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1节 碰撞

合集下载

1.1 探究动量变化与冲量的关系

1.1  探究动量变化与冲量的关系

问题12:阅读教材“动量定理的应用”,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吗? 3、杂技表演时,常可看见有人用铁锤猛击放在“大力士”身上的大石 块,石裂而人不伤,这又是为什么?
4、建筑工人或蹦极 运动员身上绑的安全 带是有弹性的橡皮绳 还是不易伸长的麻绳?
小实验
非弹性绳断
橡皮绳不断
问题12:阅读教材“动量定理的应用”,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吗?
问题10:“家庭作业与活动2”思考:如何利用动量定理解题?
一个质量为60kg的人
从高处跳下,落地时
的速度为5m/s他本能
的弯曲膝盖,经1s后 停下来,求他受到地 面的平均作用力 (g取 10m/s2) 。
取向上为正方向, 男孩的初动量为: p=mv=60×5 kg· m/s=300kg· m/s m/s 男孩的末动量为 p'=mv'= 0kg· 解析 由动量定理知
沿垒球飞向球棒时的 方向建立坐标轴,垒球的初动 量为 p=mv=0.18×25 kg· m/s=4.5kg· m/s 垒球的末动量为 p'=mv'=(-0.18)×25 kg· m/s= - 8.1kg· m/s 由动量定理知垒球所受的平均作用力为
解析
p p 8.1 4.5 F N = 1260N t 0.01
FN
mg 正方向
问题10:“家庭作业与活动2”思考:如何利用动量定理解题?
动量定理的应用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一般为单个物体;
2、明确物理过程:受力分析,求出合外力的冲量; 3、明确研究对象的初末状态及相应的动量; 4、选定正方向,确定在物理过程中研究对象的动量的变化; 5、根据动量定理列方程,统一单位后代入数据求解。
问题5:通过阅读课本,你对动量(momentum)有哪些认识呢? 1、定义:物体的质量m和速度v的乘积mv叫做动量,用p表示, 公式表示为 p=mv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动量的单位是:千克· 米/秒,符号 kg· m/s 。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动量守恒定律第1节动量知识点一寻求碰撞中的不变量【案例1】两个大小相同的小球的碰撞(1)如图甲所示,两根长度相同的线绳,分别悬挂A、B质量相同的球,拉起A球,然后放开,该球与静止的B球发生碰撞。

碰撞后,A球停止运动,B球摆到A球原来的高度。

(2)如图乙所示,A球换成大小相同的C球,使C球质量大于B球质量,用手拉起C球至某一高度后放开,撞击静止的B球,发现碰撞后B球获得较大的速度,摆起的最大高度大于C 球被拉起的高度。

实验现象猜想:(1)两个物体碰撞前后可能动能之和不变,所以质量小的球速度大;(2)两个物体碰撞前后速度与质量乘积之和可能是不变的。

【案例2】利用滑轨探究一维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为了研究水平方向的一维碰撞,滑轨必须调水平。

(1)质量的测量:用天平测量小车的质量。

(2)速度的测量:利用公式v=ΔxΔt,式中Δx为小车上挡光片的宽度,Δt为数字计时器显示的挡光片经过光电门的时间。

实验结论:此实验中两小车碰撞前后动能之和并不相等,但是质量和速度的乘积之和基本不变。

1.实验误差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摩擦力的存在,利用滑轨进行实验,调节时注意利用水平仪,确保滑轨水平。

2.利用滑轨结合光电门进行实验探究不仅能保证碰撞是一维的,还可以做出多种情形的碰撞,物体碰撞前后速度的测量简单,误差较小,准确性较高,是最佳探究方案。

知识点二动量❶定义:质量和速度的乘积mv定义为物体的动量,用字母p表示。

❷表达式:p=mv。

❸单位:千克米每秒,符号是kg·m/s。

❹方向:动量是矢量,它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

1.对动量的理解(1)瞬时性:通常说物体的动量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动量,动量的大小可用p=mv表示。

(2)矢量性:动量的方向与物体的瞬时速度的方向相同。

(3)相对性:因物体的速度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故物体的动量也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

2.动量的变化量(1)表达式Δp=p2-p1,该式为矢量式,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当p2、p1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可规定正方向,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

