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医算不算科学

合集下载

【儿科文献】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儿科文献】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儿科文献】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

历代医家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了新一代的健康成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儿科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不断充实发展。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我国儿科医学起源很早,4000年前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记载了20余种病名,其中涉及儿科的有“龋”(龋齿)、“蛊”(寄生虫病),直接记载小儿疾病的有“贞子疾首”,是指商王武丁婡妃之子头部生病。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小儿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五十二病方》这部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里,有“婴儿病癎”、“婴儿瘛”的记述。

《黄帝内经》论述了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以及泄泻、喘鸣等病证的诊断及预后。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治疗外感病、以脏腑辨证论治杂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一时期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疗小儿气鬲病,并记录为儿科最早的医案。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了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儿科医学著作,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隋唐时期,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

详论儿科病因证候255候;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正确的小儿养育观。

几种现代中医药研究方法的概述

几种现代中医药研究方法的概述

几种现代中医药研究方法的概述邓哲【摘要】屠呦呦之诺奖再次像我们证明了中医药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宝库,传统的中医药要与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才能更好的走向国际,造福人类。

而现代中医药的研究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各种研究方法层出不穷。

现就近几年中医药中热点方法进行概述,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奠定基础以及期待更好中医药研究方法的提出。

【关键字】中医药;研究方法;概述;General situation of several of modern research methods in TCM 【Abstract】Tuyouyou, the Nobel prize winner, validates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is a treasury worthy of exploiting. In order to better march for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benefit mankind, modern scientific technology needs to be applied to TCM. However,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TCM is called “encouraging blossoming and contending of all”, and varieties of research methods emerge in endlessly. Now general situation is summarized about the hot methods in TCM in recent years, which aims to lay foundations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TCM and expect better research methods are put forward.【keyword】TCM; research methods; general situation;中医药是我国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在世界医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9《古代科技耀我中华》练习试题含答案解析(共3套)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9《古代科技耀我中华》练习试题含答案解析(共3套)

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9.古代科技耀我中华习题(含解析、答案)1一、填空题1.我国的中医药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世界上(______)。

它独特的(______)、诊疗方法和丰富的中草药,为无数人解除病痛。

2.(______)用(______)年的时间,编写成了总结药物学知识和经验的巨著《本草纲目》。

3.1661年,(______)带领将士收复了台湾。

4.“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独特创造。

我知道的“二十四节气”有:(______)、(______)。

(任意填写两个节气)5.“民以食为天”,几千年来,中国人不仅学会了(__________)和养殖,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___________)。

6.(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第一次以(______)为中心,把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联系起来。

7.在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我们的祖先把一些野生植物培养成(___________)把野生动物训化成家畜,创造了农耕和(____________)技术。

8.南朝科学家(______)较精确的计算圆周率;张衡发明了(______),现代女性科学家(______)研制出抗疟疾的青蒿素。

9.我国四大发明包括(______),活字印刷、火药和(______)。

10.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医学家,如(__________)首创“中医四诊法”,(___________)被称为“医圣”,(__________)发明“麻沸散”,(___________)被称为“药王”。

(___________)花了27年时间,完成了《本草纲目》。

二、选择题11.被称为“文明之母”的是()。

A.活字印刷B.造纸术12.赵州桥的设计者是()。

A.李春B.鲁班13.参阅书籍800多种,费时27年,()最终编写了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A.祖冲之B.李时珍C.张衡D.华佗14.()不是中医药学原理。

A.脑CT B.针灸C.拔火罐D.号脉15.()研制出了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向的地动仪。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年(7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年(7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年(7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篇1【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

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

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20__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

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

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

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

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

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人物故事】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我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

她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她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

过去,包括很多中国人在内的国内外学者专家,都批评中医中药为伪科学。

屠呦呦用诺贝尔医学奖粉碎了他们对中医中药的攻击,奠定了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

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勋、佼佼者,她对科学的贡献是卓著的。

40年前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从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可谓历经千辛万苦。

