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学派
新批评学派

新批评学派第八章新批评学派第一节新批评的历史轨迹一、新批评的发生与发展:新批评是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文学批评流派。
它形成于20世纪三十年代末,兴盛于20世纪四十年代,并逐渐美国文学批评界的霸主。
20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走下坡路。
二、新批评的代表理论家:第一代理论家——新批评学派的奠基者:(美)艾略特,以写诗出名,代表作是《荒原》、《圣林》、《诗的功能和批评的功能》、《论诗与诗人》等。
(英)瑞恰兹,是一位语义学家,代表作是《文学批评原理》、《意义的意义》、《科学与诗歌》、《美学基础》、《孟子论心:多义性实验》、《修辞哲学》等。
第二代理论家——承上启下者:(英)威廉·燕卜荪,代表作《七种含混形态》、《论几种田园诗》等。
(英)李维斯;(美)兰色姆,代表作《新批评》及他的三个学生:阿伦·退特、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
被称为“南方集团”。
第三代理论家——新批评学派的后期核心:(美)威廉·维姆萨特、韦勒克、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
影响最大的是韦勒克,代表作有《康德在英国》、《文学的学问》、《批评的概念》、《捷克文学散论》、《英国文学溯源》、《文学理论》、《现代文学批评史》等。
第三代理论家20世纪四十年代后都共事于耶鲁大学,被称为“耶鲁集团”。
三、新批评派崛起的原因:对当时流行的批评模式强烈不满,主要是以下几种:1、实证主义批评;2、印象主义批评;3、新人文主义批评;4、马克思主义批评。
新批评的“新”,就是对它之前批评方法的反动。
第二节新批评的文学理论一、文学的本质:1、文学是一个完整的、自给自足的和封闭的客观实体。
“诗不应该表现,而应该存在。
”2、文学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反应,因此它不是现实而是我们对现实的经验。
3、文学的创造就是靠想象力对现实进行剪辑加工,改头换面,甚至歪曲夸大,无中生有,还要用暴力把毫不相干的东西强扭到一起。
从英美“新批评”学派的“细读批评”说起

从英美“新批评”学派的“细读批评”说起作者:刘芳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7期一、“新批评”——文学内部研究的开启“新批评”学派发端于二十世纪20年代,是英美文学批评界影响较大的一支批评流派,它得名于美国现代文学批评家约·兰色姆在1941年写的论文集《新批评》。
在这本著作中,兰色姆论述了艾略特、瑞恰兹、温特斯等人的批评理论,赞扬艾略特等人的批评见解和以文字分析为主的批评方法,称之为“新批评”,以别于十九世纪以来学院派的传统文学批评。
二十世纪初英国作家休姆和美国作家庞德提出的强调准确的意象和语言艺术的主张是新批评派理论的开端。
从“新批评”学派的理论层面来看,它提出了比俄国形式主义更系统的文本理论。
在二十世纪初,文学批评的新纪元开启,文学理论家们认为以文学的“外部研究”为主的批评观念都以实证主义的方法,或注重作家的传记考察,将其社会语境与文本做外部联系;或从作家的情感体验角度去探讨文本的内在思想,过分重视作家的主体作用。
类似种种如直觉主义、表现主义、精神分析学等理论都不约而同地把文学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作家的心理或意识等层面,而忽略了文学文本内部地研究。
这样的文学研究在根本上是文学“工具论”和文学“他律论”的理论延伸,这种文学观念随着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内部研究浪潮的来临而逐步土崩瓦解。
在这样的理论趋势下,西方文论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反驳传统理论的浪潮。
英美“新批评”借助于二十世纪初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以“文学性”的探究为核心,促使了文学研究的“本体论转换”。
从理论方法上看,“新批评”学派仍然延续着俄国形式主义的“本体论批评”的理论轨迹,完成了文学“内部研究”的转折,也深化了文学自律论的观念。
兰色姆的学生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在新批评学派的理论建构过程中提出了“本体论批评”的方法,强调借助语言之途“回到文学本身”,并引领了欧美学界在二十世纪60年代之前的文学研究。
6新批评

O让我离去,既然这儿一切都是枉然, 我要去寻找异方的梦,我要走出凡是落絮 飞扬的地方, 因为我的心里常常下着初春的梅雨,现在 就要放晴, 在云雾的裂纹里,我看见了一片腾起 的, 像梦。
泪水洒落,没来由啊, 落在这病了的心里。 什么?没有人背弃我? 这忧伤没来由啊。
这确是最坏的悲哀: 我不知道是为什么, 没有恨也没有爱, 我的心有这许多悲哀。
象征
甲事物暗示了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 为一种表现手段,也要求给予充分的注 意。柯勒律治:“象征的特征是在个性 的半透明式地反映着特殊种类的特性, 或者在特殊种类的特性中反映着一般种 类的特性……最后,通过短暂,并在短 暂中半透明式地反映着永恒。” 神话
二 理论内容
(一)作品本体崇拜 1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非个