高中物理第一章碰撞与动量守恒第二节动量动量守恒定律课件粤教版选修3-

高中物理第一章碰撞与动量守恒第二节动量动量守恒定律课件粤教版选修3-

p1=mv1=5×10-3×39.06 kg·m/s=0.125 kg·m/s, p2=mv2=-5×10-3×334.62 kg·m/s=-0.475 kg·m/s, 所以动量的变化量 Δp=p2-p1=-0.475 kg·m/s- 0.125 kg·m/s=-0.600 kg·m/s. 即羽毛球的动量变化量大小为 0.600 kg·m/s,方向与 羽毛球飞来的方向相反. (2)羽毛球的初速度:v=25 m/s,羽毛球的末速度:v′
知识点一 动量及其改变
提炼知识 1.动量. (1)定义:运动物体的质量和它的速度的乘积叫作物 体的动量,用符号 p 表示. (2)定义式:p=mv.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动量的单位是千克米每 秒,符号是 kg·m/s.
(4)矢量性:动量是矢量,它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 同.
2.冲量. (1)定义:物体受到的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作 力的冲量,用符号 I 表示. (2)定义式:I=F·t.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冲量的单位是牛·秒,符 号是 N·s.
答案:BD
2.一质量为 m 的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的大
小为 v,当物体从某位置转过14周期时,动量改变量的大
小为( )
A.0
B.mv
C. 2mv
D.2mv
解析: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动量大小不变,但方 向在发生变化,故计算动量变化 Δp 时应使用平行四边形 定则.
如图所示,设 p 为初动量,p′为末动量,而由于 p、p′, 大小均为 mv,且 p′与 p 垂直,则 Δp 大小 为 2mv.选项 C 正确.
解析:由 Ft=Δp 知,Ft 越大,Δp 越大,但动量不 一定大,它还与初状态的动量有关;冲量不仅与 Δp 大小 相等,而且方向相同.由 F=p′t-p,物体所受合外力越 大,动量变化越快.

教科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1节动量

教科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1节动量

3.如图所示,在水平光滑桌面上有两辆静止的小车A和B,质 量之比为mA∶mB=3∶1.将两车用细线拴在一起,中间有一 被压缩的弹簧,烧断细线后至弹簧恢复原长前的某一时刻, 两辆小车的( B ) A.加速度大小之比aA∶aB=1∶1 B.速度大小之比vA∶vB=1∶3 C.动能之比EkA∶EkB=1∶1 D.动量大小之比pA∶pB=1∶3
(N·S)
k(g·mJ)2/s2
若速度变化, 则Δp一定不为零
若速度变化, ΔEk可能为零
动量与动能间量值关系:
p 2mEk
Ek
p2 2m
动量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在确定动量是否相等时 要注意以下两点: (1)动量相等是指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2)动量是状态量,动量相等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 位置时的动量相等,而不是对应某一时间段或某一运动过 程.
4.有一个质量为3m的爆竹被斜向上抛出,到达最高点时速 度大小为v0、方向水平向东;在最高点炸裂成质量不等的两 块,其中一块质量为2m,速度大小为v,方向水平向东,已知另 一块速度方向水平向西,则另一块的速度大小是( C ) A.v-3v0 B.3v-2v0 C.2v-3v0 D.2v0+v
1.1 动量
生活 实例
打台球
打网球
汽车碰撞实验
愤怒的小鸟 伤不起的飞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牛顿摆
牛顿摆是一个1960年代发明的桌面演示装置,五个质量相同的球体由吊绳固定, 彼此紧密排列。又叫:牛顿摆球、动量守恒摆球、永动球、物理撞球、碰碰球等。
牛顿摆是由法国物理学家伊丹·马略特(Edme Mariotte)最早于1676年提出的。 当摆动最右侧的球并在回摆时碰撞紧密排列的另外四个球,最左边的球将被弹出,并 仅有最左边的球被弹出。

高中物理 第一章 碰撞与动量守恒 第1节 碰撞教学案 5

高中物理 第一章 碰撞与动量守恒 第1节 碰撞教学案 5

第1节碰__撞(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1)一、碰撞现象1.碰撞做相对运动的两个(或几个)物体相遇而发生相互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过程。

2.碰撞特点(1)时间特点:在碰撞过程中,相互作用时间很短。

(2)相互作用力特点:在碰撞过程中,相互作用力远远大于外力。

(3)位移特点:在碰撞过程中,物体发生速度突变时,位移极小,可认为物体在碰撞前后仍在同一位置。

试列举几种常见的碰撞过程。

提示:棒球运动中,击球过程;子弹射中靶子的过程;重物坠地过程等。

二、用气垫导轨探究碰撞中动能的变化1.实验器材气垫导轨,数字计时器、滑块和光电门,挡光条和弹簧片等。

2.探究过程(1)滑块质量的测量仪器:天平。

(2)滑块速度的测量仪器:挡光条及光电门。

(3)数据记录及分析,碰撞前、后动能的计算。

三、碰撞的分类1.按碰撞过程中机械能是否损失分为:(1)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动能不变,即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能相等,E k1+E k2=E k1′+E k2′。

