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基本知识及检测方法

沙门氏菌基本知识及检测方法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
它可以引起人体和动物的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病症包括腹泻、发热、呕吐等。
沙门氏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和动物体内,可以通过感染食物、水源、环境污染等多种途径传播。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及早发现和控制沙门氏菌污染,需要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检测方法。
1. 分类: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中的一种细菌。
根据沙门氏菌的表面抗原和酵素特性,可以将其分为超过2500种不同的血清型。
2.形态特征:沙门氏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呈杆状,大小约为0.7-1.5微米。
在染色过程中,菌体呈现出粗糙的外表。
沙门氏菌有时可以长出长鞭毛,使其具有活跃的运动能力。
3.生长特性:沙门氏菌是嗜好性厌氧菌,但也可以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生长。
最适生长温度为37℃,但也可以在20-45℃范围内生长。
沙门氏菌可以在多种细菌培养基上繁殖。
它主要利用碳源进行代谢,产生酸和气体。
5.病症: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病症包括腹泻、发热、恶心、呕吐等。
在部分情况下,沙门氏菌可以引发严重的感染,包括败血症、心内膜炎和肾脏感染等。
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1.传统培养法:传统培养法是检测沙门氏菌的常用方法。
该方法需要将样品接种到富含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进行孵育。
菌落形成后,可以通过形态、生理和生化特性进行初步鉴定。
然后,通过血清试验、生化特性测试等进行进一步的确认和鉴定。
2.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沙门氏菌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PCR可以对沙门氏菌的特异基因序列进行扩增,从而快速而准确地检测沙门氏菌。
另外,核酸杂交和DNA序列分析等技术也可以用来进行沙门氏菌的检测和鉴定。
3.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
通过检测沙门氏菌的抗原或抗体,可以快速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

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的杆状细菌,是引起沙门氏菌属感染的病原菌。
这种细菌可以引发食物中毒和伤寒症,其中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
因此,对沙门氏菌的快速、准确的检测非常重要。
目前,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传统培养分离法、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以下是关于沙门氏菌检验方法的相关参考内容。
1. 传统培养分离法传统的沙门氏菌检验方法是利用富含寡糖的培养基,如XLD、SS等,以及一些选择性供氧培养基,如亚硫酸和肉汤琼脂培养基等,将样品进行培养。
通过培养,沙门氏菌会形成典型的红色或蓝绿色菌落。
然后,从菌落中挑取纯培养物,并进行生理生化反应和田纳氏试验以确定是否为沙门氏菌。
2.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通过检测沙门氏菌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来诊断沙门氏菌感染。
常用的方法有:- 血清凝集试验:利用特异性沙门氏菌抗原和患者血清,在特定条件下观察血清与抗原的凝集反应,可确定是否感染沙门氏菌。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利用特异性沙门氏菌抗原或抗体和酶标记的二抗,通过检测光学密度来判断是否存在沙门氏菌。
3.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通过检测沙门氏菌的基因或DNA来快速、准确地诊断沙门氏菌感染。
常用的方法有:-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沙门氏菌的DNA片段,然后进行凝胶电泳分析。
PCR可以提供快速、高效的沙门氏菌检测结果。
- 实时荧光PCR:使用带有荧光探针的PCR引物,通过检测荧光信号的强度来定量沙门氏菌的存在量。
- 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芯片上固定了沙门氏菌特异性的探针,可以同时检测多个基因或DNA序列,提高检测效率。
