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源热泵设计(地埋管)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

室内采用水系统,舒适性最好;氟利昂不进房间,不存在氟利昂泄漏引起的窒息等问题;室外机采用水冷,没有冷热风扰民等问题;
室内采用氟系统,舒适性一般;氟利昂进房间,存在氟利昂泄漏引起的窒息等问题;室外机采用风冷,存在冷热风扰民等问题;
安装位置
主机体积小,不用考虑排气顺畅等问题,主机安装有利于环境美观设计,但需考虑埋管的空间
同方技术
系统设计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设计
阅读勘察报告,了解地质情况:岩土层结构、岩土体的热物性、岩土体初始温度、冻土层厚度、地下水的情况等
了解和估算建筑物的最大冷负荷、最大热负荷、生活热水需求量、运行时间等
根据以往的经验数据对能否采用地埋管地源热泵进行可行性分析
方案设计阶段需要了解的内容
系统设计
系统散(吸)热量计算:
循环泵
盘管
环路集管
地 表 水 体
机组
用户
机组
用户
板换
系统介绍
开式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
水处理
换热器
用户
回水口
地表水体
取水口
热泵
热泵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
垂直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
水平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
系统拓展性
可以和地板采暖系统、生活热水做成一个系统,实现初投资和运行费用的最有利化
可以和地板采暖系统、生活热水做成一个系统
系统配电
由于系统EER比较高,故建筑配电小
和地源热泵配电相当,但需要额外增加天然气
环保与舒适性
室内采用水系统,舒适性好;室外机采用水冷,没有冷热风扰民等问题;
室内采用水系统,舒适性好;主机采用水冷,存在冷却塔飘水和噪音扰民,还需要另设排烟气管道等问题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及优化.

钻 孔 区 域 、 埋 管 形 式
其 他 便 于 利 用 的 能 源
系统投资与 运行费用
• • •
地源热泵设计任务 资料收集及现场踏勘 制定地源测试方案
•
建筑能耗动态模拟计算
•
场地勘Hale Waihona Puke 孔施工•场地勘测孔施工
•
岩土层结构堪查 •
•
岩土体热响应测试
试验成果分析和报告撰写
•
使用专业软件进行地下换热系统设计和热平衡模拟
工程经验修正
•
与建筑、结构等各专业配合
•
•
地源热泵系统初步设计
地源热泵设计工作程序框图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设计的主要步骤 1、建筑物冷热负荷及冬夏季地下换热量计算 建筑物冷热负荷计算与常规空调系统冷热负荷计算方法相同,可参考有关 空调系统设计手册,在此不再赘述。
夏季向土壤排放的热量和冬季从土壤吸收的热量。可以由下述公式计算:
上海富田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地源热泵事业部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 •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是利用地下 岩土(土壤、岩石等)作为热源 或热汇,它是由地埋管换热系统 与热泵机组构成。 • • 土壤温度在地面15米以下温度接 近当地全年平均气温,常年保持 恒定的温度,远高于冬季的室外 温度,又低于夏季的室外温度, 因此地源热泵是利用土壤“冬暖 夏凉“的特性来制冷/供热的节能 中央空调,和利用空气源制冷/供 热相比较,效率大大提高,且不 受环境温度影响。
水平埋管
• 垂直埋管:(已成为工 程应用中的主导形式) 1. 垂直埋管分为单U和 双U两种埋管方式
• • 优点:占地面积较小, 工作性能稳定, • 缺点:造价相对较高
垂直埋管
垂直埋管还分为单U和双U两种埋管方式
地源热泵地埋管系统施工方案

目录一、编制依据 (1)二、工程概况 (1)三、地埋管系统施工工艺 (2)3.1地埋管系统施工程序 (2)3。
2地埋管系统施工特点 (3)3.3地埋管系统主要施工参数 (4)3。
4地埋管管材选型 (4)3.5场区开挖、测量放线及管孔定位 (6)3.6施工前注意事项 (7)3。
7钻井施工工艺 (8)3。
8垂直埋管施工 (11)3.9地埋管系统实验 (13)3.10垂直竖井的灌浆回填 (16)3.11沟槽开挖 (17)3.12水平埋管施工 (20)3。
13地埋管换热系统辅助装置的设置 (25)3。
14水平地埋管沟槽回填 (26)3.15地埋管系统施工中的保护措施 (28)3。