失败了,推掉重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

在失败面前,他们不言弃,始终执着地追求。

屠呦呦被称着是“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

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尝试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以做到保证药物的万无一失,屠呦呦的肝脏因此受到了损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一、耳与脏腑的关系
耳司听觉,主平衡。耳位于头面部,是清阳之气上通
之处,属“清窍”之一。由于全身各大脉络聚会于耳,使 耳与全身各部及脏腑发生密切联系。与耳有较为密切关系 的脏腑有肾、心、肝胆、肺、脾。
《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

司听觉 宗脉 心
耳清窍
肝、胆
主平衡 所聚 肺

1.耳与肾:
鼻居面中,为阳中之阳,出入清气,属清窍。
行呼吸
主嗅觉

协发音
司清化
肺 脾 鼻 →经络 胆 肾 心
1.鼻与肺 所属关系:肺主鼻,鼻为肺之窍、官。 生理关系:鼻窍通畅,肺气通利;
肺气清利,嗅觉灵敏。 病理关系:肺失宣肃(邪实、虚损)↔ 鼻
塞、鼻齆 诊断关系:鼻为肺窍,肺病反映于鼻。 治疗关系:从肺治鼻—疏风宣肺、益气固表、
晋代 唐代
晋代 葛洪所著《肘后方》记载用韭 菜取食道鱼骨等,首次提出了用药液 (或药末)滴耳治疗耳部疾病。
唐代 太医署是世界上最早的高等医 科学校,其中开设有“耳目口齿科” (颇类今之五官专业)。
孙思邈在所著之《千金要方》、《千 金翼方》提出耳鼻喉局部用药,首次提 出用烧灼法治疗咽喉疾病。
宋代
《圣济总录》首次将咽与喉分属不同之 脏腑:“咽门者,胃气之道路;喉咙者, 肺气之往来,一身之中,气之升降出入, 莫急乎是”。 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颡叫子颇类 今之人工喉。 严用和《济生方》所载苍耳子散至今仍 广泛用于治疗鼻科疾病。
少阳胆经,支脉从目外眦,下行至大迎, 折行于出页。(出页:眼眶下沿至鼻旁 及上牙床的骨,相当于上颌窦的部位。) 少阴心经支脉挟咽,经面部,沿鼻旁上 联目系。 督脉,由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 到上唇。 任脉,环绕口唇,上至龈交,分左右循 鼻旁到二目下。 阳跷脉,从颈外侧、上挟口角,循鼻外 侧到达目内眦。

【9A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

【9A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GB/T13745-92)Classificationandcodedisciplines(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11-01批准,1993-07-01实施)一、说明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学科的分类与代码。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宏观管理和科技统计。

本标准的分类对象是学科,不同于专业和行业,不能代替文献、情报、图书分类及学术上的各种观点。

2.术语:2.1学科: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2.2学科群:学科群是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学科。

每个学科群包含了若干个分支学科。

3.学科分类原则:3.1科学性原则:根据学科研究对象的客观的、本质的属性和主要特征及其之间的相关联系,划分不同的从属关系和并列次序,组成一个有序的学科分类体系。

3.2实用性原则:对学科进行分类和编码,直接为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规划,以及科研经费、科技人才、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统计和管理服务。

3.3简明性原则:对学科层次的划分和组合,力求简单明了。

3.4兼容性原则:考虑国内传统分类体系的继承性和实际使用的延续性,并注意提高国际可比性。

3.5扩延性原则:根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具有高度动态性特征,应为萌芽中的新兴学科留有余地,以便在分类体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得到扩充和延续。

3.6唯一性原则:在标准体系中,一个学科只能用一个名称、一个代码。

4.学科分类依据:本标准依据学科研究对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研究目的、目标等五方面进行划分。

5.编制原则:5.1本标准所列学科应具备其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的形成;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有关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体的建立并展开有效的活动;有关专著和出版物的问世等条件。

5.2本标准仅对一、二、三级学科进行分类。

共设58个一级学科。

门类排列顺序是:A自然科学,代码为110-180;B农业科学,代码为210-240;C医药科学,代码为310-360;D工程与技术科学,代码为410-630;E人文与社会科学,代码为710-910。

