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九大边镇
蒋栋良:明代的“九边”是怎样一种存在?

蒋栋良:明代的“九边”是怎样一种存在?“元人北归,屡谋兴复。
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
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
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
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
”九边,就是明朝为抵御蒙古及女真势力在长城沿线设立的九个大军区,由东往西依次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太原镇)、延绥镇(榆林镇)、固原镇(陕西镇),宁夏镇,甘肃镇。
下面就为大家依次介绍。
辽东镇“十七年,命徐达籍上北平将校士卒。
复使将核辽东、定辽等九卫官军。
是后,每遣诸公、侯校沿边士马,以籍上。
二十年,置北平行都司于大宁。
其地在喜峰口外,故辽西郡,辽之中京大定府也。
”行政地图(懒得扫描,我直接拍了,下同):地形图(仅标出主要城镇及关口,下同):“镇守辽东总兵官一人,旧设,驻广宁。
隆庆元年,令冬月移驻河东辽阳适中之地,调度防御,应援海州、沈阳。
协守副总兵一人,(辽阳副总兵旧为分守,嘉靖四十五年改为协守,驻辽阳城,节制开原、海州、险山、沈阳等处。
)分守参将五人。
(曰开原参将,曰锦义右参将,曰海盖右参将,曰宁远参将,曰宽奠堡参将。
)游击将军八人,守备五人,坐营中军官一人,备御十九人。
” ——明史志第五十二职官五辽东镇所辖辽东长城,东起凤凰城(今凤城市),西至山海关,长一千九百五十里。
辽东镇东面的山区再往东是建州女真,北部是蒙古察哈尔部和泰宁部,辽西走廊西面是蒙古朵颜部。
辽东镇的设立就是为了防御蒙古和女真部落。
辽东镇可以分为两部分,及辽河以东的平原和辽西走廊。
从图中其实可以看出辽东的卫所和大城市大多分布于辽河以西的平原上,处在山区的卫所定辽右卫,在它的东边就是宽甸六堡垒,由李成梁修筑,直逼女真腹地。
赫图阿拉,即现在的新宾满族自治县是建州女真的大本营,抚顺关位于它的西边,出抚顺关沿浑河就是当年萨尔浒大战的战场。
萨尔浒战役中,四路明军就是从辽东的军镇出发,围剿赫图阿拉,马林率1万5千人出开原经铁岭从北面进攻,杜松率3万人(《绣春刀2》中沈炼所在的那一支)出抚顺关从西面进攻,刘綎率明朝和朝鲜的联军共2万人从宽甸往南面进军,李如柏经辽阳从西南进攻,杨镐本人则坐镇沈阳指挥。
长城舆图:大明九边镇

长城舆图:大明九边镇由于明朝嘉靖年间从辽东至甘肃河西走廊修筑的边墙已经基本连成一体,九个边镇亦陆续组成,因之曾有通晓边务、尽知关塞险易,在兵部主事者编制出描绘九镇防区现状的长城边图。
见于文献著录的九边图或边镇图志,多编制于嘉靖、隆庆至万历这段时间范围,如:嘉靖三年郑晓《九边图志》,嘉靖十三年许论《九边图论》3卷,嘉靖二十年魏焕《皇明九边考》,嘉靖三十四年罗洪先《广舆图》附九边图,嘉靖四十年霍冀《九边图说》,马一龙《九边图说》,陈锜《九边图说》,吴元乾《九边图志》,嘉靖三十八年职方郎范守己《筹边图记》3卷,刘昌《两镇边图说》2卷,嘉靖二十八年翁万达《宣大山西偏保等处边关图说》,《宣大山西诸边图》1卷,万历三十年申用懋九边图,可见诸长城边防图籍的绘制均不超出嘉靖至万历朝阶段。
郑晓,字窒甫,浙江海盐人。
“嘉靖元年,举乡试第一,次年成进士,授职方主事。
日披故牍,尽知天下阨塞,士马虚实强弱之数,撰《九边图志》,人争传写之”。
许论,字廷议,河南灵宝人。
为兵部左侍郎许进之第四子,嘉靖五年进士,“好谈兵,幼从父历边境,尽知扼塞险易”。
