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战备图

合集下载

明代的各种地图

明代的各种地图

明代的各种地图及《郑和航海图》从元朝到明朝,前后历经3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较长的封建王朝,这段时间内中国的地图学发展虽说没有新的重大发展,但在传统的编制方法上日趋成熟,图种也渐增多,开始出现了全面表示全国山川城镇的地图,还有不少用于军事防务的军事防务图,其中包括首次出现的沿海防务用的海防图、江防图和用于治理水利用的河防图与航海用的航海图等。

这时的地图内容多是贯彻一套基本的特点:1. 以中国为主,外国作衬映2. 以传统的计里画方法为数学基础3. 注重河流、山川的表示精度在明朝的众多地图中,《郑和航海图》就是其中一幅具有重大影响的航海图。

郑和七次航海,是我国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在世界上也是一次罕见的大举,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前后近30年访问了亚洲、非洲等30余国,对促进我国与世界的交往,对政治、经济和文化均有极大的作用。

这其中据郑和航海经历编成的航海图,是我国地图学史上的一大创作,更是一部专为指导航海用的地图。

其表示内容、表示方法与编制方法上有其独特之处:1. 从方便使用出发,从起点开始至终点,图幅呈一字排列展开的连续拼接。

2. 采用“对景图”的画法,绘制山形形象与有方位意义的地物,可把图与实地一一对景,尽快判断出自己所处的位置。

3. 绘出平潮时的浅沙、礁石和港口、海岛等航海用的地物要素与居民地、山地等。

明代的地图较发达,尤其到了明末,西方新兴的自然科学技术由一些传教士逐步在华传播,地图制图术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华,第一次把西方绘制的世界全图传入中国,把中国的资料补充进去,充实丰富了地图内容。

续此之后,西方传教士也陆续来华绘制了一些,这些世界地图经过修编后,不仅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绘图成规,而且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特点:1. 把地图的中央经线置于中国,形成以我国为中心的图面配置。

2. 采用测量出地球表面的经纬度绘制地图。

3. 把地球以赤道为中心,平分为南北两半球,划出了南北二回归线与南北二极图线。

历明朝历史总结简短(优选5篇)

历明朝历史总结简短(优选5篇)

历明朝历史总结简短第1篇明代正值小冰河时期,整体气温都较为寒冷。

在明初,气候寒冷,洪武二十七年至正统三年(1394至1438年)间,气候回复正常,随后的15年间又转寒。

景泰四年(1453年),山东至江西大带下大雪,长江下游一带“冻死人民无算”。

寒潮至景泰七年(145 6年)结束,其后气温较为波动,但整体以寒时较多,至嘉靖十年(1536年)为止,在此之后的三十多年间,明朝的气温都较为暖。

万历五年(1577年),再次出现寒潮,寒冷的气温持续至明王朝结束,崇祯二年至十六年(1629至1643年)的气温更是史无前例地低。

小冰河时期的出现被视为明朝灭亡的因素之一。

明朝一代气候较为干燥。

在元末明初(1352至1374年)间,进入了干燥期。

在十五世纪的首二十五年间,气候湿润,但在1426年(宣德元年)便遭遇大干旱。

接下来的后七十五年,虽偶有湿润期,但整体来说干旱不断。

弘治十七年(1504年)至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降雨量回复常态,但之后的天气都异常干燥,尤以嘉靖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1544至1546年),万历十三年至十七年(1585至1589年),万历四十二至四十七年(1614年至1619年)为严重。

明朝发生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地震。

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二日(1556年1月23日),在渭河流域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嘉靖大地震),受灾范围达到250公里,震级约在里氏8级左右。

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九(1604年12月29日),在东南沿海发生了一次大地震(1604年泉州地震),破坏了泉州、漳州这两个海上贸易中心。

在月港,庐舍倾圮殆尽,但死亡人数不多。

明代的瘟疫主要集中在以下这些时期:永乐五年至九年(1407至1411年)、万历十五年至十六年(1587至1588年),明代最后的六年(1439至1641年、1643至1644年,明末大鼠疫)。