除了上述方法,还可以利用质谱仪等仪器进行快速鉴定,甚至利用抗生素敏感试验、细菌溶解酶试验等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鉴别。
总结起来,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主要包括传统培养分离法、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或联合使用,以提供准确、快速的沙门氏菌检测结果,对于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要点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要点沙门氏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属于肠道致病菌,可引起沙门氏菌感染。
沙门氏菌感染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常通过食物、水源或直接接触感染的动物粪便传播给人类。
沙门氏菌感染主要表现为肠胃炎症状,如腹泻、呕吐、腹痛等,严重情况下可引发败血症和器官损害。
1.形态特征:沙门氏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呈杆状或沙雷氏样形态,通常为直杆状,末端圆钝。
细胞大小为0.6-0.7微米×1.5-5微米。
2.生理特性:沙门氏菌是兼性厌氧菌,可以在缺氧或微氧环境下生长,也可以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进行呼吸代谢。
它可以利用葡萄糖等多种糖类作为碳源,并可以利用硫酸盐和硝酸盐进行呼吸。
3.抗原特性:沙门氏菌具有一些特定的抗原,包括表面纤毛抗原(H抗原)、胞外多糖(O抗原)和胶囊多糖(K抗原)。
其中,H抗原可通过荧光抗原抗体技术检测,O抗原可通过血清凝集试验进行鉴定。
4.对温度和pH的适应能力:沙门氏菌能耐受一定范围内的高温和低温,一般耐受52-55摄氏度的高温,低温下存活良好。
同时,沙门氏菌也能在不同的pH值环境中生存繁殖,pH为4-8时能最好生长。
1.形态学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的形态特征,如杆状形态、大小、末端形态等。
2.生理生化鉴定: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来确定沙门氏菌的特性。
例如,发酵糖类试验、氧需求试验、硫酸盐还原试验等。
3.血清学鉴定:通过血清凝集试验来检测O抗原,可以使用常用的双向血清凝集试验和凝集抑制试验。
4.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PCR技术检测沙门氏菌的DNA序列,可以选择相应得基因进行扩增,再通过序列分析或DNA芯片技术进行检测和鉴定。
总之,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和鉴定要点对于沙门氏菌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及时准确地鉴定沙门氏菌的种类和特性,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处理和预防措施,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
沙门氏菌病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沙门氏菌病概述 02. 沙门氏菌病的预防 03. 沙门氏菌病的治疗 04. 沙门氏菌病的研究进展
1
沙门氏菌病概述
病原体介绍
沙门氏菌:一种 常见的食源性致
病菌
传播途径:通过 食物、水、接触
等方式传播
感染症状:腹泻、 发热、呕吐等
易感人群:儿童、 老人、免疫力低
下者等
4
勤洗手:饭前便后、 接触生肉后都要洗
手
保持厨房清洁:定 期清洁厨房,避免 生熟食物交叉污染
食物煮熟:食物要 煮熟煮透,避免生
食或半熟食
生熟分开:生熟食 物分开存放,避免
交叉污染
疫苗接种
疫苗类型: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重组疫 苗等
接种时间:根据疫苗 类型和接种对象,确 定合适的接种时间
接种对象:易感人群, 如儿童、老人、孕妇 等
接种效果:预防沙门 氏菌病,降低发病率
3
沙门氏菌病的治疗
抗生素治疗
01
抗生素的选择: 根据病情和细 菌种类选择合 适的抗生素
02
抗生素的剂量 和疗程:根据 病情和细菌种 类确定合适的 剂量和疗程
03
抗生素的副作 用:注意抗生 素的副作用, 如过敏反应、 胃肠道反应等
04
抗生素的耐药 性:注意抗生 素的耐药性, 避免滥用抗生 素
传播途径
01
食物传播:食 用被沙门氏菌
污染的食物
02
水源传播:饮 用被沙门氏菌
污染的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3
接触传播:接 触被沙门氏菌
污染的物品
04
空气传播:吸 入被沙门氏菌
污染的空气
临床表现
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 - 流行病学
$
• 传播途径:
