应当简化CAD模型并且网格节点是基于物理模型进行布置。

这意味着:只有在充分了解所要仿真的物理系统前提下才可能划分出好的网格。

误区2:好的网格一直都是好的我们经常看到CAE使用者花费大量的心血在改变网格尺寸、拆解几何及简化几何上,以期能够获得高质量的网格。

他们仔细的检查网格生成软件输出的网格质量报告,这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这事儿做得太过也不一定好,因为好的网格也不一定永远都好,网格的好与坏,还取决于要仿真的物理问题。

例如,你生成了一套非常好的网格,其能够很好的捕捉机翼的绕流,能够很精确的计算各种力。

但是当你将流动攻角从0°调整到45°,试问这网格还是好的网格吗?很可能不是了。

气体分析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气体分析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气体分析培训心得体会总结气体分析培训心得体会总结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关于气体分析的专业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气体分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在这次培训中,我收获颇多,下面我将总结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气体分析仪器的学习与操作是必须的。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各类常见的气体分析仪器,如气体色谱仪、红外光谱仪、电化学传感器等。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我掌握了这些仪器的基本原理与使用方法。

同时,我认识到了气体分析仪器的功能与优缺点,对于实际工作中的仪器选择与应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其次,样品的采集与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气体样品的采集方法与准备技巧。

要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选取合适的采样点,在采样过程中注意避免污染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在样品准备过程中要注意样品的保存、稀释等操作,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第三,数据处理与分析是关键。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与技巧。

通过软件的使用,我们能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图表展示、曲线拟合、峰识别等操作。

这些分析处理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分析结果,寻找潜在的问题或异常情况,并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第四,标准方法与质量控制是保证分析可靠性的关键。

在培训中,我们重点学习了国家标准方法与规程,了解了标准方法的制定与实施流程。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质量控制的方法与要点,包括样品的稀释与标定、仪器的校正与验证等。

只有在严格遵守标准方法和质量控制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与可信度。

第五,安全与环境保护是气体分析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气体分析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与防护措施,包括化学品的安全使用、仪器设备的操作规范等。

同时,我们也了解了气体分析工作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如废气的处理与排放规范等。

作为从事气体分析工作的人员,我们应该始终把安全与环境保护放在首位,确保自身安全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次培训,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与技能,还提升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2024年计量员培训学习总结范文(三篇)

2024年计量员培训学习总结范文(三篇)

2024年计量员培训学习总结范文2024年,我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计量员培训课程。

在这段时间里,我接受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培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也得到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通过这次培训,我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未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进行了理论知识的学习。

我们学习了计量学的基本原理、计量单位的转换和测量误差的判断等内容。

通过系统的讲解和案例分析,我对计量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我也了解到计量在各个行业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这些理论知识为我后续的实际操作培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际操作培训中,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进行了各种测量工作。

我们学习了常用计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如游标卡尺、千分尺、电子天平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这些仪器的使用规范,并学会了如何正确读数和记录数据。

在模拟实验中,我们还学习了如何进行测量误差分析和评定。

这些实践环节让我更加熟悉了计量工作的具体流程和要求,也提高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培训期间,我们还进行了实际工作的模拟训练。

我们分成小组,根据真实的测量任务,分工合作,完成了一系列测量工作。

在团队中,我主动与其他成员合作,互相配合,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这次团队合作的训练,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协作能力,也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次培训,加深了我对计量工作的认识。

我了解到计量是一项高度精细的工作,对测量设备和操作方法要求严格。

只有准确的测量才能得出可靠的数据,从而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准确的依据。

同时,我也认识到计量工作的重要性。

在生产制造、工程施工和质量控制等领域,合格的计量结果是保证产品和工程质量的基础。

因此,作为一名计量员,我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保持测量设备的精准度和可靠性。

通过这次培训,我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正确的职业态度。

我认识到,作为一名计量员,要具备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2024年计量员培训学习总结范文(2篇)

2024年计量员培训学习总结范文(2篇)