16地埋管换热系统的检验与验收 (29)一、编制依据1、现有建筑、空调图纸及地源热泵深化图纸2、我国颁布的与建筑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3、我公司同类型工程施工管理经验4、本工程现场技术答疑会及答疑文件5、我国现行的各种规程、规范、标准图集及等同的国际标准GB50243-2002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31-98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通用规范》GB50275-98 《压缩机、风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36-82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42—2002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91SB6 《建筑设备施工安装通用图集通风与空调工程》GB50300—200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66-2005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山东建筑大学地源热泵研究所提供的土壤导热系数测试报告二、工程概况济宁市任城科技中心工程分档案馆、展览馆、行政审批中心三个部分,基础采用桩基承台﹢基础梁﹢底板形式,上部为混凝土框架结构;基坑平面呈矩形,整个建筑南北长约259.3m、东西宽约为66.35m,建筑总面积为26695。
9㎡,三部分地上均为4层;展览馆、行政审批中心局部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为3373.8㎡;建筑物总高度为23。
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形式与布置方法

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形式与布置方法摘要:地热源热泵空调供热系统的能效比可达3-5,是效益最显著的节能技术之一,地源热泵空调供热技术早在上一世纪50年代开始再欧美得到应用,在上一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应用。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是引用最广泛的地源热泵系统形式。
但是一般建筑占地面积有限,建筑用地红线范围以内,建筑地下室之外的地埋管换热井布置面积相当有限。
要充分挖掘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资源,必须利用建筑物下空间。
文章介绍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换热器形式,安全设计要点,应用案例。
指出正确的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与施工方法,与建筑结构专业的协调配合,可以在充分利用建筑地热资源同时,不影响结构与建筑物防水安全。
一、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管换热器地源热泵系统是指以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热空调系统。
根据热源体的性质,地源热泵系统可以分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与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是使用性最广泛的地源热泵系统形式。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根据地埋管换热器布置方式不同分为水平埋管式与垂直埋管式,当可利用地表面积较大,浅层岩土体的温度及热物性受气候、雨水、埋设深度影响较小时,宜采用水平地埋管换热器。
否则,宜采用竖直地埋管换热器。
图1为常见的水平地埋管换热器形式,图2为新近开发的水平地埋管换热器形式,图3为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形式。
a单或双环路 b 双或四环路 c三或六环路图1 几种常见的水平地埋管换热器形式A垂直排圈式 b水平排圈式 c水平螺旋式图2 几种水平地埋管换热器形式a单U形管b双U形管c小直径螺旋盘管d大直径螺旋盘管e立柱状 f蜘蛛状 g套管式图3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形式在没有合适的室外用地时,竖直地埋管换热器还可以利用建筑物的混凝土基桩埋设,即将U形管捆扎在基桩的钢筋网架上,然后浇灌混凝土,使U形管固定在基桩内,多称之为“能量桩”。
地埋管换热器根据换热单元不同又可分为单U型换热器、双U型换热器、W 型换热器等。