【公开课教案】大班科学:神奇的中草药

【公开课教案】大班科学:神奇的中草药

大班科学:神奇的中草药活动目标:1、对中草药产生兴趣。

2、认识几种常见的中草药,知道它们可以治病。

3、体验品尝保健茶的乐趣。

活动准备:1.常见的中草药菊花、枸杞、胖大海、炒山楂、莲子心、陈皮若干。

2.视频“鹿茸救母”课件“常见的中草药”等;活动过程:一、观看“鹿茸救母”的视频,感受鹿茸的神奇,产生对中药的兴趣1.教师引出故事视频,幼儿观看并感受鹿茸的神奇作用。

今天老师要向你们介绍一位小朋友,他叫青阳,青阳从小和他的妈妈生活在一起,他非常非常的爱自己的妈妈,可是有一年,他的妈妈得了很重很重的病,就要死去了,小青阳非常的伤心非常的难过,最后他得知在鹿身上有一样东西可以救他妈妈的命,这东西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后面的视频。

2.引导幼儿回忆“鹿茸救母”的故事提问:是鹿身上的什么东西救了小青阳母亲?小结:七彩鹿的鹿茸熬制的中药把母亲的病治好了,鹿茸神不神奇啊?二、运用多种感官探究操作,认识菊花、枸杞、胖大海等几种生活中常见中草药的名称、特征(一)简单认识几种常见的中草药1.神奇的鹿茸是一种中草药,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些中草药,你们认识吗?师幼共同认识中草药菊花、枸杞、胖大海、炒山楂、莲子心、陈皮等2.巩固认识刚才我们认识了图片中的中草药,现在呀,老师这里也有很多中草药,看看你们都认识吗?(二)请幼儿运用看、捏、闻、尝等方法观察中草药,引导幼儿说出中草药的名称及外形、味道等特征。

在后面桌子上有许多中草药,让我们一起过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看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味道的。

(三)结合课件“常见的中草药”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讲述菊花、枸杞、胖大海等中草药的简单特征。

刚才小朋友们都认真观察了,也闻、尝过了这些中草药,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小结:中草药是有五颜六色的,每种药都有它不同的味道。

小提示:并不是所有的中草药都可以直接品尝的,还有些中草药带有微微的毒性,需要医生对应病症开出相应药方,经过煮、煎才能服用。

大班科学实验公开课教案

大班科学实验公开课教案

大班科学实验公开课教案大班科学实验公开课教案「篇一」【教材分析】中草药是我国医学的宝费财富,是我们健康的守护神。

幼儿在生活中应该接触过菊花、构杞、山楂等中草药,生病时,家长也会带幼儿看中医、吃中药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中草药,引导幼儿感知观察、探索体验,让幼儿了解中草药的神奇,进一步激发幼儿对中草药的探究兴。

【活动准备】1.杯子、句子幼儿每人1套,菊花、枸杞、胖大海、炒山楂、莲子心、陈皮等常见的中草药。

2.《鹿茸救母》、《神奇的中草药》、《走进大药房》,幼儿素质发展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包》课件8,“幼儿学习材料《我爱你中国》3.提前请家长与幼儿交流,帮助幼儿了解有关常见中草药的知识。

【活动目标】1.知道菊花、枸杞、胖大海等几种生活中常见中草药的名称和特征,了解它们简单的保健、治病作用。

2.观察并说出中草药的神奇,尝试根据药方简单配药、泡药、尝药。

3.感受中草药的神奇,以及与人们健康生活的关系,萌发对中草药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建议】1.请幼儿观看《鹿救母》的视频,感受鹿茸的神奇。

(1)播放故事视频,幼儿观看并感受鹿茸的神奇作用。

(2)引导幼儿回忆《鹿茸救母》的故事。

提问:故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是什么治好了母亲的病?小结:青阳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七彩鹿的鹿茸熬制的中药把奄奄一息的母亲治好了。

鹿真神奇。

2.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探究操作,认识菊花、构杞、胖大海等几种生活中常见中草药的名称、特征及来源。

(1)请幼儿运用看、捏、闻、尝等方法观察中草药,引导幼儿说出中草药的名称、外形、味道等。

(2)请幼儿结合课件(常见的中草药)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讲述菊花、构杞、胖大海等中草药的简单特征。