• 1.患病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 2.它们可由粪便、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 衣和羊水排出病菌,污染水源和饲料等,经消化 道感染健畜。 • 3.交配或人工授精可发生感染。子宫内感染也有 可能。 • 4.有人认为鼠类可传播本病。 • 5.人类感染一般是由于直接或间接接触引起,特 别是污染的食物。
$
沙门氏菌属
$
沙门氏菌属是肠杆菌科中的一个重要 的菌属,它是一大群在形态、生化学及血 清学相关的细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 菌,大多数为沙门氏菌。所以,沙门氏菌 对于食物卫生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沙门氏菌
$
沙门氏菌属 (Salmonella)是一 大群寄生于人类和动 物肠道内,生化反应 和抗原构造相似的革 兰氏阴性杆菌,有的 专对人类致病,有的 只对动物致病,也有 对人和动物都致病, 这些统称为沙门氏菌。
$
$
$
以抗体为基础的检测方法
$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显著特异性,来进行细菌的 鉴别和血清学定型,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细 菌菌体或鞭毛抗原的特异性抗体的存在,使得人 们可以建立一些快速方法来检测以食品为载体的 病原。 已经建立的沙门氏菌免疫学检测方法有许多种, 大致可分为以酶标抗体(ELISA),荧光抗体染色(免 疫荧光法),同位素标记抗体(放射免疫试验)为基 础的方法及其它多种以抗体为基础,利用乳胶凝 集、免疫传感器、免疫扩散及免疫色谱技术的方 法。但常规中最广泛采用的是以双位点ELISA技术 即夹心ELISA为基础的方法。
沙门氏菌 - 流行病学
$
• 易感动物: • 沙门氏菌属中的许多类型对人、家畜和家 禽以及其他动物均有致病性。各种年龄的 畜禽均可感染,但幼年畜禽较成年者易感。 在猪,本病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的仔猪,以 1一4月龄者发生较多。在牛,以出生30一 40天以后的犊牛最易感。感染的孕畜多数 发生流产。 • 传染源:病畜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 源。
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沙门氏菌属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己发现1800种以上。
除可感染人外,还可感染很多动物包括哺乳类、鸟、爬行类、鱼、两栖类及昆虫。
沙门氏菌病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之一,人畜感染后可呈无症状带菌状态,也可表现为有临床症状的致死疾,它可能加重病态或死亡率,或者降低动物的繁殖生产力。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一大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内,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这些统称为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目前已经发现1800种以上,按抗原成分可分为甲、乙、丙、丁、戊等基本菌型。
其中与人类疾病有关的主要有甲组的副伤寒甲杆菌,乙组的副伤寒乙杆菌和鼠伤寒杆菌,丙组的副伤寒丙杆菌和猪霍乱杆菌,丁组的伤寒和肠炎杆菌。
此菌可引起禽伤寒、鸡白痢、猪霍乱、鼠伤寒沙门氏菌病、猪副伤寒、马流产沙门氏菌病等疾病。
致病性最强的是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其次是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和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
感染沙门氏菌或食用被带菌者粪便污染的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
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
,近日美国多地暴发疑似由生鸡肉引发的沙门氏菌疫情,至少42%患者已入院治疗。
数据显示,已有18个州的278人感染具有耐药性的海德堡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属肠道细菌科,包括那些引起食物中毒、导致肠胃炎、伤寒和副伤寒的细菌。
能引起食物传播性疾病,近年来,已经成为最常见的食物中毒原因。
肠炎沙门氏菌感染通常源于奶制品、禽产品和肉产品;鸡肉和鸡蛋尤其是高风险食品。
沙门氏菌感染的症状通常是肠胃出现问题,包括恶心、腹部绞痛、呕吐和腹泻,一般最多持续7天。
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如果不及时服用抗生素类药品,沙门氏菌感染将导致生命危险。
沙门氏菌菌落形态特征

沙门氏菌菌落形态特征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肠道致病菌,能导致人和动物的沙门氏菌感染(salmonellosis)。
沙门氏菌包括多个不同的菌株,表现出不同的菌落形态特征。
以下是常见沙门氏菌的菌落形态特征的描述:1.菌落外观沙门氏菌的菌落颜色通常为白色、乳白色或淡黄色。
菌落表面光滑,不透明。