(2)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有动能损失,即动能不守恒,碰撞后系统的总动能小于碰撞前系统的总动能。

E k1′+E k2′<E k1+E k2。

(3)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两物体黏合在一起,具有相同的速度,这种碰撞动能损失最大。

2.按碰撞前后,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沿同一条直线可分为:(1)对心碰撞(正碰):碰撞前后,物体的运动方向沿同一条直线。

(2)非对心碰撞(斜碰):碰撞前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高中阶段只研究正碰)。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1)探究一维碰撞中的不变量1.探究方案方案一:利用气垫导轨实现一维碰撞 (1)质量的测量:用天平测量。

(2)速度的测量:v =ΔxΔt ,式中Δx 为滑块(挡光片)的宽度,Δt 为数字计时器显示的滑块(挡光片)经过光电门的时间。

(3)各种碰撞情景的实现:利用弹簧片、细绳、弹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设计各种类型的碰撞,利用滑块上加重物的方法改变碰撞物体的质量。

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动量守恒定律第1节动量课件

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动量守恒定律第1节动量课件

车辆的碰撞
微观粒子间的碰撞
台球的碰撞、汽车间的碰撞、微观粒子的 碰撞,这些运动似乎有天壤之别。然而,物 理学的研究表明,它们遵从相同的科学规 律——动量守恒定律。
一、寻求碰撞中的不变量
A B
用两根长度相同的线绳,分别悬挂两个完全相同的钢球 A、 B,且两球并排放置。拉起 A 球,然后放开,该球与静止 的 B 球发生碰撞。
谢谢!
2.[2019·浙江湖州高二期末]一个质量为0.18 kg的垒球以20 m/s的水 平速度向右飞向球棒,被球棒打击后反向水平飞回,速度大小变为40
m/s,则这一过程动量的变化量B为( )
A.大小10.8 kg·m/s,方向向右 B.大小10.8 kg·m/s,方向向左 C.大小3.6 kg·m/s,方向向右 D.大小3.6 kg·m/s,方向向左
解:以向右为正方向。 初态动量 p=mv=0.6 kg·m/s 末态动量 p'=mv'=-0.6 kg·m/s 动量的变化量△p=p'-p= -1.2 kg·m/s ∆ p 的方向水平向左,大小为1.2 kg·m/s
本课小结
1.动量的理解 p mv
2.动量与动能的区分 3.动量的变化量
(1)表达式:p p' p
实验结论:碰撞后 A 球停止运动而静止,B 球开始运动,最终摆到和 A球拉起时同样的高 度。A的速度传递给了B
猜想:碰撞前后,两球速度之和是不变的?
C B
将上面实验中的A球换成大小相同的C球, 使C球质量大于B球质量,用手拉起C球至某一高度后放开, 撞击静止的B球。

实验结论:B摆起的最大高度大于C球被拉起时的高度,碰撞后B球获得较大的速度 猜想:碰撞前后,两球速度之和并不是不变的,两球碰撞前后的速度变化跟它们的质量有 关系。

