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历史与文化》——9明代(中)
【历史】《南京历史与文化》——10明代(下)

《南京历史与文化》——10明代(下)1️⃣ 明代南京的政治地位与经济繁荣明代,南京作为明初的都城,其政治地位显赫一时,虽后来迁都北京,但南京仍保留“留都”之名,成为国家的政治副中心。
这一时期,南京的官僚机构庞大,官员众多,使得南京的政治生活异常活跃。
同时,南京还是明朝重要的经济中心,其手工业、商业、丝绸业等发展迅速,尤其是秦淮河畔的繁华,更是成为了明代经济的缩影。
随着商业的繁荣,南京城内外的市场、商铺林立,商贾云集,为南京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2️⃣ 明代南京的文化艺术成就在文化艺术方面,明代南京更是群星璀璨,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
如汤显祖的《牡丹亭》、吴承恩的《西游记》等,这些文学巨著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明代南京的绘画、书法、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独特的南京文化风格。
尤其是昆曲,作为明代南京的代表性戏曲,其婉转悠扬的唱腔、细腻入微的表演,至今仍被誉为“百戏之祖”。
3️⃣ 明代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明代南京的城市规划严谨有序,继承了古代都城的规划理念,以皇城为中心,形成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
皇城内的宫殿、庙宇、坛壝等建筑气势恢宏,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而城墙作为南京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其周长超过33公里,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
城墙上的城楼、箭楼、瓮城等防御设施完备,展现了明代军事防御的精湛技艺。
此外,南京城内外的园林、寺庙、民居等建筑也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明代南京丰富多彩的城市风貌。
4️⃣ 明代南京的社会生活与民俗风情明代南京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市民阶层兴起,市民文化繁荣。
节日庆典、庙会集市、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频繁,体现了南京人民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精神风貌。
同时,南京的饮食文化也极具特色,如盐水鸭、鸭血粉丝汤等地道美食,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南京的民间信仰和宗教文化也十分发达,寺庙、道观遍布城乡,反映了明代南京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共生。
通识教育课程一览表类别课程名称课程内容备注人文类中国文明史

社会学
社会学是研究保持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一门具体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社会学》是社会学学科基础核心课程,也是国内诸多知名高校的通识课程。本课程从微观到宏观介绍了社会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对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并通过对各类社会问题及其社会控制的介绍,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形成对社会整体的正确认知。
中国人文经典
本课程介绍中国文化经典,重点介绍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名著。通过对经典内容、思想文化背景的介绍,深入研读重点典籍或重点篇目,了解中国人文思想的发展脉络,领会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掌握重点典籍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并学会以现代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审视传统文化经典,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承文化,开拓未来。
西方人文经典
以西方哲学为主线,通贯历史、文学、政治、宗教、军事等内容,撷取西方思想巨匠的思想精华,点评影响西方文明进程的扛鼎之作。沿着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从启蒙运动到资产阶级革命、从德国古典哲学到现代西方思潮的时间轴,多维度展现西方人文经典的博大精深和高贵气质。研读与导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如理想国,形而上学,人性论,纯粹理性批判,旧制度和大革命,道德情操论,正义论等。
社会类
南京文化与历史