随着菌落的生长,它们逐渐扩大并形成不规则边缘。
有些菌株会产生粘液性物质,使菌落表面呈现闪亮或黏滑的外观。
2.菌落直径沙门氏菌的菌落直径通常在1-3毫米之间。
沙门氏菌的菌落大小通常与菌株的毒力有关,毒力较强的菌株通常会形成较大的菌落。
3.菌落形状沙门氏菌的菌落形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圆形:菌落边缘规则,呈现出类似的圆形形状。
-不规则:菌落边缘不规则,没有明确的形状。
-纺锤形:菌落呈现出细长的纺锤形状。
-半月形:菌落的一侧呈现出弧形,类似于月牙形状。
4.菌落质地沙门氏菌的菌落质地通常是中等到粘滑的。
一些菌株会产生黏液性物质,使菌落表面更加黏滑。
除了以上特征,沙门氏菌的菌落还可能表现为发红、发黄或发绿等不同的颜色。
这些变化通常是由于沙门氏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和色素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菌落形态特征仅能初步判断沙门氏菌的存在,对于具体的鉴定和分类,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检测手段,如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血清学分析等。
总结起来,沙门氏菌的菌落形态特征主要包括菌落外观、直径、形状和质地等。
这些特征对于初步鉴定沙门氏菌的存在非常有帮助,但在具体鉴定和分类方面,还需要借助其他的实验和检测手段。
沙门氏菌生化原理

沙门氏菌生化原理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可以引起人类和动物的沙门氏菌感染症,如沙门氏菌肠炎(Salmonellosis)。
沙门氏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种厌氧菌,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存活并生长。
沙门氏菌的生化原理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新陈代谢和营养摄取:沙门氏菌能够利用多种营养物质进行代谢,包括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等。
它产生多种酶来分解和利用这些物质,以满足自身的新陈代谢需求。
2. 吸附和侵入:沙门氏菌通过其表面的附着因子如菌毛和胶囊来吸附在感染宿主细胞表面,然后利用分泌的毒力因子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进行结合和侵入。
沙门氏菌具有特殊的类型三分泌系统(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TTSS),可以将毒力因子注入宿主细胞内,干扰宿主细胞的正常功能。
3. 运动和定位:沙门氏菌具有鞭毛和纤毛等运动器官,它们帮助细菌在粘附于表面的宿主细胞上移动,穿过双层粘膜和肠道上皮细胞等。
4. 毒力因子的产生和作用:沙门氏菌产生多种毒力因子,包括内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等。
这些毒力因子可损伤宿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引起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等。
例如,Salmonella的LPS(脂多糖),是其外膜的主要组分,可以与宿主的Toll样受体4(TLR4)结合,激活炎症反应。
5. 逃避宿主免疫系统:沙门氏菌具有多种抗凝血系统、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的抗原,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此外,它还能通过阻止宿主细胞的凋亡来增强自身的存活。
沙门氏菌的生化原理对于理解这种病原菌的致病机制和感染过程非常重要。
通过深入了解其途径和特征,有助于研究和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从而减少其引起的感染和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本标准代替 GB/T 4789.4-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本标准与 GB/T 4789.4-2008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修改了标准的中英文名称;——修改了标准的范围;——修改了培养基和试剂;——修改了设备和材料;——修改了附录 A。
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 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所代替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4789.4-84、GB 4789.4-1994、GB/T 4789.4-2003、GB/T 4789.4-200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沙门氏菌(Salmonella)的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验。