嘉靖十二年任兵部职方司主事,负责绘制、收贮兵要舆图。
其以职掌之便,洞悉边务,因著《九边图论》。
嘉靖甲午(十三年)四月,许论将《九边图论》上呈嘉靖皇帝。
嘉靖“帝喜,颁边臣议行”。
《九边图论》首为“总图”和“九边总论”,次为九边分图与九边分论。
魏焕,字东洲,湖南长沙人。
嘉靖八年进士,官历兵部职方司主事。
嘉靖辛丑(二十年)作《皇明九边考》,第一卷为镇戍、经略,以下分九边为九卷,而各边之中又分疆域、保障、责任、军马、钱粮诸目,所采多章奏案牍。
霍冀,字尧封,山西孝义人,嘉靖甲辰(二十三年)进士,四十五年以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任兵部尚书,后加右都御史。
嘉靖四十年著《九边图说》。
从郑晓、许论、魏焕、霍冀等人的经历考察,凡编制明代九边图者,皆曾任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因而能够涉足边镇戍务。
魏焕撰《皇明九边考》引云:“兵部职方清吏司掌天下地图、城隍、镇戍、烽堠之政,其要害重大者莫如九边,而事之不可臆度者亦莫如九边。
历史趣谈何为明代九边重镇?都是边防的最前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何为明代九边重镇?都是边防的最前线?
导语:我们之前讲过大唐的边陲重地西安六镇,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谈谈明代的九边重镇,一起来看看吧。
九边重镇,一般是指明朝弘治年间,沿
我们之前讲过大唐的边陲重地西安六镇,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谈谈明代的九边重镇,一起来看看吧。
九边重镇,一般是指明朝弘治年间,沿北部边境的长城沿线,依次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从东到西依次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
九边重镇是明代非常无奈的一种边境军事安排,它的兴起和荒废也和明王朝的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
明代九边重镇图
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蒙古人的元帝国,建立了明帝国,明朝建立之初武力非常强盛,把强大的蒙古骑兵赶到了漠北苟延残喘。
然而,正如有些专家所说,农耕文明在军事上是永远打不过游牧文明的,因为你一打他就跑,而你又不可能到处跑,虽然其后的明成祖朱棣又发动过多次对漠北游牧民族的远征,但你永远不可能真正灭掉他们,所以农耕文明再强大,也永远处于守势。
明朝建国后不久,退居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又经常南下寇边,成为了明代长久而严重的边患,明统治者不得不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长城线上设立这些边防军事重镇,靠这些军事重镇来抵挡北方蒙元残余的进攻,而后期还要防御崛起的后金。
宣镇所辖的宣化古城
小编大致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九个重镇:辽东镇,在山海关外,总兵驻广宁(今辽宁北镇市);蓟州镇,山海关至慕田峪;宣府镇,总兵驻
生活常识分享。
浅析地理形势与明代“九边”

浅析地理形势与明代“九边”作者:柳兆秦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九边”是明代中后期北方局势赖以稳定的防御体系,这一体系源自明初的大将镇边和塞王守边两大体制。