后两次的瘟疫都应为鼠疫,中国人口史家曹树基认为,万历、崇祯两次的鼠役是因为中国农民在迁居蒙古草原的时候,侵犯了可能带有鼠疫的长爪沙鼠而引致的。

明代海防地图——《全海图注》

明代海防地图——《全海图注》

中国古地图赏析《全海图注》浙江沿海部分明代海防地图文/孙靖国《全海图注》有明一代,中国始终面临着“北虏南倭”的边疆问题。

在北方,强大的蒙古游牧势力频频入犯“九边”地区,甚至威胁京师;在东南沿海地区,倭寇连番侵扰,造成沿海州县人民生命与财产的重大损失。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日本南北朝战争平息,失败一的败将和溃兵开始对中国和朝鲜沿岸进行掠夺。

明朝中期,日本进入战130国时期,诸侯纷纷支持武士、浪人和商人侵扰中国沿海地区。

这股风潮在嘉靖年间达到了高潮,倭寇大规模入侵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攻城破县,使当地损失惨重。

嘉靖后期,在明朝的坚决打击下,倭患最终弭平。

但到了万历年间,日本军阀丰臣秀吉又挑起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妄图以朝鲜为跳板,侵占中国。

最终,明朝派遣大军赴朝作战,击退了日军。

可以说,倭寇是明代东南方向的心腹大患,给明帝国的海疆造成极大的威胁。

明代后期,诸多有识之士痛感倭寇的威胁,力主加强海防,并纷纷著书绘图,以更好地利用沿海的地理情况襄助抗倭战事。

这一时期涌现了郑若曾《筹海图编》等一系列优秀的海防图籍,本文所介绍的《全海图注》亦在精品之列。

《全海图注》为纸本雕版墨印,1幅,纵30.6厘米,横1309.3厘米,折叠成册。

该图并未严格固定方位,按照“海洋在上,陆地在下”的体例,方向随海岸线的变化而转换;未标比例尺,也无画方。

图中描绘了自广东防城营(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至长江口的海洋、岛屿、海岸、港湾、山川、城邑以及军事驻防情况,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

原图上并未题写图名,亦未标绘制者,据万历十九年(1591年)李化龙《全海图注序》记载系“大中丞宋公所辑”。

“大中丞”是明代对“巡抚”的别称,而这一年巡抚山东的,恰是宋应昌,则此图应为他主持绘制刊印。

宋应昌,字桐冈,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嘉靖进士。

万历十二年(1584年)起任山东按察使。

万历十七年(1589年),又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期间上书论海防事宜,进“选将、练兵、积粟”三策,以防日本侵扰。

宋、明、清对黄河上游的军事布防

宋、明、清对黄河上游的军事布防

宋、明、清对黄河上游的军事布防姜勇【摘要】黄河上游番地民族众多,环境复杂,宋明清三朝在此均布有重兵,但由于力量对比、地理形势及对此地区的控制力度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布防特点:如北宋时期的纵深防御、明朝的线性防御以及清朝在枢纽重镇的驻兵.此地的军事形势虽不足以构成各朝的心腹之疾,但仍是长期牵扯各朝国力的重要因素.【期刊名称】《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7页(P46-52)【关键词】黄河上游;番地;军事布防【作者】姜勇【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黄河上游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原大地、蒙古草原、雪域高原和西域新疆几个地区之间的连接地带,农、牧民族在此角逐进退。

历代中原政权将此视为边陲要地,北方游牧民族也常以之为南窥中原的绝好跳板。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自古及今,历朝历代无不在此地区面临着复杂的地缘政治问题,承受着巨大的军事压力。

唐代以后,中国的政治重心逐渐东移,这一地区在此后宋、明、清各朝政治军事中的地位是否因此而消减,军事的布防有哪些调整,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黄河发源自青海省玉树,经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九省区,汇入大海。

自河源到内蒙古河口镇,是为黄河上游。

具体说来,黄河上游地区主要包括青海省的青南和河源地区,河曲和共和盆地,西海和湟中地区等,甘肃省的河洮和岷州地区,兰州和白银地区,河西走廊和景泰地区,秦州和巩昌地区以及宁夏、内蒙古的六盘山、清水河和河套平原[1]。

需要特殊说明的是,河西走廊的大部分、祁连山脉等地区,虽然在地理划分上并不完全属于黄河流域,但在历史上,却与黄河上游地区息息相关,拥有共同的发展历史,在汉唐至明清等中原王朝对西北地区的经略中,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所以,本文的研究范围包括青海、甘肃与宁夏三省全部,统称为黄河上游地区。