2 设备和材料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2.1 冰箱:2 ℃~5 ℃。
2.2 恒温培养箱:36 ℃±1 ℃,42 ℃±1 ℃。
2.3 均质器。
2.4 振荡器。
2.5 电子天平:感量 0.1 g。
2.6 无菌锥形瓶:容量 500 mL,250 mL。
2.7 无菌吸管:1 mL(具 0.01 mL 刻度)、10 mL(具 0.1 mL 刻度)或微量移液器及吸头。
2.8 无菌培养皿:直径 90 mm。
2.9 无菌试管:3 mm×50 mm、10 mm×75 mm。
2.10 无菌毛细管2.11 pH 计或 pH 比色管或精密 pH 试纸。
2.12 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
3 培养基和试剂3.1 缓冲蛋白胨水(BPW):见附录 A 中 A.1。
3.2 四硫磺酸钠煌绿(TTB)增菌液:见附录 A 中 A.2。
3.3 亚硒酸盐胱氨酸(SC)增菌液:见附录 A 中 A.3。
3.4 亚硫酸铋(BS)琼脂:见附录 A 中 A.4。
3.5 HE 琼脂:见附录 A 中 A.5。
3.6 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XLD)琼脂:见附录 A 中 A.63.7 沙门氏菌属显色培养基。
3.8 三糖铁(TSI)琼脂:见附录 A 中 A.7。
3.9 蛋白胨水、靛基质试剂:见附录 A 中 A.8。
3.10 尿素琼脂(pH 7.2):见附录 A 中 A.9。
3.11 氰化钾(KCN)培养基:见附录 A 中 A.10。
3.12 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见附录 A 中 A.11。
3.13 糖发酵管:见附录 A 中 A.12。
3.14 邻硝基酚-D 半乳糖苷(ONPG)培养基:见附录 A 中 A.13。
3.15 半固体琼脂:见附录 A 中 A.14。
3.16 丙二酸钠培养基:见附录 A 中 A.15。
3.17 沙门氏菌 O 和 H 诊断血清。
3.18 生化鉴定试剂盒。
4 检验程序沙门氏菌检验程序见图 1。
图 1 沙门氏菌检验程序5 操作步骤5.1 前增菌称取 25 g(mL)样品放入盛有 225 mL BPW 的无菌均质杯中,以 8 000 r/min~10 000 r/min 均质 1 min~2 min,或置于盛有 225 mL BPW 的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 1 min~2 min。
若样品为液态,不需要均质,振荡混匀。
如需测定 pH 值,用 1 mol/mL 无菌 NaOH 或 HCl 调 pH 至 6.8±0.2。
无菌操作将样品转至 500 mL 锥形瓶中,如使用均质袋,可直接进行培养,于 36 ℃±1 ℃培养 8 h~18h。
如为冷冻产品,应在 45 ℃以下不超过 15 min,或 2 ℃~5 ℃不超过 18 h 解冻。
5.2 增菌轻轻摇动培养过的样品混合物,移取 1 mL,转种于 10 mL TTB 内,于 42 ℃±1 ℃培养 18 h~24 h。
同时,另取 1 mL,转种于 10 mL SC 内,于 36 ℃±1 ℃培养 18 h~24 h。
5.3 分离分别用接种环取增菌液 1 环,划线接种于一个 BS 琼脂平板和一个 XLD 琼脂平板(或 HE 琼脂平板或沙门氏菌属显色培养基平板)。
于 36 ℃±1 ℃分别培养 18 h~24 h (XLD 琼脂平板、HE 琼脂平板、沙门氏菌属显色培养基平板)或 40 h~48 h (BS 琼脂平板),观察各个平板上生长的菌落, 各个平板上的菌落特征见表 1。
表1 沙门氏菌属在不同选择性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特征选择性琼脂平板沙门氏菌BS 琼脂菌落为黑色有金属光泽、棕褐色或灰色,菌落周围培养基可呈黑色或棕色;有些菌株形成灰绿色的菌落,周围培养基不变。
HE 琼脂蓝绿色或蓝色,多数菌落中心黑色或几乎全黑色;有些菌株为黄色,中心黑色或几乎全黑色。
XLD 琼脂菌落呈粉红色,带或不带黑色中心,有些菌株可呈现大的带光泽的黑色中心,或呈现全部黑色的菌落;有些菌株为黄色菌落,带或不带黑色中心。
沙门氏菌属显色培养基按照显色培养基的说明进行判定。
5.4 生化试验5.4.1 自选择性琼脂平板上分别挑取 2 个以上典型或可疑菌落,接种三糖铁琼脂,先在斜面划线,再于底层穿刺;接种针不要灭菌,直接接种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和营养琼脂平板,于 36 ℃±1 ℃培养 18 h~24 h,必要时可延长至 48 h。
在三糖铁琼脂和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内,沙门氏菌属的反应结果见表 2。
表 2 沙门氏菌属在三糖铁琼脂和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内的反应结果三糖铁琼脂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初步判断斜面底层产气硫化氢KA+(-)+(-)+可疑沙门氏菌属KA+(-)+(-)-可疑沙门氏菌属AA+(-)+可疑沙门氏菌属AA+/-+/--非沙门氏菌KK+/-+/-+/-非沙门氏菌注:K:产碱,A:产酸;+:阳性,-:阴性;+(-):多数阳性,少数阴性;+/-:阳性或阴性。