在发展中逐步形成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山西、延绥、陕西、宁夏和甘肃九大重镇,遂成“九边”。
考证史籍,一地设镇的重要因素是“地形地势”,即九大边镇所在地均是险固形胜之处。
关键词:明代;九边;地势;军镇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6-0099-02“九边”一直是研究明代军事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学界对其组成、设立、成型及影响的考察有很多。
考于史籍不难发现,设镇一地均是地形险要或军事形势紧张之处。
本文即以“地理形势与军镇”为切入点,参用明人论述“九边”的重要史料,来探寻两者的关系。
一、明代“九边”的形成背景明代自建国便面临着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
虽在不同时期军事政治形势不同,明蒙双方的优劣地位会发生变化,但来自北境的侵扰行为始终存在,故而明朝统治者都格外重视北防事宜。
太祖时期就多次派遣功勋武将前往北平、山西等近边处操练兵马、整饬武备,加强防御力量,以期在威慑残元势力的同时,安抚民心。
之后为防功臣旧将权重难制,又将皇子们封王,令其经营位于边地的王国,以节制武臣、防御蒙古,塞王守边制度也逐步成型了。
“九边”的形成便与上段提及的两种体制——明初的大将镇守边陲和塞王守边体制有着紧密的联系。
如果说,大将镇守边陲是总兵官镇守“九边”的制度来源;那塞王们居于边地不同位置和地段,则为“九边”的形成初步奠定了地理格局。
靖难之役后,朱棣渐次削弱塞王势力,重新起用大量武臣前往边关,给予一定的权力,令其镇守一地,如马文升所记:“我朝洪武、永乐以来,于各边添设将官,假以节钱之权,以镇守其地”①,沿边各军镇逐渐发展起来。
经过一代代统治者的经营和部署,发展到明代中后期,在明政权的北部地区形成了规模不一的军镇。
明代“九边”镇守内官职责分析

① 明代 “ 九边 ” 包括 辽 东、 蓟州 、 宣府 、 大 同、 延 绥、 甘肃、 宁 夏、 陕西、 山西等地 。 上述 各镇除驻扎 于镇城 的镇 守 内官 外, 部分 边镇所辖 各路 还有 分守 内官 , 部分城 池有 守备 内官 , 形成“ 镇 守一 分守一 守备” 的体 系。 ②《 明英宗实录》 卷6 8 , 正统五年六 月乙亥。 本文所 引《 明实
有一定 的反映 , 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镇守内官 的职权更加复杂多变。本文即对镇守内官职责的 具体表现作一论述 ,以窥测 明代镇守内官在边境 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一
度水浆便利之地 ,每十里增筑一垒、高深一
丈, 使 互相联络 , 易为战守。 大同军民住种 乡村 , 有远至百里者 , 往来
作者简介 : 李建 武( 1 9 8 6 _ _ ) , 男, 山西长治人 , 历史学博士 , 廊 坊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讲师 , 主要研究明代 内官制度史 。
镇守 内官可参与军事防御方略的商讨 ,有建 言进策的义务 。 正统五年 ( 1 4 4 0 ) 六月, 镇守大同太 监郭敬奏 : “ 沿边 自大夫山至马头山, 东西百里 , 平 坦空旷 , 正胡 寇 出没要 路 。 宜 为深 沟 , 以防奔 突 , 更 立堡 , 俾 官军 往来 巡 哨者 得 以安 处 ” ② 。 总兵 官亦 认 为“ ( 郭) 敬言 诚 守边 长策 ” , 得 到朝廷 的批准 。 内官 建言事宜以防虏为 中心 , 包括城池 、 边墙 、 堡垒等