本课程主要讲授南京历史与文化,其时间跨度从距今50多万年前的汤山猿人直至1949年南京解放,内容涉及南京历史地理概况、城市名称更迭、境内文物古迹、历史名人、传统艺术等,并重点介绍六朝石刻、明代城墙和民国时期的城市与文化建设,从而展现出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貌。
政治学
通过对政治理论、政治互动、政府机构、外交活动以及时事政治热点问题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国家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政府的运作过程。
优先
古代汉语
课程内容包括文选、通论、常用词三部分,文选部分主要包括历代经典文言作品,通论部分包括常见的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古代姓氏、古代服饰、古代车马、古代器具、古代音律等知识,常用词部分包括古代常见的词语及其发展情况。
明代南京佛寺修建考

明代南京佛寺修建考何孝荣(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天津300071) 摘要:明代南京佛寺修建分为三个阶段:明初敕建一批佛寺,带动了寺院的恢复;明代中期,僧人是佛寺修建主角,为寺院发展时期;明代后期,士、僧大建佛寺,是寺院繁盛时期。
从空间分布来看,中城、东城佛寺较多,南城最为集中,而西城、北城相对较少。
寺院间距,一般不超过十里,很多甚至相邻相接。
明代南京佛寺有名称可数者近210所,总数起码有300所,最多可能超过600所。
关键词:明代;南京;佛寺中图分类号:B 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667(2002)0520111209自佛教传入中国,三国时南京出现了第一座佛寺——建初寺。
东晋、南朝时,南京作为首都,因最高统治者在其中崇佛建寺,寺院最多时达七百余所。
隋灭陈,南京诸寺多毁于战火。
其后,由于历代统治者仍多提倡和保护佛教,以及南京作为重要的政治中心,且经济、文化发达,佛学基础较好,佛寺时有兴盛,断续发展。
不过,寺院数量始终未恢复到南朝水平,而相去甚远。
明代,南京起初被定为首都,永乐以后又一直作为留都,政治地位提高,加上统治阶级对佛教保护和提倡,南京新建、重建了一大批佛寺,数量仅稍逊色于南朝,为南京佛教史上又一高峰。
本文以《金陵梵刹志》为基础,参以其他各种文献,结合最新考古发掘的墓志铭,拟对明代南京佛寺修建加以考察,揭示其空间分布,并对其总数作出估计。
一、明初敕建佛寺与南京佛寺恢复元末农民战争,使大江南北的佛教受到重创,寺院残破废坏,“多化为煨烬之区,而狐兔之迹交道”[1](卷四,《句容奉圣禅寺兴造碑铭》)。
南京佛教和寺院也不例外,“兵燹圮毁之余,原野寥廓,钟声罕闻”[2](《凡例》)。
明初定都于南京,太祖、成祖等人崇信佛教,且重视佛教有“阴翊王度”作用,因而运用国家力量,在南京修建了一批佛寺,有力带动了南京寺院的恢复。
明太祖与僧人来往密切,并为其所宠信的僧人建立寺院。
早在渡江进入南京之初,他就曾访问城南天王山法秀禅师,“与语相契”,为建般若寺。
南京明城墙的历史演变

南京明城墙的历史演变南京明城墙兴建于明朝,最初的用途是军事防御,所以,城墙坚固耐用,这是明城墙得以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朱棣当权时,南京作为“留都”,政治地位下降,城墙建设开始不受重视。
至清朝和民国时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明城墙遭到破坏。
改革开放以后,明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开始走上了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标签:南京;明城墙;历史;保护一、南京明城墙的兴建与完善从历史上看,南京明城墙是在南唐都城的基础上利用它的南面和西面城墙加以拓宽、加高进而扩大建成明都城城墙。
而南唐城墙可上溯至东吴黄龙元年(229年)建造的都城建业。
根据文献记载,孙权在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21年)自京口迁至株陵,第二年就在石头山上楚国金陵邑的旧址上修建石头城。
至于东吴的建业都城,则位于石头城的东面。
北依覆舟山和玄武湖,南近秦淮,东凭钟山西麓,西隔冶城山与石头城相望。
①东晋和南朝时的建康城阙和宫殿,虽然大体上继承了东吴的基础,但各代都有兴筑。
像建康都城,原来只有土城和竹篱门,到萧齐建元二年(480年)就全部改为大砖砌造。
唐末五代时期,对于城郭的建造有了新的发展,“初伪吴杨行密子溥,在唐末,取升州(今南京),从将徐温自领升州,改筑城郭,为金陵府,至石晋天福元年,伪吴天祚二年(936年),温假子知诰篡吴,以金陵为西都,改金陵府为江宁府。
遂以府治为宫,以城为都,国号唐(即南唐),复姓李,更名昪。
城周二十五里,比六朝都城近南,贯秦淮于城中,西据石头,即今石城,三山二门:南接长干,即今聚宝门;东门以白下桥为限,即今大中桥;北门以元(玄)武桥为限,即今北门桥。
”②南唐的金陵城经过上述两次扩建后,把著名的石头城和秦淮河都包入城内,其范围大体上东到今大中桥,西抵今水西门和汉西门,南及今中华门,北至今北门桥,相当于明代南京城的西南大部。
当时的城墙上宽两丈五尺,下宽三丈五尺,高二丈五尺。
凯有龙光、栅寨及上、下水门和东、西、南、北共八门。
鉴析南京明代古城墙之中华门

鉴析南京明代古城墙之中华门【摘要】南京明代古城墙之中华门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景点。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华门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接着详细描述了中华门的建筑特点和文化意义。