人化; 2 威姆萨特和比尔兹利 《意图谬 见》intentional fallacy 和《感受 谬见》affective fallacy; 3 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 4 兰色姆的《文学批评公司》
(二)作品的内在构成
作品是以形式组成的自在自足的实体,没有形 式,就没有文学。 1艾略特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艺术的功用就是把 无序的日常生活变成有序,艺术地诱导出一种 现实的形式感。 2兰色姆的构架-肌质说。“诗是具有局部肌理的 逻辑结构。”(structure-texture) 3布鲁克司、沃伦认为人是创造形式的动物,艺 术家的创造艺术形式是天职。 但是,他们又不是完全否定内容的,并非主张文 学只有形式
(三)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
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科学与诗歌》
文学语言是记号,含混、模糊、多义、复杂的
情感语言;情感;伪陈述。
科学语言是符号,逻辑语言,明确的、单一的,
什么是新批评派

什么是新批评派(1)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兰色姆在1941年《新批评》一书中称艾略特、瑞恰兹和温特斯等人为新批评家,新批评派由此得名。
(2)产生背景:①19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以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为主导。
实证主义只注重作家个人的生平和心理、社会历史和政治等因素对文学的影响;浪漫主义只强调文学是作家主观情感的表现,热衷于谈论灵感、激情、天才、想象和个性。
这两种批评方式都忽视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
②新批评的兴起正是对这一理论倾向的反拨,它一开始就抓住了传统文学批评最薄弱的环节而以一整套完整具体操作性极强的阅读批评文学作品的方法进行批判,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该流派在西方文论界都占据主导地位。
(3)发展历程:①新批评派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形成,30年代至50年代在美国经过长足发展达到鼎盛,60年代之后逐渐衰落。
②兰色姆和他的三个学生退特、布鲁克斯与沃伦在30年代成立了“南方集团”;维姆萨特、韦勒克、布鲁克斯、沃伦等人在40年代后期成立“耶鲁集团”;从艾略特和瑞恰兹到“南方集团”,再发展到“耶鲁集团”,体现了新批评发展的一条主线。
(4)流派特点:①极*端的文本中心主义彻底割裂了文学研究与社会历史文化、与读者、作者及社会效果等的关联。
②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较为细致深入,常常包含了某些辩证法因素。
③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文学语言的研究。
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为紧密,其理论一般都能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5)代表人物:①瑞恰兹是新批评的奠基者之一。
他的语义学理论、对诗歌语言的具体分析和细读法对新批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②艾略特是新批评的奠基者之一。
他提出的“有机形式主义”、“非个人化说”,以及强调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观点等,都对新批评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英国意象派批评家休姆是新批评派的先驱人物。
其1915年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一文宣告了浪漫主义时代的终结和新古典主义时代的来临,透露了新批评反对浪漫主义的信息,同时也为新批评派奠定下了理论基调。
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6.4 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
6.4.1 呼唤“本体论批评”
1934年,兰色姆在他的《诗歌:本体论札记》中 首次提出“本体论批评”的口号。
“本体论”本来是一个哲学用语,原来专指关于 “存 在”(或“是”)的研究,后也被引申为有关世界的本 质、 本原和本体的理论研究。兰色姆把这个术语引进文学 批评,提出一种“本体论批评”模式。
瑞恰兹对传统的语境概念的拓展主要在两个方向 上进行。
首先从共时性的角度加以拓展,那么语境就可以 扩大到包括与所要诠释的对象有关的某个时期中的一 切事情。
其次从历时性的角度加以拓展,那么语境则表示 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这组事件包括我们选来作为原 因和结果的任何事件以及所需要的种种条件。
6.2.4 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
6.7 维姆萨特和韦勒克的“新批评”理 论