无事 以近地 屯种之人 守之 ,有警则增军嘹望 以破虏 之 阴计 。 ①
崇祯时, 由于后金崛起, 辽东局势日益紧张, 部分边镇镇守内官短暂存在。 以往, 内官在边常g - 被简单地认为是 监军。 事实上 , 内官镇守各边 , 肩负着多方 面的责任。 他们 与军 政的关系非 常密切 , 需要与其他 文武 官员会 商军 政大事, 也参预边镇官员的保 留与升迁 , 还 负责备边外交使 臣进 贡事宜。 他们 的存在 对各 边产生 了深 刻而复杂
明代_九边_镇守内官考论_胡丹

2009年6月第19卷 第2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C h i n a 's B o r d e r l a n dH i s t o r y a n d G e o g r a p h y S t u d i e s J u n .2009V o l .19N o .2明代“九边”镇守内官考论胡 丹 “镇守内官”是明代边疆军事管理体制的独特现象。
永乐朝内官出镇边地,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
虽然内官久已经营一地,但“镇守”的名义则可能自仁宗始,这是对前朝内官“理边”旧制的一种承认与固定。
到宣德时,除了设立较晚的延绥镇,其他八边都已差派内官镇守,但镇守内官的职权却大大收缩。
由于内官身份的特殊性,其腐败对边镇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更强烈。
随着文官势力的扩张以及“九边”完善的统治体系的建立,内官存在的政治基础也逐渐消失。
在经历了正德朝的动荡之后,这项制度最终没能逃脱被裁革的命运。
关键词 明代 九边 镇守内官作者胡丹,1971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地址:北京大学畅春园63楼106室,邮编100871。
“九边”,是指明代从辽东到甘凉,沿万里北疆布列的九大边镇。
到正德时,明人已有了“九边一体”的观念,但何谓“九边”,众说不一,这与边疆军事地理形势的变化有关。
显然,作为屯戍重兵、兼管军民的方镇,是否具有规范而一致的统治架构,当是判断孰为“九边”的首要依据;而若以是否设置“镇守内官、镇守总兵及巡抚都御史”(通称“镇巡官”,俗称“三堂”)为标准,则嘉靖中期以前,“九边”从东到西依次为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山西、陕西、延绥、宁夏和甘肃。
内官出镇边地,作为明代边镇统制以及军事制度上的一个独特现象,时间长达百年之久。
在明中期以前地方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内官镇守一方,对平定“虏寇”及地方建设,都发挥过积极作用,也出现过一些声名卓著、颇树功业的贤宦。
但学者在研究“九边”问题时,多只注重探讨总兵与巡抚的设置沿革,而忽略或根本无视镇守内官的存在,使研究的视野缺失了重要的一角。
北拒蒙元,南保国安——关系明朝国运的九边军事重镇今何在?

北拒蒙元,南保国安——关系明朝国运的九边军事重镇今何在?明季九边重镇【写历史的工科生】李彦明初洪武年间北境形势图自1367年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北伐元廷,将元蒙统治者驱逐回草原后,退居漠北的蒙元残余敌对势力就成为了明朝的严重边患,明廷为了对付这这股汉人传统上的强敌,便依托修建的长城一线建立了九个主要军事战区,史称“九边重镇”。
明廷在九边地区屯驻重兵、防御蒙古,关系着国家京师安全,关系着有明一代国运,其意义之大而迫使明朝各个时期都对其大力经营。