地源热泵地埋换热管系统施工工法

地源热泵地埋换热管系统施工工法地源热泵地埋换热管系统施工工法一、前言地源热泵地埋换热管系统是一种利用地下土壤温度稳定的特点进行能量转换的新型能源利用技术。
本文将对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和经济技术分析进行详细介绍。
二、工法特点地源热泵地埋换热管系统的特点主要有:1. 高效节能:地下土壤温度相对较稳定,可以提供较为稳定的热能,能够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
2. 环保可持续:地热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使用地源热泵系统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友好。
3. 空调供热一体化:地源热泵地埋换热管系统可以实现冬季供热、夏季供冷、生活热水等多种功能的一体化,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益。
三、适应范围地源热泵地埋换热管系统适用于各种建筑物,尤其是低层建筑。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系统的散热有一定影响,通常来说,蓄热层良好、地热层丰富的地区适用性更强。
四、工艺原理地源热泵地埋换热管系统利用地下土壤温度稳定的特点,通过换热管和地下热交换器实现热能的吸收和释放。
具体工艺原理如下:1. 孔洞准备:首先,进行基坑开挖和土方开挖以准备地埋换热管的安装空间。
2. 管路铺设:在基坑或土方开挖空间中按照设计要求将地埋换热管进行布置和安装。
通常采用回填土或沙土的方法固定管道,并保证管道间距均匀,以提高热能传递效果。
3. 管道封装:将安装完成的地埋换热管进行密封和封装,避免热能的损失和外部环境的干扰。
4. 动力系统连接:将地源热泵系统的动力系统与地埋换热管进行连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五、施工工艺地源热泵地埋换热管系统的施工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基坑开挖: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基坑的开挖,确保基坑尺寸和深度符合系统需求。
2. 土壤改良:根据地下土壤的情况进行土壤改良,以提高土壤的导热性能,促进热能的传导。
3. 管道安装:按照布置设计,进行地埋换热管的安装,注意保证管道的均匀布置和正确连接。
4. 管道密封:对安装完成的地埋换热管进行密封和封装,确保热能不受外界干扰和损失。
关于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

粤 } 2 ) i ) C H P — B I — z 一 1  ̄ D C H P — B I — Z - j l * 斟
根 据空 调 负荷 计 算 , 空 调计 算 冷负 荷 为3 3 7 1 k W, 热负 荷 为2 1 3 6 k W。采用 三 台 土壤 源 热泵 机 组 。一 台为标 准 机 组 , 标 准工 态运 行 ; 两 台为 全 热 回收 机 型, 其 中一 台夏 季 热 回 收运 行 提 供 生 活热 水 ( 1 0 0 0 K W) , 另 一 台 日常 标 准 工 态
1 、 地 埋管 地源 热泵 空调 系统 概述
地 源热 泵 系 统是 以岩 土 体 、 地 下 水 或 地表 水 为 低 温 热源 , 由水 源 热泵 机 组、 地 热 能交 换 系统 、 建筑 物 内 系统组 成 的供 热 空调 系统 。 根 据地 热 能交换 系 统形 式 的 不 同 , 地 源 热泵 系 统 分 为地 埋 管 地 源热 泵 系 统 、 地 下水 地 源 热泵 系 统 和地 表水 地 源热 泵 系统 。 地埋 管 地源 热 泵系 统 的传 热介 质 是通 过 竖直 或水 平 埋管 换 热器 与 岩土 体进 行 热交 换 。
能对建筑物实现 , 这是一项同时具备节能和环保的新型可再生能源技术。
注: 1 、 冷却 塔 不运 行 , 仅 地 埋管 系 统 提供 冷 却 水 时 , 阀 门开 启状 态 为 : 关
闭 阀门 1 2 、 1 2 ’ ; 开启 阀 门 1 1 、 1 1 ‘ 。
2 、 冷 却塔 运行 时 , 有 冷 却塔 提供 部 分冷 却水 , 阀门 开启 状态 为 : 开启 阀门
1 2 、 1 2 ’ ; 关 闭 阀门 1 1 、 1 1 ’ 。
地埋管地源热泵的设计

浅谈地埋管地源热泵的设计摘要:本文将论述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体要点。