提问:你发现了哪些中草药?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味道?小结:中草药中有红有绿;有的捏上去软软的,有的硬硬的;味道有甜的也酸的,有的闻起来还有清香味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医是科学
研究生二队成浩 217081203034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物。

认为中医是“伪科学”者,以一元的西医标准来衡量中医,本质上是欧洲中心主义者。

其实,西医和中医一样,都是地方性知识,都因有效用而被认可,都是科学。

中西医之争的实质是不同派别在医学领域争夺权力、利益的表现。

一、中医的科学性
什么是科学?1888 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辞海》1979 年版对科学下的定义: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

《辞海》1999年版的“科学”定义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由此不难看出,科学是知识体系,科学是实践的结晶。

而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一门科学,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

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医学逐步形成了具有完整而独特理论体系的生命科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当今世界医学与治疗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说中医是科学,是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科学,同时又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的医疗体系。

强调中医是科学,不是说中医非常完备,不是说中医不需要发展。

恰恰相反,正因为中医是科学,科学是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的,因
此中医也需要发展,也需要借助现代科技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和实践。

但不能因为中医是发展着的,就否定中医是科学,更不应该以风马牛不相及的所谓论据来论证中医不是科学。

二、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社会建构论从社会的维度出发,认识社会,寻找社会背后隐藏的秩序,挖掘社会语境中的政治因素;把科学、知识与社会、文化联系起来,关心科学知识与其相关性的特征。

就中医和西医而言,他们是东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历史产物。

(一)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中医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是内在的超越,不会在现实世界和超越世界之间划出鸿沟。

以动态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把握世界。

具体到认识人本身时,则把人当作是一有理性、有情感、有意志也有欲望的生命整体来看待。

“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人是万物之灵。

而天地万物的运行,是“气”聚散生化的无穷过程。

“气”的分化过程,一般用阴、阳、五行来解释。

中医理论的阴阳五行就是天人合一、天道与人道和谐运行思想在中医学上的具体表现。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取法于天地之阴阳,调和于五行之术数”,阴阳五行确立了中医理论的基本范畴、原则和基本特质。

中医所讲的气、经络、阴阳、五行等都是与宇宙的运行变化一致的,“人生是小宇宙,宇宙是大人生”。

中医把人看作是处于运行变化的有机整体,而不是机械的可分的实体,经络是作为活生生的人的气的运行,而非实在的物质。

李时珍曾指出:经络乃“内视隧道,唯返观者能察照之”。

所以,中医的辩证施治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望闻问切、针灸骨科等都是根据人体经络运行而实施的医治方法。

面对活生生的人体,难以用精确的语言来作僵硬的量化,更多的是通过医生个体的感悟来施行,充满着人文文化的气息。

(二)西医与西方科学文化息息相关
西医与西方文化的价值系统息息相关。

西方文化的价值系统是外在的超越,在现实世界和超越世界划出了明显的界限。

世界被二分了。

西方文化的外倾精神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近代意义上的科学,是以主客二分为前提的。

主客二分的模式,使客体处于主体之外,成为主体认识、利用、控制的对象。

而机械论的盛行,则使得客体成为被主体分解的机器,从而,人本身也成了被分割、被肢解的对象。

即使在希腊人的有机观中,人也是由“心”“物”两种元素合成的。

谢尔德拉克把这种主客二分模式称为机器范式,是物理学的隐喻。

机械论思想深深影响着近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西医与近代科学的机械论特征同质。

西医通过对人体的解剖来认识人,寻找发病、治病的根据。

在对人体解剖时,西医把人体看作是无生命的客体,是可以加以分解成各个不同部分的客体对象。

在西医学的观念中,病人只是医生治病的对象,相对作为主体的医生是客体。

生把病人的病处看作病灶,看作是“机器”的某个部位(零件)出了问题,所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成为西医治病的一般原则。

近代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客体的概念化,可以用数学上的精确语言来描述客体,这种思想方法扩展到其他一切领域并占了主导
地位(胡塞尔对此有过深刻的批判)。