这一地区属于典型的大陆型气候,草场、绿洲、山地,以及黄土高原错落分布,属于农牧交错地带[2]。

明朝兵书

明朝兵书

1 明朝兵书总目明朝朝代作者书籍简介明朝刘基《百战奇略》《兵法心要》刘寅《武经七书直解》焦玉《火龙神器阵法》赵本学《续武经总要》《孙子书校解引类》唐顺之《武编》郑若曾《江南经略》《海防图论》《筹海图编》戚继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何良臣《阵纪》李贽《孙子参同》程宗猷《耕馀剩技》王鸣鹤《登坛必究》《兵法百战经》王守仁《兵符节制》无名氏《草庐经略》唐万龄《闲暇清论》王琼《北虏事迹》《西番事迹》万表《海寇议》卜大同《备倭记》郭光复《倭情考略》尹耕《塞语》《乡约》胡献忠《武略神机》赵士祯《神器谱》《车铳图议》郑璧《经世宏筹》胡宗宪《战略》吕坤《安民实务》《救命书》提要徐光启《兵机要诀》《黄帝御夷界法》何汝宾《兵录》西湖逸士《投笔肤谈》侯继高《全浙兵制》盛万年《岭西水陆兵纪》茅元仪《武备志》《督师纪略》孙承宗、鹿继善、茅元仪《车营百八扣答合编》叶梦熊《运筹纲目》李盘《武德全书》周鉴撰、李盘增订《金汤借箸十二筹》吴惟顺、吴鸣球、吴若礼《兵镜吴子》何东序撰、刘敏宽删定《武库益智录》尹宾商《白毫子兵垒》提要冯梦龙《智谋总览》于谦《历代经武要略》周承邦《兵家要领》龙正《八阵合变图说》提要施永图《武备秘书》宋徵璧《左氏兵法测要》钱旃《城守筹略》庄应会《经武要略》顾炎武《惧谋录》魏禧《兵迹》《左氏兵谋》《兵法》陈禹谟《左氏兵略》曾益《左略》王馀佑《乾坤大略》邓子龙《阵法直指》惠麓酒民《汧澼百金方》李材《将将纪》冯时宁《古今将略》黄道周注断、陈元素纂《广名将传》何乔新《十七史百将传续编》李吕芬《射经》杨明乔《马政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郭增光《纬韬》吴可参《武学经史大成》程辅图《骑射》冯嘉会《万胜真韬》张龙翼《兵机类纂》陈璠《师律提纲》范景文《师律》洪承畴《明将平定略》颜季亨《经世急切时务九十九筹》董承诏《重订批点类辑练兵诸书》《火龙经。

没地理就没历史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纵览(完整收藏版)

没地理就没历史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纵览(完整收藏版)

没地理就没历史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纵览(完整收藏版)说起古代的中华大地,经常会提及它的一个别称,九州。

关于“九州”是哪九个州,历代划分有所不同。

见于古籍的,《周礼》、《禹贡》、《吕氏春秋》、《尔雅》等就有多个版本。

这里我们不去细究九州的划分,但我们借用这个概念,将中国约略画成一个九宫格,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的九大军事战略要地。

我先把这个九宫格画出来,然后再一一加以解说。

关中山西河北汉中中原山东巴蜀荆楚江东现在,建议大家手边准备一幅中国地形图,下面我们会具体来说说这九个地区的地形结构。

其间会多次提到山脉、河流、城市,如果对照地图,看起来会更加有趣一些。

评价一个地方是不是战略要地,主要就是两大要素:其一,山;其二,水。

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山川之险。

山的作用毋庸置疑,在飞机发明之前,高山几乎就等于不可逾越。

那么在山脉之间的一些谷道,就成了连接两大区域间的唯一通道。

历史上又经常在这些谷道上修筑一些易守难攻的关隘,就成了兵家必争的咽喉要道。

河流同样具有防御作用,但不如山脉那样明显。

然而河流却同时具有另外两大功效:一,交通运输;二,农田灌溉。

一个光险要而没有经济实力的地域是缺乏战略价值的,因而山、水两要素,必不可少。

就这两条而论,中华大地上最为得天独厚的地方,莫过于秦国的故土——关中。

01:关中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中都是绝对的天下第一重地。

这重地的中心,就是中国第一古都,长安。

长安周围,是渭河、泾河、洛河以及它们的支流所冲出来的一些平原,统称关中平原。

周族人的老家,秦国的老家,都在这附近。

因此这里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沃野千里,人烟稠密。

这些河的许多支流,都从长安旁边流过,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泾、渭、灞、浐、丰、镐、潦、潏),简直就是天然的护城河。