关键词:“卡诺循环”“制热系数”“单口井换热量”“换热热阻”中图分类号: th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引言近年来,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在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提到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人们立刻想到“节能”、“环保”、“绿色”、“减排”,但是根据工程回访(京津地区),很多业主反应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节能。
本文将追根溯源,讨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为什么节能,怎样才能节能,提出建筑物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比传统空调系统经济节能是靠精细、合理、优化的设计来保证的。
2.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概念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以大地作为冷、热源,以水溶液作为媒介,通过垂直或水平封闭管路与大地交换热量,并把交换的热量提供给地源热泵机组,维持地源热泵机组正常工作,向建筑物供冷或供热的集中空调系统。
在冬季,地埋热泵系统通过埋在地下的封闭管道(亦称地下换热系统)从大地收集自然界热量,而后由环路中的循环水溶液把热量带到室内,再由室内的地源热泵系统提升热的品位,把热量释放到室内。
在夏季,为达到给室内降温目的,地源热泵系统将从室内吸收的多余热量排入水溶液环路中,再经过地下换热系统,讲多余热量释放给大地。
在一年里,对大地而言,冬季大地在放热,夏季大地在蓄热,这种独特的工况使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成为跨季节的蓄能空调系统。
3.热泵原理和根本优势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首先是一种热泵技术。
热泵技术的基本原理基于卡诺循环,它采用电能(或其它方式)驱动,耗功n,从低温热源中吸取热量q’,并通过高温热源输送热量q,我们把输送的热量与驱动热泵消耗的功之比称为制热系数,即。
我国火力发电网输送到用户的综合效率为33%左右,理论上只要工程中地源热泵制热系数>3.3 , 热泵供暖对一次能源的利用率>1.0。
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地源热泵制热系数是可以达到 3.0~3.5 的。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土壤源热泵为保证地下换热器系统的长期有效运行要求地下换热器系统一年中的取热和排热相平衡。
对冷、热负荷的平衡采取了以下措施解决:根据11页计算热泵机组全年从土壤吸热量11808MW,根据小区实际特点6.1利用毛细管回热在浦东雅典二期工程室外墙面和楼顶铺设毛细管网,分集水器40个,由4.3*0.8mmPP聚乙烯毛细管组成间距10mm的网栅,用乳胶将10mm边角保温板沿墙粘贴,粘贴平整,搭接严密, 在找平层上铺设保温层2cm厚聚苯保温板,在保温层上铺设铝箔纸, 在铝箔纸上铺设一层Ф2mm钢丝网,间距100×100mm,然后将毛细管固定在钢丝网上,填充C15以上砼,并于砼中掺入适量防龟裂剂。
浦东雅典小区二期计算铺设毛细管网总面积约为5500㎡,依照太原市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442.8兆焦耳/平方米~5652.18兆焦耳/平方米计算,年采集热能约为8288MW5500×5442.8≈29935400×106(焦耳)≈29935400×106÷4.2≈7127476×106(卡)≈7127476000(大卡)≈7127476000÷860≈8287763(千瓦)≈8288(MW)×0.4≈3315(MW)按照浦东雅典二期工程采暖期供暖150天,每天24小时计算,总面积约145025㎡,浦东雅典二期工程采暖期需要11808MW,太阳辐射年采集热能约为8288MW,由于年采集热能有限.又不能达到100%利用,我们按照40%的储存量计算是3315MW,由于夏季天气炎热,我们可以采用井水直通方式提取热能储存到地下,这样不紧大大的提高了能量的采集,同时也拟补了部分回热问题,而且夏季使用毛细管采集能量不但可以为冬季采暖储存能量,由于采集能量的过程中使得周围空气温度变低这样也使得室内空气变的凉爽清新。
6.2利用观赏池回热我们利用夏季地面人工观赏池提取热能,在小区内我们还设计了几处总面积约为1000㎡深1m的观赏池,在七、八、九月份也可以进行换热,我们选择3台水泵,扬程32m,观赏池内铺设PE-100聚乙烯管,管径DN50,间距1.25m,观赏池内主管线与地埋管主管线对接,进行换热,并使用温度控制器,电动阀门进行监控,据我们统计在夏季每天12小时换热以每100吨水(温差5度)采集500KW的热量计算每天循环3次:1000×3×90×500÷100=1350MW整个夏天(按90天计算)可以采集1350MW的热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0