同时,九边重镇不仅体现了出明朝边防军事制度较为完整的演变轨迹,更为关键的是九边总兵镇守制度、以文统武的体制形式对于其他军事地区的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从而直至清朝,也采用此制度并将其推广到全国。
但在学术界对于九边具体的定义有着较大的争论,《明史》中就记载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这里主要以“甘肃镇、宁夏镇、宣府镇、大同镇、辽东镇、蓟州镇、延绥镇、陕西镇、山西镇”等九镇为准。
明长城遗址一、九边重镇的形成和发展明朝九边镇守制度经历了大将镇守——诸王守边——总兵镇守等历程。
在明初派遣大将镇守北边制度下,守边大将独自镇守一方、便宜行事、主政军民,是一种军政合一的军区守边模式,这种模式也是九边总兵制度的开端。
相较其后的诸王守边制度在继承大将镇守制度的基础上,镇守地区增大许多,从而在北边形成九处核心军事重地的格局。
随着明太祖朱元璋逝世,皇长孙建文帝朱允文即位后,便力行“削藩”。
建文帝先后囚禁代王,下令辽王、谷王回朝,而宁王为燕王所阻,其他的几个封王自身疲于应付便无力守边,诸王守边制度随着各个王爷的倒下而逐渐瓦解,燕王朱棣因此顺势发动“靖难之役”,成为明初政治最大的变局。
燕王继位后,便不可能再行旧路,而积极探寻其他镇守模式,诸王守边制度也就彻底进入了历史。
而随着“靖难之役”后,诸王守边制度便演变为九边总兵镇守制度。
同时镇守将领的职务逐渐下降,开始变为以中级将领总兵官一级分别镇守各较小区域,九边总兵镇守制度逐渐形成。
明长城九边重镇是怎么划分的

明朝为了有效地对长城全线进行防务管理和修筑,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长城全线划分为九个防守区,即九镇,亦称九边。
委派总兵官统辖,其总兵驻地和所辖长城的地段如下:辽东镇,总兵官最初驻广宁卫(今辽宁北镇),隆庆以后,移驻东宁卫(今辽宁辽阳)。
所辖长城起自今丹东市宽甸县虎山南麓鸭绿江边,西达山海关北无名口,全长975公里。
由宽奠堡、海盖、开原、锦义、宁远五参将分段防守。
蓟镇,总兵官驻三屯营(今河北迁西三屯营镇)。
管辖长城东起山海关老龙头,西至黄榆关(今河北邢台市西北太行山岭),全长1500多公里。
蓟镇长城分为蓟州镇、昌镇、真保镇三个管辖段。
蓟州镇又由三路副总兵分管:东路自山海关至建昌营冷口;中路自冷口至马兰峪;西路自马兰峪至石塘路慕田峪。
昌镇,管界东自慕田峪连接石塘路蓟州界,西抵居庸关边城,接紫荆关真保镇界,由参将三人分三路镇守,即:黄花镇、居庸关、横岭口。
真保镇,管界为紫荆关、倒马关、龙泉关、故关,四参将分守。
宣府镇,总兵官驻宣府卫(今河北张家口宣化区)。
管辖长城东起慕田峪渤海所四海冶,西达西阳河(今河北怀安县境)与大同镇接界处,全长558公里。
本镇是京师西北门户,形势重要,边墙坚固,有内、外九重。
总镇之下,分东路、下北路、上北路、中路、上西路、下西路六路防守。
大同镇,总兵官驻大同府(今山西大同),管辖长城东起天成卫(今山西天镇)平远堡界,西至丫角山(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口子上村东山)与山西镇接界,全长335公里。
自东至西分八路镇守,依次为新平路、东路、北东路、北西路、中路、威远路、西路、井坪路。
山西镇,也称太原镇。
总兵官最初驻偏头关(今山西偏关),后移到宁武所(今山西宁武)。
管辖长城西起河曲(今山西河曲旧县城)黄河东岸,经偏关、老营堡、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东接太行山岭之蓟镇长城,全长近800公里。
因其在宣、大二镇长城之内,故又称为内长城,偏头、宁武、雁门合称“外三关”,相对于蓟镇的“内三关”居庸、紫荆、倒马而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九大边镇明初, 元顺帝北逃后屯于“ 盖里,’开平, 北平城即过去的元大都成为元军必欲夺回的主要目标。