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全册课件

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全册课件

(1)把两小车加在一起计算,有一个什么物理量在碰撞前 后是相等的? (2) 碰撞前后两车的 mv2 之和是否相等?两车的速度之和 是否相等?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 (1)由纸带可以看出,A、B两小车碰前和碰后都是 向右运动,且碰撞发生在从题图所示纸带右边数起第5个 点时,A车碰前碰后都看成匀速运动.
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典例1】 水平光滑桌面上有A、B两个小车,质量分别 是0.6 kg和0.2 kg,A车的车尾拉着纸带.A车以匀速 向右的某一速度与静止的B车碰撞,碰后两车连在一 起共同运动,碰撞前后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如图11-1所示(电源频率为50 Hz).根据这些数据,请猜想:
图1-1-1
数据处理 为了 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将实验中测得的物理量 填入如下表格
碰撞前 质量 m1 v1 速度 m1v1+m2v2 m1v1′+ m2v2′ m2 v2 碰撞后 m1 v1′ m2 v2′
mv
mv 2
2 m1v2 1+m2v2
m1v1′2+m2v2′2
v m
v1/m1+v2/m2 v1′/m1+v2′/m2
1 1 2 则 mAvA> (mA+mB)v2 AB,说明碰撞过程中总动能减少了. 2 2 碰撞前A的速度为vA=0.825 m/s,碰撞后两车的速度之和为2vAB =1.16 m/s,二者不相等,说明A与B碰撞时传递给B的不是速 度.
实验器材 方案一:气垫导轨、光电计时器、天平、滑块 ( 两个 )、 弹簧片、 细绳、弹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 方案二:带细线的摆球 ( 两套 )、铁架台、天平、量角 器、坐标纸、胶布等. 方案三:光滑长木板、打点计时器、纸带、小车 ( 两 个)、天平、撞针、橡皮泥.
实验步骤 不论采用哪种方案,实验过程均可按实验方案合理安 排,参考步骤如下: (1)用天平测相关质量. (2)安装实验装置. (3)使物体发生碰撞. (4)测量或读出相关物理量,计算有关速度. (5)改变碰撞条件,重复步骤3、4. (6) 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分析比较,找出碰撞中的守 恒量. (7)整理器材,结束实验.

第一章 动量守恒定律(单元解读)高二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动量守恒定律(单元解读)高二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教学策略
2.运用科学推理方法得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适性,为学生深层次认识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提供 了很好的例证。同时,它也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教材通过 例题,展示了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碰撞问题的优势所在。 通过对动量及其守恒定律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任何科学概念的 形成、规律的建立都不会是简单拼凑得出的,都需要经历严格的科学归 纳、推理和论证等过程。
教学策略
3.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本章虽然没有冠以“探究”字样的探究性实验,但是科学探究的思想 渗透于整章之中。下面框图展示的设计思路可以反映教材是如何引导学 生经历科学深究过程、完成动量守恒定律学习的。
提出关于碰撞 的问题(宏观、
微观)
基于观察和碰撞实验, 引入动量的概念,经 理论推导得到动量定
弹性碰撞
(1)了解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2)会分析具体实例中的碰撞特点及类型。 (3)会用动量、能量的观点解决生产生活中与一维碰撞相关的实际问题。
第6节 反冲现象 火箭
(1)通过实验认识反冲运动,能举出反冲运动的实例,知道火箭的发射 是反冲现象。
(2)能结合动量守恒定律对常见的反冲现象作出解释。 (3)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增强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自信。
内容分析
第1节 --证据收集---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达到对不变 量的正确认识。教材的这一编写思想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严 谨求真的科学态度。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和体验这一探究过程。
教材的主要意图在于体现寻求守恒量是科学研究的一条路径,沿着 这一路径,定义动量概,念就是水到渠成的。学生在学习初中和高中 物理时,已经了解了动能、速度、质量等相关概念和质量守恒、电荷 守恒、机械能守恒等相关规律,这为学生寻求碰撞中的不变量提供了 扎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碰__撞一、碰撞现象1.碰撞做相对运动的两个(或几个)物体相遇而发生相互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过程。

2.碰撞特点(1)时间特点:在碰撞过程中,相互作用时间很短。

(2)相互作用力特点:在碰撞过程中,相互作用力远远大于外力。

(3)位移特点:在碰撞过程中,物体发生速度突变时,位移极小,可认为物体在碰撞前后仍在同一位置。

试列举几种常见的碰撞过程。

提示:棒球运动中,击球过程;子弹射中靶子的过程;重物坠地过程等。

二、用气垫导轨探究碰撞中动能的变化1.实验器材气垫导轨,数字计时器、滑块和光电门,挡光条和弹簧片等。

2.探究过程(1)滑块质量的测量仪器:天平。

(2)滑块速度的测量仪器:挡光条及光电门。

(3)数据记录及分析,碰撞前、后动能的计算。

三、碰撞的分类1.按碰撞过程中机械能是否损失分为:(1)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动能不变,即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能相等,E k1+E k2=E k1′+E k2′。

(2)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有动能损失,即动能不守恒,碰撞后系统的总动能小于碰撞前系统的总动能。

E k1′+E k2′<E k1+E k2。

(3)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两物体黏合在一起,具有相同的速度,这种碰撞动能损失最大。

2.按碰撞前后,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沿同一条直线可分为: (1)对心碰撞(正碰):碰撞前后,物体的运动方向沿同一条直线。