注:K:产碱,A:产酸;+:阳性,-:阴性;+(-):多数阳性,少数阴性;+/-:阳性或阴性。
5.4.2 接种三糖铁琼脂和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的同时,可直接接种蛋白胨水(供做靛基质试验)、尿素琼脂(pH7.2)、氰化钾(KCN)培养基,也可在初步判断结果后从营养琼脂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接种。
于 36 ℃±1 ℃培养 18 h~24 h,必要时可延长至 48 h,按表 3 判定结果。
将已挑菌落的平板储存于 2 ℃~5 ℃或室温至少保留 24 h,以备必要时复查。
表 3 沙门氏菌属生化反应初步鉴别表反应序号硫化氢(H2S)pH7.2尿素氰化钾(KCN)赖氨酸脱羧酶A1+---+A2++--+A3----+/-注:+阳性;-阴性;+/-阳性或阴性。
注:+阳性;-阴性;+/-阳性或阴性。
5.4.2.1 反应序号 A1:典型反应判定为沙门氏菌属。
如尿素、KCN 和赖氨酸脱羧酶 3 项中有 1 项异常,按表 4 可判定为沙门氏菌。
如有 2 项异常为非沙门氏菌。
表 4 沙门氏菌属生化反应初步鉴别表pH 7.2 尿素氰化钾(KCN)赖氨酸脱羧酶判定结果---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要求血清学鉴定结果)-++沙门氏菌Ⅳ或Ⅴ(要求符合本群生化特性)+-+沙门氏菌个别变体(要求血清学鉴定结果)注:+表示阳性;+表示阴性。
注:+表示阳性;+表示阴性5.4.2.2 反应序号 A2:补做甘露醇和山梨醇试验,沙门氏菌靛基质阳性变体两项试验结果均为阳性,但需要结合血清学鉴定结果进行判定。
5.4.2.3 反应序号 A3:补做 ONPG。
ONPG 阴性为沙门氏菌,同时赖氨酸脱羧酶阳性,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为赖氨酸脱羧酶阴性。
5.4.2.4 必要时按表 5 进行沙门氏菌生化群的鉴别。
表 5 沙门氏菌属各生化群的鉴别项目ⅠⅡⅢⅣⅤⅥ卫矛醇++--+-山梨醇+++++-水杨苷--+--ONPG--+-+-丙二酸盐-++---KCN---++-注:+表示阳性;-表示阴性。
注:+表示阳性; -表示阴性。
5.4.3 如选择生化鉴定试剂盒或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可根据 5.4.1 的初步判断结果,从营养琼脂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用生理盐水制备成浊度适当的菌悬液,使用生化鉴定试剂盒或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进行鉴定。
5.5 血清学鉴定5.5.1 抗原的准备一般采用 1.2%~1.5%琼脂培养物作为玻片凝集试验用的抗原。
O 血清不凝集时,将菌株接种在琼脂量较高的(如 2%~3%)培养基上再检查;如果是由于Vi 抗原的存在而阻止了 O 凝集反应时,可挑取菌苔于 1 mL 生理盐水中做成浓菌液,于酒精灯火焰上煮沸后再检查。
H 抗原发育不良时,将菌株接种在 0.55%~0.65%半固体琼脂平板的中央,俟菌落蔓延生长时,在其边缘部分取菌检查;或将菌株通过装有 0.3%~0.4%半固体琼脂的小玻管 1 次~2次,自远端取菌培养后再检查。
5.5.2 多价菌体抗原(O)鉴定在玻片上划出 2 个约 1 cm×2 cm 的区域,挑取 1 环待测菌,各放 1/2 环于玻片上的每一区域上部,在其中一个区域下部加 1 滴多价菌体(O)抗血清,在另一区域下部加入 1 滴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再用无菌的接种环或针分别将两个区域内的菌落研成乳状液。
将玻片倾斜摇动混合 1 min,并对着黑暗背景进行观察,任何程度的凝集现象皆为阳性反应。
5.5.3 多价鞭毛抗原(H)鉴定同 5.5.2。
5.5.4 血清学分型(选做项目)5.5.4.1 O 抗原的鉴定用 A~F 多价 O 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同时用生理盐水做对照。
在生理盐水中自凝者为粗糙形菌株,不能分型。
被 A~F 多价 O 血清凝集者,依次用 O4;O3、O10;O7;O8;O9;O2 和 O11 因子血清做凝集试验。
根据试验结果,判定 O 群。
被 O3、O10 血清凝集的菌株,再用 O10、O15、O34、O19 单因子血清做凝集试验,判定 E1、E2、E3、E4 各亚群,每一个 O 抗原成分的最后确定均应根据 O 单因子血清的检查结果,没有 O 单因子血清的要用两个 O 复合因子血清进行核对。
不被 A~F 多价 O 血清凝集者,先用 9 种多价 O 血清检查,如有其中一种血清凝集,则用这种血清所包括的 O 群血清逐一检查,以确定 O 群。
每种多价 O 血清所包括的 O 因子如下:O 多价 1 A,B,C,D,E,F,群(并包括 6,14 群)O 多价 2 13,16,17,18,21 群O 多价 3 28,30,35,38,39 群O 多价 4 40,41,42,43 群O 多价 5 44,45,47,48 群O 多价 6 50,51,52,53 群O 多价 7 55,56,57,58 群O 多价 8 59,60,61,62 群O 多价 9 63,65,66,67 群5.5.4.2 H 抗原的鉴定属于 A~F 各 O 群的常见菌型,依次用表 6 所述 H 因子血清检查第 1 相和第 2 相的 H 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