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阶段特点

【具体史实】 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 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北方各族封建 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为三省六部制奠基); 北魏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隋文帝废除九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 中正制);
经济: 农业:《齐民要术》、间作、套作技术,绿肥种植、 曹魏翻车(灌溉工具),北魏均田制、三国屯田制; 耕耙耱技术,。江南得到开发,开始赶上北方。 手工业: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商业:社会动荡,北方商业波动性大;南方商业小幅 发展,商税及其相关税种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 的主要来源;南方商业有所发展,出现草市和草市尉。
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 (4)性质:
封建地主利益。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
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 土地所有制类别 国有土地所有制 (官田) 君主土地 土地 私有制 私有 地主土地 私有制 制 自耕农土 地私有制 特点 所有权属于国家; 北魏隋唐均田制 主要供君主私人 开支 土地兼并成为扩 大地产的主途径 拥有很少土地, 或完全没有土地 备注 不是主要类型, 但一直存在;
智者的选择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的必要性: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 据局面。(政治前提) 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3.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原比较先进。 4.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 治集团内部矛盾,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 治面临危,必须做出抉择。 可能性: 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 的坚定态度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
1.(2014· 海南高考)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 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 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 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 时 (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有利条件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②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 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 了封建化的进程;
③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
④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 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②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健全了县 以下的地方行政组织,使国家到基层的行政体 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③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禁止官吏 贪赃枉法。结果使吏治有所好转。
④迁都洛阳。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 中心,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民族融 合,加强了对中原的控制。
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至在与南朝交战
时,以其他族士兵
为肉篱,其残暴统治终于激化了社会矛盾。 -----精品文档------
宗主督护制的弊端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 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 方。政府由于无力 消灭豪强势力,被 迫承认其合法性, 地方的赋税、徭役 也由他们代管、征 收。他们往往隐瞒 户籍,借机逃避赋 税。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均田制与三长制
思考: ①、什么 均田制? ②、北魏能够实行均田制的前提、目的是什么? ③、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政府分配给农
民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 ④、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均田制
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 性质:
⑴鲜卑族逐渐汉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 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⑵鲜卑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合作与探究
1引言: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xx南北朝xx十五讲引言:xx南北朝的时代特征从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前后300多年间,在中国内地农耕社会的地域范围内,建立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政权,如曹魏、蜀汉、孙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宋、齐、梁、陈,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这些政权,总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若以曹魏代表三国,又称为魏晋南北朝。
从宏观的角度看,立足于与秦汉、隋唐的比较,魏晋南北朝略具如下时代特征:其一,深层的分裂局面。
这一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只有21年,即280年司马氏灭吴,到301年“八王之乱”全面爆发。
而即便是这21年,西晋也没有恢复东汉盛时的版图:鲜卑基本已据有匈奴旧地,并日益南下;渭北高原以北至河套已为羌胡所占;内徙的匈奴人实际已控制了今山西的北部。
西晋以前,有三国的鼎立;西晋以后直到隋朝统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始终分属不同的政权,黄河流域更是始终存在两个以上的政权,甚至同时有十多个政权存在。
在政局或南北分裂或东西对峙或地区割据的长期影响下,各别地域的经济、文化、学术、政治乃至心理,也逐渐“地域”色彩浓厚,“地域”独立趋势加强。
地域意识的强化与地域传统的生成,也是一种“分裂”。
又即便在同一政权的内部,也有着明显的地区军事割据倾向,如东晋南朝的州镇,北朝的镇戍,这既造成了中央与地方的争衡、内外的对抗,也进一步加深了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局面下的地区割据与对抗其二,复杂的民族关系。
四周的边疆民族南下北上、东进西入,迁徙频繁,造成民族成份复杂,民族融合(自然的融合与强制的融合即战争)加速,民族战争剧烈,民族更替迅速。
北方地区的主角是入主的“五胡”与留居的汉族,在北方整体“胡化”的同时,是颇多艰难曲折的胡人的逐渐“汉化”;在南方,则特别表现为退守南方的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以及越蛮俚僚的自然融合与强制融合,这也是一种“汉化”。
如果再考虑到周边特别是蒙古高原、东北、西域的民族,则魏晋南北朝历史实际是由北方边疆民族(重要者先后有鲜卑、羌胡、高句丽、柔然、高车、突厥等)、中原地区(曹魏、西晋、十六国北朝)、南方六朝三大地域所构成的。
高中历史-单元总结

单元总结提升(二)一、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1.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士族制度形成并发展,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出现盛世局面。
2.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耕经济遭到破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改进,封建经济空前繁荣。
3.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数学和农学等为代表的科技继续领先世界,佛教广泛传播、思想活跃,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唐朝佛道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呈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学复兴,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