同时还分析了中华门的修复与保护工作以及其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
探讨了中华门在南京城墙中的重要性,以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和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整体而言,中华门作为南京城墙的一部分,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象征,对于南京乃至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对于其修复与保护工作,更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以确保中华门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被永久保存下来,为后人传承。
【关键词】南京明代古城墙、中华门、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建筑特点、文化意义、修复与保护、旅游价值、影响和价值、重要性、文化遗产、保护意义、历史价值、文化意义1. 引言1.1 中华门的历史背景中华门,位于南京城墙的东南角,是南京城墙的主要城门之一,也是明代南京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门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是当时南京城的主要出入口之一。
历史上,中华门曾经历了多次修缮和改建,但其基本的结构和风貌仍然保留至今。
中华门作为南京明代古城墙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明代,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作为当时的首都,南京城墙的建造和设防都是极为重要的。
中华门作为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南京城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除了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中华门还是南京城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建造和修缮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建筑工艺和城防技术的水平,具有很高的建筑价值和保护意义。
中华门的存在和保护,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城防工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 中华门的地理位置中华门位于南京市中华路中段,是南京明代古城墙的南门,也是南京城的正南门。
它地处夹江之滨,南靠江水,北接城墙,周围环绕着繁华的商业街区和高楼林立的现代建筑。
南京的明清建筑与历史文化

南京的明清建筑与历史文化南京的明清建筑与历史文化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明清建筑遗存。
这些建筑不仅是南京城市发展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南京的明清建筑为线索,探讨其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一、建筑与城市规划1.1 皇城及城墙南京明清建筑的代表是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的皇城以及高大壮观的古城墙。
皇城内主要有紫禁城、明孝陵、南京市政府等建筑,其中今天仍能参观的以明孝陵最为著名。
而南京城墙作为南京历史遗迹的象征,见证了城市的风雨岁月。
1.2 宫殿和寺庙明代的建筑风格注重对称、匀称和雄伟,所建宫殿和寺庙极具气势。
例如,南京夫子庙是明代建筑风格的典范,它巧妙地融合了吴派建筑和北京故宫的元素。
从它的格局到细节装饰都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二、建筑与文化表达2.1 建筑的布局和构造南京的明清建筑在形式布局和构造特点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比如,建筑的布局注重均衡、对称和稳定。
取材方面,注重使用优质的建筑材料,并遵循传统的建筑工艺。
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人追求和谐统一的审美观念。
2.2 装饰和图案明清建筑的装饰和图案则是对历史文化的直接表达。
例如,建筑外墙和宫殿内部常见的画像、雕刻和花纹都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元素。
这些图案往往含有深厚的历史寓意,体现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三、建筑与历史文化保护3.1 文化遗产保护意义南京的明清建筑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建筑不仅是南京城市形象的象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明清建筑不仅可以保留历史记忆,更能够传递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