当时, 明王朝虽然十分天下已得其七, 毕竟还没有混于一宇, 平元都是北控中原的重要步骤。
元都始克时, “ 秦、晋未定, 滇、夏未平。
” 虽然洪武元年十二月由于徐达抄袭太原, 迫使元将王保保逃窜甘肃, 粉碎了元主收复北平的最初计划, 但是元人并没有甘心自己的失败, 元主也一直以不能“ 收复失地” 为恨, 作歌日“ 失我大都兮, 冬无宁处, 失我上都兮, 夏无以谊署, 惟予狂惑兮, 招此大侮⋯⋯”。
当时, “ 忽答一军驻云州, 王保保一军驻沈尔塔, 纳哈出一军驻金山, 失喇罕一军驻西凉, 引弓之士, 不下百万众也, 归附之部落, 不下数千里也, 资装恺甲尚赖而用也。
” 转引自王剑英《萧询故宫遗录考辨》, 载北京史研究第一集, 燕山出版社年版, 在这种情况下, 仅明太祖洪武二年二月和六月, 元垂相也速就曾两次进犯通州。
为了坚决反击, 明军集中优势兵力一直打到上都, 将元顺帝逐至漠北, 但在是年七月, 元将孔兴、脱列伯又以重兵攻大同, 欲图恢复。
虽然再次被明军挫败, 但北部边患都一直使明统治者优心忡忡, 不得安宁。
以致后来不断有残元势力对明朝多次进犯, 使朱元璋除了赶杀之外, 不得不采取“ 但保障清野, 使来无所得” 皇明世法录》卷十四的办法, 来对付这些进犯。
其中包括徙北平山后之民三万五十八百户散处各卫府的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 为彻底消除北患, 廓清残元军事实力, 明统治者不断向漠北地区用兵, 开始采取“ 以攻为守” 的军事战略。
但至洪武五年初, 明军大将徐达、李文忠进击漠北的军事行动失利明史· 徐达传》、《明史· 李文忠传, 直接导致明政府确立了攻守并重的方略。
翌年, “ 从淮安侯华去龙言, 自永平、蓟州、密云迄西二千余里, 关隘百二十有九, 皆置戍守。
” 《明史· 兵志洪武九年, 分兵戍守古北口、居庸关、喜峰口、松亭口等处峰垠达一百九十六处。
十四年, “ 修永宁、界岭等三十二关。
” 永平府志· 关隘这些初步的军事设施, 均是为了对付残元军队南犯的被动措施, 从军事上来看, 还完全谈不上完善。
军事特点;靖难之役(1399)之后, “ 凡天下要害之处, 专设官统兵镇守” 。
大明会典· 兵志当时,“ 总镇一方者, 日镇守独守一路者, 日分守独守一城一堡者, 日守备。
” 此时长城沿线“ 皆,峻垣深壕, 烽猴相接。
隘口通车骑者, 百户守之通樵牧者甲士十人守之。
” 《明史· 兵志即所谓“ 一一为乘障, 一一列戌守” 。
《四镇三关志并造成“ 边军皆屯田, 且战且守” 轰辅人物考· 宋呐传的局面。
永乐十三年, 因明成祖朱棣已定下迁都北京的决策, 而此地三面临塞, 故边防犹重。
当时明朝的北部边防, 东起鸭绿江, 西抵嘉峪关, 绵亘万里, 为防备盘踞漠北地区的蒙古诸部南下侵扰, 威胁京师北京的安全, 明政府开始正式决定采取分地防御的办法。
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榆林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以山西镇巡统驭偏头三关, 陕西镇巡统驭固原, 亦称二镇。
以上各军镇因其均设在长城沿边地区, 故被称为“ 九边” 见《明史》卷九十一明会要》卷六十三及明人魏焕撰《九边考》。
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为明代北部边防最重要的九处军事重镇。
各镇设置非常险要, 构筑十分坚固, 特别是长城饯上的营堡更是林立密布, 如大同镇约公里的管辖段内, 就有个营堡, 几乎达到了每公里两堡的密度。
它们可容兵百万, 宜于长期坚守。