4.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奠定基础;唐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5.对外交往: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二、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1.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组织严密的封建中央官僚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使官吏选拔权归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教育及文学艺术的发展。
2.经济制度(1)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2)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3)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易错点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不是历史的倒退东汉末年,其统治实际上已经瓦解,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分裂。
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
典例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颁布法令“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地方官“不得擅兴发。
高中历史选修一3.1.2北魏孝文帝改革(修) 2

一、改革的背景(智者的选择) (一)改革的前提 ——北魏的崛起和统一北方
北 魏 疆 域 图
(四)移风易俗
2、措施: (2)讲汉语:495年,面谕朝臣,禁止30岁以 下的官员说鲜卑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 (3)改汉姓:孝文帝改皇帝拓跋氏为元氏, 宣布与汉族同源,抹去了皇室的鲜卑族标志; 之后,他用行政命令改鲜卑复姓为音近的单音 汉姓。(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
(四)移风易俗 2、措施:
4)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民族大 融合时期。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
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 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 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 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 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二)改革的必要性 ——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 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 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没有俸禄的官吏贪污 搜刮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 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 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1、迁都原因 平城(劣势) 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 发,交通不便 产粮有限,不足承载发 展需要 保守势力强大 易受强敌威胁,不利于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两座重要的高峰,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标志着中国历史从北魏五胡乱华到辉煌的唐朝,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华夏文明发展进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民族大融合。
三国时期,五胡乱华结束后,北方部族不断向南方渗入,融入汉族,使汉族族群由原先的少数民族大转变为当时中国统治者和主流民族。
北朝时期,两晋进一步促进了北方各部族的大融合,使中国大陆文化进一步延伸,从而形成今天的多民族文化。
二、宗教文化的发展。
北朝时期,实行的宗教政策既兼容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又扶植基督教,促进了宗教文化的多元发展,标志着中国宗教文化新的发展阶段的开启。
三、社会的多元化。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的变迁和民族大融合,社会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各种社会团体,如士大夫、农民、商贩等,出现了商品经济和出现了由金钱取代土地作为社会经济交换媒介的新形态,形成了以金钱为基础的今天的文明。
四、文化的繁荣发展。
唐朝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不仅兴建了大量的宫殿、寺庙,也激励了很多著名诗人,对中国文学、艺术、书法等都影响深远。
总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明发展上辉煌高峰的时期。
在此期间,民族大融合、宗教文化的多元发展、社会的多元化及文化的繁荣发展等,为中国文明
进入新的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阶段性特征

魏晋南北朝阶段性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同时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如竹林七贤等)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政治:中央机构的三省六部制开始形成,(注:三省制雏形出现于曹魏时期,六部制雏形出现于北周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东晋四大家族:琅琊王氏、陈留谢氏、桓氏、庾氏)。
经济:农业上出现翻车,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耕耙耱技术,手工业方面发明了灌钢法,北朝烧出了成熟的白瓷。
商业上出现了草市——但因为战乱,北方的商业一度遭到破坏。
文化:佛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贾思勰编纂《齐民要术》,文人画开始出现——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等。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它是秦汉晋隋唐五代以后的第二次封建社会史,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繁荣的重要时期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分层、政治分立、文化华丽,经济繁荣,思想交融,由此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特征。
首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明显的社会分层现象,从上到下依次是高级贵族、中央官员、地方官员、庶民和奴隶,这层层从上至下地等级分明。
其次,政治分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征的重要内容,多数地方建立自己的政权,各自独立,形成了俗称的“十六国”政治,多个国家彼此竞争,使政治分立变得更加明显。
实现一个强大的统一社会一事仍旧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此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不仅形成了有“六朝文化”之称的文学文化,而且由于节度使制度的发展,也加快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文化的进步,人们的精神文化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古凫文学、佛学、道教、儒学在当时也相繁盛。
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繁荣也不容小觑,由于封建制的转变,各政权的实力得到了加强,国力也有了显著的增强。
此外,废除了汉代的三百六十五户制,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使得在土地上形成了完全的地主资产阶级经济,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最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前朝历史文化的消亡和汉文化的复兴,形成了一种多元的思想文化环境,不同的思想流派,如儒家、佛家、道家、释教等,也在当时发展壮大,俨然成为一种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思想文化状况,以无般异的宏大视野,展台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独特面貌。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繁荣而又激荡的时期,它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历史性的飞跃和发展,营造了独特的封建社会文明环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面临什么严峻的问题?