2024年计量员培训学习总结范文2024年是我作为一名计量员进行培训学习的一年。

在这一年中,我通过参加培训课程和实际操作,在计量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下面我将对我在培训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进行总结和归纳。

首先,在知识方面,我通过系统的计量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深入了解了计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我了解了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了各种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同时,我还学习了测量误差的来源和分类、误差的评定方法以及精确度和准确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我今后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准确测量和数据处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在技能方面,我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实验的学习,掌握了测量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技巧。

我学会了使用各种测量仪器进行准确测量,如游标卡尺、千分尺、石英晶体振荡器等。

我还学会了使用电子称、光谱仪等高精度仪器进行精确测量,并且能够根据测量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这些技能的掌握使我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准确测量和处理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度。

此外,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我还积极参加讨论和交流活动,与同事和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互相学习和分享经验。

这些交流活动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还让我了解到计量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

同时,我也通过与同事的合作和协作,提高了我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

总的来说,2024年是我在计量员培训学习中取得了丰硕成果的一年。

通过培训学习,我不仅学到了计量理论和技能方面的知识,还提高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这些都为我今后在计量工作中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将继续保持学习的态度和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为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和服务。

2024年计量员培训学习总结范文(二)一、引言____年是我作为一名计量员参加培训学习的一年。

通过一年的学习,我对计量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更多的技能和知识。

在此总结中,我将分享我在培训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

CFD学习心得以及推荐书目

CFD学习心得以及推荐书目

偶也说一点。

偶原来是做实验的,CFD和NHT上课学过一点,没学到什么东西。

研究生毕业前半年,觉得身为流体机械的master不懂CFD没脸见人,于是就自己再学。

说实话,教材,当时觉得没有一个是很系统明了的。

所看的书基本是北航的《计算流体力学基础》(忘了作者)、《计算流体动力学》(马铁尤),这两个比较老,主要着重于可压缩流的计算。

较新的可压缩流计算可以看看《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朱自强)和《叶轮机械跨声速及亚声速流场的计算方法》(清华的王保国)。

《数值传热学》(陶文铨)、《计算传热学的近代进展》(陶文铨),主要着重于不可压流的计算。

此外还有吴子牛的一本书,不记得名字,思路清晰,简明扼要。

刘超群的一本多重网格法的专著,附带的源代码很多,即使不作多重网格,也是很有价值的。

因为没有老师,所以看书就没有什么章法,看不懂就跳过,往后看,说不定就懂一点,然后回头重新看。

没事就看看,仔细看,多了就明白了。

还可以在internet 上搜索老外的教材和lecture notes。

初学CFD,最忌急躁。

很多看不懂是正常的,指望全部内容一次看懂是不可能的(这不是看小说)。

看上一段时间,大概几个月,看多了,脑子里面的概念就系统了。

很重要的是这两大类(可压/不可压)的计算方面的一些重要的区别和特点,主要体现在方程组形式、求解方式、边界条件的处理、物理上的着重点等等。

这些概念很重要,即使不编程,实用商业软件的时候如果没有清晰的概念,就会在求解设置上犯错(有人算跨音速喷管居然用常密度气体,典型的基本概念不清)。

肯定会碰到大量的公式的。

没别的,硬着头皮看,但是脑子要清醒,不能晕。

如kaisa说,就是那么几个守恒关系(质量、动量、能量、组分……)。

而且这些公式都是一个形式——对流扩散方程,搞清楚那些是流动项(对流项),那些是扩散项,那些是源项,这样主干就清晰了。

枝节的问题相对杂一些,那只能硬着头皮读。

如果着重于利用商业软件解决问题,只要有足够的基本概念就可以参考软件的文档很快入门了。

通过cfd课程设计学到了

通过cfd课程设计学到了

通过cfd课程设计学到了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基本原理,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和数值解法。

2. 学生能够运用CFD软件进行简单的流体分析,包括流场模拟、压力分布和速度分布的计算。

3.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CFD模拟结果,分析流体现象背后的物理机制。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操作CFD软件,进行模型的构建、边界条件的设置和计算参数的选择。

