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1讲课讲稿

合集下载

《乡愁》讲稿

《乡愁》讲稿

《》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下面是《乡愁》讲稿,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现代诗朗诵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体味诗人浓烈的怀乡思国之情。

【教学设想】
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中包含的浓烈的思乡之情;通过揣摩品味,理解诗歌中意象之美;通过点拨指导,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本课拟用一课时。

【教学流程】
播放《江河水》音乐。

(创设情境,教师以饱满的激情介绍这首曲的作词人)
曾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一位富有民族感和责任感的诗人,他于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就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

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期间他多次想回到大陆看看,可惜都不能成行,在回乡无望的时候,他于1972年写下了一首诗,一首生离死别般灼人心痛的诗──《乡愁》。

他是谁?──台湾著名的诗人余光中。

我们在倾听的这首歌曲就是根据他的《乡愁》谱曲改编而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如烟似雾的乡愁世界……
板书:乡愁余光中
二、诵读中感知
1、配曲《春江花月夜》,教师美读(语调缓慢、深情,期望中凸显深沉)。

问1:你从中听出了什么?
可能有以下说法:内容方面:思乡、惆怅;。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

《乡愁》说课稿1【教学目标】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

(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

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

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

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乡愁》讲课课件

《乡愁》讲课课件

主要内容:
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 坟墓和海峡这些 具体的意象,把抽象 的乡愁具体化,表达了诗人渴望与亲 友团聚,渴望祖国统一以结束分离之 苦的强烈愿望。
思乡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 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时间顺序
时间 (顺序) 小时侯 (童年)
↓ 长大后 (青年) ↓ 后来啊 (中年) ↓
意象 离愁别绪 (线索) 邮票 → 求学在外,思念母亲 船票 → 新婚离别,思念妻子
坟墓
→ 生死隔绝,丧母哀愁
而现在 (老年)
海峡
→ 国土分裂,思归浓愁
思考:乡愁是凝重、浓烈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
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 浅的海峡”?
乡 愁
——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 1948年随父母迁往香港,后又到台湾。当代诗人、 评论家。1974—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 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代 表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万圣 节》《莲的联想》《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 等。
重读 :
“小小的” 、“ 窄窄的” 、 “矮矮的” 、 “浅浅的” “这” “那”
正音:
“后来啊” 应作(ya)
来啊(lai a)ia → ya
自由朗读
·
乡 愁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乡愁》说课稿 3篇

《乡愁》说课稿 3篇

《乡愁》说课稿6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二)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乡愁是我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古代诗歌中就有许多描写乡愁的诗篇,同学们能背诵一些写乡愁的古诗吗?(如李白的《静夜思》)(二)整体感知1学生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学生谈自己初步的感受,教师适当点评。

)2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出感情。

(齐读诗歌,教师适当点评,由此导入诗歌借助意象表达感情的手法讨论。

)3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他是不是把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们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作者是怎么做的呢?(学生讨论阐述,教师归纳概括: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

这就叫创设意象,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方法。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重要途径。

)4(意象是一种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教师解释: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

在这首诗里,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抽象的感情可知可感,具体形象。

)5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

读读想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点评概述: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

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方不盈寸的小小邮票上。

邮票虽小,可蕴涵着多少情感啊!)6同学们,你们理解了其中的情感,这还只在心里,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学生朗读体会,交流自己的感觉。

)要通过朗读读出你对诗歌的理解,表达丰富的感情,就必须注意停顿,把握节奏,突出重音。

如“小小”二字就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中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小小”重读)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那”重读)(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乡愁》详细内容:本节课将学习杨洪基的诗歌《乡愁》。

诗歌通过描绘作者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家乡美好回忆及对亲人的牵挂。

学生将理解诗歌的主题,掌握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并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乡愁》;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能够表达自己的乡愁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背诵《乡愁》;难点: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并能够表达自己的乡愁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乡愁》复印件、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播放杨洪基的《乡愁》歌曲,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阅读:学生自读《乡愁》,理解诗歌内容。

3. 讲解:教师讲解诗歌的主题、韵律和修辞手法。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 练习:学生朗读并背诵《乡愁》。