3.2 保护与利用的平衡保护明清建筑需要平衡考虑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在保护建筑遗产的过程中,应注重修缮和维护的专业性,并充分考虑如何与现代城市化进程相协调。
例如,将明清建筑改造成文化展示馆、博物馆等,既保护了历史建筑,又将其融入现代城市景观。
结语南京的明清建筑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所在,通过它们我们可以窥探到明清时期南京城市的繁荣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南京历史

南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众多,文化积淀深厚,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自2470年前建城起,历经朝代更替,曲折坎坷,仅城市名称就有过金陵、秣陵、扬州、丹阳、江乘、湖熟、建业、建康、江宁、升州、白下、上元、集庆、应天、天京等40多次更改,建置演变频繁为国内罕见。
其间既有过令人仰止的辉煌,也有过任人宰割的衰败。
境内文物古迹众多。
越城、金陵邑遗址、六朝陵墓石刻、南唐二陵、明代城墙等大批历史遗迹,显示出强烈的古都特色。
城市风景秀美。
东南山峦起伏,西北江水环绕,城内绿树成荫,四十八景风光迷人,民俗风情引人入胜,已成为国家优秀园林城市、旅游城市。
历史人物众多。
春秋时代的吴王孙寿梦、越王句践、西汉开国大将韩信、三国吴主孙权、南唐后主李煜、南宋名将岳飞、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等都曾在南京印下深深的历史痕迹。
李白的诗歌、李煜的词曲、王安石的美文,吴敬梓的小说等为古城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
南京地处辽阔的长江下游平原,濒江近海,"黄金水道"穿城而过,南京港作为天然良港已成为远东内河第一大港,城市发展也定位于江滨港口城市,目前已成为中国东部地区以电子、汽车、化工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讯中心。
南京历史文化概况介绍:从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的300多年间,中国南方先后有孙吴、东晋和宋、齐、梁、陈6个汉族政权在南京(孙吴时称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建都,史家称为“六朝”。
这六朝的文化,虽然大约过去1500年了,但在南京一直到今天还有踪迹可寻。
范蠡筑越城:公元前472年,越王句践命范蠡在南京秦淮河之南约830米处筑城,城周长约1.2公里,面积约0.94平方公里。
后称越城,又名范蠡城。
它是南京历史上第一座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军事性质的古城,被公认为南京城市的开端。
孙权定都建业: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孙权在楚国金陵邑城址修建石头城,以资守御,并取“建功立业{”之意改称秣陵为建业。
南京博物馆和南京有关的文物介绍

南京博物馆和南京有关的文物介绍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承载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南京博物馆作为一座历史庄严、深受人民喜爱的博物馆,收藏了众多珍贵的南京文物。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介绍南京博物馆以及与南京相关的一些文物,希望通过文章的深度和广度,能够更好地展示南京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
一、南京博物馆的背景南京博物馆是中国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坐落在南京市中山北路。
博物馆建筑雄伟壮观,气势恢弘,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魅力。
它分为七个展览厅,涵盖了南京的传统文化、历史名人、艺术品等多个方面。
二、南京博物馆的文物介绍1. 明代国宝——太平天国同治南京城太平天国同治南京城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也是太平天国的政治中心。
这个被称为国宝的建筑群体保存完好,真实地展示了太平天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生活。
它不仅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还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2. 民国时期文物——中山陵中山陵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也是南京最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
陵墓建筑庄严肃穆,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雅致和艺术魅力。
在中山陵内还有丰富的文物陈列,生动地展示了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和革命历程,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历史。