6.7.1 维姆萨特的“新批评”理论
他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提出了“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说。 第二,提出文学作品具有“具体普遍性”结构的理论。 第三,对隐喻机制作了细致分析。 再次,隐喻要强调的东西是复杂的,不可一概而论 。 最后,维姆萨特还强调隐喻离不开语境。
学 作品首先应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布鲁克斯对于结构问题的论述包含了深刻的辩证 法因素。首先,他从联系的角度来分析文学作品的结 构,把文学作品看成是由各组成部分有机统一而成的 整体,看到了各组成部分之间、每个组成部分与整体 之间的联系。其次,他又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认识结 构的原则,把结构看成是一种积极的统一。
6.4.3 论玄学派诗
与艾略特相比,兰色姆对玄学派诗的分析更深入、 更细致。首先,通过与其它诗派的比较,兰色姆揭示 了玄学派诗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此外,他还从语义分析的角度分析玄学派诗。他 指出,玄学派诗人为了达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采 取许多修辞手段。例如韵律、虚构、比喻等等。玄学 派诗歌尤其广泛采用隐喻这一修辞手段 。
主要的英美文学批评理论

一、英美新批评派英美新批评派是 3 o一 4 o年代形式主义流派的代表,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派生出来的。
前后经历三代批评家,其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人休姆,美国诗人庞德及诗人T· S·艾略特;第二代批评家有英国的燕卜荪,美国的兰色姆,泰特,布鲁克斯等;而第三代批评家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些学者,主要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沃伦。
英美新批评派文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文学作品为本体,着重研究文学作品。
新批评派认为2 0世纪以前的文论家机械地运用社会“起因研究法”,因袭生物学或病理学的概念、范畴来研究文学作品终归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
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文学作品的美感效应,以及作品的想象世界是不能忽视的。
新批评派的文论家大都认为,文论家没有必要左顾右盼,文学的本体是作品,忽视作品研究的评论家,不可能达到文学研究的终极境界。
在韦勒克和沃论合著的.被称为新批评派总结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作者把文学研究分解成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
认为文学和传记,文学和心理学,文学和社会.文学和思想。
文学和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
文学批评不应该依附于哲学和历史,批评的着眼点应投向文学本身。
而在此之前,历史批评.道德批评、社会学批评在西方批评论坛占据主流地位。
新批评派认为文学批评应从文学作品的“本体”和语言结构角度进行批评,“本体论”可以说是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新批评提倡本体的研究,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
作品本身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与目的,作家的创作从作品出来,又回到作品中去,文学作品是一个自存自足的实体,无需外界的一切给予。
新批评认为文学批评不是作家的生平实录.不是复述作品的内容梗概,不是研究作品的历史背景,不是对作品的语义求证,不是评价作品的道德内容.更不是一般的书评,而是研究诗之所以为诗的“艺术技巧”。
新批评之新就在于它不同于以往的各种批评,批评的对象和重点已经从作品以外的历史背景,作家生平,作品的故事梗概等,移到了作品本身。
第5章 新批评

2、新批评的关键词
在文本分析中,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各自从语言学、 修辞学中借鉴了一些术语,经过生发和改造后用于 诗歌批评。这些术语各自涵盖了一定的批评观照领 域,但彼此也存在一些交叉之处。总体看来,这些 批评术语体现了新批评的理论特色,有效地推动了 文本分析的深入 。 下面,我们着重探讨新批评使用的几个主要批评术 语的含义和用法。
一、新批评的先驱