秦与西汉年间,又不断在此地修建水渠,使得长安周边无论是交通还是防御,都极其发达。

这说的是关中的腹心之地。

下面再向外延伸,说说关中的四面边界。

关中最扎实的边界,当属南边的秦岭。

明中后期辽北军事地理考论——以万历《开原图说》为中心

明中后期辽北军事地理考论——以万历《开原图说》为中心

出。 历史地 理 学角度解释 明廷 经略 辽 东边 从
பைடு நூலகம்
疆的失败, 则是在于地理形势、 人工军事设
施 与兵 力配置 三者在 空 间上的 失衡 。
明廷在东北地区废除州县体 系 ,推行 以都司卫所为主 ,并融合州县制 、部落制 的管辖体制。在辽北地 区,明廷于洪武年
关键词:明代 开原 军事地理 城堡 关墩 兵 力 配置 九边 ,作为明代 中国北部最重要 的军
成部 分 。
永宁 、古城 、庆云等关堡 ;中固区 ,以中
固城为 中心 ,包括了定远 、柴河两堡 ;铁
岭区 :以铁岭城为中心 ,包括镇西 、殷家
庄窠等堡 ;沉河区 :以沉河城为中心 ,包 括宋家泊等堡 ; 懿路区 , 以懿路城为 中心 ,
( ) 二 城堡关墩数量的变化 伴随体 系的变化 ,堡 、关隘 、墩台的
与长城一道构成外围的防御体系。
第二 ,作为 中间层级的堡 ,数量有所
堡,《 开原图说 ・ 殷家庄窠堡 图说 》言 : “ 自建成堡后 ,而彭家湾 、平定二堡遂居 复里 ,废为 民屯 , 足为铁岭厚璋焉 ”。 H 。 可见殷家庄窠堡取代了平定 、 彭家湾二堡。 而上表在统计 中,将平定 、彭家湾二堡的 数量合为一处 , 计入殷家庄窠堡之下, 以下 同。第二 , 《 开原图说 》各城图说下还个 别列出了五城的墩 台数量。 《 辽东 志 》、 《 全辽志 》虽在 各城条 目下也列出了各 自
兵既单弱 ,又当开沈交界之处 ,十余年来 懿路新安 、蒲河 西北不敢耕牧 ,田地方五 六十里 ,三十九年增建新城堡 ,正 以接济
在这一体系之下 ,辽北 的军事区域还 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五块区域 :即开原 区, 以开原为中心 , 包括了镇北 、清阳 、 镇夷 、

扼西北之咽喉,控京畿之要地:浅谈明代居庸关防御体系与军事价值

扼西北之咽喉,控京畿之要地:浅谈明代居庸关防御体系与军事价值

扼西北之咽喉,控京畿之要地:浅谈明代居庸关防御体系与军事价值天畔浮云云表峰,北游奇险见居庸;⼒排剑戟三千⼠,门掩⼭河百万重。

渠答⾃今收战马,兜铃⽆复置边烽;上都避暑频来往,飞鸟犹能识衮龙。

明代诗⼈楚⽯梵琦的这⾸《居庸关》,道尽了这座千年雄关的波澜与壮阔,也见证了中原王朝与北⽅游牧民族之间的爱恨纠葛。

⾝为“天下九塞”之⼀的居庸关,东连卢龙、碣⽯,西属太⾏⼭、常⼭,与紫荆关、倒马关共同构成守卫北京的“内三关”,因其险要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明朝时期戍卫京师的内三关如果你以为居庸关仅仅是两⼭峡⾕之间的⼀道关卡,那就⼤错特错了。

作为拱卫京畿的边防重地,居庸关是⼀个包含岔道城、⼋达岭城、上关城、居庸关城以及南⼝城的纵深军事防御体系。

那居庸关到底是如何运转以及通过何种⽅式起到抵御北⽅游牧民族作⽤的呢?下⾯,我们便⼀起⾛近这座千年雄关,探寻其防御体系的组成以及隐含在背后的军事价值。

依⼭⽽建的居庸关长城⼀、居庸关的历史⾰沿天有九野,地有九州,⼟有九⼭,⼭有九塞……何谓九塞?⼤汾、冥厄、荆阮、⽅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吕⽒春秋·有始览·有始》居庸关的名称最早始于秦国丞相吕不韦联合⼿下门客编写的《吕⽒春秋》⼀书,天下共有九处要塞之地,居庸便是其中之⼀。