360 天数
地源热泵
普通空调系统
对于制冷来说,地源热泵与常规冷水机组最大的区别是: 空调系统的冷却水冷却变为地下水或土壤冷却。 制热和生活热水供应时,地源热泵系统可以替代锅炉。
地源热泵系统的组成
① 室外地能换热系统 • 土壤源 • 地下水 • 地表水 ② 水源热泵机组 ③ 室内采暖空调末端
表1 岩土热物性参数
天然含水量 序号 岩土名称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粘性土 粘性土 粘性土 粘性土 细砂 细砂 细砂 细砂 细砂 中砂 中砂 粗砂 砾砂 砾砂 粗砾砂 粗砾砂 圆砾 圆砾
(%) 27 29 31.4 20 22.1 11.1 5.5 8 16.1 7 13.8 12.4 8.9 5.3 23.3 21.9 9.5 10.5
+0.4 +0.4 +0.5 +0.6 +0.7 +0.8 +1.0 +1.1 +1.3 +1.4 +1.6
10.0
125
140 160
125
140 160
126.2
141.3 161.5
11.4
12.7 14.6
二、地埋管管材
4. 埋地管道应采用热熔或电熔连接。聚乙烯管道的连接应符合国家现 行标准《埋地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01)的有关规 定。 5. 地埋管宜根据设计中选用的管材长度由厂家成捆供货,以减少埋管 接头数量。竖直地埋管U形管的组对长度应能满足插入钻孔后与水平 环路集管连接的要求。组对好的U形管的两接头部位应及时密封。 6.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U形管接头,宜选用定型的U形弯头成品件,不
宜采用直管道煨制弯头,有条件时宜由生产厂家将弯头或定型连接
件与U形管连接好,成套供货。
三、地埋管水力计算
1. 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时应根据实际选用的传热介质的水力特性进行水力
计算。国内目前塑料管的比摩阻均是以水为传热介质,对添加防冻剂的
水溶液均无相应数据,水力计算时可按《地源热泵工程技术指南》 (Ground-source heat pump engineering manual)推荐的方法进行。 1) 确定管内流体的流量、公称直径和流体特性。 2) 根据公称直径,确定地埋管的内径。 3) 计算地埋管的断面面积:
A
4
d2 j
2
式中
A ——地埋管的断面面积( m ); d j——地埋管的内径(m)。
三、地埋管水力计算
4) 计算管内流体的流速:
V G 3600 A
式中
V ——管内流体的流速(m/s); 3 G ——管内流体的流量(m / h)。
5) 计算管内流体的雷诺数,应该大于2300以确保紊流: Vd j Re
表1 岩土热物性参数
天然含水量 序号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岩土名称 卵石+砂 砂岩 石灰岩 石灰岩 石灰岩 石灰岩 大理石+花岗岩 大理石+花岗岩 花岗岩 石灰质凝灰岩 灰质页岩
(%) 9.8 - - - - - - - - - -
密度 (kg/m3) 1840 2250 2700 2250 2000 1700 3000 2800 2700 1300 1760
地源热 泵系统
地源热泵系统的组成
水循环系统 地源热泵机组
地下热交换器
控制系统
土壤温度随深度变化示意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40
地表 2 FT(0.6m) 30 20 10 0
5 FT (1.5m)
12 FT (3.6m)
0
40
80
120
160
200
240
280
直接地下水换热系统 由抽水井取出的地下水,经处理后直 接流经水源热泵机组热交换后返回地下同 一含水层的地下水换热系统。
间接地下水换热系统 由抽水井取出的地下水经中间换热器 热交换后返回地下同一含水层的地下水换 热系统。
一、岩土热物性参数
• 岩土体类型、热特性、热传导性、含水率、密度、温度等是影响地埋管换热 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就地表而言,垂直地表土方向的导热性大于水平方向 的导热性,岩土的热物性参数可参见表1。 表1 岩土热物性参数
T形三通的当量长度(m) 直流三通 直流三通 90°标准 90°长半 45°标准 180°标 后缩 后缩 旁流三通直流三通 型 径型 型 准型 小 小 1/4 1/2 0.4 0.3 0.2 0.7 0.8 0.3 0.4 0.4 0.5 0.3 0.2 0.8 0.9 0.3 0.4 0.5 0.6 0.4 0.3 1 1.2 0.4 0.6 0.6 0.8 0.5 0.4 1.3 1.5 0.5 0.7 0.8 1 0.7 0.5 1.7 2.1 0.7 0.9 1 1.2 0.8 0.6 1.9 2.4 0.8 1.1 1.2 1.5 1 0.8 2.5 3.1 1 1.4 1.5 1.8 1.3 1 3.1 3.7 1.3 1.7 1.8 2.3 1.5 1.2 3.7 4.6 1.5 2.1 2.3 2.7 1.8 1.4 4.6 5.5 1.8 2.4 2.7 3.1 2 1.6 5.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6.4 2 2.7 3.1 4 2.5 2 6.4 7.6 2.5 3.7 4 4.9 3.1 2.4 7.6 9.2 3.1 4.3 4.9 6.1 4 3.1 10.1 12.2 4 5.5 6.1 弯头的当量长度(m)