3. 古代书画艺术珍品——《百鸟朝凤图》《百鸟朝凤图》是南京博物馆珍藏的一幅古代书画艺术珍品。
这幅作品的作者是明代著名画家朱耷,是他晚年寓居南京时的创作之一。
画面中有各种鸟类,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地展现出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独特魅力。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珍品,也是对自然美的赞颂。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南京博物馆和与之相关的文物,是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的源泉之一。
每次走进南京博物馆,我都可以从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中感受到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
这不仅帮助我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也使我更加自豪和珍视我所生活的这片土地。
总结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了南京博物馆作为承载南京丰厚文化遗产的宝库,以及其中收藏的一些重要文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明代的南京城(中)
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到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明朝在南京建都的时间总共53年,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
作为明初国都所在,南京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和文化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一)明代南京城内布局
(1)靖难之役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1377~?)即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即位之初,在大臣的提议下开始削番。
1399年,燕王朱棣采取行动,杀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驻守大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靖难之役”。
(2)城内三大区域
洪武年间,南京有长安街、大通街、大市街、大中街、三山街等20余条大街,纵横交错,贯通全城。
在全城街区里面,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皇宫、官署、工商、民居、仓储、文教等区。
明代南京城内布局,大致可以分为东部皇宫官署区、南部工商业和居民区和西北城防仓储区。
城东部大中桥以东,南至正阳门,北至太平门,是皇城和宫城所在,也是主要的中央衙署区。
城南一带为南唐至宋元以来的旧金陵城范围,自六朝以来就是人烟稠密、百货云集之地,明代仍然是主要的工商业和居民区。
城西北自鼓楼起直到石城门、定淮门、仪凤门和金川门一带,濒临长江,丘陵起伏,利于防守,因此被辟为主要的城防区。
(3)贵族府第
功臣、官僚和其他贵族的府第,也大多位于城南和城中。
如徐达中山王府位于今瞻园路,常遇春开平王府位于今太平南路杨公井以东常府街。
今中山东路之北的“邓府巷”和城南的“信府街”,分别是功臣宁河王邓愈和信国公汤和的府第。
(4)祠庙
明代南京城里最著名的祠庙是十庙,十庙是指功臣庙、历代帝王庙、武庙(关羽庙)、城隍庙、真武庙、蒋王庙、卞壸庙、刘越王庙(南唐大臣刘仁瞻)、曹武惠王庙(北宋大将曹彬)和元福寿庙等,都建于鸡鸣山南。
(二)“秦淮灯火甲天下”——明代南京的城市经济
从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到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明朝在南京建都的时间总共53年,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
1398年朱元璋病逝,建文帝朱允炆(1377-?)正式即位。
1403年,明成祖朱棣(1366-1424)即位,年号永乐。
明成祖朱棣于1421年迁都北京,但仍在南京保留了皇宫和六部衙门,称为“留都”。
(1)明代南京的人口
作为明初国都所在,南京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和文化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永乐迁都以后,南京作为“陪都”,其地位依然高出于一般的城市。
在洪武、建文和永乐三代,南京城的人口一直保持在40万人左右,是当时全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城市。
(2)明代南京的手工业
丝织业:关于明代南京的城市经济,较宋元时期也有很大的发展。
全城共有100多个
行业,其中与丝织业有关的就达20多个。