新批评的历史发展大约经历了四十余年,其奠基人当首推英国的艾略特 和瑞恰兹。 (一)艾略特的诗歌非个人化理论 艾略特在其《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了诗歌的非个人化理论。他认为 浪漫主义所说的文学是作家个性的表现,这其实只是一种假相,诗歌写 作是非个人化的。理由如下: 1 、从诗人与传统的关系来看,任何诗人都不能脱离诗的传统而单独具 有他自己的完全意义。诗人隶属于诗的传统,其作品在整个诗歌有机链 条之中存在,即使其中最个人的部分也包含着他的前辈诗人的痕迹。 2 、诗人的创作过程具有非个性化的特点。诗人的创作不是表现个性, 诗人仅仅是艺术表现的特殊工具,种种的印象和经验借助于诗人的心灵 用意想不到的方式相互组合则形成了诗。诗的产生实际上是一个冶炼、 化合的非个性化过程。 3 、诗歌表现的情感具有非个人化的特点。诗人所未经历的情感和所熟 悉的情感同样供他使用,他的任务就是把寻常的情感化炼成诗,旨在表 现实际情感根本没有的感觉。 艾略特的诗歌非个人化理论,要求批评家将注意力从作者转移到文学文 本中去,开启了关注文本的批评思路。
2、威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两种谬误
1946年和1948年,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合写的两篇论文《意图谬误》和 《感受谬误》发表,分别对研究作者写作意图和研究读者阅读感受的批 评模式进行了批判,成为新批评的宣言书。 意图谬误:新批评认为这种研究作者意图的做法是一种批评误区,其迷 误在于“将诗和诗产生的过程相混淆” ,即将作者意图中的世界等同 于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世界,把作者的愿望等同于作品的实践。 在新批评看来,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作品意义是两码事,批评家尤其不能 依据作品是否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来判断其价值。对作者意图的认识既 不可能也不必要,一个批评家无法去搞清楚诗人写作的真实意图到底是 什么,因为如果诗人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意图,那么他的意图就会表现在 他的诗作中,人们无需再从诗作之外去寻找意图的来源;如果诗人没有 成功地表现他的意图,人们试图去寻找他的意图就更加荒谬和没有凭据。 意图批评极易导致批评中的相对主义而使文学批评丧失了客观的批评标 准。
英美新批评

反讽。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最详备的解释。 他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 显的歪曲”。语境能使一句话的含混意颠 倒,这就是反讽。诗歌中的所有语词都得 受到语境的约束,它们的意义都受到语境 的影响,因而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反讽。 反讽可以表现在语言技巧上,如故意把话 说轻,但听者却知其分量。反讽也可以表 现在整个作品结构之中。 鲁迅的小说:《祝福》《啊Q正传》
三、基本概念: 意义含混 反讽 张力 悖论 隐喻 细读法
意义含混。该术语由燕卜逊引入新批评, 指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换句 话说,意义含混指的是一个语言单位(字、 词)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一句话 可以有多种理解的现象,是指某种修辞手 段所产生的多种效果。意义含混以往被视 为文学创作的一大弊病,而新批评则把它 视为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使之大致接近 “丰富”、“巧智”的意思。意义含混这 一术语的提出和运用将使我们从语言学的 角度更好地对诗歌的复杂性和幽微曲折性 加以解释,从而丰富诗歌的意蕴。
Although there were antecedents from Plato
through James, a systematic and methodological formalistic approach to literary criticism appeared only with the rise in
它们所共有、所推广的观点有:把文学看作
是一个有机的“传统”,强调严格遵守形式 的 重要性,在古典价值方面坚持保守主义,怀 有创立一个提倡秩序和传统的社会的理想, 偏于仪式,主张对文学文本进行严密分析的 读解方法。
二、基本理论主张: 1、文学本体论: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 2、结构—肌质论。 3、语境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语言的特性决定着文学的特性。
语言的功能分为科学性与情感性两种,科学的语言是单义的透明的,文学的
语言是多义的不透明的。
3、文学语言和结构的根本特性是:“含混”、“张力”、“自否”、“反讽”。
含混:文学语言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多重性。(燕卜荪)
第八章新批评学派
第一节新批评的历史轨迹
一、新批评的发生与发展:
新批评是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文学批评流派。它形成于20世纪三十年代末,兴盛于20世纪四十年代,并逐渐美国文学批评界的霸主。20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走下坡路。
二、新批评的代表理论家:
第一代理论家——新批评学派的奠基者:
(美)艾略特,以写诗出名,代表作是《荒原》、《圣林》、《诗的功能和批评的功能》、《论诗与诗人》等。
韦姆塞特认为,语言的描述意思与情感意思密不可分,只有通过作品的描述内容才可能正确认识它的感情内容。读者的感受则与作品的内容与好坏都无必然联系,不能成为批评对象。