③ ②
①
什么是地源热泵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 表或地下浅层地热等低 温低位热能资源,并采 用热泵原理,通过少量
的高位电能输入,实现 既能供热又能制冷、低 位热能向高位热能转移 的一种技术。
地下水换热系统(ground water system) 与地下水进行热交换的地热能交换系统,分为直接地下 水换热系统和间接地下水换热系统。投资最小、需回灌、有污垢
导热系数
导温系数
比热容
C
(W/m.K) 1.62 1.84 3.14 1.28 1.16 0.93 3.6 3.45 3.14 0.52 0.83
(m2/h) 0.00358 0.0035 0.0046 0.00245 0.00227 0.00214 0.00517 0.00487 0.0046 0.00157 0.00166
(kJ/kg.K) 0.89 0.84 0.91 0.84 0.92 0.92 0.84 0.91 0.91 0.92 1.02
二、地埋管管材
1. 地埋管管材及管件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应具有质量检验报告和出厂 合格证。 2. 地埋管管材及管件应采用相同材料,且应具有化学稳定性好、耐腐 蚀、导热系数大、流动阻力小等质量特性,一般采用高密度聚乙烯 管(PE80或PE100)或聚丁烯管(PB),不宜采用聚氯乙烯(PVC) 管。 3. 地埋管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中的各项规定。聚乙烯管应符合 《给水用聚乙烯(PE)管材》GB/J13663的要求;聚丁烯管应符合 《冷热水用聚丁烯(PB)管道系统》GB/T194732的要求。管材的公 称压力及使用温度应满足设计要求,且管材的公称压力不宜小于 1.0MPa。地埋管外径及壁厚可按表2、表3的规定选用。
(m2/h) 0.00183 0.00184 0.00223 0.00136 0.00209 0.00165 0.00176 0.00196 0.0021 0.00201 0.00255 0.00285 0.00281 0.0028 0.00228 0.00188 0.00318 0.00198
(kJ/kg.K) 1.41 1.64 1.4 1.51 1.53 1.02 1 0.84 1.01 0.95 0.99 1.06 0.93 0.84 1.39 1.52 0.88 0.93
Py ——计算管段的沿程阻力(Pa);
L ——计算管段的长度(m)。 7) 计算管段的局部阻力:
Pj Pd L j
Pd ——计算管段单位管长的沿程阻力(Pa/m);
式中
Pj——计算管段的局部阻力(Pa); L j——计算管段管件的当量长度(m)。
管件的当量长度可按表4计算。
表4 管件当量长度表
天然含水量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岩土名称 粉土 粉土 粉土 粉土 粉土 粘性土 粘性土 粘性土 粘性土
(%) 16.3 22.9 26.9 25.3 26 26.3 19 29.8 30.1
密度 (kg/m3) 1590 1920 2130 1850 1930 1990 2000 2050 2110
表2 聚乙烯(PE)管外径及公称壁厚(mm)
公称外径dn
20 25 32 40 50 63 75 90 110 125 140 160 180 200 225 250 280 315 355 400
平均外径 最小 最大
1.0MPa
20 25 32 40 50 63 75 90 110 125 140 160 180 200 225 250 280 315 355 400 20.3 25.3 32.3 40.4 50.5 63.6 75.7 90.9 111 126.2 141.3 161.5 181.7 201.8 227.1 252.3 282.6 317.9 358.2 403.6 - - - - - +0.8 4.7 /PE80 +0.7 4.5 /PE100 +0.9 5.4 /PE100 +1.1 6.6 /PE100 +1.2 7.4 /PE100 +1.3 8.3 /PE100 +1.5 9.5 /PE100 +1.7 10.7 /PE100 +1.8 11.9 /PE100 +2.1 13.4 /PE100 +2.3 14.8 /PE100 +3.3 16.6 /PE100 +3.7 18.7 /PE100 +4.2 21.1 /PE100 +4.7 23.7 /PE100