至终明之世,明政府均在九边地区委良将率重兵屯守按后期“ 九边” 东段主要是对付崛起于东北地区的后金军事力量。
如公元年勾引清军人关的明朝辽东镇总兵吴三桂即驻防山海关, 以期达到其战略防御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 明穆宗隆庆三年, 一代抗楼名将戚继光经当时的蓟辽保定总督谭纶推荐, 就任蓟州镇总兵后, 始于延裹二千里的蓟镇边垣,跨墙筑台一千二百座万历初又增筑蓟镇, 昌平敌台二百座, “ 每台设百总一名, 专管调度攻打。
台头、台副二名, 专管台内军器辐重。
两旁主、客军士三、五十名不等。
五台一把总、十台一千总, 节节而之,’“ 尽将通人马处堵塞。
” 戚继光撰《练兵杂记卷六在此期间, 戚继光还增建了类似瓮城的挡马墙与每座敌楼的战台相配合, 使长城开始摆脱一线式防御的被动局面, 这比恩格斯称道为开辟了筑城新纪元的蒙塔朗贝尔法国人的堡垒体系, 要早两个多世纪就这样, 戚继光率兵镇守蓟州镇前后达十五年, 其防守地段竟成了蒙古人欲南侵而无法逾越的铁壁铜墙。
难怪当朝首辅张居正在写给戚继光信中称赞道“ 贼不得人, 即为上功。
蓟门无事, 则足下之事已毕。
” 张居正书犊卷五笔者认为, 明代“ 九边”设置的最大军事特点, 是以“ 九边” 正式设置前的大宁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开平今内蒙古的自治区多伦县、东胜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三卫, 然后辅之以“ 九边” 重镇, 并且分别以居庸、紫荆、倒马“ 内三关” 和雁门、宁武、偏关“ 外三关” 为枢纽, 构成两道长城防线。
占燕山、军都山、太行山及恒山、管滓山、吕梁山之地利, 加大了除御纵深, 瞰制了主要战场。
这种防御布势, 不但考虑了敌军从正面即蓟州、宣府、大同诸镇发起的进攻, 而且充分考虑了敌军取甘、陕、晋组织战略迂回的可能, 其军事考虑是相当填密的, 战略眼光是独到的, 充分体现了环形防御的军事战略思想。
故有的历史学家和军事史家认为, 以“ 九边” 为主体的明朝长城体系为历代中最称完善的军事防御体系, 此说不无道理。
辽东镇:辽东镇总兵驻今辽宁省辽阳市,后迁北镇市。
所辖辽东边墙,东起凤凰城(今凤城县),西至山海关,长一千九百五十里。
其走向是:自今凤城以东的鸭绿江西岸伸向北去,经宽甸、新宾,又转趋东北,绕过开原县北,又伸向西南,经铁岭、逾辽河,由台安县东趋向西北,绕过北镇县北,又转向西南,经过义县、锦州、绥中诸县西部,抵达山海关。
明初,被推翻的蒙古的殖民集团残余势力仍在西北、东北进行顽强反抗,图谋恢复,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中国明政府开始在东北地区屯兵筑城。
正统七年(1442年)及成化五年(1469年),先后建立了边堡,修筑了长城,建立了由山海关至辽东都指挥使司的驿站。
继而建立了屯田、冶铁及煮盐等制度,以供军需;并委派总兵守辽东镇,使广大辽东地区形成一个完整的陆海防御体系。
辽东镇长城的东段,前后经过两次修筑,有二条走向。
第一次修筑镇北关至鸭绿江一段,建于明成化五年。
其东端,在今鸭绿江西岸的虎山下(明代叫马耳山,也称险山,属长城一部)老边墙(明时称也叫边墙),其所属今丹东市宽甸县虎山乡老边墙村。
第二次修筑东端点,即今宽甸县永甸乡长甸村东山,与鸭绿江支流拉古哨相连。
这就是“新疆”一段长城。
这段长城,由本溪县碱场堡公社东南张其哈喇佃起,经过宽甸东至长甸村而与鸭绿江连结。
这段长城建于明万历四年,主持者为镇守辽东总兵李成梁及辽东巡抚张学颜。
明万历三十七年在辽东巡抚熊迁弼的主持下,从山海关西锥子山起,东经开原东南至宽甸(新疆六堡之一)的鸭绿江上,重新整修了辽东长城1050余公里。