3、对世界的研究:认为文学是自足的,世界没有资格成为文学批评的对象。
4、对作品的研究:把文学批评分为两大类:外在批评和内在批评。内在批
评又称文体批评,把作品视为唯一可靠的依据,是通过分析作品的自身结构去解释和评价它的批评方法。
新批评认为文学的特性只存在于作品之中,文学批评的对象只能是作品。
二、批评的范研究、对情节、主题或中心思想的概括和解释都不是文学批评,它们是“意释邪说”,违背了文学的整体性和有机性。
新批评认为只有一种批评是文学性的,即对作品结构的研究。
三、批评的方法:
1、科学性与客观性:
张力:语言的意思是内涵和外延的总和,外延是明意,内涵是暗意。(退特)
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1)飘零感;(2)等待;(3)时间漫长——树落了叶,人白了头。
自否: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实质上却包含着一条真理的陈述。即诗的语言
和结构上的不协调和不一致,诗的意思正是在这种不协调和不一致中产生。(布鲁克斯)
含混、张力、自否、反讽的相同之处是,都指向文学语言和结构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4、文学知识的标准是合理性。
关键在于诗人怎么说,而不是说什么。
三、有机论:
1、文学的价值存在于它的整体之中。
2、作品的各部分都处在一个语境之中,每个部分既是是受动者又是施动者。
3、形式是作品的生命所在,形式就是意味。
第三节新批评的批评方法论
如顾城的诗:“你看我很远/我看云很近”
如余光中的《民歌》:“中国的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
反讽:表示我们的意思与我们所说的恰恰相反,即反话。还表示期望与结果之间的不一致或对立。(布鲁克斯、沃伦)
如北岛的诗《证明》:“卑鄙是卑鄙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的墓志铭。”
要使批评科学化就得将它建立在客观基础之上。作品是一个客观存在,是可
以验证的。
2、细读法:
作品的复杂含意远远超过它的字面意思,它是隐蔽的,深藏于作品的有机结
构之中,因此必须采用细读法对作品进行仔细推敲分析,从语言和结构中寻找意思的痕迹和线索。
细读法的具体步骤包括:分析语义、语气、语法意象、比喻、象征、音步、格律、态度、和情绪等因素,以辨认出含混、张力、自否、反讽等特性。
第三代理论家——新批评学派的后期核心:
(美)威廉·维姆萨特、韦勒克、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
影响最大的是韦勒克,代表作有《康德在英国》、《文学的学问》、《批评的概念》、《捷克文学散论》、《英国文学溯源》、《文学理论》、《现代文学批评史》等。
第三代理论家20世纪四十年代后都共事于耶鲁大学,被称为“耶鲁集团”。
2、文学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反应,因此它不是现实而是我们对现实的经验。
3、文学的创造就是靠想象力对现实进行剪辑加工,改头换面,甚至歪曲夸大,无中生有,还要用暴力把毫不相干的东西强扭到一起。
二、文学的功能:
1、文学具有一种认知功能,它教给人们知识和真理。
兰色姆认为,科学的知识是片面的和抽象的,使世界失去了肌体,留下了骨
如辛弃疾《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一、批评的对象:
1、对作者的研究:新批评派反对整个作者研究,称之为“意图误置”。作者生平和创作意图与作品内容和价值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韦姆塞特)
2、对读者的研究:反对根据读者感受评诗,称之为“感发误置”,并把其分为四种:
(1)感情感受式批评;
(2)想象感受式批评;
(3)生理感受式批评;
(4)幻觉感受式批评。
后来我们才注意到旁边那只枕头上有人头压过的痕迹。我们当中有一个人从那上面拿起了什么东西,大家凑近一看——这时一股淡淡的干燥发臭的气味钻进了鼻孔——原来是一缕长长的铁灰色头发。”
如《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结尾:
“那男人躺在床上。
我们在那里立了好久,俯视着那没有肉的脸上令人莫测的龇牙咧嘴的样子。那尸体躺在那里,显出一度是拥抱的姿势,但那比爱情更能持久、那战胜了爱情的熬煎的永恒的长眠已经使它驯服了。他所遗留下来的肉体已在破烂的睡衣下腐烂,跟他躺着的木床粘在一起,难分难解了。在他身上和他身旁的枕上,均匀地覆盖着一层长年累月积下来的灰尘。
三、新批评派崛起的原因:
对当时流行的批评模式强烈不满,主要是以下几种:
1、实证主义批评;
2、印象主义批评;
3、新人文主义批评;
4、马克思主义批评。
新批评的“新”,就是对它之前批评方法的反动。
第二节新批评的文学理论
一、文学的本质:
1、文学是一个完整的、自给自足的和封闭的客观实体。
“诗不应该表现,而应该存在。”
(英)瑞恰兹,是一位语义学家,代表作是《文学批评原理》、《意义的意义》、《科学与诗歌》、《美学基础》、《孟子论心:多义性实验》、《修辞哲学》等。
第二代理论家——承上启下者:
(英)威廉·燕卜荪,代表作《七种含混形态》、《论几种田园诗》等。
(英)李维斯;
(美)兰色姆,代表作《新批评》及他的三个学生:阿伦·退特、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被称为“南方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