(2)非对心碰撞(斜碰):碰撞前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高中阶段只研究正碰)。

1.探究方案方案一:利用气垫导轨实现一维碰撞 (1)质量的测量:用天平测量。

(2)速度的测量:v =ΔxΔt ,式中Δx 为滑块(挡光片)的宽度,Δt 为数字计时器显示的滑块(挡光片)经过光电门的时间。

(3)各种碰撞情景的实现:利用弹簧片、细绳、弹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设计各种类型的碰撞,利用滑块上加重物的方法改变碰撞物体的质量。

方案二:利用等长悬线悬挂等大小球实现一维碰撞 (1)质量的测量:用天平测量。

(2)速度的测量:可以测量小球被拉起的角度,从而算出碰撞前对应小球的速度,测量碰撞后小球摆起的角度,算出碰撞后对应小球的速度。

(3)不同碰撞情况的实现:用贴胶布的方法增大两球碰撞时的能量损失。

方案三:利用小车在光滑桌面上碰撞另一静止小车实现一维碰撞。

(1)质量的测量:用天平测量。

(2)速度的测量:v =ΔxΔt,Δx 是纸带上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可用刻度尺测量。

Δt 为小车经过Δx 所用的时间,可由打点间隔算出。

2.实验器材方案一:气垫导轨、光电计时器、天平、滑块(两个)、弹簧片、细绳、弹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

方案二:带细线的摆球(两套)、铁架台、天平、量角器、坐标纸、胶布等。

方案三:光滑长木板、打点计时器、纸带、小车(两个)、天平、撞针、橡皮泥。

3.实验步骤不论采用哪种方案,实验过程均可按实验方案合理安排,参考步骤如下:(1)用天平测相关质量。

(2)安装实验装置。

(3)使物体发生碰撞。

(4)测量或读出相关物理量,计算有关速度。

(5)改变碰撞条件,重复步骤(3)、(4)。

(6)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分析比较,找出碰撞中的守恒量。

(7)整理器材,结束实验。

4.数据处理为了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将实验中测得的物理量填入如下表格积,即m1v1+m2v2=m1v1′+m2v2′。

1.在用气垫导轨做“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时,左侧滑块质量m1=200 g,右侧滑块质量m2=160 g,挡光片宽度为3.00 cm,两滑块之间有一压缩的弹簧片,并用细线将两滑块连在一起,如图所示。

开始时两滑块静止,烧断细线后,两滑块分别向左、右方向运动。

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分别为Δt1=0.30 s,Δt2=0.24 s。

则两滑块的速度分别为v1′=________m/s,v2′=________m/s。

烧断细线前m1v1+m2v2=________kg·m/s,烧断细线后m1v1′+m2v2′=________kg·m/s。

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平均速度公式可得:v 1′=0.030.30 m /s =0.1 m/s ;v 2′=0.030.24 m /s =0.125 m/s ;设向右为正方向,因烧断细线之前,两滑块均静止,故烧断细线前m 1v 1+m 2v 2为零;烧断细线后m 1v 1′+m 2v 2′=0.2×(-0.1)kg·m /s +0.16×0.125 kg·m/s =0;故说明烧断细线前后m v 之和相等,即两个物体各自的质量与自己速度的乘积之和是“不变量”。

答案:0.1 0.125 0 0 两个物体各自的质量与自己的速度的乘积之和是“不变量”1.k1k2E k1+E k2,其中,碰撞过程中,无机械能损失的碰撞为弹性碰撞。

2.弹性碰撞:若两球碰撞后形变能完全恢复,并没有能量损失,碰撞前后系统的动能相等,这类碰撞称为弹性碰撞。

3.非弹性碰撞:若两球碰后它们的形变不能完全恢复原状,一部分动能最终转化为内能,碰前碰后系统的动能不再相等,这种碰撞叫做非弹性碰撞。

如果碰撞后二者成为一个整体,系统的动能损失得最多,这种碰撞叫做完全非弹性碰撞。

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动能为E 0的钢球1与静止钢球2发生碰撞,碰后球1反向运动,其动能大小记为E 1,球2的动能大小记为E 2,则必有( )A .E 1<E 0B .E 1=E 0C .E 2>E 0D .E 2=E 0解析:选A 根据碰撞前后动能关系得E 1+E 2≤E 0,必有E 1<E 0,E 2<E 0。

故只有A 项对。

[例1] 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频率为50 Hz)、纸带、表面光滑的长木板、带撞针的小车A 、带橡皮泥的小车B 、天平。