西医的基本范畴、概念和特征等也是用数学上的精确语言来表示,把活生生的人体量化为毫无生命力的数学数字,抽空了现实生活意义的数字,确实具有一定的标准性。

(三)中医和西医在实践上具有不可通约性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范式。

中医以阴阳五行为基本模型,说明生理、心理、病理,形成一套脏腑和经络学说,临床施行辩证施治的医疗原则。

西医以机械论为基础,用解剖学和化学为理论。

中医的定义是功能性的定义,是系统内的整体结构功能的定义。

故中医讲究的是人体的整体协调,气血畅通,讲究的是人体的“中和”;西医讲究的是人的局部部位,单个器官,是对人体病灶的诊断。

西医与西方哲学的“原子论”相关,要求的是可分的、可看的具体的东西;中医和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相关,重视的是关系,看的是人体整个系统的运行状况。

故对于中医所讲的经络,在西医看来是不存在的,因为气不仅不可分,而且变化万千,气的运行即经络,一旦人的气不流动了,经络就不存在了。

三、中医是科学
在欧洲进行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作为欧洲科学成果的西医与欧洲殖民者一道扩张到世界各地,一方面对殖民地国家的医学进行粗暴的文化干涉,另一方面还充分吸收了殖民地各国医学的有效成分,不断扩展着自身有效效用的范围和疗效。

这样,西医具有了地方知识的全球意义,掩盖了其作为地方性特征的特点,从表面上夸大了西医具有“公共知识成果”的一面,同时也存在低估地方性知识普遍性的一面;
又由于欧洲文化长期处于霸权地位,西医以欧洲文化为依托,以及西医本身的特点,使得西医能够不断在全球传播,结果是不断抢占着不同地域医学的地位和权力。

说到底,西医的优越地位是西方文化霸权的产物。

作为浓缩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没有扩张的经历和霸权的地位,所以仅仅被看作是中国本土的地方性成果。

但无论西医怎样普及,还是和中医一样是地方性成果,都因有疗效而使人认可,甚至成为一种信念,因而都是科学。

在世界逐渐走向全球化的同时,多元化趋势也日趋明显。

文化多元主义认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合理性和平等性,要求对不同价值予以平等与尊重,主张以包容的态度承认多种文化并存,并且在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

在文化多元主义看来,文化没有好坏之分,文化没有客观的标准,不能将自己的文化标准强加于其他不同的文化之上。

多元文化的并存是现实的客观存在,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社会建构主义作为多元文化论的一个派别,虽然片面夸大了权力、利益在科学知识产生中的作用,从“实在论”的一极走到了“社会论”的另一极,但它指出了科学活动的地方性和情景相关性,承认不同文化存在的价值合理性,为我们透视中西医之争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而认识到:中医和西医各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想抹杀任何一方的作用都是不可能的,也是行不通的。

认为中医是“伪科学”派从本质上说是欧洲中心主义者,是科学主义者。

其错误之处在于:认为只有出身欧洲的西医才是科学,只有检验西医的标准才是医学上唯一的科学标准,这是以机械论为基础的科
学主义者,是“科学至上”在医学上的具体表现,在哲学思维方式上属于排斥性的非此即彼的二分法。

把中医和西医放在同一个范式中比较本身就不合适,而且用西医的标准来判断中医,当然不会得出中医是科学的结论。

认为中医是“伪科学”派显然还处在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里,用实证主义的一元标准(西医的标准)来衡量多元的地方性知识。

近年来,随着全球掀起回归自然的浪潮和世界植物药物的复兴,中医药开始加速进入国际市场,成为发展最快的传统产业。

我国与 90 多个国家签订了含有中医药合作条款的政府协议;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承认中医药,如中医在澳大利亚、南非等国以法律形式得到承认和保护;针灸在许多国家获得法律许可。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约有 40 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走向世界不是偶然的,而是其疗效得到患者认可,才能得以大发展。

我们不必妄自尊大,也不必妄自菲薄;我们不要敝帚自珍,也不要数典忘祖。

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医,既要看到其贡献,也要看到其不足,从而去发展中医、完善中医,使其为人民健康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