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居庸关在地理位置上便已经存在。

彼时,诸侯之间战乱不休,各国通常都会在交通要道和⼭⾕之间等险要地势修筑岗亭派兵把守,由于关卡的规模⽐较⼩,⼀般称之为“塞”。

居庸关的前⾝——居庸塞便是当时燕国为抵御东胡⽽设⽴的北⽅要塞。

秦始皇统⼀六国之后,为了抵御北⽅匈奴对中原地区的侵扰,⼗分重视居庸塞长城的建设。

《⽇下旧闻考》中记载:“始皇筑长城,居庸徙于此,故以名焉”,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并强征⼤量的囚犯、⼠卒、民夫徙居于此处,由此带来的充⾜⼈⼝使居庸塞获得了第⼀次较⼤规模的开发。

为抵御匈奴⽽修建的秦长城建武⼗五年,徙雁门、代郡、上⾕三郡民,置常⼭关、居庸关以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战备图
明太祖朱元璋于 1368年推翻元朝,建立明政权。

明初洪武年间,进行了统一全国的战争,把元军的残余势力赶到了蒙古高原一带。

但是,退居大漠以北的元人企图卷土重来,不断向南进犯。

到了明朝后期,东北地区的清军强大起来,开始觊觎关内。

因此明朝大修长城,设立边关,加强边防。

在整军备战的过程中,总体上处于守势的明军绘制了多种用于防备的边防图。

明代中期,倭寇的侵扰日益猖獗,东部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深受其害。

为了抗击倭寇,用于加强海防的筹海图和江防图的绘制也颇受重视。

这些边防图、海防图、江防图可以统称为战备图。

明代战备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军事制图的状况。

九边图
明朝前期,修筑了嘉峪关到山海关的万里长城。

沿长城东西一线的险要地带建立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固原、宁夏、甘肃九个边防重镇,合称九边。

九边图是明代陆地边防图的主要图种,流传下来的《九边图》《九边图论》《九边图志》较多。

《明会典》记载了一幅《镇戍总图》和九幅《九边图》(边镇分幅图)。

《镇戍总图》上绘有方格网,方向为上北下南,全国重要军镇的相对位置比较准确。

《九边图》中各镇地图基本采用写景的绘制手法,突出军事要素。

隆庆年间( 1567年—1572年),兵部尚书霍冀绘著了《九边图说》。

之后,孙应元根据新资料,对《九边图说》作了补充修改。

该图说“每镇有总图,以统其纲,有分图,以析其目”,可谓纲举目张。

先图后说,一图一说,图说结合,边关形势一览在目,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九边防卫的细节,比如阵地的位置及其主次、攻守方向及其难易程度、驻军人数等。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全国性地图不仅包含军事险要等内容,还有独立的边镇分图。

比如明代杰出的制图学家罗洪先绘制的著名地图集《广舆图》就包含边防图。

《广舆图》除了有一幅幅面大的总图外,还有分图百余幅,分为七类,其中包括九边类、诸边类、属国类等。

这些地图对于了解与谋划边疆地区的防御作战无疑是重要的。

崇祯八年( 1635年),在兵部职方主事陈祖绶的主持下,绘制了《皇明职方地图》。

此图由兵部组织绘制,其军事色彩更加浓厚。

筹海图
元朝末年,国势渐衰,倭寇乘机劫掠我沿海地区。

明初,倭寇又乘天下未定之机,肆虐我沿海。

同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的殖民者相继侵犯广东、福建、澎湖列岛和台湾,海防形势十分严峻。

适应加强海防建设和整军备战的需要,海域测量受到重视,多种筹海(海防)图应运而生。

其中以著名学者郑若曾编绘的《万里海防图论》和《筹海图编》最为著名。

《万里海防图论》在明代的海防图籍中居首要地位,影响很大,后来海防图籍中的地图,多以他的海防图为蓝本。

《筹海图编》是郑若曾在他原先绘制的《海防一览图》和《万里海防图论》的基础上精心编绘而成的。

《筹海图编》图论结合,有 8开纸大小的地图114幅,首卷有1幅《舆地全图》,作为全书的统揽。

72幅《沿海山沙图》是最多的种类,图上详细绘制了从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到辽东沿海一线的海防设施,包括卫所、堡寨、烽堠、巡检司等,以及沿海岛礁等概略地形。