2. 学生能够运用CFD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流体机械结构,并对其性能进行预测和分析。

3. 学生通过CFD课程设计实践,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包括数据采集、模型建立、计算分析到结果解释的完整流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流体力学和CFD技术的兴趣,认识到其在工程领域的重要应用价值。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程设计,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够对CFD模拟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和深入探索。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设计旨在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需求,通过CFD软件应用,深化对流体力学理论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一定流体力学基础,课程设计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针对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项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要求:1. 教师需提供明确的教学指导和案例,确保学生掌握CFD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

2.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提供差异化指导,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教学评估应基于具体的学习成果,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课程目标,结合教材以下章节展开:1. 流体力学基础理论复习:涉及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边界层理论和湍流模型,为学生提供CFD分析的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FD培训心得体会
2018年3月31日至4月2日,我在北京了参加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的培训,十分感谢室领导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

3天时光的培训虽很短,但从中学到的知识却使我受益匪浅,受益良多,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CFD的强大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我的眼界、增强了自我的业务潜力,同时也认清了自身离一个优秀的CFD使用者之间所存在的差距,明确了自我今后的学习发展方向,为今后的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将外出培训学习所学总结如下:
1、对CFD及其软件模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计算流体力学可用于多相流、化学组分流、多物理场耦合、一般流动问题、流体换热问题、运动部件等应用领域的问题。

具体到常用的软件模块有SCDM,ICEM,fluent等。

这些模块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并且相互之间是可以进行互联互通的。

SCDM模块的使用,主要用于三维几何建模,功能和使用操作方面类似于常用的三维建模软件。

ICEM软件模块主要用于网格的划分,网格划分是一项细致活儿,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门艺术。

因为工程计算上多采用成熟的程序或商业软件作为求解器,只要设置好初始条件、物理参数和收敛条件,计算工作基本上由计算机来完成。

网格的生成工作约占整个项目周期的80%~95%,生成一套高质量的网格将显著提高计算精度和收敛的速度,对于复杂模型,网格划分显得尤为重要。

fluent模块具有丰富的物理模型、先进的数值方法和强大的前后处理功能,并且还随着其软件的升级而进一步的完善和丰富。

可用于计算的物理问题包括可压与不可压流体、耦合传热、热辐射、多相流、粒子输送过程、化学反应和燃烧问题。

还拥有诸如气蚀、凝固、沸腾、多孔介质、相传介质、非牛顿流、喷雾干燥、动静干涉、真实气体等大批复杂现象的使用模型。

2、业务技能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
在这几天里,我们进行了ICEM-CFD网格划分与Fluent通用技术培训,主要内容有CFD基础、应用场合以及基本的工作流程,
看老师操作和自己操作是并一回事,这是一门十分重视实操的软件
注重理论学习,理论知识得到充实:以前看书的时候总想着看完就完了,也就是为了应付某个考试而看,可透过这次培训,使我认识到医学领域里的理论知识就好比盖房子打的地基一样,需要相当的牢固、扎实。

是任何科研与操作的先决条件,要求相当的严谨,一环扣一环。

一些流体的物理参数和紊流模型的经验系数等
不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软件模拟只是数字化的模型计算,主要还是靠人为来选择合理正确的模型和参数设置。

这就需要我们将实际问题抽象简化成为已知的一种物理模型或多种物理模型的组合。

3、下一步学习计划:
(1)进一步扎实理论功底,掌握流体力学基础理论。

熟悉常用流体模型极其参数设置,如雷诺数和瑞利数等。

(2)进一步强化软件操作,结合已知案例熟悉操作流程,增强自身技术能力。

(3)结合现有的工作需求,独立自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相关流体计算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在此次培训学习中,我付出了一定的时光、精力,相比我所得到的知识、经验与感悟,后者更值。

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都有了必须提高,更重要的是视野的开拓,思维的拓宽,理念的转变是我最大的收获。

总体实现了既定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结合培训所得,使自身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结合我们的实际状况,以最好的方式回报组织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