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 俑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 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 “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 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 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 普遍现象。然而, “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 “马 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 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 问题。可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 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那么,又是什么 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 革运动呢?
邻长——里长——党长 ③职能: 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 发 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认识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 化
北魏政府
北魏政府
宗主
州郡
农民
农民 邻长里长党长
④影响: ①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②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主督护制,改行三长 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
制。三长制的实行, 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 直接掌握的编户(指 编入户籍的平民),
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 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 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
和兵役。
它改变了以往豪强地主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
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
权的巩固。
①目的: A、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并且激化了地方 与中央的矛盾。 B、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②内容:
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至在与南朝交战
时,以其他族士兵
为肉篱,其残暴统治终于激化了社会矛盾。
宗主督护制的弊端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 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 方。政府由于无力 消灭豪强势力,被 迫承认其合法性, 地方的赋税、徭役 也由他们代管、征 收。他们往往隐瞒 户籍,借机逃避赋 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你对这个时代还知道些什么?
• 花木兰 孔雀东南飞 梁祝 驸马 门神 • 王羲之 顾恺之 祖冲之 陶渊明 • 谢灵运 郦道元 九品中正制 • 淝水之战 北府兵 麦积山石窟 •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莫高窟 少林寺 • 《齐民要术》 《说文解字》 《文心雕龙》
你知道哪些与这个时代有关的成语故事?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的崛起
⑴族源: 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 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 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
⑵崛起: 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迁都平城(山西大同) ,次年称帝,是为
道武帝
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
该图反映北魏政治生活的 哪一特点? A.军事征伐 B.娱乐休闲 C.社会风俗 它创造怎样的辉煌?
民族矛盾激化
北魏统一北方后,与汉族的经济与文化相
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虽然各
民族在一起生活,
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 相互融合是社会发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 为肉篱”。在战争时,鲜卑 拓跋贵族往往驱使汉族和其
展的必然趋势,但 鲜卑贵族实行民族
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 歧视政策,对各族
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 百姓巧取豪夺,甚
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
的发展,孝文帝拓跋宏
即位后,
由祖母
冯太后
北魏孝文帝
主持开
始了改革。拓跋宏当时只有5岁,
所以早期改革的决策者是冯太后。Fra bibliotek北魏冯太后
永固陵石券门。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与强大(由游牧到定 居农耕;建立政权定都平城) 2、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 混乱(439年) 3、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4、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 矛盾(民族歧视政策;宗主督护制) 5、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 先进汉文化的坚定态度
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后,
前秦瓦解。386
年,拓拔部的首
领拓拔珪乘机复
国,改国号魏,
后来定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
历史上称为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
了北方,结束了
北魏疆域图
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⑴统一:439年 ⑵意义
①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 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 融合
赋税制度混乱
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 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
不同等第将税送到
不同地区。可实际
征税时,并不按这
个征收。一是由于
世家大族隐瞒田地 和人口;二是官吏
平城宫殿遗址
们畏于权势,多与 地主勾结,地主所
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
冯太后与孝文帝
为了缓和日益尖锐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
的徭役和兵役。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一
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产 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 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改行三长制
在推行均田制的
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
同时,北魏废除了宗 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
• 东床袒腹 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 • 草木皆兵 江郎才尽 皮里阳秋 • 中流砥柱 闻鸡起舞 东山再起 •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南柯一梦 • 步步莲花 黄粱一梦 骑虎难下
与
北 魏
民孝
族文
融帝
合
改 革
课程标准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朝代发展线索
吴
东 汉
魏
西 晋
蜀
东北
魏齐
十北
六 国
魏
西北 魏周
隋
东 晋宋 齐 梁陈
“鲜卑”作为一个 部落集团的名称, 约始见于东汉。鲜 卑一名,有学者认 为鲜卑即“犀毗”, 亦称“师比“,指 胡人的带钩而言。
“鲜卑”意为瑞祥 或神,合之为瑞兽 或神兽。
最新考古 已证实,位 于内蒙古 大兴安岭 的嘎仙洞 内的石刻 祝文刻写 的是鲜卑 族拓跋部 的祭祖文 字,证明该 地区是拓 跋部的发 源地。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均田制与三长制
思考: ①、什么 均田制? ②、北魏能够实行均田制的前提、目的是什么? ③、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政府分配给农
民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 ④、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均田制
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 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