卷二绘有《日本国图》《日本入寇图》各一幅,详细描绘了倭寇来犯的路线,在17处重要地点还进行了标注。

卷三到卷七,分别绘制了从广东到辽东沿海州府的地图。

应该说,《筹海图编》及其多种海防图成为部署海防和谋划御敌的重要依据。

据学者研究,颇具影响的兵书———茅元仪所著《武备志》刊载的《海防图》,就是源于《筹海图编》。

还需要一提的是郑和七次下西洋绘制的《郑和航海图》。

此图绘制了南京以下长江段、我国东海和南海直至印度洋波斯湾的航路以及沿海地形。

原图采用写景法呈“一”字展绘,收入《武备志》后改为从右至左顺序绘成40幅,其中国内18幅,国外22幅。

图上标示了港湾、江河入海口、岛屿、礁石、浅滩、沙洲、沿岸城镇、卫所等设防地点以及可供导航用的山峰、塔、寺院、桥梁、旗杆等显著物标。

陆上详细注记地名、国名等共500多个,水域中标绘航线118条。

此图对于研究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路线,加强南海与东海的海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图被收入《武备志》,也说明了其军事价值。

江防图
明嘉靖年间,海防废弛,守卫海疆的士兵流失过半,从事海外贸易的海商大贾勾结倭寇到沿海劫掠,甚至沿长江进犯扬州、南京,朝廷为之震惊。

于是从嘉靖二十五年( 1546年)开始,明政府整治海防,开展抗倭斗争。

在这种背景下,编绘了《筹海图编》的郑若曾又开始编绘长江防御图与太湖防御图。

他带着两个儿子遍访江南的江防情况,写了著名的《江南经略》,其中包括46幅《江防图》和29幅《湖防图》,这些地图是明代江南江河湖泊(太湖)战备图的集中代表。

郑若曾所绘《江防图》的范围主要为长江下游,西起今江西瑞昌县,沿江而下,东到长江口的金山卫,这个范围也是倭寇进犯可能到达的地方。

《江防图》幅面为 16开纸大小,对江岸具有导航意义的山峰、寺院、塔楼等采用写景绘图法。

图上重点描述军事要素,包括江防设施、哨所驻地、各营防区范围及其界线、倭寇出没路线等。

图上注记文字较多,除了地名、山名、港名、寺名之外,还标注了防区的起止地点,不同巡司间的距离,巡逻水军的兵员多少、舰只数量、巡逻周期等。

南京以东江段的地图更为详细。

《江防图》被收入《武备志》。

太湖地处江南,是倭寇从水路容易进犯的地区。

郑若曾在《江南经略》中绘制的《湖防图》也被收入《武备志》。

湖防图有 1幅8开纸大小的《太湖全图》和28幅16开纸大小的《太湖沿边设备之图》。

前者描绘了太湖的全景,后者详细描绘了沿太湖周边的港渎及其防备情况。

有资料统计,图上共有港渎等约250处,其中湖5个,渎104个,港101个,另有溪、浦、口、泾、门约40处。

明代战备图为谋划边防、海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料。

总体上看,明代的战备图属于中国古代“制图六体”范畴的测绘传统。

我们知道,计里画方是最典型的中国古代制图传统,从留存下来的战备图实物看(有的在刻绘过程中略去了方格线),大都采用了此种绘图方法,如《镇戍总图》上的方格网。

地形、地物特别是具有军事意义的标志物,在战备图上除了采用符号表示外,许多采用了写景绘图法。

比如海水,在海防图上大多用波纹线或鱼鳞纹表示;山脉则用凸起的山峰表示。

而写景绘图法是古代常用的绘图方法。

明代末期,来华传教的利玛窦带来了西方的测绘技术。

西方测绘技术对明代的军事地图制作有所影响,但其带来的冲击直到清代才明显地显现出来。

图一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九边图》局部
图二《筹海图编》中的《广东沿海山沙图》
图三《江防海防图》局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