根据其行径的地理环境及其修筑时间等因素,一般分为三部分:辽河西段长城、辽河套段长城、辽河东段长城。
辽东镇按防御体系建立了各种屯兵城。
辽阳为辽东都指挥使司,是副总兵和巡按等的驻地;广宁为都指挥使分司,是巡抚及总兵驻地;因而建立了两座防御性的镇城,都指挥使司下设东、西、南、北、中五路屯兵。
而实际屯兵的路城,只有三座,即南路的前屯卫城,西路的义州卫城,北路的开原卫城等;其他路城则与镇城在一起。
路下有二十五卫,分属于各路。
另外,还单独建立了防御城,如广宁中左屯卫城,广宁右屯卫城,宁远卫城,铁岭卫城,沈阳卫城,海州卫城,盖州卫城,复州卫城,金州卫城等九座。
卫下计有一百二十七所,所下设堡城一百零七座(包括新疆六座,还有一座堡城是计划建立而未建)。
共同防御辽东长城防线约975公里、关城十二座。
辽东镇的防御除了陆路防御系统,其地域西、南、东南濒临渤海、黄海和鸭绿江,西起山海关外芝麻湾,东至鸭绿江共“千三百余里”,由于“岛夷、倭夷,在在出没,故海防亦重”。
设有卫、所、堡等屯兵城,称之为海防防御系统。
它按军事地点的缓、冲,配备了防御军驻在其地,并建筑了堡、墩、架等设施。
职宁远卫的海防五城,葫芦套城;另外还有堡城,如五十寨堡、羊官堡、望海堡、红嘴堡、归服堡、黄骨岛等。
现在渤海之滨仍存在不少这时期的传烽台,如锦州南渤海边的四方台、白台子、杨台子、张台子等一系列墩台,就是在丹东地区鸭绿江边的古楼子(宽甸县古楼子公社)也还有传烽台及其遗址存在。
辽东镇长城的防御目的主要是“拒胡”,防止蒙古人颠覆中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地区逐渐被一股新强大起来的外族,建州女真的势力所控制和影响,对中国在辽东的统治利益构成了新的威胁,因此也迫使明政府不断修补完善辽东镇长城的防御系统,辽东镇成为明朝晚期投入财力物力与兵力最多的一镇,直至建州女真所建立的后金政权越过鸦鹘关、清河堡攻入辽东镇腹地与中国军共据辽东时,辽东镇长城才逐渐逝去了它的军事屏障作用。
后金在改国号为“清”之后,对中国军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战役,占领了辽东大部分土地。
在松锦战役之后,明王朝在辽东的势力被基本肃清,已无力与满洲军再战,退守山海关,这时,中国辽东镇长城彻底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辽东长城为什么被人遗忘了呢?又在什么时候从地图上抹掉的呢?是在满洲窃华时期。
当满洲人取代中国在东北的统治时,特别是顺治酋长入北京后,中国尚未屈膝投降,政局不稳,前方有李自成领导的强大的农民军相对抗,后方有蒙古贵族势力的威协,满洲人为了巩固其东北“祖宗肇兴之所”,“发祥之地”,就在辽东划了禁区。
在禁区范围,首先利用了明辽东长城加以修补,并插以柳条,作为禁区的标志,号称柳条边(以后它又向外扩展三次),并下令将山海关定为关卡,限制中国人出入。
《全辽备考??山海关》和《柳边纪略》都较详细地记载了有关山海关及其出入此关的制度。
蓟州镇:蓟州镇总兵驻蓟州,即今河北遵化东的三屯营。
所辖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抵居庸关的灰岭口,长一千二百馀里。
这段边墙在明京师北方,是维系京城安危的重要屏障,因此边墙是用条石、青砖垒砌成的,非常坚固。
居庸关一带的城墙有三重之多,长城沿线关口众多,分为东、中、西三段防守。
《四镇三关志》卷一《建置考·蓟镇建置》载:“永乐二年设总兵官,驻寺子谷,镇守边关,遂为蓟州云。
”该书卷八《职官考·蓟镇职官·部署》载:“总兵府,永乐二年建于寺子谷,景泰四年改建于三屯营城。
”同卷《蓟镇职官·武阶》载:“永乐二年设总兵,货候或伯充任,今用都督货同知一员镇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