6. 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乡愁之情,可以是口头表达或写作。

六、板书设计《乡愁》主题:思念故乡、亲人韵律:ABAB、CDCD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书写一篇以“乡愁”为主题的短文,可以是回忆故乡的美好,也可以是对亲人的思念。

乡愁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连接着故乡和我的心。

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那个熟悉的小村庄,那里有我儿时的欢笑和泪水。

故乡的风景,如同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那片金黄的麦田,那条悠然流淌的小溪,那座古老的石桥,都承载着我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思念,是一种无言的情感,如同风儿吹过窗帘,轻轻拂过我的心田。

我想念那些亲切的乡音,想念那些温暖的笑容,想念那些简单的快乐。

乡愁,是一种深深的牵挂,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无尽思念。

无论我走到哪里,乡愁都会如影随形,陪伴我度过每一个难忘的时刻。

2. 作业题目:请学生分析并描述《乡愁》中的修辞手法。

《乡愁》公开课精美课件

《乡愁》公开课精美课件
满白头。”70年代初创作《乡愁》,在
回忆创作时他说︰ “随着日子流失愈 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 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 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20分钟便 写出了乡愁。可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 的思乡之情。”
读诗技巧温馨提示:
注意语气 语调 语速 节奏 感情 重音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余光中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细腻品读
读出韵味
读出诗意
并用“ ------之别”的形式概括诗歌每一小节 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感情。
执教者:廖贵山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


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

祖籍 福建永春, 1928年出

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

赴台。已出版诗集、散文、

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代表作
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
《钟乳石》《万圣节》《莲
的联想》《白玉苦瓜》《与
永恒拔河》等。
写作背景
1949年去台湾当时年仅21岁,再还 乡时已64岁。正如他自己所说︰“掉 头已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
1972年,台湾,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 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棂,洒进房间。一 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 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 朦胧,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难以 抑制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 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小时 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 那头……”这首小诗就是当时年44岁的台湾诗人余 光中写下的——

《乡愁》 说课稿

《乡愁》 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乡愁》。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思乡”,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感受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乡土意识。

《乡愁》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将抽象的乡愁具象化,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对祖国大陆的深深眷恋和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

诗歌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但是,对于这首具有深刻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诗歌,学生可能在理解诗歌的意象、主题以及诗人的情感表达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诗歌,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经历,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掌握朗读诗歌的技巧。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借助意象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把握诗歌的主题。

2、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思乡之情与国家的统一大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五、说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六、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课《乡愁》讲课课件优秀课件资料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课《乡愁》讲课课件优秀课件资料

意象:
是一种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 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情感)的东西.
(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 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托物寄情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余光中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 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 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 (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 字一顿。
②音乐美 重章叠句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 有变换的量词:枚、张、
一唱三叹反复吟咏
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 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
韵律优美 节奏感强 之美。
乡愁
席慕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1
乡愁》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首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本首诗以它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表达了千万游子期盼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声。

2、教学依据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
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
表现力的语言。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会把握节奏、重音、语速和语调。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独特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这首诗歌节奏感很强,适合学生朗读,注意启发学生去发现诗歌的主题。

“乡愁”的主题主
要是靠独特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表现的。

二、说学情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
一定的困难。

学生对诗歌的朗读有兴趣,识记能力强。

三、说教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聆听柔美的音乐旋律,走近优美的诗词华章。

鉴赏讨论法: 鉴赏作品中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

联想创作法:让学生借鉴诗歌,创作优美的诗句.
四、说学法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诵读可让学生体会各种美。

小组合作学习法:设置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把握意象等学习要点。

自主探究学习法:让学生找出古诗中乡愁的句子结合本课的学习,理解原本无形的“乡愁”到“有形”的乡愁,领会诗中的诗意美。

教学时数设计为1课时。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1学生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和创作背景资料.
2整理古诗中表现乡愁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

五、说教学程序
乡愁
按时间阶段构思,取意象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的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普遍的家国之思
设计理念:中国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好的板书看起来一目了然,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和形式达到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