丝织业在南京的官营手工业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明代皇室所用的各种丝织品,以及赏赐臣下的和向国外赠送的绸缎等,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南京织造的。
“提督织造官”负责监造官府用的各种锦缎、素缎和绫、罗、绢、纱等产品。
造船业:明代南京造船业非常发达,以龙江关(今下关)的龙江宝船厂最为著名。
龙江宝船厂遗址位于南京河西三汊河,当年为郑和下西洋建造航海宝船,是六百多年前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基地。
铸钱业:明代的南京,是全国铸造铜钱和印制纸币的中心。
明朝正式建国后,在今新街口南的娃娃桥一带设有“宝源局”,专门负责铸造钱币。
1374年,在南京设置宝钞提举司和南京印钞局,大量印制纸币“大明通行宝钞”。
明代南京宝钞库遗址,就在今夫子庙前文德桥附近钞库街。
土特产:孝陵卫的“卫绒”、烧酒和“马陵瓜”,附近灵谷寺的樱桃,秣陵关以丝织业闻名,陶吴镇则以竹刻和印刷而著称。
南京是明代制扇业的中心,“金陵折扇”闻名于天下。
烤鸭和烤鹅原是南京各王府和酒楼中的名菜,后来由于都城北迁而传到北京。
(3)明代南京的商业活动
明代南京的商业活动,大部分是在街道两旁的廊下进行的。
当时城内主要的街道两侧都建有“官廊”,在廊下买卖货物,并可遮避风雨。
因此,南京有不少旧地名都是用“廊”来命名的。
当时最繁华的地区是三山街,这是南唐和南宋的御街所在,并以承恩寺(在今内桥东南,王府园之南)一带最为热闹。
在应天府的内外,设有大小市场几十处。
1372年元宵节,明太祖朱元璋曾经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盏,相传为一代盛事,号称“秦淮灯火甲天下”。
(三)郑和下西洋
明代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与南京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七下西洋”时的基地也就是在南京。
(1)郑和下西洋的经过
郑和本姓马,云南回族人,明太祖时被选到南京当太监,派他去侍候燕王朱棣。
成祖即位后受到重用,命他出使海外各国宣扬明朝的德政,并进行经济和文化的友好往来。
从永乐三年(1405年)起,一直到宣德八年(1433年)止,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访问了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等地区的近40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索马里和肯尼亚,航程10万余里,历时28年。
最南到爪哇,最北到麦加,最西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
比欧洲航海家远洋航行还早半个世纪。
(2)郑和下西洋的南京遗迹
郑和下西洋在南京所留下的史迹,比较著名的有龙江关(今下关)三汊河附近的龙江宝船厂、狮子山附近的静海寺和天妃宫遗址。
(3)中外往来
通过郑和等人的大规模航海活动,南亚和西亚有二三十国纷纷与明朝建立外交关系,并进行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
其中满剌加(今马六甲)和浡泥(今北加里曼丹和文莱一带)两国与明朝的关系最为密切。
(四)明代南京的科学文化事业
明初,明王朝为了巩固新建立的江山,消除元代北族文化在民间产生的影响,利用上层的传统士大夫文化对人民进行宣传教化。
(1)国子监和应天府学
明太祖朱元璋对教育十分重视,大力发展官学。
今天的夫子庙一带,元代为集庆路学。
1366年,明代朱元璋在此建立国子监(或称国子学),后于1381年在鸡鸣山下建立国子监,就将此处改为应天府学,江南贡院的号舍达两万多间,每次可容纳考生两万多人,其规模之大,居各省之首。
国子监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儒家的四书和五经为主。
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诗经》、《书经》、《易经》、《春秋》和《礼记》。
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就是在南京国子监编抄成书的。
(2)雕版印刷业
明太祖朱元璋又下令将南方各地宋元以来的书版集中到国子监,大量编辑和出版书籍。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仍然保留了南京的国子监,简称为“南监”,所印的书籍称为“南监本”。
朱元璋调集浙江、福建等地印刷工人,在南京刻印了《元史》、《元秘史》、《明大诰》、“大藏经”等多种书籍,南京成为当时全国最主要的官营印刷业中心。
从明代中期起流行“饾板”和“拱花”等用红、黑两色套印书籍,并且出现了多色套印的彩色木刻画。
彩色套印技术也以南京的徽州刻工技术最精。
其中最著名的是侨居金陵的徽州人胡正言和他主持刻印的《十竹斋画谱》与《十竹斋笺谱》。
(3)观象台(钦天台)
在明代南京国子监北面的鸡笼山上,设有明代的“观象台”,由“钦天监”管理,又名“钦天台”,所以鸡笼山在明代也叫“钦天山”。
1385年,朱元璋将观象台扩建为国家天文台,比世界闻名的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建于1675年)还要早290年。
明代的天文观测仪器浑仪、简仪和圭表现存于紫金山天文台。
明朝初年时还在南京聚宝山(今雨花台)上设有另外一座观象台,由“钦天回回监”管理,吸取阿拉伯人的天文学成就而建成。
明代南京的出版物中,也有《回回历法》一书。
可见当时中国和阿拉伯各国之间的科学文化交流也是很密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