该同学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A .用天平测出小车A 的质量为m A =0.4 kg ,小车B 的质量为m B =0.2 kg B .更换纸带重复操作三次C .小车A 靠近打点计时器放置,在车后固定纸带,把小车B 放在长木板中间D.把长木板平放在桌面上,在一端固定打点计时器,连接电源E.接通电源,并给小车A一定的初速度v A(1)请将以上步骤按操作的先后顺序排列出来________。

(2)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中,比较理想的一条如图所示,根据这些数据完成表格。

(3)根据以上数据猜想碰撞前后不变量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按照先安装,后实验,最后重复的顺序,该同学正确的实验步骤为ADCEB。

(2)碰撞前后均为匀速直线运动,由纸带上的点迹分布求出速度。

碰后小车A、B合为一体,求出AB整体的共同速度。

注意打点计时器的频率为50 Hz,打点时间间隔为0.02 s,通过计算得下表。

(3)由表中数值可看出mv一行中数值相同,可猜想碰撞前后不变量的表达式为m A v A +m B v B=(m A+m B)v。

[答案] (1)ADCEB (2)见解析 (3)m A v A +m B v B =(m A +m B )v[例2] 后A 球以1 m/s 的速度反向弹回,B 球以2 m/s 的速度向前运动,试分析:(1)碰撞过程中损失了多少动能。

(2)两球的碰撞属于何种类型的碰撞。

[解析] (1)碰撞前物体的动能 E k A =12m A v A 2=12×5×32 J =22.5 J碰撞后物体的动能E ′k =E k A ′+E k B ′=12m A v A ′2+12m B v B 2=12×5×12 J +12×10×22 J =22.5 J 。

故碰撞过程中无动能损失。

(2)由于碰撞过程中无动能损失,故两球的碰撞属于弹性碰撞。

[答案] (1)0 (2)弹性碰撞(1)物体间发生完全弹性碰撞后形变能完全恢复,碰撞系统的动能守恒;物体间发生非弹性碰撞后形变不能完全恢复,碰撞系统的动能有损失;物体间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后,形变完全不能恢复,碰撞系统的动能损失最大。

(2)质量为m 的运动物体与质量为m 的静止物体发生弹性碰撞后,两物体交换速度。

1.[多选]在研究两物体的碰撞问题时,除利用气垫导轨外,还可以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试分析下列关于用打点计时器的研究正确的是( )A .相互作用的两车上,一个装上撞针,一个装上橡皮泥,是为了改变两车的质量B .相互作用的两车上,一个装上撞针,一个装上橡皮泥,是为了碰撞后粘在一起C .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再释放拖动纸带的小车D .先释放拖动纸带的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解析:选BC 车的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改变小车的质量可以加砝码,没有必要一个用钉子而另一个用橡皮泥配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碰撞后粘在一起有共同速度,便于测量碰后的速度,选项B正确。

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原则是先接通电源,C项正确。

2.下面对于碰撞的理解,正确的是()A.运动的物体碰撞时,在极短时间内它们的运动状态发生显著变化B.在碰撞现象中,一般来说物体所受的外力作用不能忽略C.如果碰撞过程中动能不变,则这样的碰撞叫做非弹性碰撞D.根据碰撞过程中动能是否守恒,碰撞可分为正碰和斜碰解析:选A碰撞的主要特点是:相互作用时间短,作用力峰值大,因而其他外力可以忽略不计,在极短时间内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明显变化,故A对B错。

根据碰撞过程中动能是否守恒,碰撞分为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其中动能不变的碰撞称为弹性碰撞,故C、D错。

3.如图所示,P物体与一个连着弹簧的Q物体正碰,碰后P物体静止,Q物体以P物体碰前的速度v离开,已知P与Q质量相等,弹簧质量忽略不计,那么当弹簧被压缩至最短时,下列的结论中正确的是()A.P的速度恰好为零B.P与Q具有相同的速度C.Q刚开始运动D.Q的速度等于v解析:选B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即为两物体相对静止时,此时两物体具有相同的速度,故B对。

4.[多选]在公路上甲、乙两车相撞,发生了一起车祸,甲车司机的前胸受伤,乙车司机的后背受伤,则这起车祸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两车同向运动,甲车在前,乙车在后,乙车撞上甲车B.两车同向运动,乙车在前,甲车在后,甲车撞上乙车C.乙车司机在前倒车,甲车在乙车的后面向乙车运动,撞上了乙车D.两车相向运动,来不及刹车,互相撞上了解析:选BC甲司机胸前受伤,说明车受到突然向后的力,车速突然减小;乙司机后背受伤,说明乙车加速度向前,受到向前的力,即甲车从后面碰上乙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